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拿但业,坦率的使徒

 

拿但业说:“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约翰福音》149

 

 

在四份使徒名单中,腓力最亲密的伙伴拿但业都被记载为“巴多罗买”,在《约翰福音》中,他被称为拿但业。巴多罗买是希伯来文的姓,意思是“多罗买的儿子”,拿但业的意思是“上帝已经赐予”。所以,他是多罗买的儿子拿但业,或被称为拿但业巴多罗买。

 

对观福音和《使徒行传》都没有详细提到拿但业的背景、特点或个性。事实上,这几卷书都只各自提到他一次而已,且都是在列出十二门徒名单之时提到他。《约翰福音》也只有两处经文提到他:一处是在《约翰福音》第1章,记载他的蒙召;另一处是在《约翰福音》212节,论到耶稣复活之后,升天之前,有几个门徒跟彼得回加利利去捕鱼,而拿但业是其中一名。

 

根据《约翰福音》212节的记载,拿但业的故乡是加利利的迦拿,也就是耶稣行第一个神迹——把水变酒的地方(约2:11)。这地离耶稣的故乡拿撤勒很近。

 

诚如我们在本书前一章所看到的,腓力一被基督找着,接受了他的呼召之后,立刻就把耶稣介绍给拿但业。他们二人显然是好朋友,因为在对观福音的使徒名单里,他们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在最早的教会历史和许多早期轶事的记载里,他们的名字也是一起出现。与耶稣同行的那三年里,他们二人显然也一直都是朋友。彼得和安得烈因为是兄弟的关系,名字同时出现,雅各和约翰也是如此。而我们看到腓力和拿但业的名字也总是并列一处,只不过他们不是兄弟,而是亲密伙伴。

 

基本上,我们对拿但业巴多罗买的认识,都是来自《约翰福音》中所写的有关他蒙召做门徒的经过。请记得,这件事发生在旷野,当时耶稣刚受洗不久,施洗约翰指着他,说他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安得烈、彼得和雅各,可能还有约翰,是最早蒙召的门徒(35-42节)。第二天,耶稣要往加利利去,在路上却先遇见了腓力,就呼召他做门徒(43节)。

 

45节说“腓力找着拿但业”,显然他们两人是朋友,但圣经没有指明他们是商场伙伴、亲属关系或只是纯粹的朋友关系。他们彼此关系密切,腓力也知道拿但业会有兴趣知道那等待多时的弥赛亚终于来了。事实上,腓力迫不及待地要把这消息告诉拿但业,所以立刻就去找他,并把他带到耶稣面前。

 

腓力找着拿但业的地方,就是腓力自己被主找着的地方,即使不是,两地也相距不远。我们从拿但业遇见耶稣这短短的记载里,可以清楚地看见他的特质,很快就能得知他是怎样的人。

 

喜爱研读圣经

 

我们从腓力宣布他找到了弥赛亚的方式,可以清楚看到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腓力找着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约1:45)可见,圣经真理对拿但业很重要。腓力了解拿但业,所以他知道,若拿但业得知耶稣就是摩西和先知在圣经中预言的那位,一定会很感兴趣。因此,当腓力把他遇见弥赛亚一事告诉拿但业时,他依据的是旧约中的预言。腓力使用这样的方式介绍耶稣,可见拿但业知道旧约圣经所记载的预言。

 

这也告诉我们,拿但业可能和腓力一起研读旧约圣经,他们极有可能一起到旷野去听施洗约翰传讲信息,他们对旧约预言的实现都很感兴趣。腓力显然知道,有关耶稣的消息会令拿但业很兴奋。

 

请注意,腓力并没有说,“我找到一个人,他对你有美好的计划”,也没说“我找到一个人,他会修复你的婚姻,解决你的个人问题,会让你的生命有意义”。腓力并不是以耶稣会如何改善拿但业的生活来引起他对耶稣的兴趣。他是把耶稣看成旧约预言的实现,因为他知道那会激起拿但业的兴趣。拿但业热爱研读旧约圣经,他已经在追求神的真理。

 

很巧的是,除了加略人犹大之外,似乎所有的门徒在遇见耶稣之前,都已经在追求神的真理,他们已经被神的灵所吸引,他们的心已经预备好要接受真理,也渴慕认识真理。他们诚心爱神,渴慕认识真理,所以就接受了弥赛亚。这样看来,门徒和那些假冒为善和故作敬虔的宗教人士大不相同,他们是真正的真理追求者。

 

腓力和安得烈极有可能一起花了很多时间细心研读圣经,探究律法书和先知书,以期能辨明有关弥赛亚来临的真理。他们如此精通圣经,这无疑能解释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快就对耶稣做出回响。拿但业的例子更明显,他很快、很清楚就认出了耶稣,因为他非常了解圣经对他的描述,他知道圣经所应许的是什么,所以他看到应许实现的时候,自然很快就认出来了。他知道摩西和先知所写的那位,所以和耶稣短暂交谈之后,立刻就认出他就是那一位。拿但业随即衡量他,当下就接受了他,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拿但业先前已经非常认真地研读圣经了。

 

腓力告诉拿但业:“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耶稣”是个常见的名字,若用亚兰文,就是Yshua和旧约的Jushua都翻译成“约书亚”。很重要的是,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是救赎”(“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腓力用“约瑟的儿子”这个词来作耶稣的姓氏,即“耶稣巴约瑟”,就像他的朋友是“拿但业巴多罗买”,这是指称一个人的常用方法(这是现代姓氏的希伯来文表达方式,意思是“约瑟之子耶稣”和“多罗买之子拿但业”,人类历史上一直采用这种沿袭父姓的做法)。

 

腓力的声调里,一定带有某种程度的惊喜,他好像在说:“你绝对不会相信,不过是真的,耶稣,就是那个拿撒勒人木匠约瑟的儿子,就是弥赛亚。”

 

他的偏见

 

《约翰福音》146节让我们进一步看到拿但业的特性,虽然他追求真正认识神,有强烈的属灵兴趣,也很忠实、努力地研读神的话语,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存有某些偏见的人,所以他给腓力的回答是:“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

 

他可以这么说:“就我在旧约圣经中所读到的,先知弥迦说弥赛亚要出自伯利恒(弥5:2),不是拿撒勒。”他也可以这样说:“可是腓力,弥赛亚应该是和耶路撒冷有关系的,因为他要来治理耶路撒冷。”然则,他的用词表现出他有很深的偏见,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

 

这不是个理性的或依据圣经的回答,乃是单纯出自情绪和狭隘观念的反映,从中可看出拿但业对整个拿撒勒城所抱持的轻蔑态度。坦白地说,迦拿也并不是一个名声响亮的小镇,直到今天,它还是那么微不足道。除非你要去找建在怀疑是耶稣使水变酒的遗址上的神龛,否则你不可能想去那里。由此可见,迦拿是个人烟罕至的地方。至于拿撒勒,它至少还是个道路交汇点,是人们从地中海前往加利利的必经之地,也是耶路撒冷和黎巴嫩南北两地之间的一条主要道路。相反,没有人会“路过”迦拿这个不在主干道上的小镇。由此看来,拿但业对拿撒勒存有偏见,完全不是因为它不具吸引力,他所说的可能只反映出拿撒勒和迦拿两城之间存在某种竞争而已。

 

拿撒勒是个很落后的小镇,没什么文化气息,百姓也未受过什么教育,而且直至今日都如此。它虽然坐落在加利利的山坡上,环境清幽,却并不是个有趣的地方,它不会令人怀念,在耶稣那个时代更是如此。犹大地区的人看轻所有的加利利人,而加利利人又看轻拿撒勒人。拿但业虽然出生在更卑微的小村庄,他也和一般加利利人一样,对拿撒勒怀着轻蔑的态度,这就是地域性的骄傲,就像住在克里夫兰(Cleveland)的人会带着轻视的口吻谈论水牛城(Buffalo)—样。

 

我们由此再次看见神喜爱用世间平凡的、软弱的、卑贱的来使有智慧的、强壮的羞愧(参林前1:27)。他甚至在最受轻视的地方呼召人,拣选有缺点的、被偏见蒙蔽的人,使他们变成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到最后,唯一能解释这一切的就是神的能力,所以,一切的荣耀都归于他。

 

拿但业无法理解弥赛亚竟会出自拿撒勒这么一个卑劣的地方,它文化落后、罪恶满盈、腐败不堪,四处充斥着罪人。拿但业无法预期那里会有什么好的,但他显然忘记一个事实,他自己也同样出自一个卑劣的地方。

 

偏见是丑陋的。根据优越感而不根据事实所下的结论,会使人灵性衰退。偏见使很多人无法接受真理。事实上,大多数以色列人都是因为偏见拒绝了弥赛亚,他们不相信弥赛亚会出自拿撒勒,也无法理解弥赛亚和他所有的使徒会来自加利利,他们嘲讽使徒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加利利人。法利赛人曾讥笑尼哥底母说:“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约7:52)他们不喜欢耶稣抨击耶路撒冷的宗教组织。上自宗教领袖,下至坐在会堂中的平民百姓,他们不肯接受耶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存偏见,甚至在耶稣自己的故乡也是如此。人们嘲笑耶稣是约瑟的儿子(路4:22),也正因为他只不过是一个木匠的儿子(24节),他连在自己的地方都得不到尊重。拿撒勒会堂的人也对他充满了偏见,以至于他才讲了第一篇道,他们就把他带到山崖,想从那里把他推下去(28-29节),借此杀害他。

 

以色列人受偏见的蒙蔽而认不清弥赛亚。他们因他是加利利人,是拿撒勒人,而对他持有偏见。他们认为他未曾受过教育,且被宗教人士所排斥,从而对他持有偏见。他们对他所传讲的信息特别持有偏见,而这偏见使他们将福音拒之门外。他们拒绝听他的,因为他们是文化和宗教上的顽固者。

 

约翰·班扬了解偏见所带来的危险,在他著名的寓言《圣战》(The Holy War)—书里,他想象着以马内利王子的军队要把福音带到“人灵城”,他把攻击主力放在耳门,因为信仰来自倾听。但是,敌人戴波罗斯想把“人灵城”辖制在地狱中,于是决定在耳门设置一个特别的守卫来迎战,他所选的守卫就是“老偏见先生个愤怒、坏脾气的家伙”。根据班扬所述,他们让偏见先生做“耳门营区的队长,手下有六十人,称为聋人,他们特别有利于守卫这项工作,因为他们对队长或士兵的话完全不予理会”。这段话非常鲜明地刻画出许多人的景况,他们丝毫不为福音的真理所动,偏见使他们对真理充耳不闻。

 

人会因各种不同的偏见而对真理充耳不闻,例如,种族偏见、社会偏见、宗教偏见、知识偏见等。偏见强而有力地阻挡大部分犹太人聆听弥赛亚的信息,撒但在以色列偏见先生及其聋子军队的耳门上驻扎,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1:11)。

 

约翰·班扬采用耳聋的比喻,使徒保罗则采用目盲的比喻:“如果我们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灭亡的人身上。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林后4:3-4)他们对真理所持的偏见使他们又聋又瞎,从而错过福音的信息,这种现象到今天还是一样。

 

拿但业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有偏见的。事实上,所有的罪人都心存偏见。我们会提出有偏见的声明,对个人,对不同阶层的人,甚或是对整个社会妄下带有偏见的结论。拿但业就像我们一样,具有这种罪性,而他的偏见使他听到腓力说弥赛亚是拿撒勒人时,心中起了疑惑。

 

所幸他的偏见没有强烈到使他远离基督,“腓力说:‘你来看!’”(约1:46),这正是处理偏见的正确方式:用事实来对抗它。偏见是以感觉为基础,是主观的,不一定能反映事实真相。所以,对付偏见的方法,就是以诚实的态度面对客观的事实,也就是“来看”。

 

拿但业听了腓力的话,就去看。幸好,他愿意追求的心胜过了他的偏见。

 

真诚的心

 

耶稣亲口说出的话,显出拿但业特质中最重要的一面,他已经认识拿但业,“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约2:25)。因此,他看到拿但业之后所说的话,就是对拿但业特质的有力赞赏。他看见拿但业朝他走过来,就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约1:47

 

还有什么能比得到耶稣的亲口赞赏更美好呢?你在生命结束时,可以听到耶稣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参太25:2123)他又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此外,在葬礼中,我们也常听到颂扬死者美德之辞。但是,你是否喜欢耶稣一开始就对你说出赞赏的话?

 

耶稣的赞赏充分显示出拿但业的特质,他一开始就是个内心纯正的人。当然,他是个带有罪性的人,他的心思也受到某种程度的偏见的污染,但他的心没有受到欺骗的毒害,他不假冒为善,他对神的爱、对遇见弥赛亚的渴慕纯真无伪。他为人真心实意,心中没有一丝诡诈。

 

耶稣称他是“真以色列人”,在希腊文圣经中是alethos,意思是“真实的、纯真的”。也就是说,他是个纯真的以色列人。

 

这并不是指他在血缘上是亚伯拉罕的后代,耶稣并不是在谈遗传学,而是把拿但业真以色列人的身份和他不欺诈的事实作了一个连结,拿但业的诚实无欺使他成为真以色列人。在耶稣那个时代,大部分以色列人都不真实,他们假冒为善,都是冒牌货。他们的生活看起来很属灵,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此,他们不是亚伯拉罕真正属灵的儿女,然而,拿但业却真是他的属灵后裔。

 

在《罗马书》96-7节,使徒保罗说:“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也不因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就都作他的儿女。”在《罗马书》228-29节,他又说:“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

 

拿但业是个真正的犹太人,是亚伯拉罕真正的属灵后裔。他敬拜又真又活的神,没有欺骗,没有假冒为善,他是个真品。耶稣后来在《约翰福音》831节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在这里,希腊文圣经用了同一个词alethos

 

拿但业一开始就是个真正的门徒,在他里面没有虚假,这是很罕见的,而在一世纪时期的以色列人中更是如此。不要忘了,耶稣责备当时的宗教组织假冒为善,在《马太福音》2313-33节,我们看到他猛烈地抨击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从各个角度称他们是伪君子。会堂里充满了假冒为善的人,从最高的宗教领袖到街上的平民百姓都是一样的,假冒为善是他们文化中的祸害。然而,拿但业的心受了割礼,污秽已得洁净,他的信仰纯正,对神的忠心也是真实的。他没有欺骗,不像文士和法利赛人,他是个真正的义人。他虽然和我们一样,都受到罪的污染,但借着又真又活的信仰,他在神面前得称为义。

 

火热的信仰

 

拿但业的心是诚挚的,信仰是真实的,所以他克服了偏见。他对耶稣的回应以及接下来所发生的事,都显明了他真正的特质。他一开始只是因耶稣似乎对他了如指掌感到惊姥,“拿但业对耶稣说:‘你从哪里知道我呢?’”(约1:48

 

我们必须假设拿但业还在质疑这个人是否真的是弥赛亚。他并不是在质疑腓力的判断,腓力是他的朋友,所以,他对腓力应该有足够的了解,知道这个优柔寡断的人不会做出任何草率的判断。拿但业也不是在质疑圣经,不是他生性好猜疑,而是这个从拿撒勒来的人似乎跟他脑海中的弥赛亚不搭调。耶稣是木匠的儿子,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平凡无奇的人,出自一个与旧约预言没有任何关系的小镇(在旧约时代,拿撒勒甚至不存在)。而今耶稣对他说话,好像对他无所不知,而且可以看穿他的内心,所以,拿但业只不过是想认真地面对当时的情形。

 

“你从哪里知道我呢?”这个问题的意思可能是,“你只是在奉承我吗?你这样恭维我,只是想让我成为你的跟随者吗?你怎么可能知道我内心在想什么?”

 

“耶稣回答说:‘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48节)这回答让事情整个翻转过来。耶稣并非在讨好拿担业,而是因为他无所不知!他并没有亲眼看到拿但业站在无花果树下,这点拿但业很清楚。所以,他霎时间领悟到,自己面前站着的这个人,可以用无所不知的眼光看穿他的内心世界。

 

无花果树在这里有什么特殊意义?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拿但业研读圣经、默想神话语的地方。在犹太文化中,大部分的房子都很小,只有一个房间,做饭大都在室内,所以即使是在夏天,炉火都一直点着。整个房子随时都可能烟雾弥漫、空气窒闷,于是人们就在房子四周种树来遮阳,并保持室内的凉爽。这些树中,最好的就是无花果树,因为它既可以结出美好的果实,又能提供树荫。这种树只能长到大约4.5米高,树干相当短而且多瘤,树枝低矮,且可以延伸7-9米长,可以在房子附近提供一个有树荫且宽敞的户外空间。如果你想避开室内的嘈杂和令人窒息的空气,则可以走到户外的无花果树的荫下休息,这是一个私人的户外空间,非常适合默想、省思和独处,难怪拿但业会到那里读圣经、祷告。

 

事实上,耶稣是在说:“我知道你心里的景况,因为我看见你在无花果树下,我知道你在做什么,那是你的密室,是你读经、祷告、默想的地方,我在那秘密的地方看到你,我知道你在做什么。”耶稣不只看到拿但业所处的地方,他也看到他的心。耶稣知道拿但业真诚,因为他在无花果树下的时候,耶稣已经看透了他的内心。

 

这些对拿但业就够了,他回答说:“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49节)

 

约翰在整本福音书里就是要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约20:31),他在开头强而有力地宣告耶稣的神性(“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翰福音》里的每一点都在强调耶稣的神迹、耶稣的无罪,他的教导带有属神的能力,他的属性也正是神的属性。这一切都是要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他与神同质。约翰之所以写这卷福音书,就是要让读者看到,耶稣用以显明自己的,许多是神的方式。而在《约翰福音》第一章,他就给了我们拿但业的见证,证明耶稣是全知神的儿子,与神完全同质。

 

不要忘了,拿但业的朋友腓力在两年之后仍然无法理解的,也正是这个真理。因为在阁楼上,他对耶稣说“将父显给我们看”(约14:8-9),他到最后都还不明白的事,他的朋友拿但业却一开始就明白了。

 

拿但业熟读旧约圣经,熟悉先知所预言的,知道他要找的是谁。而如今,尽管耶稣出自拿撒勒,但他的全知、属灵的洞见,以及解读拿但业内心想法的能力,足以让拿但业相信,他的确是真正的弥赛亚。

 

拿但业相当熟悉旧约圣经针对弥赛亚所说的预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对耶稣的回答中清楚地看见(“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诗篇》第2篇明白地指出,弥赛亚是神的儿子,而许多旧约圣经的预言都说他是“以色列的王”,包括《西番雅书》315节(“耶和华已经除去你的刑罚,赶出你的仇敌。以色列的王耶和华在你中间,你必不再惧怕灾祸”),还有《撒迦利亚书》99节(“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弥迦书》52节预言他要降生在伯利恒,也称他为“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这节经文不只称他是王,更称他是永恒的王。所以,当拿但业看见耶稣全知的明证,立刻就承认他是应许中的弥赛亚,是神的儿子,是以色列的王。

 

拿但业和西面一样。西面抱起婴孩耶稣说:“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救恩,就是你在万民面前所预备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荣耀。”(路2:29-32)他立刻就认出耶稣就是他引颈期盼的那位。拿但业是仔细研读圣经的人,是真正的犹太人。他在等待弥赛亚,也知道他来的时候是神的儿子,是王。他绝不是有所保留地委身,从一开始,他就完全了解这事,也完全地委身。

 

“耶稣对他说:‘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约1:50-51)耶稣肯定了拿但业的信心,并且应许他不单能看见他的全知,还要看见更大的事。如果单是一句有关无花果树的话就能使拿但业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是以色列的王,那么他就是什么都还没看见已经信了。自此以后,他所看见的每一件事都将使他的信心变得更加宽广、丰富。

 

大部分的门徒都要经过一番挣扎,才能达到拿但业第一次遇见基督就达到的地步。可是,对拿但业而言,基督的工作只是让他更加确定他原来已经知道的事情。见到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这么有信心,真是一件美好的事。对拿但业来说,和耶稣相处的整整三年,他只是在展开超自然存在的全貌而已!

 

在旧约圣经里,雅各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创28:12)。耶稣对拿但业说的话就是引用这段旧约故事,耶稣就是那梯子,而拿但业要看见神的使者在他上面上去下来。换句话说,耶稣是联络天上和地上的梯子。

 

以上是我们通过圣经所认识的拿但业。若依初代教会的记录来看,拿但业后来到波斯和印度传福音,甚至让福音远传至亚米尼亚。没有任何可靠的记载能证实拿但业的生命是如何结束的,有传说他被绑在一个大袋子里丢进海里,也有传说他被钉在十字架上。无论如何,他最后和约翰之外的其他门徒一样,走上了殉道之路。

 

我们能确切知道的是,拿但业一生忠诚到底,他从一开始就对主忠诚。因此,他和耶稣在一起的所有经历,以及他在初代教会诞生之后所经历的一切,终究都只是在增强他起初已有的信心而已。他和其他使徒都同样证明了一件事,即神可以在最卑微的地方拣选最平凡的人,并使用他们来彰显他自己的荣耀。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