六、撤离加利利(之二,6:30-7:23

 

2. 第二次撤离和返回(6:30-7:23

 

耶稣的第二次短期撤离加利利,以强调耶稣独特本性的两个神迹为标志(6:30-52)。当他再次返回加利利时,会进一步开展针对贫苦大众的事工(6:53-56),同时面临和犹太领袖们之间更尖锐的冲突(7:1-23)。

 

1)喂饱五千人(6:30-44

 

这是所有四本福音书第一次同时记录一个事件(太14:13-21;路9:10-17;约6:1-13)。第四福音书对我们更完整地理解这个事件提供了有价值的贡献。所有福音书的作者都认为,这个神迹构成了耶稣伟大的加利利事工的顶点。马可福音的记载里保留了一些生动的描写,暗示这是亲眼所见之人的回忆。

 

使徒聚集到耶稣那里 标志着他们布道事工的结束(6:7-13)。聚集”刻画了十二门徒分为两个人一组在不同地区展开事工,一段时间以后重新集合在一起。耶稣那里”清楚地暗示,差派他们出去的个耶稣,安排他们在某个时间,在某处重新和他汇合。这是马可福音里仅有的一次用使徒”来称呼十二门徒,尽管有些手稿中,3:14也用了这个词。(参见3:14的讨论。)这个词正好适合用在这里,因为他们作为他所差派的代表,刚好从自己第一次正式的宣教使命中返回。也许马可在这里使用这个词的意图,不是作为一种正式的称号,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宣教士;但是他也可能想着这个词的正式含义——显然当他写作的时候,这个词已经具有这种含义了。但是诚如唐纳德·英格里希所指出的:‘使徒’一词强调的是功能而非地位。实际上,这次派遣与任务本身有关。十二门徒具有特别的职能,他们是他事工上的同伴、目击证人和权威。[1]

 

将一切所作的事 指他们作为他的代表,毫无保留地报告他旅行的完整经历。尽管马可没有说明他们的心情,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出他们的迫不及待与热切之意。琼斯评论说:们的布道旅行没有花一分钱,但是对他们的情感、同情心以及属灵的能量却提出了巨大的要求。[2]

 

将一切所作的事、所传的道 这个短语中重复的所”what)字,指明他们的报告具有两个不同的部分:他们所行的神迹和他们所做的关于宣告的神国的教导。这个次序暗示,他们最觉兴奋的地方是有能力行神迹,所以这也成为他们的报告里主要强调的方面。

 

31节是马可福音所特有的。这节经文包含两个部分,即耶稣为了门徒的考虑以及压力巨大的环境,这是整本马可福音特别令人感兴趣的两个地方。

 

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 马可没有提到耶稣要评估他们的事工,而是强调了他对工人们的关切之情。他认识到,在经过繁重的活动和新鲜的经历之后,他们需要私人空间和休息。你们”一词,把耶稣的邀请限制在十二门徒上面。不必认为翻译为暗暗”kat’ idian)的短语是在暗示他们悄悄地隐藏在旷野,这个词的意思是让他们离开一段时间处理私事,安排各自的事情。旷野地方”不是指沙漠无水之地,而是孤寂无人、不宜农耕的地方。环绕加利利海的岩石海岸,特别是东部一带有很多这样的地方。

 

歇一歇 这里不定过去时的动词加上副词一”a while,更好的翻译是a little),表示耶稣只批准他们用很短的时间来休息。他预想这是一次短期的放松,而不是让他们完全停止各种活动。为了保持高效,每个工人都必须不时停歇下来,喘一口气,放松片刻。

 

马太福音的记载清楚地说明,这次撤离的邀请还含有更深的动机。约翰的门徒带来约翰死讯的时候,正好是十二门徒返回的时间(太14:12-13)。这个骇人的消息现在才开始在加利利传播开来,于是增加了十二门徒的布道所引发的宗教热情。群众们渴望知道,耶稣会如何应对这个令人悲伤的事件。因为约翰殉道,他可以轻易地挑起反对希律的群众运动。意识到这种紧张的情势,耶稣有意撤离到希律控制的地区以外。

 

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 原文中这一句带有定冠词,意为些来往的人”,分别刻画了两种不同流向的人群。一群人刚刚离去,另一群人又到了,让他们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和休息。这些来访者是被耶稣的名声吸引来的,他们的人数无疑也因为临近逾越节而越来越多(约6:4)。其中有些人可能还带着政治动机(参约6:14-15)。

 

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 门徒们没有方便的时间可以正常吃饭。这句经文中动词的过去进行时表明,这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参3:20)。

 

他们就坐船,暗暗地往旷野地方去 这句话以第三人称重述了第31节的思路,表明耶稣的提议得到了执行。这只船就是他们从前使用的那只(5:1-2)。这句经文也说明他们当时在海边集合,最自然的地点无疑是耶稣的大本营迦百农。野地方”说明了他们的目的地,而不是如第34节提到的那样,表示他们已经到了那里。根据路加福音9:10的记载,他们撤离到叫伯赛大”的城,也就是伯赛大-犹利亚(Bethsaida-Julius);此城坐落在约旦河东岸,靠近约旦河流入加利利海的地方。但是他们似乎完全没有进城,因为路加福音提到喂饱五千人的地点是在沙漠的某处。他们离开的时间似乎是清晨。

 

众人看见他们去 耶稣和门徒们单独离开,但是没有逃过众人的注意。在原文中的动词是无人称的,意为们看见they saw)。这个动词没有说明见证人是谁,或者给出他们的人数。那些看到他们离开的人,迅速地向迦百农热情高涨的居民报告了这件事。目前耶稣已经回家,所以他们对他的动向了如指掌。

 

有许多认识他们的 这句话在原文中没有明确的宾语,但是很多手稿或者插入他”him),或者插入them),作为动词的宾语。众人认出船上的乘客,发现他们正要离开。

 

就从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里 众人观察船的动向,直到明确地看出它向着东北岸驶去。船行的方向和速度,刺激了大家决定从岸上跟去。根据约翰福音6:2的记载,他们跟随耶稣的动机是因为看见了他所行的神迹。这里的动词(希腊文跑”),刻画了群众陆续加入已经在跑步的人群中,一起向湖的另一头跑去的情景。年轻力壮的人跑在前面,拖后的人也竭力向前奔跑。那里”指的是他们看见船正在驶去的地点。城”这个短语,描写了人们从各个临近的城市加入到兴奋的人群中间,一起激动地跑向耶稣预定靠岸的地点的景象。这幅描绘热情群众的生动画面,仅见于马可福音。

 

比他们先赶到了 这是只有马可福音保留下来的细节。人群中年轻力壮的人比大部队先到,当船靠岸的时候他们已经等候在那里了。船经行水路过去的距离大约是6.5公里,而人们从陆上过去大概是这距离的两倍。如果风小或者逆风造成船行缓慢,有人走陆路先到是完全可能的。

 

耶稣出来 指他从船上出来。从约翰福音我们知道,靠岸以后,耶稣和他的门徒上了山,坐在那里,似乎是为了等待所有的人全部到来。耶稣坐下的姿态表明,当他们到达以后,他愿意教导他们。

 

见有许多的人 这样一群无组织的百姓沿着岸边过来,耶稣应该在下船以前就能看到。显然,当他从山上看去的时候,人群的规模能看得更清楚。约翰福音记载说,当耶稣看到人群到来的时候,他问腓力,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6:5)。

 

就怜悯他们 耶稣为他们的热情和明显的需要所感动。尽管他遇到他们的不信,而且想要和门徒单独待一会儿,但是当他看到这些百姓时,还是激起了他牧人心肠的同情;出于怜悯之情,他想要帮助他们。动词的不定过去时可以翻译为被怜悯所抓住了这是妙的爱的例子,这种爱不求自己的益处,总是忘记自己的需要、担心和忧伤,而是同情和顾念别人的重担和伤痛[3]。唐纳德·英格里希说:福音书中,这个动词只用来描述耶稣本人(可8:2;太9:3614:1415:32),或者在他的比喻中解释与他相似的人物的行为(太18:27;路10:3315:20)。[4]

 

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只有马可福音记载了耶稣生出怜悯的原因。耶稣没有将他们视为一个群体,而是看他们为具体的人,同羊没有牧人这幅画面出自旧约(数27:17;王上22:17;代下18:16;结34:5),刻画了他们的无助,缺乏喂养、指引和保护,暴露在离散和毁灭的危险中的景象。他看到宗教领袖们没有满足人们属灵的需要。

 

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事 耶稣立刻开始牧养他们。他事工的中心是教导他们,因为这是他们最大的需要。我们最好把事”polla)当作副词性用法,表示详尽地”。他的教导事工一直持续,直到天色已晚。路加福音说他教导他们国的道”,并且医治些需医的人”9:11)。病人的出现说明,整天都有人陆续到来。显然,他们不是那些跑在船前面的人。

 

天已经晚了 稣对群众的事工一直延续到天色将晚的时候。马太福音所谓将晚的时候”14:15),指的是从下午3点开始的前半夜(太14:23还提到从日落开始的后半夜)。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过去了,耶稣忙于处理百姓的事,显然没有注意到他们肉体上对食物的需要。

 

门徒进前来 耶稣说得越久,门徒就越觉紧张。耶稣问腓力如何向众人提供食物(约6:5),这个问题在门徒中间引起了讨论。除了让众人离去以外,他们想不出任何办法。因此他们进到耶稣面前,在他的教导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他们就提出了自己善意的建议。

 

这是野地,天已经晚了 他们焦急地提醒耶稣注意这种紧迫的形势。在他们看来,耶稣似乎忘记了匆忙聚集的百姓没有携带任何吃的,而这个地点也不方便他们获取食物。因为天色已晚,所以必须马上处理这件事。

 

请叫众人散开 门徒们谨慎地建议耶稣马上解散群众,打发他们各自回去。门徒们的动机也是出于对百姓的关心,但是他们的提议是出于自然的考虑,不是出于信心。

 

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自己买什么吃 门徒们建议的计划是让人们自己采取行动来满足各自的需要。众人必须被打发到临近的乡下、田野或耕地、农庄或村落,为自己购买食物。如果他们再耽搁一阵,有些人就可能因为天晚而买不到食物了。

 

耶稣回答他们说 耶稣用他令人吃惊地反议,冷静地给门徒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你们给他们吃吧 所有同观福音书都记录了耶稣给他们的相同命令,表明这个令人吃惊的命令在门徒们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马太福音中,这个命令之前是一句断言用他们去”14:16),由此坚定地否决了他们提议。通过拒绝他们的计划,耶稣给了门徒一个出乎意料的反命令。他的话里强调的你们”,直截了当地将喂饱众人的任务放在门徒们肩上。他们不是要打发众人离开,而是必须喂饱他们。

 

他们对他说 马可福音采用了历史现在时的说”,把读者带到了迷惑不解的门徒们跟前,看着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表示惊奇。耶稣的命令让他们从焦虑变成灰心丧气的惊异。

 

我们可以去买 耶稣的命令迫使门徒们开始算计自己拥有的资源,但是他们知道手上的这点东西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那么,他的意思是让他们去为这些有需要的人买饼吗?他们的提问暗示,这个要求是不可能完成的。

 

二十两银子的饼 字面意思是百第纳尔的饼(第纳尔〔denarius是古罗马银币在同观福音书中,只有马可福音提到这个数字,而且没有给予任何解释,但是约翰福音的记载(6:5-7)澄清了他们所提出的数字。腓力为了回答耶稣提出的问题,心算出需要价值两百第纳尔的饼才能让每个人都分得一点。腓力可以轻易地算出需要多少食物,但是他提不出满足大家需要的方案。其他门徒也同意,他们需要价值百银币”的饼。这种翻译无法向现代的读者传递恰当的画面。一个第纳尔是工人在葡萄园做一天的工所得的工资(太20:2)。所以,腓力建议的金额是大约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八个月的收入。这个金额大大超过了门徒们所有的一切。[5]

 

你们有多少饼 耶稣他用一个实用的反问来回答他们疑惑。他们必须统计一下实际拥有的资源。

 

可以去看看 只有马可福音将耶稣的这两个命令按照行动的顺序记录了下来。第一个命令是现在时,在去be going);第二个是不定过去时,确地看看see difinitely)。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显然门徒们挨个到众人中询问:人带着食物吗?这个问题一旦提出,本来沉浸在耶稣教导中的众人,就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体的需要。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一整天都没有吃饭了。

 

他们知道了 字面意思是,门徒们通过询问后算得知”

 

五个饼,两条鱼 这是所有同观福音书都报告的食物数量,但是按第四福音书的记载,安得烈还报告说,这些食物是一个小孩带的。马太福音说,耶稣要求将食物拿给他。耶稣愿意用这么一点点食物来分给众人,立刻暗示某些不同寻常的事情将要发生了。

 

耶稣吩咐他们 他的命令通过十二门徒传达给众人。门徒们知道没有足够的食物,还受命要求人们坐下预备用餐,这是对他们信心的考验。

 

叫众人一帮一帮地坐在青草地上 字面的意思是众人一帮一帮地躺着躺着”recline)是合乎当地习俗的用餐姿势,在空旷的野外没有常用的餐桌时,这样的安排尤其合适。如果他们继续站立,就会包围和干扰分发食物的人,也会阻碍食物的分发。帮一帮地”(字面意思为帮,一帮),表示他们被安排在规定的小组中。这个词的本来意思是酒的聚会”,所以可以表示任何在一起聚餐的人群。

 

在青草地上 这个短语暗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春天。5月过后,在雨季里发芽的草就会变得干枯焦黄。现在的青翠,与约翰所说逾越节近了(6:4)一致。尽管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都提到了草地,但是只有马可福音提到青草,这样眼见的细节显然来自于彼得。[6]

 

众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 坐下”一词,更字面意思的翻译是身”,这里用了不定过去时,可能暗示群众几乎同时的动作。他们也只看到了一点点食物,所以这样做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信心的表现。排一排”的字面意思是坛,花坛,这是另一个仅见于马可福音的生动描写。这个词暗示,当旁观者看到一排一排的人坐在绿色的山脚下时,心里留下了鲜活的印象:他们仿佛整齐排列的花盆。这个表达法隐含着每一组群众都按照长方形坐下。它也可能反映出人们穿着的色彩斑驳的衣服。布鲁斯认为这个独特的表述证明存在一个彼得一样天性易感的目击证人[7]

 

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路加福音说他们十个人一排”坐下(9:14)。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人们按照某种对称的方式坐下,但是我们不清楚是什么样的方式。E·凯斯勒·英格里希提出:们坐下的方式构成了五十个半圆,一个接着一个,每个半圆有一百个人。因此如果单独数每一个半圆,是一百人一排;如果从前往后数,则是五十人一排。[8]根据人们在重大节日期间在耶路撒冷吃圣餐的方式,这样的分组对于在场的人而言并不陌生。这种安排方便分发食物,也容易统计用餐的人数。

 

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 耶稣如同主人在招待人们用餐一样。在他祝福的时候,他可以轻易地将这点饼和鱼全部拿在手里。约翰福音说饼是从人群中的一个小孩那里拿来的,是,即一种穷人吃的粗糙食物。这些饼在形状上呈扁平的糕饼状或饼干状,不似我们现代的条状面包。那两条鱼可能是干鱼,也可能是腌鱼,是人们吃饼时常见的佐餐食品。

 

望着天 这是耶稣祷告时的典型姿态(参7:34;约11:4117:1)。路加福音24:30似乎表明,耶稣在拿起饼来祝谢的时候,采用了某种特别的形式。这个姿势恰当地描绘了他的思想从此世上升到天上”,上升到所有人都本能地认为是神的居所的地方。

 

祝福 这是口中祝谢”,显然是犹太人常见的餐前祝福。[9]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为话”,恰到好处地描述了耶稣对神的感谢。所有同观福音书都用了同样的词,只有约翰福音说耶稣了”。在实践中,这两个词被当作同义词使用;祝福的话实际上用感谢的形式表达出来。

 

擘开饼 这里的字面意思是饼”,即把饼擘成碎片。耶稣明确地将扁平的大麦饼擘成许多片,预备分发给众人。

 

递给门徒 这里是过去进行时,表明耶稣不断地把碎饼递给门徒的过程。尽管任何一本福音书都没有明确说明饼在何处变多,但是这个时态似乎表明,饼是在耶稣手上变多起来的。他不断地递出碎片,但是手中还有更多没有递出的饼。

 

摆在众人面前 这是用于描述仆人将食物放在宾客桌前的常用词汇。门徒们就像餐厅服务员一样地服侍,通过这种方式与正在发生的神迹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 在这句话里,马可福音满足于使用不定过去时,简单地描述了两条鱼被耶稣按照同样的方式分享给众人全部群众的事实。两条小鱼可以变多,让众人”都能分得一点,这种对比强调了神迹的伟大。

 

他们都吃 原文的语序是们吃了,全体,同时强调了动词和主语。动词的不定过去时陈述了历史事实,而都”字强调用餐时没有落下任何一位。

 

并且吃饱了 指所有饥饿的人都得了饱足。所有人随着他们所要的”吃饱了(约6:11)。这里的动词也暗示,每个人都尽量吃饱了,再也吃不下更多的食物。这完全不是腓力想象中勉强够吃的一餐(约6:7)。琼斯恰当地指出:徒们并不是用五饼二鱼喂饱的众人,而是用耶稣祝福过、增多了的五饼二鱼来完成的。[10]

 

门徒就把碎片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根据耶稣的命令,门徒们收拾好剩下的食物(约6:12)。碎片”或者掉渣”,也许指的是分发给众人用餐后吃剩的食物,但更可能的是指耶稣停止擘饼后,还没有分发出去的碎片。耶稣供应的食物超过了全体群众的需要。原文中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够装满十二个篮子”,表明剩下的食物碎片的总量,与满满十二个篮子的食物相等。所有福音书在提到喂饱五千人的时候,都用了翻译为篮子”kophinoi)的单词。它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藤编的篮子,犹太人旅行的时候用它来随身携带食物,以免吃到外邦人的食物。显然,它们就是门徒们用来取食物,分给众人的篮子。满了十二个篮子,唐纳德·英格里希说,下的东西比他们开始时拥有的还多,既有实际的真实性,也因此反映了神在他的国度中间的仁慈做法。[11]尽管供应的总量超过了需求,耶稣却指示一点也不要浪费。他并不想奢侈地供应人们而使人失去节俭。

 

碎鱼 这是仅见于马可福音的一句评论。门徒们收集在一起的碎片包括鱼和饼。

 

吃饼的男人共有五千 所以,一张小小的饼就喂饱了一千人!(希腊文andres)的字面意思是成年男子,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马太福音补充说,这个数据是了妇女孩子”的数目。按照犹太人的风俗,显然妇女和孩子会被单独安排在一处,不与男人一同用餐。也许众人中他们的数量并不多,但是这句话证明,当时吃饭的并不仅仅是早晨沿着湖岸跑来的人们。一天之中,另有不少人也加入了庞大的人群中。

 

约翰福音还记载了众人对这个神迹的反应(6:14-1522-71)。这些反应确凿无疑地显示,每个人都意识到了神迹的发生。同样明显的是,所有福音书的作者都将此事理解为神迹。理性主义者试图不用神迹来解释这件事,他们的根据不是福音书的记载,而是所谓故事无法让人置信。普卢默说:图将神迹解释为神话,或者比喻,或者明显的夸张,这种做法极其不能让人满意。[12]耶稣所行的神迹构成了福音书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试图将超自然性从耶稣事工中排除掉的努力,都是对福音书作为一个整体的可靠性的贬低。对于我们这些接受福音书所刻画的耶稣是道成肉身之神的人来说,这个故事不存在任何难以接受的困难。

 

2)在水面上行走(6:45-52

 

这个神迹紧接着喂饱五千人以后发生,是第四福音书(约6:16-21)与同观福音书仅有的两个同时记载的神迹之一。但是我们并没有这个神迹的四重记载,因为路加福音略去了它。所有福音书中,只有马太福音进一步记载了彼得行走在水面上的情节(14:24-33)。

 

耶稣随即催门徒 随即”强调了耶稣接下来的行动与喂饱五千人的神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催”带有紧急和催逼的味道,表明耶稣发现,现在有必要温柔而坚定地要求门徒们立刻离去。很清楚,他们不情愿离去,而且对他们来说,他这个要求一定显得奇怪和没有道理。早晨的时候他才要求他们到达这个地区,现在他却突然要打发他们离开。同观福音书没有解释耶稣的理由,但是在约翰福音的陈述(6:15)中,我们可以找到耶稣如此行动的关键——众人想要强迫耶稣称王。十二门徒应该乐于见到这个提议成为现实。所以,耶稣果断地让门徒们离开现场,避免他们也卷入到这个计划中。

 

上船,先渡到那边伯赛大去 这里的两个动词不定式,表明耶稣坚持让门徒离开的态度。上”是不定过去时,指登船的行动;而到”则是现在时,刻画了他们必须要完成的旅行。这句话暗含耶稣稍后要和他们会合的意思。不过,书中没有说明他们将如何会合。那边”表示茫茫水面的另一岸,这个词本身没有确定具体的位置,但是接下来的大”却给出了目的地的具体名字。伯赛大的位置曾经引起很多讨论。根据路加福音9:10的记载,那天早晨,耶稣和十二门徒航行到伯赛大,靠近喂饱五千人的地方。但是路加所指的是位于约旦河东岸的伯赛大-犹利亚。然而约翰福音又提到,船在当晚就返回了迦百农(6:17),而且实际停靠在西岸,那么伯赛大究竟位于何处呢?对此,人们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

 

那些认为只有一个伯赛大的人将这个命令理解为,门徒要跨过狭窄的海湾到伯赛大-犹利亚去,耶稣希望在那里和他们会合,但是突然吹来一阵强烈的东北风,把船吹到了西岸。另一些人认为另外还有一个名叫伯赛大的城市,被称为利利的伯赛大”(约12:21),坐落于迦百农附近,所以这个指令既可以说是去伯赛大,也可以说是返回迦百农。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湖边有两个地点都叫伯赛大(意为“捕鱼小屋”)的可能性,一个位于加利利,而另一个则在分封王腓力的辖区。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对于西岸的伯赛大,我们不像对伯赛大-犹利亚那样拥有直接证据,所以现在很多学者已经放弃了有两个伯赛大的观点。这些学者认为,利利的伯赛大”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因为这个城镇横跨在约旦河的两岸。但是另一些学者坚持,据不同的福音书所记载的活动,应该有一个西伯赛大和一个东伯赛大,否则所有的记载就会显得混乱不堪,毫无逻辑[13]。这里所说的伯赛大似乎明显是靠近迦百农的一个城镇。根据马太福音11:20-24,耶稣责备了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因为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他们却终不悔改。马太福音所提到的伯赛大很清楚是一个犹太城镇,不是伯赛大-犹利亚那样外邦人的地点。因为除了加略人犹大以外,似乎所有的门徒都是加利利人(徒1:11),我们似乎不太可能把彼得、安得烈和腓力的出生地都算作高拉尼提斯的伯赛大(Bethsaida of Gaulanitis,约1:44)。迦百农附近的各种城市遗迹,让曾经存在西伯赛大的可能性变得很大。克里斯蒂(Christie)辩称,基督教早期的几个世纪,人们错误地将喂饱五千人的地点定在西岸,因为他们根据相似的地名将这两处联系在一起;这件事本身就支持西伯赛大的存在。[14]看来似乎真有两个伯赛大,才能够最好地匹配所有的数据。 

 

等他叫众人散开 这句话里强调性的己”(希腊文),设定了耶稣和门徒之间的对比,表明这是一件他不想让任何人插手的任务。当时,人们正处于兴奋的状态,所以必须慎重地处理。

 

他既辞别了他们 这里指的是辞别众人,不是门徒。马太福音简单地叙述说耶稣解散了众人,但是马可福音的表达方式表明,耶稣友好客气地行使了他的权柄,辞别了他们。毕晓普评论说:一定是以近东地区最传统的方式辞别了他们。[15]斯韦特则指出:的行事一点也没有显出焦急不安或者已经知晓他们意图的迹象。[16]马可福音对辞别众人的双重描写,表明这是一件耶稣特别重视的事情。

 

就往山上去祷告 地点是附近的山上,山下就是喂饱五千人的地方。整个湖的东部地区都遍布山岭。耶稣撤退到山上,固然是为了躲避众人(约6:15),但是主要还是为了祷告。祷告”是一个表示祈祷的一般性词汇,并不仅限于祈求,而是指耶稣撤退到一个单独的地方,花时间和天父交流(1:35)。他的行为表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一系列事件的严峻转折点。他需要力量和建议,以面对前途。他认识到众人所提的建议,是旷野试探的反复,试图引诱他放弃十字架。虽然通过快速的行动,他抢先拒绝了与试探讲和的可能,但是他还是需要通过与天父的团契和交通来获取力量,以便面对未来的日子里因他的决定所带来的后果。他也非常可能为了十二门徒而祈求,愿他们不要屈从于虚假的弥赛亚期盼。这个资料,让我们对祷告在耶稣生活中所占据的关键地位有了另一次管窥的机会。

 

到了晚上 指下半夜,即从日落到天黑期间。喂饱五千人开始的时间是上半夜(参太14:15;可6:35)。

 

船在海中 约翰福音的记载暗示,耶稣不在场的时候,门徒们迟迟没有渡海,拖延到很晚才出发。到了晚上,他们的船才行到海中间;这不一定是指海的正中央或半途,而是船飘在海上,远离岸边。

 

耶稣独自在岸上 这是马可福音独有的细节,强调了耶稣和门徒之间的对比。他们极不情愿与他分别,单独离开。

 

看见门徒……摇橹甚苦 这句话仅见于马可福音,提到了耶稣看见门徒们挣扎在风高浪急的湖中的景象。他们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人们一般认为,这句经文没有暗示耶稣借助超自然的能力,因为他从山上借着逾越节期间的月光,应该可以看到那只船。然而另一些人,例如克拉克却认为:使是逾越节的满月时分,视线也不及这里所记载的,马可无疑想要告诉我们,这是耶稣超自然的望远。[17]我接受后一种观点,因为我认为更符合马可福音所刻画的独一无二的耶稣形象。古利克(Guelich)指出:事里暗示了有限的视野,因为门徒们看到耶稣的时候,错把他当作了鬼魂。[18]不管马可在这里想要表达是什么含义,这句话都强调了耶稣一刻也没有忘记辛苦划船的十二门徒的需要。甚苦”更字面意思的翻译是折磨”,暗示十二门徒在努力划向西岸时,肉体上所受的痛苦和精神上遇到的折磨。想要逆着风浪而行,几乎是一件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摇橹”的字面意思是驾驶”,刻画了他们用桨划船、逆着风浪前进的样子。这种工作极为辛苦,而且进展缓慢。

 

因风不顺 这是对他们所面对的困难的解释。逆风显然从西北方刮来,在他们出发以后骤然加剧了。

 

夜里约有四更天 犹太人原本将夜晚分为三更(士7:19),但是在罗马的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也逐渐开始使用罗马的四更天划分方式了。当耶稣靠近船的时候,时间大约是凌晨3点。显然,他一直不断地祷告,直到午夜以后。

 

就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 经文中历史现在时的去”,生动地描写了耶稣的出现。他们”指他行动的目标是那只载着痛苦的门徒们的船。海面上走”,只能意味着耶稣直接与水接触,实际行走在(upon起着风浪的湖面上,而不是在海边(by行走。动词的现在时,刻画了他稳定地移动在水面上,不受风浪阻碍。有人否认耶稣实际行在水面上,不是因为这里存在语言理解的障碍,而是因为他们的理性主义,事先就预设这种行为完全不可能出现。在回应这种怀疑论调时,普卢默说:于耶稣基督这样独一无二的人,断言什么对他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是一种轻率的做法。[19]

 

意思要走过他们去 只有马可记录了耶稣的意图。思是would)更字面意思的翻译是想要”试图”,而过他们去”他们并行”的意思。当耶稣向船走去的时候,他有意改变了路线,这样他可以在船的边上,与船平行前进。显然,他的意图是让门徒们认出他来,并邀请他上船与他们同行。他似乎在故意考验他们的信心。当他们认识到耶稣施行神迹的大能以后,他们是否有足够的信心,通过这种独特的接近方式认出他来?

 

但门徒看见他 指他们看到有东西从水面接近,样子像耶稣;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不敢相信这真是耶稣本人。

 

以为是鬼怪 门徒们毫不迟疑地把所见的东西当作了鬼怪;我们的鬼魂”一词就是从这个词演变而来的。他们不能相信自己看到的是真切的现实。

 

就喊叫起来 于是他们开始恐惧地喊叫。马可在别处将喊叫”这个词用在污鬼们可怕的尖叫上。

 

因为他们都看见了他,且甚惊慌 马可用因为”一词,立刻说明了他们害怕的理由。看见了他”,强调了所有门徒都看见水面上出现的形体。所以,这不是他们中间少数人因工作过度而在脑中浮现的主观幻象。甚惊慌”,描写了他们看见这情景时的情感反应。动词的不定过去时表明他们突然被令人迷惑的恐惧和焦虑所抓住了。他们一点也没有想到,这可能是耶稣本人来找他们了。

 

耶稣连忙对他们说 因为同情心,耶稣连忙对他们说话,消除他们迷信的恐惧。说”(希腊文laleō)暗示他用熟悉的方式对他们说话,好让他们立刻认出他的声音来。

 

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除了约翰福音没有们放心”几个字以外,其余三卷福音书都记载了同样的话语。这个命令在福音书中一共出现了七次,全部出自耶稣之口,只有马可福音10:49中众人对瞎眼的乞丐所说鼓励的话是唯一的例外。让人放心,通常意味着之前出现了什么让人惊慌恐惧的情况。经文中动词的现在时,要求门徒们持续保持勇敢而放心的态度。是我”,这是耶稣给他们不要害怕的理由。他们所见的不是幽灵,而是他们自己的主和老师。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I am),也许只是耶稣简单地自报身份,但也隐隐约约回响着旧约中神自我启示的声音。耶稣掌管大海的能力属于神的,明显地揭示出他超乎常人的本性。怕”更好的翻译是止害怕”,要求他们永久性地停止害怕。耶稣的两个命令,第一个是肯定性的,第二个是否定性的,依据都是他与他们同在的事实。他在场这个事实,足以让他们不再恐惧。麦肯纳说:了耶稣基督以外,任何人在风暴中说这样的话都显得放肆冒失……但是耶稣有能力用行动支持自己所说的话。[20]

 

只有马太福音在这里进一步插入了彼得在水面上行走的情节(14:28-31)。至于马可福音没有记载此事的原因,我们只能猜测。马可遗漏这件事,与人们认为彼得与这卷福音书的作者关系密切一事,二者之间并无冲突。也许彼得在讲道的时候略过此事不提,因为他不愿意在如此独特而引人注目的事件中描写自己。

 

于是到他们那里上了船 不常见的动词上”,也许暗示船的侧面比耶稣站立的水面要高出不少。但是这句话并不表示这是一只大船。

 

风就住了 风仿佛累了一样,停息了下来。马可福音没有说风住了是出于超自然的原因,但是他确实觉得,当耶稣上船的一刻风就住了,具有某种意义。风遵照耶稣的意愿停了下来,和这个故事十分协调。约翰说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6:21),清楚地暗示当时发生了超自然的事件。

 

他们心里十分惊奇 意为们自己觉得十分惊奇”(罗瑟拉姆译本)。这句话仅见于马可福音,记录了他们因这次经历而产生的强烈的内心反应。这个强烈的动词采用了过去进行时,刻画了门徒们陷入持续的惊奇中,以至于大大超出了自己正常状态的情景。十分”或者非常”,表示他们的惊奇超过了正常可以解释的程度。很多手稿使用了双重最高级来加强这句话:其非常exceedingly beyond measure)。心里”则强调了门徒们的内心感受,但是并不否认他们还有外在的表达。马太福音明确地记载了门徒们的外在反应,他们敬畏地承认了耶稣的神性:真是神的儿子了”14:33)。

 

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 马可福音用一句否定性断言,来解释他们为何会十分惊奇。因为门徒们不明白分饼的真正意义,所以他们对他所展示的控制众水的能力,还不具备从智力上理解的基础。他们没有把握到下午发生的神迹的意义;那本是一个线索,为了预备他们可以理解基督的真正属性。他们没有理解不是因为固执,而是因为思维的迟钝。

 

心里还是愚顽 这是对门徒们的情况的正面描述。这里的心”涉及他们处理属灵关系时的智力。顽愚”指他们还处于顽愚的状态。他们陷入一种在属灵上缺乏理解力的状态中。他们的反应配不上要让他们知道国的奥秘”(可4:11)。布鲁克斯评论说:句经文里包含着对门徒们缺乏理解力最苛刻的一种评价。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耶稣的跟随者,而没有成为他的敌人。这是马可式反讽的极致。[21]

 

刚刚记录的这两个神迹,很明显是耶稣有意而为的,是他对十二门徒训练的一部分。对于引导门徒们更全面、真实地理解他独特的位格来说,它们十分合宜。当天下午,耶稣坚定地拒绝了众人要立他为王的要求(约6:15),这一定让十二门徒深感困惑,在船上这事也成为他们讨论的焦点。这样的讨论会威胁到他们对他的信任感,并对他的目的产生疑惑。当晚,耶稣用超自然的方式向他们显明了自己的到来,显然是为了增强他们的信心。即使他们无法理解他的方式,但因为他们对他的认识,也会让他们保持信心。这个夜晚的奇怪经历,一定会增强门徒们的信心,让他们可以面对第二天进一步的考验(约6:22-71)。

 

3)在人群中的医治事工(6:53-56

 

这一段落非常生动地描述了耶稣的医治事工,内容与马太福音14:34-36大体平行。马可福音的概述性刻画,显然涉及不止一天的事工。这一段经文没有提到耶稣的教导事工,但是描述了他快速地从一地到另一地不停运动的状态。

 

既渡过去 指这次劳累而危险的渡海旅行令人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横渡是从东边航行到西边。

 

来到革尼撒勒地方 他们上岸的地点显然受到了晚上逆风的影响。有人提出,革尼撒勒是一个城镇或村庄的名字,但是它也可能指的是西北岸的著名平原,甚至整个湖也因此得名,称为尼撒勒湖(路5:1;《马加比一书》11:67)。这个地区大约5公里长,1.5公里宽,人口十分密集。约瑟夫用热情的措辞描绘了它的富饶、气候和美丽。[22]

 

就靠了岸 新约中只有这一节经文使用了这个动词,其意为船抛了锚或系了缆,安全地停靠在岸边。

 

一下船 他们下船的时间一定是清晨,刚刚破晓时分。

 

他们立刻认出他 不定代词他们”指革尼撒勒的居民。他们立刻认出了耶稣,表明他在加利利地区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就跑遍那一带地方 他们认出耶稣来到这一带,立刻兴奋地奔走相告。消息被迅速而热切地传播开来。不定过去时的动词跑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这个词概略地描述了消息在整个平原迅速传播的景象。

 

便将有病的人用褥子抬 这是消息传播所要达成的效果。便”began)指的是被人用担架或褥子抬着的病人立刻开始到来,而且渐渐排成长队。抬”是现在时,生动地刻画了病人从各个方向抬来的景象,暗示人们若在一处没有寻见耶稣,就会抬着病人到另一处耶稣可能出现的地方寻找他。这里的褥子”指的草席或担架,是一种方便将病人抬到耶稣那里的工具。

 

听见他在何处 这句经文中过去进行时的听见”,表示那些抬病人的人不断地打听耶稣在何处,而人们也不停地告诉他们他现在在哪里。

 

凡耶稣所到的地方 表明不管耶稣走到哪里,他都会发现有一大群人在等着他。经文中动词的过去进行时,表明这是一种反复发生的情况。这一节所涵盖的地域,似乎超出了革尼撒勒平原。

 

或村中、或城里、或乡间 原文中反复使用的介词中”、“里”或“间”(into),标志着耶稣进入的不同地方。这种枚举的方式暗示,耶稣移动迅速,没有耽搁时间做教导的事工。这里的乡”,显然指的是人们聚集在一起劳作的开阔田野。斯韦特说:种地点的组合,覆盖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聚居点。[23]

 

他们都将病人放在街市上 “街市”的字面意思是agorais),指的是人们为了各种目的聚集在一起的开放空间,可能靠近城墙内侧,也可能是靠近城市中心的地方。通常只有城市里才有这样的街市,但是这个词用在这里,也许是取其本来的含义,指人们聚集的地点。病人们被放在耶稣最可能经过的地方。

 

求耶稣 这里是过去进行时,表示一次又一次地祈求。公众普遍对他医治的能力存有信心。

 

只容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 他们的要求只是耶稣允许病人摸摸他的衣裳繸子(参5:27)。这句话暗示,血漏病女人摸了耶稣衣服就得治愈的故事(5:25-34)已经广为人知。斯韦特认为:通过如此简单的方式就得到医治,这很吸引人们的想象。[24]但是,医治并非源于摸了耶稣,而是由他自己的意愿成就的,他愿意尊荣这种表达信心的方式。亚历山大指出,这样的过程允许耶稣短短的时间内接触大量的人,而又不破坏行神迹者与其对象之间可察觉的联系。[25]

 

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摸”是不定过去时,指短暂地摸的动作。了”是过去进行时,表示接二连三得到医治的病例。这个动词的字面意思是得救了”,指他们从各自的痛苦中得救,恢复了身体的健康。

 

这个场景清楚地表明,耶稣进行的布道、教训、医治病人、赶鬼、使死人复活、喂饱众人各个方面的事工中,人们首先认为他是一个医治者[26]。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理解或不接受他所教导的属灵真理,但是他们渴望从他那里接受身体和物质的祝福,以满足个人的利益。然而,耶稣的爱和怜悯让他愿意、也预备要服侍他们所意识到的需要。

 

4)关于不洁净的论战(7:1-23

 

马可在希腊文中所用的现在”and),将这一段经文与之前发生的事情用对比的方式联系起来。耶稣在群众中受到热烈的欢迎(6:53-56),严厉地反衬出犹太领袖们的敌意。书中没有表明两段故事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不过,这次论战显然发生在逾越节以后,时间距耶稣喂饱五千人不远(约6:4)。马可福音提到文士们从耶路撒冷到来,表明此事发生在加利利,但是我们不知道精确的地点。这个故事显然发生在迦百农城中或不远的地方。只有马太福音给出了此事的平行记录(15:1-20)。路加福音记载了稍后在比利亚发生的类似论战(11:37-52)。这些从耶路撒冷来的犹太领袖们,明显是专门针对耶稣而来的。在这次与犹太领袖的论战中,耶稣攻击他们扭曲传统、引发这次论战(1-13节),然后处理了不洁净的真正本质问题;这个问题正是论战发生的根源(14-23节)。

 

谴责人为的传统(1-13节)

 

有法利赛人……来 动词的历史现在时再次生动地重现了这次集会。自从3:6以后,马可福音还没有再提起过法利赛人;当我们上一次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正计划要杀死耶稣。利赛人”前面的定冠词,标志着他们是一个单独的派别,与其他群体不同。被动语态[27](希腊文作集”),并不表示他们受到外在压力强迫,而是指他们受到自己内在动机的驱使,为了反对耶稣的声望而来。他们自愿来见耶稣。到耶稣那里,表示耶稣本人才是法利赛人聚集的焦点。

 

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 暗示法利赛人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的文士们。他们的到来是受耶路撒冷政权的派遣,到加利利完成另一次查事实的任务”(参3:22)。马可福音的措辞也许表示,只有文士是来自耶路撒冷,而法利赛人是加利利本地的居民;但是,马太福音15:1表明,整个代表团都来自耶路撒冷。文士前面所用的定冠词,也将他们视为一个独立的群体,与法利赛人分别开。他们是摩西律法的官方解释者,是律法神圣性的守护者。他们的解释构成了法利赛人的实践基础。这些文士显然经过挑选,善于处理类似耶稣这类疑似违反律法的案子。

 

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 门徒”一词不限于十二门徒,但这是一种可能的含义。这个代表团的成员们曾经亲眼见过他们中的几个——不是全部十二门徒——公然违反文士们热心促进的传统。不过,这里没有明确门徒们当时是否在正式用餐。显然,在压力巨大的工作中,十二门徒中的一些人停下来享用了一点食物。亚历山大说:件事自然地让我们看到,我们的主和他的门徒们不断地处于恼人的监视之下。[28]

 

有人用不洁净的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 这句话叙述了那些看到这种行为的人所做的报告的本质。翻译为洁净defiled)的词,本意是俗”common),古希腊文意为共的common),与人的private)相对。文士的指控是,门徒们用礼仪律上的俗”手吃饭,没有隔离因接触俗物而造成的不洁净。他们认为这样不洁净的手必须由清洗的仪式所洁净,把一切不洁之物全部除去。他们指控的不是门徒们用满是污垢的手吃饭,而是指他们没有使用正确的洁净仪式来净手。文士们所坚持的饭前净手仪式,是相对晚近才发展出来的传统。文士们的全套关于礼仪性洁净的规矩,稍后被纳入《密什拿》的一部分。《密什拿》六部分中最后的、也是最长的一部分,就是专门处理所谓洁净”一事的。[29]

 

英王钦定本中出现在第2节末的动词们有错”,是根据公认经文翻译而来;但是,我们在最古老的手稿中找不到这个动词,所以最好删除它。如果第1节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么这一节在语法上并不完整,或者它的动词出现在第5节中。美国标准译本认为第2节是第1节的直接延伸。但是无论何种情况,第3-4节都是边注,是马可为了他的非犹太读者插入在这里的。在马太福音中,没有第3-4节的平行记载。

 

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 这里的原来”一词,表明第2节中是没有洗的手”的简单解释,现在被马可放到更大的背景下。这次论战的起因与“法利赛人和所有犹太人”的习俗有关。这个语序暗示,这种做法由犹太人中最严格的派别——法利赛人——开始提倡(徒26:5),但如今所有犹太人都这样遵行了。我们不要太强调这个表达法的字面意思,因为有很多犹太人也被文士们轻蔑地称为佬”,他们也没有严格地遵守所有这些仪式上的规矩。这句话似乎表明,所有希望被人视为义人的犹太人,都会坚持执行这些洁净的仪式。[30]这个表达方式被普遍用来表示人们对这种法利赛人做法的广泛遵行。

 

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 指他们若不是先洁净,就不吃饭。动词的现在时表示这是一种标准的做法。各种手稿显示,抄写员们在誊抄马可福音时,觉得pugnē力地美国标准译本;心地新美国标准译本)一词有点难于处理。所以,有少数版本删除了这个词,而另外一些则写成了pukna英王钦定本)。较为可取的pugnē一词,字面意思是拳头with [the] fist),但是它所要表达的精确含义迄今还是个谜。[31]尽管这个词描述了洗手的方式,但是人们对其精确的程序有不同的看法。头”可以被视为修辞性用法,也可以当作直陈性用法。美国标准译本修辞性地译为地”,乃是根据希伯来习语中拳头表示力量和力气而来。但是,马可福音的非犹太读者们也许不熟悉这个表达法。所以,最好把头”一词当作直陈性来处理,但是其精确的程序还是不清楚。人们认为它表示下列某种洗手方式:① 一手握拳,在另一只手的手心里转动;② 清洗范围包括手肘或手腕;③ 用手捧满水;④ 用干的拳头来搓手。

 

照长老们的遗传 指法利赛人坚持将这些洁净的礼仪当作长老们的遗传”的一部分。在福音书中,这个表达法仅出现在此处和马太福音的平行记录中。遗传”指通过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教训。们”不是指会堂里维护这一教训的长老或犹太公会的成员,而是指过去那些有名的犹太律法教师。他们的判断被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他们的解释通过文士们的努力传给了其他人。为了增强这些口头传统的约束性,有时人们会进一步宣称:神将这些教训传给了摩西,再由他口头传达给了长老们。在耶稣时代这个传统还限于口头传承,但是到后来就被人汇编成典,纳入到《密什拿》中。发展传统的良好动机是为了保存摩西律法的完整性,禁止任何违反律法的行为,因为传统是律法四周修建的围栏[32]。传统的意图是通过增加许多必须遵守的细枝末节的规定,来防止对律法的实际违反。但是,这一切附加的要求让宗教生活成为一种痛苦的负担。问题就在于传统背离了律法的本意。

 

而当他们从市上来 原文仅有市上来”几个字,“而当他们”是英王钦定本为了语意完整而加上的。这句话可能指他们从市上买来的东西,也可能指他们从市上回来。前一种观点的代表是莫法特(Moffatt)的圣经译本,其译文为:不洗净,他们就拒绝吃任何从市上买回之物。[33]但是更自然地方式是将这个短语当作生性谨慎的犹太人从拥挤的市场回家以后,因为很可能接触到不洁净之人,所以采取的自我洁净行为。不管我们采纳哪种观点,洗手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卫生,而是一种礼仪性行为。

 

若不洗浴也不吃饭 因为在市场上接触不洁净之人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他们从市上回来以后要全身洗浴。大部分手稿在这里都作洗浴”,但是有两个重要的手稿作[34]。这种异文可能是因为抄写员觉得洗浴”在实践上有些困难作出的修改。[35]原文作洗浴”,则构成了一个自然的高潮。在进食之前,法利赛人总是会洗手;当他们从市上返回以后,则需要洗浴。另一些人的意见较为不可能,他们认为这个词仅仅意为把手浸在水中。在市场上被人推攘之后,生性谨慎的法利赛人会觉得有必要做一次全身洁净。利未记所载的律法规定,只有当值的祭司(利16:4242622:6)或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利14:8-915:5-27),才有此洗浴的要求。

 

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 文士们关心的洁净礼仪也延展到使用的器皿上。拘”是不定过去时,回顾他们实际接受传统之事,而守”是现在时,指出他们不断地努力要保守传统。乌尔塔多觉得:还有好些这个短语似乎表明马可有意要批评这些复杂繁琐的规定和程序。[36]

 

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 以便确保他们礼仪上的洁净。杯是常见的饮水器皿。罐是大一点的壶或有柄的瓶,用来将杯注满。这些都是家用的器皿,用来保存饮水或洁净用水。这些器皿可能是木制,也可能是陶制。铜器是更大的青铜或黄铜器皿,用来做饭。《密什拿》专门用了三十章来讨论器皿的洁净问题。[37]

 

然后(希腊文)法利赛人和文士问他说 然后”是马可最钟爱的连词,表示这一节与第2节的叙事接续起来。利赛人”文士”之前都带有定冠词,标志着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派别,但是订立了同盟。问”用了生动的历史现在时,暗示他们自己觉得有正当的权权利询问耶稣,所以采用了正式而庄重的形式。尽管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向他的门徒们提出的,但是直接针对耶稣,乃是对耶稣本人的直接挑战。

 

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长老们的遗传行 么”是询问门徒们这样做的理由。作为他们的老师,耶稣要对这种该受指责的行为负责。行”是希伯来语中用来指习惯性行为的常见象征。但是在同观福音书中,只有这一处这个词被用作象征性含义。(其象征性含义常见于第四福音书和保罗书信。)照”指的是比照行为的标准;对于提问者而言,他们的标准是长老们的遗传。他们看到耶稣的门徒用不洁净的手”吃饭,现在用长老们的遗传”这样更大的招牌来与耶稣对质。

 

而用未洗的手吃饭呢 而”字标志着他们沿用的标准与门徒的行为之间的对比。这个字暗示门徒们无权做出如此行为。饭”字面意思是那饼”,似乎特指放在他们前面的饼。

 

耶稣说 耶稣在回应的时候,没有正面回答门徒行为的问题,而是直指这个问题之下掩盖着的基本议题。这个问题是耶稣和犹太领袖们之间争论的中心议题,现在是应该公开而坚定地处理的时候了。在第6-8节中,耶稣依据他们表面上承认的权威——圣经——谴责了他们的立场,然后在第9-13节揭露了他们的立场所带来的后果。

 

以赛亚指着你们假冒为善之人所说的预言是不错的 马可福音引用以赛亚29:13的经文,几乎与七十士译本一字不差。不错的”kalos丽,精彩,合宜”),强调了以赛亚作为神的先知,他的话用在法利赛人和文士身上恰到好处。预言”不是指目前与耶稣对话的人就是以赛亚预言的特定对象;它的意思是他们精确地符合以赛亚对自己同时代人的刻画。们假冒为善之人ou hypocrites),字面意思是们,那假冒为善之人”,表明他们是一切世代假冒伪善之人的典型例子。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耶稣这样指责法利赛人和文士。冒为善”这个词仅见于同观福音书[38],本意是描绘一个人带着面具作出判断;它刻画了一个人伪装成与自己真实的身份和性格不同的另一个人。也许耶稣的这种指责主要不是指他们有意识地伪装行事,而是更多地指责他们所说的与他们实际为人之间存在本质上的不一致。他们自称为神的追随者,但是实际上是人的追随者。教已经在仪式中窒息。洗手比内心的敬虔更重要。他们小心地遵守琐碎的规矩,却不在意神的重要命令。[39]

 

如经上说 更好的翻译是经上永不改变地说”,表明圣经的描写已经永久记录在案。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 指他们不断用嘴唇表白他们对耶和华的尊敬。

 

心却远离我 耶稣揭露了他们外在的声称与内在的景况之间的对比。我”刻画了他们主动让自己的心与神保持遥远的距离的情景。他们更在乎自己的仪式,而不是内心与神的关系。

 

在第7节中,引自七十士译本的经文有别于美国标准译本据希伯来文所作的翻译:们对我的敬畏,是人教导他们的诫命”(赛29:13)。七十士译本是对希伯来圣经自由而精彩的意译,但是维持了基本含义的不变。耶稣引用七十士译本,更明确地陈述了他的指控。以赛亚指责以色列人说,他们对耶和华的敬畏乃是机械地学自前人,而没有清楚地体验到内在的真实性。拜我也是枉然是指责他们空具形式上的敬虔,但毫无用处,没有产生建设性成果。

 

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 是他们的敬拜徒然无益的原因。教导”是现在分词,指他们不断地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他人的行为。被他们当作教条和权威来教导的内容,实际上毫无价值,不过是来自于人的吩咐而已。斯韦特提出,复数的吩咐”许指的是繁复的细节,以及基本原则的缺乏[40]。神所接受的敬拜必须基于他自己的要求,不能用人的安排来代替神圣的要求。

 

在完整地引用以赛亚的经文之后,耶稣采用了双重指控,直接攻击对手。

 

离弃[41]神的诫命 他们的罪不仅在于增加诫命,而且还离弃了的诫命”,就是合在一起的所有神圣诫命。神的”强调了他们所离弃的诫命的源头与本质。

 

拘守人的遗传 这里的拘守”一词,表示他们顽固地保守这些遗传,持续地、忠诚地紧抓不放。但是,他们所坚持的不过是人所想出的传统而已。将人所想出的篱笆置于神圣律法的四围,并赋予这些人造条款有约束力的权威,他们实际上已经替换了神的律法。任何时候,当人的解释代替神的话语成为权威性标准时,同样的恶行就会再次出现。耶稣无条件地拒绝了他们的传统所具有的约束力。

 

又说 这是马可钟爱的公式,我们最好把它当作另外开始一个新的讨论的标志(参4:1321242630)。第9-13节显明了他们的传统的邪恶后果。

 

诚然 这个的副词,在第6节中被翻译为的”。这个词在第6节的用法十分严肃,但是这里却带着辛辣的讽刺意味:就是你们用传统在律法周围扎起篱笆的美妙后果!

 

你们……废弃神的诫命 动词用现在时,断定这是他们一贯的做法。废弃”意为在一边,不再认为那些权威的规定具有约束力,宣布其无效。这就是他们对待神的诫命的方式。

 

要守自己的遗传 这是他们的支配性目标。守”是不定过去时,阐明了他们故意要依靠自己传统的企图。己的遗传”表示他们已经接受和支持这种传统;因此,他们要一起承担废弃神的诫命之罪。基督撇清了自己,不在这样的罪上有份。

 

有些人建议将这句话翻译为疑问句:“你们为了守自己的遗传而废弃神的诫命,这样做很好这是对经文含义的严重削弱。因为,这里不是诉诸对手良心的、发人深省的提问,而是对他们的做法给予振聋发聩的审判。它简明地断言了他们的传统之真正效果。

 

因为摩西说 表示耶稣所引用经文具有摩西的权柄。耶稣把以下两段经文都归于摩西,但是在第13节中,它们也被认为是神的话语。摩西并不是律法的制定者,而是制定律法之神的代理人。因为耶稣和他的对手都承认律法的约束力,所以耶稣为自己对他们传统的谴责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耶稣围绕着孝敬父母的神圣命令来证实他的断言。他对经文的引用从正反两个方面支撑他的观点。

 

当孝敬父母 这里是引用七十士译本出埃及记20:12,第五条诫命。神明确规定,孝敬父母是一个长久的义务。孝敬一个人,表示给予此人应得的尊敬。

 

第二句经文引自出埃及记21:17,显明神对孝敬父母一事的要求是多么严肃。咒骂(美国标准译本)不是指咒诅”(英王钦定本),而是指坏话,谩骂,侮辱。人若以这样的行为对待父母,就明确地违背了第五条诫命。必治死他是结束之意,指依法判决死刑,结束犯罪之人的生命。

 

你们倒说 放在强调位置上的你们”一词,突出了神的要求和他们的教训之间的矛盾;这一点通过耶稣引用他们自己口中的话生动地显明出来。耶稣举出的案例是假设性的(若对父母说”),但是泰勒正确地指出,这个假设非实际发生过类似的案例,就没有任何意义[42]。罗瑟拉姆把这句假想的儿子对父母所说的话翻译为:耳板!就是供献,我所当奉给你的。(罗瑟拉姆译本)“各耳板是一个希伯来语词汇,马可在这里也为他的读者作了翻译,意思是献给神。它指的是立誓献给神的钱财或物品,既已分别出来归了神,就只能用于神圣的目的。儿子若与父母起了争执或在怒气之中,很可能宣称: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各耳板!虽然父母合理地期待得到儿子的资助,但是儿子一旦宣布了这种誓言,它就被认为是供献之物,不能再用于资助父母了。这个观点的依据是,献给神的东西都是圣洁的,不能再用于世俗的目的。

 

在美国标准译本中,译者没有补充完整这个条件子句。英王钦定本的译者则用就没有义务了”来完成了这个句子。但是,无论在此处还是马太福音里,这句话都不在原文之中。林赛(Lindsay)说:们的主似乎故意没说下一句,而让听者的愤怒来接续他的话。[43]

 

12节给出了基督对他们的传统所造成的邪恶结果的定罪。尽管文士们发明板”的规定不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是他们从热心维护誓言的效力来考量,特别其中又牵涉到圣殿的利益,所以他们认可了这样的结论。《密什拿》显示,后来的拉比权威修改了这条规则(Nedarim 9:1)。[44]

 

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神的道 耶稣板上钉钉地揭露了他们的罪。废了”这个词,比第9节所用废弃”更强烈,其意为夺了权柄,废除在蒲草纸文献中,这个词用于废除契约。这样,法利赛人和文士通过们承接的遗传”,废除了神圣的道。原文中有一个双关语,英文版翻译无法再现,那就是:tradition)和delivered)这两个词具有相同的词根。[45]承接”是不定过去时,他们不仅接受了遗传,并且明确地传给别人。于是,他们无可逃避地卷入了罪中。

 

你们还作许多这样的事 板”的例子并非孤证。动词做”是现在时,指责他们反复做多这样的事”,而这许多事情都同样应受指责。[46]

 

真正不洁净的源头(14-23节)

 

耶稣和文士们关于长老们遗传的论战,引出了“真正不洁净的性质和源头是什么”这个更深的问题。这件事极其重要,所以耶稣不想轻松放过这个问题。马可福音的第15节陈述了他简洁的、有点令人捉摸不透的基本原则,而第17-23节则给出了他针对门徒的完整说明。

 

耶稣又(希腊文)叫众人来 暗示当时一般群众逗留在稍远的地方。显然,当耶路撒冷尊贵的代表团来见耶稣的时候,他们出于尊重而略微后撤一段距离。又”暗示人们之前曾经很接近他。众人来”表明他邀请他们近前,和他面对面地相处。

 

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也要明白 耶稣带着权柄表明他将要阐述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都要”一词,仅见于马可福音,强调了原则的普遍性。动词的不定过去时则提请所有人留意倾听,并仔细琢磨他要说的话。这句话也可能暗示,尽管法利赛人和文士们热心解释他们从人而来的传统,却反倒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耶稣关于不洁净的基本教义,在第15节中以正反两种形式给予了陈述。耶稣以伦理学家、而不是生理学家的身份说话。琼斯恰如其分地将他的宣告归为督乐意告诉我们的伟大而深远的一个真理[47]

 

没有什么从那(希腊文)人外面来的 这句话使用了外延最大的用词;在马太福音里,耶稣的措辞则更为节制,单指食物而已。那人”是泛指,借用此人作为所有人的代表,意为

 

能进去污秽人 进入人体的食物不能让人从道德上受玷污。能”can)或者is able),将这句话当作一个普遍成立的事实。外面进去的东西不能让人变俗”(参见2节),指让人感染俗世中道德上的不纯洁。

 

唯有从里面出来的 指那些根植于人内心中道德本质的东西。耶稣在这里没有定义它们的性质。意思是外在”的介词ek,同时出现在动词和名词之前,这种双重介词的用法,强调了这些不洁净的东西不是入的,而是输出的[48]

 

基督庄严的陈词,表达了我们今天认为是常识的道德真理,但是在当时说出来却振聋发聩。按照罗林森的看法,耶稣不过简单地对比了两种类型的污秽就是里面出来的污秽要比从外面进去的污秽更严重”[49]。据第19节来看,这种观点并不合适。耶稣的讲话让他与文士们关于礼仪性不洁的观点产生了直接的冲突。即使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人们也会认为他在反对摩西律法关于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规定(利11章;申14章)。尽管从内容上看,他的话确实在反对律法中的礼仪性规矩,但是这些话却揭示出规矩背后的原则,显明了他的意图不是要摧毁律法,而是要成就律法。法利赛人认识到他的话的真正意图,所以觉得受到很深的冒犯(太15:12)。

 

16节的文本出处存疑,因此美国标准译本删除了这一节。这句话也不见于马太福音中的平行段落。但是,有不少手稿支持这句话的存在,放在这个故事中也不显突兀,所以它也可能属于原稿的一部分。不过,这句经文的合宜性,更可能是因为抄写员抄袭4:9而来。

 

耶稣离开众人,进了屋子 屋子”之前没有定冠词,也许仅仅指耶稣进入室内,以便离开众人,或者是指他回到自己的家,即他在迦百农的居所(参2:1)。我们认为前者的可能性较大。

 

门徒就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马太福音还提到彼得是门徒的代言人(15:15)。耶稣的公开演讲后来变成与门徒私下讨论的题目,这是马可福音中的又一个例子。比喻”指的是第15节,表明门徒们觉得这句话十分神秘,仿佛谜语,让他们无法理解。

 

这么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 么说so)或者样看来thus),位于句子的开头,指代他们的提问。这句话显示,他们也”像没得到指导的众人一样,还是不明白,无法正确地运用神所赐的智力来分辨比喻的含义。这句话既可以被当成疑问句,也可以被当作表示惊奇的感叹句。作疑问句似乎更可取。但不论如何,耶稣的这句话都带有责备之意。在给予了他们很多教导以后,他有理由期待他们表现得更好。

 

岂不晓得 暗示他正当地期待他们应该能理解这个比喻。他们没有理解的东西,不是需要启示的奥秘,而是通过专注的思考就可以理解的明显真理。对于他们没有理解的原则,耶稣又采用提问的形式予以重述。只是耶稣对第15节的重述,还补充了自己的理由(19节)。

 

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 这是耶稣对为什么吃下的食物不能污秽人的解释。它没有进入人的心,即内在的人格,所以不能改变一个人的道德本性。食物只进入了人的肚腹,进入了腹中的消化器官。而这些器官并不掌管道德,它们仅仅从所吃的食物中吸收营养,维持身体的运转,而没有营养价值的部分则排到里”,就是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生理过程,不牵涉内在属灵之人的任何道德反应,因此不能从道德上污秽人。

 

洁净了各样的食物 这句短语可以被视为耶稣讲话的一部分,也可以被视为马可福音附加的评论。按照前一种观点,它与排便那一句话关系紧密,表示人借着将吃下去的食物中无用的部分排出体外,就洁净了食物。这种联系要求分词的词性是中性,但是根据文本证据,我们可以肯定它是阳性。因此,从语法上,最好将阳性的分词与第18节动词说”的主语联系在一起。如果在这句话上加引号,这种联系会更加明显: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样就洁净了各样的食物。

 

 

 

这种源自奥利金的解释似乎是最好的解释。于是,这句附加的短语就变成马可自己的评论,而不是耶稣当时实际说的话。但是,根据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就是他说话的逻辑推论。当彼得在约帕得到异象的时候(徒10:15),他立刻就生动而清楚地理解到,洁净的食物与不洁净的食物之间的差别已被神取消;在那里,路加也用了同样的动词洁净”。基督废弃这些礼仪上的差别,是他要来成就律法的一部分。律法中这些礼仪性规定的作用,是象征性地教导道德”纯洁性的真实与重要。它们要求人在外在行为上有所分别,却指向人的内心需要分别出来归向神。但是这些外在的规矩,自身无法承载它们所指向的净化内心的功用。它们是影子,不是实质(来10:1)。当它们在基督里成就以后,这些礼仪性的预表就过时了。这是早期教会花费漫长时间才把握住的真理。这个评论性经文仅见于马可福音,也许正好反映了彼得后来教导这段话时,认识到的基督话语之真正蕴意。

 

又说 这是在马可福音插入的评论之后,接着记载耶稣的话。在第20-23节中,耶稣对不洁净的真正性质作了更完整的陈述。耶稣以重述第15节后半部分内容作为切入点,正面陈述了道德性不洁乃是从人里面出来的事实。

 

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 这句经文中的因为”,引出下面对前一句话的理由陈述,面”人心里”强调了从人里面出来的东西的性质。面”强调了里面的东西与从外面进去的东西之间的对比。不洁净之物从人心里产生出来,从人内在的道德本性中出来。因此,注食物的礼仪性洁净,而忽略人生命中的邪恶本源,才是真正对人的拘束[50]

 

发出恶念 念”字,在新约中几乎总是和“恶”一起出现,指经过仔细考虑的念头、考虑和推理。在形容词前面重复的定冠词,念头,这恶的the thoughts, the evil ones),强调了它们道德败坏的本质。这是与人的行动意志相结合的念头。因此,古利克认为这个词翻译为evil devisings),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它的要旨。[51]在原文中,恶念”出现在动词之前,被马可视为以下枚举的各种罪恶的根源。马可福音的列表中包含十二项罪恶,六项是复数,六项是单数。马太福音的列表(太15:19)则只有六项,其中证”一项不见于马可福音的列表。这两份列表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指出,所有的罪都发源于心中,从人里面出来。各种手稿所给出的罪的顺序也并不完全一致。马可福音的列表没有显示出不同项目之间的任何逻辑顺序。这个列表给人留下了各种罪散乱发生的深刻印象。

 

苟合、奸淫、凶杀、偷盗 复数的名词表明这些不同的恶连续不断地发生,在堕落的人类的悲剧性历史中,这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它们被放在首先的位置,因为它们是道德和公义上最恶劣的犯罪。fornications)是一个外延广泛的词汇,泛指各种不法的性行为,但是在这里与adulteies)有所区别,后者指的是已婚之人的不法性行为。

 

贪婪、邪恶 贪婪指内心贪图更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复数形式的贪婪(covetings,美国标准译本)指的是这种贪婪为了自我满足而表达出的各种自私的行为。鉴于这个词常常与其他表述性犯罪的词相关,所以在这里它也可能指的是贪图色欲的行为。邪恶”是复数系列的最后一个词,指恶意的灵或者恶毒的心思通过行为表达出来的方式。

 

诡诈、淫荡、邪恶眼、谤讟、骄傲、愚妄 这六个单数的名词描述了道德之恶。诡诈”有诱惑或下套的含义,强调人的欺骗、狡计、奸诈。因此,它指的是通过各种狡计让人上钩,以获取个人利益的罪。这个词涵盖了马太福音的列表中假见证的意思在内。淫荡”指无节制的放荡,表示一个人公然无视公众的意见,不知羞耻地陷入道德败坏中。这是一种伤风败俗的放荡不羁。恶眼an evil eye)是希伯来文的表达法,指嫉妒或吝啬的态度(申28:54;箴23:6;太20:15)。这个词的意思不是指巫婆在别人身上下咒语。谤讟”的意思是对神或人说伤害性的言语;这里的上下文隐含诽谤或中伤之意,而不是指宗教上的亵渎。骄傲”是一个常用的希腊文单词,但在新约中仅见于此,其词根的含义是示自己在别人之上”,表示一个人自我膨胀,认为自己高于别人,所以轻蔑地看待他人。优越之人的罪,他喜爱让自己引人注目,并蔑视所有其他人(路18:9[52]愚妄”指的不是智力上而是道德上的品质,也许可以翻译为。这是道德上的愚蠢,表现为缺乏伦理的识别能力,无视宗教的责任。它包括思想、言语和行为上所有形式的道德愚蠢。这个词放在列表的最后,刻画了一个愚妄人的性格,他不认识神,也没有任何意愿想要服侍他。

 

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 这是耶稣的总结,将所有道德败坏都归于人自己的邪恶本性。

 

且能污秽人 这是耶稣再次断言不洁净的真正源头。人才是自己不洁净的根源。因为这个动词和前面的动词都是现在时,维斯特提议翻译为是不断从里面出来,且不断污秽人[53]。耶稣让他的跟随者不再恐惧从外面进去的东西会污染他们,反而揭露了从人自己的本性中喷涌而出的更大、更严重的不洁净。

 

 

[1] Donald English, The Message of Mark: The Mystery of Faith, p. 133.

[2] J. D. Jones, Commentary on Mark, p. 195.

[3] 同上,p. 198

[4] English, p. 134.

[5] 按照今日34美元一天的最低工资计算,他们总共需要大约6800美元;但是若要为5000人购买食物,平摊到每人头上也不过1. 36美元。腓力的计算竟然十分保守!

[6] 宁哈姆拒绝这种推断,他的形式批判(form-critical)预设,导致他拒绝了彼得与本福音书的作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观点(D. E. Nineham, The Gospel of St. Mark, p. 183)。

[7] Alexander Balmain Bruce, “The Synoptic Gospels,” in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1:384.

[8] E. Schuyler English, Studies i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 176.

[9] 犹太人常用的餐前祝福是祝福归于你,主我们的神,世界的君王,为全地带来食物的神(引自V. Taylo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 324)。

[10] Jones, p. 202.

[11] Donald English, p. 136.

[12] Alfred Plumm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in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174.

[13] W. M. Christie, Palestine Calling, p. 61.

[14] 同上,pp. 62-63

[15] Eric F.F. Bishop, Jesus of Palestine, p. 144.

[16]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rk, p. 136.

[17] W. N. Clarke,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Mark,” in An American Commentary, p. 95.

[18] Robert A. Guelich, Mark1:1-8:26,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p. 350.

[19] Plummer, p. 176.

[20] David L. McKenna, Mark, Communicator’s Commentary, p. 146.

[21] James A. Brooks, Mark,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p. 112.

[22] Josephus Wars of the Jews3. 10. 8.

[23] Swete, pp. 141-42.

[24] 同上,p. 142

[25] Joseph Addison Alexand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 178.

[26] McKenna, pp. 147-48.

[27] 这个词也可能是关身语态,意为他们自己聚集在一起”。

[28] Alexander, p. 178.

[29] Herbert Danby, trans., The Mishnah, pp. 603-789.

[30] 莱曼·阿尔伯特(Lyman Abbott)提出,这句话的意指犹太人或者犹太地的居民,就是圣地南部省份的人,在那里宗教的影响比在加利利明显要更强不少。但是,这种提议成立的可能性较小(“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in An Illustrated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s [1906])。

[31] 绝望的修订标准译本译者们干脆没有翻译这个词。

[32] Danby, p. 452.

[33] 这种观点和现存最早的四福音的和谐”——阿拉伯文版塔蒂安(Tatian,又译“他提安”)的《四福音合参本》(Diatessaron——一样古老,大约在公元160年。古德斯皮德译本、诺利译本、威廉姆斯译本和今日英文译本等几个译本也与此相似。

[34] 源自4世纪的西奈抄本(Sinaiticus)和梵蒂冈抄本(Vaticanus)都作洒水sprinkle)。这也是韦斯科特和霍特,以及奈瑟勒希腊文圣经所采纳的异文。

[35] 如果第4节末有桌子(英王钦定本,更好的翻译是沙发一词,这种困难会特别真实。但这个增加的词属于原文的可能性十分可疑,所以文本批评的编辑们将其删除了。

[36] Larry W. Hurtado, Mark, Good News Commentary, p. 100.

[37] Danby, pp. 604-49.

[38] 在福音书里,一共出现过20假冒为善之人:马太福音15次,马可福音1次,路加福音4次。

[39] Jones, p. 214.

[40] Swete, p. 147.

[41] 许多手稿里离弃一词用的是分词“正在离弃”(leaving),而不是有限动词“你们离弃”(ye leave,美国标准译本)。分词可以阐明他们这种应受指责的状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紧紧抓住人的传统不放。

[42] Taylor, p. 340.

[43] Thomas M. Lindsay,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in Handbooks for Bible Classes, p. 139.

[44] Danby, p. 275.

[45] 要大致表达这个双关语,也许可以翻译为你们的承接,就是你们让别人承接的或者你们的遗传,就是你们遗传下去的也就是作为传统延续下去的意思。

[46] 这句话确实是原文的一部分,但是公认经文还将此句插入了第8节,却是原文没有的。

[47] Jones, p. 216.

[48] James Morison, A Prac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188.

[49] A. E. J. Rawlinson, St. Mark, p. 96.

[50] Donald English, p. 146.

[51] Guelich, p. 379.

[52] Plummer, p. 187.

[53] Kenneth S. Wuest, Mark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for the English Reader, p. 150.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