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在耶路撒冷的事工(之二,11:27-12:44

 

2.在耶路撒冷的公开教导(11:27-12:44

 

马可福音所记录的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公开教导,包括耶稣对敌人一系列提问的回答(11:27-12:34),他对犹太领袖们的反击(12:35-40),以及他对一位寡妇的奉献的表扬(12:41-44)。在这个繁忙的日子里,耶稣的行为仿佛一位先知一样。在他的公开教导中,他发挥了先知公开宣告的功能,通常采用叙事的形式,将神的真理应用在他所面对的情景中。

 

1)敌人的提问(11:27-12:34

 

在这一天里,敌人连续不断地向耶稣提问,暗示耶路撒冷的各个宗教派别在前一个晚上曾经开会,讨论过用什么计策可以公开地败坏他在众人中的名声(参18节)。不同的提问人向他提出了四个不同的问题,质疑了他的权柄(11:27-12:12),询问了给罗马政权纳税的问题(12:13-17),复活的教义是否可信的问题(12:18-27),以及第一诫命的性质问题(12:28-34)。他对所有问题的回应,显示出他完全掌控每一个局面。

 

关于权柄的问题(11:27-12:12

 

关于犹太公会对耶稣权柄的攻击,马可福音的记载分为两个部分:耶稣让提问者无言以对(11:27-33)以及耶稣让提问者的面目暴露出来(12:1-12)。所有同观福音书都记载了这次交锋(太21:23-22:14;路20:1-19),但是只有马太福音给出了与这次事件相关的教导的完整记录。

 

A. 耶稣让提问者无言以对(11:27-33

 

他们又来到耶路撒冷 又”强调了他们反复来到耶路撒冷的事。这是受难周里,耶稣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公开进入耶路撒冷。他在这一天里的活动揭示出以色列这个不结果子的树在属灵上无可置疑的贫瘠。

 

耶稣在殿里行走的时候 耶稣似乎走在外邦人的庭院的柱廊中,地点在院子南侧的皇家走廊或者东侧的所罗门走廊那里(约10:23;徒5:12)。只有马可福音提到了耶稣的行走。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只是说,耶稣正在教训围在身边的群众。正是在这些可以遮蔽风雨的柱廊下,耶稣给予了他的大多数在圣殿中的教导。

 

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进前来 这三个群体构成了犹太公会(参8:31)。在每个群体前使用的定冠词,将他们归为三个不同的群体。马可福音还在14:435515:1中一起提到这三个群体。历史现在时的来”生动地刻画了这群人庄严到来的情景。但是,我们不必假定犹太公会的全体成员都来了,或者他们对耶稣的提问是法庭审讯之前的一次正式检查。现在进来的人似乎是经过选择的代表,他们构成了犹太公会的正式代表团。在犹太人中,犹太公会被认为是最高宗教权威。

 

你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 考虑到监督以色列的宗教生活是他们被认可的责任,这样的质询是合法的。么权柄”意味着一种权柄”,矛头直接指向他所宣称的权柄的性质。不过,他行事仿佛一位有权柄、权力和能力的人,倒是没有人质疑。他们询问他拥有什么资格,让他有权这些事”,但是很有技巧地没有明确定义到底是哪些事。事”主要指的似乎是耶稣前一天洁净圣殿的行为,因为那明显是对这些圣殿权威们的攻击;但是,他们所用的模糊的表达盖了耶稣的整个职业生涯。按照他们的观点,不管耶稣是在加利利还是在耶路撒冷,所行的事情都在不断与合法的权威产生冲突[1]

 

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他们的第二个问题询问他的权柄的来源,是前一个问题的自然延伸。他们认为,有权柄的行动暗示着前面所问的权柄。这是他们公开地承认,耶稣以权威宗教领袖的身份在做事工。但是,因为他从未被任何拉比授权成为教师,他的权柄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与他们强调外在权柄的心态相符。

 

作这些事 这个短语更好的翻译是让你作这些事这句话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指出了问题之所在。他们所关心的是他未经授权的行为。唯有他具有可以被接受的权柄,才能让他如此行事。

 

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 使用反问是拉比问诘时常用的方法。但是,耶稣提出反问不是要逃避他们的提问,而是要将他们的提问引向正确的方向。个问题”字面意思是字”,表示一件浅显初级的事情。一个”并不表示耶稣要和他们的两个提问相对,而是向他们指出,这件简单的事情就能够给予他们真正的答案。

 

你们回答我 耶稣要求他们首先回答他的提问,因为这个问题将构成他的回答之基础。

 

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 他有条件地承诺,会给予他们一个清楚的回答。在应付对自己权柄的攻击时,耶稣在质询者面前镇定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他没有被这群威严的领袖吓唬住。

 

约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 约翰的洗礼”指的是他的整个事工,洗礼是他事工中突出的特征。他们对约翰的权柄之评估,将成为他们是否有资格评估耶稣自己权柄的测试。耶稣暗示,他的权柄和约翰的权柄具有相同的来源。在强迫他们评估约翰的权柄时,耶稣只给了他们两个选项:天上来的”,也就是从神这个至高无上的权柄而来的;人间来的”,意为从人而来的、自封的权柄。耶稣要求他们公开自己对约翰事工的判断,这与他们作为百姓宗教指导的角色相符;他们有责任评估新出现的宗教运动,并告知百姓。

 

你们可以回答我 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挑战,仅见于马可福音。耶稣再一次要求他们回答,暗示他们没有勇气给出坦率的答案。

 

他们彼此商议说 他们敏锐地感觉到耶稣提出了一个需要严肃而周详地考虑的两难问题。商议”表明他们花费精力去计算得失,以便得出一个满意的答复。彼此”一词似乎自然地暗示,这种交头接耳地商议如何回应的情形,发生在犹太公会成员们中间。但是,斯韦特认为目前的情况下,他们不太可能开会讨论”,所以他认为这是样的想法在他们所有人的脑海中闪现[2]。这就是马太福音说们思考”they reasoned in themselves,译自希腊文)所要表达的含义。不过,两难的困境也许已经清楚地表现在他们的脸上。

 

我们若说 他们检验了两种可能的回答,发现任何一种都不能让他们满意。[3]在他们选择如何回答的时候,他们的标准不是还是假”,而是全还是不安全”

 

‘从天上来’,他必说:‘这样,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 众所周知,犹太公会曾经派遣一个委员会前去调查约翰(约1:19-27)。同样,显然的是,他们没有相信,也没有支持约翰的见证。若他们接受天上来”这个选项,就意味着控告他们自己对上天差来的使者的不信和不愿顺服。他们立刻意识到,耶稣会利用他们观点和行为之间的矛盾来谴责他们。

 

但是我们说从人间来(美国标准译本) 按照最重要的手稿证据,若”if)在美国标准译本中被正确地删除了。破折号表明的这种破碎的语法结构与马可福音的风格相符。说”显然是他们正在权衡的问题,暗示他们必须严肃地思考这种选择的利弊。人间来”就是否认约翰是从神那里差来的。

 

又怕百姓 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不同,马可福音采用了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想法。犹太公会的成员们害怕这样说会引起逾越节里兴奋的群众的愤怒。如果他们更大胆一点,无疑就会给出一个明知虚假的回答。

 

因为众人真以约翰为先知 这说明了他们为何会害怕。众人会将任何否认约翰是先知、是神默示的代言人的说法当作亵渎神。因为约翰的殉道,他们对约翰的看法反而更加坚固了。约瑟夫在自己的书中确认了大众对约翰的尊重。他记载说,犹太人普遍认为,落在希律头上的厄运是神对他杀死施洗约翰的惩罚。[4]

 

我们不知道 这是一个不要脸的、权宜之计的回答,让犹太公会的成员们自动失去了判断耶稣权柄的资格。耶稣十分有效地抓住了他们伪善的弱点。他们的回答只能让自己显得荒唐可笑。个故事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告诉人们若不能直面真理,将会有怎样的后果。[5]

 

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 他们无法回答耶稣的提问,让他也免于兑现承诺,回答他们的提问。因为他们不诚实,所以耶稣的任何回答都没有用处。但是他的反问已经向他们提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他们愿意直面真理,他将会高兴地进一步开导他们。但是,他们的问题不在于心思的愚钝,而在于顽冥不化的意志。

 

B. 耶稣让提问者的面目暴露出来(12:1-12

 

人为划分的章节在这里结束了第11章。这样做尽管方便了我们参照经文出自哪章哪节,却并没有带来场景的变换。在让这些提问者哑口无言之后,耶稣进一步暴露了他们的真实本性。

 

然后,耶稣就用比喻对他们说 在这里,然后”一词简单地标明11:27-33的场景还在继续发展。他们”一词最自然的含义是指刚刚被耶稣诘问得哑口无言的犹太公会的成员们。这一点在耶稣比喻的教训结尾处提到他们时,就显得很清楚了(12节)。在让他们无言以对之后,耶稣并没有打算就此放过他们;他还有重要的教训要教给他们。他继续提问道是你们认为如何?(太21:28,和合本未译),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马可福音在这里记录的比喻是想要诉诸于他们的良心,并庄严地警告他们,他们这样敌对耶稣将会带来何等严重的后果。在平息了犹太领袖对自己的攻击之词后,耶稣用这个比喻将战火引向敌人的阵营。路加福音说,这个比喻是说给众人听的,但是犹太领袖们却认为是专门针对他们说的(20:919)。稣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标志着耶稣恢复了使用比喻性的方法,以切合当前的形式。在受难周这段充满危机的时间里,耶稣所说的比喻具有庄重严肃、目的明确的特点。复数的parables)暗示,马可知道还有别的比喻,尽管他只记录了这一个比喻。[6]太福音在这里记录了三个比喻,[7]但是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只记录了其中的第二个。也有人认为,复数的比喻”在这里仅仅意味着耶稣采用了比喻的方式来说话。

 

有人栽了一个葡萄园 原文中的语序强调了这个葡萄园是花费巨资才栽好了,但是没有强调栽种的人。耶稣在比喻中并没有进一步描述此人;通过比喻中的行为,他的身份被自然地揭示了出来。在东方,葡萄园是一个收入颇丰的农业项目。以赛亚书5:1-2给出了如何预备一个葡萄园的细节,而且众所周知,葡萄园常常象征以色列。耶稣在这个比喻中使用了人们熟悉的旧约形象(诗80:8-16;耶2:21),让听众不会弄错,它是在象征以色列民族。这个比喻的若干特征表明,它具有嘲讽的意味,被耶稣巧妙地用来刻画以色列的领袖们和他们对待神的使者的方式。

 

园主在预备葡萄园时所做的三件事(1节)表明,让这个葡萄园成为一个上等产业的一切都已经做好了。周围圈上篱笆不仅标出了它的地界,而且还可以保护它不受强盗和野兽的侵袭。这样的篱笆可能是在田地的外围,用不加水泥的石头简单垒成的,或者是由栽种的荆棘构成的。他还挖了一个压酒池,这是一个处理葡萄的关键设备。压酒池a place for the winefat)这个短语在原文中只是一个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指的是在酒醡下面盛葡萄汁的大桶。压酒池一般由坚固的石头打制而成,由两个大桶构成——上面的桶宽而浅,中空,用来压碎葡萄,而下面的桶较小而深,连接着一个管道,通向收集葡萄汁的地方。则用于遮蔽风雨,存储物品以及用作看守人的瞭望台。楼的形状通常是圆形,用石头修成,屋顶是平的,高的可能达到4.5米到6米高。

 

租给园户 比喻在这里偏离了以赛亚书所描绘的景象,开始预备进入耶稣自己的教训。园主没有用自己的奴隶来管理葡萄园,而是出租给了园户,或者说农户、耕种者,在这里是萄种植户”。这样的租约可以是一年期的,但是经常会有长期租约,特别是园主没有住在附近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有些时候这样的长期租约至可以由父亲传给儿子,代代相传[8]园主会将葡萄园的管理权全部委托给园户,园户则按照约定付给园主一部分收成。

 

就往外国去了(美国标准译本) 更字面意思的翻译是去旅行去了”。路加福音补充说,他要离开许久”20:9)。这里的动词没有表明园主离开的距离有多远或要去什么地方,只是说他离开了自己的本乡本土。但是,他和家里还保持着联系,所以应该没走太远。园主的离开也许象征着从这个民族撤离了,不再向他们派遣先知。但是他的撤离(就像园主的离开一样)并不是完全抛弃了他们,只是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行动而已[9]

 

到了时候,打发一个仆人到园户那里 园主在收获葡萄的合适季节,打发了一个仆人去收租金。根据利未记19:23-25的要求,这应该是第五个年头。仆人要找的园户们,有直接的义务要把收获的果实给他,因为当时的租金是按照收获物来支付。毕晓普说:主可能期待收获一些葡萄或者葡萄干,甚至是葡萄酒。[10]

 

3-5节刻画了园主连续派遣三个仆人或奴仆前去收租的情况。园户们对待他们的方式一个比一个更暴力。这个比喻的要点就建立在园户这种肆无忌惮的、恶毒行为上。他们自私地拒绝执行合同,并且蛮横无理地暴力对抗园主合法的要求。

 

他们打了第一个仆人,叫他空手回去了。这个词的原意是扒皮”,但是这种含义渐渐被淡化了,所以在新约和蒲草纸文献的用法中,它都表示重重地打了一个人。园户叫仆人空手回去,没有带回一颗葡萄。

 

第二个仆人也被他们严重伤害,而且受到凌辱。翻译为打伤他的头的动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但是其词形暗示打伤了头的意思。[11]这个仆人还受到令人羞愧的可耻凌辱和谩骂。

 

第三位仆人被杀害了。园户们对派来的仆人越来越粗暴,最后干脆故意谋杀了他。

 

后又打发好些仆人去,有被他们打的,有被他们杀的 这是一句总结性的陈词,刻画了园主在连续派遣的仆人受到各种恶劣待遇之后,令人惊奇的忍耐。园主这种极不寻常的反应,有效地彰显了园户的罪大恶极。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允许在自己的仆人身上发生如此连续不断的暴行。但是,园主所代表的是作为以色列这个葡萄园之主人的神,他对以色列宗教领袖的做法,也是举世无比的。

 

6-8节刻画了园主对园户最大的试验,就是派遣了他的独生子前往。

 

这样,还有一个儿子,是园主所疼爱的 还”字表示,在所有的仆人都被打伤或杀害之后,园主仅剩下一个人可以派遣,就是他的爱子,父亲至爱的对象。耶稣提到这位儿子的时候,把他放在和仆人们对比的位置上,显出他的地位更高。有人指出,比喻的这个特征对于表明耶稣的自我意识而言,具有巨大的意义。

 

末后一词,仅见于马可福音。派遣他是园主能够对园户们提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恳求。

 

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 园主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并期待这次对园户的恳求应该有效。这个比喻显示,园主根据虚无的盼望行事,但并不是说神也是如此行事的,只是说他仿佛如此而已。园主希望,自己所派儿子的尊严能够让园户们在羞愧中愿投降”,看在他的面子上给予他的儿子相应的尊重。

 

那些园户彼此说 那些”,语气中隐含着瞧不起的味道。当行为已经显明了他们的品性之后,讲故事的人使用这个词让自己和他们拉开距离,表明了他对他们的憎恶。说”表示他们相互商议该如何对付这儿子。

 

这是承受产业的 他们承认他是未来的园主,因为他具有继承权。他的出现,对于他们想要占有葡萄园一事来说,造成了特殊的障碍。基督教会可以轻易地辨认出,这幅画面正是基督本人适宜的象征。

 

来吧,我们杀他 他们相互商议的结果是:呼唤大家共同行动,来杀死儿子。来吧”是呼唤大家采取行动,们杀他”则坦率地说明了他们打算采取的行动。耶稣并不是凭空如此指责他们;约翰福音11:47-53表明,犹太公会已经决定,完全按照这样的方式对付耶稣。

 

产业就归我们了 这揭示了他们决定的动机。儿子亲自前来宣布自己的所有权,所以他们错误地以为园主已经死了。正是因为耶稣成功地赢得了追随者——尽管只有一部分人追随他——他使得犹太的领袖们心生嫉妒,也使得他们得出结论,他必须死去,才能让他们在百姓中逐渐减弱的权力得以恢复。他们定意要维护自己的地位,若有人想要挑战他们,他们会毫无犹豫地将他踩在脚下。

 

杀了他,把他丢在园外 这句话的语序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给出了相反的语序。马可福音的语序意味着子被杀在葡萄园里,然后他的尸体才被丢在园外,暴尸荒野。但是,这与历史事实相矛盾,所以马可不太可能故意表示,耶稣是故意这样教导的。这种解释假定去”的是他的尸体,但是伦斯基指出,在新约别的地方,将某人丢下”去”来没有被用来表示将尸体拖出去,总是指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强制性地赶走[12]。因此,马可福音的语序指出,他们对待儿子的高潮是将他驱赶出去。将一个人开革出教会(excommunicate),就是将他从神的百姓和他们应得的祝福中剪除。这是犹太公会对待耶稣的方式。在定了他亵渎神的罪以后,他被钉死在城外,作为将他驱逐出以色列社会的象征。

 

这样,葡萄园的主人要怎么办呢? 耶稣邀请他的听众一起来决定,主人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凶残的园户。这样”表示,鉴于他们对他的仆人和儿子所做的事情,主人会做什么反应呢?这个问题暗示,他不太可能屈服于他们的凶残而放弃自己对葡萄园的所有权。

 

他要来除灭那些园户 马太福音说,这个回答来自于听众(21:41);顺着耶稣生动的叙述,他们自发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审判。路加福音说,人群中有一位在听见这种回答后,明白了其中的蕴意,于是带着恐惧喊着说:不可!20:16)。不过,耶稣接受了听众们的回答,并作为自己的答案复述了一遍。主人自己必亲自来除灭那些园户,将他们处死,让他们毁灭殆尽。这是耶稣对耶路撒冷和犹太国的毁灭之预言。

 

将葡萄园转给别人 转给别的更合适的园户,因为他们会着时候交果子”(太21:41)。我们不知道别人”的具体身份,耶稣也没有进一步澄清。但是,这意味着宗教领导权即将转移。这个预言在教会中成就了,神将属灵领导的地位交付给了主要由外邦人构成的教会。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他们的忠诚,而不是他们的种族。

 

在第10-12节中,耶稣引用了七十士译本的诗篇118:22-23,用经文为证,确认了自己刚刚宣布的裁决。这段引文所包含的教训超出了前面的比喻,给出了死去的儿子的命运——他的死构成了整个比喻的高潮。这里的教训不是叙事性的,仍是比喻性的,只不过情景从主的葡萄园变成了他的建筑物。这种变换开启了耶稣比喻性地提到自己的复活和升高的方式。在新约中引用诗篇118:22-23具有清晰的弥赛亚意味,这段经文的成就是在基督里(徒4:11;彼前2:47;参罗9:32-33;弗2:20)。

 

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 “这经”指的是耶稣引用的这段特定的经文。他的听众应该对此相当熟悉。他的询问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使是这样一段熟悉的经文,他们是否真的明白地读过。

 

匠人所弃的石头 这段引文开始于他在比喻的高潮所阐述的思想——他被犹太领袖们弃绝了。就像园户拒绝儿子一样,匠人也丢弃了这块石头。匠人,就是那些被认为是参与建造主的属灵圣殿的人,代表了犹太的祭司和宗教统治者。在正式活动中,他们挑战了这块石头,就是基督自己,而且在经过仔细检查后拒绝了他,并定罪说他没有通过他们的检验。

 

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耶稣宣告,他们对这石头的宣判,将被神反转过来。匠人所弃的石头成为房角的头块石头,从建筑学上看是整个结构里最重要的一块石头。房角石是连接两面墙的石头,但是我们不确定,它是放在墙角的顶端还是底端——可能是后者吧。莫里森认为,这里所指的是在檐口的房角石[13]。这两个位置都可以用在基督身上。

 

这是主所作的 所作的”(或者按照字面意义翻译自于主”)这个短语在句子的最前面,强调了这事的出处。这”是阴性代词,所以人们对这句话的精确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阴性代词可以指代角的头块石头”(房角和石头都是阴性名词),这样其含义就是指这块房角石来自于主。鉴于希伯来文用阴性表示抽象概念,所以阴性可以被认为等价于中性;于是这句话可以表示这件事是主所成就的,也就是说,被弃的石头升高是出于主,就像英王钦定本翻译的一样:是主的作为这可能是这句话的含义。

 

在我们眼中看为稀奇 神反转匠人决定的行为,在人看来正是一个神迹。以令人稀奇的方式,神否决了罪人自私地想要阻挠他的目的之尝试。

 

他们……就想要捉拿他 他们”在这里还是指犹太公会的成员们(11:27),因为下一句清楚地将他们和众人区别开来。路加福音说,(他们)当时就想要下手拿他”20:19)。过去进行时的想”表明,当耶稣用邪恶的园户来刻画他们,暴露他们想要谋杀他的计划时,他们不仅心里想逮捕耶稣,而且已经付诸实施,想要找出合适的方法这样做。

 

只是惧怕百姓 这是马可第二次提到他们的惧怕(参11:18)。他们不敢对耶稣采取公开行动,因为害怕引起群众的反对。马太福音说,大部分群众都认为耶稣是先知(21:46),与他们承认施洗约翰是先知的方式一样。

 

他们看出这比喻是指着他们说的 这表明他们如此焦虑地想要逮捕耶稣的原因。他的比喻是对他们极大的控告,因此刺激了他们对耶稣的恨恶。

 

于是离开他走了 这句话仅见于马可福音。在耶稣面前受了挫,又找不到人支持,他们只好失败地离开,回到议事厅继续商讨他们的诡计。

 

关于纳税的问题(12:13-17

 

所有同观福音书都记录了这个事件,把它当作敌人为了败坏耶稣的名声而向他提问的第二次尝试(太22:15-22;路20:20-26)。当时以及一直到耶路撒冷毁灭前的数十年,给罗马政权纳税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唤起犹太人最深沉的宗教和民族情感。

 

后来,他们打发 马可没有明确说明他们”是谁,但最自然的含义是指第12节提到的受挫的犹太公会成员们。他们极其坚定地要败坏耶稣在群众中的名声,所以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就设计了另一个诡计来对付他。马太福音提到,法利赛人执行了这个诡计;但是,一旦法利赛人站了出来,这个计划应该已经得到了其他派别的预先批准。因为代表犹太公会的成员们已经公开地丢了脸,所以他们派出了另一群人来对付耶稣。

 

几个法利赛人和几个希律党的人 这种组合只有马可福音提到过(参3:6)。个法利赛人”指的是从法利赛人中选出的代表。马太福音说他们是利赛人的门徒”,即法利赛人最热心的学生,而且他们相信耶稣不会立刻将他们视为公开的敌人。路加福音把这些派来的人归为奸细”。与几个法利赛人一起被派来的还有几个希律党人,显然是希律·安提帕在政治上的支持者。法利赛人以强烈的民族主义闻名于世,他们热烈地反对所有外国统治者,也反对象征着向罗马政权臣服的纳税。鉴于希律王朝依靠罗马,并从中得了不少好处,所以希律党人应该偏向于纳税,因为这样做对他们有利。这两派的联盟,完全源于他们想要摧毁耶稣的共同愿望。们对耶稣的恨,超过了彼此之间的憎恶。[14]

 

要就着他的话抓住他 这揭示了他们提问背后隐藏的阴险动机。抓住”带有用网罗或陷阱捕捉野兽的意思。从字面意义上说,这些猎人们想要就着来抓住耶稣。话”主要指他们巧妙的欺骗性提问,但是为了获得成功,他们必须诱使他说出某些话来,好让他们可以用来反对他。

 

夫子 显示他们向他提问,就像在请教一位著名的教师或者拉比。正是因为他的正直品格和对困难问题所给予的直言不讳的回答,让他们前来找他。他们如此狡猾地预备开场白,不仅是为了消除他的怀疑,也是想阻止他不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回答。

 

我们知道你是诚实的 们知道”,是他们故作诚实地对他正直的品格表露出的赞赏。他们承认他是诚实的——完全真实,坦诚而透明。他们假冒为善的见证,在无意中承认了耶稣的品格在他的敌人心目中所造成的深刻印象。琼斯说:们只能将这些不同的品格归在耶稣身上,因为他确实具有这样的品格。他们对耶稣的赞扬有根有据,尽管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动机虚假无比。[15]

 

什么人你都不徇情面 这并不是说他对人漠不关心,而是指他不受他们的影响。他做的事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取悦人。在回答他们关于纳税的问题时,他不会因为顾虑罗马政府或当地人的反应,而妨碍自己带着无所畏惧的公正来阐明真理。

 

因为你不看人的外貌 因为”一词是他们向耶稣解释,为何会期待他给予直率的回答。这句话的原文不看人的面子”thou lookest not unto the face of men,罗瑟拉姆译本)是一个希伯来文的谚语,意思是他不在意人的外表,不受他们地位、财富和权势的影响。他们知道他会公正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会有一点偏心。

 

乃是诚诚实实传神的道 这是从他的品格延伸到他所传的道的真实性上面。他们承认他一贯将神的道教训人,就是他预备让人去行的道。诚实实”在原文中被放在了强调的位置上,强调他的教训建立在理的基础上”。他教给人的是神的道,正好与虚假的道对立。因此在回答他们的提问时,他们确信他会给出一个真实的回答。他们的甜言蜜语,是想巧妙地解除耶稣对他们所设计的罗网的警惕。

 

纳税给凯撒合不合法? 最后,他们抛出了这个微妙的问题。不合法”,强调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与妥拉(Torah)的要求一致。律法是不是允许给凯撒纳税呢?(参申17:14-15)。这个问题对犹太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作为一个神权国家的成员,他们若给凯撒纳税,就显得对神的统治不忠。纳”字暗示,这样的赋税可能被人们视为一种不公平的义务,一种律法所不曾要求的东西。税”是一个外来词,音译自拉丁语的census在这里,这个词表示每年向罗马皇帝缴纳的人头税,税款直接收入帝国的国库。自公元6年大希律的儿子亚基老(太2:22)因暴政被废黜,以土买、犹大和撒玛利亚并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由巡抚管辖以后,皇帝就要求在犹大征收这种税赋了。这种税首次征收的时候,曾经引发了一场反抗罗马帝国的暴动(徒5:37)。[16]以后,这个税在大众中也极不受欢迎。不合法”,要求耶稣就这个税的合法性,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耶稣的回答紧紧地限制在他们给出的两个选项中。

 

我们该纳不该纳? 这句话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其中的动词是表疑问的虚拟语气,暗示提问人的良心受到一个严重问题的困扰;他们需要他的帮助来解决这个难题。但是,他们的提问还是只给出了两种可能的答案。他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耶稣陷入两难境地,因为任何一种回答都可以被用来有效地对付耶稣,将他告官(路20:20)。如果他做出肯定的回答,就得罪了百姓,败坏了自己的弥赛亚的名声,因为百姓会说,他们无法相信任何人自称弥赛亚,却赞同以这样的方式去谄媚异教徒。如果他做出否定的回答,他们就会向巡抚告发他要造罗马政府的反。斯克罗吉评论说:看来纯粹是一个陷阱,让人无路可逃,但是他们以及和他们一样的人,从耶稣那里学到了一个教训。[17]

 

耶稣知道他们的假意 他们精心选择的言语一点也没有骗过耶稣。所有同观福音书都采用了不同的词汇来表明,他知道他们是什么人。马太福音说他出他们的恶22:18)或坏心眼,而路加福音说他看出们的诡20:23),他们愿意屈尊采用任何狡猾的欺骗方式来达成他们的目的。们的假意”,强调他们故作诚实地请教耶稣,其实却想要隐藏自己险恶的目的。他们问他这个纳税的问题根本就是不诚实的,因为实际上他们已经有了定论;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都把纳税当作暂时的权宜之计。

 

你们为什么试探我? 耶稣立刻就公开地撕下了他们脸上的面具。马太福音还加上冒为善的人哪”一句(22:18)。他们不是诚实地前来请教,而是有意识地说谎,带着恶意来试探他。他们曾说他总是诚实地说话,而他立刻就通过揭露他们的真面目确认了这一点。他的提问不仅要暴露他们,而且希望唤起他们的良心。

 

拿一个银钱来给我看 耶稣要求提问人自己拿出一个第纳尔,就是个上税的钱”(太22:19)。人们正是用这种钱币上税。这是帝国政府所铸的一种小小的银币,价值为工人在葡萄园里工作一天应得的工资(太20:1-2)。耶稣要求他们拿一个银钱给他,可能表示他手边没有带着这样的银钱,也可能是他按照一贯的做法,要让他们处于防守的地位。这样的要求也揭露出他们能够轻易地拿出一个第纳尔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接受并使用它。“给看”(仅见于马可福音),并不是说他从来没见过第纳尔,而是指他有意利用这钱币来作为教训人的可视工具。

 

他们就拿来了 显然,这枚钱币是从某位放贷人那里拿来的。在不可避免的等待中,众人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耶稣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这像和这号是谁的? 钱币上的像可能是奥古斯都或他的后继者提庇留的,刻有这两位皇帝的像的钱币当时都在流通。号”并不意味着在头像上的题名;这个词的意思是上面写着的话”号”是用阳文刻成的。提庇留执政时期的第纳尔上,刻的是庇留·凯撒·奥古斯都,神圣奥古斯都的儿子”,而在背面还刻有司”三个字。[18]犹太人不仅因为钱币上的像而反对用它,而且也因为上面的铭文将提庇留称为神祇而抵制它。在拿到这枚钱币以后,耶稣检查了一下,然后举起来,询问他们上面的像是谁。这个问题看来完全无害,于是他们轻易地回答道:是凯撒的。“凯撒”这个称号自奥古斯都起,就被每一位罗马皇帝使用。他们的回答证明,罗马的钱币作为当时标准的货币,在巴勒斯坦的民众中流通。人们普遍接受权与铸币权紧密相关,这是一个人手里的钱是否合法的根据[19]。这个钱币显示出凯撒有权管辖他们,因此也暗示他有权向他们收税。尽管提问者对耶稣的目的有所怀疑,他们也无法避免回答耶稣的问题,因为钱币上的铭文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耶稣要表达的要点。

 

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 更字面意思的翻译是凯撒的物还给凯撒。这个钱币代表了于凯撒的物”,其权利和义务都属于人类政权的范畴。在日常生活中,钱币为自己所代表的、控制流通的政权获取利益。这样”(太22:21),他们有义务将税归给凯撒,就像是归还”所欠的债,将属于凯撒之物还给他。他们所使用的钱币,宣示了他们对钱币所代表的政府所承担的义务。

 

而神的物当归给神 而”字尖锐地提醒他们,对于神他们也要承担持久的义务。但是,他们对神的义务,并不能减除他们对人类政府的义务。他们提出的问题建立在两种义务互不相容的假设下,但是耶稣坚持认为,这两种义务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这两种义务的范围各不相同,然而对神要尽的义务,才是他们最高的责任。所以,他们的两难问题并不成立;这不是一个二选其一的问题,而是两者同时需要完成的问题。耶稣用他典型的回答直指人心,给出了基本的原则,但是他并没有阐明这两个责任范畴之间的精确关系。

 

他们就很稀奇他 所有三卷同观福音书都提到众人对耶稣的回答之反应。这句话中所用强烈的复合动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传递了他们不情愿地敬佩耶稣之意,而动词的过去进行时则表示他们持续地感到稀奇。对于耶稣的回答,他们完全有理由稀奇。他不仅逃脱了他们的陷进,而且还充分地阐明了这个问题。

 

关于复活的问题(12:18-27

 

同观福音书一致将这个故事作为敌人当天的第三次进攻尝试。他们想通过困难的问题让耶稣在众人面前名声扫地(太22:23-33;路20:27-40)。即使是最激进的批评者,对这一事件的历史真实性也无法提出什么反对意见。泰勒断言个故事保留了最原始状态下的真实传统”,并且指出它的内容是典型而完全逼真的犹太生活场景。[20]

 

接着,撒都该人来见他 这是马可福音中唯一提到这一派别的地方。[21]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在前一次交锋中丢了脸,让他们有了出面的机会。历史现在时的来”字,刻画了他们信心满满地前来,一心想着自己的问题会难倒耶稣的情景。撒都该人是犹太人中的精英派别,主要由耶路撒冷高层的祭司和担当领袖的平信徒家庭构成。他们富有,握有实权,以高傲和待人刻薄著称。他们的人数不多,而且从来没有像法利赛人一样赢得广泛的尊重。[22]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地区他们鲜为人知,而且随着耶路撒冷被毁,他们这个派别也随之消亡了。

 

他们常说没有复活的事 他们”或者是那些人”,表示那些来见耶稣的人属于常说——他们常常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复活之事的人。他们拒绝复活的可能性。撒都该人只接受成文的圣经为权威,拒绝法利赛人的口头传统。[23]因为在摩西五经中找不到关于复活的教导,而他们又只承认摩西五经是犹太生活与思想的唯一规范,因此他们将复活的概念当作法利赛人的创新而加以拒绝。因为复活是他们的进攻点,所以马可在这里只提到他们独有的消极教义中拒绝复活这一点。约瑟夫说他们拿掉了灵魂不朽的信仰,不信地狱的惩罚和报应[24]。根据使徒行传23:8的记载,他们也否认天使和灵的存在。

 

他们来问耶稣说 他们的问题在第23节中给出;所有前面的叙述都是为了这个问题所做的夸张的预备。在第19节中,他们提出了圣经的根据,而在第20-22节里,他们阐述了促使他们提出询问的案例。

 

夫子 这仅仅是一个正式的称呼而已。他们并没有奉承耶稣,也没有装作来向他请教的样子。他们自认为比耶稣高明,计划要揭露他,认为作为一个夫子,他对神学事情的理解尚有欠缺之处。他们希望借此败坏耶稣在众人面前的名声,并显示自己的地位比法利赛人更高。

 

摩西为我们写着说 他们的引文是对申命记25:5-6的自由翻译,内容有关嫁给小叔子(与丈夫的兄弟结婚)的律法。哥哥生子立后”,指的是摩西订立这个规定的意图,是为了让家族中某一房不至于绝后,以保持家庭财产的继承关系不被破坏。这个规定要求,兄弟所生的头生子,算为死去的哥哥的儿子。实际上这种做法比摩西律法还要早(参创38:6-10),并且存在于东方很多民族中。但是,似乎犹太人从巴比伦的流放中回归以后,很少遵守这条律法。普卢默指出,这种做法于撒都该人的重要性比其他人更大。那些否认每个人都会不朽的人,在家庭的延续中找到了某种替代形式[25]

 

有弟兄七人 字面意思是兄弟在那里”,强调的是“七”这个数字。按照马太福音的记载,他们还加上了我们这里”几个字(22:25),仿佛是他们亲自看到的实例一样。这个故事可能是他们编造的,但是也可能他们曾经从哪里听到过这样极端的情况,于是迫不及待地想利用它,作为支持他们观点的合意的武器。

 

20-21节生动地描述了这个例子中前三位兄弟的情况。这种生动性,是他们有意用来强调复活的荒谬影响。

 

所有七个兄弟都相继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娶了哥哥的妻子,但是七个人都没有留下后裔。无嗣的状态让任何人都不能在复活的时候占据优势,声称自己是那妇人的丈夫。

 

末了,那妇人也死了 在经历了七任丈夫以后,她也死了。这就意味着,如果死后还可以复活,撒都该人对这个例子的兴趣全部与将来的生活有关。

 

当复活的时候,他是哪一个的妻子呢? 这才是他们提出的关于复活教导的问题,就是法利赛人所教导的将来人要复活,他们知道耶稣也认可人会复活。这个问题自信地假设,在复活的时候她会成为他们其中一人的妻子,但是究竟是哪一位的妻子呢?他们的假设是:活的生命就是现在生命的简单延续……所有在地上的关系,在天国复活的时候都会保留。他们采用了肉体生命的术语来思考此生以后的问题。[26]

 

因为他们七个人都娶过她 这是一句提醒的话,意在强调整个复活概念的荒谬之处。仅这七个男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声称这女人是自己的妻子,而且他们还是兄弟,不管是共享这个女人为妻,还是为了占有她而发生冲突,都比他们是七个陌生人更显得不协调。[27]我们轻易就能感受到他们提出这个问题时高人一等、冷嘲热讽的语气。为了辩论的缘故,他们愿意赞同有复活之事,但是他们的提问却清楚地揭示出整个复活概念的荒谬。这个问题可能是他们常备的难题,在与法利赛人辩论复活问题的时候,曾经反复用来挫败对手。

 

耶稣说 耶稣的回答带着温柔。他没有公开地指责这些撒都该人为假冒为善者,他们至少十分坦诚。耶稣安静地假定,他们否认复活是因为错误的认识,接着向他们指出了错误之处。

 

你们所以错了 所以”一词,指向了下面给出的双重原因。美国标准译本翻译为们错了”,是将动词视为被动语态,表示们迷路了,你们被误导了”之意,但是这个动词更可能是关身语态,意为们自己欺骗了自己”。他们的问题出于自己;他们从申命记25:5-6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欺骗了自己。按照马可福音的记载,耶稣巧妙地将他的回答放在了一个暗示肯定答案的提问中。这个提问邀请他们检查自己的想法,并发现这个问题的真相。

 

岂不是因为不明白圣经,不晓得神的大能吗? 他们以为自己受过启蒙,所以才怀疑复活。耶稣却告诉他们,他们的疑惑是因为他们双重的无知,对于担任祭司的人来说,是双重的不可原谅。明白圣经”,即不明白旧约文献,不仅是责备他们对内容的无知,而且指出他们没有理解圣经真正的含义。如果他们理解了圣经所启示的那位能行神迹的神的真正本性,他们就不会怀疑他有让死人复活的大能。在耶稣的回答中,他从第二点开始,详细说明了他所指责的两个要点。

 

因为当他们从死里复活 因为”表明接下来耶稣会解释他们的错误。他们”并不限于指故事里的几个人物,而是泛指一般性的人。耶稣的话表明,他心里想的是义人的复活。他断定了复活的真实性,但是用了当”字更好的翻译是时”,保留了时间的不确定性。

 

也不娶也不嫁 这是耶稣对未来复活后的生活所给予的启示,撒都该人对此一无所知。在复活后的生活中,他们娶”(不以丈夫的身份订立婚约),嫁”(被父母嫁给别人为妻)。向耶稣提问的人思考复活后的生活时,所用的概念还是目前世上的概念。他们没有看到神的大能可以创造一个新世界,在其中生活的方式可以全然不同。神的大能可以将复活的身体改变,让婚姻不再是未来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复活的大能下,婚姻、性和家庭关系都将被我们与神和其他人的完美沟通所超越。[28]因此,他们对复活的反对是无效的;他们所想象的困难并不存在于复活的生活中。

 

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 他们不是成为”天使,而是像”天使一样,在天国里生活,永不死亡。那时,人和天使的差别仍会继续存在。在所有同观福音书中都记载了耶稣拿天使来比较一事,这一点对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都有意义。这是对撒都该人错误地否认天使存在的一种间接纠正。

 

26-27节处理了撒都该人无法正确地理解圣经的问题。撒都该人的提问诉诸圣经,所以耶稣有责任揭露他们对最基本经文的错误理解。神可以让人在复活后拥有全新状态,这种可能性是圣经所确认的。

 

论到死人复活 这是耶稣再次复述当前讨论的要点。死人”与他们的肉体状况有关。复活”一词则用了现在时表示教条的确定性。耶稣在死人会从肉体上复活的问题上,没有留下任何疑问。

 

你们没有念过摩西的书 这个问题暗示需要肯定的回答。他们曾经读过这些书,但是他们从中认出真正的结论吗?摩西的书指摩西五经,即律法书。这个称号的自然蕴意是,耶稣认可摩西是这几卷书的作者。

 

荆棘篇上所载的(美国标准译本) 指摩西五经所载,神在荆棘里出现在摩西面前的那一部分(出3:1-4:17)。这种说法显示了在圣经分章节以前,人们引用圣经的方式。耶稣引用圣经这个部分,是因为撒都该人也用这几卷书的经文来否认复活。他们从圣经中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而耶稣向他们揭示,与神的属性相符的真正结论应该是支持复活的教义。

 

我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这里引用了神宣告他与人之间契约关系的经文原话(出3:6)。在每个名字上反复使用的神”字,强调了神与每个族长单独建立独特的个人关系。在与他们享有的圣约关系的和谐前提下,在他们割礼的见证下,神对每个族长都给予了特别的应许。如这些族长身上带着立约的记号,所以他们的身体也被纳入了神的有关应许之中。[29]在耶稣所引用的希伯来文本中没有出现动词,这是此类陈述句的常规形态。在英文文本中斜体的是”,表明马可福音所引用的文本同样没有动词。但是,七十士译本补充了动词是”,表明译者不仅将神对摩西说的话视为对历史关系的阐述,而且视为神与这些族长之间持久关系的断言。(动词是”出现在太22:32的引文中。)若只看原文,这句话似乎仅仅意味着,与摩西说话的神在过去曾向这些族长启示他是他们的神。但是,耶稣根据自己对神本性的理解,坚持认为这句话还有更深的含义。神与他的百姓所建立的永活的关系,并不因他们肉体的死亡而结束。他永活的同在和赐给信徒们的永生,确保这种关系会延续到复活的生命中。

 

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 这是耶稣从神的宣告中得出的真正结论。撒都该人得出的结论有误,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神真正的本性以及神与人之间的关系。耶稣认为,神对摩西说他是亚伯拉罕的神、雅各的神和以撒的神,不仅仅是指一种现在已经不存在的、过去的关系。按照神的本性,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神呼召这些族长与他立约的时候,已经与他们建立了一种不因肉体死亡而结束的关系。死亡不能破坏他们业已建立的属灵关系。族长们在这可见的世上已经死去,但是他们在不可见的世界里还靠着神活着。于世界和其中的人而言,死亡是一种关系的改变;但是死亡并不改变我们和神的关系。[30]作为亘古不变的永生之神,他是活人的神,是那些因为与他的关系而拥有生命之人的神。

 

基督的辩论清楚地说明了灵魂的不朽,但是有人拒绝承认这一席话建立了复活的教义。然而,一旦人们认识到,在希伯来人的思想中人是一个整体,复活的真实性就自然地建立起来;人的肉体和灵魂的本性如此完美地融和在一起,以至于若缺少任何一样,另一样也不再完整。圣经承认,在死亡的时候灵魂会与肉体分离,但是并不认为这是人的最终状态。至对义人而言,(死亡和复活之间的)中间状态也是一段不完美的时间。首先,因为灵魂缺少肉体,会让人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下;其次,因为应许赐给圣徒们的奖赏,要到基督第二次到来时才会完全实现。见路加福音14:14和提摩太后书4:8[31]他们目前尚处于不完全的状态,等待着肉体的复活(林后5:1-8)。也唯有接受了复活的身体以后,信徒们才能与基督完全相似(腓3:21)。恒的生命不会以破碎的存在方式实现,就像一个穹顶不会从半途才开始上拱、一去不回一样。[32]神的救赎计划甚至延伸到人的肉体上,并且他已经在圣徒身上开始的救赎一定会完全地成就。因为人的身体若永远保持被死亡抓住的状态,就意味着死亡还没有被征服。复活的盼望之根据是神的信实。耶稣的回答,在教导复活的真实性的同时,没有提到有关复活的方式或者复活的身体之性质的任何信息。

 

你们是大错了 这是耶稣突然而有力地对整个讨论给出的结论。这句话仅见于马可福音。他们自信地以为可以让复活的教训变得可疑,到头来却成为一个公开的错误。都该人没有想到遭遇的是他们的神。[33]他们的错误极大,并且影响深远(参林前15:13-19)。错”也许又是关身语态,意思是在否认复活的事情上,们极大地欺骗了自己”

 

马可福音没有记录人们对耶稣给撒都该人的回答的反应。路加福音提到了某些文士对他的回答之公开评论(20:39),对这个令人烦恼的问题有了解决方案表示高兴。马太福音记录说,法利赛人在听到耶稣封住撒都该人的口以后聚集在一起,推举了一个人向耶稣提出了另一个希望他裁决的问题(22:34-35)。

 

关于第一诫命的问题(12:28-34

 

只有马太同时记录了这件事(22:34-40),但是他没有记录提问人对耶稣回答的反应。马太福音从法利赛人这个群体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而马可福音则是从提问人自己的角度来讲述的。很多批评者认为这件事只是路加福音10:25-28的一个变体,但是他们彼此也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究竟路加福音还是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保留了正确的年代顺序。[34]另一些人,例如克兰菲尔德,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认为路加福音的记载不是这个段落的平行记录,也不是相互模仿的故事,而是另一个不同的事件[35]。他指出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记录有一个重要的相同特征,就是二者都将申命记6:5和利未记19:18糅合在一起,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几个重要的不同,清楚地表明这是两个不同的事件。

 

有一个文士来 一个”,将众人注意力的中心都引到了这个文士身上。马太福音说他是个律法师”,即解释律法的专家。他很可能是在场为了耶稣给撒都该人的回答而鼓掌喝彩的文士之一(路20:39)。来”译自一个不定过去时的分词,是马可用来描述此人的三个分词中的第一个。这个词位于句子的首位,标明他是故意站出来的。他显然是由法利赛人选出来,向耶稣提这个问题的。马可福音没有提到他前来的动机,但是马太福音说他是为了他”而提出的问题。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显示,他并非出于恶毒的动机而提出这个问题,而是有意试探”耶稣回答这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时的技巧。

 

听见他们辩论 听见”是第二个描述性分词。这个词解释了他前来的原因。他曾经聚精会神地听了耶稣和撒都该人的辩论。

 

晓得耶稣回答得好 这是第三个描述性分词,给出了他自己的反应。作为一个思想开放的文士,他认为耶稣给出了令人敬佩的回答。出于对所听见的话语的喜爱,他来见耶稣,向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诫命中哪是第一要紧的呢? 或者更字面地翻译为:种诫命是第一要紧的呢?他想要知道哪种”诫命是最高等级的,最重要的诫命应该具有何等性质。[36]尽管拉比们认为所有诫命是一体的,但是他们还是试图整理出一条首要的原则,使得律法余下的部分都能从中自然地推断出来。[37]在他们中间,对诫命的轻”重”的问题,曾经有过很多讨论。拉比们算出一共有613条不同的诫命,其中365条是禁止性的,248条是正面要求。但是,他们对对这些诫命孰轻孰重,却产生了很多争论。这个文士想要耶稣提出一条分类的原则来。

 

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 耶稣立刻指出,回答哪条律法第一要紧的问题极其重要;他们在自己的宗教实践中使用了Shema(希伯来文的听”),已经表明了这一点。Shema一词出现在民数记15:37-41和申命记6:4-9以及11:13-21中,是每个敬虔的犹太人在早、晚礼拜时,都要作为宗教信条或者信仰告白来诵读的词。它宣告了耶和华对他的选民以色列的基本要求。耶稣引用了神的要求的第一部分,即申命记6:4-5

 

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 只有马可福音记录了耶稣对一神论的确认。主”是七十士译本对希伯来语四字母组合YHWH的翻译,一般我们翻译为华”,就是永不改变之圣约的主,而神”则强调以色列与他的独特关系。这位主宣告自己是独一的,强调了他的唯一性。面对强势的多神论,这种对一神论的强调,对于以色列民族和基督教会都同样重要。

 

你要……爱主你的神 以色列对神的义务源自于他的性质,以及他是神”这种与以色列的独特关系。他们不变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爱他,带着理智与目的去爱他。人对神所负的最高责任是道德上的,不是仪式上的。

 

用全心,用全灵,用全意,用全力 用”的字面意思是出于”,强调了爱的源头。爱必须出于他们人格存在的每个领域,即心,灵,意,力指的是人的所有部分,并且由补充的形容词全”字给予了同等的强调。希伯来原文(申6:5)列举的有心”灵”力”,七十士译本则将心”译为意”mind)。在马可福音所引用的耶稣原话中,他将这两个词都包括进去,于是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要求的全备性。对神的爱必须占据完整的心,就是人格的所在;全灵,就是自我意识的生命;全意,指理性的能力;全力,就是人所有活动的能力。这个命令在圣经中不同地方出现,显示出各种有趣的变形。这些变形清楚地表明,圣经无意要对人的人格给出某种心理学分析;罗列的术语是为了强调爱的责任之整全性。如果神配得人的爱,他就必须要得到人全部的爱。(参以下经文中出现的各种变体:申6:5;太22:37;可12:3033;路10:27。)

 

其次就是说(美国标准译本) 为了给出完整的爱的责任,耶稣补充了第二条诫命。他知道对神的爱和对人的爱是不可分割的(约壹4:21)。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载,耶稣断言这条诫命与第一条的性质相仿”,同样具有基本的重要性。

 

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这是对七十士译本中利未记19:18的精确引用。这里的爱”,和前一条诫命中所用的是同一个词。这里不同的是爱邻舍的衡量标准,他要爱邻舍如同自己”。爱自己是从自己的益处出发的天生需要,被耶稣视为一种现实的存在。亚历山大说:爱,作为我们本性中的基本原则,不会因为意志而偶然改变;耶稣智慧地用它来作为我们对他人之爱的标准,否则我们对人的爱,就会因为我们天然地注重自己的益处而永远低于神所要求的水准之下。[38]这个诫命要求他必须用行动去爱邻舍,如同爱自己一样;邻舍指附近的人”,就是他能接触到的任何人。在利未记中,邻舍”指同族的以色列人,但是在新约中,它被赋予了尽可能宽泛的含义(参路10:29-37)。

 

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 耶稣断言刚才所引用的两条诫命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有”这个短语,承认还存在其他具有约束力的诫命,但是没有哪一条的重要性能与这两条相提并论。这两条诫命涵盖了其他所有的诫命第一条诫命总结了十诫的第一块石板所刻的内容(出20:2-11即人对神应尽的责任;第二条诫命则总结了第二块石板的内容(出20:12-17,即人对同伴应尽的责任。根据马太福音的记录,耶稣继续说: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22:40)。无论是先知书还是律法书,都从爱中得到启迪。这种双重的爱穷尽了诸般的义。因此,信徒对神和对人的义务之本质,是道德性的,而非仪式性的。

 

32-34节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记载。文士的反应揭示出他是一位思想开放的提问者,甚至预备从耶稣那里接受真理。他是当天最真诚的提问者,也只有他一人得到了耶稣的表扬。

 

好,夫子,你说的实在不错 美国标准译本将神是一位放在了后面。这位文士再次承认耶稣的回答值得敬佩,而且毫不犹豫地公开表达了这种看法。他赞扬耶稣是一位能干的老师:亮,夫子;你说的是真理。耶稣的回答确实十分出色,因为他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他回答的根据是真理。安德森说:福音书中,只有这里记载了一位犹太宗教的官方代表对耶稣的话表示赞同。[39]

 

神是一位 这是这位文士用自己的话复述耶稣的回答。他全心地赞同耶稣回答中阐明的重要正统教义。他删除了神的名字(字面意思为他是一位),这一点符合犹太人的习惯,避免任何不必要地使用神的名。

 

除了他以外,再没有别的 这是文士对耶稣的回答所给予的补充解释。神是一位,而且是独一的。这是犹太神学的基本纲要。

 

这位文士用自己的方式重复了这两条诫命(33节),但是他用力”智力”洞见”)代替了灵”soul)和意”mind)(美国标准译本)。他用较少抽象的方式陈述了同样的想法。他重复使用的爱”字,将这两条诫命区别开来,但是同时又承认它们是连续的责任。

 

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样祭祀好得多 文士大胆地承认了道德比仪式更为重要。燔祭”是这一句中两个词汇里比较具体的一个,指的是在祭坛上全部焚烧的献祭;祭祀”的范围则更广,包括在祭坛献上各种各样的牺牲或祭物。当他说这两条爱的诫命比仪式性献祭好得多(字面意思为好得很多”)的时候,这文士不是在否定献祭,而是承认它们的重要性相对较小。这是一条为旧约所接受的先知洞见(参撒上15:22;赛1:11-20;耶7:22-23;何6:6;弥6:6-8)。

 

耶稣见他回答得有智慧 指耶稣观察到文士的回答所显示的智慧。慧”是一个副词,在新约中仅见与此,表示这个文士的回答方式体现出他有自己的思想,而且真正理解自己所说的话。此人也已经明白了耶稣回答的意义。很多手稿在这里增加了一个人称代词“他”,可以译为:稣看他,因他的回答有智慧。这两种文本的证据都存在,但是更可能是抄写员为了句子的通顺而删除了这个代词,而不是后来加上了它。这个代词表明,耶稣甚至还在听这人回答的时候,就开始赞赏他了。

 

你离神的国不远了 这既是对这文士的赞扬,也是一种勉励。他意识到爱的最重要的,让他在属灵上接近了神的国,就是神对他百姓之统治(参1:15)。作为一个文士,他已经走得很远了,神的国不远了”却清楚地说明他还必须更进一步,接受这样的观点:爱体现在的国化身为人”的基督位格上。最终是否进入了神的国,写在神国的历史上我们尚未读到的篇章里。[40]琼斯说:离神的国不远了,这是对我们中间多少人的情况的合适描述啊![41]

 

从此以后,没有人敢再问他什么 敌人们放弃了用诡计多端的问题来诱使耶稣上当的企图。他们认识到,所有这样带着敌意的问题,都会反作用在提问者的身上。耶稣已经挫败了他们一切败坏他名声的恶毒努力。他的权柄稳固无比。个拥挤在主周围的人都感到,他的才思如此敏捷,要和他辩论完全是徒劳的。[42]

 

2)耶稣的反击(12:35-40

 

在压制住敌人的进攻以后,耶稣现在开始对宗教领袖们采取攻势。他通过关于弥赛亚是谁的儿子的问题,暴露出文士还不够资格做教师(35-37节),然后他庄严地宣告了对他们行为的审判(38-40节)。

 

关于弥赛亚儿子身份的问题(35-37节)

 

所有同观福音书都记载了耶稣如何用弥赛亚是谁的儿子这个问题,让他的敌人闭口无言(太22:41-46;路20:41-44)。在这一天中,他自己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始于一个让犹太公会的代表们动弹不得的反问(11:29-30)。在结束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解释性问题,又暴露了文士们对于弥赛亚的解释之不足。

 

耶稣在殿里教训人,回答说 马可福音用一句关于环境的一般性描述开始了这件事。马太福音说,在那群法利赛人还没有离开耶稣之前,耶稣就直接对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要引出他们的答案。回答”不是指耶稣在回答一个直接针对他的问题,而是指他对当前情势所做出的回应。这个问题所针对的文士们,能够很好地被在场的法利赛人所代表。这件事发生时,耶稣正在殿里教训人,地点应该是在外邦人庭院的开阔处。

 

文士怎么说这(希腊文)基督是大卫的子孙呢? 他的问题不是要否认文士这样的教训,而是要告诉他们,这并不是全部的真理。怎么”一词,对文士们观点的一致性提出质疑。文士们一直坚定地教导说,基督是大卫的儿子。督”,意思是期待中的弥赛亚。基督”一词音译自希腊文的christos,意思是者”,从希伯来语亚”一词翻译而来。者”这个称号,让人记起古时候人们在拥立一个人做王的时候,要用油膏抹他。是”字是表示教条的现在时,并不暗示文士们教导说弥赛亚现在已经出现了。弥赛亚将是大卫的子孙,应许中的皇家后裔,这在圣经中有着很强的证据(撒下7:8-29;诗89:3-4132:11;赛9:2-711:1;耶23:5-6;结34:23-2437:24)。任何自称弥赛亚的人,若不能证明自己是大卫的后裔,都将会被大家鄙夷地拒绝。因此,迄今为止尚未有人就此质疑耶稣的弥赛亚身份,这证明他确凿无疑是大卫的后裔。而且,仅仅两天以前,群众们还曾经欢呼他是卫的子孙”(太21:9;路19:38)。但是,大多数犹太人在文士的引导下,把这个词理解为一个武士,即一位得胜的君王。

 

大卫自己被圣灵感动,说 卫自己”,强调了这是大卫本人在圣灵感动下说出的先知异象,因此才造成了文士的教导所出现的困难。下面的引文出自诗篇110:1圣灵感动”这个公式,强调了诗篇110:1的先知性,同时也强调了它的精确性和真实性。耶稣整个论点建立他所引用的大卫的话语上。希伯来文和七十士译本中,这首诗的标题都写着卫的诗”。在犹太人心中,大卫毫无疑问是这首诗的作者。但是,现代批评学者们一般拒绝把大卫当作这首诗的作者,并且认为耶稣是小孩的时候”,无知地接受了这种错误的观点并引用了它,因为在当时没有人质疑这种看法。但是,伦斯基恰当地指出,这种批评会产生了一个困境:

 

 

 

于是我们得到一个悲伤的场面:伟大的耶稣用一个错误向犹太人证明自己,而犹太人自己也陷入同样的错误,这两个错误不仅无法证明耶稣的身份,反而证明他不是弥赛亚。但是,若文士们和犹太人错误地认定了这首诗的作者,而耶稣又知道得更多,那么耶稣就是利用了犹太人的无知来实现他的目的,于是他就落到与那狡诈的现代律师同样的水平上,在法庭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对手的无知。不论何种情况,耶稣都利用虚假的证明过程来证明自己的神性,一种是出于无知,而另一种是有意识地……一个犯错的耶稣或者一个骗人的耶稣,甚至都不会成为那些批评者推荐给我们的榜样。[43]

 

 

 

主对我主说 这句话在希腊文中与英文中一样,使用同一个词主”来翻译两个不同的希伯来单词。第一个主”表示雅威或者华”(见29节),而第二个主”译自希伯来文的Adonai,意为主”的主人”。通过整首诗的描写,这个主”是什么意思被清楚地表明出来。诗篇显示,主”指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很清楚,两个主”都是指神的位格。显然文士们也接受这种观点,这句经文是对弥赛亚的描绘,否则他们会立刻驳斥耶稣的论点。尽管在拉比文献中,直到两百年以后才有这种解释的证据,但是种沉默,是因为初期教会自由地引用这首诗而激起的反基督争论所造成的[44]。除了耶稣在这里引用这句话以外,这首诗在新约中还被引用了五次(徒2:34-35;来1:135:67:1721),而且新约中多次间接提及它所包含的思想,揭示出它对基督教会的教义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参林前15:25;弗1:20-22;腓2:9-11;西3:1;来8:110:1212:2;彼前3:22)。基督教会认为复活的基督被高举,坐在宝座上,是预言中耶和华对弥赛亚的邀请之成就:你坐在我的右边,被认为是弥赛亚得到了荣耀和权柄的地位。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表明弥赛亚被敌人拒绝以后,紧接着会在天上做王。犹太领袖们在当天所做的事,清楚地表明他们是耶稣的敌人。

 

大卫既自己称他为主这是耶稣对大卫自己的话语所显示的不容置疑之事实的重述。这是一个事实,文士们不敢轻易反驳,但是这给他们造成了难题。

 

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 怎么”一词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面对大卫自己称弥赛亚为主”,文士们怎么能前后一致地坚持认为弥赛亚是大卫的子孙”士们坚持的低级真理,与圣灵特别坚持的高级真理,这两件事情如何可以放在一起?[45]耶稣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文士们难堪,而是要告诉他们,他们被犹太人当作自己圣经的可靠解释者,必须对弥赛亚的真正本性具有更高级的看法。他们认为尽管弥赛亚是一位得胜的君王,他却仅仅是一个人,是大卫的后裔。这样的看法让他们没有资格教导圣经。因为弥赛亚若是大卫的主,他一定不会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稣不仅是大卫的子孙;他还是人子,换句话说,他是所有人类的代表,而非仅仅是犹太人的代表,他要受难,然后被高举到神的右手边。更重要的是,他是神子![46]基督教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道成肉身的现实中。尽管耶稣没有试图解释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承认弥赛亚具有神-人二性,但是他的问题将敌人们指向了这个方向。耶稣宣告自己并非常人,当他们拒绝这个宣告的时候,他们就是自己蒙上眼睛,看不到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了。因为拒绝这个观点,他们自己的圣经给他们定了罪。在14:61中该亚法的提问暗示,犹太领袖们明白耶稣有意要教导的信息。

 

普通人都喜欢听他 人”这种翻译没有充分表现出原文量群众”的含义。这是参加逾越节的大量群众,与妄图用各种问题引耶稣掉入陷阱的那些数量相对来说微不足道的犹太领袖之间的对比。当耶稣辩论时,众人曾经是专心的听众。喜欢”表明,他们在接受他的教训时,心里非常享受和愉快。他们欣赏他回答问题的智慧和能力,以及他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新颖方法。听”是过去进行时,表明他们一直喜欢他给出的教训。因此,这是一种持久不变的赞成的反应。

 

对文士的定罪(38-40节)

 

所有同观福音书都报告说,耶稣揭露了文士们不足以担当圣经的解释者以后,庄严地宣告他对文士们的定罪。马太福音对耶稣的言语记录最为详尽(23:1-39),但是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20:45-47)只给出了代表性的片段。路加福音在前面某个场合,记录了相同的定罪的话(11:37-52)。基督的定罪清楚地表明,他已经和宗教领袖们彻底地决裂了。

 

耶稣在教训之间,说 这里的教训”不是指他教训的内容,而是指他将极其重要的真理告诉众人的行动。过去进行时的说”,表明马可福音只是给出了耶稣所说的话的一个样本。马可福音没有提到听众的身份,但是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指出,耶稣这番话是当着众人的面对门徒说的。后来,正如马太福音所指明的那样,耶稣直接转向士和法利赛人”说话。

 

你们要防备文士 耶稣指出,防备他们是一个长期的责任,要时刻警惕他们邪恶的影响。在8:15中,耶稣使用了动词来警告人们,要提防他们的假教导;而在这里,他警告人们要提防这些教师。

 

他们好穿长衣游行 这是耶稣命令要防备文士的理由。好”这个短语,译自与文士”作同位语的现在分词,前面带有定冠词;这个短语描述了那些需要提防的人的特征。它可以被理解为是在描述文士这一类人的特点,也可以被当作是限定性的描述,仅仅指文士中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后一种看法更可能一些。耶稣向他的听众提出了某种测试方法,让他们可以判定他们所信任的文士之人品。然而,将所有文士都放在这不可更改的定罪中,并不是一件公平的事情。在第28-34节中,马可只是刻画了耶稣给予定罪的那些文士。好”,刻画了这群文士对耶稣所提到的事情的个人喜好,因为他们觉得做一些吸引人们注意力、让自己显得重要的事情,能让他们得到强烈的快感。

 

他们夸耀的行为在第38-39节中有进一步的描述。游行”字面的意思是行走”,指他们为了炫耀的目的而在外不必要地走动。他们喜欢穿着长衣到处走动,人们认为那长长的、飘逸的披肩是敬虔和学问深厚的象征。无论何时,当他们去到街市上,他们就喜爱人们用恭敬的态度称呼他们高贵的称号,向他们问安。毕晓普说,这味着当着众人的面亲吻他们的手[47]会堂里的高位,指的是位于会堂末端、保存神圣经卷的ark)或者箱子前面的条椅。这个位置面朝听众,是专为会堂的领袖或尊贵人物保留的。在宗教仪式上得到这样恭敬的承认,会让他们深感满足。筵席上的首座,指吃饭时专为最尊贵的客人保留的筵席座位(参2:15);筵席是指邀请贵客出席的喜庆的晚宴。文士们喜爱在社交活动中显摆自己。

 

40节从指责他们夸耀的做法变换到指责他们败坏的道德上。在原文中语法结构的变化,由第39节结尾处的冒号标识出来(译注:美国标准译本所用的冒号,功能近似于汉语的分号,而和合本在第39节末尾用了句号)。[48]两个现在时的分词放在一个定冠词之下,揭示了他们不值得尊重的两个典型特征。

 

他们侵吞寡妇的家产 这是对他们贪婪的行为的谴责。带定冠词的分词们侵吞”,戏剧性地刻画了他们肆无忌惮的贪婪做法。在赢得有钱寡妇的信任以后,他们侵吞寡妇的房产以自肥,而且无疑还利用合法的形式占有她们的财产。麦肯纳详细地阐述说:士的工作之一是做寡妇的财产规划顾问。他们的角色给予他们很多便利去说服那些孤独而易为所动的女人,让她们认为最好将家产奉献给文士以支持他们的圣工,或者献给圣殿作为神圣的用途。任何一种情况下,文士们自己都得到好处。[49]

 

假意作很长的祷告 更字面意思的翻译是意祷告得很长这是耶稣对他们假冒为善的补充谴责。他们把自己的贪婪隐藏在个人高度敬虔的面具下。他们作很长的祷告,为了给人留下他们爱人的印象。耶稣指责说,他们的祷告是假装的,是隐藏他们真实动机而作出的虚假样子。他们假装表达自己对神的爱,真实的目的却在于赢得受骗者的财产。

 

这些人要受更重地刑罚  这些”一词,强调性地复述了刚才给出的双重描述。耶稣庄严地断定,具有这样品行的人将会被定更大的罪,比他们不假装敬虔所受到的刑罚更重。一功能上的被动结构,威廉姆森说,对神的行为的一种迂回说法,指出神在末后的日子会特别严厉地审判那些假冒为善的宗教领袖们。[50]在个人敬虔的伪装之下抢夺穷人和孤寡之人,让他们的罪孽加倍。福音书没有记载这一毁灭性的谴责给犹太领袖们或者听见这话的众人所带来的影响。

 

3)表彰寡妇的奉献(12:41-44

 

这段在路加福音21:1-4中也有记载的优美故事,与耶稣刚刚谴责的贪婪的文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0节)。我们不必假设这寡妇是文士们贪婪的牺牲品,但是这个故事对他们属灵上的贫穷与她物质上贫穷,提供了很有教益的对比。

 

耶稣对银库坐着 这句话仅见于马可福音。在外邦人的庭院中结束了自己的公开教导以后,耶稣和门徒通过圣殿主建筑周围隔墙上的九个门之一,进入到女人的庭院里。银库就在这个庭院中,而犹太女人可以进入这里。银库”一词若是复数,表示保存圣殿财富的室”。但若是如这一节里所用的单数,其最佳含义是指接受宗教和慈善奉献的十三个箱子。它们被称为Shôphār,因为它们的形状像喇叭,每一个上面刻有铭文,表明里面收集的钱物的用途。根据《密什拿》的记载,其中有六个箱子上刻着由奉献[51]

 

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 过去进行时的动词看”,刻画了耶稣持续地仔细观察来往的人流如何奉献的情景。因为这是逾越节期间,所以应当有不少奉献者。怎样”一词,则暗示他是在观察他们奉献的方式。主注意的不仅是他们奉献的事实或行为,而且还有他们奇妙而多样的模式,因为每个人的行为模式表现了他们的内心。模式与行为不可分割,而且借着外在的表现,揭示出行为的内在本质。[52]钱”的字面意思是铜”,表示铜币,但是蒲草纸文献对这个词的用法显示,它就是指一般的钱。尽管大多数奉献者只有铜币可以奉献,但是有些富人可能会用银币来奉献。

 

有好些财主往里投了许多的钱 在所有奉献的人中间,耶稣注意到有好些财主做出了自愿的奉献。许多”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多东西”或者块”,也许表示他们投入了很多个铜币。里德尔提出,他们也许使用了大量的铜币,为这样奉献的数量会显得很大,而且声音也更加响亮。那些伪善的人无疑会这样做[53]

 

有一个穷寡妇来 来”翻译自不定过去时的分词,位于句子的开始处,让人特别注意她的到来。很清楚,耶稣所坐的位置可以观察到每个敬拜者的到来和奉献的情况。个穷寡妇”,字面意思是个寡妇,穷”,生动地表明了她的身份。数词一”可以简单地视为一个不确定的代词,但是也可能是为了强调她孤身一人前来的情况,因为她被用来与很多财主对比。穷”字则明确指出,她异常地贫困。她不仅是一个谋生乏术的农妇,而且在财产状况上也近于乞丐。这三个词汇给出了她在世上悲惨的生活状态。

 

往里投了两个小钱,就是一个大钱 lepton)是一种希腊的铜币,这是最小面值的流通货币。但是,马可立刻用罗马读者熟悉的钱币单位给予了说明。kodrantēs是从拉丁语的quadrans音译而来)是最小的罗马钱币,等于四分之一个as铜币单位),而十六个阿斯等于一个第纳尔”(denarius银币单位)。因此,她的奉献价值大约是一个人一天工资的六十四分之一(太20:2)。[54]有人推断说,少于两个小钱”的奉献不被圣殿所接受,其根据是拉比关于施舍的规定;这条规定并不适用于现在的场合。

 

耶稣叫门徒来 这是马可福音独有的一句话。当耶稣观察到寡妇的奉献时,门徒们并不在身旁。耶稣希望通过实际生活来教导他们一个重要的功课,于是叫他们到身边来,并在那妇人离开的时候指给他们看。

 

我实在告诉你们 这个庄严的导言公式,强调了他要教给他们的教训的重要性。在这里,这个公式指明了他的教训奇特而出乎意料的性质。他对寡妇的奉献给出了自己的看法(43节),并补充了这样说的理由(44节)。

 

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 这”,表示耶稣向门徒指出那渐渐远去的身影,而他所用原文的词序是寡妇,这穷的”,强调了她一贫如洗的生活状态。他用她的奉献与其他所有人的奉献相对比。现在时的投”,明确表示还有人继续在奉献,但是耶稣知道没有人会比这妇人奉献得更多。更多”一词,并不否认众人的奉献,但是坚持认为他们的奉献要少于这寡妇的奉献。耶稣的话语也许意为:众人所投的加在一起还多。

 

因为,是耶稣对自己吊诡的断言的解释。

 

他们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里头他们是自己有余才奉献出来,是用超过自己实际需要的部分来奉献。过去时的投”字,将耶稣的话限制在那些已经奉献的人身上。他已经注意到他们每个人的财产多寡。

 

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 从比例上看她奉献得最多。在投入这两个小钱”的时候,她已经奉献了自己全部的财产,奉献了她赖以养生的钱,她维持生计的全部手段。因为她的奉献,她必须要禁食一段时间,直到挣得一点钱为止。在把自己赖以为生的最后方式都献给神之后,她已经完全地将自己交托在神的手里,仰赖他的照顾。尽管她的奉献只是两个小小的铜币,但是她出于信心的爱让这奉献主的眼里完全像金子一样宝贵[55]。福音书没有说耶稣是如何得知她将全部的都奉献出来,但很明显,这是他具有超自然洞察力的又一个例子(参2:8)。有人质疑耶稣是否有能力知道每个奉献者奉献的金额和动机。但是,正如布鲁克斯所说的那样:正的问题不在于他是否具有某种超自然的知识,而在于他是否真如马可所宣告的那样,是神的儿子。[56]耶稣不仅基于她奉献的数量,而且基于她奉献以后还留下了多少来评估她的奉献。慷慨的试验不是一个人奉献了多少,而是他留下了多少。[57]

 

耶稣在圣殿的这一天,引起了若干辩论,也引出了他对犹太领袖的强烈谴责。他对这寡妇之奉献的表彰,让他在离开圣殿的时候,最后留下了一句温暖的赞扬之词。耶稣十分看重这寡妇牺牲的奉献,因为从中隐约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奉献:献出了自己全部养生之物,而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58]

 

[1]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rk, p. 262.

[2] 同上,p. 263

[3] 还有第三种选择,来自撒但。但是这个答案太不令人信服,以至于他们自己也没有打算考虑它。不过,这是他们以前曾经提出过的解释(太11:18;路7:33)。

[4] Josephus, Antiquities, 18. 5. 2.

[5]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Mark, The Daily Study Bible, p. 280.

[6] E·斯凯勒·英格里希指出,马可福音实际上给出了两个比喻:“① 家主要求从葡萄园收获果实的比喻(1-9节);② 被弃的石头的比喻(10-11节)。”(E. Schuyler English, Studies i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 398.

[7] 两个儿子(21:28-32)、邪恶的园户(21:33-46)以及婚宴的比喻(22:1-14)。

[8] Alfred Edersheim, 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essiah,2:423.

[9] A. F. Hor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153.

[10] Eric E.F. Bishop, Jesus of Palestine, p. 224.

[11] 这种异文有着文本上的疑难。一种变体的文本是总结to sum up,算到一个人的头上),但是在这里不可能意味着大概应付了他”(treated him summarily)。还有很多手稿增加了用石头打他,显然是为了解释他头上的伤。

[12] R.C.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Mark’s and St. Luke’s Gospels, p. 317.

[13] James Morison, Prac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329.强调字体是莫里森所加。

[14] J. D. Jones, Commentary on Mark, p. 445.

[15] 同上,p. 447

[16] Josephus Antiquities18. 1. 6.

[17] W. Graham Scroggie, The Gospel of Mark, p. 215.

[18] 铭文采用的拉丁语缩写,作Ti [berius] Caesar Divi Aug [usti] F [ilius] Augustus,背面作Pontif [ex] Maxim [us]。参见Florence Aiken Banks, Coins of the Bible, pp. 87, 98-99

[19] B. Harvie Branscomb, The Gospel of Mark,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214.

[20] V. Taylo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480.

[21] 在新约中他们的名字仅被提及14次,与此相对,法利赛人的名字被提到将近100次(在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以外,只有腓3:5提到撒都该人)。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只有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提到撒都该人。马太福音在另外三个场合提到他们(3:716:11222:2334),其中有五次将他们和法利赛人放在一起。在使徒行传中,他们在三个不同的场合出现过(4:15:1722:6-8),是攻击早期教会的反对者。第四福音书没有提到他们,而是用犹太人来指那些宗教领袖们。我们应该记住,当约翰福音提到大祭司的时候,他们实际上与撒都该人等同。

[22] Josephus, Antiquities,13. 10. 6.

[23] 同上。

[24] Josephus, Wars of the Jews, 2. 8. 14.

[25] Alfred Plumm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in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279.

[26] J. D. Jones, p. 455.

[27] J. W. McGarvey, Matthew and Mark, pp. 190-91.

[28] David L. McKenna, Mark, The Communicator’s Commentary, p. 249.

[29] Matthew B. Riddl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in International Revisio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161.

[30] Swete, pp. 282-83.

[31] Loraine Boettner, “Intermediate State,” in Baker’s Dictionary of Theology, edited by Everett F. Harrison, p. 291.

[32] Morison, p. 338.

[33] C.F.D. Moul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in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 The English Bible, p. 98.

[34] 参见Taylor, pp. 484-85

[35] C.E.B. Cranfield,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rk,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p. 376.

[36] 大多数注释家赞成将poia翻译为哪种。但是,有些人认为这个词在这里简单地等价于疑问代词tis,意为哪个。尽管这两个词的区别比较模糊或者随着时间推移已经不再存在,但是既然在这里它有所指,就应当保留这种含义。

[37] 也许最为人熟知的例子是拉比希列(公元前60-公元20年)的原则:你自己所恨的,不要做在邻居身上;这就是整个律法,剩下的都是注释。”

[38] Joseph Addison Alexand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 333.

[39] Hugh Anderson, The Gospel of Mark, New Century Bible, p. 282.

[40] Edersheim, 2:405.

[41] J. D. Jones, p. 470.

[42] Morison, p. 344.

[43] Lenski, p. 338.

[44] 参见Taylor, p. 492,根据拉比学者斯特拉克和比勒巴克的建议给出的解释。

[45] William Kelly, An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of Mark, p. 177.

[46] James A. Brooks, Mark,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p. 201.

[47] Bishop, p. 226

[48] 这两个分词是主格(nominative),而非离格(ablative),却放在介词apo之后,为了与前面的语法项保持一致。它们可以被理解为是主格独立结构(nominative absolutes),意在继续讨论之前的条目;但是,更简单的是将它们当作一个新句子的开始,用接下来的这些来强调性地给出这几个主格分词。这样的解释也符合耶稣的指责变换了方式的事实。

[49] McKenna, pp. 257-58.

[50] Lamar Williamson.Jr., Mark,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p. 233.

[51] Herbert Danby, trans., The Mishnah, p. 159.

[52] Morison, p. 351.

[53] Riddle, p. 168.

[54] 如果我们按照现在一个人平均日工资40美元计算,她的奉献的价值大概少于65美分。

[55] Lenski, p. 346.

[56] Brooks, p. 203.

[57] Kelly, p. 179.

[58] Brooks, p. 204.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