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研究经文

 

地理位置参照

 

地理背景对理解一段经文往往也有帮助。有关地理的描述可能只是简单到提及一条河的流向。在《以西结书》47 章中,我们读到有一条河从圣殿流出并可“医治”一片海。当我们仔细研究这段经文时,就会发现这条河流向东方而非西方,所提到的海就是在先知异象中重焕生机的死海。

 

在另一个例子中,何西阿是一位典型扎根于当地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先知。

 

因你们在米斯巴如网罗,在他泊山如铺张的网……以法莲为我所知,以色列不能向我隐藏……你们当在基比亚吹角,在拉玛吹号,在伯亚文吹出大声,说:“便雅悯哪,有仇敌在你后头!”……以法莲见自己有病,犹大见自己有伤,他们就打发人往亚述去见耶雷布王,他却不能医治你们,不能治好你们的伤。(何 5:1、3、8、13)

 

如同许多类似经文,我们若不仔细考察其中所提到的各个地方,就无法理解以上经文。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底波拉拯救以色列人的故事已足够震撼人心,但当我们将每一支派在地图上一一标注出来,再研究一下哪些参与了战斗,哪些没有,经文真正所要强调的信息才会跃然纸上(士 4-5)。这个故事是围绕着那些帮助耶和华的人和没有帮助的人之间展开的。显然,如果不仔细研究地理背景,一段经文的影响力和其中所蕴含的属灵真理就会大减。

从以色列十二支派分布图中找出西布伦、以萨迦和拿弗他利。注意,他们全都聚居在发生战斗的他泊山和基顺溪周围。你可以从一本历史地图集或一部百科全书中了解更多关于这些支派的情况。他们很穷,生活在富有的迦南人当中,受着他们的压迫。但恰恰是这些人与底波拉的士师之地便雅悯和以法莲一道参战,赢得了神的认可。再从地图上找出但、亚设和流便。“基列人”大概是迦得和约旦河对岸的玛拿西半个支派。注意这些支派都住在那个战场的周边地带。历史背景告诉我们,他们也远比其他支派富裕。但支派通过贸易变得富足;亚设虽然离发生冲突的地方较近,却还安全,并且已经与敌人讲和;在河岸的另一边,迦得、东边的玛拿西半个支派和流便也是安全的。流便人是富有的牧羊人,禁得起损失,但最终他们没有去,从而被神咒诅。

 

西边的玛拿西半个支派又如何呢?注意,他们离发生战斗的地方非常近,但在经文中甚至没有被提及。“玛吉”指的是这个支派吗?九百辆铁甲战车怎会被一条溪流全部冲走?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又怎可能带领自己的装甲部队涉入一条足以将他们冲走的急流?一本地图集就可以让这些关键问题迎刃而解。

 

了解使徒保罗在写《提摩太后书》时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明白整卷书,尤其是第 4 章的意思。传统观点认为保罗当时正被关押在马梅尔定地牢里—这个地牢其实是个幽暗的洞穴,地面由不规则的大石板拼接而成,底下就是泰伯河。保罗叮嘱提摩太务必要在冬天之前赶到(提后 4:21)并要带上他那件外衣(4:13)。年迈的保罗被囚于这阴冷幽暗、散发臭气的地牢,在孤独中面对死亡,他写道:“我初次申诉,没有人前来帮助,竟都离弃我”(4:16)。这一环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保罗的话语:

 

你却要凡事谨慎,忍受苦难……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 4:5—8)

 

动物习性参照

 

自然环境可能还要求我们了解圣经中提到的动物。例如,圣经中常常提到羊—迷途之羊,寻回之羊,献祭之羊,此外还有神的羔羊。对那些从未跟羊打过交道的人来说,研究羊的特性是很有帮助的。羊是无助的,不能照料自己,它软弱、缺乏保护、迟钝。了解羊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明白《诗篇》23 篇、《以赛亚书》53 章、《以西结书》34 章、《约翰福音》10 章以及很多其他经文。了解古时的巴勒斯坦牧羊人怎样照管羊群,对于理解圣经中涉及牧羊人与羊的经文来说也很重要。但这更接近文化研究,而不是单纯考查动物的习性。

 

 

植物习性参照

 

学习生长在古代以色列的植物,常常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某些经文的意思。比如:

 

第二天,他们从伯大尼出来,耶稣饿了。远远地看见一棵无花果树,树上有叶子,就往那里去,或者在树上可以找着什么。到了树下,竟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因为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耶稣就对树说:“从今以后,永没有人吃你的果子。”他的门徒也听见了。(可 11:12—14)

 

这是一段奇怪的经文。基督似乎咒诅了一棵无辜的无花果树,原因是它没有做本就不应该做的事—在不该结果的时节结出果来。基督这样做也许是为了激励门徒的信心,事实上的确如此。当然,作为造物主,基督有权利这样做。人类为了并不重要的目的而摧毁整片森林,也不会觉得良心不安。

 

但是,若不了解有关无花果树的某些特点,这个故事就是奇怪而难以理解的。研究显明,无花果树在抽叶之前会长出小的结节(自然因素),而当地人习惯以此当作食物(文化因素)。因此,如果一棵无花果树在那个时节长了叶,它自然应当有能够满足一个饥饿之人的结节。但是这棵树除了树叶什么都没有。在同一天晚些时候,基督将会赶出在圣殿做买卖的人,然后还要诅咒法利赛人(太 23)。这里,基督是不是事先以此比喻神对于假冒为善之人态度呢?他们只有“空谈的叶子”,却没有“实在的果子”?无论如何,研究一下无花果树的特点,对于明白这段经文是很有帮助的。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