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仆人的复活
十五、仆人的复活(16:1-20)
关于耶稣复活的叙事构成了所有四卷福音书关于耶稣基督故事的最高潮。这是基督信息的基础:没有基督的复活,就不会有从他而来的拯救的好消息可以传扬。“使徒行传中每一个讲道都是关于复活的信息——每个讲道者都宣告这个主题。早期教会忠实地建立在基督复活的基础上。”[1]
福音书关于复活的记录,与它们对耶稣被钉十字架和死亡的叙事一样,具有庄严和克制的特点。没有任何一卷福音书报告了所有的事件,因此,要把这些叙事组合成一个连续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但是,这些残缺不全的叙事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靠。存在这样的差异,“不是史家之错,而是这些事件在不同见证人的感受和记忆里留下的印象所造成的自然效果”[3]。
马可福音的最后一章专门叙述了基督最终的得胜,而且自然地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8节)生动地刻画了妇人们探访空坟墓的情景,这一章余下的部分(9-20节)则总结了耶稣复活之后在不同场合的显现以及他的升天。
(一)妇人们来到空坟墓前(16:1-8)
在所有福音书里,基督复活的记录中第一件事情就是这些妇人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来到耶稣的坟墓前(太28:1-8;路24:1-8;约20:1-2)。同观福音书各有不同,但显然是彼此平行的记录。第四福音书的叙事只提到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前,以及由此带来的彼得和约翰对坟墓的探看(20:1-10)。“马可福音表明,同样的几个人见证了基督被钉十字架、埋葬和空坟墓。”[4]
过了安息日 这句话所用的复合动词带有过了一段时间的意思。这些妇人们觉得,隔在中间的安息日阻拦她们不能立刻膏抹耶稣的尸体,实在令人痛苦和烦恼。
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雅各的母亲马利亚并撒罗米 这三位妇人都见证了耶稣被钉十字架的过程(15:40),并且前两位还看到了耶稣被埋葬(15:47)。在记录星期天早晨发生的事件时,约翰只提到抹大拉的马利亚(20:1),而马太提到两个妇人的名字(28:1);路加则补充了约亚拿的名字,并指出还有“与他们在一处的妇女”(24:10)。我们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妇人参与了此事,但是很显然,没有一位男人参与其中。作为对她们忠诚的回报,这些妇人首先知晓了耶稣的复活。
买了香膏 她们是在星期六晚上日落以后去采购的,那时商店会开门几个小时,为有紧急需要的客人们提供服务。按照路加福音23:56的记载,有些从加利利来的妇人在周五晚上日落之前就“预备了香料香膏”。若是这样,她们可能觉得现有的数量不够,还需要在星期六晚上采购一点。“香膏”(spices)是所有带有香气的东西的统称,这里指“香油”。
要去膏耶稣的身体 用香料裹尸体并不是犹太人通常的做法,而且“膏身体”与此有所不同。这些妇人们的目的似乎是把香膏浇在尸体上,以此来表达她们的爱,如果不是因为安息日的限制,她们早就这样做了。但是,当尸体已经躺在坟墓中两个晚上之后她们还愿意这样做,乃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爱常常让人做一些从实用的观点看来毫无用处的事情。”[5]她们行事的目的毫无疑问地证明,她们认为耶稣真的已经无可挽回地死了。她们并没有期待看到他的复活。有意思的是,后来我们再也没有听到任何关于这些香膏的事情,因为它们已经不再需要了。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 这个时间表明了她们迫切地想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尽早完成这件事的心情。所有福音书都强调了清早这个时间。这个词似乎表示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些妇人当晚是住在伯大尼,还是耶路撒冷。
出太阳的时候,她们来到坟墓那里 “来到坟墓那里”生动地刻画出她们来到坟墓所在地点的情景。“出太阳的时候”则精确地表明,当时太阳刚刚升起。这个时间似乎与本节前一个时间有冲突,但是,既然这两个时间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显然马可并不认为它们自相矛盾。也许,他在一句话中浓缩了两件事:这些妇人在天亮以前就出发,但是到达坟墓的时候太阳已经出来了。另一些人认为,这两个短语更可能简单地表示这些妇人一大早就出门了。琼斯说:“膏耶稣的身体需要有亮光,如果在日出之前就到达并没有什么益处;因此马可的‘清早’,意思是尽可能在日出的时候就到达。”[6]如果是这样,则第二个时间描述补充定义了第一个时间。
彼此说 这表明她们到达坟墓的时候彼此对话的情况。那时,她们突然记起曾经看到一块大石被滚到墓门处(15:46-47),而这成为她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谁给我们把石头从墓门滚开呢? 这句话仅见于马可福音,生动地回忆起她们当时的焦虑。她们一心想着实现自己的目的,忘了请几个男人和她们一道前来,帮忙滚开石头。现在,她们有点担心能不能找到几个工人来移开这块石头。显然,这些妇人不知道有兵丁把墓封了,并在附近驻守的事情(太27:62-66)。
她们抬头一看,却见石头已经滚开了 “她们抬头一看”暗示她们正低头焦急地商量,这也可能暗示坟墓的位置比较高。“已经滚开了”记载了石头已经被移开并放在一旁的情况。坟墓的门大大地开着,邀请她们入内。石头被滚开的原因不是让复活的基督出来,而是让人可以进去查看他已经不在里面。马可没有在石头如何被滚开一事上浪费笔墨(参太28:2-4)。
那石头原来很大 人们一般认为这个短语是在解释第3节提出的问题,但是马可在整个关于石头的故事讲完以后,才朴实无华地将它放在了句尾。也许马可想要表示这块石头是如此之大,因此那些妇人站在跟前,立刻就看见了所发生的事情。石门洞开的坟墓可能意味着凶残的盗贼已经滚开了石头,动过耶稣的尸体。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这正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当时立刻得出的结论。
她们进了坟墓 在发现令人惊异的事情以前,她们进入了墓室。这是一个人工挖掘而成的洞穴,用作家族安葬的地方。
看见一个少年人坐在右边 显然马可认为这个“少年人”是一个天使,但是他仅仅描写了天使显现给妇人们看的形象。“少年人的青春和美丽一点也没有掩盖他天使的本质。”[7]“右边”一词,指的是他与进来的妇人之间的相对位置。埋葬耶稣的地方是在墓室的右边。
穿着白袍 马可说这个少年人“身上披着一件白袍”。这是祭司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穿的那种长长的、飘逸的袍子。“白”不仅指明了它的颜色,而且强调了它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光彩。世上没有一个少年人会穿这样的袍子。路加说那些妇人迷惑地发现耶稣的尸体不在那里之后,看见了两位天使(24:3-4)。也许马可满足于简单地提及其中充作发言人的那位天使。
就甚惊恐 这个强烈的复合动词在新约中仅见于马可福音,表达了她们在遇到极其不同寻常的事件时,感受到的强烈惊恐和不安。动词的不定过去时表明,当时她们被惊恐抓住,完全不知所措了。
那少年人对她们说:“不要惊恐!” 这里的“说”字是马可福音中最后一次使用历史现在时,戏剧性地刻画了天使作出这独特宣告的情景。这不是一个鬼魂在对她们说话,而是一个天使,他理解她们的情感,并立刻安慰她们说“不要惊恐”。
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 天使知道她们前来的目的。这句话在原文中的语序是“耶稣这你们寻找的,那拿撒勒人,那被钉十字架的人”,强调她们的主要目的是寻找一位特定的人。这种双重称呼,刻画了耶稣所承受的极度羞辱。这位卑贱的拿撒勒人的一生,已经在他永久被钉十字架的事实中结束了。正是因为他的生命这样结束,她们才期待能在坟墓中找到他的尸体。但是,她们的寻找揭示出,她们忘记了他的教导(路24:5-8)。把天使的话视为疑问句“你们在寻找耶稣吗?”,这种观点成立的可能性较小。因为这样的解释暗示,她们的搜寻乃是无用之功。
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 这是对一件荣耀事实的宣告,并且解释了随之而来的后果。因此,对耶稣复活的第一个宣告出自于天使之口。而不定过去时的“他已经复活了”,将此事当作一件过去发生的事件陈述出来。被动语态的动词也许带有不及物动词的意味,表示“他复活了”,或者表示被动的意思“他被复活了”。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可以使用这个动词形态,而且无论何种情况都是真的。耶稣的复活解释了为何她们在坟墓中找不到他的尸体,因为在死人堆中找不到活人。福音书没有描述他复活的情况,也没有人亲眼见到他的复活。天使传达的信息提供了复活的事件和坟墓的情况之间的必要联系。
看哪!安放他的地方 “看哪!”天使直接邀请她们观看安放尸体的地方,就是在比较软的岩石上凿出的凸出或凹进之处。她们所见的,就是他已经从死里复活的证据(参约20:6-7)。“基督全人,包括他的灵魂和身体,都已经复活了。”[8]留下的裹尸布,是确定耶稣已经复活的第一件证据。从此以后,空坟墓就成为了基督教的合适象征。
但是你们去吧,告诉他的门徒和彼得 这句话里强烈的转折连词“但是”,提醒她们从惊奇和恐惧中恢复回来,完成复活的耶稣赋予她们的任务。“你们去吧”即“现在就去”,是给这些妇人的命令。她们既然知道了真相,就需要采取行动。“神若不是期待人完成他的任务,就不会向他揭示复活的事实。”[9]忠诚让她们有资格成为首先知道这个好消息的人,但是也让她们担当起使命,成为最初的报信人,去通报耶稣的门徒。这句话里附加的“和彼得”几个字仅见于马可福音,如果马可福音的材料来自于彼得的讲道,那么这个短语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力量。彼得被单独提出来,不是因为他在门徒中居首(若是那样,他的名字应该出现在门徒之前,而不是列在后面),而是要通过这个信息让他知道:尽管他不认耶稣,耶稣还是将他算在门徒的圈子里。“耶稣没有去想彼得对不起自己的地方,而是想到了他正在经历的悔恨,这是耶稣行事的特征。耶稣渴望安慰悔改的罪人,远胜于想要惩罚他们的罪。”[10]在回忆复活的情况时,彼得也没有忘记提起基督向他本人所传达的恩典的记号。
他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这是提醒门徒们不要忘记耶稣被捕之前和他们的约定(太26:32;可14:28)。在困惑和哀恸中,他们已经忘记了他所有的应许。“在你们以先”不是指他会亲自带领他们回到加利利,而是指他要先去等着他们。因为缺乏信心,门徒们没有立刻按照耶稣的吩咐采取行动。也许耶稣在耶路撒冷附近向他们显现,是让他们确信他已经真实地复活的必要步骤。天使告诉那些妇人的时候不断使用“你们”一词,暗示这个宣告并不仅针对十一位门徒。他所说的一切都指向一次经过预先安排、将要发生在加利利的特别显现,他所有的门徒都受邀前往(太28:16-20;路24:9;林前15:6)。
在那里你们要见他 这是耶稣对自己在加利利复活显现的清楚应许。这句话并没有排除他在耶路撒冷显现的可能性。(有人试图将这句话解释为基督末日的显现,并教导说基督末日将会在加利利降临,但是上下文并不支持这种解释。)
正如他从前所告诉你们的 这是唯有马可福音补充的一句话。“正如”(as)更好的翻译是“甚至就像”(even as),向他们确保他的应许会精确地成就。他们是否接受他所宣告的复活,依赖于他们是否认为他的话语是真实的。根据路加福音(24:5-7)的记载,天使们提醒那些妇人回想耶稣早在加利利就告诉她们的有关自己死亡和复活的教导;他所预言自己死亡的话语已经成就,这应该让她们确信他关于自己必要复活的话语也会成就。
她们就出来,从坟墓那里逃跑 这是她们立刻作出的反应。可以理解,她们带着兴奋的喧闹逃了出来。
因为发抖和惊奇临到她们(美国标准译本)这是马可对她们情绪的描述。“临到”(had come upon)是过去进行时,意为“抓住了她们”。这件事让她们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让她们的身体发抖。当她们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开始意识到天使所宣告的乃是已经发生的深奥事实,她们就“大大地欢喜”(太28:8)与惊奇,或者说“欣喜若狂”。她们感觉到极大的惊奇,大大超过了自己正常的反应。
什么也不告诉任何人,因为她们害怕 “什么也不告诉任何人”这个强烈的双重否定句,是马可福音所独有的。这不可能表示他们从未按照天使的指示,报信给任何人(参路24:9;太28:8)。马可福音的叙述强调的是当她们意外地遇到这件惊人的事情时,心里所留下的复杂而混乱的情绪。“害怕”是过去进行时,说明了她们这种情绪的持续状态。这个动词可以表示警惕和受惊,特别当这句经文被人们认为是一句不完整的句子时,更是如此。但这个词在这里更可能的含义是对她们所提到的奇妙信息之敬畏。这是一条令人敬畏的信息,她们不敢报告给别的人;直到她们找到那些应该传话的人以后,她们才觉得自己可以将此事说出来。
(二)马可福音加长的结尾(16:9-20)
“马可福音加长的结尾”,是目前人们常用来称呼其结尾段落(16:9-20)的方式。这个称呼立刻指出了这卷福音书结尾部分在文本证据上的不确定性。没有任何一本福音书在结尾上有着如此众多的异文手稿;在解释这种现象时,也没有任何一本福音书具有同样多种多样的学术观点。这本书最后十二节是新约中最主要的文本考据问题之一。
绝大多数现存的希腊文手稿都完整地包含了最后十二节。它们也出现在希腊文的经文选读(lectionaries)中,在复活节和耶稣升天节的时候被人诵读。这个结尾也见于大量古拉丁语的手稿中,存在于武加大译本和别的古代版本里。最早的基督教作家们也接受了这些经文。塔提安将其编入自己的“同观福音书”(约公元175年),爱任纽(约公元180年)引用了第19节,指出这一节位于马可福音的结尾处。
但是,尽管有如此大量的证据,却另有有力的证据指向相反的方向。西奈抄本(א)和梵蒂冈抄本(B)两种源自4世纪的大楷体抄本(great uncial manuscript),均结束于第8节。与其通常的做法不同,B的抄写员在马可福音结束后空了一行,并写下“马可所作”(according to Mark)几个字。这很可能表示他知道有一种较长的结尾,但是他自己的抄本在第8节就结束了。12世纪的草书抄本(cursive)2386也在第8节就结束了。同样,西奈古叙利亚文译本(Sinaitic Old Syriac)和大多数亚美尼亚文(Armenian)与埃塞俄比亚文(Ethiopic)译本,都没有采用这种较长的结尾。有很多草书抄本包含了第9-20节,却加上注释指出对这些经文存疑。4种6世纪或更晚的大楷体抄本,[11]以及沙希地文译本(Sahidic)、埃塞俄比亚文译本、哈克尔叙利亚译本(Harclean Syriac)和最早的波海利文译本(Bohairic),都同时具有两种结尾。紧接着第8节之后的较短结尾是这样的:
但是,她们将天使告诉她们的话,简单地告诉了彼得和那些与他同在一起的人。这事以后,耶稣通过他们,从东方到西方宣扬这神圣的、不朽的永恒拯救(修订标准译本)。
第9-20节被放在这个较短的结尾之后。毫无疑问,这个较短的结尾是抄写员因为第8节的结束太过突然而添加上去的。这是抄写员为了补全一个未完的记录而做出的尝试。
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约公元265-340年),是第一个出面质疑较长结尾的基督徒作家。在试图协调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关于复活的记载时,他说“几乎所有马可福音的抄本”都结束于第8节。公元406-407年,哲罗姆在伯利恒也写下了几乎相同的话语。安提阿的维克托(Victor of Antioch,5世纪)是已知最早注释马可福音的作者,他也重复了优西比乌的说法,但是补充了对较长结尾的注释,因为他发现这些经节出现在非常多的抄本中。一本公元986年的亚美尼亚文福音书手稿,在马可福音16:9-20上带有如下的注释:“据阿里斯通长老”(of the presbyter Ariston)。尽管这句关于作者的声明因为年代太晚而没有任何权威性,但确实佐证了这些经节不是出自马可之手的观点。
因此,外部证据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怀疑这些经节的外部证据也被内部证据有力地支持。霍特总结了不支持这种结尾的各种证据:“它和第8节的联系不自然,主题的变换显得异常突兀。整体风格完全不像马可;我们没有看到叙事,而是看到简单的数行文字,对复活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了总结或概括;作者强烈地想要推出某种‘道德教训’,而这完全不是马可的特点。”[12]哈里森(Harrison)进一步指出,从抄写分析上看,全书更可能在第8节就突然结尾了。如果第9-20节是原文的一部分,我们很难看出为何抄写员们要删除它们,但是如果这些抄本在第8节突然结束,“那么很容易看到为何有人觉得有必要补充这些经节”[13]。斯韦特陈述了自己对这一现象的评估:“当我们把外部证据以及这些经文与马可福音其余的经文区分开来的内在缺陷加在一起,几乎不得不得出结论:它们属于另一件作品。”[14]沃菲尔德这位坚定的保守主义者也得到同样的结论:“综合外证和内证,几乎可以独立地将这一段落从马可福音中排除在外,而不用考虑批评家们是否能够解决马可福音看起来没有完成的问题,或者这一段落来自何处的问题。”[15]
但是,并非所有的学者在研究这种现象以后,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尽管16:9-20属于马可福音原文的观点具有严重的困难,但是它并非没有自己坚定的捍卫者。[16]至今还有学者们认为这种观点站得住脚。他们认为,生活在א和B成书之前150年的早期教父们在写作和引用时将这一段当作圣经对待,削弱了不支持这种观点的外证之力度。[17]爱任纽的作品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曾经质疑过这一段经文的真实性。莫里森指出,优西比乌的兴趣在于协调不同福音书的记载,他出于这种动机而作出的笼统陈述,其证据并不像他所表达的那样强。[18]希尔斯(Hills)提出,删除这些经文的抄本可能受到了亚历山大学派(Alexandria)的影响,或者直接源自这个学派,“在他们中间流行着一种文本批评的趋势,致力于删除圣经文本上可疑的添加文字”[19]。支持者们也承认这段经文在风格和叙述方式上和福音书其余的部分有明显的不同,但是他们认为并非无法将其归于马可的笔下。他们认为,这一段里综述性的内容与作者特殊的目的相一致,乃是为了指出使徒们如何克服了自己的不情愿、接受基督复活的事实并准备接受和执行大使命的各个步骤。支持者们指出,这些经文中确实有一些其他福音书中没有的材料,而且写作风格上的表面差异反而有利于马可是原作者的观点;因为若是由后来的某个编者加入,他应该极力避免这种差异。在谈到这一段落的综述特点时,伦斯基坚持认为“马可在别的地方使用了同样、甚至更加简略的风格”,并指出了1:12-13、14-15等段落。[20]因此,同样诚实的学者们在评估这一实际存在的现象时,得到了差异很大的结论。琼斯的总结很不错:“不管是谁写的,这些经文都在很早的时候就附着在福音书上了。在2世纪的时候它们就已经被认为是福音书的一部分;即使它们不是马可本人写的,也不会因此失去它们的权威性和力量。我们可以安心地接受这个段落,将其当作‘对其中所说的话和所发生的事之非常古老而真实的记录。’”[21]
将这些不同的看法放在心里,现在我们开始研究这一段落,寻求理解它所说的。这个“较长的结尾”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它概述了基督的复活显现(9-14节),记录了基督给予门徒们的使命(15-18节),并以他的升天和福音的传讲作为结尾(19-20节)。
1. 耶稣的显现(9-14节)
第9-14节给出了复活的基督三次不同显现的概述。这一段主要强调了他已经复活的报告不被人相信的情况。
现在,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稣复活了 开始的小品词“现在”带有连续性的意思,但是整个叙事并没有顺着前几节的故事往下发展。它没有继续讲完几个妇人从坟墓逃出的故事,而是提到那天早晨另一个人(即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前,遇到耶稣向她显现的情况(约20:11-18)。“复活”一词没有主语(斜体字的“耶稣”这个词是英王钦定本的编者补充上去的),仿佛和前面的经节具有相同的主语。有人认为这个事实是支持这一段经文出自另一个人之手的证据,但是把马可当作原作者的支持者则回应说,马可这样朴实无华的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再提耶稣的名字,因为“在之前的整个上下文”中,他都“一心想着复活的救主”[22]。
就先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 这句话里的动词可以表示耶稣向她显现,或者表示耶稣让自己可以被她看见。“按照我们所知的,除非他愿意向人显现,人们无法看到他复活以后的新状态。”[23]“先”字可以表示绝对意义的“首先”,或者表示在这一段所记载的事件中相对意义上的第一次显现。如果是后一种含义,那么马太福音28:9-10中记载的显现可能出现在这一事件之前。
耶稣从她身上曾赶出七个鬼 鉴于这是马可第四次提到抹大拉的马利亚(15:40、47,16:1),因此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个经历,就显得十分奇怪。这事若在15:40中提出,会更加自然。这句话似乎自然地暗示这一段落不属于马可福音,但是支持马可是原作者的人坚持认为,这件事出现在这里没有不自然的地方,而是解释了为何基督的首次显现是出现在她面前。“从她身上曾赶出”指出谁是她的恩人。“她是从没有抛弃耶稣的妇人之一,因此她的忠心得到了奖赏。”[24]完成时的“曾赶出”,强调了耶稣行为所造成的永久后果。
她去告诉那向来跟随耶稣的人 “她”字是人称指示代词,本意是“那人”,但是人们一般认为这个代词在这里没有强调之意,而是简单地重复了主要的主语。尽管这是文法良好的希腊文,但是并不是马可的风格。常用动词“去”(poreuomai),之前在这卷福音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鉴于马可有足够的机会在之前就使用这个动词,因此古尔德认为这个词在这一段里连续出现三次(10、12、13节),是马可并非这一段的原作者之有力证据。[25]而支持者则质疑,难道仅仅因为一个人在之前没有使用过某个特定的词汇,他就无权宣称自己是这一段经文的作者吗?“那向来跟随耶稣的人”这种迂回的说法也没有出现在福音书任何别的地方,但是这与马可福音所说耶稣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3:14;亦参5:18)相一致。亚历山大认为这种说法“暗示他们之前曾经跟随他,然而在他最需要他们的同在和关心时却抛弃了他,远远地离开了。”[26]而且,这种说法十分宽泛,并不一定仅限于指耶稣拣选的十二门徒(参徒1:21)。
那时他们正哀恸哭泣 这句话不是从任何别的福音书借来的。句中的现在分词描述了他们持续的沮丧情绪。他们相信随着耶稣的死亡,所有的一切都无可挽回了。他们的行为是对约翰福音16:20无意识的成就。他们的哀恸,与当天耶路撒冷的人们欢喜地庆祝和献上初熟的果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利23:4-11)。
他们听见耶稣活了,被马利亚看见,却是不信 马利亚不仅报告他们说耶稣复活了,而且还说自己曾经见过耶稣。这里翻译为“看见”的动词也不见于马可福音别的地方,这个词指的是她曾经留意观察过他。她肯定自己所见的不是一个鬼魂。“不信”一词表示他们拒绝相信她的报告。他们认为这是一位疲劳过度的女人因为幻想或者看到的幻影而作出的不可靠的声明。多马坚持要看到可靠的证据以后才会接受耶稣已经复活的说法(约20:24-25),但他不是唯一的怀疑论者。门徒们对马利亚的报告之反应并不载于约翰福音(20:18);在路加福音中,抹大拉的马利亚是那群妇人中的一位,她们的话被“使徒以为是胡言,就不相信”(24:11)。
第12-13节用两句话总结了路加福音24:13-35所讲述的关于以马忤斯门徒的故事。他们中间两人,表明他们是听见马利亚报信的那群人中的两位。尽管不属于那十一个门徒,他们却属于“那向来跟随耶稣的人”(10节),因此他们曾经与耶稣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耶稣变了形像(in another form)可能表示耶稣所显现的形像和他显现给抹大拉的马利亚的不一样,但是这个说法更可能表示他向他们显现的样子,让他们没有认出他就是耶稣。因此,这与路加的记载相协调:他们自己的眼睛迷糊了,所以没有认出他。
其余的门徒也是不信 当两位门徒回来报告其余的人时,他们得到的效果并不比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其他妇人更好。“按照犹太的风俗,拒绝妇人的见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嘲笑两位一起做门徒的同伴一致的证词,拒不接受犹太律法要求的可信见证,表明门徒们需要亲眼看到耶稣才会相信。”[27]他们的反应似乎和路加福音24:34的记载不一致;在路加福音里,当以马忤斯的门徒回到耶路撒冷以后,迎接他们的是这样的祝贺:“主果然复活,已经现给西门看了”。但是,路加福音接下来的记载表明,这群人离真正相信耶稣真的复活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只有在耶稣向他们显现并向他们表明自己的身份以后,他们才完全相信了他复活的现实。路加福音说,当耶稣突然出现时,他们“以为所看见的是魂”(24:37),暗示他们倾向于认为所有复活的显现都是亡魂的显现。也许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为何他可以同时在这里或那里以不同形像显现而造成的。
后来,他向十一个人显现 “后来”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简单地表示这次显现在之前提到的显现之后。这里的“十一个人”显然是指耶稣拣选的十一位门徒,而不是指当时在场的人数。这次显现似乎就是路加福音24:36-43和约翰福音20:19-29所记录的事件。当时多马没有在场(约20:24)。
坐席的时候 这是对场合的描述,在别的福音书中都没有提到,但是路加福音24:41-43暗含有这种意思。
责备他们不信,心里刚硬 强烈的动词“责备”(upbraided)意为“谴责或严厉批评”,在耶稣复活的记载中仅见于此。显然,耶稣觉得有必要用激烈的方式打破他们对复活的不信和缺乏信心,而这正是耶稣最关心的事情。他们的罪是心里刚硬,顽冥不化,拒绝凭着信心降伏在证据面前。
因为他们不信那些在他复活以后看见他的人 这是耶稣责备他们的理由。他们拒绝接受那些亲眼看见之人的证词。普卢默说:“在看到复活的基督之前,使徒们也许一定要先听见复活的故事,这样他们才能通过个人的经验明白,将来那些因他们传福音而信主的人是如何依靠别人的见证而信的。”[28]
2. 给门徒的使命(15-18节)
如果这些经节和第14节是同一个段落,那么其中的转换就显得十分突兀。“又”字并不表示任何紧密的联系,它的用途仅仅是引出额外的话题。这一段的引言他又对他们说,暗示耶稣的话之间有一段时间的停顿。我们最好将这一段理解为在另一个时间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不知道耶稣是在何时何地赋予他们使命的。
你们往普天下去 字面的意思是“已经去到普天下”。不定过去时的分词只是简单地陈述了这种预备性的任务。他们的任务是前往广阔的世界各地,“往普天下去”。形容词“普”采用了强调的形式(hapas),意为“全部,所有一切”,表明没有任何地点可被排除在外。
传福音给凡受造的听 “传”字是不定过去时的祈使语气动词,表示不容抗拒的命令,明确这是他们应当承担的任务。这个动词的意思是成为报信的使者。这也是描述施洗约翰(1:4)和耶稣自己(1:14)传福音的词汇。他们要传的“福音”是复活了的基督之信息。“基督的故事,他的生、死和复活,对所有听见的人而言就是福音。这是由上述所有事实所确定的信仰。”[29]“凡受造的”一词,再次强调了他们宣告的范围之普遍性。“凡受造的”(creature)或者“受造物”(creation),在这里指的是全人类,因为人被视为是所有受造物的冠冕和顶峰。泰勒宣称,这不可能是“耶稣实际说的;否则,耶路撒冷大公会议(徒15章)上激化的争论就不可能出现了”[30]。但是,这种看法是对保罗和犹太化的基督徒之间争论性质的误解。他们争论的焦点从来都不是是否应该向外邦人传福音,而是应该在何种条件下接纳外邦人进入教会的问题。克兰菲尔德进一步看到,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严肃地考虑从最初就在教会生活中存在的悖逆和不顺服的因素”[31]。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 这句经文从传福音的任务过渡到了传福音的结果。这句话采用了单数,表明每个个体都有责任回应福音。而不定过去时的分词“信而受洗”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与将来时的“必然得救”在时态关系上形成对比。“信”和“受洗”两个分词被结合在一个定冠词下面,将内在的凭信心接受福音与外在的受洗所见证的信心联系在一起。“必然得救”指的是从罪中得救,表明信心和悔改所得到的必然结果。这句话是被动语态,说明拯救是神的作为。
不信的必被定罪(美国标准译本) 这句话说明了相反的情况。另外一些人在听了福音信息之后也不会相信,他们会故意拒绝接受福音。这里没有必要再提受洗的事情,因为他们明确地拒绝福音信息,必然会拒绝用受洗来表明自己的信心。这样不信的人会受到严重的惩罚,即“必被定罪”,神圣的审判官会宣判对他们的定罪。这是福音苦涩的一面,也是他们必须宣讲的完整信息之一部分。
这些神迹必会随着信的人 “这些”指的是接下来作为样本列举的五种神迹。基督应许这些神迹必会随着“信的人”,紧密地伴随那些凭着信心明确拥抱福音的人。这个应许指出,信心是基督徒生活的开始,也是其基本特征。这些神迹并不限于传道的人,而是覆盖了所有接受他们传讲的福音信息的人。但是,这句话里并没有加上“一切”(all)这个词。也就是说,耶稣没有应许每个信徒在自己的生活中都能经历这样的神迹。但是,这个应许是赐给教会这个集体的。耶稣将这些奇事称为神迹(signs),认为这些事件指向超越它们本身的、更高级的事物。这些神迹是使徒所传信息的权威标志,表明了活着的基督与他的使者们同在,亲自透过他们动工。它们不是用来认证个人的信心,而是用来证明他所代表的信心之有效性。“在婴儿期的教会需要它们,而成年的教会也不缺少它们。”[32]麦吉说,“它们甚至在早期教会中也很快消失了,但是今天,在有些原始部落的宣教前线,它们还在不断地显现出来。”[33]
奉我的名 这个界定短语,被强调性地放在所有神迹之前。他们的能力不是属于自身,也不是为了夸耀自己而行出这些神迹。这些神迹被赐给作为基督代表的使徒们,让他们可以行出基督的大能。
赶鬼 这是他们已经熟悉的经验。十二门徒(6:13)以及七十门徒(路10:17-19)已经有过赶鬼的恩赐了。在使徒教会中,这种能力还继续存在着(徒8:7,16:18,19:15-16)。它宣告了基督征服撒但国度的胜利。这种神迹“在基督和他的使徒们所行的神迹中被排在首位,因为它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干预了另一种属灵的存在”[34]。
说新方言 这可能只是表示说话的人掌握了从前不知道的语言。这个应许在五旬节以及教会后来的经历中成就了(徒2:4-11,10:46,19:6;林前12:10,14:1-28)。
手能拿蛇 保罗在马耳他无意中握住了一条蛇(徒28:3-4),这是新约中这类神迹的唯一实例。显然,基督对毒蛇免疫的应许指向某些特定的场合,他的门徒们有时可能会被逼迫者强迫经历这样严酷的折磨。没有证据表明早期教会有主动握蛇的做法。汤普森断言:“现代有些异端手握响尾蛇或铜头蛇,认为圣经应许他们可以不被蛇咬,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35]
若喝了什么毒物,也必不受害 “也”字将这个神迹和之前描述的神迹组合在一起,表明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有神超自然的保护在起作用。在原文中的双重否定句式被简单地译为“必不”,强调了应许的确然性。新约没有记载任何人有这类经历,但是优西比乌留存了帕皮亚的见证说,犹士都巴撒巴(Justus Barsabas)曾有过这样的经历。[36]布鲁斯宣称,这两种神迹“将我们带入到虚构故事的暮色之中”[37]。尽管在教会的历史中,这样的奇迹罕有可信的实例发生,但是,若圣经记载说永生的基督将他保护的大能以如此方式彰显给他的仆人们,我们将这种经历打上“虚构”的烙印是否真的公平呢?
手按病人 医治病人,就是那些因为疾病而虚弱“无力的人”,是新约中众所周知的神迹恩赐(林前12:30)。但是,只有使徒行传28:8提到保罗为了医治,手按病人作了祷告。有趣的是,这里没有提到抹油的做法(参可6:13;雅5:14)。
3. 主耶稣升天(19-20节)
最后结尾的画面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描述了主耶稣的升天以及接下来他的跟随者的活动。在原文中用了“一方面”(men,19节)和“另一方面”(de,20节)两个连词,清楚地标明了主的升天和他仆人的使命之间的区别。
主耶稣和他们说完了话之后 这句话没有说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之后”指的是刚刚记录的谈话之后;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两件事情之间间隔了多久。不定过去时的“说”暗示,他复活以后与他们的见面沟通已经结束了。“主”这个称号,在这里“并不表示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基督变得‘高贵’起来;相反,这里指的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门徒们看见了一直与他同在的荣光。这件事就是他的复活”[38]。
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边 这句双重陈述的第一部分能被他的跟随者亲眼看见(路24:50-51;徒1:9),但是,其第二部分尽管也被当作历史事实记载下来,却无法被他们实际观察到。莫里森将其称为“属灵洞见和默示的语言”[39]。他们毫无疑问地接受他在天国做王,其直接根据是诗篇110篇1节里的先知宣告。彼得在五旬节那一天指出,这一天发生的事情证明耶稣被高举,坐在神的右边(徒2:33-35)。他在天国被高举的事实,也在司提反所见的异象(徒7:56)中被司提反所确认。
门徒出去,到处宣传福音 这句话概述了早期教会迅速而广泛地传福音的活动。在这里的“出去”一词,并没有明确地说他们从此就离开了。不定过去时的分词简单地记录了他们预备出去、到处传福音的事实,表明他们要去每一个打开门让他们进入的地方。
主和他们同工 现在分词表示主一直和他的使者们在一起同工。“同工”这个动词也被保罗用在哥林多后书6:1中,表示“合宜地使用人的恩赐作为工具来完成神的神圣计划”[40]。他们的活动有他的授权,他并没有放任他们去做他们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
用神迹随着,证实所传的道 动词的现在时再次刻画了反复发生的事情。这里提到神迹起着“证实”的作用,证明了“道”(福音信息)的真实性,表明传道才是他们主要的活动。“他们的工作是在神的同工下完成的。”[41]
认为马可不是这一段经文之作者的人指出,最后一句话中出现的“同工”、“证实”和“随着”这三个动词,都没有出现在这卷福音书别的任何地方。古尔德说:“他们属于保罗书信的词汇。”[42]伦斯基则回应到:“这几个词都很简单,而且正好适合这里所要表达的想法;况且,也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像马可福音这样一本小书,必须将里面出现的每个词都至少使用两遍以上。”[43]
马可福音较长结尾中出现的难题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但是现代文本批评的发展让它们更引人注目。我们已经看到,这些难题在确定马可是否是这一段的作者问题上,得到了不同的评价。尽管还有少数学者仍然相信所有证据并不与马可是作者相冲突,但是主流的现代学者们相信外证和内证的结合已经排除了马可是作者的结论。
如今也没有人认为,在少数手稿中发现的较短的结尾有资格被当作真正的结尾。[44]于是,接受较长结尾不是马可所写的人留下了两种可能的立场。
首先,马可福音的原文若结束在第8节,是不完整的。这种看法曾经引起了大量不同的假设,试图解释这种不完整性。有人提出原始的结尾在稍晚的时候被人删除了,但是我们很难严肃地对待这种假说。很难相信这些残缺的拷贝可以完全取代具有本来结尾的较老版本。更可能的是目前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原始的结尾“偶然”丢失了。按照这种观点,保存马可福音的卷轴丢失了最后一页,因此变得不完整了。但是,卷轴中手稿的结尾一般是在内侧,比开始部分更不容易损坏。而且,如果结尾是偶然丢失的,那么这事一定发生在很早的时期,否则丢失的结尾可以通过其他抄本复原。教会很早就显示出对马可福音的兴趣,所以它极不可能只有一个残缺的抄本幸存下来。另一种假说是马可就写到第8节为止。他有意要写完整个故事,但是因为某些事情的打扰最终没有能够完成这件作品。在这个问题上,这样的假设很难被证实,但是如果我们承认马可没有写完这卷作品,那么这是最可能成立的说法。
另一种可能是马可有意在第8节结束全书。按照这种观点,马可福音原来的样子就是如此。现代学者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这种突然的结尾。[45]人们认为,这种理论最好地解释了关于马可福音结尾所存在的各种混乱说法。突然的结尾最初给人留下的不完整印象,使得抄写员想要补充一个看起来可以接受的结尾,这样就可以解释较长和较短结尾的来源。而且,它还能解释分布广泛的各类手稿在第8节结束的现象。人们还进一步断定,这种突然的结尾与马可贯穿全书的突兀风格一致。从风格上的证据看,这本书以“因为”(gar)作为结束的可能性至少得到了部分的证实。人们进一步认为,这个突然结尾的真正要点不是在第8节里,而是在第7节就出现了;在那里,耶稣宣告,根据自己从前所说的,他已经真正地复活了。这有力地见证了这样的事实:基督的复活是一件必须按照神的话语、凭着信心接受的事。因此,这个简略的结尾落在了妇人们惊奇而沉默地思想他刚刚告诉她们的事情,就是他奇妙的复活上。
对这卷福音书故意在第8节突然结束的观点最严重的不利之处在于,人们觉得马可极不可能一点不提复活的基督之显现就结束整个故事。对于完整的福音而言,不能说耶稣的显现是无足轻重的事件,因为,复活的显现是早期的福音信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林前15:5-8)。而这样突然的结尾,使得第7节里他要向门徒显现的应许没有成就。在手稿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结尾强烈地证明,一般人凭借对基督教历史的常识会感觉到在第8节末的时候整个故事并没有结束。
关于马可福音结尾的复杂现象,没有任何一种可能的解释不存在困难。无人可以肯定地说较长的结尾不再是一种可能的选项,这种观点充满严重的困难。真正的结尾已经丢失的观点牵涉无法验证的假设。认为马可福音实际结束于第8节的观点并非没有自己的困难,但是值得当作一种可能的方案来认真对待。
[1] J. Vernon McGee, Mark, p. 183.
[2] 若要仔细研究复活之后耶稣的显现以及如何协调各种难题,可以参见Samuel J. Andrews, The Life of Our Lord upon the Earth (1862; reprint ed., 1954), pp. 589–639。
[3] Joseph Addison Alexand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p. 432.
[4] James A. Brooks, Mark,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p. 268.
[5] C.E.B. Cranfield,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rk,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p. 464.
[6] Alexander Jone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245.
[7] James Morison, Prac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444.
[8] J. D. Jones, Commentary on Mark, p. 667.
[9] Paul S. Minea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The Layman’s Bible Commentary, p. 134.
[10]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Mark, p. 369.
[11] 这几种大楷体抄本包括瑞吉乌斯抄本(L)、劳拉抄本(Ψ)、抄本099和0112。13世纪的小楷体抄本579也有两种结尾。
[12] A. F Hor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199.
[13] Everett F. Harriso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pp. 87–88.
[14]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rk, p. cxiii.
[15] B. B. Warfiel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ual Criticism of the New Testament, p. 203.
[16] John W. Burgon, The Last Twelve Verses of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 Mark; Morison, pp. 446–49; Samuel Zwemer, Into All the World, chapter 5; R.C.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Mark’s and St. Luke’s Gospels, pp. 463–79; Edward F. Hills, The King James Version Defended! pp. 102–13.
[17] Hills, p. 109.
[18] Morison, pp. 468–69.
[19] Hills, p. 113.
[20] Lenski, p. 467.
[21] J. D. Jones, p. 680.
[22] Morison, p. 450.
[23] Andrews, p. 590.
[24] David L. McKenna, Mark, The Communicator’s Commentary, p. 326.
[25] Ezra P. Gould,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p. 306.
[26] Alexander, pp. 438–39.
[27] McKenna, p. 327.
[28] Alfred Plumm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p. 372.
[29] J. D. Jones, p. 704.
[30] V. Taylo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p. 612.
[31] Cranfield, p. 473.
[32] Alexander Jones, p. 249.
[33] McGee, p. 187.
[34] Alexander, p. 442.
[35] Ernest Trice Thomp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and Its Meaning for Today, p. 244.
[36] Eusebiu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3. 39.
[37] A. B. Bruce, “The Synoptic Gospels,” The Expositor’s Greek New Testament, 1:465–66.
[38] J. D. Jones, p. 711.
[39] Morison, p. 462.
[40] Alexander, p. 444.
[41] J. D. Jones, p. 720.
[42] Gould, p. 308.
[43] Lenski, p. 478.
[44] 修订标准译本将其作为一种可选的结尾印在书中,却没有指明它只有很贫乏的文本证据支持。我们很难赞同这种做法。将其作为可能的方案与较长的结尾并置,是对支持较长结尾的证据所采取的不公平对待。
[45] 参见Werner Georg Kümmel,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pp. 71–72。要查阅这种观点的全面讨论,请参见Ned Bernard Stonehouse, The Witness of Matthew and Mark to Christ (2nd ed.), chapter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