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受困到得胜(下)(1:4-12)
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该喜乐;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样,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花也凋谢,美容就消没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这样衰残。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
雅各指出试炼是神用来磨练基督徒品格的必要方法之后,他提出忍耐试炼的五个关键。前一部分(1:2-3)讨论了前两个关键;喜乐的态度和一颗明白的心,这一部分要讨论其余三个关键。
3. 顺服的意志(1:4)
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在试炼中忍耐的第三个方法是一个顺服的意志。走出试炼的唯一方法就是走过它。主并没有应许我们有别的路可走,但他应许一定会帮助他的子民经过试炼,却不受任何属灵的损伤。但除非我们愿意顺服,否则神无法在我们身上、借着我们成就他成全完备的工作。当我们学会在试炼中喜乐,明白我们恩典的天父不是要用试炼来伤害我们,而是要使我们刚强、完备,我们就能拥抱试炼,视之为有益的。
约伯的朋友以利户说了一段很有智慧的话:“至于我,我必仰望神,把我的事情托付他。他行大事不可测度,行奇事不可胜数。降雨在地上,赐水于田里。将卑微的安置在高处,将哀痛的举到稳妥之地”(伯5:8-11)。
大卫在祷告中说:“耶和华啊,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重大和测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我的心平稳安静,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我的心在我里面真像断过奶的孩子”(诗131:1-2)。大卫从他所经历过的困难和苦难中成熟长大,从一个喝奶的婴孩长成一个断奶的孩子。但他持续和神保持亲密的关系,就像断过奶的孩子持续依偎在母亲的怀中一样。
成全(teleios)一词在此不包含道德、属灵的完全或完全无罪,而是指完全的发展。雅各在本书信后面承认“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3:2;参 约壹1:10)。因此这个词比较好的翻译是“成熟”,指属灵的成熟,更像基督,这是忍耐和坚忍的目的。保罗说:“所以我们中间凡是完全人,总要存这样的心”(腓3:15),是指我们的委身,“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14节)。在加拉太书中,保罗表达了属灵成熟的观念,他称加拉太信徒是“我小子啊”,并说:“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加4:19;强调字体为作者所加)。
holoklēros(完备)带有完整、完全的意思。词首holo是英文holograph(雷射立体摄影)的词根,指三百六十度、立体的影像。雅各为了避免误解,又刻意加上毫无缺欠,强调他这个观点的全面性。试炼的结果就是:成熟、全备、在属灵的重要性和价值上毫无缺欠。彼得向我们保证:“那赐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他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彼前5:10)。
摩押是位于以色列东南方的一个外邦国家,耶利米谈到这个国家时这样说:“摩押自幼年以来常享安逸,如酒在渣滓上澄清,没有从这器皿倒在那器皿里,也未曾被掳去。因此,他的原味尚存,香气未变”(耶48:11)。好酒必须重复“从这器皿倒在那器皿里”,才会变得香甜,成为可以入口的美酒。在这过程中,残渣会留在器皿底部,经过几次倾倒、沉淀之后,酒才会变得清纯可口。耶利米这段话的重点是摩押从未被挑战、试验过,因此她的百姓不洁净。这同样也是以扫的问题:以扫一点都不在乎属神的事物,只以追求口欲为满足。他是个没有道德、不敬畏神的人,“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来12:16)。
但大卫却肯定的说:
“你当默然倚靠耶和华,耐性等候他。不要因那道路通达的和那恶谋成就的心怀不平。当止住怒气,离弃忿怒;不要心怀不平,以致作恶。因为作恶的必被剪除,惟有等候耶和华的必承受地土。还有片时,恶人要归于无有。你就是细察他的住处,也要归于无有。但谦卑人必承受地土,以丰盛的平安为乐。”(诗37:7-11)
除了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承受的独特苦难之外,人类中承受过最严厉试炼的人可能是亚伯拉罕,因为神要他将自己的儿子以撒献上为祭。主吩咐他:“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创22:2)。亚伯拉罕有充分的理由对神的要求感到震惊,因为以撒不仅是他最爱的儿子,而且是撒拉为他所生的唯一儿子,也是神应许要透过以撒,使“地上的万族都要……得福”(创12:3;参17:1-8、19-21,18:10-14)的那个儿子。
从人的眼光来看,以撒之死明显会阻断该应许的实现,因而废掉神的约。不仅如此,以人为祭的献祭完全是外邦人的作法,亚伯拉罕知道,这种事是他所侍奉那位圣洁公义的神绝对不容许的。更残忍的是,亚伯拉罕还必须亲手杀掉以撒,尽管神的律法禁止这样的事情。如果神曾命令他的圣徒去做一件争议性的事情,或去做一件有必要详加解释的事情,那么一定非这件事莫属。但亚伯拉罕却没有任何异议,也不要求任何解释。除了耶稣对父神的顺服之外,没有人的顺服可以比得上亚伯拉罕在这件事上的甘心顺服。
亚伯拉罕没有犹豫、怨恨或质疑,他做了必要的准备之后,便在次日清早出发,继续执行神的命令,直到主插手干预这件事,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创22:12)。虽然他之前曾对以撒说:“我儿,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羊羔”(8节),但举目所及没有看到其他动物时,亚伯拉罕准备将刀子插向以撒的心口。希伯来书作者告诉我们,亚伯拉罕“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来11:19)。
但不管亚伯拉罕个人对这件事的理解为何,神亲自见证说:“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17节;强调字体为作者所加)。亚伯拉罕并没有倚靠另外的出路,只倚靠神的公义、信实和叫死人复活的能力,他相信神一定会持守他的应许(参 来11:17-19)。亚伯拉罕预备献上自己的儿子,这是毫无保留、无条件的信心,因此神算他为义(参 创15:6;罗4:3;加3:6)。无怪乎亚伯拉罕成为“一切……信之人的父”(罗4:11;参16节;加3:7),并且“那以信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亚伯拉罕一同得福”(加3:9)。
虽然我们永远不会像亚伯拉罕那样受到那么大的试验,但我们一定会遇见试验。我们的主很肯定地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约16:33),甚至更明确地说:“‘仆人不能大于主人。’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15:20)。清教徒神学家约翰·特拉普(John Trapp)在思想这个真理时,说:“神的儿子没有犯罪,但不是没有悲伤”[1]。
4. 相信的心(1:5-8)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在试炼中忍耐的第四个方法是拥有一颗相信的心,这句话就是这四节经文的总结。
这种信心的第一要件是敬虔的悟性。特别在经历试炼时,信徒会需要一种特别的悟性,帮助他们经过试炼,并且这样的需要会驱使他们求……神供应那样的悟性和智慧。刚强稳定的信心不是靠感觉,而是靠对神的应许的认识和了解,也就是属灵的智慧。
当信徒面临试验的时候,不管是身体、情感、道德或属灵上的试验,他们都特别需要神的智慧。在这种时候,我们应该记住所罗门的话:“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华,远离恶事”(箴3:5-7)。他接着说到敬虔的智慧:“她的道是安乐,她的路全是平安”(17节)。雅各书后面形容属天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3:17)。
约伯的朋友给了他很多愚昧的建议。在最后一回合与朋友的对答中,约伯说:
“然而,智慧有何处可寻?聪明之处在哪里呢?智慧的价值无人能知,在活人之地也无处可寻。深渊说:‘不在我内。’沧海说:‘不在我中。’智慧非用黄金可得,也不能平白银为它的价值。俄斐金和贵重的红玛瑙,并蓝宝石,不足与较量;黄金和玻璃不足与比较;精金的器皿不足与兑换;珊瑚、水晶都不足论。智慧的价值胜过珍珠。古实的红璧玺不足与比较;精金也不足与较量。智慧从何处来呢?聪明之处在哪里呢?是向一切有生命的眼目隐藏,向空中的飞鸟掩蔽。灭没和死亡说:‘我们风闻其名。’”(伯28:12-22)
在反驳了那些错误、虚假的智慧之后,约伯只是简单的说:“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晓得智慧的所在”(23节)。神,唯独神,是智慧的泉源。这个真理让保罗为信徒求神赐下智慧、知识、启示(参 弗1:17-18)和分辨的心(参 腓1:9;参 西1:9-10)。这也是雅各的观点。
试炼应该会增进我们的祷告生活,让我们转向神,寻求引导、力量、忍耐和智慧。当我们求……神、我们的天父赐下智慧时,雅各向我们保证,神的恩典对他的儿女绝不会小气,他会厚赐与他们、也不斥责他们。神爱我们,愿意丰丰富富的赐下属天的悟性给他忠心的圣徒。这当然是整本圣经中最美丽、最激励人的一个应许。
应当求译自希腊文的祈使动词。雅各不是提出一个他个人的建议,而是一个属天的命令;可见“向神求智慧”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命令。如果信徒在遇到试验时,不转向神,不发展出更深的祷告生活,那么主很可能会让试验持续进行,甚至更加严重,直到他的孩子来到恩典的宝座前——直到他“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箴2:2)。所罗门接着说:“呼求明哲,扬声求聪明。寻找它,如寻找银子;搜求它,如搜求隐藏的珍宝,你就明白敬畏耶和华,得以认识神”(3-5节;参 伯28:12-23;太13:44-46)。
虽然神拥有丰富的智慧(参 罗11:33),也愿意赐下无限的智慧,多于我们所求的;但他还是希望我们向他祈求。神不会将智慧强加赐给一个不愿意接受的人。“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你们要呼求我,祷告我,我就应允你们。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耶29:11-13)。耶稣呼吁我们要呼求他,他应许说:“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14:13)。为了加强他的应许,他又说:“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14节)。
厚赐(haplōs)带有专心一意、无条件做某件事,不讨价还价的意思。这个应许的唯一条件是我们要“求”。遇到试炼时,当我们单纯的来到神面前,祈求他的帮助和智慧,他会立刻将它厚赐给我们。神的慷慨在耶稣美好的应许中表达出来: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太7:7-11)
斥责译自动词的分词形式,意思是“严重的谴责”,在马太福音5:11中,译作“辱骂”。该词也出现在马太福音11:20,主责备哥拉汛和伯赛大时说:“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22节);对于迦百农,他也警告说:“将来必坠落阴间,因为在你那里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所多玛,它还可以存到今日”(23节)。
对于一个在困难和试验中来向他寻求智慧的孩子,主绝对不会斥责他。他不会提醒我们是多么的不配、没有价值,虽然事实明显是这样。他也不会责备我们没有早一点向他求,他完全明白“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可14:38)。神的智慧会毫不犹豫、毫不勉强、毫不保留的厚赐与我们。事实上,神会对我们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把你从埃及地领上来。你要大大张口,我就给你充满”(诗81:10),这也是他透过诗人对他的子民以色列所说的话。
雅各接着从乐意赏赐的父亲转到等候的孩子,指明神要我们有正确的祈求,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参第8节)。换言之,这样的祈求必须是对神的性情、心意和应许真诚的信靠。
有些基督徒怀疑神会赐下他们所需的,甚至用各种方法来合理化他们的怀疑。他们认为自己是不配的,这虽然是事实,但正如前面提过的,这一点都不重要;或者他们以为自己的需要不值得神注意,事实虽然也是如此,但这也不重要。因为神有无限的恩典和慈爱,他的主权选择看顾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有些基督徒会和神争辩,怀疑神为何容许灾难临到他们身上,或神为何不为他们开一条出路。
我们的祈求若不把神的话当真,怀疑神的能力或可靠,这样的祈求是粗鲁的,没有价值,也是一种侮辱。希伯来书作者提醒我们:“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11:6)。保罗劝勉我们要“无忿怒,无争论,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提前2:8)。我们要记得耶稣的应许:“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太21:21-22)。保罗进一步加强耶稣的话语,对我们保证:“我的神必照他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4:19)。
但疑惑的信徒,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他的祈求根本不是祈求,由于愚昧和轻蔑,他根本不相信神会回应他的祷告。这样的人非常不成熟,像个孩子一样,“被风吹动翻腾”。可悲的是,这样的不成熟甚至会带来更大的危机,让他“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4:14)。当我们不信靠神时,情况只会愈来愈糟糕。
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他就像以利亚所责备的古以色列一样:“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若耶和华是神,就当顺从耶和华;若巴力是神,就当顺从巴力”(王上18:21)。他像老底嘉人一样是虚伪的基督徒,“不冷也不热”,我们的主会“从……口中把(他)吐出去”(启3:16)。
简单的说,他是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他虽说自己是信徒,行为却表现出不信的样子。在遇见严重的试炼时,他就转而寻求人的帮助,而不是单单信靠主,祈求答案和帮助;或者他充满了苦毒和怨恨,根本不寻求帮助。他没有弃绝神,但他表现出来的就像神根本不存在、不关心,或没有能力拯救他脱离困境。他知道神的话语、神的爱、恩典和供应,但拒绝支取这些属天的资源。如雅各在本书信后面所指出的,这个人的问题就是罪。他劝勉说:“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有罪的人哪,要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要清洁你们的心”(4:8)。这节经文中,“心怀二意的人”就叫做“有罪的人”,这种说法只用在不信者身上(参4:8的注释)。
不管他怎么看自己,心怀二意的人想要侍奉两个神。主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太6:24)。约翰·班扬(John Bunyan)在他的经典著作《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中把这样的人叫做“三心二意先生”。不管在属灵上或实际生活上,一个人都不可能侍奉两个主。“与世俗为友就是与神为敌”(雅4:4);反之,与神为友就是与世俗为敌。“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6:5)。除此之外,我们无法真正爱他、信靠他或服侍他。
5. 谦卑的灵(1:9-11)
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该喜乐;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样,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花也凋谢,美容就消没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这样衰残。
在试炼中忍耐的第五个方法是持守一个谦卑的灵。
雅各一开始提到的卑微的弟兄是指经济上弱势、分散四处、遭遇逼迫的犹太信徒,他们是雅各写这封书信的对象。他们当中许多人过去的经济状况显然不错,但他们的房子和财产不是被充公,就是因为逃亡而必须放弃。这时,他们大部分人都是贫穷的。
环境虽然如此,当这样的信徒升高,就该喜乐。Kauchaomai(喜乐)通常译作“欢欣”或“夸耀”。雅各所说的是一种合理的骄傲,甚至是情况最悲惨的基督徒,也可以因着神儿女这样的“高位”所带来的无数祝福而欢欣快乐。他在世人眼中可能被看作“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林前4:13),但在神的眼中,他却是高贵无比。他可能身体饥饿,但拥有生命的粮;他可能干渴,但拥有生命之水;他可能贫穷,但拥有永恒的富足。他可能为人所弃,但在永恒里为神所接纳;他在地上可能无家可归,但在天上有荣耀的居所。当神以他的智慧和主权,剥夺某些儿女属世的产业时,他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在属灵上成熟。这样的祝福远比他们所失去的任何东西,或渴望得到却从未拥有的东西,更加宝贵。在今生遭到剥夺的信徒可以忍受那暂时、微不足道的剥夺,因为他在将来要拥有一个属天永恒、稳妥的产业。
彼得称颂道:“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你们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彼前1:3-6)
约翰也给我们类似的鼓励和欢喜的理由。他说:“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世人所以不认识我们,是因未曾认识他。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约壹3:1-3)
道成肉身的主应许我们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又说,“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太5:3、5)。
因为上述所有的理由,所以保罗可以说:“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8:16-18)。
雅各接着说明这个原则的另一面。物质上贫乏的信徒应以属灵的丰富为喜乐;同样地,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这意思是说物质生活富裕、健康、各方面蒙福的信徒在遇到试炼时应该喜乐,因为试炼教导他们物质事物的短暂,不能给予他们内在永恒的满足或帮助,尤其是属灵的帮助。他和他所有的产业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样。彼得引用以赛亚书提醒我们:“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彼前1:24;参 赛40:6-7)。
因为凡是人(包括信徒),天然的倾向就是相信物质的事物,因此雅各特别要我们留意财富的危险。除了说明物质事物的短暂和强调倚赖物质事物的危险之外,他又补充说: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花也凋谢,美容就消没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这样衰残。这幅图画正是以色列花草生长的情况,二月开花,五月凋谢。雅各从以赛亚书40:6-8借用了这个比喻(参 诗102:4、11,103:15)。
物质事物的丧失是为了让富人转而寻求神,让属灵更成熟,得到更大的祝福和满足。在这一点上,富人和穷人都一样。不管物质多寡,都不是最后的结果,真正重要的是信靠神,因为神赐给一切儿女丰丰富富的属灵财富,这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可以让人满足。
卑微的信徒信靠基督供应一切所需,就能超越试炼,在基督永恒的国度里攀升更高的地位。在那里,身为神的儿女是富足的,可以喜乐和夸耀。对富足的信徒而言,财富是短暂的,信靠基督会带来同等的祝福,让他灵里卑微,充满真实的谦卑。因此,卑微的弟兄可以忘记自己在地上的贫穷,同样地,富足的弟兄也可以忘记自己在地上的财富。因着信靠基督,这两种人都是一样的。
当你失去儿女、妻子、丈夫或其他亲人时,财富不能安慰你。当你失去健康、被朋友背叛或遭人恶意中伤时,金钱不能替你买来心灵的平安或减少你的痛苦。试炼是很好的平衡器,让神的儿女更倚靠神。财富不会让人更亲近神,贫穷也不会让人离神更远。根据这个真理,希伯来书那段优美、著名的经文可以稍作修饰:“所以我们只管(同样)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同样的)怜恤,蒙(同样的)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6;参 腓4:19)。
(二)忍耐的报酬(1:12)
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
Makarios(有福的)和马太福音第5章的八福所用的是同一个词。有福的不仅指单纯的快乐或无忧无虑的人生,而是指更深远的内在喜乐和满足。这样的喜乐只有主自己可以赏赐给那些为了主的缘故、借着主的能力,忠心忍耐、克服试炼的人。彼得说:“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前1:6-7)。
忍受试探的人是一个永不放弃信靠主的人。他是一个真信徒,坚持忍耐,成为经过试验的人(经过试验却没有失去信心)。这个原则简单明了,而且满有恩典:忍耐带来神的称许,神的称许带来生命的冠冕。冠冕这个词是指运动员的冠冕,不是皇室的冠冕。运动竞赛中,得胜者会得到一顶冠冕,代表坚忍以致得胜。生命的冠冕是指永恒的生命。因此,这个原则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忍耐证实神的称许,因为忍耐是永恒生命(救恩)的证据。换言之,不是忍耐带来救恩和永恒生命,而是忍耐本身就是救恩和永恒生命的结果和证据。
保罗以属天的权柄向我们保证:“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4:8;参 启2:10)。使徒在提摩太前书中劝勉他属灵的儿子:“你要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为此被召”(提前6:12)。另一位伟大的使徒也给信徒相同的保证:“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彼前5:4)。这个冠冕——“生命的冠冕”、“公义的冠冕”或“荣耀的冠冕”——都是同样的冠冕,每位信徒都会得到。这不是每个信徒根据个人的忠心所得到的不同奖赏(如林前3:12-15所说),而是每位信徒因为信耶稣基督,一定会得到的共同“奖赏”。
雅各很清楚的将“忍受试验”和“真实爱神”两者结合在一起,因为忍耐是那些爱他之人最确定的证据之一。事实上,这是圣经对真信徒的定义——一个真实爱神的人。约翰一再将神的爱和真实信心结合在一起。“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壹4:8);“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16节);“我们遵守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5:3)。彼得说:“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彼前1:8)。保罗说不爱主的人可诅可咒(参 林前16:22)。
真基督徒不是一个曾经决志的人,而是一个不断爱神的人,他爱神的心不会因为困难和痛苦而减少或毁坏,不管困难和痛苦有多严重或时间有多长。就像顺服神的心意是真信心的确据一样(约14:15,15:9-10;约壹2:5-6,4:16,5:1-3),爱神也是真信心的确据。
19世纪初期纽约著名布道家加德纳·斯普林(Gardiner Spring)写到有关真实爱主所带出来的忍耐能力:
这样的爱,和那种以个人快乐为最高动机和目标的自私之爱截然不同。如果一个人爱神,只是为了个人的快乐;或是以神为乐时,只是因为神可以为他做什么,不是因为神本身,这样的感情根本没有道德上的价值。这实际上是爱自己,不是真的爱神。但若将属世的心思置于死地,灵魂就能与神的性情合而为一。神自己,在神所彰显的完全荣耀中,是我们虔诚喜乐仰望的对象。在喜乐的时刻,圣徒的眼光完全不在自己身上,他的心思乃是对准神的卓越美善。神的性情充满他的心思意念,在神的尊严荣美之中,一切都微不足道,都是虚空。他从不质疑神是否会以怜悯待他……他的灵魂亲近神,在他热切的爱情中,他可以说:“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诗73:25,42:1)。[2]
[1] 转引自I. D. E.Thomas, A Puritan Golden Treasury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77), 11。
[2] The Distinguishing Traits of Christian Character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n.d.),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