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活泼的信心如何应对随意为自己起誓(5:12

 

5:12  最要紧的,我的弟兄们,是不要起誓——不要指天或指地或指着任何别的东西起誓。愿你们的“是”就是是,而你们的“不是”就是不是,免得你们被定罪。

 

在这封信的这个位置插入反对起誓的命令,曾经引起了许多讨论。事实上,萨德勒认为“没有任何解释可以令人满意”。[1]有些人,比如奥斯特利,坚持认为“这一节与前面一段之间没有哪怕一丁点最细微的联系”。[2]迈尼尔(Minear)对这种缺少联系的解释是:“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堆毫无组织的口头传统,而编辑材料的人没有打算将其调整为更加流畅的文学形式。”[3]但是,对于认定此信是雅各所作,本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人而言,这样的观点不能让他们满意。这句话前面的连接词de表明,至少作者认为前后的经文有着某种联系。

 

其他人认为,这句话与前面的经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罗伯茨认为这一节“是延续前面如何应付敌意行为的劝勉”。[4]因此,赖克认定这一节的意图“毫无疑问是在强调前面关于忍耐的命令”[5],而哈珀(Harper)认为它与第9节有关。[6]还有些人提出,这一节与此信更宏大的主题有关,即如何说话的问题。因此,史密斯认为这是雅各后来才增补的一句话,因为他意识到“在如此完整地讨论了言语的危险之后,他居然没有提及胡乱起誓之罪”。[7]但是这种人为想象出来的与此信前面各个不同部分的联系,显得有点牵强。

 

我们似乎最好将这一节开头语气强烈的短语“但最要紧的”(美国标准译本)理解为雅各希望将业已讨论的思路告一段落,提醒读者注意下面的重要结尾。在谴责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世俗主义之后(4:1-5:11),这一节要结束整个讨论。随意起誓之恶,反映了世俗主义精神中最恶劣的样式。雅各认为,这种方式是为了自己的好处而掩藏真理,却在表面上求神证明真相。这种口是心非的态度与基督徒的诚实完全相悖。

 

新国际译本没有翻译的连接词de,标志着这句话与前面的内容有着某种联系,但是我们不能肯定作者的原意。如果雅各希望表示对比,那么就应当将它翻译为“但是”。然而,对比的意图在此并不明显。相反,这个词似乎是要引起读者对下面内容的重视。如果仅仅作为连词,这个词可以翻译为“而且”或者“现在”[8]——这大概也是更合适的翻译。还有许多时候不需要翻译这个词。[9]

 

短语最要紧的pro pantōn),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有些人,比如伦斯基,认为它的意思是“表时间:在读者进行别的事情之前,必须首先停止起誓”。[10]若是如此,雅各就是表示自己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读者还在按照犹太人过去的习惯有此恶行,因此要求他们首先处理这个问题。这个短语更可能是表达重要性,带有“特别地”或者“最重要的”[11]的意思,表明这是雅各特别关注的恶行。“起誓,”亚当森说,“是言语中最常见的、最严重的道德过失,我们很难说雅各不应当把它当做pro pontōn的事情而加以责备。”[12]米顿提出:“也许近来经历的一些痛苦的事情,让他想要强调这个意见的紧迫性。”[13]他的命令是如此重要,因为这种恶行是如此盛行。

 

在向读者提出严厉的要求之前,雅各先用我的弟兄们来显示自己的温柔和个人关怀。他们是属灵上的弟兄姊妹,这让他有理由坚持要求他们停止这种世俗主义的做法。

 

雅各用正反两种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不要起誓——不要指天或指地或指着任何别的东西起誓。愿你们的“是”就是是,而你们的“不是”就是不是。雅各的话语让人回忆起耶稣的教训(太5:34-3723:16-22)。我们很难反驳这样的结论——雅各是在以简要的形式重复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有关起誓的教训。雅各或者亲自听过这篇讲道,或者借着他人的转述而熟知其中内容。但是雅各没有一点正在引用的意思;他所给出的教训似乎完全是自己的行文用词。

 

不要起誓mē omnuete)要求读者停止这样的恶行。这个禁令是绝对性质的,与耶稣的教训相符——“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太5:34)。这里所指的,是以神的名义起誓,以保证自己所言非虚的做法。然而吊诡的是,“唯有在一个不敬畏真相的社会中,才有起誓的必要”。[14]

 

雅各随即给出了两个不可起誓的例子:不要指天或指地[15]扎恩说,这些都是犹太人起誓的方式,“流行于犹太人中间,并不见于希腊人和罗马人”。[16]雅各仅仅给出耶稣所用的四个例子中的两个就满足了,也没有提及耶稣所给出的解释(太5:34-36)。或指着任何别的东西mēte allon tina horkon,字面意思为“或者起任何其他种类的誓”)是一种泛化的说法,包括了犹太人常用的各种起誓方式。罗伯茨说,最后这个短语中的别的一词是希腊文的allon(“同类型中的另一个”),而不是heteron(“不同类型中的另一个”)。据此,他提出雅各的意思是禁止起所有这样的誓言。[17]

 

当代注释家们对雅各的“不要起誓”究竟表示何种含义,并未达成一致看法。罗伯茨以“亵渎”为题发表了一篇讨论此节的文章,认为这一节经文所指的是“轻率的起誓(亵渎)”,并评论说“很少有什么事物比恶毒的言语更恶劣,因为它就像是从地狱冒出的毒烟一样”。[18]但是人们普遍同意,无论是雅各还是耶稣,都没有明确地提到我们称为亵渎的做法,就是不敬虔地妄用神名字的做法。相反,这里所指的是在日常生活关系中,有人用起誓来表示所言确凿的做法。因此,我们可以把起誓定义为“恳求神或其他神圣之物来支持自己的陈述、承诺或誓言的真实性”。这种做法在犹太人中间很普遍,常用来支持他们在日常生活关系中所说的每一句话。但是他们发明了一些狡猾的区别,以区分有约束力的誓言和不用遵守的誓言。在马太福音23:16-22里,耶稣就着重谴责了犹太领袖们以种种细微差别来区分要遵守的誓言和不遵守的誓言之做法。

 

犹太典籍密什拿Mishnah)是一部拉比们针对律法不同要点之解释所作决定的汇编,其中有大量内容涉及起誓的问题。[19]在讨论需要遵守的誓言时,它断定“指着‘全能的主’(Shaddai),或者‘万军之主’(Sabaoth),或者‘怜悯仁慈的主’,或者‘那慈爱良善的主’,或者指着任何用来称呼神的称号起誓,都需要遵守”,但是“指着天或地所起的誓言”是可以豁免的。[20]凡是指着神的名起誓都是有约束力的,而那些不是直接指着神所起的誓,就没有约束力。因此,一些看起来完全有约束力的誓言,可能因为在起誓的时候一点细微的不精确就完全失去了作用。他们通过这种精巧的方法,将真相隐藏在敬虔的誓言之后。耶稣和雅各所谴责的,正是这种利用狡猾的区别逃避誓言责任的做法。这种假装向神起誓要信守真实,却狡猾地编造被认为没有约束力的誓言,是世俗主义中最为恶劣的形式。这是一种假装敬虔地求神保守真相,却为了自己的好处而假冒为善的做法。这种言语上的闪烁不清,与亵渎神的做法是近亲。

 

至于雅各在这里是否支持耶稣的教导,禁止信徒在法庭上起誓的问题,历史上存在各种分歧的观点。[21]我们相信,这一段话与此并无直接的联系。最不可能的是麦克奈特建议,他说雅各禁止读者“被人告上法庭的时候,用誓言否认自己的信仰;但是其中有些人似乎有意识地采取了安全的做法,采用没有约束力的方式来起誓”。[22]但是我们很难对威廉姆斯的评论提出反对意见:“如果一个人遵守马太和雅各的教导,那么在法庭上通过起誓来增加话语的可信度,就是一件毫无必要的事情。”[23]

 

若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循诚实说话的原则,那么信徒不必在法庭上专门起誓。亚历山大的克莱门认为,一位基督徒应当“在外人面前维持诚实可靠的形象,因此人们甚至不会要求他们起誓”,而且他觉得人若要一位基督徒起誓,便是对他的人格侮辱。[24]早期教会充分意识到起誓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反对起誓,坚持基督徒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诚实说话。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15-2:4中反驳有些人的指控,为自己全然诚实而辩护时,将这一点表现得很清楚。在提到“我呼吁神给我的心作见证”(林后1:23)时,保罗是将自己置于誓言之下,以证明自己说的是实话。埃普说:“耶稣和雅各并没有将所有的誓言全部禁止掉,因为神自己有时也会起誓。”[25](见创22:16-1726:3。)希伯来书的作者在6:13-18中解释说:“借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决不能说谎,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18节)。意识到堕落的人类在本性上会怀疑神简单的应许,于是神用誓言为自己赐给必朽人类之应许加上了双重确认。

 

愿你们的“是”就是是,而你们的“不是”就是不是。这是这个命令积极的一面,表明雅各最关心的是基督徒在言语上是否完全诚实的问题。现在时态祈使语气的愿……是ētō[26],表明这是信徒不可更改的义务。他们所肯定的nai)需要完全诚实,以至于不需要进一步澄清;而他们所否定的不是ou),也不需要任何誓言作为支撑。对自己的陈述额外起誓,表明说话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言语软弱,不被人信赖。“起誓是恶行存在的标志。”[27]但是,一个众所周知一向诚实的人,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毫不困难地被人接受。

 

我们的法庭认为有必要让证人起誓说真话,显然是承认他们知道人类天性喜欢说谎。一个在生活中所有关系层面上都有着绝对诚实名声的基督徒,应当无需起誓就被人当真。

 

免得你们被定罪hina mē hupo krisin pesēte,更字面的意思为“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表明这种为了私利而起誓的做法会让他们得罪神。不遵守雅各的要求,会让他们面临神作出有罪审判的危险。这句话是提醒读者,“神要审判那些随意起誓,又不能守誓言的人”。[28]他们若一贯使用这种既轻浮又不必要的誓言,会让他们一直保持这种世俗主义的形式,最终受到神庄严的审判。

 

伊拉斯谟的译本与这里的版本或者英王钦定本都有所不同,译作“免得你们落入假冒为善”。[29]尽管这种译文缺乏足够的抄本证据支持[30],却体现出前人认为雅各的话与耶稣在马太福音23:16-22里所谴责的恶行相符。但是塔斯克对这种译文的评论很中肯,说它尽管“不算完全脱离上下文……但也没有很好地保持经文的严厉性”。[31]毕竟,雅各最终所关心的是读者在神面前是否被接受的问题。

 

 

[1] M. F. Sadler,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S. James, Peter, John, and Jude, with Notes Critical and Practical, p. 70.

[2] W. E. Oesterley,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in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4:472.

[3] Paul S. Minear, "Yes or No: The Demand for Honesty in the Early Church," Novum Testamentum 13 (January 1971): 7.重印版:Minear, Commands of Christ, p. 37

[4] J. W. Roberts, A Commentary on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p. 198.

[5] Bo Reicke, "The Epistles of James, Peter, and Jude," in The Anchor Bible, 37:56.

[6] A. F. Harper,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in Beacon Bible Commentary, 10:244.

[7] H. Maynard Smith, The Epistle of S. James. Lectures, pp. 315-16.

[8] 在英文译本中,杨译本和斯科菲尔德译本译为“而且”(and),蒙哥马利译本译为“再者”(again),而修订标准译本、新美国标准圣经、达秘译本、拉蒂译本、利利译本、罗瑟拉姆译本和韦茅斯译本译作“但是”(but)。

[9] 新英文圣经、新国际译本、今日英文译本、20世纪新约圣经、耶路撒冷译本、贝克译本、古德斯皮德译本、莫法特译本和威廉姆斯译本没有翻译这个连词。

[10] 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p. 668.

[11] William F. Arndt and F. Wilbur Gingrich,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p. 708.

[12] James B. Adamson, The Epistle of Jame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p. 194.

[13] C. Leslie Mitt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 191.

[14] Adamson, p. 195.

[15] 用直接受格的ton ouranon(“指着天”)来表示起誓时所指的人物或对象,是一种常见的希腊用法。而马太福音5:34-36中用en表示工具格,则是一种希伯来手法。

[16] Theodor Zah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1:91.

[17] Roberts, p. 200.

[18] A. T. Robertson, Practic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ristianity.The Wisdom of James, pp. 248-50.

[19] "Shebuoth" ("Oaths").Herbert Danby, The Mishnah, Translatedjrom the Hebrew with Introduction and Brief Explanatory Notes, pp. 408-21.

[20] "Shebuoth" 4.13; and Danby, p. 415.

[21] Robert Johnstone, Lectures Exegetical and Practical on the Epistle of James, pp. 386-92; W. Ernest Best, "Oath (NT and Christian)," in Encyclopaedia of Religion and Ethics, 9:434-36; Christian Neff and Harold S. Bender, "Oath," in The Mennonite Encyclopedia, 4:2-4; and William Klassen, "Oath," in The Mennonite Encyclopedia, 4:6-8.

[22] James MacKnight, A New Literal 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Greek of All the Apostolical Epistles with a Commentary and Notes, 5:404.

[23] R. R. Williams, "The Leuers of John and James," in The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 New English Bible, p. 137.

[24] Clement "The Stromata" 8.8, in The Ante-Nicene Fathers, 2:537.

[25] Theodor H. Epp, James, the Epistle of Applied Christianity, p. 242.

[26] 在新约别的地方,只有哥林多前书16:22另外使用了祈使语气的ētō,而不是通常使用的estō

[27] Alfred Plummer, "The General Epistles of St. James and St. Jude," in An Exposition of the Bible, 6:629.

[28] Simon Kistemake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of James and the Epistles of John, p. 172.

[29] 霍奇斯-法斯塔德基于主流文本的希腊文新约圣经采纳了这种异文。

[30] 具体抄本证据见奈瑟勒-阿兰德新约希腊文圣经第26版。

[31] R. V. G. Tasker, The General Epistle of James, Th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p. 125.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资源介绍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