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活泼的信心如何依靠神
十三、活泼的信心依靠神(5:13-18)
5:13-18 (13)你们中间有人遇到麻烦吗?他应当祷告。有人欢喜吗?愿他唱赞美的诗歌。(14)你们中间有人生病吗?他应当请教会的长老来为他祷告,并奉主的名用油抹他。(15)而出于信心的祷告将使那病人好转——主要叫他起来。如果他犯了罪,他将被赦免。(16)所以你们要彼此认你们的罪,并且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的祷告是有力且有效的。(17)以利亚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恳切祷告不要下雨,于是就有三年半没有雨下在地上。(18)他又祷告,于是天就给了雨,而地也生出庄稼来。
在这五节(5:13-18)中,雅各向读者刻画了活泼信心的最终以及最基本的形象。由活泼信心所掌管的生活,将会在遇到各种事情和变化之时转向神。正是这种在所有情况下不断转向神的做法,使得基督徒的生活有意义、合一和有力量。
这一段和前面的经文之间没有连接性小品词,因此人们对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密切的联系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人,比如伦斯基,认为这一段与前面禁止起誓的经文“在祷告时如何正确使用神的名字一事上有着密切的联系”。[1]但是另一些人,比如伊斯顿,发现这一段经文与第12节“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2]施蒂尔的观点更合理,他认为,在这段经文中雅各“进一步讨论了合宜地使用口舌的问题;然而他的讨论深入到人的心中,因为心里的所思所想是我们言语的基础,不管是对人说话还是对神说话,我们的言辞都应当真诚简明,从自己的心里发出来。我们可以非常恰当地宣称,祷告是我们的口舌最好的、最圣洁的用途”。[3]
缺乏连接性小品词,加上第13-14节转而使用疑问句,暗示雅各有意在信中另起一个独立的段落。这些经文的统一主题是祷告的能力及其在信徒生活中的位置。这一段中的每一节经文都明确提及祷告。基督徒信心的中心和能力在于,经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通过祷告与神保持活泼的关系;通过坚持这一点,雅各恰到好处地、符合逻辑地结束了自己关于活泼信心之试验的讨论。通过祷告,信徒可以常常抓住神的大能,在一切纷纭复杂的事情上都可以得胜。祷告构成了有生命力的基督徒信仰之中心。马丁指出:“以祷告之劝勉结束自己的书信,特别是提到使徒中间的彼此祷告(16节下),显明雅各遵循新约书信的通常模式(罗15:30-32;弗6:18-20;腓4:6及以下经文;西4:2-4、12;帖前5:16-18、25;帖后3:1及以下经文;腓22;来13:18及以下经文;犹20节)。”[4]
雅各也践行自己所宣讲的。优西比乌引用古代传统说,雅各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圣殿里跪着为众人祷告,因此他的膝盖“变得像骆驼(的膝盖)一样坚硬”。[5]
这段经文引发了许多讨论,主要是因为其中关于祷告和医治的各种指令。其中好几点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因此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雅各坚持认为,信徒必须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情况时都交托祷告(13节),特别强调了祷告在患病时的重要性(14-16节下),断言祷告在生活中具有极大的能力,并举例为证(16节下-18节)。
(一)在不同的环境中依靠祷告(13节)
你们中间有人遇到麻烦吗?他应当祷告。有人欢喜吗?愿他唱赞美的诗歌。这一段恢复了问答形式(2:5-7、14-16、20-21、25,3:13,4:1、4-5、14),而且回答中的祈使语气完全保持了雅各那种有力的风格。这些修辞问句直接挑战读者,其中所用单数的动词,将此信对活泼信心之最终试验变成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你们中间有人遇到麻烦吗?这句话希望读者确定你们中间(en humin),或者说在本地教会的弟兄姊妹中间,是否有任何人正“遇到麻烦”。从语法上看,这句话也可以标点为陈述句[6],但是理解为疑问句更符合“整封信那种直接的、让人不安的讨论风格”。[7]
翻译为遇到麻烦(kakopathei,更字面的意思为“经历厄运和不幸”)的希腊文动词,主要的意思是承受艰辛,经历不幸或灾祸。所谓的麻烦“可以是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人际关系的、经济上的、属灵上的或宗教上的——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8]Kakopathei是一个泛指的用语,根据第14节的用法,在这里并不是专指身体上的病痛。因此新国际译本恰当地翻译为“你们中间有人遇到麻烦吗?”。戴维斯提出了所谓麻烦的各种例子:
如同先知们所遭遇的逼迫(5:10;参5:1-6),又如约伯遇到的横祸(5:11),或者被共同体中别的成员诽谤(3:1-12;参2:6-7)。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外部临到的不幸,因此人们很容易认出它们并非神的旨意,而是来自于世界之恶对义人的攻击。[9]
米凯利斯(Michaelis)提出,这个词在这里“更多地表示痛苦环境所带来的属灵负担,而不是强调环境本身”。[10]
他应当祷告(proseuchesthō)是一个现在时态的祈使语气动词,指受苦之人在面对痛苦和情感上的紧张时,转而向神寻求解脱。他不要放任自己暗地里伤感自怜,也不要向别人大声抱怨自己的可怕处境,而是要转向神寻求庇护和力量。他的祷告也许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他若降伏在神的护佑之下,却可以为他带来力量,让他能够勇敢地承受不幸。雅各此信以强调试炼中合宜的态度开始(1:2-4),并提醒读者们可以通过祷告求得智慧,以正确地应对试炼(1:5)。单数的“他应当祷告”再次提醒读者,这是每个人在各自的处境中正确的应对方式。所遇到的麻烦应当促使信徒更多地祷告。
有人欢喜吗?这句话给出了与前一句相对的情绪。这个动词刻画了人的内心“喜悦”、“大得鼓励、情绪高涨”的样子。在新约中,只有使徒行传27:22记载保罗一行在马耳他岛遭遇沉船,他劝慰自己的同伴放心时,另外用到这个词。[11]它不是指轻松喧闹的狂欢,而是指人内心喜悦、兴高采烈的样子。对此,莫及时地给予我们提醒说:“当我们的心得了安慰之时,我们很容易忘记的是,满足的感觉从根本上只能来自于神。”[12]
愿他唱赞美的诗歌,指信徒以咏唱圣歌的方式来合宜地表达喜悦的感情。英王钦定本翻译为“愿他唱诗篇”,有点过分限制这个动词的含义了。虽然希腊文原文的动词(psalletō)是我们的“诗篇”(psalm)一词的词源,它的意思是“演奏竖琴”,于是引申为“以竖琴伴奏的歌唱”,但新约只是简单地用这个词来表示“歌唱”,并不涉及使用或不使用乐器伴奏的问题。这个词可以用在任何种类的圣歌上面。在哥林多前书14:15和以弗所书5:19里,这个词被用来表示公开敬拜中对神的赞美,但是在这里它所指的似乎是个人性质的赞美。雅各希望读者记念神,不论顺境逆境,在所有情况下都赞美他。
他所给出的 “遇到麻烦”与“欢喜”这两个场景,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意在囊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这两个动词都被放在修辞问句的最前面,提醒读者注意这些情景的性质。死阴幽谷和阳光明媚的山顶,都可以成为激励信徒有意识地与神建立关系的有力工具。
普卢默提出,这两个祈使语气动词即使交换顺序也没有问题:“你们中间有人遇到麻烦吗?愿他唱赞美的诗歌。有人欢喜吗?愿他祷告。”[13]祷告不应当只是受苦之人的哭诉,它同样应当成为喜乐充满时的反应。唱歌赞美神不仅适合心中喜悦之时,也适合试炼和痛苦笼罩我们时。保罗和西拉在狱中尽管背上流血,脚被锁链捆绑,仍然唱诗赞美神(徒16:25)。不管环境是喜是悲,我们都可以用唱诗和祷告来表达我们活泼的信心。
(二)在疾病中依靠神(14节-16节上)
在基督徒彼此的关系中,祷告占据重要的地位。祷告既能够支持兄弟之情,也能够服侍身体上需要帮助的弟兄。你们中间有人生病吗?这句话将焦点聚集到“遇到麻烦”的一种具体形式上。第13节的麻烦与从外部加在我们身上的困难有关,而这里的麻烦则来自于内部。生病(asthenei)的意思是“没有力气”,表示因疾病而造成的衰弱和无力工作。这个动词常用于身体的软弱,但是也可以指任何精神上的、道德上的或属灵上的软弱。它在这里主要指身体上的虚弱,但是生病也可能与属灵状态有关。生病常常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罪。有些注释家,比如威廉·霍斯特(William Hoste),认为“这段经文中的生病,指的是病体之中生病的灵魂:后者是由前者造成的”。[14]但我们不应当以为所有的疾病都是因为犯罪所造成的(参约9:2-3)。甚至单单身体疲乏的时候,代求的祷告也是合适的做法。雅各请长老们为病人祷告(14节下),明确了祷告的能力(15节),并呼吁大家彼此认罪(16节上)。
1.呼吁长老们为病人祷告(14节)
他应当请教会的长老来,表明这事要由病人来发起。请(proskalesasthō)是一个不定过去式关身语态的祈使语气动词,将采取行动请来长老的责任加在了病人身上。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祷告是对需要的回应,但现在雅各指示需要祷告的人要将他所需要的长老们请来;因为他自己行动不便,所以请他们到他家里来。这里的意思是请长老到病人家里,而不是病人已经被送到公立医院的医生那里。“主动去探访病人,不是教会长老的日常事务。”[15]这里所描绘的场景发生在私人的家里。雅各并不是要发明一种新的流程,而是提醒读者们注意,在弟兄有需要时,祷告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会的长老显然是地方教会的领袖们。长老(presbuteros)是一个复合名词,表示某人比其他人年长(路15:25);但是在这里,它表示教会的职分。就像在犹太会堂里一样,早期基督教会从年长的、更加成熟的成员中选择自己的领袖。复数的用法与新约中地方教会具有多位长老的情况相符(徒14:23;腓1:1;帖前5:12)。博恩卡姆(Bornkamm)说得不错:“显然他们是会众中有职分的人,而不仅仅是一群具有属灵能力的老年人。”[16]
这是雅各书唯一一次使用教会一词,将长老们与当地基督徒共同体联系在一起。在2:2里,雅各曾经向读者提到他们的“聚会”。“在最早的时期,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所有基督徒都混用这两种说法。”[17]在希腊人中,“教会”(ekklēsia)是一个表示聚集协商的常见词,但是对于熟悉七十士译本术语的犹太人来说,这个词表示以色列人为着宗教目的而聚会(例如,申4:10)。这个复合名词由ek(“出于”)加上动词kaleō(“呼召”)的名词形式构成,表示“呼召出来聚在一处”;除了分别的意思,它还有呼召出来构成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之意。在新约里,这个词有时用来表示所有相信基督的人,或者说普世教会(例如太16:18;弗1:22,3:10);但是在这里它保持常见的含义,指代生活在某处的基督徒们(例如徒5:11;林前4:17;腓4:15)。我们不必像兰格所建议的那样,认为病人所请的长老们代表整个教会行事。[18]作为地方教会的领袖,他们在属灵上更加成熟,代求祷告的经验丰富,因此请他们来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在长老们到达之后,雅各描写了他们所做的两件事情,都带有明显的基督教特征:为他祷告,并奉主的名用油抹他。新国际译本的翻译似乎暗示这包含在请长老的过程之中,但是原文所用的动词“他们应当祷告”(proseuxasthōsan),表明雅各想说的是长老们要做的事情。作为中心动词,祷告是长老们服侍病人所做的具体活动。这个不定过去式的动词“不太可能是指单独的一次祷告,它大概强调的是祷告的紧迫性”。[19]为他(epʼ auton;译注:新国际译本译作Over him,有“在他上面”的意思)似乎最好按字面意思理解,刻画了长老们站立在病人床前,伸手在病人上方祷告的样子。然而,我们也可以将这个短语理解为对祷告本身的描写,因为祷告的意图是为着病人的医治。
用油抹他(aleiphsantes elaiō)是一个分词短语,表示一种辅助祷告的做法。这里的语法结构有些模糊,让我们不能确定抹油是在祷告之前,还是在祷告之中。[20]大概前者比较可能。塔斯克说“雅各没有提到首先要将油‘分别为圣’的做法”,[21]而这里的油就是指普通的橄榄油。有两个希腊文动词可以翻译为抹,这里的aleiphō是其中之一,“可以表示抹任何东西”。[22]尽管它一般和世俗的活动有关,但七十士译本也用它来形容对祭司的膏抹(出40:15;民3:3)。另一个动词(chriō)常用于神圣的或者象征意义的膏抹,但是在新约中从来没有用在具体的膏抹上。在蒲草纸文献中,同源名词用在世俗场合“清洗生病马匹的药液”上[23],而动词则用在骆驼身上。[24]这些同时期的用法推翻了特伦奇的二分法:aleiphō是“世俗而不敬的”,而chriō“则是神圣的、宗教的”词汇。[25]这种混杂的用法也让伦斯基的宣称变得可疑;他说雅各所用的分词只能翻译为“用油给他涂油”(oiling him with oil)[26],只具有单纯的医疗含义。
在新约别的地方,只有马可福音在总结十二使徒在加利利的宣教事工时(6:13),还曾经提到为病人抹油的做法。耶稣从来没有提到自己在医治时用这种媒介的做法。因此,我们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十二使徒自己的发明,还是耶稣给他们的指示。在马可福音6:13里,十二使徒对这个词的用法明显与神迹医治有关。在路加福音10:34里,在伤口上倒油似乎仅具有医疗功能。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也给病人抹油,而且用这种方法来赶鬼。[27]
人们对长老给病人抹油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在用药。众所周知,橄榄油具有一定的药效。但是另一些人则认为抹油是象征性的,“代表从神而来的医治大能或者神的同在”。[28]还有些人更为精确地将油视为“住在圣徒中间、随时看顾圣徒的圣灵之优美象征(雅4:5)”。[29]戴维斯认为,抹油“是祷告之大能外显的、可见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医治者的权柄(可6:13)”。[30]雅各并不把油视为医治的媒介,因为他在第15节清楚地断言,是出于信心的祷告医治了病人。米顿提议,抹油是用来“帮助信心的苏醒”。[31]
奉主的名抹油,似乎是指抹油的时候长老所宣告的言语。主这个词,最自然的含义是指耶稣基督。这个短语在语法上与抹油的行为有关,但是显然长老们的祷告也会奉基督的名。这个短语暗示,长老们完全信靠基督和他的权柄采取行动。
2.出于信心的祷告之结果(15节)
而出于信心的祷告将使那病人好转——主要叫他起来。如果他犯了罪,他将被赦免。开始处的而延续了前面所描写的情景,认为医治的结果是前面所采取的行动之自然延续。雅各这句话没有考虑失败的可能性,但动词的将来时态没有说明祷告和取得成果之间有多久的时间间隔。
出于信心的祷告(hē euchē tēs pisteōs,字面意思为“那信心的祷告”),指的是具体的祷告;这两个名词前都有定冠词,使得这个短语极为具体,并不是指某个任意的祷告。这里的祷告是一个不常用的词汇[32],表示一种强烈的、狂热的愿望或请愿(参徒26:29,27:29;罗9:3中同源动词的用法)。这里所指的祷告是长老们刚刚做出的。“出于信心的祷告”,在新约中一模一样的用法仅见于此,赛德博顿(Sidebottom)提出,这个短语“听起来像个术语”。[33]属格的出于信心,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可以被理解为是指“被称为‘信心’的真理本身”[34],但更可能是指长老们在为病人祷告的时候所展示的信心。因此,新国际译本将其很好地翻译为“出于信心的祷告”。戴维斯如此总结了它的特征:“表现了对神的信靠、从对神的委身中流淌而出的祷告。”[35]为了获得医治的效果,这种祷告必须建立在神所启示的、符合圣经的真实“信心”上。
我们很难假定,每个地方教会中的长老们都具有医治的恩赐(林前12:9),也不太可能认为,雅各会预想凡是接受抹油祷告的人都会得到奇迹般的医治。我们认为,只有在“主若许可”的条件下,才应当为病人提供这样的医治祷告。但是雅各不带任何条件的语气,似乎最好理解为“出于信心的祷告”不能“按照人的意思随意进行,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由神所赐予的,为要成就他自己怜爱的目的,并且受到他全权旨意的限制”。[36]因此,不管出于何种良善真诚的愿望,这不是普通的彼此代祷,而是借着圣灵的工作让人确信,主的旨意是要医治那被祷告之人。但是,正如莫所说:“不管我们如何有恩赐、如何坚持或者如何公义,都不可‘捏造’这样的信心。”[37]无论何时,若神凭着他的智慧没有许可立刻的医治,这样的服侍对于信徒仍然具有深刻的属灵价值,因为它公开地将他的疾病与神对他的旨意联系在一起。
这里所表明的结果——将使那病人好转——指的是他的身体恢复健康。他将从身体的无力中被神拯救出来。新约常用动词使……好转(sozō,字面意思为“将拯救”)表示身体的医治(例如,太9:21-22;可6:56),这里并不涉及将来他灵魂的得救。[38]病人(ton kamnonta)一词与第14节所用的词汇有所不同,译自一个带有定冠词的现在分词;这个用法在新约中仅见于此,指的是身体上的疾病。这个动词的基本含义是“疲惫、疲劳”(参来12:3)。在这里,它刻画了人因为患病的过程而感觉身体疲惫、精疲力尽的样子。也许它也含有疾病常常伴随的心中倦怠之意。经典作家们用这个词的过去分词和完成分词来形容死人[39],但这里的现在分词没有任何表示一个人就要死去或者面临死亡的意思。相反,雅各期待长老们的抹油可以让病人存活。
主要叫他起来,澄清了恢复的真正来源。借此,雅各排除了“任何认为涂抹在病人头上的油具有某种魔法的可能性”。[40]这里的主还是最好理解为耶稣基督,人们奉他的名抹油。因为主掌管他百姓的性命,因此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旨意加以医治。要叫他起来基本上复述了前一句话中“使……好转”,意思是病人将会从病榻上起来。尽管这个动词也用来形容将来身体的复活,但这里并未包含这种含义。
如果他犯了罪,他将被赦免是附加的保证,承认疾病可能是因为犯罪造成的。米顿指出,当疾病袭来之时,它也可能同时“盘亘在人的心灵里”。[41]每位信徒生病的时候都应当自我省察,在主面前确定这疾病是否是因为犯罪造成的。但是雅各所用的语法结构[42]清楚地表明,并不是每次生病都是犯罪造成的。我们若认为凡基督徒生病就是因为犯了罪,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而患病,雅各的话语暗示病人并未处于绝望的境况。
含义迂回的现在完成时动词犯了罪(hamartias ē pepoiēkōs),暗示罪人现在正陷入过去犯罪的后果之中。复数形式的罪被强调性地放在动词前面,暗示此人过去多次忽略神显明的旨意。但是神并不因为人过去的表现而拒绝提供他如今所需要的医治。他将被赦免,字面意思是“对他而言,它将被赦免”。这是一个非人称语法构造,汇总了这里所讨论的所有的罪,并向病人保证神的赦免会加于他的身上。赦免是新约中关于饶恕的标准术语,刻画了罪被“打发走”,因此不再缠扰罪人的情景。这个将来时态、直说语气、被动语态的动词,它的“意思是这位基督徒并不能自己从罪中挣脱出来;他需要外在力量的帮助,就是神的大能。这位医治他的神,也是要将他从罪的捆绑中释放出来的神”。[43]这个应许暗示他已经承认自己的罪,并因为它们冒犯了神而决定转离罪。
3.彼此认罪和代求的责任(16节上)
所以你们要彼此认你们的罪,并且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所以(oun)一词,将这句话与前面的思路联系起来。[44]考虑到在前面所描述的情景中代祷的效果,雅各现在要求信徒们更广泛地运用代祷。这一节的两个现在时态的祈使语气动词,也许可以翻译为“建立……的习惯”,呼吁信徒们普遍地践行。这两个祈使语气动词都是第二人称复数形式,以并置连词并且联系在一起,要求同时进行;同时,这两个动词都带有相互代词“彼此、相互”,强调这是一种在平等如弟兄的教会成员之间互相进行的行动。有人将这种行为称为“相互的、兄弟般的,并非正式的或者神圣仪式上的”。[45]雅各的话语也并不成为“秘密忏悔”(auricular confession)的有效根据。
认罪(exomologeisthe)是一个复合动词,表示开诚布公地、大胆而完全地认罪。这个词的词根之字面含义是“说出同样的事情”;因此,它在表示我们认罪的时候,用罪本来的名字来表述,并承认我们犯了这样的罪。这个词加上前置词ek(“出来”)所构成的复合动词,表示公开而完全地承认自己的过犯。
雅各要求读者具体地认罪——不是泛泛地承认自己的罪性,而是要认你们的罪(tas hamartias),就是承认在具体的罪行上有过犯的地方。[46]可能的场景并不限于病房,雅各似乎也不是单指公共礼拜的场合。看起来,他说的是一个小型的私人聚会,参与之人为了彼此帮助和代祷而分享彼此的信任。这里所承认的罪,似乎自然地与他们“冒犯别的弟兄有关。这种冒犯破坏了他们彼此的关系,使得他们即使还勉强可能作为神的百姓一起敬拜,其过程也变得困难重重”。[47]它们也可能给认罪之人的良心造成沉重的罪,因此他觉得有必要请求弟兄姊妹代祷,让他可以得胜。没有承认的罪会对信徒的生命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并渐渐显现出来。罪会阻碍向神祷告的通道,破坏人际关系。认罪是基督徒的责任,也是阻止犯罪的有力武器。但是我们不应当把认罪用作伤害他人的方式。雅各的建议不是叫我们不分场合地公开承认所有的罪。珀基泽(Purkiser)说得好:“可靠的原则是,神所托付的领域,就是应当认罪的领域。”[48]
这样的彼此认罪,一定会带来同情的代祷:并且互相代求。没有这样的代求,认罪可能反而有害;但是若他们出于互相信任的属灵兄弟关系,以信实的祷告彼此支持,这种认罪在他们将来的得胜和属灵的成熟上,将具有极大的价值。彼此认罪必须引向彼此代祷。
使你们可以得医治,说明了一切认罪和代祷背后的真正目的。你们在这里泛指所有的读者,暗示他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需要医治的情况。这句话表示潜在的可能,无论具体的需要出现在何时,都可以应用。根据上下文,得医治(iathēte)应当主要被理解为身体上的恢复。也许雅各的意思是,既然为病人的祷告有效,那么这样的祷告就不应当仅限于长老,而应当在教会所有的成员中推广。但是“医治”一词也可以象征性地表示对生病的灵魂之医治(太13:15;约12:40;来12:13;彼前2:24)。
使(hopōs)也许暗示,为病人代祷的同时,也需要为他的罪得赦免而代祷,才能得到医治的效果。这里认罪和赦罪的上下文,也可能让“医治”的范畴更加扩大。对雅各及其读者而言,身体的医治和属灵的医治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现代的身心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也确认了这样的联系。
(三)义人祷告的功效(16节下-18节)
这一部分缺少连接性小品词,而且采用了宣告的语气,因此与前面的命令有着显著的不同。在呼吁读者祷告之后(14-16节上),雅各现在用积极的断言鼓励读者多多祷告(16节下),并用一个生动的例证说明了祷告的大能(17-18节)。
1.陈述其功效(16节下)
义人的祷告是有力且有效的。祷告(deēsis)一词在雅各书中仅见于此,也许与第15节的用词(euchē)有不同的含义。这个词专用于向神祷告,但是包括了所有祷告的类型。在这里它只表示恳求的祷告——恳求神成就祷告的要求。它的前面没有定冠词,所以可以表示任何的恳求;这个名词专注于某种个人的愿望上。至于愿望的性质,雅各只是用请愿之人是义人(dikaiou)加以某种限制。“义”可能具有神学含义,表示一个人悔改认罪,凭着信心清白地站立在神的面前。[49]但是,在此信之中雅各更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活泼信心,因此这个词也可能是强调他的道德品格。前者构成了后者的基础,而此处两者都有所涉及。这个单数的名词表示类别;此人代表了所有这样的人。他是“一位声誉良好的普通成员,并非长老或者先知”。[50]他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寻求神的旨意,因此显出自己合理的信心。这并不是暗示此人从不犯罪。只要一个人心中确信没有行恶的念头(4:3),他就可以有信心地直接向神恳求。“但凡一个基督徒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就值得在祷告中向神提出。”[51]
敬虔之人的恳求是有力(polu ischuei)的,或者更字面的意思为“强壮、可以完成许多事情”。有的词汇被强调性地提前到句首:“许多益处在义人的祷告中”(much availeth the supplication of a righteous man,罗瑟拉姆译本)。在使徒行传19:20里,这个动词被用来形容胜过了对手:“主的道如此地大大兴旺,而且得胜”(美国标准译本)。这样的祷告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可以带来奇妙的胜利。
有效译自处于句尾的一个单独分词(energoumenē)。从词源学上说,这个复合动词指的是在物体内部工作的力量;我们英语的energy(“能量”)一词就衍生自它的同源名词。人们对这个分词的精确含义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它可以被当作形容词,修饰“祷告”;这样一来,义人的祷告就是有能量的、有效的,可以主动完成其预定任务。但是它更可能是一个表示语气的分词,并不修饰祷告,而是说明义人的祷告有力的理由。于是,有些人认为这个分词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直接有关。它既可能是关身语态,也可能是被动语态。
若将它当作被动语态,其含义就是“被变成有效”,也就是说,是神或者圣灵让它起了作用。因此,罗瑟拉姆译本的翻译是:“许多益处在义人的祷告之中,当它被赋予能量之时”(Much availeth the supplication of a righteous man when it is energized)。这无疑与圣经对祷告的看法相符,就像罗马书8:26所给出的例子一样。因此戴维斯如此评论说:“祷告自身并无任何能力,它不是一种魔法。但是,当神的孩子向那无限良善、无所不能的父呼吁时,它的能力却是无限的。”[52]这种解释的困难在于,上下文中没有任何地方提到赋予祷告能力的主体。
另一些人认为这个动词是关身语态,意思是“当它运作的时候,充满了能量”。因此威廉姆斯的翻译是:“义人的祷告,当它一直发挥功效的时候,是非常有力的”。[53]“一直发挥功效”很好地表达了现在时态关身语态的含义。若是如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义人以祷告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时,会不断地加增能量,直到神回答他的恳求为止。
人们对这个词究竟是关身语态还是被动语态,至今存在分歧。这两种观点都有成立的可能;归根结底,这句话的解释包含着两种真理。不错,“神‘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11:6),因为他对祷告的回应实在是大有功效”。[54]无论旧约还是新约,都有许多讲述祷告之大能的实例:约书亚的祷告让日头停住(书10:12-13);以利沙的祷告让书念妇人的儿子从死里复活(王下4:32-35);希西家的祷告杀死了185000亚述士兵(赛37:21、36);坚持不懈地恳求邻舍终得回应(路11:5-8);不放弃的寡妇得到了回答(路18:1-8);以及坚韧的叙利腓尼基妇人得到主的回答(可7:24-30)。
2.说明其功效(17-18节)
在这个例子中,雅各引用了以利亚的故事,也是他在信中提到的第四位旧约人物(亚伯拉罕,2:21-24;喇合,2:25;约伯,5:11)。
以利亚(Elias)[55]这个名字在新约中出现过30次[56],在后期的犹太教中他也拥有崇高的地位。尽管多变的性格让他的形象十分引人注目,但犹太人对他的兴趣主要在于玛拉基书4:5的预言,那里宣告他会和弥赛亚一道重新出现。他被称为“以色列作品中最伟大、最浪漫的人物”。[57]围绕着他的故事,人们发展了无数的传统,以各种夸张的手法赋予他超人的形象。
以利亚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强调了他的人性。借此,雅各解除了读者心中自然的戒备,因为他们总觉得,像他们这样的普通人的祷告,永远不会达到以利亚这样的伟人祷告的效果。他是人(anthrōpos),普通人中的一员,和我们一样的(homoiopathēs),有着同样的天性、与别的人一样受到情绪和经验的影响。尽管这里将这个形容词翻译为“和我们一样的”,但并不表示他也容易受到败坏的激情的影响和干扰,而是说他与其他人一样存在相同的弱点。除了这里,新约中只有使徒行传14:15还用到这个形容词,保罗用它来说服路司得的人相信,宣教士也和他们一样是普通人。有一位译者的翻译是:“有我们一样的感情”。[58]很多时候,他也受到自己感情的左右。如果神回应他的祷告,神有何理由不回应我们的呢?
雅各在给出他关于以利亚祷告的叙述之前,用了一个连词kai(“而且”)。新国际译本没有翻译的这个词,它的作用是将前面关于他人性的断言“和我们一样的”,与后面的事迹联系起来。[59]他恳切祷告不要下雨,于是就有三年半没有雨下在地上。尽管以利亚是一位平常人,但他做出了极为大胆的祷告,造成了重要的气候变化。
他恳切祷告(proseuchē prosēuxato)的字面意思是“用他所做的祷告”;这句话里词根的重复传递出一种强调的意思。旧约和新约都能看到类似的例子(创2:17,31:30;拿1:10;路22:15;约3:29;徒5:28)。人们普遍认为,雅各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以利亚的态度,于是通常翻译为“热心祷告”或“恳切祷告”。但是它也可以被解释为修饰外在活动的强烈程度。因此,亚当森认为,雅各的意思“并不是说以利亚做了一个特别热心的祷告,而是说他所做的事情正是祷告”。[60]于是,这里所强调的就是,面对当时的情景,以利亚特别诉诸于祷告,全心全意地投入这项工作中。因此休斯(Hughes)认为,雅各的意思是“除了祷告,并无其他因素造成了如此长的干旱”。[61]
不要下雨(tou mē brexai)是一个带有定冠词的过去不定式;这个短语说明了祷告的内容和目的。动词的不定过去式表明,此事以后就再也没有雨落下来。列王记上17:1没有记载以利亚曾做过这样的祷告,但是若假设雅各自己捏造了故事的细节,显然是不合理的。以利亚明确地宣告全地不会再下雨,只能意味着他为此祷告过,并从神那里得了肯定的回答,知道这是神的旨意,神必成就他的要求。
于是就有三年半没有雨下在地上,说明了他的祷告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在地上这个短语最好被理解为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神加在亚哈和耶洗别拜偶像的王国上的惩罚。三年半没有下雨,更精确的翻译是“三年又六个月”没有下雨。旧约并没有精确地说明这段时间有多长,但是耶稣在路加福音4:25里使用了同样的数字。列王记上18:1记载说:“到第三年”神叫以利亚去见亚哈;后来干旱就结束了。但是,这个时间似乎是从以利亚到了撒勒法算起的,没有包括他到达之前的干旱时间。有些人,比如莫法特,提出“三年半正好是完美数字七年的二分之一”,大概只是简单地象征某个巨大灾祸或痛苦延续的时间。[62]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应当象征性地看待这个数字[63],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证明耶稣和雅各曾经象征性地使用数字。伦斯基认为这个时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但所有的犹太人都不会忘记”。[64]奥尔(Orr)指出,这个时间与大家所熟悉的巴勒斯坦气候条件完全吻合。
当以利亚在新的雨季来临之前宣告不会降雨的时候,全地已经干旱了六个月——从前一个雨季结束时就开始了。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到第三年,整个干旱的时间正好就是三年零六个月。因此,耶稣所说的“当以利亚的时候,天闭塞了三年零六个月”(路4:25),是完全真实的。[65]
他又祷告(18节),是对列王记上18:41-45的简单总结。原始的记载仍然没有提到以利亚祷告的事情。尽管我们承认列王记中没有出现祷告一词,但是以利亚在第42节中的做法明显是一种主动祷告的姿态。神应许要降雨(王上18:1),这构成了他祷告的基础。
他的祷告再一次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于是天就给了雨,而地也生出庄稼来。干旱结束了,大自然恢复了正常的周期。拟人化的天就给了雨,是犹太人因为敬畏神而用天代替了神的名字。地也再次生出庄稼,或者说生出了正常的土产。
这个体现祷告大能的例子,并不是说以利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自然规律。相反,“先知与神亲密地沟通,因此圣灵不仅向他启示了耶和华在这些事情上的旨意,并且让他知道这样的事情何时会发生”。[66]以委身祷告的程度为试验标准,以利亚的信心有着活泼的生命,能够造成重大的影响。我们的信心经过同样的试验,又会显出怎样的结果呢?
[1]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p. 670.
[2] Burton Scott Easton and Gordon Poteat, "The Epistle of James," in The Interpreter's Bible, 12:70.
[3] Rudolf Stier,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p. 470.
[4] Ralph P. Martin, Jame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p. 205.
[5] Eusebius 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Eusebius Pamphilus 2.23.
[6] Spiros Zodhiates, The Patience of Hope, pp. 114 -15.
[7] Robert Johnstone, Lectures Exegetical and Practical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396.
[8] Simon Kistemake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and the Epistles of John, p. 174.
[9] Peter H. Davids,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Biblical Commentary, p. 122.
[10] Wilhelm Michaelis, "Kakopatheō, sungkakopatheō, kakopatheia,"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5:937.
[11] 使徒行传27:36使用了形容词形式的euthumos,而使徒行传24:10则用到副词形式的euthumōs。
[12] Douglas J. Moo, The Letter of James, p. 176.
[13] Alfred Plummer,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t. James and St. Jude,"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632.
[14] William Hoste and William Rodgers, Bible Problems and Answers, p. 400.
[15] Herman A Hoyt, "What Is Scriptural Healing?" Eternity 9, no. 8 (August 1958): 29.
[16] Günther Bornkamm, "Prebus, presbuteros,"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6:664.
[17] Karl Ludwig Schmidt, "Ekklēsia,"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3:518.
[18] John Peter Lange and J. J. Van Oosterzee, "The Epistle General of James," in Lang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23:138.
[19] Martin, p. 207.
[20] 在与过去不定时动词的联系上面,一个过去分词所表现的行为必须在动词行为之前或者同时发生。见F. Blass and A Debrunner, A Greek Grammar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p. 78; and Joachim Jeremias, "Thura,"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3:174 n. 379。
[21] R. V. G. Tasker,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Th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130.
[22] W. E. Vine, An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WOrds with Their Precise Meanings for English Readers, 1:58.
[23] James Hope Moulton and George Milliga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Illustrated from the Papyri and Other Non-Literary Sources, p. 21.
[24] 同上,p. 693。
[25] Richard Chenevix lfench,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 pp. 136-37.
[26] Lenski, pp. 671-74.
[27] Heinrich Schlier, "Aleiphō,"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1:230; Paul Billerbeck, Die Briefe Des Neuen Testaments Und Die Offenbarung Johannis Erläutert Aus Talmud Und Midrasch, p. 759.
[28] Harold S. Songer, "James," in The Broadman Bible Commentary, 12:137.
[29] Hoyt, p. 29.
[30] Davids, p. 123.
[31] C. Leslie Mitt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99.
[32] 它在新约圣经中一共出现过3次;在使徒行传18:18和21:23中,它指的是“誓言”。而它的动词形式一共出现过6次,通常翻译为“我希望”。
[33] E. M. Sidebottom, James, Jude and 2 Peter, The Century Bible, new ed., p. 62.
[34] Hoyt, p. 47.
[35] Peter H. Davids,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94.
[36] Guy H. King, A Belief That Behaves. An Expositional Study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24.
[37] Moo, p. 186.
[38] 这一段经文并不构成罗马天主教关于临终涂油礼(extreme unction)的教义和实践的解经基础。天主教学者让·坎丁纳(Jean Cantinat)承认,“如此的解释本身并不充分”,不足以依靠雅各的话语建立这一圣礼形式(A. Robert and A. Feuillet,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pp. 568-69)。
[39] Joseph B. Mayor,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p. 168.
[40] Heinrich Greeven, "Euchomai, euchē,"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2:776.
[41] Mitton, p. 201.
[42]“如果”(kan加上虚拟语气动词)表示假设的条件(第三类条件句),但是有可能实际发生。见Robertson and Davis, p. 353。
[43] Zodhiates, p. 144.
[44] 英王钦定本遵循公认经文,删除了这个连词;但是它有很强的抄本证据支持,所以现代的希腊文版本将其纳入了原文之中。
[45] W. Boyd Carpenter, The Wisdom of James the Just, p. 250.
[46] 英王钦定本翻译的“你们的过失”,所依据的原文是paraptomata,(“虚假的步骤,过犯”),但是抄本证据支持较弱。
[47] Tasker, p. 135.
[48] W. T. Purlciser, Hebrews, James, Peter, Beacon Bible Expositions, 11:163.
[49] 相同解释的还有Lenski, pp. 678-79; Donald W. Burdick, "Jame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12:204。
[50] Davids, p. 196.
[51] J. W. Roberts, A Commentary on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p. 222.
[52] Davids, James, New International Biblical Commentary, p. 125.
[53] Charles B. Williams, The New Testament, A Private Translation in the Language of the People.
[54] Kistemaker, p. 179.
[55] 英王钦定本的Elias是对希腊文人名拼写方式的转译,因为在希腊文中,这个词起首的字母只能是h。而Elijah这种拼写方法则源自希伯来文。
[56] 包括路加福音9:54的各种异文。除了福音书,这个名字仅见于罗马书11:2和这里。
[57] Robert Young, Analytical Concordance to the Bible, p. 295.
[58] Charles B. Williams, The New Testament, A Private Translation in the Language of the People.
[59] 在第17-18节中,雅各5次使用了连词kai来联系他要陈述的每个句子。因此,整个祷告的画面紧密地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60] James B. Adamson, The Epistle of Jame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201.
[61] Joh. Ed. Huther,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Handbook to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James, Peter, John, and Jude, p. 161.
[62] James Moffatt,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James, Peter, John, and Jude, The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p. 82.
[63] 见Mayor, pp. 180-81; James Hardy Ropes,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St. James,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p. 311 ; Sophie Law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p. 236-37。
[64] Lenski, p. 682.
[65] James Orr, The Bible Under Trial, Apologetic Papers in View of Present-Day Assaults on Holy Scripture, p. 193.
[66] Herbert F. Stevenson, James Speaks for Today, p.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