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在耶路撒冷的事工(之三,13:1-37

 

3.给门徒讲论末世(13:1-37

 

这一章显然是马可福音所记载的耶稣对单一主题所作的最长演讲。这一章被纳入马可福音,说明马可认为这些内容对他的读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和持久价值。这个讲论在马太福音(24:1-25:46)中的记录最为详尽,而路加福音的记载(21:5-36)则另外包含一些独立的材料。因为耶稣在橄榄山上(3节)作了这个演讲,所以它一般被称为榄山讲论”。这是耶稣向门徒们预言性地揭示未来的讲论,但是其特殊目的是为了警告、劝勉和鼓励他们的信心和顺服。这个讲论是耶稣宣告圣殿的毁灭(1-2节)以及四位门徒接下来的提问(3-4节)。整个讲论(5-37节)是耶稣对他们所提问题的回应。

 

正如圣经中所有预言段落一样,人们对橄榄山讲论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同时,这段讲论还受到很多批评和怀疑的讨论。尽管有激进的学者指责这个讲论纯属杜撰,但是很多学者接受了中间的立场,认为在现存的形式下,这个讲论仅仅包含着耶稣真实教训的各种片段。还有人认为现在的记录是根据一本启示录Little Apocalypse)写成的,内容是一些基督徒先知伪托耶稣之名而炮制的。[1]但是,批评家们拒绝承认讲论中的某些部分源自耶稣,主要还是因为他们从主观上不喜欢其中的末世元素。这样的假说完全缺乏文献上的证据,既无法证明也毫无必要。这个讲论里没有任何内容与基督本人不相称。它缺少犹太启示文学的高度象征性语言,而且带有强烈的道德劝勉味道,后者几乎是整个启示文学所缺少的。克兰菲尔德认为,这一章实给出了我们主的大量教训”,并合宜地追问最近多学者对这一章内容的贬低,是否造成了教会生活的严重贫乏和削弱[2]。似乎没有充分的理由拒绝将这一章视为耶稣真实的教训。当然,马可本人也是以这样的态度来记载的。这里的教训与马可在福音书中将耶稣刻画为神的儿子(1:1)的形象一致。

 

1)对圣殿的预言(1-2节)

 

耶稣从殿里出来的时候 指耶稣结束了公开事工的时候。在11:27中,马可提到耶稣在周二早晨进入了圣殿;现在天色已晚,他从里面出来了。这里的圣殿”还是指整个圣殿建筑群。出来”一词,刻画了他离开的动作。耶稣似乎是从东门出来,往伯大尼去。

 

有一个门徒对他说 马可没有说明门徒的身份,但是他是作为余下门徒的发言人对耶稣说这话的(太24:1)。这位门徒或许是彼得,他提请耶稣注意那壮美的建筑。马可也没有说明他的动机,但是他说这话似乎是为了回应耶稣在马太福音23:38中提到的圣殿将成为荒场”的说法。

 

请看,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殿宇! 请看”是一个祈使语气的动词,要求耶稣看一看这个宏大的建筑群。这句话表达了门徒自己对圣殿壮丽景象的赞赏。等的石头”,请耶稣注意那些极为巨大的石块。根据约瑟夫的记载,圣殿有一部分是用巨大的白色石头建造的,石头的尺寸大约是二十五肘长,八肘高,十二肘宽(约95厘米长,30厘米高,45厘米宽)。[3]有些巨石的重量甚至超过一百吨。复数的殿宇”一词,指圣殿的主体建筑物和各个庭院,以及院中的大厅和回廊,所有这一切建筑都坐落在大希律为了扩建圣殿所平整的地基上。路加福音还提到装饰圣殿的昂贵供物(21:5)。在罗马帝国中,希律的圣殿被人们认为是建筑奇迹之一。[4]

 

你看见这大殿宇吗? 耶稣承认圣殿建筑之宏大;门徒看到圣殿时心存敬意是合情合理的。这句话既可以被当成疑问句,也可以被当作一句断言。如果这句话是疑问句,耶稣就是在问门徒:是在看这宏伟的物质结构吗?如果这是一句断言,那么耶稣是承认门徒被眼前的壮丽景象吸引了。将这句话视为一个问题,似乎是较好的选择。但是,不管是何种情况,耶稣的话都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了物质性的圣殿上面,为他接下来令人惊奇的宣告做准备。

 

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 耶稣明确地宣告圣殿将来会全然荒废。这一天直到此时,耶稣都充作神的者”,将神的真理应用在他面对的场景上;但是,从这句话开始,他开始发预言,宣告不久的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原文中,这两个子句都使用了双重否定形式,强调了耶稣的话肯定会成就,没有任何疑问。这些预言在公元70年的时候,按照本来的字面意思,被可怕地成就了。提图斯(Titus)一开始希望保存这宏大的建筑群,但是他的军队违背了他的命令,让圣殿毁于大火;然而不久,他下令拆毁了整个城市和圣殿。[5]约瑟夫说,除了几个塔楼以外,整个圣殿和城墙全都被到地基,什么也没有留下,后来看到的人都无法相信这里曾经有人居住过[6]。圣殿建筑群坐落的巨大平台还保留着,但是曾经矗立其上的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

 

2)四位门徒的提问(3-4节)

 

耶稣在橄榄山上对圣殿而坐 在作出了令人惊悚的宣告以后,耶稣继续前行,似乎一路都在默想着什么。他沿着穿越橄榄山的陡峭山路前往伯大尼;到达山顶的时候,耶稣着圣殿”,从西边面朝着汲沦谷坐下。为马可提供情况的人真切地记得耶稣的姿态和他所坐的精确位置。在那里,他们可以俯瞰圣殿和耶路撒冷城的所有壮丽景象。橄榄山大约比圣殿山高45米。耶稣对门徒讲论的时候,可能黄昏已经渐渐笼罩四周。

 

彼得、雅各、约翰和安得烈暗暗地问他说 这四人的名字仅出现在马可福音中。这也是唯一一处安得烈的名字和其他三位内圈的门徒同列的地方。根据1:16-20的记载,这四位门徒是跟随耶稣时间最长的。问”在原文中是单数动词,表明马可认为彼得是发言人,其他人只是陪伴他一起提出这个问题。我们最好不要把暗暗”当作故意避开其他门徒,而是理解为避开那些不属于十二门徒的人。但是,我们也不能确定是否全部十二门徒当时都在场(参太24:3;路21:7)。耶稣的宣告以及其中的含义太令人震惊,不适合公开地讨论。

 

请告诉我们 所有同观福音书都记载了他们提出的双重问题。他们的第一个问题问的是时间,第二个问题则询问此预言成就时的可见预兆是什么。

 

什么时候有这些事呢? 事”指的是耶稣宣告圣殿毁灭的事,但是复数的这些”表明,他们认为这个灾难性事件还和别的事件有关。他们毫无疑问地接受耶稣所说的事实,只是想要知道此事何时发生。

 

而这一切事将成的时候有什么预兆呢? 而”字将第二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联系起来。一切事”还是指的圣殿有关的事情,但是这个问题假定,圣殿的毁灭是导致这个时代终结、弥赛亚国度开始的一系列复杂事件的一部分。耶稣对圣殿毁灭的预言,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去思考撒迦利亚书14章和其中的末世景象。在马太福音对这个问题的表达方式下,这种意味被表现得更加清楚。什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达秘译本)马太福音里的界的末了”,是马可福音所用动词的名词形式。在马可福音中该动词被译为成的时候”,指这里所提到的事情将会有一个结局或者最终的成就。一切”这个词在原文中强调性地放在句子末尾,强调了这些危急事件的完全成就。他们渴望知道哪些预兆”或者可见的征兆,可以帮助他们识别这些灾难性的变化什么时候开始。很清楚,他们没有预见到两个事件之间还有漫长的间隔期。耶稣将局部事件与末世的事件混合在了一起。这种把局部事件放在前景,作为末世事件预象的方法,在旧约中约珥描述耶和华的日子时就曾经使用过。这种局部危机作为末世预象的预言性用法教导我们,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审判,指向那最终审判必定会到来。

 

3)对门徒的预言性回答(5-37节)

 

耶稣回答他们,开始说 这个句子模式预示着接下来的话题很沉重。说”几个字暗示,接下来的讲述会很长。耶稣从给予门徒智慧的警告开始(5-13节),接着刻画了导致他二次降临的末世危机(14-27节),并给予门徒进一步的指示和警告,作为结束语(28-37节)。尽管这段讲论的中心部分无疑是末世论,但是其开始和结束却由道德劝勉构成,因此强调了圣经预言的实用性。

 

给门徒的警告(5-13节)

 

在处理末世的未来之前,耶稣提醒他的门徒们,他们首要的任务是警醒将要来挑战他们的危险。耶稣一共指出了两种危险。在关注末世的同时,他们必须注意不要被冒充者和灾难性事件所欺骗(5-8节);他们也不要让逼迫摧毁了他们个人对他的忠诚(9-13节)。

 

A. 这个时代的特征所造成的危险(5-8节)

 

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 所有三卷福音书的记载都从这个警告开始。谨慎”是他们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他们一定要睁大眼睛,随时注意被人误导的危险。他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时代存在着被宗教错误引入歧途的属灵危险。这是整个讲论中四个类似警告(592333节)中的第一个。耶稣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告诉他们末世征兆(4节),而是先警告他们提防假征兆。

 

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 这是对来自于冒充者的危险之解释。我的名”更加字面意思的翻译是我名之上”;他们会利用名”的权威宣告他们的信息,而利用的方式可能是冒充耶稣个人的名,也可能是冒充他的职分。如果理解为个人化地利用基督的名,那么这句话意味着诸我的权柄”;他们是一些假教师,宣称自己在为耶稣说话或根据他的启示宣讲信息。但是,这里的我的名”更可能是指冒充基督的职分,称他们自己具有我才有权拥有的弥赛亚称号”;那么,他们就是伪装的弥赛亚,想要篡夺他的职位。根据他们自己宣称的话,是基督”或者自己就是基督”,这句经文似乎很清楚表示后一种含义。(在英王钦定本中)斜体的Christ基督”)表明,在原文中没有这个词出现。原文里强调的是他们自我夸耀的我”。但是,马太福音在这里加上了基督”一词(24:5),因此清楚地说明他们是在声称自己是弥赛亚。在耶稣基督之后,第一个明确声称自己是弥赛亚的人是巴科赫巴(Barcochba),他是公元132年最后一次犹太大叛乱的领导者。自此以后,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也声称自己是弥赛亚。范伯格(Feinberg)说:现在为止(1953年),历史上一共记载了64个试图将以色列引入歧途的假弥赛亚。[7]但是,这样的冒充者尚未穷尽。

 

并且要迷惑许多人 指冒充者用热情编织的罗网会捕获许多人,因此他们总能赢得各种各样的追随者。成功会让他们变得危险。

 

你们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 这是耶稣向门徒们指出的第二种让人以为末日近在眼前的虚假根据。你们”,让这个警告变得个人化。关于打仗和打仗的风声的报告,指实际进行的战争或者即将发生战争的传闻,这决不能被视为末日立即来临的信号。战争和战争的威胁是整个时代的特征。现在的危险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欺骗,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对历史上动荡的事件之误读。

 

不要惊慌 这是耶稣劝勉他们要镇静的话。在战争和紧张所引起的骚乱中,他们必须控制那种自然而生的惊恐和内心的不安。他们绝不能让政治和社会的动荡引起情绪的不快,以至于无法担当自己应做的工作。

 

这些事是必须有的 更字面意思的翻译是是必须有的”。这些全国性的动乱并不是神预定的,而是因为人的堕落而引发的必然后果。它们是人与神隔绝,自私自利地来管辖自己所造成的自然结果。但是,它们也是神所允许的,是神安排的世界末日要发生的事情的一部分。在末日到来的时候,审判会和拯救一起到来。

 

只是末期还没有到 说明这些搅扰人的事件并不是这个时代马上要结束的征兆。虽然它们显明世界腐化的道德状态在将来必定会引来神的审判,但是现在时机没有到”,暗示还有更多的苦难将要发生。末期”是历史的终极目的,是神的国最终在地上建立的日子。

 

民要起来攻打民,国要起来攻打国 这是对前一节关于打仗和打仗的风声之确认。来”一句,翻译自强调性的被动语态将来时,原意为被起来will be roused),指这些骚乱是因为人类的败坏而引起的。这是一幅由种族和政治力量所引发的巨大冲突的画面。

 

多处必有地震、饥荒 耶稣简单地给出了这些事实,没有使用任何连结性小品词,好适合预言的情绪所要求的突兀风格[8]。鉴于地震并非由战争所引起,所以很清楚这些事情是恐怖和痛苦的新来源,具体地说,就是自然灾害。多处”指地震会在不同的地方发生,可能在好几个地方同时发生。而饥荒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悲剧性特征,并且耶稣所描绘的世界性饥荒,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危险。这些灾难将会增加由人类的冲突和暴力所造成的痛苦,让信徒们得出末日将至的结论。一切受造之物这样同叹息、劳苦”,与人类世界的罪和冲突密切相关(罗8:19-22)。

 

这都是痛苦的开始 罗瑟拉姆译本更字面上的翻译是,都是生产之难的起头”痛苦”传递了盼望的信息,这个词常被用来描述孩子出生前产妇的剧烈疼痛。在末日的震动中,这种痛苦会大大地加剧,但是整个情景并非毫无希望。它们是一个新时代诞生之前的产之难”,是和平的弥赛亚王国要到来的前兆。全地的重生需要等到人子再来,登上他的弥赛亚宝座之时(太19:28)。

 

B. 在逼迫中的个人危险(9-13节)

 

但你们要谨慎 这是马可福音特有的一节经文。你们”是强调性的,表示们在自己的本分上Ye on your part)。这是耶稣给门徒们的个人警告,但他们也是后来要经历这些事情的其他门徒的代表。耶稣之前的警告(5-8节)强调了在世上发生的事情所带来的严重危险,而这个警告则直接针对要发生在他们个人身上的事情。这个劝勉不是在要他们注意自己的安危,而是警告他们注意,不要在逼迫中采取不加思考的或者无意义的行为。在马太福音10:17-22中,耶稣还在另一个情景下给出了这个警告的大部分内容。这样的警告是他对十二门徒的训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太福音在对应的平行段落中,也简要地给出了同样的警告(24:9)。麦肯纳说:预言门徒的受难时,耶稣将他们的经历……与自己的苦难联合在一起……’(腓3:10),让他们与这至高荣誉的角色有份。[9]

 

因为人要把你们交给公会 这是这个警告的依据。不带定冠词的人”,指那些恶毒的犹太敌人。我们不必假定你们交给”一定是出于恶意,但是这句话向门徒们保证,他们将会被交给公会受审。公会或者最高议会是与本地会堂联系紧密的犹太惩戒法庭。[10]它们处理各种违反律法的案子,负责审判异端。过分困难的案子,则会交给耶路撒冷的最高议会进行处理。

 

你们在会堂里[11]要受鞭打 会堂”指犹太人聚会和敬拜的建筑,地方评议会也在那里召开会议。人们认为,被拽到这样的法庭前受审是一种羞辱,而且尽管法庭判定的鞭打被限制在三十九鞭之内,但是非常严酷(参林后11:24)。

 

又为我的缘故被带到官长与君王面前 世俗的权力也会介入到反对他们的行动中。在巴勒斯坦地区,总督是罗马帝国的省级官员,是诸如腓力斯和非斯都(徒23:2424:27)这样的人;而希律·安提帕或者安提帕一世(徒12:1)这样的王只有很小的权力。但是,耶稣描述的场景并不限于巴勒斯坦;不带定冠词的官长和君王”,也许是耶稣有意用来指一般性世俗权威的用词。到”是被动语态,或可译为他们站在”,指他们会作为被告和罪犯,被押到法官面前。我的缘故”,指因为他们对耶稣的忠诚,他们会被强拽到这些掌权的人面前。

 

见证他们的不是 他们”包括所有听取门徒们辩护的人,既包括犹太人,也包括异教的法官。门徒们因为和基督的关系而被带到法庭上,为他们提供了见证基督的机会。他们的案件会迫使这些位高的君王仔细调查他们所宣告的福音。如果门徒们勇敢的见证被这些官员拒绝,在末日审判的时候这将会成为审判他们的证据。

 

然而,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 然而”一词,将耶稣刚刚描述的情景与福音传给万民联系起来。他们被拽到法官面前受审,将会推动基督的好消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讲(参1:1)。民”这个短语在原文中强调性地位于句首,强调了基督有意传讲和公开宣告的信息要达至的范围。必须”指的是必要性;按照神的心意,他愿意人人都得救(提前2:1;彼后3:9)。先”字则指向第7节所提到的末期。末期到来以前,万民都有机会接受福音,这是神的末世要成就的目的之一部分。[12]但是,耶稣没有说明福音传遍的后果。福音要传遍万民的应许,并不保证全世界所有人都会接受福音。似乎有证据表明,这个预言包含着两重成就。保罗已经确认,福音传遍了罗马世界(罗1:8;西1:623)。但是,马太福音23:14清楚地指出,这里的传福音还和末期有关。

 

人把你们拉去 拉去”一词,刻画了他们被逮捕,送交法官审判的情景。把你们拉去时候”更好的翻译是论何时,当人要拉你们去见官”,表明这种情况可能随时发生在他们身上。

 

不要预先思虑说什么 这将是一种可怕的经历,但是耶稣告诫他们,需要克制自己本能中感觉到的恐惧。带有否定词的复合动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告诫他们不要为可能或应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而分心忧虑。稣不是要禁止他们思考,而是让他们不要焦虑。[13]

 

到那时候,赐给你们什么话,你们就说什么 这是代替毫无用处的焦虑之有效方法。被动语态的赐”,表示神是合宜应答的赐予者。而(不论)给你们什么话”,表明耶稣要求他们对脑海中闪现的思绪和回答完全开放。说什么”则命令他们顺服地说出当时神所交付的任何话语。他们一定不要试图将神的话语和自己的想法混杂,以为自己的说法更恰当。那时候”,表明这个应许针对的是特殊而紧急的情况,就是他们猝不及防地被人拽到法庭上,为自己的信仰辩护的时候。这句话不是针对那些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教导或讲道的人说的。

 

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乃是圣灵 因为”一词,解释耶稣如此命令的原因。真正说话的是圣灵,他会借着他们的口说话。他们镇静、自信的态度将会让圣灵有效地使用他们来为基督作见证。这是马可福音中少数几次提到圣灵的经节里,最后出现的一处经文(1:810123:2912:36)。在路加福音里,耶稣说自己将是赐予门徒话语的那一位(21:15)。我们在历史上有充足的见证可以说明,当基督徒为了信仰受审判的时候,他们自己都对机会来临的时刻浮现在他们心里的机敏回答感到惊奇。

 

12-13节生动地刻画了门徒们因为与基督的关系而将面临的极端仇恨。第12节显示,这种仇恨将会如何在最亲密的家庭关系中显现出来。这一节里所有的名词都没有带定冠词,这样的形式强调了弟兄和弟兄、父亲和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之特征。敌人的致命性质由这一句经文中两次提到死亡而得到强调。甚至可能因为儿女起来反叛他们的父母,向政府报告他们是基督徒,而让他们被处死。复数的动词起来”,标志着这样违背人性的行为会多次发生。[14]

 

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 众人”是对人的泛指,指向更广泛的仇恨耶稣门徒的人。所有三卷同观福音书对这句话的记载完全相同。这句经文使用委婉的将来时被恨恶”,标志着这种仇恨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我的名”,说明了仇恨的理由。正是因为耶稣的名,因为有关他的位格和他所代表的意义之启示,才引来了众人的敌意。门徒们被恨恶,不是因为犯了错误或者人格缺陷,而是因为他们是基督徒(彼前4:16)。

 

惟有忍耐到底的,这样的人将要得救 这是一条让受逼迫之人欢喜的应许。这句经文也是对他们的要求。忍耐”一词,强调他们需要坚定勇敢地保持对基督的信仰和忠诚。耐是基督徒在这个时代生活和见证的关键主题。[15]耐到底的”这个短语,翻译自不定过去时的分词,意为经忍耐到底的”;这个时态所代表的是已经完成了忍耐、试炼已经结束的人。这里的到底”,似乎不是指忍耐到第7节所提到的末世。end)这个词前面不带定冠词,而且整个短语是用作副词性的,表示到最后,终于”的意思。的人”或译为这人”,则强调性地重复了主语,表明正是这忍耐到底的人才会得到拯救。管多么痛苦都忍耐到底,这是真信仰的证据。[16]得救”的意思不仅仅是从罪恶中得拯救。在这里它表达的是末世意义上的拯救,即戴着荣耀的冠冕得永生的时刻(启2:10)。

 

末日和基督再临之征兆(14-27节)

 

这个难解的段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释。这一段构成了马可福音中记载的橄榄山讲论之核心。它可以被自然地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说明了空前的大苦难开始时的事件,并对耶稣的追随者提供一些合宜的指导(14-23节);第二段则刻画了人子在荣耀中再来的景象(24-27节)。

 

我不相信马可福音所记载的橄榄山讲论中出现过教会被提的概念。关于教会的被提与末世大灾难的关系这个棘手的问题,在这里并未被论及。我相信被提应该出现在耶稣所描述的大灾难之前。[17]

 

A. 末日危机(14-23节)

 

在第14-23节中,耶稣描述了末日危机,就是门徒们询问的征兆(4节)。当时,他们正热切地盼望自己的老师可以迅速地建立起他在地上的国度。他们对未来的观点本质上还是和犹太人一样,并且他们所期待的弥赛亚国度也与以色列百姓有关。迄今为止,他们对于即将出现的教会还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即使耶稣向他们说起教会未来的被提,也只不过徒然增加他们的混乱,削弱他们对他已经说到的有限内容的理解而已。

 

耶稣给出的征兆,既可能与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有关,也可能是末世到来的征兆。当门徒们向耶稣提问的时候,耶路撒冷被毁和整个时代的终结这两个迫在眉睫的事件,在他们关于未来的思想中,似乎已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而且因为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密切的平行关系,解释者们总是觉得难以分清耶稣到底在描述哪个事件。路加福音21:20给出的征兆,与历史上耶路撒冷的陷落有关。但是,路加提到耶路撒冷被大军围困的征兆,和别的同观福音书所给出的“圣殿里站着那行毁坏可憎的”这样的征兆不同。路加福音21:20-24记载的橄榄山讲论之部分内容,在其他两卷福音书中没有精确的平行记载。但是它生动地刻画了耶路撒冷城陷落,以及由此造成末日到来的情景。不过,路加福音与其他同观福音书相似的部分让人们可以假定,它们大体上是在描述同一件事情。尽管这两个事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马可福音的记载具有某些特征,让我们可以清楚地越过耶路撒冷陷落,去了解耶稣描述的末日情景。而这一段叙述与接下来的经节(24-27节)所描述的人子第二次降临具有密切的联系,就是明证。帖撒罗尼迦后书2:3-10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行毁坏可憎的”指的是末世的敌基督。这一灾难与耶路撒冷的毁灭有关,是橄榄山讲论的前景,预示和包含着末日大灾难的关键特征。

 

当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 你们看见”指的是一个确定的、可观察的未来事件,但是耶稣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而是说论何时你们看见……”行毁坏可憎的”这个称号与但以理的预言(9:2711:3112:11)有关,正如马太福音所明确地指出的一样。可憎”指一个非常讨厌的对象,一个令人厌恶而可憎的东西,而属格名词毁坏”则描述了这可憎之物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凡被它接触的东西都会被抛弃,任其毁坏。在旧约中,术语可憎”指拜偶像或亵渎神圣(申29:16-17;王上11:6-7;王下16:323:13;结8:9-17)。在《马加比一书》1:54中,位行毁坏可憎的”被用于描述矗立在耶路撒冷圣殿中的宙斯祭坛。这个祭坛是公元前167年由安提阿古·伊比芬尼(Antiochus Epiphanes,安提阿古四世)设立的,它污秽了圣殿,并因此导致忠诚的犹太崇拜者放弃了崇拜。因此,这个表达法指的是某物作为异教的象征,被神和他的百姓所憎恶。它不仅描绘了圣殿的毁灭,而且刻画了它被亵渎的情景。

 

站在不当站的地方 没有明说是什么地方,但是马太福音明确地说,是在圣地”24:15),就是站在圣所里。麦吉说的好:所是唯独赐给以色列国的。这是地上的圣殿里一个特别的地方。教会里没有圣所。[18]马可福音所用的表达法强调,那行毁坏可憎的使用了暴力。站”是一个阳性的分词,名词的”却是中性。尽管不合语法,然而马可有意地使用阳性分词,表明他认为这可憎的是一个人(他”,而不是它”)。[19]似乎很清楚,马可心里想到的是敌基督者(帖后2:3-10;启13:1-1014-15)。在时间上,这个场景与但以理预言中的第七十个七(但9:24-27)有关,那时受膏的君王要使祭祀与供献止息”27节)。对耶稣的话作这样的解释,预设了犹太圣殿和敬拜仪式在末日会得到重建一事。[20]

 

(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 这个放在括号中的命令,也出现在马太福音里。这句话可以被视为是耶稣亲口说的,也可被视为是福音书作者所加上的旁注。在前一种看法下,耶稣是提醒读者注意但以理的预言,希望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若是后一种看法,则是福音书作者在提醒读者注意这句话的重要性。因为马可福音的真正文本里没有引用任何但以理的经文,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 那时”让这个命令与那行毁坏可憎的进入圣殿一事联系起来。那时他们必须立刻逃跑,因为痛苦的逼迫会马上临到那些拒绝接受敌基督者的人身上。耶稣命令他们逃到山上,逃到他提供的避难所和安全之地,而不要期待神为了他们的缘故而立刻介入历史。在大灾难来临时,他的跟随者们的安全是耶稣主要的关切。

 

15-16节通过具体的画面描述了极度紧迫的气氛,因为马上逃走至关重要。第15节描述了一个当时在家里的人的情况。房上”指东方平坦的房顶,一般可以通过屋外的阶梯上去(参2:2-4)。它可被用来做各种事情:睡觉(撒上9:25-26),守望(赛22:1),敬拜(番1:5;徒10:9),宣告消息(太10:27),以及类似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在危机爆发的时候,正好在屋顶上,他必须马上冲下来立刻逃走,甚至不要停下来回房去拿自己的东西。

 

16节针对一位在田里没穿衣裳,也就是没穿外衣的人,强调了同样的紧迫感。耶稣命令他不要回去,即使在寒夜里他特别需要,也不要回房或者去田地的入口处拿衣服。险十分巨大,因此没有时间可以耽搁。此时人的性命危如累卵。[21]

 

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祸了 这是一句表达同情的话语,不是要定人的罪。耶稣特别同情怀孕和奶孩子的母亲,因为她们不方便逃跑。这样的时刻到来,会让做母亲的喜悦变成令人悲哀的不便。

 

你们应当祈求,叫这些事不在冬天临到(美国标准译本) 指这种困难的景象要求特别的祷告。这些事不在冬天临到”是他们祷告的内容。马可使用了不带定冠词的事”,可能指那可憎的人显现或者指他们逃跑一事。马太福音(24:20)则特别指明,耶稣说的是他们的逃跑一事。如果逃跑发生在冬天的雨季,雨和涨水的溪流无疑会增加人们的危险,而且他们逃跑的时候,也不易在田间收集食物。普卢默评论说:这里,耶稣显然认可人们可以为了暂时的好处而祷告。[22]

 

因为在那些日子必有灾难 这解释了事态为何极端紧迫的原因。那些决定性的日子有三个特点:漫长的灾难、可怕的压力和不断的苦痛,这些都是外在环境造成的。灾难是如此严重,在人类历史上找不到先例。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美国标准译本),这句话采用充分的冗余来强调了灾难的剧烈程度。若用字面意思来翻译,将会是难,那巨大的”(希腊文,启7:14)。完成时的有”,将灾难无可比拟的强烈程度当作一件永久的事实来描述。来也必没有”则肯定地强调此事以后再也不会发生。那些认为这段经文只是指公元70年的人,不得不将这场灾难限制在对耶路撒冷的围困上,但是泰勒敏锐地看到:种说法太强调那场围困了;然而很清楚,第19节所表达的是对末世的思考。[23]

 

若不是主减少那日子,凡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个得救的 这是那些日子会暴烈地吞噬一切的坚强证据。主”即旧约中的耶和华神,有主权掌控这个世界所有的事情,出于他的慈爱,命定这些日子要减少天数。不定过去时的减少”,将这个行动放在了过去。神已经命定这些日子要减少。减少”的字面意思是切断”截肢”。这个带着强烈象征意味的句子,表明神已经采取了有力的行动,不许这些日子完全延续,好让人类可以承受他们的苦难。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个”,指的是人类生命的短暂和脆弱。为此,神已经削减了这段时间,好让人类不至灭亡。

 

只是为主的选民 表明神开展行动是为了他的选民,就是那些在大灾难时留存的真正信徒。神为自己选择了(关身语态)他们之后,为了他们真正的利益而采取行动。

 

那时若有人对你们说 那时”将这个警告与耶稣刚刚描述的极端痛苦的场景联系起来。人”,不管这里指什么人,都是在说明这个情景出现的条件,但是也暗示有人出现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们”表明这些信息是直接针对在基督里的信徒说的。

 

‘看哪,基督在这里’,或说‘基督在那里’,你们不要信 重复的看哪”,强调在承受压力和狂热的时刻,有人向他们宣称这些靠不住的启示时兴奋的样子。那时会有很多冒充者出来自称是基督,自称是人们期待的弥赛亚。们不要信”,命令他们要不断地拒绝任何关于隐藏的弥赛亚之宣告,因为按照马太福音的记载,当弥赛亚到来时,将会像闪电”划过天际一样,不能被隐藏(24:23-27)。因此,他们必须对任何这样的宣告保持不相信的态度。轻信有时是基督徒的义务。[24]

 

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 耶稣前面的劝勉是带有条件的陈述,现在他明确地解释了这些条件。假基督和假先知将要起来,是一个未来的事实,他们是伪基督和伪先知。伪基督会把自己伪装成弥赛亚,虚假地宣称自己占据了弥赛亚的职位;伪先知会伪装成神的代言人,声称自己的信息直接从神而来。这两个词都是复数,表明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

 

显神迹奇事 这是表示行神迹的一个常见的短语。神迹”指的是一些事物,无论常见或不常见,它们的出现能够指明它们自身以外的意义或者超越自身的意义;它们是指向更高现实的手指。奇事”指的是这些神迹以及由此带来的惊奇;它们是可怖的、令人惊异的征兆。不管是伪装的还是真实的神迹奇事出现,这些欺骗者都会毫不迟疑地利用它们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耶稣尽管没有在第6节的警告中提到这个因素,但是它会极大地增加门徒们所面临的危险。这里描述的场景与帖撒罗尼迦后书2:3-10相似。

 

倘若能行,就把选民迷惑了 这是对他们恶魔般的目的之陈述。他们的目标是引人误入歧途,让选民,也就是真基督的信徒们偏离真道。若能行”,暗示他们将不会获得成功。

 

你们要谨慎 你们”一词还是强调性的,意为无论别人说什么,你们的立场来说”都要谨慎。这是耶稣第三次提醒他们要警惕(参59节)。现在时的祈使语气动词再一次表明,谨慎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他们绝不能忽视对危险保持警惕。

 

看哪,凡事我都预先告诉你们了 凡事”指对于预防他们被误导而言,所有必须告知的事项。耶稣现在所说的内容,是他们未来所需要的指引。他的信息将会成为一种长期保存的、先知性的提醒。

 

B. 人子再临(24-27节)

 

这一段经文刻画了基督的二次降临,构成了马可福音里橄榄山讲论的高潮部分。耶稣用门徒们熟悉的旧约先知的语言来描绘这个情景。这一段到底应该按字面性还是象征性来解读,是人们长期争论的焦点。也许坚持按照严格的字面意义来解读会带来某些问题;但是,在我们所处的原子时代,若坚持认为耶稣所用的语言完全不能实指宇宙中的客观现象,也是不公平的。彼得后书3:10清楚地教导说,在末日宇宙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段的征兆也许是用象征性语言来描述的,但是透过这些象征性用语,我们需要识别物质宇宙中发生的客观的危机事件。在整个画卷的中心,是基督以肉身荣耀地再临的真实事件。

 

但是在那些日子,那灾难以后 反意连词但是”,在这里可能并不表示强烈的转折,而是指末世的画卷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布鲁斯说,这句话在应相信的假基督”要到来的真基督”之间形成一种对比。[25]双重陈述那些日子,那灾难以后”,暗示下面的事情与第14-23节的内容密切相关。这种隐含的密切联系,在马太福音(24:29)中借着些日子一过去的说法,明确地表达出来。指示代词那些”那”,表示刚刚描述的大灾难,其发生的时间还在遥远的未来。

 

日头要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 宇宙范围的征兆将成为时代终结的信号。一般认为,这里的用语是象征性的,只是表示会出现政治和国际纷争。但是,现代科学的进展已经显明,我们并不能排除这句话有可能是对严肃现实的清醒描述。泰勒说:据第5节以下(战争,地震,饥荒)和第26节(人子驾云降临)的描述,这一节似乎可能也是在描述某种客观现象。[26]如果这句经文是在解释宇宙范围的灾难性事件,那么这些话的含义是自明的。麦肯纳说:基督降临的征兆出现时,将会同时激动科学家和伪科学家,宇宙学家和占星家,但是人们绝不会误读它显现的目的。[27]

 

众星要从天上坠落 这里所用迂回的将来时(落”),强调了一段延续的时间里众星一个接着一个坠落的景象。这句话刻画了众星的世界所出现的巨大无序状态。

 

天势都要震动 这里进一步说明在天上出现的巨大震动。在使徒行传16:26里,动词震动”被用来描写地震的影响,所以这里的震动也许是在描述一场天上的地震。有人把势”the powers)理解为自然界里控制天体运行的无人格的物理力量。但是,另一些人则提议,这里所提到的对象与前面三句话所提到的无生命对象相反,乃是指有位格的势”或者天军。如此一来,这里的震动最可能指的是这些事件对撒但的国度和他的军队所造成的震撼影响。

 

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 这句简单的话语构成这个时代最高潮的事件。那时”指的是前面指出的天象出现的时候。这个表示连续性的副词,并不一定意味着后一件事会紧接着发生,但是的确暗示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看见人子。句中没有说明动词看见”的主语,但是清楚地指向那些当基督在荣耀中第二次降临时活在世上的人。这位要再临的君王的称号是人子,因此门徒们立刻就能认出这是指耶稣自己。在耶稣的整个事工中,他都是使用这个称号来称呼自己(参可2:10;约1:51)。通过在这里使用这个称号,他清楚地表明自己是但以理在异象中所见的人子”(但7:13)。位曾在世上谦卑服侍的人(可10:45),这位同样经历了受难死亡的人(可8:31),将带着大能力、大荣耀再临。[28]

 

有大能力、大荣耀,驾云降临 现在分词降临”,生动地刻画了基督再来的行动。他要亲自驾着云或者中”归来。马太福音说,基督会着天上的云降临”。这里所提到的云,显然不是自然的云彩,而是曾经显现却又遮盖的耶和华同在的神圣荣光(出19:9;诗97:2;但7:13;可9:7)。大能力、大荣耀”的意思不仅是指再来的基督拥有能力和荣耀,而且还表示他的降临会伴着可以眼见的大能力和大荣耀的显现。他要行使神圣的权柄,并以天国的荣耀为衣饰。

 

然后他要差遣天使 然后”指的是末世的大戏中,基督再临以后要展开的下一场戏。尽管有时使angels)一词也指代人类的使者,但是这里的“天使”(the angels显然是指天使般的存在,就是在他处被描画为与基督一起降临(太16:2725:31;可8:38)、执行他命令的大能使者(太13:3139-41)。

 

把他的选民,从四方……都招聚了来 这是本段里第三次提到选民(2022节)。的选民”强调他对于他们的选择和主权;他将要在他们身上成就他所宣告的事。双重复合动词招聚了gather together),表达了他们将被召聚到一个中心点,即他的身边。这些选民的精确身份,有赖于我们的末世观来确定。有人可能解释说,这里的场景包括所有时代的信徒,因此暗示了死人复活;但是,这里并没有提到复活,而且方”,也就是从风所刮来的四极,给出进一步限定,反而暗示选民更可能指的是当时在世上各地生活的人。更前后一致的观点是,选民指那些经历大灾难的信徒。有人可能会认为他们属于大灾难中出现的教会成员,但是若将他们视为在那个时期里具有明确犹太特征的信徒,就是那些在大灾难期间转信了基督是弥赛亚的犹太人,则更为可能。

 

从地极直到天边 这是前一个短语方”的同位语重复。它更加强调选民要从世界各个遥远的地方被召聚在一起。这个不同寻常的表达法,字面意义近于地极直到天极”。它显然指的是在极远之处,天和地相会在地平线上的景象,因此这句话似乎表示四面八方各处地方。它强烈地断言,在地上没有任何一处的选民会被忽视。但是,耶稣在这里没有提到不属于选民的人的命运将会如何。在这里,我们的主无意描述一幅末世到来的完整画面。

 

最后的教导(28-37节)

 

描述了末世画面的最高潮之后,耶稣用一些勉励性的教导来结束整个演说。他劝勉门徒们警惕末世要到来的征兆(28-29节),告诉他们神并未揭示末世到来的日期(30-32节),并且强调他们需要不断地警醒(33-37节)。

 

A. 从无花果树引出的教训(28-29节)

 

耶稣利用这个教训,开始了演说的结束部分。

 

现在,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 now)用作转换话题,标志着劝勉的结束部分开始了。花果树”前的定冠词,并不表示耶稣指着某棵知名的无花果树,而是将那个树视为所有无花果树的代表。当时,也许他们眼前正有一棵无花果树。无花果树曾被当作以色列的象征(参11:14的注释),但是没有迹象表明耶稣在这里有意要使用这样的象征含义。耶稣所指的似乎是一棵实际生长的树;路加加上的各样的树”(路21:29),似乎清楚地表明他就是如此理解的。橄榄树和无花果树是巴勒斯坦常见的树种,但是因为橄榄树是常绿乔木,所以只有无花果树适合被用来表达耶稣想要教导的教训。学”是不定过去时的祈使语气动词,请求门徒们好好地掌握借着这棵树所教导的道德比喻(参可4:2)。耶稣坚持认为,善于观察的信徒可以从最熟悉的物质对象中学到有价值的属灵教训,这个命令是他表达这种观点的另一个实例。

 

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 给出了无花果树的状况所要传达的比喻性信息。当”when)更好的翻译是论何时whenever),指的是由无花果树的生长状况所决定的某个时间点。征兆的第一部分是树枝发出嫩芽,因为里面充满树汁而变得鲜嫩而多汁;随之而来的是长出新叶。现在时的动词长”,刻画了树枝长出叶子的具体过程。[29]

 

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 这就是树的状态变化所传递的信息。无花果树发芽,是夏天将近的最早征兆。们就知道”或者们就认出”,并不仅仅指门徒们会知道;这种情况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常识。

 

这样前面描述的情况一样”,向门徒们指明,他们仔细观察物质世界的情况,可以和他们理解这些关键性的世界级事件的道德意义进行类比。你们”是强调性用法,将他们与其他没有属灵洞察力、不能分辨征兆意义的人进行对比。

 

当你们看见这些事成就 更好的翻译为:们几时看见这些事成就”事”并不包括接下来要解释的事件,而是指末日临近的征兆。这里所指的事件应该是第14-23节里所描述的末日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现在时的成就”,认为这些关键性的事件已经显出了端倪。

 

你们就知道它已经近了,正在门口了 知道”一词,奉劝他们要认清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些事件的出现,意味着耶稣所预言的事情已经近了。在经文中,动词近了”没有明确的主语;它的主语可以是一个人,表示了”,也可以是一个事件,意为事近了”。若翻译为近了(美国标准译本),则可以理解为基督近了,正站在门外。但是,这句话的主语更可能是无人称的它”,暗示基督正在讨论的末日危机。路加福音将它”解释为国”。而短语在门口了”,是表示临近的常见象征性用法。复数的门”,指的是从外面进到房子的门,它是栅栏门。at)字面意思是在……之上upon),刻画了要来之物已经迫在眉睫,事实上已经站在门槛上了。

 

B. 成就的日期(30-32节)

 

这几节经文讨论这些事件成就的时间问题(参4节),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它们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成就(30节),而且肯定会成就(31节),但是神没有说明具体的成就时间(32节)。

 

我实在告诉你们 这标志着接下来会有重要的宣告,需要认真地注意(参3:28)。

 

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 原文采用了双重否定,带有强烈的否定意味,即个世代绝不会过去”(罗瑟拉姆译本)。这世代的终点,事”全都会成就。这些事和第29节所提到的事”指的是同样的事件,但是,现在强调的重点是它们全都要成就。因为这里的上下文关系,人们对代”的含义给出了各种解释。genea)的基本含义是家庭、后代和具有共同祖先的后裔;更一般性的用法,可以作race),就是具有相同特征的族群。若考虑这个词的时间意义,它可以指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人们或者同时代的人。当耶稣在别处使用这个词的时候,[30]似乎总是用来指与他同时代的人,但是也总是伴随着对他们道德水准的批判。[31]大部分人都认为耶稣说的代”,指的是生活在他说话的时候的人们。这个世代无疑会看到耶稣预言的耶路撒冷毁灭,但是这种观点面临着显然的困难,因为他们并没有看到整个谈话中提到的末世事件的全部成就。为了避免得出耶稣的话语不能被证实的结论,人们提出,代”还具有另外的含义。伦斯基强调这个表达法所刻画的这世代的性质,认为其含义是样的this kind),并指出稣所提及的这一类犹太人会一直继续存在,直到这些事都要成就”的那一天。[32]因此,这个表达法带有指向世代一样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指犯下前述可怕罪行的恶人们。另一些人认为,这个短语指的是神会保守犹太这个特殊的族群,直到基督再来的时候。莱尔主教把这个短语解释为的定意”[33]这种观点得到了历史进程的支持。E·凯斯勒·英格里希评论说:这个种族(以色列)不会消亡,直到所有事情都成就为止。’犹太种族是人类中的奇妙神迹之一。他们没有土地,在世界各地被驱赶,被人厌恶、憎恨和迫害但是幸存了下来。犹太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没有被异族同化。[34]但是,上述两种观点都排除了这样的想法:耶稣的话是确认他预言的事情之成就具有确定的时间限制。我们似乎最好既保留世代”一词表示当时生活的人们这种自然含义,同时又接受这句话是描写未来的观点,将其理解为未来动荡而邪恶的世代将会看到这些末世性事件(14-23节)的实际出现。这句话向我们保证,末世危机并不会无限制地延迟,一直不出现。

 

天地要废去 这是耶稣肯定性断言当前的宇宙秩序将会在未来消失。尽管看起来十分稳固,但是我们所知的天地将会废去,它们目前的存在状态将会结束。

 

我的话却不能废去 我的话主要指耶稣这次演讲所说的话,但是不带限定词的话”,也表示这个宣告对耶稣所有的教训都成立。他的话语永远不会失效。考虑到耶稣说这句话时所处的黑暗外部环境,这句完全确信的冷静断言,揭示了耶稣独特的自我意识。布鲁克斯说:样奇妙的宣告,再一次表明在马可心目中,人子也是神子。[35]

 

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 尽管耶稣对末世的启示肯定了末日的成就会速速到来,但是其精确的时间却被天父隐藏了起来。耶稣宣告说,没有人能确定末日发生的日期和时间。这是耶稣对所有确定末日时间的尝试所给出的清楚警告,但这个警告也反复被那些受误导的人所忽略。持做相似的计算日期的试验,不过是坚持浪费自己的才能而已。[36]

 

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 尽管天使们在末日到来的时候有份参与其中(27节),但是他们也不知道具体的时间。以弗所书3:10和彼得前书1:12,也提到了他们知识的有限性。

 

子也不知道 这是一句令人惊奇的断言,在马太福音(24:36)的本来文本中也可以看到。鉴于早期的教会不可能杜撰耶稣的话,让他亲口断定他的知识有局限,因此即使是最激进的批评家一般也会承认,这句话是耶稣亲口说的。[37]尽管在与阿里乌派(Arian,亦作“亚流派”)辩论的时候,大公教会发现这事有些难堪,但是承认耶稣的知识有局限性并不会否认他的神性。事实上,这句话表明了耶稣真正的人性。在马可福音中,只有这一处经文里耶稣使用了子”这个称号,而没有自称人子”。这个称号让他可以和天父并列,表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作为神子的独特性。因为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任何人都无权可以知道(徒1:7),所以在基督道成肉身的时候,他也自愿接受了这种限制。普卢默指出:复活以后,基督再也没有说过自己还有无知之处。[38]况且,他的百姓知道末世到来的日期和时间并无益处;这也不属于他要给予他们的启示之一。神的智慧,让他仁慈地隐藏了基督第二次降临的确切日期,否则,生活在预定日期快要到来之前的信徒,就无法经验等待耶稣降临的纯粹盼望(约壹3:2-3)。

 

C.警醒的必要(33-37节)

 

对末世来临的宣告,很容易就可以过渡到警醒守望的需要。

 

你们要谨慎,警醒祈祷 这是鉴于末世到来的时间不确定而引起的实用性义务。们要谨慎”,是耶稣第四次提醒门徒们谨慎了(5923节)。这个劝勉充斥在耶稣的整个演说中。接下来的双重命令醒祈祷都是现在时,为谨慎的人们提供了可以采取的合宜行动。警醒”的词根含义是捕睡眠”,因此是要求人持清醒”,同时还带有提防危险的附加含义。祈祷”[39]指的是在面临属灵危险时,需要不断地呼求神的帮助。亚历山大说:没有神的特别干预,不管是警醒还是随时注意,都不足以应付危险;而唯有通过祷告,我们才能得到神的帮助。[40]

 

34-37节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这段经文借着外出家主的比喻,强化了对警醒的呼吁。

 

人子正如一个人离家远行 这个句子没有写完整,因为句子开始的as)一词,没有与之相搭配的so)。但是,这句话的含义很清楚。家远行”译自一个单独的形容词,意思是开家,出门旅行”(参12:1中的动词)。

 

接下来的两个不定过去时的分词,进一步描述了家主不在的情况。居外邦”回顾了他离家出门时的境况。权柄交给仆人,分派各人当作的工”,更进一步回顾了他离家之前所做的事情。第一个短语表明,他授权所有的仆人当他不在家的时候一起承担家务,而第二个短语指出,他给每个仆人分派了合适的工作。

 

吩咐看门的警醒 在两个分词之后,限定动词吩咐”,表明了这个比喻的主要特征。的”指看守大门的门卫,他们控制着房屋的各个进出口。现在时的动词警醒”,表示这是看门人的长期任务。这个词与第32节里的用词不同,其基本含义是睡眠中起来”。这两个动词都强调了保持清醒和警惕的意思。

 

所以,你们要警醒 一句将这个比喻应用在耶稣的门徒身上。所以一词,蕴含了前一节所包含的所有对照之处。[41]在应用这个教训的时候,耶稣没有区分谁是看门的,谁是别的仆人。他所有的门徒都必须具有看门人一样的态度。

 

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来 这是大家需要警醒的理由。借助精妙的技巧,耶稣用家主”这个称号,悄悄地将主人不在家的画面转换到他自己身上。

 

或晚上、或半夜、或鸡叫、或早晨 这是通常用来指称夜里四更的不同名称(参6:48)。莫里森指出,各个更次的名称是用们结束的时刻而非开始的时刻”来界定的。[42]第三更的名称来自于人们熟悉的在午夜和日出之间的鸡叫时分。

 

恐怕他忽然来到,看见你们睡着了 这是耶稣警告大家要避免的危险。忽然”不是指家主到来的速度,而是指他出人意料地回到家里。果家主的忽然来到会导致灾难,那么过失全在于那些没有警醒的人身上。[43]你们”一词,将这个警告直接应用在耶稣的门徒身上。我们的主不在的时候,这个世界正处于黑夜之中,但是他的仆人没有时间在属灵上打盹,让自己在他要再来的盼望上变得迟钝。

 

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警醒! 耶稣坐在橄榄山上告诉门徒的话语,并非只针对他们而说的。这句简单的结语,将警醒的责任交托给每个时代的每一代基督的追随者身上。赋予我们伟大的任务,让我们所过的每一天都配得上他的检查,并随时预备和他面对面地相见。我们所有的生活都是为了预备与君王的见面。[44]

 

[1] 参见V. Taylo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p. 498-99, and the literature there cited

[2] C.E.B. Cranfield,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rk,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p. 390.

[3] Josephus, Antiquities,15. 11. 3.

[4] 要了解希律圣殿的情况,参见Josephus, Antiquities15. 11. 3-7; Herbert Danby, trans., The Mishnah, p. 589-98; Alfred Edersheim, The Temple, chap. 2; W. Shaw Caldecott, Herod’s Temple, Its New Testament Associations and Its Actual Structure, part 2

[5] Josephus Wars of the Jews6. 1;7. 1. 1.

[6] 同上。

[7] Charles Lee Feinberg, Israel in the Last Days:The Olivet Discourse, p. 8.

[8] Alexander Balmain Bruce, “The Synoptic Gospels,” in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1:384.

[9] David L. McKenna, Mark, The Communicator’s Commentary, p. 265.

[10] 根据约瑟夫的记载,每个城市里的地方法庭由七位法官构成(Antiquities 4. 8. 14)。《密什拿》说,在每个超过100个男人的城市里,评议会由23位法官构成(“Sanhedrin” 1. 6)。

[11] 因为经文中被译为eisinto,“进入”)的介词,有些学者坚持这句话应被合并在前面一句中,译为人要把你们交给公会和会堂,而让你们要受鞭打成为单独的一句。但是保持我们译本中的平行句式,似乎仍然是最佳选择。在这里,介词eis等价于en……

[12] Cranfield, p. 399.

[13] Taylor, p. 508.

[14] 中性的希腊文名词在复数时,一般接单数动词。当一个中性复数名词后使用复数动词时,例如这里的(tekna),这个复数被个体化(individualizes),表达了构成复合主体的各个单独的个体。

[15] C. E. Graham Swift, “Mark,” in The New Bible Commentary, Revised, p. 879.

[16] Matthew B. Riddl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in International Revisio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99.

[17] 在马太福音中所记载的橄榄山讲论里,将基督所说的末世分别加在三个不同的团体上:以色列、教会和外邦万国。在这种观点下,橄榄山讲论的第二部分,就是摩根(Morgan)所划分的24:25-25:30部分,采用比喻的方式刻画了教会等待其离开的主再来的景象。守望和专心等候直到主再来,是这一部分所强调的重点。比喻性的描述,恰当地给出了教会在末世的责任,而且这种情景与教会在大灾难之前被提的观点相吻合。

[18] J. Vernon McGee, Mark, p. 147.

[19] R.C.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Mark’s and St. Luke’s Gospels, p. 143.

[20] Thomas S. McCall, “How Soon the Tribulation Temple? “Bibliotheca Sacra,1281971:341-52.参见Thomas McCall, “Problems in Rebuilding the Tribulation Temple,” Bibliotheca Sacra,1291972: 75-80。近来对此所作的全面讨论见Thomas Ice and Randall Price, Ready to Rebuild: the Imminet Plan to Rebuild the Last Days Temple, 1992

[21] James A. Brooks, Mark,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p. 213.

[22] Alfred Plumm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in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300.

[23] Taylor, p. 514.

[24]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rk, p. 309.

[25] Bruce,1:431.

[26] Taylor, p. 518.

[27] McKenna, p. 273.

[28] Brooks, p. 215.

[29] 根据动词前的重音符号,这个动词或者是现在时、虚拟语气的主动语态动词,意为可以长出叶子,或者是不定过去时、虚拟语气的被动语态动词,意为让叶子可以发出来。我们更倾向于前一种用法,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改变两个动词的主语。

[30] 马太福音11:1612:3941-424516:417:1723:36;马可福音8:12389:19;路加福音7:319:4111:29-3250-5117:25

[31] 所以我们会读到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太12:39),邪恶的世代(太12:45),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太17:17)这样的说法。另外,上下文也经常表明,耶稣在谴责这个世代(太11:16;可8:12)。

[32] Lenski, pp. 363-64.

[33] 莱尔,《马可福音释经默想》(J. C. Ryle, “Mark” in Expository Thoughts on the Gospels p. 290)。

[34] E. Schuyler English, Studies i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 434.

[35] Brooks, p. 217.

[36] James Morison, A Prac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374.

[37] D. E. Nineham, The Gospel of St. Mark, p. 360.

[38] Plummer, p. 306.

[39] 这个词的文本证据存疑,因此现代的文本批评家尽管承认其中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还是从文本中删除了它。但是,祷告是属灵上警醒的一个恰当组成部分。

[40] Joseph Addison Alexand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 365.

[41] Morison, p. 375.

[42] 同上。

[43] Plummer, p. 308.

[44]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Mark, The Daily Study Bible, p. 321.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