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
人类的大脑是模仿神的思维模式运作的,我们在理解一个内容之前,总是会先理清其前后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是一系列简单的历史事件,一段优美感人的诗作,也可能是逻辑缜密的神学论述。某位作者可能简单地将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格言或不相关的诗歌收集在一起;某卷书可能由一系列异象构成;内容的排列可能按时间顺序,也可能为了要达到某种特殊效果而按照其他方式排列。有的作者在表达观点时逻辑严密,有些则很随意。某位作者也许会使用多种可能的构思或文学表现手法,释经者必须根据作者所选择的形式寻求每段经文的意思。例如,《箴言》似乎没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如果释经者非要在经文之间寻找作者的写作思路或连贯性,可能会误入歧途。如果经文之间极不可能有联系,那我们就应该将它们看作是彼此独立的。
《马太福音》似乎是按主题而非时间构思的。如果释经者试图将两个事件联系起来,仿佛一件事导致另一件事,或者按它之前或之后的历史背景解释这段经文,很可能就会犯错。虽然《马太福音》不是按严格的时间顺序写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太没有思路。马太常常将事件或比喻集合在一起,以显明它们在神学或主题上的关系。这些内容在研究事件的内在意义以及基督各种教导之间的关系时,很有帮助。
作者的写作思路对经文的影响
作者的写作思路影响释经。我们不能将单个思想从与它相关的思想联系中分隔开来单独解释。例如,保罗在《罗马书》中的构思是在一个思想的基础上展开另一个思想,有系统地将基本教义按逻辑排列。我们在解释《罗马书》时,不可以将任何一个思想取出来单独解释。如果这样做,保罗的原意就会被曲解。
为了说明这条原则,让我们来解释一下《哥林多前书》12章31节:“你们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什么是“更大的恩赐”?在第28节中,保罗这样描述:“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有些人认为“第一、第二、第三”是指时间顺序,首先是教会的创建者使徒,然后是游走各地的先知,最后是常驻某地的教师。但是,该书的构思并不支持这种解释。
《哥林多前书》12-14章全部是为了纠正哥林多教会的某种滥用,即哥林多教会过分强调讲方言的恩赐,而保罗却认为它并非那么重要。所以,这三章全部是在论述各种不同的恩赐所固有的重要性或意义。当他提及“更大的恩赐”时,他指的是有些恩赐比其他恩赐重要得多。当我们考虑上下文时,这一点就非常明显了。在这个例子中,上下文是指整个12-14章。如果将某一节谈论“第一、第二、第三”的经文从这一部分抽出,给它加上与整个部分的主旨不符的意思,就会误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信息。
归纳大纲
为了确定一部书的构思,我们需要归纳大纲。这对于确定整卷书的构思和研究具体章节都很重要。该怎样为圣经中的一卷书或一段经文归纳大纲呢?
首先要提出一个警告:不要借用段落和小节的划分。原始经文中并没有这些划分,它们是后来才被添加的,并不具有权威性。它们的一大好处是帮助查考圣经的人找到同一处经文。但是,在归纳作者思路时,段落和小节的划分并不总是有帮助的。
例如,《约翰一书》中那段关于爱的美妙经文始于4章7节,但它并非止于第4章的结尾。实际上,读者在5章3节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定义:“我们遵守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如果某人在第4章的结尾就结束他的研究,他就会错过约翰阐释爱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包括这个定义。
我们该如何归纳作者的思路呢?简单说来,就是寻找变化。如果叙事发生变化,一个故事结束,另一个故事开始,这样的大纲归纳起来就比较简单。但在给福音书归纳大纲时,我们一定要小心,要将事件前后的评论和事件本身一起包括在内。事件的变化容易察觉,但作者思路的转化则较难察觉,而且重要得多。
在《以弗所书》中,第3章和第4章中间的分隔是非常明显的。在第4章之前,保罗都在论述有关教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关于教会的。在3章21节的祈福中,他总结道:“但愿他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阿们!”在下一节(4:1),他这样写道:“因此,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显然,保罗在这里已经从神学转入了实践,本书的两大部分因而显得界限分明了。
从某一论点徐徐推进到另一论点的较不显著的思路变化,就比较难察觉。这些会构成主要大纲的下一级部分。以《以弗所书》为例,我们可能会想要将第5章和第6章分开,因为第5章是关于丈夫和妻子的,而第6章则是论述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但是,研究一下这两章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它们均涉及同一主题,即彼此顺服。
我们可以从经文的任何一处开始往后或往前寻找思路的变化。如果我们从《以弗所书》第5章的结尾处开始往回看,就会发现其主题是以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作为基督与教会关系的比喻。第21节和22节之间的分隔很明显,因为21节说的是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所以大多数译本在此另起一段。这样分段无疑是有道理的,但21节中的彼此顺服与22节开始的关于妻子当顺服丈夫的教导显然有所联系。
当我们回到6章1节,这次我们换个思路,顺着经文往前看,我们很快发现另一个关于顺服的例子,是说子女要顺服父母。随着思路继续往后,在6章4节和5节中间有一个分隔,经文的主题在此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转移到仆人和主人的关系。尽管如此,保罗的思路依然在延续,因为仆人要顺服自己的主人。直到第10节,原来因着敬畏基督而彼此顺服的思路才完全结束。这样列出思路大纲显然使一段备受争议的经文变得明朗。
以下是一个可行的《以弗所书》大纲,详细分析经文的第二部分:
简介(1:1-2)
一、教义:信徒的地位(1:3-3:21)
二、实践:信徒的行为(4:1-6:20)
(一)生活和服侍(4:1-6:9)
1-6.六个论题(4:1-5:20)
7.彼此顺服(5:21-6:9)
(1)妻子与丈夫(5:22-5:33)
(2)子女与父母(6:1-6:4)
(3)仆人与主人(6:5-6:9)
(二)争战(6:10-20)
结语(6:21-24)
注意,教义和实践之间的分界点代表了一个明显的主要思路变化。我们将它们分为第一和第二部分。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思路的变化较为微妙,不如之前明确。但是,其中至少有两个明显的主题:第一,生活和服侍;第二,争战。我们将它们一并归入第二个主要部分,因为这些教导都是与基督徒实际生活相关的,而非论述基督徒的地位或他们与神的关系(第一部分)。同样,在“生活和服侍”的部分中还有许多论题。因为它们各有分别,所以我们将其列为分论题(1-7)。在“彼此顺服”这个分论题中,我们发现同一原则的三个实例或应用,因此将它们放在同一标题之下,但用数字加以分别。
通过以上分析,作者的思路借着主要和次要分隔(即思想转换)的划分变得清晰。释经者因而能够利用该结构分析任何一段具体经文的意思。很明显,给整卷书或书中的每一段经文归纳大纲的重要性远不止是为了方便记忆,它是追溯作者思路的一个有条理的方法。反过来说,明白全书的思路对于解读书中的每一个思想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