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有行为的信心(下):正确领受神的话(1:22-27)
只是你们要证明自己是行道的人,不要单单做听道的人,自己欺哄自己。[1]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正确领受神的话非常重要,若不顺服神话语的真理,不仅对我们没有好处,而且神的话会审判我们。我们一定要带着顺服的态度聆听神的话,但这样还不够,顺服神话语是最基本的属灵要求,是所有真信徒的共同特质。真实属灵生活的基础不是短暂的顺服或委身,而是持续不断的顺服圣经(参 约8:31)。
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七十年之后,开始回归耶路撒冷,但触目所及却尽是断垣残壁,圣殿被毁。犹太人心中最大的负担是重建圣殿,于是在所罗巴伯的带领下,他们开始重建圣殿。但耶路撒冷的城墙严重坍塌,使城里的百姓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有一个犹太人尼希米,是巴比伦王亚达薛西王的酒政,在王的同意下,他返回耶路撒冷帮助他的百姓重建城墙。在他卓越的领导与圣灵的带领及帮助下,百姓五十二天内就完成了艰难的重建工作(参 尼1:1-6:15)。
城墙重建之后,百姓感谢神施恩手带领他们回归故土重归圣城,加添他们能力,使他们能够重建圣殿和耶路撒冷的城墙。尼希米的记述如下:“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自己的城里。那时,他们如同一人聚集在水门前的宽阔处,请文士以斯拉将耶和华藉摩西传给以色列人的律法书带来。七月初一日,祭司以斯拉将律法书带到听了能明白的男女会众面前。在水门前的宽阔处,从清早到晌午,在众男女、一切听了能明白的人面前读这律法书。众民侧耳而听……以斯拉站在众民以上,在众民眼前展开这书。他一展开,众民就都站起来。以斯拉称颂耶和华至大的神,众民都举手应声说:‘阿们!阿们!’就低头,面伏于地,敬拜耶和华……他们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书,讲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8:1-3、5-6、8)
以斯拉和几个其他人轮流读律法书,给百姓解释明白,有时需要翻译希伯来文,因为当中很多百姓在被掳到巴比伦期间未能学习希伯来文。这个宣读和聆听神话语的行动为以色列带来属灵复兴。复兴一定从神的话开始——“将……律法书带来”。
百姓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他们对属灵的渴慕,当以斯拉开始宣读律法书时,他们敬畏地站立起来,并且在宣读完毕之后,面伏于地敬拜耶和华。众百姓知罪,“听见律法书上的话都哭了”(9节)。但在律法宣读完毕之后,尼希米宣告那日为圣日,叫百姓不要哭泣,并指示他们要“吃肥美的,喝甘甜的,有不能预备的,就分给他;因为今日是我们主的圣日。你们不要忧愁,因靠耶和华而得的喜乐是你们的力量”(10节)。
真正的复兴包括认罪,百姓的反应就是如此。尼希米大概在三个星期后这样记载:“这月二十四日,以色列人聚集禁食,身穿麻衣,头蒙灰尘。以色列人(“人”原文是“种类”)就与一切外邦人离绝,站着承认自己的罪恶和列祖的罪孽。那日的四分之一,站在自己的地方,念耶和华他们神的律法书;又四分之一认罪,敬拜耶和华他们的神。”(9:1-3)他们认罪悔改,同时也知道主赦免他们的罪,这是庆贺的理由。
在认罪和庆贺之后,他们接着与神立约。利未人和首领代表百姓在耶和华面前宣告:“因这一切的事,我们立确实的约,写在册上。我们的首领、利未人和祭司都签了名……其余的民、祭司、利未人、守门的、歌唱的、尼提宁和一切离绝邻邦居民、归服神律法的,并他们的妻子、儿女,凡有知识能明白的,都随从他们贵冑的弟兄,发咒起誓,必遵行神藉他仆人摩西所传的律法,谨守遵行耶和华我们主的一切诫命、典章、律例。”(9:38,10:28-29)
在敬虔的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带领下,百姓正确地回应神的话:认罪,为蒙赦免而庆贺,立约遵守律法。
那些不断违背神话语的人没有神的生命在他们里面;而那些不断顺服神话语的人则有神的生命在他们里面。我们在前面几部分中不断提到,雅各书的主题就是本段经文一开始所说的:只是你们要证明自己是行道的人,不要单单做听道的人,自己欺哄自己。
ginomai(“你们要证明自己”偏向直译)是现在式关身语态命令语气,带有“持续”或“不断努力”的意思,即要持续不断地做行道的人。人们在接受深入的教导和讲道之后,可能会醉心于他们对神话语的知识,以此自满,不再努力活出他们所认识的那些重大真理。但一个真信徒不会以神话语的知识为满足,他的良知和内住的圣灵都会不断提醒他的失败,直到他顺服为止。
希腊文poiētē的名词性实词形式(行……的人)代表整体人格的意思,也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一切,包括意志、魂、灵和情感。职业军官和偶尔打仗的人不一样,前者是将整个生命都奉献给战争的人。蒙神呼召并拥有教导恩赐的教师,和偶尔在主日学教几堂课的人也不一样。雅各在这里所谈的是行道的基督徒,强调他们的所是,而不是他们的所做。这些人的生命已经完全奉献给主,他们不仅学习神的话,更是不断忠心地顺服神的话。有一位解经家说,雅各心里想的是“一个生命充满神圣活力的人”。
希腊文akroatēs(听……的人)是指那些消极地坐着欣赏歌曲或演讲的听众,今天这个词常用来指那些在大学旁听的人,他们必须来上课,可能也会注意听课,但他们不需要预备功课、写报告或考试。换言之,他们无须为他们所听见的负责任。可悲的是,教会中有很多的“旁听生”,他们乐意听讲道和教导,却不想让那样的知识改变他们每天的生活。他们享用听神话语的特权,却不想遵守神的话。如果他们持续不断这样做,这种态度就证明他们根本是假基督徒。这种单单听道、不行道的人以为自己是属神的人,事实不然。宣讲和解释神的道本身并非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要真实地接受属天真理,忠心地应用真理。
圣经对圣徒和罪人的界线非常清楚:“从此就显出谁是神的儿女,谁是魔鬼的儿女。凡不行义的就不属神,不爱弟兄的也是如此”(约壹3:10)。彼得勉励信徒“应当更加殷勤,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你们若行这几样,就永不失脚”(彼后1:10)。重点不在于一个人自夸的经历为何,而在于他如何活出神的话。
保罗在思考“人性”与“基督里的新性情”两者间的张力时,他说:“因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作,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愿意的,我就应承律法是善的。既是这样,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7:15-19)
使徒在这里的重点是,当他犯罪时,他所做的事和他内在属灵生命所表现出来的新性情是相反的,他恨恶那样的事。这当然是在基督里被更新、蒙救赎的生命的指标。真信徒基本的渴望是行神在其话语中所彰显的旨意。保罗在罗马书说:“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8:4)。换言之,一个新造、重生、得救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与神话语中的标准相称的。在基督里被称为义的人会活出公义的生活。约翰也提到同样的真理,他写道:“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他。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壹2:3-4)。
长远来说,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得救与否的证明。根据这个真理,我们可以合理的推论,有很多固定做礼拜的人虽然自称相信圣经,也和教会会友谈论信仰,但他们心中却完全没有神救赎、改变的恩典。耶稣直截了当的宣告:“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太7:21-22)
清教徒牧师暨作家约翰·班扬在他所著的经典名著《天路历程》中,有一段描述美味山的牧人指给“基督徒”和“怜悯”看的那面大镜子:
这面镜子举世无双。从正面照,它照出照镜人的模样;从反面照,它会照出天路客王子自己的脸。没错,我和那些见过这情况的人谈过,他们说从这面镜子中亲眼见过他头上的荆棘冠冕,他们也在里面看到他手上、脚上和肋旁的钉痕。一个持续不断注视神话语之镜的人,他看见的是比自己的脸千万倍奇妙的东西。他不仅看见自己污秽的衣服,看见自己生命的污点,更从镜中看见基督,那位戴着荆棘冠冕的基督,十字架上的基督,那位用他的宝血洁净他所有罪的救赎主。
约翰·班扬的重点是,当一个人诚实、谦卑地注视神的话语时,他会看见两件事:他自己的罪和无罪的救赎主。当他看见、回应基督且活出神的道,他所做的就要蒙福。主耶和华借着约书亚宣告:“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总要昼夜思想,好使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顺利”(书1:8)。行道的人会在生活中遵行神的话。享受神的话不只是一个短暂的经历,而是一生之久都遵行它的真理。对神话语的回应,除了完全顺服,其他的回应都是自己欺骗自己。
人的品格主要是从他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行为是测试一个人内在真实光景的可靠指标,因为一个人真实的本性一定会在外面表现出来。耶稣说:“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太7:16-17)。“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太12:34下-35;参 箴4:23)。雅各在雅各书后面说,泉源不能从一个眼里同时发出甜苦两样的水(3:11),他所说的是同一个原则。
行为是衡量真门徒的具体方法。耶稣问道:“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我的话行呢?凡到我这里来,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我要告诉你们他像什么人。他像一个人盖房子,深深地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发大水的时候,水冲那房子,房子总不能摇动,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惟有听见不去行的,就像一个人在土地上盖房子,没有根基;水一冲,随即倒塌了,并且那房子坏的很大。”(路6:46-49)
他在另一处经文清楚明白地说:“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约15:14)。“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14:23)。使徒约翰也呼应同一个基本真理:“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他”(约壹2:3)。相反地,“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约14:24;参 路6:46)。“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壹2:4)。
雅各的犹太读者,“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雅1:1),对这些原则并不陌生。一位古代拉比曾说:“你不能光读(摩西的律法),还要操练律法的命令。”另一位拉比写道:“解释(律法)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遵守律法才是最重要的。”大部分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会定期在会堂中聆听律法和先知书的宣读及解释,但他们只是以聆听和表面的顺服为满足,并未真实渴望完全遵守这些话语。
聆听和领受神的话有三个要素(顺服、清洁、谦卑),同样地,遵行神的话也有三个要素。真信徒、听道和行道的人,他会在三方面证明他的信心:就与自己的关系而言不自欺(1:22下-26);就与他人的关系而言不自私(27上);就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不妥协(27下)。
(一)愿意遵行神的话,不自欺(1:22下-26)
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除了忠心、无条件地顺服神的话之外,其他的态度都是自欺。Paralogizomai(欺哄)的字面意思是“错误的推论”,通常含有“刻意编造谬论以达欺骗目的”之意。该词若用在数学上,意思是“计算错误”。听道却不行道的基督徒,犯了严重的属灵计算错误,变成自己欺哄自己,自我欺骗。一句古老的苏格兰谚语把这种假基督徒叫做“从未尝过主恩滋味的尝道者”。任何听见福音却不顺服的人,都是自己欺哄自己。如果相信基督不能带来生命的改变,不能让一个人渴慕神的话,渴慕遵守神的话,那么这样的相信只是口头上的相信而已。撒但当然喜欢这种口头上的相信,因为这让教会会友自以为得救,事实上却没有得救,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他们还是属撒但,不属神。
雅各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这种自我欺骗: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Katanoeō(看)是动词noeō的加强形式,noeō是单纯观看某个东西的意思。雅各在这里使用复合动词,带有额外小心、仔细考量他所看见的东西的意思。听道而不行道的人就像一个人仔细地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但看完之后,随即忘了他刚才所看到的自己的相貌如何。
在新约时代,镜子通常是以磨光的黄铜或铜做成,唯有富有人家可以买到金子或银子做成的镜子。但即使是当时最昂贵的镜子和14世纪以后才发明的玻璃镜子比较起来,都算粗糙。早期的镜子,只能让人看到一个模糊、扭曲的影像。但如果你愿意仔细地转动镜子,找到最好的光线,最后还是可以从镜中看到相当正确的面容,这是雅各在这里所说的意思。如果你仔细、耐心地观看(如katanoeō所表达的意思),最后会看到自己真实的面貌。但不知道为何原因,他看见,走后,随即就忘记刚才所看见的。这个比喻所强调的重点是他的遗忘。不管他是因为受到干扰而分心,是不喜欢自己所看到的,还是只是单纯的记性不好,刚才仔细观看的努力倾刻间都白费了。不管起初观看自己的动机为何,他所看见的马上就忘记了。
一个观看神话语的人,不管他看得多仔细多正确,若不在个人生活中遵行他所看见的真理,他就像那个在镜中看见自己相貌,却随即忘记的人一样,只是他的结局会更加凄惨。他看见自己的罪恶深重,也看见神在基督里恩典的供应,让他有补偿的机会,但他却选择偏行己路,好像从未接触过那些真理一样。
但相反地,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各在这里使用一个比第23节的“看”更强烈的动词,parakuptō(详细察看)的意思是“弯下腰,仔细检验某个东西,力求看得精准”。路加福音提到耶稣复活后,彼得往空坟墓里“看”(路24:12);约翰福音提到彼得和马利亚往同一个空坟墓里“看”(约20:5、11),两处经文都是使用这个动词。那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神话语)的人,他仔细查考,试图找出神话语最深远最完全的意思,而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不像前面提到那个听了就忘的人一样。发现一个真理时,他就实在行出来,知道这是神向人显明真理的目的。神显明他的话语不只是为了叫我们学习,更是要我们顺服和遵守。雅各这个比喻的关键是:忠信的听道和行道者不是研究那面镜子,而是留心镜子所显明的事情,亦即神所启示的心意和真理。
全备的律法是指圣经的无谬、完全和完备(参 诗19:7-9),包含神一切的启示。雅各把圣经称为律法,主要是强调神对人的命令,神要求人真心的顺服这些命令。雅各又把它称为使人自由之律法,主要是强调圣经救赎的能力,释放信徒从罪的捆绑中出来,然后释放他们进入公义的顺服(参 约8:34-36)。律法让我们侍奉神不是出于恐惧或只是一种责任,而是出于感谢和爱。将来有一天,它也要释放我们脱离这个世界和其中的败坏,脱离我们的堕落、我们的肉体,脱离试探,以及罪的咒诅、死亡和地狱。
有些人以为神的律法带给人捆绑,但事实上,它带给人的乃是莫大的自由。保罗在罗马书中清楚简洁地表达了这个真理:“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致成义。感谢神!因为你们从前虽然作罪的奴仆,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就作了义的奴仆。”(罗6:16-18)
在罗马书后面,保罗欢呼说:“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8:14-15)。
我们得救纯然出于神的恩典,但这并不废除或减少神律法的要求。我们过去违背律法的罪得到赦免,但这并不排除我们今天必须遵守律法的责任。耶稣宣告:“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太5:17-20)
神的律法仍旧反映出他圣洁的心意和他对人类行为的标准,供应我们活出敬虔生活所需要的真理和指引。它是一切的总结,完全无谬,没有任何错误或遗漏,可以满足一切的需要,触摸生活的每一部分,成就神儿女(真信徒)所有敬虔的渴望。当我们详细察看神的律法时,它使我们自由,弃绝罪,追求公义。真信徒将神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实在行出来,因为这是天父的旨意,他尽心寻求讨神喜悦,使神得着荣耀。因此,在圣灵的帮助下,他会心甘情愿、热切地遵行神属天圣洁的律法(参 罗8:4)。
雅各书1:23-25隐含的意义是,一个人研读神话语的动机和态度,从他对所学真理的反应中就可以显明出来。一个人若不遵行他从圣经中所学习到的真理,就证明他研读圣经的动机不敬虔,只是把它当作知识来研究,随后就忘记了。他这样做是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审判,比那些从未接触过神话语的人更糟糕。他这样做也证明他虽然口头上说自己相信基督,实际上并没有得救。
阻碍人得着救恩最严重的障碍之一,就是人堕落的本性不喜爱严肃的属灵思想。他可能喜欢研究哲学和人所创造的宗教和神学,但他并不想严肃地寻求神的真理,也丝毫不曾察觉自己的生活并没有达到神的标准,不知道神的要求其实超过他愿意遵守的标准。人的天性使他无法诚实看待自己,也不会在神话语全备的亮光中自我检视。他们凭直觉知道自己的骄傲、自我意志和对罪的喜爱,在神公义的标准下会被揭露出来。
而另一方面,一个人若谦卑自己,放下身段,详细察验神的话语,就证明他的属灵动机和态度正确。他所关心的不是刻板的资料,而是属天的真理,并且乐意遵行他所学习到的真理。当他这样做,就蒙福,神也因此得着荣耀。他并不喜欢他在神话语的镜中所看到的自己,他最强烈的渴慕是除去所有的罪、所有属灵和道德的瑕疵,穿戴神的公义。当他看见自己真实的本相,就说:“主啊,求你继续揭露我的丑陋,离了你,我完全没有盼望。求你吸引我来亲近你,洁净我所有的罪,以你的真理、爱和清洁来充满我。”这样的人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真信徒看见事情的真相,他的心意和神的心意合而为一,喜爱遵行圣经的命令,因为这是他天父的旨意。
信徒的顺服带来神的祝福。主透过约书亚命令我们,也应许我们:“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总要昼夜思想,好使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顺利”(书1:8,强调字体为作者所加)。得着祝福和丰盛属灵生活的唯一途径,是借着忠心研读神的话语,“昼夜思想”,“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听道又行道的人,会发现圣经的命令正如同耶稣所说的:“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
对神及其话语拥有正确或错误的态度及反应,有时很难区别清楚,至少以我们属人的眼光和悟性来说是如此。有些非信徒努力表现出信徒的样子,承认圣经是神所默示的真理,固定做礼拜,用嘴唇敬拜神,外在表现出道德的行为。反之,有些真信徒却不能活出他们所认识的圣经,有时甚至会落入严重的罪中。但雅各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一个人对神的话语是否有真诚的委身。非信徒没有办法永远维持一个属灵的外貌,而真信徒也没有办法永远活在罪中。
说完镜子的比喻之后,雅各明确指出,一个行道的人不只是一个参加宗教活动的人而已。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虔诚的希腊文是thrēskos,指外在的宗教仪式、仪节和典礼,著名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用这个词来形容在耶路撒冷圣殿中的敬拜。保罗用这个词的名词形式,来描述他先前作为一个狂热的法利赛人的生活(参 徒26:5)。新约圣经中最常用来描述真诚、荣耀神、讨神喜悦之敬拜的希腊文是eusebeia,基本意思是“敬虔和圣洁”。
参加教会崇拜及活动、做义工、参加各种仪式,及典礼、祷告,甚至正确的神学,若缺乏得救的信心和荣耀神的动机,这些事情本身并没有属灵价值。倚靠那些外表事物的人,迟早会从自己的口舌暴露出他的不信,因为他没有内在的力量来勒住他的舌头。想要用这些事情来讨神喜悦,领受神的祝福,是欺哄自己,这种虔诚是虚的。即使举行仪式或典礼所使用的是圣经语言,除非他的心在神面前正直,否则这样的仪式和异教崇拜没有两样。一个败坏的不圣洁的心至终会从他败坏的不圣洁的口舌中显露出来。
舌头不仅是真实灵性的指标,也是最可靠的指标。根据统计,一个人一天所说的话加起来大概有1,8000个字,大约可以写成154页的书籍。这样算来,一年之内,一共可以写出66本篇幅长达800页的书!当然,很多人每天说的话不止如此,人一生中平均有五分之一的时间在说话。
舌头若不受神控制,就表示那个人的心也不受神控制。耶稣对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说:“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太12:34、37)。宗教不能改变人心,因此舌头在神的眼中完全没有价值(是虚的)。
(二)愿意遵行神的话,不自私(1:27上)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
对神话语的第二个正确反应是愿意在生活中遵行神的话,不自私,真诚地关心他人的福祉,特别是那些有非常需要的人。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用爱心和怜悯来服侍有需要的人。耶稣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
Katharos(清洁)和amiantos(没有玷污)是同义词,前者强调的是清洁,后者代表脱离污秽。雅各所说的不是在我们眼中、在世人眼中,或甚至在其他信徒眼中看为最好的,而是在神我们的父面前看为最好的。任何一个人的敬虔是否真实,不是由他自己的条件或标准来决定,而是由神来决定。这就是那些反对耶稣的文士、法利赛人和其他犹太领袖最大的属灵错误,他们以人为的传统来取代神在律法中的标准。对于这样的人,耶稣说:“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太15:6下-8)。
Episkeptomai(看顾)的意思是关心别人,尽力在各方面帮助他们。这词和episkopos是同词根。Episkopos的意思是“监督”,有时译作“主教”(参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和英王钦定本〔KJV〕的徒20:28;腓1:1;提前3:2;多1:7;彼前2:25)。Episkeptomai在新约中经常用来指“神眷顾他的百姓,帮助、鼓励他们,加添他们力量”(参 路1:68、78,7:16;徒15:14〔英王钦定本〕)。
耶稣谈到审判日的那一天,绵羊和山羊要被分别出来的时候,他用这个词来描述那些真正属他、爱他的人:“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太25:35-36)。事实上,这些服侍的方式都可以广义地包含在episkeptomai里面。讨神我们的父喜悦的看顾是,尽我们一切所能去帮助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和任何有需要帮助的人。
一般而言,初代教会中需要最大的人通常是孤儿寡妇,因为当时没有寿险或社会福利可以帮助他们。他们不容易找到工作,如果没有亲人或任何人愿意帮助他们,他们的光景就非常可怜。这个原则也适用于每一个有需要的人。因为孤儿和寡妇没有任何能力可以回报恩人,所以看顾他们就是一种真实牺牲的爱。
神向来特别看顾孤儿寡妇,也命令他的百姓要表现出同样的爱心。大卫说:“神在他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者”(诗68:5)。摩西律法包括这样的命令:“不可苦待寡妇和孤儿”(出22:22)。还有,“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将本年的土产十分之一都取出来,积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里无分无业的利未人,和你城里寄居的,并孤儿寡妇,都可以来,吃得饱足。这样,耶和华你的神必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向寄居的和孤儿寡妇屈枉正直的,必受咒诅!’百姓都要说:‘阿们!’”(申14:28-29,27:19)
主耶和华借着耶利米向以色列宣告:“你们若实在改正行动作为,在人和邻舍中间诚然施行公平,不欺压寄居的和孤儿寡妇,在这地方不流无辜人的血,也不随从别神陷害自己,我就使你们在这地方仍然居住,就是我古时所赐给你们列祖的地,直到永远”(耶7:5-7)。
用爱心无私的服侍他人,特别是服侍信徒,这也是新约常见的主题。保罗命令我们“要尊敬那真为寡妇的”(提前5:3),包括供应他们金钱上和任何其他方面的需要。约翰宣告:“爱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并没有绊跌的缘由;惟独恨弟兄的,是在黑暗里,且在黑暗里行,也不知道往哪里去,因为黑暗叫他眼睛瞎了……从此就显出谁是神的儿女,谁是魔鬼的儿女。凡不行义的就不属神,不爱弟兄的也是如此。我们应当彼此相爱。这就是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命令……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约壹2:10-11,3:10-11、14、16)
约翰一书后面,他又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亲爱的弟兄啊,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约壹4:7-12)
真实的基督教,是从信徒出自清洁的爱心所表现出来的言语和行为中彰显出来,是表现在他们如何出自爱心地看顾那些有需要的人,而非表现在他们如何关心他们喜爱和亲近的人,或与他们有共同特质和兴趣的人。爱心是得救最主要的外在表现,而且如约翰所说,爱神的人不可能不爱人,特别是对信徒和那些在患难中有需要的人表达爱心。一个自称基督徒的人,若没有表现出这样的爱心,他的重生令人怀疑。一颗真正得赎的心会主动去帮助别人(参 太5:43-48;约13:34-35)。
(三)愿意遵行神的话,不妥协(1:27下)
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对神话语的第三个正确反应是愿意在生活中遵行神的话,在道德或属灵上毫不妥协。
保守译自希腊文动词tēreō,指有规律、持续的动作。换言之,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是基督徒永远的责任,绝无例外。属神的人表现出道德和属灵的清洁,不沾染世俗,圣洁无瑕疵。彼得劝勉信徒:“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知道你们得赎、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不是凭着能坏的金银等物,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1:17下-19)。
雅各和彼得不是指完全没有犯罪的美德,因为唯有道成肉身的耶稣在肉身中才能彰显出这样的属灵光景。传道书作者向我们保证:“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传7:20)。保罗虽然可以坦荡荡的说:“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直到今日”(徒23:1;参24:16),但他也承认:“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林前4:4),而且“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7:18-19)。
每一个基督徒都无法达到神的标准。就像保罗一样,我们看到自己明知是错的事情却要去做,明知是对的事情反倒不做(参 罗7:14-25)。即使是最忠心、最有爱心的信徒,也不是无时无刻表现出这样爱神和爱人的心。雅各所说的是我们生活基本的方向,我们最重要的委身。如果我们的委身是对的,那么我们最深切的渴望就会是爱人和关心人;在无法爱人和关心人时,我们会向主承认自己自私的罪。一个真实的基督徒在无法向他人表达爱心时,他不会感到快乐或满足。证明我们得救的不是我们的完全,而是我们恨恶自己的不完全,并且借着神的帮助和能力,寻求改正。一个真实的基督徒,内心深处只渴望他所说的和所做的都是圣洁、清洁、慈爱、诚实、真实、正直的事情,不为世俗所沾染,不做败坏的事情。
而另一方面,一个不怜悯他人的人,不会看重正直的生活,却以自己的罪为满足,这样的人不可能是基督的真门徒,也不可能是神的儿女。
Kosmos(世俗)最基本的意思是次序、安排,有时是指装饰。在新约中,它用来比喻地球(参 太13:35;约21:25)和宇宙(参 提前6:7;来4:3,9:26),但它最普遍的意思是指所有堕落的人类,他们不敬虔的哲学、道德和价值观等属灵体系(参 约7:7,8:23,14:30;林前2:12;加4:3;西2:8)。雅各在这节经文所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参 下文4:4的讨论)。
约翰所说的世俗也是这个意思,他警告:“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约壹2:15-16)。爱神,与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绝不相容;爱神,就不能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事”不是指从事商业行为,参加社会活动,或购买和使用生活必需品;而是指对这些事情的喜爱和委身远超过一切,已经变成不敬虔,成为神和人之间的阻碍。
属神的敬虔,亦即圣经中的基督信仰,是圣洁地顺服神的话语,反映出来的是对自己的诚实,对他人需要的无私奉献,以及对世俗的事情没有任何道德和属灵上的妥协。
[1] “证明自己是行道的人”和“听道的人”是新美国标准译本(NASB)直译。——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