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撒但的儿女与神的儿女(3:11-18)
我们应当彼此相爱,这就是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命令。不可像该隐,他是属那恶者,杀了他的兄弟。为什么杀了他呢?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弟兄们,世人若恨你们,不要以为稀奇。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神的爱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1970年,著名的基督徒护教学家、布道家、作家弗朗西斯·薛华(Francis Schaeffer, 1912-1984)在其著作《基督徒的标志》(The Mark of the Christian)一书中,用以下一段话作为引言:
“历世历代以来,许多人用各种不同的象征符号来表明他们是基督徒:有人在外套的翻领上别上某种标志,有人在脖子上挂项链,甚至有人梳理特定的发型。
当然,如果他觉得有这种呼召,这些东西都没什么不对的。不过,基督徒有一个记号远胜过这些——不只是为了某个特殊场合、特殊时代使用方便而想出来的,而是一个放诸四海、历世历代教会都适用的记号,直到耶稣再来。
这个记号是什么?
耶稣在他事工的尾声,展望十字架上受死、空坟、升天,知道自己即将离世。他开始预备门徒的心,迎接即将到来的事情。就在这时候,他很清楚地说明,基督徒最明显的标志应该是什么:‘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3-35)
这段话表明了耶稣赐给基督徒的记号,不只是某个时代、某个地点,而是所有时代、所有地方,直到耶稣再来。”[1]
可见,爱正是真信徒与撒但子民最明显的差异;爱,从始至终都是真圣徒不可或缺的特征。新约圣经其他地方也不断支持这项真理:
♦“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5:5)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加5:22-23)
♦“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蒙了神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帖前4:9)
♦“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以致爱弟兄没有虚假,就当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彼前1:22)
♦“我们若照他的命令行,这就是爱。你们从起初所听见当行的,就是这命令。”(约贰6节)
神不只命令属基督的人要展现爱心(参 约15:12;罗12:10;彼前4:8),他也赐给他们能力能够顺服这道命令,并达成这项要求(参 罗5:5)。
因此,约翰所说,基督徒的记号就是彼此相爱,并非什么前所未闻的新鲜事(在这封书信中,他谈到从道德方面检测信徒,而爱就是其中的第二项,参2:7-11)。因为神爱他们(参 罗5:8;弗1:3-14,2:4-5),真信徒和其他人相处,一定会反映出那份爱(参 太22:37-39;弗5:2;约壹4:19)。所以约翰此处的教导并非新事,乃是“你们从起初所受的旧命令,这旧命令就是你们所听见的道”(2:7,参10节,4:7-8)。
约翰的读者都了解那项真理,因为使徒们已经忠实地向他们传讲了(参 约壹1:5,2:24)。然而,假教师也到了他们那里,而且教导人说,爱并不是真实救恩的必要记号。那些离弃真信仰的人,不但对基督的本性有错误的看法,不顺服神的诫命,也对真信徒缺乏爱心。针对这种错谬,约翰引导读者回到从起初他们所听见的道,就是使徒从一开始所传讲的福音,包括有关耶稣基督的真理、福音的内容、人类的罪性、人需要过公义的生活等等,同时也包括要彼此相爱的命令。约翰敦促读者,谨记从起初所受的教导,不要容许任何人引领他们走向歧途(参 犹3节)。
主在约翰福音13:34-35的命令,可以说是非常古老的(参 利19:18;罗13:10);但另一方面,也是新的。爱从来未曾像耶稣那样呈现过——最登峰造极的表现,就是为他所爱的人牺牲舍命。耶稣说,“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15:12-13;参 路19:10;加2:20;启1:5)。神古今一贯的命令所要求的爱,主耶稣基督是完美的典范。虽然信徒们的爱无法爱到主耶稣那样的程度,他们还是可以遵行约翰的吩咐,以基督那样的方式彼此相爱(约壹3:23,4:7、21;约贰5节;罗12:10,13:8-9;加5:13-14;西3:14;来10:24,13:1;彼前1:22,4:8),借着圣灵的能力(参 罗5:5)无私地关爱别人,牺牲自己。
约翰在3:11强调了爱的重要,接着便将遵行这命令的神儿女与不遵行这命令的魔鬼子民作了对比。撒但儿女的标志不是爱,反倒是杀害、恨恶和漠视神的儿女。
(一)撒但的儿女杀害神的儿女(3:12、14)
不可像该隐,他是属那恶者,杀了他的兄弟。为什么杀了他呢?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
谋杀,是仇恨最终极的行动(参 民35:20-21;太5:21-22),也是把爱的缺乏以最偏激的方式表露出来。约翰在此处插入了该隐——第一个杀人凶手——的例子来说明这件事。这也是整封书信中唯一引用旧约圣经的地方。
为了敬拜神,该隐献给神一份祭物(参 创4:3-5),却是不蒙悦纳的礼物(参 来11:4);不像他的弟弟亚伯,亚伯献了一头牲畜为祭,从上下文看来,这乃是遵照神的吩咐作的。该隐忽视神的要求,径自献了地里的出产作为祭物。
该隐绝不是真心敬拜神的人,不但献祭时不顺服,而且杀了他的兄弟,这两件事都显露出他属那恶者。创世记4:2-8中描述了历史上第一件谋杀案的骇人故事:“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该隐属那恶者,意即他是属于黑暗的国度。不信的犹太人也是如此,他们跟该隐一样恨恶真实的义,想方设法要杀害耶稣。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约8:44上)
译作恶者的这个词(ponēros),指的是坚决、好斗、狂热的恶,竭力与美善作对的(参 太4:3-0;林后2:11;彼前5:8)。其意义超越基本的邪恶、败坏(kakos),进一步指一种恶毒的罪性,要将其他人一起拖进灭亡里(参 太13:19、38-39上;林后4:4)。
约翰说该隐杀了他的兄弟,这个动词是从sphazō来的(这是个生动的字眼,意思是宰杀、屠杀),用来指献祭时宰杀祭牲(参 利1:5,七十士译本),有暴力致死的含义(在该隐的罪行之前,唯一使用这个词的例子,是神杀死一只动物,拿它的皮给亚当夏娃遮身,创3:21)。该隐的祭物品质低劣而遭神拒绝,亚伯的祭物却蒙了悦纳。该隐似乎怀着强烈的憎恨与嫉妒割断兄弟的喉咙,把他变成自己的“献祭替代品”,公然违抗神。
约翰质问:为什么杀了他呢?答案很简单,就在于该隐的性情: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该隐的性情邪恶,对义深恶痛绝,甚至杀了自己的兄弟,因为对方的义行对自己等于一种责难。
不敬虔的人就像该隐一样,憎恶义人,因为义人透过义行暴露出邪恶之辈错误的信念与恶行(参 太14:3-5;徒6:8-14,7:51-60)。
另一方面,那些已经出死入生的人(参 约5:24),因为他们爱弟兄(参 约壹4:7、12),就可以确信自己是已经出死入生了。重生(参 约3:8;多3:5;彼前1:23)使灵性死亡的人得着新生命(参 林后5:17;加6:15;弗4:24),将恨人甚至杀人的恶心转变成爱人的心肠(参 西2:11)。因此约翰提醒读者,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也就是住在灵性死亡的光景中。
(二)撒但的儿女恨恶神的儿女(3:13、15)
弟兄们,世人若恨你们,不要以为稀奇……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
在神眼中,恨跟杀人是同样的罪,因此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当然,真正杀过人的只有少数,但很多人曾经愤怒到想杀人,若环境许可,又不怕承担严重的后果(参 创9:6;太26:52;罗13:4),他们恐怕真的会这么做。但事实上,杀人与恨人两者的分别,只不过是外在的行为——心态其实是一样的。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清楚指出这一点: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断。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太5:21-22)
凡是不肯悔改信主的罪人,必因他们内心恨人的习性受永恒地狱的审判,即使那些心态从来未曾化作外在的行为。
约翰警告读者,他们虽然已经改变,能爱其他信徒,甚至爱不信的人(参 太5:44;罗12:14、20;彼前3:9),但世人若恨你们,不要以为稀奇。这里的稀奇,是thaumazō这个动词的现在主动命令形态,有“惊奇、震惊、讶异”的意思。信徒遭到世界的反对,不应该震惊,反倒应该有所预期(参 徒14:22;提后3:12;彼前4:12),因为世界与神的国没有相通之处(参 林后6:14-15)。耶稣也曾清楚告诉门徒,世人将恨恶他们:
“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恨我的,也恨我的父。我若没有在他们中间行过别人未曾行的事,他们就没有罪;但如今连我与我的父,他们也看见也恨恶了。这要应验他们律法上所写的话,说:‘他们无故地恨我。’”(约15:18-19、23-25)
撒但的儿女因为恨人,便暴露出他们的真性情。救赎的历史包含了太多世界逼迫神百姓的例子(参 来11:36-40)。耶稣自己本乡的人都恨他,才听了他讲的一篇信息就想杀他(参 路4:28-29);全国的领袖后来也设谋要杀他(参 太12:14;可3:6,14:1-2,6:11;约10:39,11:45-57;徒7:52)。世人也痛恨使徒(参 路21:12-13;约16:2-3;徒4:1-31,5:17-41;约17:15-16),他们几乎全都殉道,仅存的约翰也被放逐到拔摩岛上(参 启1:9)。福音的仇敌一直都在迫害那些爱好真理的人,即使今天,世界各地仍有信徒死在魔鬼儿女的手下。
约翰以他一贯黑白分明的风格,提醒读者: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这并不是说,信徒永远不可能杀人,或者杀过人的永远不能得救。但这的确表示,人内心若有恨人的习性,经常抱持杀人的思想,就证明他还未重生;若不悔改,终将永远灭亡(参 启21:7-8,22:14-15)。
(三)撒但的儿女漠视神的儿女(3:16-18)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神的爱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这句话再次肯定,真爱是基督徒显著的记号(参上述第11节的讨论)。借着神的恩典,信徒总是心甘情愿地牺牲一切来帮助他人(参 林后9:6-12;提前6:17-19;来13:16、21),这样的爱心充满在他们的态度中,从他们的生命里发出光彩。新约圣经中也记载了好几个引人注目的爱心范例。其中一位典范是使徒保罗向腓立比教会推荐的以巴弗提:
“然而,我想必须打发以巴弗提到你们那里去。他是我的兄弟,与我一同作工、一同当兵,是你们所差遣的,也是供给我需用的。他很想念你们众人,并且极其难过,因为你们听见他病了。他实在是病了,几乎要死,然而神怜恤他,不但怜恤他,也怜恤我,免得我忧上加忧。所以我越发急速打发他去,叫你们再见他,就可以喜乐,我也可以少些忧愁。故此,你们要在主里欢欢乐乐地接待他,而且要尊重这样的人,因他为作基督的工夫,几乎至死,不顾性命,要补足你们供给我的不及之处。”(腓2:25-30)
保罗自己也情愿为了基督的缘故舍弃生命:“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1:21;参 罗9:3-5;林后1:9-10)当然,主耶稣是保罗的典范,因为他在十字架上为一切相信的人舍了自己的性命(参 约10:11、14-18,15:13;罗8:32-34;加3:13;彼前2:24)。
为我们舍命这个措辞是使徒约翰特有的(参 约10:11、15、17、18,13:37-38,15:13),而所舍的“命”,除了指“性命”,还包括舍弃一切贵重的事物。基督代罪人死,就是无私的最高典范(参 约15:12-13;腓2:5-8;彼前2:19-23;林后8:9)。因此,约翰劝诫读者,既然跟从了基督,必要的时候就当为弟兄舍命。从接下去所提到的世上财物,清楚可见这里“舍命”指的并不只是为其他信徒牺牲性命,还有更广的含义。
不信主的人自私冷漠,这与信徒慷慨慈悲的爱心,恰成强烈对比(参 徒2:45,4:36-37,9:36,11:29-30;林后8:1-5,9:2、11-13;腓4:14-16)。约翰用很实际、明确的措辞来说明两者态度的不同: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神的爱怎能存在他里面呢?魔鬼的儿女常有世上财物(物质财富),可以任意挥霍。他们若牺牲利益施赠给别人(参 可12:43-44),也是出于自私的动机。不信者的慈善行为往往只是为了安抚自己的良心,满足自己的情感,或者为自己换取荣誉(参 太6:1-2),并不是求神的荣耀。
但信徒的情况截然不同。如同约翰对读者最后的训令一样: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单单口里宣称爱人是不够的(信心也是一样;参 路6:46;雅2:18-26)。要证明人有真爱、是神的儿女,不在乎感情,而在乎行为(参 太25:34-40)。
因此,对约翰而言,撒但的儿女和神的儿女,两者的区别再明显不过了。杀人的,习惯恨人的,长久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需要漠不关心的,这等人没有永生。另一种人,因为悔罪信靠基督,就弃绝凶杀恨人的心,不再自私,也不再对他人的需要冷漠硬心,这等人的行为证实他们已经重生。基督徒去除那些罪恶的特性,能对别人展现真爱,尤其是对其他的信徒(参 罗12:10-13;加6:10),因为神的爱已经厚厚浇灌在他们心里。他们诚心顺服雅各的训令:“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参2:8、15-17)
[1]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1970,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