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撤离加利利(之三,7:24-8:13

 

3. 第三次撤离和返回(7:24-8:13

 

根据马可福音记载的旅行路线,耶稣第三次从加利利撤退的时间一定相当长。但是针对这次撤退,马可福音一共只记录了三件事,另外还记录了一件返回后立刻发生的事情。叙利腓尼基女人的祈求(7:24-30)发生在撤退开始期间,而治愈耳聋舌结的人(7:31-37)和喂饱四千人(8:1-10)则发生在临近撤退结束的时候。当耶稣返回加利利以后,他立刻与法利赛人进行了另一次论战(8:11-13)。只有马太福音中可以找到关于这次撤退的平行记载(15:21-16:4)。

 

1)叙利腓尼基女人的祈求(7:24-30

 

地理位置的变换和段落开始处罕见地使用小品词de,标志着马可福音的叙事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马可福音一般使用kai)来开始一个新的段落,但是在这里他使用了de,也许最好翻译为现在”[1]它的作用是介绍一个附加的事实。耶稣不仅立场坚定地反对犹太领袖们对传统的认识,而且亲自去到非犹太的地区,借此象征性地打破了这种阻碍外邦人接受福音的壁垒。

 

耶稣从那里起身,往……去 起身”简单地表示耶稣预备要出发。里”自然与地点有关,尽管马可没有说出地名,但显然是指耶稣与犹太领袖们论战的地方——迦百农。去”字仅仅记载了离开的事实,但是马太福音15:21明确地说这是一次撤退。这是耶稣谨慎地从有敌意的犹太领袖面前撤离,但是没有迹象表明他退出加利利是因为面临被捕的危险。

 

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 这里翻译成borders)的词,若是单数则表示边境,但是这里是复数,意味着耶稣到了推罗、西顿的境内。[2]这两个位于地中海边上的伟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被人们称为腓尼基(Phoenicia)。它坐落在加利利的北部和西部。从罗马将军庞贝开始,腓尼基就在政治上属于叙利亚的一部分,但是从地理和文化上,它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往”暗示耶稣确实越过了边境,深入到这个国家的腹地。而这次旅行也标志着耶稣在事工中第一次实际地深入到公认的异教徒地区。它预示了福音向外邦人世界的扩张。

 

进了一家 耶稣可能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外邦人家里,或者到了某个犹太朋友家里。马可福音的重点不在于这家的主人是谁,而在于接下来的故事里的妇人。

 

不愿意人知道 很清楚,耶稣的目的不是在这个地区开展公开的事工。他并不愿意让人知道他的到来。他需要减轻众人带来的压力,也需要私人的时间以便不受打扰地教训门徒——这个工作已经受到众人很大的干扰。福音书没有提到他这次事工期间在任何城镇开展了工作。

 

却隐藏不住 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评论。看来,耶稣早已经蜚声境外。这个地区的人们以前就注意到他在加利利的事工(3:8),因此他可以被人毫无困难地认出来。

 

但是,有一个妇人 这句经文中强烈的对比连词(希腊文all’),引出了耶稣的愿望与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的对比。这一次,一个无名的妇人打扰了他。与马太福音的记载不同(15:23),马可福音没有提到耶稣的门徒,由此更为强调耶稣和这个妇人的直接相遇。副词就”immediately,英王钦定本中没有翻译)强调她知晓耶稣的到来以后,立刻就采取了行动。马可福音首先陈述了她来打扰的理由(25节),接着中断了叙事,回头说明了她的身份(26节)。

 

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 在耶稣的时代,大量的污鬼活动并不仅限于犹太人中间,而且既影响成年人,也不放过孩子。儿”的“小”,是一个表示亲密的词,与女儿的年龄无关。她甚至可能已到成婚的年纪。[3]

 

听见耶稣的事,就来 听见”是不定过去时,指出她听见了某个特定的报告,说耶稣就在附近。这暗示她以前也曾经听闻过他有赶鬼的能力。她立刻出了门,担心会失去这次机会。

 

俯伏在他脚前 这是一种典型的东方式礼节。她俯伏在耶稣脚前,表达自己对他的深深敬重,以及她自己人生的极度悲哀。马可福音在别处只使用了一次伏在他脚前”,那是在睚鲁请求耶稣帮助自己的女儿之时(5:22)。一个是外邦的妇人,一个是管会堂的人,再也没有比这两类人之间的对比更夸张的了。[4]

 

这妇人是希腊人,属叙利腓尼基族 这是这妇人的双重身份。第二个称呼清楚地表明,她并不属于希腊民族。因此,人”在这里作一般性用法,表明她是外邦人,不是犹太人。同时,这个词也表示她所说的语言和所属的地区是希腊。无疑,她与耶稣之间的对话用的是希腊语。从民族上说,她是叙利腓尼基族;这个词在当时算是新词,表示她长在腓尼基,属于叙利亚省的一部分。马太福音说她是个迦南妇人”15:22),表示她是神要求以色列人灭绝的古老迦南人的后裔。

 

她求耶稣 求”这个动词暗示她体面而尊重地提出要求,而过去进行时表示她反复地请求耶稣赶走女儿身上的污鬼。在这里,马可福音比马太福音更珍惜笔墨;马太福音描写了她三次单独的请求。而马可福音略去了她的第一次请求,就是她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请求可怜自己的话,以及耶稣对此保持沉默,门徒对此情景的反应,连同耶稣关于自己使命范围的回答(太15:22-24)。但是这妇人怀着坚持不懈的信心,一直跟着耶稣,用弥赛亚的称号来称呼他,并请求他在自己迫切的需要上给予帮助。她对自己可怜的女儿深深的爱,让她变成了一个决不放弃的求情者。

 

让儿女们先吃饱 这是基督用谚语的形式给予的回答。这句话对妇人和门徒们表达的含义不同。耶稣希望门徒们理解,他退出犹太的区域,不意味着放弃了对犹太人的事工。所以,他称犹太人为神家里的们”。耶稣坚定地认为,在神要成就的目标里,犹太人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神真理做受割礼人的执事”(罗15:8),首要责任就是针对他们的。尽管儿女们拒绝他,但是他的爱和信实让他坚持在自己的事工中给予犹太人优先权。然而他的先”字,给妇人带来了一线希望。这个字暗示外邦人的时间已经近了。

 

因为不好 因为”一词,引出了耶稣拒绝的理由。他的话向妇人指出了她的真正地位。“好”的意思是美好或者出色,表示她要求的行为不恰当。

 

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女的饼”,指耶稣的事工带给犹太人的祝福。他不能把给他们预备的食物丢给狗吃。狗”是犹太人常用来辱骂和鄙视外邦人的词。圣经里常用这个词来表示责备(撒上17:4324:14;撒下16:9;王下8:13;太7:6;腓3:2;启22:15)。东方的狗是一些无家可归、凶猛而肮脏的攫食者;他们是食腐动物,以扔在街上的垃圾为食。耶稣使用这个词,并不意味着他赞成其含义或者承认它的准确性。[5]他的目的似乎是要测试这个妇人,看她是否愿意接受加于她身上的低贱地位。耶稣使用昵称的小狗”,稍微减轻了他话语中迫人的气势。普卢默评论说:邦人没有被称为,而是被称为小狗狗;他们不是外面的食腐动物,而是家里的伴侣。[6]很清楚,耶稣所指的是家养的小宠物,尽管不是家里的孩子们,但是在家庭的事务中还有一席之地。

 

主啊,不错 主”在这里应该译为sir)。妇人承认耶稣是主人,有权决定如何处置此事。她毫无困难地同意了耶稣赋予自己的低贱地位。而且,她巧妙地接受了他的话,并用来加强自己的请求。她的回答显示她不仅急中生智,而且对耶稣的仁慈深具信心。

 

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这是她利用在桌子下等待碎渣儿一事来加强自己的请求;儿”是孩子们,也就是人”(太15:27)偷偷扔给小狗的碎片。她的论点是,耶稣应允她的请求并不会影响犹太人的丰富。

 

为了这句话,你回去吧 更好的翻译是这句话,你回去吧”。马太福音提到耶稣称赞这妇人的信心(15:28);马可福音则提到耶稣批准了她的请求,作为对她信心的奖励。她的话语是她拥有非凡信心的清楚证据,信心不仅在她的坚持和谦卑中显示出来,而且也见于她能够有智慧地理解和接受耶稣对弥赛亚使命的坚持。耶稣说回去吧”,是要打发她回去,因为她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 这是耶稣向她保证,她的请求已经得到批准。[7]在原文中,离开”是完成时,表明医治的过程已经完成了。这是马可福音唯一一处记载耶稣远距离医治的案例。

 

她就回家去(美国标准译本)表现出妇人以信心的行动来回应耶稣话语。这句话仅见于马可福音。也许,有门徒陪着她一起回了家。

 

躺在床上 这里用了完成时,表示她的女儿正安静地躺在床上。正如耶稣所说,她已经脱离了污鬼的缠扰。

 

2)治愈耳聋舌结之人(7:31-37

 

这个医治的故事在别的福音书中没有平行记录。但是马太福音15:30-31的概述,似乎正好和这一段结尾的经节相同。马可福音简要地提到耶稣经历的漫长旅程(31节),然后生动地记载了发生在加利利海东边的医治神迹(32-37节)。

 

耶稣又离了推罗的境界 又”字参照的是第24节提到的旅行。刚刚记录的神迹让耶稣不能再在推罗城周边地区保持不受打扰的状态,他只好去别的地方了。所以,马可没有提到他曾经进入推罗城里。

 

经过西顿(美国标准译本)这是现在已经被接受为原文的异文[8],无误地表明耶稣曾经深入到外邦人的境界。耶稣离开了推罗境内,沿着海岸线北上大约三十二公里,从西顿经过。这个短语暗示他作为旅行者通过了城市;在这个繁忙的外邦人城市中,他要避免被人认出,应该没有任何困难。

 

就从低加波利境内来到加利利海(美国标准译本) 耶稣没有直接从西顿返回加利利海,而是选择了一条长长的路线,绕到了湖的东边。他具体的旅行路线不详。斯韦特这样描述:一条路从西顿跨越山地;它从现在的博福特(Belfort)一带跨过利塔尼河(Leontes),然后爬上黎巴嫩山脉,经过阿比林(Abilene)的封地,最后到达大马士革。我们的主可能在黑门山附近离开这条路,转向南方,沿着约旦河东岸行走直到湖边。[9]但是耶稣似乎没有前往湖的东北边靠近伯赛大-犹利亚的地方,就是他曾经喂饱五千人之处(6:30-44)。低加波利境内”这个短语,清楚地暗示他曾一度进入低加波利境内一段距离,留在湖的东边或东南。但是,福音书没有提到他访问任何一个低加波利的城市(参5:20)。马可福音对于耶稣这样迂回的旅行线路,没有提供任何解释。关于这一点,布伦特(Blunt)声称:地理上看完全不可能……这里描述的旅行一定需要数月的时间。[10]我们也许可以同意这次旅行花费了数月的时间,但是布伦特所谓不可能的地理条件,却暴露了他自己不愿意相信耶稣作过这样的旅行的心理。克兰菲尔德实实在在地说,这次旅行确采取了迂回的路线,但是并无特别的理由认为耶稣不会这样做[11]。考虑到马可福音在第24节中的说法,似乎清楚地表明耶稣故意停留在他不会被认出的地区,以便把所有时间都用在门徒身上。麦肯纳将耶稣与门徒一道进行漫长而迂回的旅行称为们的移动神学院”,他说:这段不被打扰的时间里,耶稣可以集中教导门徒,预备他们在他死后担当领导的角色。[12]关于这次漫长的旅行,马可福音没有提到任何公开的教导或神迹。

 

有人带着一个……人来见耶稣 有人”是一个无人称的代词,但是清楚地指向低加波利的某些人。耶稣之前曾经短暂地到访这个地区,并差派在格拉森被鬼附、又被他拯救的人在这个地区做他的见证(5:1-20)。耶稣现在到了人们认识他的地方,而当他的到来被人知晓以后,这些人就乘此机会带着有需要的朋友来求他帮助。带”这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此人被关心他的朋友们带到耶稣面前的情景。若非他们主动关心他,这个耳聋而且说话不便的人可能永远得不到医治。别人主动关心我们,希望满足我们需要,这也是一种神许可的祝福。

 

一个耳聋舌结的人 这是对这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双重描述。他的听力和说话能力都受过损害。耳聋”译自意为钝,呆笨”的形容词,暗示他受影响的器官已经迟钝了,失去了敏感性,无法再发挥效力。这个词也可以被用在失去视力或说话能力等其他的身体机能上,但是在这里指的是失去了听力。had an impediment in his speech)在原文中只用了一个单词。这个罕见的形容词的字面意思是话有困难。在新约中,这个词仅见于此;但是,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35:6中,曾经用它来翻译意思为哑”的希伯来词汇。尽管从马可福音第37节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支持将它翻译为哑”的证据,但是第35节的说法暗示此人并非聋哑人,他失去说话的能力完全是因为自己耳聋的缘故。莫法特将其翻译为个口吃的聋子我们的译本采用了这个词最严谨的含义,似乎是最好的翻译。

 

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因为此人不能为自己说话,所以那些带他来的人就代他求情。他们认为,伟大的医治者必须按手在他身上才能医治他的双重疾病。他们显然知道这是耶稣惯用的方法。

 

33-34节异常生动描述了这个神迹。耶稣采用了独特的方式来对待此人,他的行动正好适合这人的需要。耶稣的方法永远都不会程式化。马可福音没有解释耶稣的行为,于是造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很清楚,耶稣用了象征性的方法来医治这个耳聋之人。

 

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美国标准译本) 一边”强调了耶稣避免公开行事的意图。他不希望现在开展大规模的医治事工。但是,他的行动也有带那人离开众人的兴奋和打扰之意,以便他可以完全集中精力。他离开”是一个分词,用了不定过去时的关身语态,说明耶稣所做的预备性工作。关身语态表明,耶稣想要与此人建立个人的联系。此人需要理解他的善意,明白他对他的个人关切。

 

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 探”更好的翻译是戳”,表示他把指头戳到这人的聋耳之内,让他明白耶稣已经对他的耳聋采取了某种措施。无疑这种象征性语言的意图是激发此人的信心。通过耶稣的行为,激发了人的期待和信心,而这正是他每一个大能的作为不可或缺的条件[13]

 

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马可福音没有说耶稣直接吐唾沫到此人的舌头上,但也没有说他是吐在自己手上,然后把唾沫涂抹在此人舌头上。他吐唾沫,用手指头蘸着抹他舌头的动作是进一步的象征性行为,想要唤起此人对自己的口和舌的注意,因为它们需要他的帮助。这些动作,传递了医治的大能来自耶稣的想法。

 

望天叹气 这里的动作,向此人传递了医治他所需要的能力来自何方,本质是什么。了一口气sighed),更好的翻译是groaned),揭示了耶稣自己内心强烈的感情。他对这不幸的人有着深深的同情。克兰菲尔德认为表明在与撒但的权势作战之时,耶稣所具有的强烈情感[14]

 

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 当此人定睛看着他的时候,耶稣命令说:大!”这是一个亚兰文的单词,马可福音再次为他的读者做了翻译。此人只需些许读唇语的能力,就能把握耶稣说的这个词的含义。吧”是一个不容抗拒的命令,直接针对此人的听力和说话器官。其复合动词形式表示全地、彻底地开了吧但是有的人,例如唐纳德·英格里希,认为这个命令不限于打开耳朵和解开舌头。按照神的王命,他全人都开了,得了自由[15]

 

他的耳朵就开了 动词的不定过去时表示这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他的耳朵遵照耶稣的命令,完全开了。耳朵”的字面意思是听见”,是马可象征性地用功能来指代器官。

 

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 舌结”不是指他的舌头打结了,而是说影响他清楚说话的限制已经被取消了。解了”是不定过去时,再次记录了确定发生的事情,而说话”则是过去进行时,表示他始说话。他现在可以清楚地说话了,实地、正确地”说话。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是因为失去听力而造成说话障碍,而非天生的聋哑人。

 

医治的大能不在于耶稣所做的动作,仿佛它们传递了某种魔法能力一样;医治出自基督明确的、神授的命令。

 

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 严严地命令他们不要公开这个神迹。他们”指此人和他的朋友们,但是也包括那些知晓此次医治的其他人在内。布鲁克斯断言:稣不想被人当作一个希腊式的行神迹者,马可福音反复强调,耶稣的真正身份要到他受难和复活之后才能被人理解。[16]

 

但他越发嘱咐 这里的嘱咐”是过去进行时,似乎暗示因为他们违背他最初的命令,所以耶稣在其他场合又重复了这个命令。

 

他们越发传扬开了 他的坚持不过徒劳地点燃了他们的热情。the more a great deal)是一个双重比较级,意为越来越多”传扬”的意思是报信”,指人们公开地宣扬这次医治。古尔德恰如其分地说:众的行为是人们对待耶稣方式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无比敬仰他,但是缺乏顺服。[17]

 

众人分外稀奇 过去进行时的动词稀奇”,表示这神迹让他们失去了平常的冷静,不断地感觉稀奇。分外”强调了稀奇的程度极大。除此以外,任何地方都没有因为一次神迹而引起如此大的稀奇。

 

说:“他所作的事都好 他们反复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惊奇之意,感叹说:所做的事都好。”“好”字被马可强调性地放在句首,强调了耶稣所做的事不仅在道德意义上很好,而且令人钦佩,值得赞赏。都”字似乎表明发生的神迹不止一次,而完成时的动词做”则暗示,人们回想起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他们似乎想起了他过去拯救格拉森被鬼附之人的故事。那个故事与这件神迹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让他们看到耶稣所做的事情令人钦佩。

 

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 这是人们带着尊重,对耶稣所做之事的一般性陈述。这句话并没有强调聋子过于哑巴或者能说话的人。这两个词都用了复数,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现在时的动词叫”,表示反复发生的事情。

 

唐纳德·英格里希恰当地指出,在人们激动万分的场景背后,隐藏着一条基督的教会所必需的信息。耶稣的作为所感动的众人,尽管他们会兴奋地告诉他人这些作为,但是不一定会成为门徒。他们需要认识耶稣的作为背后的含义;否则,他们大有可能缺乏真正的信心。[18]

 

3)喂饱四千人(8:1-10

 

四本福音书都记载了耶稣喂饱五千人的事迹,但这个神迹仅仅记录在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15:32-38)里。宁哈姆断言:在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件事的替代性版本,一件多少有点不同的记载。[19]这种自由派学者的文本批评结论,源自这两份记录大体上的相似性,但是特别源自于第4节中门徒们的迟钝不悟。尽管后一种论据有一定分量,但并非无法辩驳。两个事件之间引人注目的差异性,超过了它们之间明显的相似性。[20]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都在相隔不远的位置记载了这两个神迹,并注明耶稣亲口说这是两个不同的事件(可8:19-20;太16:9-10),这一事实强烈地支持两个记录的历史真实性。布鲁克斯合宜地评论说:们应当承认,马可和马太比现代的解释者们更有资格认定这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21]这种批评性假设是贬低圣灵默示的伴生物。

 

那时 没有指明具体的时间,但是表明此事与耶稣对低加波利的访问有关(7:31-37)。这个词暗示,马可福音认为这个神迹发生在主要是外邦人聚居的地区。马可福音接下来的三个子句设定了喂饱四千人的环境,进一步描述了那时”的情景。

 

(希腊文)有许多人聚集 马可福音提到耶稣医治耳聋舌结之人的事迹被狂热地传播(7:36),为许多人的聚集提供了合适的解释。又”字特别提请读者注意,这是类似事件的另一个例子。它似乎让人回想起喂饱五千人的故事(6:30-44)。

 

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吃的(美国标准译本) 这是喂饱多人一事背后的基本事实。他们”个体化了众人中的每个成员。原文中虚拟语气的动词可以吃”may eat),暗示大家需要仔细地商议,才能决定他们有什么可吃。

 

耶稣叫门徒来 是原文中另一个环境构造性子句。考虑到情势严峻,耶稣开始采取行动,叫来门徒商议众人的需要。因为耶稣的意图是训练十二门徒,所以他没有径直施行神迹,而是先提请门徒注意这种需要,了解他们的反应。不管是否有需要,这样的神迹都不会是他未经考虑就会施行的。

 

我怜悯这众人 这是福音书中唯一一次记录耶稣把这个动词用在自己身上(太15:32)。马可福音另有三处将这个词用在耶稣身上(1:416:349:22)。在马可福音6:34中,耶稣被刻画为因众人属灵的贫乏而生出同情;这里,他是因为人们身体的需要而同情他们。他自己曾经历过饥饿的痛苦(太4:2),所以对饥饿有着深深的同情,想方设法要满足人们的需要。

 

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 人们一直处于渴慕和乐意接受的状态中,三天里不断聚集在他周围,面对面地听他教导。马太也提到了这个时间,让这件事与喂饱五千人区别开来;在那次事件中,众人与耶稣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一整天。

 

也没有吃的了 因为众人对耶稣很感兴趣,所以他们停留的时间超出了预计,携带的食物也全部吃完了。他们十分渴望和耶稣同在,却造成现在的匮乏,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耶稣。

 

我若打发他们禁食回家 这是耶稣以虚拟的方式提出的行动计划,即设我打发他们禁食回家耶稣心里显然想着门徒们前一次提出的建议(6:36)。他指出,这样的行动不太明智。打发这些人禁食回家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吃任何东西,所以饥饿;他们缺乏食物,所以禁食。

 

就必在路上困乏 耶稣指出,如果采取这样的行动,必然会导致如此结果。困乏”(倦,力竭”)是表现力丰富的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完全松弛;它暗示饥饿的人的力量会松弛,就像放松的弓一样。他们将无法继续回家。他们到家以前,身体就垮掉了。

 

因为其中有从远处来的 这是耶稣说的话,不是作者的评论。耶稣知道其中有些人从远处来。在低加波利,城市之间距离遥远,不像人口密集的加利利一样。

 

在这野地,一个人从哪里能得饼,叫这些人吃饱呢? 门徒们困惑的反问,表示他们认识到采用普通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这野地”,说明在这个地区无法外出购买足量的食物。马可福音的人”或者论什么人”是不定代词,但是马太福音用的我们”,则显示门徒们将自己纳入到这个令人困惑的提问中。他们认识到众人离开之前需要大量的食物,仅仅供应少量食物不能让他们得饱足。

 

门徒们的回答,是把这件事视为另一次喂饱众人的神迹所要面对的主要难题。非常明显,门徒们显示出极为迟钝的理解力。但是他们的迟钝在8:14-21里甚至更加显著。福音书从未隐瞒门徒们的不足。但是,还是有人觉得这样的回答不可想象。古尔德断言:样愚蠢的重复提问,在心理学上不可能出现。[22]作为回应,斯韦特指出个问题并非精确的重复提问”;在第一次事件中,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来买所需的饼,但是这里的问题是在人烟稀少的地区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他补充说:里显示出的愚笨,与我们所知当时使徒们的状态正相一致。[23]亚历山大注意到:使那些现在觉得这种陈述不可置信而加以拒绝的人,在面对同样的情形时也可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24]人们普遍注意到,信徒们在面对新的危机时,经常会忘记神过去在他们身上的奇妙作为。将他们的回答简单地视为一种绝望之情的表达,似乎是误解了这样的情势。普卢默提出,在门徒们的回答中,他们只是认自己无能为力,并请他给出答案[25]。麦肯纳则坚持认为:个问题与第一次喂饱众人时他们所提的问题之间的差别非常大。现在,出于对耶稣的信心,他们问:我们可以如何喂饱他们呢?[26]也许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次当他们提到手中所有的饼的数量时,没有任何门徒说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约6:9)。我们得出结论,最好不要用在门徒的回答中所发现的困难来质疑记录的精确性,而是以此证明记录者忠实地重现了事实。

 

“你们有多少饼?” 耶稣现实的提问,让门徒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他们所有的资源上。这句话也暗示,他们必须用自己已有的食物来处理这件事。

 

他们说:“七个。” 这就是门徒们自己尚余的所有食物了。按照马太福音的记录,他们还提到条小鱼”15:34)。

 

他吩咐众人坐在地上 耶稣发布了权威命令,要求众人都坐”在地上。马可福音在这里没有提到地”6:39);当时喂饱五千人的时间已经过去数月,干旱炎热的季节让山地显得光秃秃的。尽管耶稣的安排很可能还是一样,但是这里也没有提到他吩咐人们一排一排地坐下。

 

就拿着这七个饼祝谢了 马太福音提到耶稣拿起饼和鱼一起祝谢,马可福音则分别提到它们(6-7节)。马可福音的记载暗示,耶稣先分发了饼,然后再单独分发了几条小鱼。马可说,耶稣祝谢了饼,祝福了鱼;但是祝谢”祝福”这两个词基本上同义,指的是通常的餐前祷告(参6:41)。

 

擘开,递给门徒 擘开”是不定过去时,表示明确的行为;而递”是过去进行时,指耶稣断递出”分好的食物。

 

门徒就摆在众人面前 现在,十二门徒充当了执事的角色。

 

又有几条小鱼:指干鱼,一般是就着饼吃。几条”表示他们的鱼超过两条,而小”则强调了它们的微小尺寸。

 

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 这三个不定过去时的动词,用极简的风格扼要地记载了这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吃饱”记载了人们享用了门徒们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丰盛饮食。收拾”则再次指出供应的食物超过了需求。马可福音没有说明,门徒们收拾剩下的零碎是遵照耶稣的命令。

 

零碎肉[27]有七筐子 更字面意义的翻译是:下的碎片,七个大篮子。”“的”指耶稣供应了多余的饼,就是他擘碎以后没有分发出去的。神在其中的时候,你将会注意到,一切总会有余。麦吉(McGee)说。[28]这些食物装满了七个篮子,与喂饱五千人时的十二篮相对应。这里的spuridas)和6:43所用的“篮子”(kophinon)不是一个词。在描述这两个神迹时,福音书总是分别使用这两个不同的词,显然,两次事件中所用的篮子不用。尽管两种篮子都是藤条编制的,但是它们的大小可能不同。这里用的篮子显然比喂饱五千人时所用的篮子要大一些,大概是旅行者用来携带一天食物的篮子。这些篮子似乎是借自群众,可能是大篮子。这个词在使徒行传9:25里也出现过,在那里似乎指的是大得可以容人的篮子。莫尔顿和米利根引述这个词在蒲草纸文献中的用法,认为是以装五十张饼的篮子[29]。这个尺寸暗示,这一次剩下的食物实际上要比喂饱五千人那次剩下的更多。福音书没有说明后来人们是如何处置这些食物的。马可福音8:14似乎清楚地说明,门徒们没有随身带着它们。所以,它们可能被分给了那些在回家以前还需要走很长路的人。

 

人数约有四千 马太福音还补充说了妇女孩子”15:38)。这个数字可能是像前一次那样将群众编成固定的小组而统计出来的。

 

耶稣打发他们走了 马可只记录了耶稣打发他们走的行动,没有提到这个神迹对众人所产生的影响。显然,这一次他们没有计划让耶稣成为他们的王(约6:14-15)。这些人似乎多数是外邦人,他们只表示出了无言的惊奇。

 

随即同门徒上船 指耶稣立刻离开了喂饱众人的地方。这一次,耶稣没有打发门徒首先离开,而是跟他们一起同行。他们所使用的船似乎是耶稣和门徒们惯用的那一艘。当他们向北边旅行的时候,这艘船似乎被留在了迦百农。可能当朋友们听见耶稣在东岸进行事工的时候,他们又把这艘船带到了那里。

 

来到大玛努他境内 马太福音(15:39)指出,这个地点在加丹的境界”(美国标准译本)。这两个地名都没有在圣经别的地方出现过。[30]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甚清楚;也许是同一个地点不同的名字,或者大玛努他是在加丹的境界”之内。我们也不清楚他们在湖边的位置。有人提出这个地点是在湖的东南岸,但是接下来一节提到了法利赛人,所以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他们一般不到附近外邦人的区域活动。但是,这个地点显然位于湖的西北岸,也许是在革尼撒勒平原的南端。

 

4)要求从天而来的神迹(8:11-13

 

马太福音16:1-4的平行记载,比马可福音里的记载更详尽。

 

法利赛人出来 既可能是当船靠岸的时候从聚集的人群中出来,也可能是当耶稣到达的时候从各自的家里赶来。后者似乎更可取,但马可福音没有说明这些法利赛人住在何处。他们可能就来自于迦百农,之前一直在那里等待耶稣返回加利利。此事发生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所以不能肯定这次论战发生在大玛努他。因为,那时耶稣可能已经行在去迦百农的路上。马太福音补充说,这群人里边还有撒都该人。正如琼斯所说,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向来势不两立。他们之间深刻的宗教和政治差异让他们彼此分离。[31]无疑这群人里边法利赛人占据多数,但是撒都该人现在和法利赛人联合来反对耶稣,让人觉得他前景不妙。误的极端和对真理的仇恨组合在了一起。[32]这是撒都该人第一次为了反对耶稣而出现在加利利。

 

开始盘问耶稣 开始”一词,强调了他们故意挑衅耶稣,想引起争论的企图。盘问”的基本意思是起探索,一起调查”,因此可以引申为起讨论”。当人们以挑衅和苛求的方式进行探索的时候,就会引起争论。

 

求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神迹”是一个奇迹或者其他的行为,其含义超越了行为本身,而能够证明行为人的权柄。他们求他上”——从天空中——显个神迹,需要和自于地上”的医治不同。他们认为他的神迹来源可疑,所以希望求一个神迹,能够明确无误地确立他的弥赛亚权柄。们没有明说想看到什么样的征兆;也许他应该让太阳停下,掌管月亮,或者从天上呼雷引电之类。克里索斯托如是说。[33]他们想要看到一些震撼的天体现象,即在天空中可以听到或看见的征兆,以便千真万确地证实他所宣告的身份。但是若耶稣屈服他们,热烈地追求耸人听闻的表现,将会让信心无法存在;这会妨碍人们自由地、个体性地接受他的弥赛亚身份。[34]他们的要求显示出他们属灵上的盲目性。他们没有看到耶稣业已给出了弥赛亚征兆,反倒要求看看他们自己选择的征兆。

 

想要试探他 他们的目的是让他用自己的能力来表演这样的兆头,以作公开测试。这是一种想让耶稣陷入两难困境的企图:如果他施行这样的神迹,他们有把握认为他一定会失败,坐实他自己是个骗子;如果他拒绝表演,就会被当作否认自己是弥赛亚的证据,从而让他失去公众的支持,因为万众都期待弥赛亚可以给出这样的天体征兆。甚至耶稣自己也在第13章关于末世的谈话里提到这样的征兆。

 

耶稣心里深深地叹息 深地叹息”是一个强烈的复合动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在7:34马可使用的是简单动词。这个强烈的动词形式,字面意思是天长叹”,表示这叹息是从他内心最深处发出来的。耶稣为这些犹太领袖道德上的乖僻而深深地悲伤。当他看到人的身体受苦时曾经发出同情的叹息(7:34),但是顽固地犯罪则引发了他更强烈的反应。提及耶稣的情感反应是马可福音的独特之处,这似乎是出自彼得生动的记忆。

 

这世代为什么求神迹呢 耶稣自言自语的反思。么”问的是他们什么权利或者什么这句话暗示,这样固执的要求不合情理。向他提问的人故意拒绝了已经给他们显示的证据。代”表示由这群提问者所代表的同时代的人。古利克说,耶稣使用了描述挪亚生活的世代(创7:1),以及诗篇95:10-11称呼硬着颈项、悖逆的旷野游荡者(参申32:520)的称呼[35]

 

我实在告诉你们 强调耶稣将要宣告的信息的真实与权威性(参3:28)。

 

没有神迹给这世代看 字面意思是:果给这个世代一个神迹……形式上这是一个条件子句,但是耶稣并没有给出结论;也许结论是神惩罚我或者我死去吧它的作用是无条件地拒绝这个要求。[36]有神迹”指的是他们所要求的这类神迹。马太福音记录了耶稣更加完整的反应(16:2-4),并且指出耶稣提到的例外: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对于他们来说,耶稣的复活将成为他是弥赛亚的最佳神迹。

 

他就离开他们 指耶稣故意离开这些不信的犹太领袖,停止目前可能与他们发生的进一步讨论。他不愿将珍珠丢在猪前(太7:6)!

 

往海那边去了 耶稣和门徒们再次登船,往海那边,就是东北岸去了(参8:22)。他们返回加利利的计划戛然而止。但是,往海那边去”这句话,并没有解决大玛努他位于何处的问题。

 

 

[1] 根据韦斯科特和霍特的希腊文版本,在马可福音88个小节中,只有6节用小品词de起头,而80节都用kai起头。

[2] 有些重要的手稿删除了和西顿,这种异文的来源不可靠。也许删除这些词,是为了避免这一节与第31节并列时可能产生的困难。

[3] William F. Arndt and F. Wilbur Gingrich,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p. 365.

[4] Robert A. Guelich, Mark1:1-8:26,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p. 385.

[5] 这句话出人意料,因此成为某些人否认其可靠性的论据。但是,早期教会不太可能发明这句话并附会为耶稣所说,从而引起对他的敌意。James A. Brooks, Mark,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p. 121, note 66.

[6] Alfred Plumm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in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189.

[7] 泰勒认为耶稣的话只是简单地陈述一个事实,因此将此事贬低为耶稣遥距感应到所发生的事情,这样做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种说法没有考虑鬼的离开,并且与马太福音的记载(15:28)有矛盾(V.Taylo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351)。

[8] 公认经文中的离开了推罗和西顿的境界(参24节),没有提到任何耶稣向北方旅行的事。

[9]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159.

[10] A.W.F. Blun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192.

[11] C.E.B. Cranfield,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p. 250.

[12] David L. McKenna, Mark, The Communicator’s Commentary, p. 159.

[13] J. D. Jones, Commentary on Mark, p. 239.

[14] Cranfield, p. 252.

[15] Donald English, The Message of Mark, p. 152.

[16] Brooks, p. 123.

[17] Ezra P. Gould,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p. 139.

[18] Donald English, p. 152.

[19] D. E. Nineham, The Gospel of St. Mark, p. 206.

[20] 请读者注意发生的地点,众人和耶稣在一起的时间,喂饱的人数,使用饼的数量,留下的数量等诧异,以及所用不同类型的篮子。以下资料列出七处相似之处和七处不同之处,参见E. Schuyler English, Studies i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p. 231-32

[21] Brooks, p. 124.

[22] Gould, p. 142.

[23] Swete, p. 164.

[24] Joseph Addison Alexand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 208.

[25] Plummer, p. 195.

[26] McKenna, p. 165.

[27] “肉”(meat)在英王钦定本中是斜体字,表明这个词不存在于希腊文原文中,而是由译者自己补充,以便让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个词在英王钦定本翻译的时候,指任何种类的食物。在现代,它仅限于描述可食的肉类食物。Kenneth A. Wuest, Mark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for the English Reader, p. 158.

[28] J. Vernon McGee, Mark, p. 94.

[29] James Hope Moulton and George Milliga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p. 618.

[30] 两本福音书各种手稿的不同异体,显示出这些不为人熟知的名字也让抄写员们倍感困惑。

[31] J. D. Jones, p. 249.

[32] Matthew B. Riddl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in International Revisio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99.

[33] Jones, p. 250.

[34] 若信仰是因为一个人被某种可见的征兆所强迫,除了顺从以外别无选择,那么这种信仰将没有任何道德性可以有助于拯救灵魂W. F. Howard, Christianity According to St. John, p. 160)。

[35] Guelich, p. 414.

[36] 这个构造是典型的希伯来成语,用在誓言中;但它并不仅限于希伯来语,因为在蒲草纸文献中也出现过。(A. T. Robertson, A Grammar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Research [1923], p. 94.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