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方法:以历史、自然和文化背景为基础研究经文
这里所谓的背景,是指形成原生信息的那个环境。不论是婴儿学母语还是翻译者学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考察背景都是一个好的开始。没有对语境的认识,建立交流即使不是不可能,也会困难重重。
以历史背景为基础研究经文
圣经与许多宗教教导不同,是透过历史启示真理。一些宗教根植于神话,例如日本神道教和印度教。还有一些宗教虽然由某位历史人物创立,但大部分教导是神话式的,例如佛教。相比之下,圣经不但根植于历史,而且被称为历史文献,是神向人启示自己的记录。因此,我们必须在历史背景下理解圣经。
作者的处境
明白圣经作者的处境,通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经文的含义。如果我们研经时了解大卫写作时的处境,许多诗篇便会呈现出全新的意思。大卫说“我向你犯罪,唯独得罪了你”(诗 51:4),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影响着对整首诗的解释。大卫在此是指一些内在的或灵里的,并不累及他人的罪吗?当我们明白这首著名的悔罪诗是大卫认识到自己对拔示巴和乌利亚所犯的罪行之后所写的,就能够理解大卫话语的深刻含义—所有干犯别人的罪行,不论多么严重,最终、最主要的是得罪了神。我们只有明白作者写作时的处境,才能明白这一点。
保罗告诉我们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应当一无挂虑……神所赐出人意料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 4:4—7)。这些美丽的意境几近理想。但是,保罗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写下这些荣耀的话语呢?他正身陷囹圄(腓 1:13—14)!他在生命岌岌可危时写道:“我以你们的信心为供献的祭物,我若被浇奠在其上,也是喜乐,并且与你们众人一同喜乐;你们也要照样喜乐,并且与我一同喜乐”(腓 2:17—18)。实际上,腓立比的信徒们在此之前就曾见证保罗在狱中为他们所做的榜样—一个因罗马兵丁的鞭打而流着血的人,却在深夜唱歌赞美神(徒 16:12、22—25)。明白这些背景,我们对这些要求人喜乐的劝勉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没有人在明白了保罗的处境之后,还会说:“他可以大谈喜乐,但他根本不明白我的艰难处境。”
圣经中的历史线索
通常,经文的历史背景就记录在圣经之中。如果想抓住新约圣经的意思,就必须了解旧约的历史。没有旧约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理解像《希伯来书》这样的书卷。
有一次,耶稣简略地引用了一个旧约时代的历史事件,而这则引用是理解耶稣整篇教导的关键所在。他对尼哥底母说:“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约 3:14—15)。如果我们不理解旧约关于罪、审判、信心和神医治的记载,基督的这段引用就会成为一个谜,不但不能启示他在十字架舍己的目的,反而使之模糊不清。
有些人说耶稣是以利亚再生,有些人说他是耶利米(太 16:14),到底耶稣身上的哪些特点促使人们联想到了先知以利亚和耶利米?如果我们不研究旧约时代的这两位先知,答案就无从知晓。
旧约历史不仅对于明白新约圣经的许多内容至关重要,对于理解旧约的许多内容也是必要的。例如,先知书必须在历史书所提供的背景下阅读。很多人发现,可以依照历史书中的记载将旧约历史按时间顺序排列制表,然后再将各个先知置于其中,这个方法对于明确每一个预言的历史背景非常有帮助。
例如,先知以西结讲到一个满是枯骨的山谷(结 37:1—6)。信徒们从用心良苦的讲道者那里听到过对这段经文各种精彩的解释。通常,这段经文会被灵意化,用来形容一个人借着圣灵的大能从死亡中被复活时的情景。然而,若想理解这段经文,明白它的历史背景至关重要。《以西结书》33 章 21 节写道:“我们被掳之后十二年十月初五日,有人从耶路撒冷逃到我这里,说:‘城已攻破。’”在异象之后,主紧接着对先知说:“人子啊,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全家。他们说:‘我们的骨头枯干了,我们的指望失去了,我们灭绝净尽了。’所以你要发预言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的民哪,我必开你们的坟墓,使你们从坟墓中出来,领你们进入以色列地’”(结 37:11—12)这一历史背景帮助我们明白,这异象是指以色列及其回归应许之地。
此外,新约历史通常也会帮助我们理解新约经文。看一看使徒行传的结尾:
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徒 28:30—31)
保罗当时的处境便是狱中书信的背景,了解这个背景可以启发我们明白以下一些经文:
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我为这福音的奥秘作了带锁链的使者,并使我照着当尽的本分放胆讲论。(弗 6:19—20)
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与你们众人同住,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腓 1:20-21、24—25)
众圣徒都问你们安。在凯撒家里的人特特地问你们安。(腓4:22)
需要注意的是,所参考的经文之间必须有真正的联系。例如,不要用《使徒行传》28 章(以上提到的)作为《提摩太后书》及该处记载的保罗被囚的背景,也不要用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中所记载的处境(根据传统解释,在马梅尔定地牢里)当作狱中书信的背景。《提摩太后书》和《腓立比书》仅在一点上有相似性,那就是保罗在撰写这两部书信时都身陷狱中。但毫无疑问,《以弗所书》和《腓立比书》中所指的都是《使徒行传》描述的相同经历。通过比较,我们就会更了解保罗的经历,同时也便于理解他教导的背景。
圣经所提供的历史背景,可以从以下资料中找到:
1. 一本好的串珠注释圣经;
2. 圣经词汇索引,它可检索其他经文中出现的同一个名字(参本章末的建议阅读书目);
3. 圣经辞典或圣经百科全书。
圣经以外的资料
虽然我们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很多历史背景,但圣经之外的历史资料对我们理解一段经文往往也有帮助。
《但以理书》2 章 31-45 节中记录的有关大像的异象,勾画了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兴衰。大像的各个部分显然不是随意选择的,它们意在表明每个帝国各自的特点。但是,我们必须通过其他资料学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便了解这些帝国的特点。我们从这些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出但以理预言的精确性,极大增强了我们对于圣经是神的奇书以及但以理是神真实代言人的信心。不管自由派圣经高等批判者将《但以理书》的成书年代往后推多久,都无法推翻这一异象是超自然的精确预言。若没有圣经以外的历史记录,这些事实的分量就会流失。
另外一个例子在《启示录》中。关于书中对巴比伦的一系列描述,我们只有参考罗马历史才能理解。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和考古研究,了解坐落在小亚细亚的七间教会。这些特点帮助我们明白主对每个教会的劝诫(启 1-3)。谁是尼哥拉一党的人?士每拿“撒但一会的人”指什么?撒旦在别迦摩的座位是什么?谁是推雅推喇的耶洗别?以上和其他许多问题的答案必须从圣经之外的资料中获取。
在探索任何一段经文的意思时,释经者首先要尽可能地了解圣经作者:他是谁?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写作?他在怎样的处境下写作?除此以外,释经者还要尽量了解经文的受众:这篇经文是写给谁的?他们在阅读这段经文时的历史背景如何?如果经文中提到了某些历史事件,我们就应该对这个事件刨根问底,以确定它在圣经中的用意。
圣经中找不到的历史背景,也许能在以下资料中找到:
1. 圣经辞典、圣经百科全书和各种圣经手册;
2. 记录圣经时代历史的书籍;
3. 介绍圣经的书籍和圣经注释中的绪论、简介部分(参本章末的建议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