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耶路撒冷的事工(之一,11:1-25

 

(四)在耶路撒冷的事工(11:1-13:37

 

马可将自己福音书的主要部分,用来记录耶稣的事工(1:14-13:37)。耶稣事工的最后一个阶段,发生在耶路撒冷(11:1-13:37)。马可的记载着眼在几个预备性的事件上(11:1-25),以及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公开事工(11:27-12:44),包括与宗教领袖遭遇的几乎完整的记录(11:27-12:44),和他对门徒们所作的末世演讲(13:1-37)。

 

1.预备性事件(11:1-25

 

马可福音描述了耶路撒冷公开事工的四个预备事件:耶稣以弥赛亚身份进入耶路撒冷,并在晚上返回伯大尼(1-11节),在第二天早上咒诅无花果树(12-14节),紧接着是洁净圣殿(15-19节),以及在接下来的那天清晨教导门徒有关枯萎的无花果树的教训(20-25节)。布鲁克斯说:像福音书前面的部分那样,受难叙事中的每个事件都有特定的时间参照。[1]只有马可福音列举了耶稣在受难周连续三天——星期天,星期一和星期二——进入耶路撒冷的情况。

 

1)以弥赛亚身份进入耶路撒冷(1-11节)

 

这是所有四本福音书第二次同时记录了一个事件(太21:1-11;路19:29-44;约12:12-19)。(之前唯一被四本福音书所记录的事件是耶稣喂饱五千人。)同观福音书的记录全部以耶稣从伯大尼出发前往耶路撒冷开始,而约翰福音则以众人从耶路撒冷出来迎接耶稣开始。这些记录显明,这件事给众位使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 这是一句一般性的陈述,标志着自第10章记载的旅行结束了。这段经文里反复使用的历史现在时,将读者带到了当时的现场。马可福音略去了耶稣到达耶利哥以后探访自己在伯大尼的朋友的事迹(约12:1-11)。

 

到了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榄山那里 这是对荣入圣城开始地点的更加精确的描述。伯法其和伯大尼都坐落在耶路撒冷东部,是著名的橄榄山坡地上的村庄。伯法其的意思是熟的无花果之屋”,在圣经中只在提及荣入圣城的经文中出现过。这个村庄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其地点无法确定。传统认为,它比伯大尼更靠近耶路撒冷;它似乎位于橄榄山的南边。传统认为伯大尼位于橄榄山东面的山坡上,这与约翰福音11:18说的它距耶路撒冷六里路”(大约三公里远)的说法相符。所有同观福音书都颠倒了这两个地名的顺序,因为若耶稣离开伯大尼前往耶路撒冷,那么橄榄山正挡在面前,遮住了耶路撒冷城。

 

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 耶稣为了预备自己进入耶路撒冷,主动采取了行动。所有同观福音书都提到两个门徒前去办这事,但是都没有说明这两人是谁。彼得可能是其中之一;马可福音保留的大量细节暗示,它们可能是源自亲历者的记忆。打发”表示他们代表耶稣,被派遣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

 

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 耶稣似乎指的是伯法其,但是因为那村子就在他们眼前,所以耶稣没有提到它的名字。对面”或者你们相对”,也许暗示这个村子距大路有一段距离。

 

一进去的时候 他们不需要寻找太久,因为耶稣已经预见到要发生的事情。

 

一匹驴驹拴在那里 马可没有进一步说明。在古典希腊文中,驴驹”这个词被用来指任何幼小的动物,一般是小马,但是在蒲草纸文献里一般表示驴驹或骡驹。马太福音还提到生它的母驴;但是,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只提到这匹驴驹。

 

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 只要这匹驴驹还和母驴在一起,就从来没有人骑过。人们认为,没有人骑过的动物特别适于用作神圣的目的(民19:2;申21:3;撒上6:7)。这样的坐骑才配得那预定要乘坐它的独特乘者。古尔德认为这句话是马可假借耶稣之口杜撰的,马可后来才发现这件事,并且认为此事不经意地显出重要的意义。[2]但是,我们并无任何根据,可以否认这句话是耶稣的原话。耶稣提到的情况表明,他认为驴驹特别适合他当前的目的。

 

可以解开牵来 解开”(不定过去时)表示解开驴驹的动作,牵来”(现在时)则刻画了把驴驹带到耶稣跟前这一比较长的过程。马太福音指出,母驴和它的驴驹都被带来了。果有妈妈陪着它,没有被驯服的动物会安静一些。[3]

 

若有人对你们说 门徒们前去带走别人的驴驹,可能被人认为是一件蛮不讲理的行为;耶稣预料他们会受到主人的挑战。

 

你们就说:主要用它 这样的解释就可以平息任何反对。大部分人都认为耶稣说的主”指的是他自己。但是,有人质疑这种含义,因为马可福音(以及马太福音)在别处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从来没有表示过这种含义。耶稣在复活以前是否曾用这个词来指称自己,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有人认为这个词指的是耶和华,就像七十士译本的用法一样。但是,从上下文看,似乎没有必要用这个词来直接指称神,因为耶稣并没有告诉门徒们,他们需要向人证明,他们经过特别的授权,正在执行神的使命。另一些人,例如泰勒,认为这个词指的是与耶稣同在的驴驹的主人,所以门徒是为主人带信,说他需要这驴驹。[4]但这纯属不太可能的猜测。这样的解释是出于耶稣绝不可能用主”来指称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中,主”这个称号常常被用在耶稣身上。考虑到耶稣现在计划要做的事情,他用这个称号来指称自己,并非全无可能。正如安德森所说:马可来说,耶稣显然是拥有知识和能力,能让任何事情发生的人。[5]但是很清楚,这个口信要送达之人,一定熟悉耶稣的宣告,并承认他是主”或者夫子”。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在当地为人熟知(约11章),而驴驹的主人应该可以轻易明白这就是指耶稣本人。

 

他会立刻把它送回(希腊文) 这是耶稣向主人做出的承诺,保证不会无缘无故地长久扣留驴驹不还。这句话还是耶稣要带给主人的口信中的一部分。有很强的证据证明原文中有副词back),于是排除了这句话是指主人会立刻将驴驹送给耶稣的看法。上述看法是马太福音(21:3)的叙述,但是马可福音的记载给出了事情的另一面。送回”是用现在时表达将来的意思,带有确定无疑的味道。[6]

 

便看见一匹驴驹拴在…… 表明耶稣对两位门徒说的话精确地成就了,而且一定给他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似乎可以明显看到,马可将这件事作为耶稣具有超自然知识的一个事例记载下来。整件事也可以解释为耶稣与主人事先有约定,但是从马可描述的细节看,他更倾向于暗示神圣的预知在发挥作用。安德森说:种认为耶稣事先与城里的某人约定好了,并且知道驴驹已经备好的说法,与整个故事的气氛格格不入。[7]

 

在门外街道上(美国标准译本) 这样的细节暗示这个故事出于亲见之人的回忆。门应该是主人家的门;驴驹就拴在靠门不远的地方,不过是在街道上,而不是在通常拴牲口的开放庭院中。上”字面意思是周围的路上”,暗示弯曲的街道环绕着房屋。amphodou这个词在新约中仅见于此,用于描述被街道环绕的住宅区,引申为任何公共街道。亚历山大评论说:种极其费解的描述,显示出这不是经过事后润色的杜撰之词,而是彼得这样亲历其事的见证人的生动回忆。[8]

 

在那里站着的人,有几个说 路加福音指出,他们就是主人(19:33)。显然,那驴驹刚刚被拴在那里,而主人们还在街上闲谈。

 

你们作什么,解那驴驹? 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质疑门徒们的行为。们做什么”询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而接下来的分词子句那驴驹”指出他们所做的行为。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们有什么权利如此行?

 

那些人就任凭他们牵去了 门徒们照着耶稣所说的回答,毫无问题就通过了。主人们知道,他们可以放心地让耶稣使用那驴驹。也许,他们对这位著名的夫子借用他们的驴驹,还感到有一点骄傲。

 

把他们的衣服搭在上面 表明从未被人骑过的驴驹没有备鞍。知道耶稣有意要骑着它前往耶路撒冷,门徒们赶紧为他预备。尽管他们”是动词搭”的自然主语,但是我们不必将他们”限制在那两位门徒上面。另一些门徒也应该一起将自己的衣服——他们长长的外袍——脱下,搭在驴驹的背上,作为耶稣的坐垫。

 

耶稣就骑上 指耶稣骑上驴驹,前往圣城。路加福音说门徒们着耶稣骑上”19:35)驴驹。因此,耶稣有意骑着驴驹进入圣城,为要成就撒迦利亚9:9的预言。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没有提到这个预言,但是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则指出,耶稣荣入圣城的方式,确切地成就了这个预言。这样,耶稣就公开地把自己当作弥赛亚预言的成就。但是,他进入圣城的具体方式,表明他并没有把自己视为人们迫切期待的政治性的弥赛亚。驴子是一种和平的、日常劳作的牲畜,并不像马那样容易和征服者的想法联系起来。耶稣没有以荣耀的、不可抗拒的统治者姿态,按照人们心中期待的弥赛亚方式进城。人们承认耶稣给出了弥赛亚的征兆,但是没有理解其真正的意义。

 

有许多人把衣服鋪在路上 认识到耶稣以弥赛亚的身份进入圣城,众人迫不及待地开始欢庆。他们将自己的外衣铺在布满尘土的路上,为耶稣的进城铺设地毯。这是古代欢迎新王即位的方式(参王下9:13)。

 

也有人把田间的树枝砍下来,鋪在路上(美国标准译本) 这是另一种表示欢迎的方式。那些不愿或者无法使用自己衣服的人,采用这种方式来欢迎骑在驴驹上的弥赛亚。翻译为树枝”的词,确切的含义是把大量稻草、灯心草或者树叶撒在路面上,铺成一层绿色的地毯。田间的树枝砍下来”,说明了这些材料的来源。马太福音使用了意为树枝”的不同单词(21:8),而约翰福音则提到人们从耶路撒冷着棕树枝”出来迎接他(12:13)。

 

前行后随的人 指两群不同的人。马太福音也提到两群人(21:9),而路加福音则简单地说他们是徒”19:37)。那些前行的人应是指从耶路撒冷出来迎接耶稣的人(约12:12-13);他们在遇到耶稣这一群人以后,就调转方向,在前面行进。

 

都喊着说:和散那 动词的过去进行时表示可以反复听见他们的呼喊。路加福音说这样的呼喊始于下橄榄山的时候”19:37),也许是在道路转弯之处,当耶路撒冷远远在望之时。众人的喊声中最突出的是那”,但也混合着其他的声音。和散那的原意是一句祷告,意为救我们,我们祷告。这样的呼求后来成为一种仪式,也许在这里只是简单地表示欢呼迎接。但是,从第10节看,其含义更倾向于呼吁神的帮助,让人们盼望中的弥赛亚之拯救通过耶稣实现。这是一个人们熟悉的表达方式,马可甚至不用从亚兰文翻译成希腊文。

 

在四卷福音书中不同的欢呼声可以陈列如下: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21:9

11:9-10

19:38

12:13

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

和散那;

 

 

 

 

 

和散那: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

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

 

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

 

 

高高在上和散那。

高高在上和散那。

 

 

 

 

 

 

 

 

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

 

 

 

 

 

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这是引自诗篇118:26的一句诗句,是逾越节所唱的特定诗歌哈利路亚赞美诗(Hallel)的一部分。人们在呼喊声中使用这一句,是因为他们正想着即将到来的逾越节。这句呼喊在四个福音书中都有记录,路加福音写作主名来的王”19:38),更清楚地说明人们迎接的这位具有王族血统的人是应当称颂的,当以赞美来庆贺他。来的”一词,更字面意思的翻译是在来的人”。这是一个犹太人认为与弥赛亚到来有关的词(太11:3;路7:19;约3:316:1411:27;来10:37)。尽管这个词从技术上看不是一个弥赛亚称号,但是被理解为具有弥赛亚含义。尽管无人称耶稣为弥赛亚,但是他们所用的称号却表达了犹太人热情的渴望——渴望必定要来的应许的那一位,那是他们所有关于未来之期待的中心。现在,他们正迎接那奉主的名、奉耶和华的名而来的人。他凭着那至高的名所代表的权柄而来。

 

那到来的国,就是我祖大卫的国是应当称颂的!(美国标准译本) 这是唯独马可福音记录的一句呼喊。马太福音提到,人们用卫的子孙”来欢迎他(21:9)。这呼喊承认耶稣带来了弥赛亚国度,就是应许给大卫子孙的国度。但是,这呼喊不是在引用旧约,而是人们自己承认耶稣是预言的成就者。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弥赛亚颂词。众人所呼喊的到来的国”,更字面意思的翻译是将要来的国”,现在时的分词表着将要来的国已经渐渐到来、越来越近了。它不再是不知何时会来的遥遥无期的等待,而是已经在眼前[9]

 

高高在上,和散那 这里的“高”不是指等级高,而是指位置最高,即高及诸天之上。和散那在这里似乎是一个祷告词:我们蒙拯救的祷告在天上被神垂听。因此,巴克利断言:人们喊着和散那时,他们不是在赞美耶稣,尽管我们现在引用这个词的时候似乎带有这种味道。这个词是在呼求神现在就介入历史、拯救他的百姓,因为弥赛亚已经来了。[10]

 

马太福音记载说,合城都惊动了(21:10-11);而约翰福音提到,整个场面引起了法利赛人绝望的感受,路加福音则提到他们徒劳地想要耶稣让众人闭嘴(19:39-40)。路加福音保留了耶稣到达城内时对耶路撒冷的哀叹(19:41-44),补全了整个画面。马可福音则略去了所有这些内容,将读者的注意力快速地推进到耶稣进入圣殿的叙事中。

 

耶稣进了耶路撒冷,入了圣殿 耶稣没有带着人群在圣城中游行,而是下了驴驹,走进圣殿;他进入的不是圣所,而是包括庭院和建筑物的整个圣殿区域。

 

周围看了各样物件 这是马可福音独有的记录,显然是另一处来自彼得的回忆。这也是马可福音最后一次提到耶稣特有的、对周围的扫视。[11]他全面地观察,让圣殿中的一切都没有逃过他的眼睛。他的行为正如一位有权在主的圣殿中视察情况的人一样。他所看到的不圣洁的买卖,出现在外邦人的庭院(the Court of the Gentiles)中。

 

天色已晚 这是耶稣完成了圣殿视察的时间。因为当时已晚,所以耶稣没有再做别的事情。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没有说明耶稣进入圣殿和清理圣殿之间间隔的时间有多久,但是马可福音精确的时间记录表明,清理圣殿发生在次日。在众人像迎接弥赛亚一样欢呼耶稣进城以后,他居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建立他的王国,这一定让他的门徒感觉失望不已。

 

就和十二个门徒出城,往伯大尼去了 他似乎是为了预防犹太领袖们过早地对他采取行动,有意离城而去。耶稣待在伯大尼相对来说安全一些,不容易被人突然抓捕。但是,我们不清楚当天晚上他们到底是住在马大和马利亚家里,还是在橄榄山安静的山坡上安顿了一夜(参路21:37)。在整个受难周里,十二门徒与耶稣寸步不离,直到犹大溜走(可14:10),接下来余下的人也在客西马尼园中各自逃命而去(50节)。

 

2)咒诅无花果树12-14节)

 

这个奇怪的故事也出现在马太福音21:18-19中,但是记载更为简洁。这两处记载都使用了同样的连接句。

 

第二天指耶稣以弥赛亚身份进入耶路撒冷的第二天。马太福音还提到早晨”21:18),原意是清早”early),指早上6点以前。

 

他们从伯大尼出来 在伯大尼过夜之后,耶稣清早就返回耶路撒冷,要在那里公开活动。这是他在受难周前几天一贯的做法。

 

耶稣饿了 不定过去时的饿”也许表示开始,意为开始饿了”。而这句话的陈述语气明确断言他确实饿了,这并不是虚构的。莫里森认为这表明耶稣有在热情好客的马大和马利亚家里过夜”,并认为耶稣可能整夜都在野外祷告。[12]布鲁斯却认为他确实在朋友家里过了夜,但是怀疑是否在圣殿看到的景象他一夜未眠,也食不下咽,所以他没有吃任何食物就离开了伯大尼[13]。布鲁克斯则提供了一个自然的解释:时的犹太人一般要到10点左右才用早餐,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耶稣为何饿了。[14]马可福音只是简单地记录了事实,没有提供任何解释。也许耶稣太专注于在耶路撒冷等着他的事情,所以没有想过要吃饭,直到看到长满绿叶的无花果树,他才猛然想起自己需要吃点东西。亚历山大恰当地说:说这是假装的饥饿,不仅毫无价值和傲慢不逊,而且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根据的假设,因为我们的主道成肉身以后,同样有着人类本性中的一切无害的软弱之处。[15]马可提到他饿了,自然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远远地看见一棵无花果树,树上有叶子 还在很远的地方,树上的绿叶就吸引了耶稣的目光。马太福音提到,这是一个孤立的无花果树,就矗立在路旁(21:19)。它生长的位置,说明它不是私有财产。附近的无花果树都还没长叶子,只有这棵树已经绿叶满枝。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似乎生长地点的条件优越,所以比其他无花果树长叶子都早。无花果树的果实一般和叶子一起长出,有时甚至更早。如果树上只有树叶,那么该年就不会再结果实了。季节未到,树上已绿叶满枝,让人期待树上相应会结满早熟的果实。[16]

 

或者在树上可以找着什么 或者”更字面意思的翻译也许是假如”或者果因此”。这个表达法概括了我们前面讨论的情况,以及耶稣从中得出推论,有可能在树上找到无花果。如果这棵树没有长满树叶,耶稣就不会走向它,希望从树上找到无花果。但是,现在他靠近这棵树,要看看是否它结果子的“承诺”是否实现。马可福音使用生动的将来时者他将会找到”,强烈地暗示耶稣期待在树上发现果实。

 

竟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 实际的检查表明,在树叶之下没有无花果。这棵树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这件事常常引起人们对耶稣是否拥有超自然知识的讨论。它不能否认在某些情况下耶稣清楚地拥有此类知识,也不能证明他现在的行动只是装作不知道树上没有结果子。耶稣在树上寻找果子充饥的事实表明,他没有使用超自然知识和能力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接受了通常人类所具有的自然限制,只有在对完成自己的使命有必要时,才使用自己的超自然知识。在这件事上,只有当他发现树上没有果实以后,为了完成自己的弥赛亚使命,他才开始使用自己的神能。

 

因为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 这是马可福音独有的经文。这个评论具有历史正确性;无花果要到六月才成熟,距离这个时间还有一个多月。这个解释性评论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除了反季节地长出树叶所显示的迹象以外,耶稣没有理由期待树上会结无花果。这句话强调了树的早熟。

 

耶稣就对树回答说 耶稣对这棵树美丽而带有欺骗性的宣告给予了回答。他对树所说的话,是在审判它空洞的宣告。伦斯基看得很清楚:然,我们没有理由说这棵说谎的树惹怒了耶稣,于是他用诅咒来发泄自己的怒气。[17]他对树说的话是一个镇静的命令,而不是任性的暴怒下吐出的轻率言辞。他对它的定罪,是对那些徒有漂亮的说法却没有行动的人所要面临的后果之生动示例。

 

从今以后,永没有人吃你的果子 这是耶稣对这棵树的死刑判决。他直接对树说话,是对它拟人化的恶的定罪。他的话以一种否定性愿望的形式出现,但是它们具有命令的力量。第21节表明,门徒们意识到他的话是对这树的咒诅。今以后hereafter)或者any longer),暗示这棵树以前曾经结过果子。永不”则结束了它再结果子的任何机会。让猪跳进海里淹死(5:11-13)是马可福音中记载的另一处毁灭神迹。

 

他的门徒也听见了 他们是耶稣说话做事的见证人。听见”是过去进行时,原意为在听见were hearing)。这种开放性时态暗示事情还有后续的发展。这句评论是马可所独有的,他所认为的耶稣的宣告和实际发生效果之间有一段时间相协调。

 

但是,这段记载曾经引起大量批评性的讨论。布兰斯科姆不客气地断言,显而易见,不能被当作可信的历史并且认为这是为了解释耶路撒冷某棵枯萎的无花果树而发展出来的一个可能的传说”[18]但是,这种说法是对圣经真实性的公开攻击,因为很清楚,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的本意是把这件事情当作历史事件来记录。另一些人提出,这仅仅是耶稣关于无花果树的一个比喻(路13:6-9),然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却变成了耶稣实际做的事情。但是,路加福音中那个比喻的寓意与这件事相当不同。那个比喻是为了警告不结果子(悔改)的人;而这棵树受到审判,并不是因为没结果子,而是因为骗性地显示出异常的结果子的能力[19]。唐纳德·英格里希总结说:们可以合情合理地认为这个故事本来就是这样,并且从这个故事中看到无花果树的绝产和毁灭,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严肃的警告。事实上,当耶路撒冷在公元70年被毁的时候,这个警告成为现实。[20]

 

尽管记录的是一件实际发生的事情,但是很清楚,马可和马太都认识到耶稣行动背后的象征意义。这两位作者都没有解释这件事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从历史细节中推断出来。无花果树在旧约中代表以色列国(何9:10;鸿3:12;亚3:10)。这棵无花果树用它早熟的叶子,大胆地宣布自己已经果实累累,是对犹太民族骄傲地夸耀自己是神所偏爱的百姓的一个精巧的象征。这棵树恰好象征了以色列宣称拥有属灵的果子,却没有结出来。耶稣使用这棵树向门徒们传递一个教训,告诉他们他要定罪假冒为善之人。古尔德说:稣正处于和一个民族发生属灵冲突的前夕,而这个民族的基本过失和明显缺点就是假冒为善或者虚假伪装。现在,他却在这里发现一棵树犯下了同样的罪。这就给了他一个机会,可以在不伤害任何人的情况下,对这种过错进行审判。[21]接受这件事背后的这样一种象征性意义,似乎能够最好地解释这个不同寻常的故事。耶稣对暴露出来的恶的回应,与神的本性正相符合(罗11:22)。个假装看不见、从不惩罚罪的神,不是一个良善的神。[22]

 

3)洁净圣殿(15-19节)

 

这次洁净圣殿的行动在所有同观福音书中都有记载,但是马太福音(21:12-13)和路加福音(19:45-46)都没有像马可福音那样指出洁净圣殿的精确日期。约翰福音(2:13-22)也有一次洁净圣殿的记录,但是出现在耶稣公开事工的初始阶段。批评者们一般认为,耶稣不太可能两次洁净圣殿,但是他们也无法达成一致,确定到底同观福音书还是约翰福音的时间是正确的。[23]不过,普卢默承认:耶稣事工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他分别两次洁净圣殿并非毫无可能。[24]否认两次洁净圣殿,是对福音书的真实性的攻击。耶稣在事工的开始和结束时,两次向圣殿宣示自己的弥赛亚权柄,这是完全可信的。

 

约翰福音中的洁净发生在加利利事工开始之前,也就是同观福音书的记载开始之前;第四福音书对耶稣公开事工开始阶段在犹大一带的工作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尽管两次洁净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在第一次时,耶稣立刻受到宗教权威的公开挑战,质询他为何这样做;而在第二次时,并没有立刻出现这样的挑战。在第一次受到挑战时,耶稣的回应是谜一样地提到他的死亡;而在第二次时,他引用了圣经来谴责对圣殿的滥用。在第一次时,耶稣针对宗教领袖进行了回应;而在第二次时,他则针对所有在场的人说话。

 

他们来到耶路撒冷 这是马可特别提到耶稣在受难周里第二次进入圣殿。如果说前一天耶稣以以色列的君王身份进入圣殿,那么这一天他就是以神的大祭司身份进入,宣告了对圣殿中败坏的崇拜方式的审判。

 

耶稣进入圣殿 殿o hieron)这个词指的是在锡安山顶的整个圣殿区域,面积大约12公顷,四周有高墙围绕。这个区域外围宽广的空间被称为邦人的庭院,外邦人可以像犹太人一样进入这里。里面还有一道低矮的内墙环绕着三个更深的庭院,门上写着外邦人不得入内,它们分别是:人的庭院”,犹太的女人不能越过这个院落;色列人的庭院”,犹太男人可以进入这里,而且犹太人的聚会也常在这里举行;司的庭院”,这是唯有祭司可以进入的、最深的庭院。最后一个院落直接通向圣殿的主建筑(ho naos),那里是犹太人根据摩西律法献上祭物的地方。在马可福音所描绘的场景中,仅仅是外邦人的庭院成了买卖献祭的动物和向敬拜者收税的市场[25]

 

开始赶出殿里做买卖的人 耶稣以明确反对在庭院里进行商业活动的行动,开始了一天的事工。买和卖的人前面分别使用了定冠词,将他们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但是,他们共同参与了罪恶的活动。在院子里买卖的物品是犹太人在圣殿里献祭所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买卖经过大祭司的批准,目的是为了方便犹太的敬拜者。那些远道而来的人觉得就近购买祭物十分方便,因为这样就省去了他们从家里把动物带来的麻烦,并且可以保证买到的动物能够通过祭司的检查。在圣殿里买东西的活动,为大祭司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买东西的人若非是属于大祭司家族,就是付了一笔可观的费用给圣殿的管理层,才获得如此特权的。通过批准在外邦人的庭院这唯一对外邦人开放的区域中开设市场,掌权的祭司们暴露了自己的贪婪,显示出他们传统上对外邦人的蔑视。

 

耶稣的行动意在谴责掌权的大祭司们惟利是图的动机,并直接挑战他们的权威。他的行动实际上宣示,他拥有比大祭司更高的权威。效果上看,汤普森说,是耶稣第二次请求全国人民拒绝现有的统治者,接受他为应许中的弥赛亚;与他前一天的荣入圣城相比,这甚至是一种更明确的努力。[26]

 

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 每个年满二十岁或二十岁以上的犹太男人,每年需要交半个舍客勒给圣殿,作为圣殿提供宗教服务的费用(参出30:11-16)。外国钱币上因为印有偶像,不能用作这样的目的。所以,兑换银钱之人就在圣殿的院子里将朝圣者的希腊或罗马钱币兑换为犹太或推罗钱币,因为只有这两种钱币可以用来支付圣殿税。但是,人们在兑换的时候要支付一笔手续费,有时可能高达10-12%。兑换银钱之人会盘腿坐在院里的走廊上,前面摆放的桌子或者小凳子一样高的长凳,上面就堆放着他们的钱币。推倒”说的是一种极为强烈的动作。维斯特说:逾越节前夕将他们的桌子掀翻,将钱币倒得遍地都是,这是在钱币兑换的高峰期对这种生意的沉重打击。[27]这是耶稣羊的愤怒”的外在表达。耶稣似乎在按照玛拉基书3:1-3的精神行事。

 

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 指那些坐在鸽子笼后面的人的凳子。耶稣在第一次洁净圣殿时,曾经命令卖鸽子的人把这些东西拿出去,现在他把他们的凳子掀翻了。鸽子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用于献祭的动物,因此马可特别单独提到它们。耶稣的行动表达了他对卖鸽子的人的愤怒,并不是针对鸽子。法规定,无法提供牲畜的穷人可以用鸽子代替来献祭(利12:614:2215:1429;参路2:22-24)。[28]

 

16节是马可福音所特有的,也许是源于彼得的回忆。耶稣不会忍受,或者更准确地说,不许任何人拿着器具走过,把外邦人的庭院当作从城的一头通向另一头的捷径。器具在这里指任何种类的日常用品或者用来装东西的容器。因为这种做法让圣殿的院子成为热闹的大街,显示出当时人们对圣殿普遍的不敬。也许耶稣只是在执行一个当时业已存在的规定,但是这项规定因为祭司的放纵而没有人遵守。[29]这个经节暗示,耶稣在院子里花了一些时间来执行他的规定。琼斯提出,耶稣似乎与他的跟随者们一道站在院子的入口处,强制执行了他的要求。[30]

 

便教训他们说 这句话里动词的过去进行时暗示耶稣教导了一段时间。他的教训比书中记录的更长。马可福音所记载的内容暗示,耶稣教导的主题是有关建造圣殿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如何被人所滥用了。耶稣大胆的行为让众人都聚集在了他的周围,而他也利用这个机会来教训他们。

 

经上不是记着说 引出了接下来对以赛亚书56:7的引用。这句话所用的动词完成时断言,先知所写下的话至今还是权威性的记录。耶稣教导的方式是诉诸于任何犹太人都不能违反的权威。只有马可福音采用了提问的形式来使用这句引文。

 

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吗?(美国标准译本)。所有同观福音书都有这句引文,但是唯独马可福音保留了for all the nations)这个词。这个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圣殿中唯有这个院落是外邦人可以进来祷告、恭敬地靠近耶和华的地方。但是,为了犹太人的方便,圣殿的这一部分,即外邦人唯一被允许进入的地方,却被变成了一个集市,充斥着交易和贪婪。这种做法完全破坏了圣殿作为外邦人的殿的真正目的。外邦人的庭院变成喧闹、混乱和腐臭的集市,他们剥夺了外邦人唯一可以在圣殿中敬拜的场所。[31]

 

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 倒”but)引出了神建造圣殿的目的与犹太人利用圣殿的方式之间的对比。耶稣强调性的你们”直指在场的众人,但是并没有将犹太的领袖们排除在外。所有的人在这事上都有罪。完成时的动词使它成为”明确了圣殿现在的状态,这已经成为“贼窝”或者匪窟”。耶稣的话暗指着耶利米书7:11的经文。匪窟并非用于抢劫的目的,而是强盗们的栖身之地。现在,圣殿已经被用作他们的避难所,用来保护他们任意欺骗那些前来献祭的人。

 

祭司长和文士听见这话 在外邦人的庭院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传到了他们的耳中。司长和文士”这两类人的组合(在原文中顺序相反),在这里是首次出现在马可福音中。正是他们构成了犹太公会的两个主体。从此以后,这种组合在马可福音中又出现了好几次(11:2714:14353)。

 

就想法子要除灭耶稣 耶稣的行动是对他们既得利益的攻击,于是他们迅速以敌意来回应。过去进行时的想”,指出他们不断地在想如何除灭耶稣。法子”一词意味着,他们已经决定要除灭耶稣,唯一的问题是如何着手,用什么法子来完成这个目的。汤普森说:人类的观点来看,洁净圣殿在促成耶稣的死亡上,比其他任何行动的作用都更大。在加利利的时候,他曾经成为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的死敌;然而却是撒都该人这群祭司阶层的贵族,实际造成了他的死亡。[32]

 

却又怕他 这句话只有马可提到。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们需要寻找间接的方式来除灭耶稣。怕”是过去进行时,意为续不断地害怕他”

 

因为众人都稀奇他的教训 “众人”指从世界各地前来参加逾越节朝圣的人。稀奇”1:22中所用的强烈动词相同(参见注释)。在耶路撒冷的情况与在加利利一样,耶稣的教训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教导从来不缺少鲜明性和能力。

 

19节总结了耶稣在受难周的前三天所做的事情。每天晚上字面意思是天色已晚的时候”。他每天在耶路撒冷忙碌到日落,直到众人散去、城门要关闭的时候,他才离城而去。

 

4)从枯萎的无花果树引出的教训(20-25节)

 

只有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记录了耶稣借着枯萎的无花果树给门徒的教训。马太福音的记载相对简略(21:19-22),而且没有像马可福音那样明确地说明从耶稣咒诅无花果树到给出教训的时间间隔。这个段落开始了受难周星期二那天的记载。

 

早晨,他们从那里经过 指耶稣和门徒们沿着昨天早晨所走的同样的路前往耶路撒冷。“早晨”或者说早”,耶稣就回到耶路撒冷,好利用一整天的时间做事。路加福音说百姓清早上圣殿,到耶稣那里,要听他讲道”21:38)。

 

看见无花果树连根都枯干了 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无花果树的状况。前一个早晨它还因为绿叶满枝而引人注目,这个早晨它却因为完全枯萎而同样引起注意。枯干”是完成时,表示它现在处于枯干的状态。这棵树的枯萎是从根开始的,死亡从那里渐渐延伸到整棵树上,它现在已经完全而彻底地毁灭了。马太福音很有特点地缩短了在这棵无花果树上发生的事件的时间尺度,使得他的记叙可以表示门徒们眼看着这棵树枯萎的意思。但是他说的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并不一定表示门徒们看到这事发生,而是指耶稣的诅咒立刻起了作用。显然,在第二天早晨,门徒们经过那里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注意那棵树的情况。

 

彼得想起耶稣的话来 暗示在耶稣的诅咒和可观察的效果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动词想起”在原文中是不定过去时的被动语态,意为提醒想起”。当时彼得心里想着别的事情,但是看到枯干的无花果树,一瞬间就想起了昨天发生的事情。只有马可福音提到彼得是门徒们的代言人,由他说出了大家的惊异之情(太21:20)。当时,彼得立刻就把树的情况与耶稣的话联系了起来。他认识到这棵树如今变成这个样子,并非一件寻常的事情。

 

拉比,请看! 彼得直接叫耶稣拉比”(参9:5),并喊道请看”或者看”。这不是兴奋的哪!而是不定过去时、祈使语气的单数动词,要求耶稣看看这棵枯干的树。

 

你所咒诅的无花果树已经枯干了 耶稣对这棵树所说的严厉话语之后果,现在对所有人都变得显而易见。我们也许可以说,在树上产生的效果超出了耶稣的话;耶稣只是断言它从今以后不再结果,但是现在它彻底失去了生命。阿尔伯特(Abbott)评论说:管是出于自然还是出于恩典,不再结果几乎总是意味着死亡。生命唯有结果才能续存,并且通过结果得以永续。[33]彼得的话只是提及了发生在这棵树上的事实,但是它们暗含了何如此”。实际上,马太福音记载了稀奇的门徒们的提问: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太21:20,美国标准译本)。

 

耶稣回答说 耶稣的回答针对在场的所有人。所有人都对耶稣通过这棵树所显示的能力感到吃惊,于是耶稣对他们说话,回答了他们对这神迹所感到的惊奇。他诅咒树不结果的事情,并没有在门徒中间引起道德问题。他们没有询问耶稣行动的意义,而他也没有解释这一点,只是让后来的事情自然地帮助他们明白。

 

对神有信心 耶稣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向他所彰显的大能的源头。他们被要求对神有信心。[34]现在时祈使语气的动词有”,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地持有如此的信心。而不带定冠词的信心”,强调了信心的品质是以神为中心。耶稣的回答温和地责备门徒们,因为他们对他话语的能力缺少信心。枯萎的无花果树给了他们有关这种大能的生动示例。所以,耶稣愿他们在面对前途时,还能保持这种信心。

 

我实在告诉你们 这是耶稣要教导重要真理时惯用的开场白(参3:28)。

 

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 意为有人可能会说这句话。耶稣假设有人在心里想说这样一句话。但是对此,耶稣远不是要给予责备,而是想要指出在何种条件下这句话会被神确实地成就。山”大概指的是橄榄山,但是整句话明显是象征性的。不管是耶稣还是他的门徒都没有打算真的去移山。根据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Strack and Billerbeck)的说法,在拉比文献中,一个拉比若在解释经文的时候能够解决著名的难题,就被称为能移山者”[35]耶稣说的这句话描绘了一件人力绝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若对神的大能有信心,却可以被神所成就。

 

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 这是人面对不可能的情形时,出于信心的命令。挪开”更字面意义的翻译是别的东西占据”,而投”是不定过去时的祈使语气动词,表明所命令的行动必须被立即执行。这句话的被动语态暗示神是行动背后的主体。海”也许指的是从橄榄山可以望见的死海,也可能是地中海,这个隐喻的教训是,面前的困难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若要成就这样的神迹,需要满足正、反两方面的特殊条件。

 

他若心里不疑惑 指他口中说出的话与内心的态度之间绝不能有任何冲突之处。疑惑”表示人的内心冲突;疑惑的人在冲突的想法中左右摇摆,一时想着所求之事能被神应允,一时又担心不能被应允。

 

只信他所说的必成 信”表示他的态度是一直相信所求的必被应允。所说的”或者所求的”,指的是他所祷告的具体事项。原文中现在时的成”,表明他有确信,神一定会回答他的请求。耶稣没有给祷告设定任何限制,但是成功的祷告必须具有真实的基础。一个人祷告的时候,只有确信他所求的与神的旨意相符,并且有助于推进神的目的,才能够有如此的信心。这样的信心需要圣灵通过神的话语在人心里动工才能具备。

 

所以我告诉你们 因为信心的能力与神的全能联合在一起,所以耶稣告诉门徒下面这番话。现在,耶稣用你们”这个代词,将前面一般性的陈述具体应用在了门徒们身上。

 

凡你们祷告祈求的(美国标准译本) 祷告”祈求”都是现在时,刻画了具体的行动。祷告”指的是恭敬地与回答祷告的神沟通,而祈求”则是关身语态,指的是祈求者所要求的个人利益。凡”all things)意味着没有给祈求的内容设置任何限制,但是它们必须与神的目的相符。

 

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 将前一节里意义深远的确据应用在门徒们身上。第一个得着”是不定过去时,意为了”,强调人凭着信心,已经认定所求之事蒙了应允(参约壹5:14-15)。知道所求之事出于神的旨意,人可以凭着信心认定神已经给出了应允的回答,尽管实际要得到所赐的恩典还是未来之事,却着”有信心之人来说,神的应许和神的作为一样好,所以信靠神的人在神的回答到来之前,已经开始享受神的回答。[36]

 

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 这引入了另一个有效祷告的关键条件。时候”或者论何时”,对祷告的时间没有给出任何限制。站着”是犹太人常用的祷告姿势(撒上1:26;王上8:1422;尼9:4;太6:5;路18:1113),尽管当全国需要祷告特别重要的公共事项,或者个人陷于深深的苦难中时,有时人们也采用跪下和完全俯伏在地的姿势祷告(王上8:54;拉9:5;但6:10;太26:39;徒7:60)。

 

若想起有人有任何事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 是现在时的祈使语气,明确宣布饶恕的态度是一个长期的义务。祷告不能被用来表达憎恨。饶恕”平衡了耶稣之前教导的信”;成功的祷告需要信心,也需要饶恕。果我们拒绝饶恕别人,神的医治和饶恕的大能也不能流入我们的生命中。[37]耶稣所要求的饶恕是囊括一切的,即事”事”,不管是实际的罪,还是我们出于嫌恶而不喜欢某人。有人”意味着不管是信徒还是非信徒。

 

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 这是一个祷告的人为什么必须具有饶恕的态度的理由。神圣的饶恕,一定会激励我们饶恕他人的意愿。在马可福音中,只有这里才出现了们在天上的父”这个短语。这句话一般被当作是马可知道主祷文的证据。耶稣称神为们的父,在天上的”,这是早期教会熟知的事实。同样,过犯”一词在马可福音中也仅仅出现在这一节中。这个词的意思是跌倒在路旁,象征着一个人在道德上偏离或失脚,离开了真理和正直的道路。你们”一词则提醒门徒们,他们也需要饶恕。

 

好几个最佳的古代手稿都删除了第26节,所以一般认为这一节是后来根据真实性毫无问题的马太福音6:15添加的。

 

[1] James A. Brooks, Mark,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p. 176.

[2] Ezra P. Gould,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p. 206.

[3] Matthew B. Riddl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in International Revisio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143.

[4] V. Taylo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455.

[5] Hugh Anderson, The Gospel of Mark, New Century Bible, p. 261.

[6] 毕晓普认为有可能在众人与耶稣一起到达圣殿一带以后,由马可骑着驴驹回到了伯大尼Eric F.F. Bishop, Jesus of Palestine, p. 212)。

[7] Anderson, p. 261.

[8] Joseph Addison Alexand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 299.

[9] Ernest Trice Thomp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and Its Meaning for Today, p. 178.

[10]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Mark, Daily Study Bible, p. 268.

[11] 斯克罗吉总结了马可福音所记载的耶稣各种不同的看:怒目而视(3:5),有洞察力的(3:34),探寻的(5:32),依靠神的(6:41),叹息的(7:34),歧视的(8:33),察看(10:23),以及失望的(11:11)。”(W. Graham Scroggie, The Gospel of Mark, p. 182.

[12] James Morison, A Prac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308.

[13] Alexander Balmain Bruce, “The Synoptic Gospels,” The Expositor’s Greek New Testament,1:417.

[14] Brooks, p. 182.

[15] Alexander, p. 303.

[16] 毕晓普曾提到他的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1936年受难节(Good Friday)的时候,他在靠近耶路撒冷城墙的地方发现一棵无花果树,结着大到可以采摘的无花果。但是以后10年当中,那个时节他再也没有在那棵树上找到过成熟的无花果(Eric Bishop, Jesus of Palestine, p. 217)。

[17] R.C.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Mark’s and St. Luke’s Gospels,  p. 300.

[18] B. Harvie Branscomb, The Gospel of Mark,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p. 201-2.

[19] Alfred Plumm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p. 261-62.

[20] Donald English, The Message of Mark, The Bible Speaks Today, p. 189.

[21] Gould, pp. 211-12.

[22] J. D. Jones, Commentary on Mark, p. 406.

[23] Taylor, pp. 461-62.

[24] Plummer, p. 264.

[25] David L. McKenna, Mark, The Communicator’s Commentary, p. 230.

[26] Thompson, p. 187.

[27] Kenneth S. Wuest, Mark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for the English Reader, p. 221.

[28] Brooks, p. 185.

[29] 《密什拿》规定,人不应将对着东门的院子当作捷径Herbert Danby, trans., The Mishnah, p. 10)。约瑟夫断言拿着器具进入圣殿是违法的,但是他所指的似乎是圣殿的主体建筑,而不是外邦人的庭院(Against Apion 2. 8.)。

[30] Alexander Jone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177.

[31] Brooks, p. 186.

[32] Thompson, p. 188.

[33] Lyman Abbot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in An Illustrated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s, p. 52.

[34] 原文中的属格名词of Godtheou)作宾语;这不是神赐予的信心,而是以神为对象的信心。

[35] H. L. Strack and P. Billerbeck, 引用于C.E.B. Cranfield,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p. 250

[36] Scroggie, p. 205.

[37] Thompson, p. 185.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