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凡人,不平凡的呼召
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哥林多前书》1章26-29节
耶稣一开始在故乡拿撒勒出来公开服事,就成为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第一次在会堂传讲,当地的人就定意要立刻置他于死地,“会堂里的人听见这话,都怒气满胸,就起来撵他出城。他们的城造在山上。他们带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他却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路4:28-30)。
具讽刺意味的是,耶稣在较大的加利利地区却备受欢迎,他所行的神迹奇事在四处传扬开来,于是众人成群结队地来看他,要听他的教导。《路加福音》5章1节记载他们是如何的“拥挤他,要听神的道”。有一天,又有一大群穷追不舍的人把耶稣团团围住,他为了避开他们的推挤,就上船,把船稍微撑离岸边,然后在那里教训他们。凑巧的是,耶稣所选中的这艘船正是西门的,这位西门后来被他称为彼得,并在他最核心的门徒中成为领导者。
有些人可能会想,如果基督想让自己的信息发挥最大的影响力,他大可利用更有效的方式来提升知名度。在现代,一般人会认为他应该尽量利用自己的名声,缓和其教导所引起的争议,并使用各样的手腕使围在他身边的群众人数大增。事实上,他并未釆取民粹主义者的手段,或利用自己的名声;相反,他却强调那些让他的信息颇具争议的道理。当众人正为他大发热心的时候,他传讲了一个信息,毫不讳言对他们的指责,令他们十分不快,多人因此而退去,只留下少数几位最忠实的跟随者(约6:66-67)。
耶稣要亲自选派做他代表的十二个门徒,就在那些留下来的跟随者之中。他们都是些极其平凡之人,但基督却借着他们来推动扩展神国的策略,而不是靠着那些喧哗的群众。他选择这十二个易犯错误的人作为事工推展的媒介,而不是借助群众势力、军事力量、个人魅力或公关活动来成就他的计划。从人的观点来看,教会的未来和福音事工的长久及成功,完全有赖于这十二个门徒的忠实。因此,他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耶稣运用的策略正代表着神国本身的特色——“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17:20-21)。神国的扩展,“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4:6)。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在圣灵大能的带领下,这十二门徒的力量胜过那些纯粹受好奇心驱使的乌合之众。基督亲自挑选这十二个门徒,并在他们身上投注了大量的心血,是他拣选了他们,不是他们选择了他(约15:16)。而这拣选和呼召的过程显然可分成几个阶段。读者若未仔细研读圣经,有时会认为《约翰福音》1章35-51节和《路加福音》5章3-11节所描述耶稣呼召门徒的方式,与《路加福音》6章12-16节所记载十二门徒蒙召的故事相冲突。实则不然,这三段经文只不过是代表门徒蒙召的几个不同阶段而已。
例如,根据《约翰福音》1章35-51节的记载,安得烈、约翰、彼得、腓力和拿但业第一次遇见耶稣,是在耶稣开始出来做工之后不久,地点是在约旦河附近的旷野,施洗约翰就在那里传福音。安得烈、约翰这几个人之所以会在那里,是因为他们已经是施洗约翰的门徒,然而,当他们听到老师清楚地指着耶稣说“看哪,神的羔羊”时,他们就跟随了耶稣。
这是他们蒙召的第一个阶段——归正(conversion)的呼召。它清楚显示每位门徒在服事之前,都要先蒙召进入救赎。我们必须承认耶稣是神真正的羔羊,是万主之主,并凭信心满心欢喜地接受他。这一阶段的呼召并不要求全职事奉,根据福音书的描述,这几个门徒虽然很高兴聆听耶稣的教导,并愿意成为他的学生跟随他,但他们并没有放下原来的工作,而是继续靠着固定工作维持生计。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蒙召参与全职事奉之前,照常捕鱼或补网。
门徒蒙召的第二个阶段——服事(ministry)。《路加福音》5章对此有详尽的叙述。当时,耶稣为了避开众人的推挤,就到彼得的船上,将船撑开稍微离岸,然后在船上教导人。他讲完道之后,就叫彼得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当时虽然时间不对(夜晚时分水比较凉,鱼会浮到水面上觅食,因此比较容易捕到鱼),地点不对(鱼通常是在水浅的地方觅食,所以在水浅之处较容易捕到鱼),彼得又已筋疲力尽(他捕了一整晚的鱼,却一无所获),但他还是照着耶稣吩咐的话去做。他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路5:5)结果,他们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有两艘船甚至要沉下去!(路5:6-7)
耶稣行完这个神迹之后,紧接着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太4:19)圣经告诉我们,安得烈他们就是在这个时候“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路5:11)。根据《马太福音》的描述,安得烈和彼得“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太4:20),而雅各和约翰也“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太 4:22)。从那时起,他们就再也没有与耶稣分开。
《马太福音》10章1-4节和《路加福音》6章12-16节两段经文记载了门徒蒙召的第三个阶段——成为使徒(apostleship)。耶稣拣选他们做使徒就是在这个时候。以下是路加对这件事的描述:
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约翰、腓力和巴多罗买,马太和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奋锐党的西门,雅各的儿子犹大和卖主的加略人犹大。
这些使徒的职分是从实习开始,他们受耶稣差派出去做工。《马可福音》6章7节说,他们两人一组被派出去,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还无法独当一面,所以基督让他们两人一组,以便互相扶持。
在这整个训练过程中,耶稣与他们紧紧连结在一起,就像母鹰在小鹰开始学飞的时候看守着它们一样。这些使徒每次受派出去一段时间之后,一定会返回将所做的事告诉耶稣(路9:10,10:17),而每完成几次服事,他们就会有一段较长的时间与耶稣同住,一起教导众人、服事、团契和休息(可6:30-34)。
门徒蒙召的第四个阶段是在耶稣复活后。这时出卖耶稣的犹大已自尽,不在使徒的行列里。耶稣以复活的身体出现在其余十一个使徒面前,并差遣他们到世界各地,使万民做他的门徒。事实上,这是一个拘道(martyrdom)的呼召,而他们每个人最后真的都为了福音的缘故而牺牲了生命。根据历史记载,他们当中只有一人没有被残忍地杀害,这人据说是约翰,他虽然活到年老,却也因为基督的缘故受尽严酷迫害,最后被放逐到一个叫拔摩的小岛上。
这些使徒虽然经历重重拦阻,却仍然得到最后的胜利。他们遭受严酷的迫害,甚至殉道以达成使命。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得胜进入荣耀里,而他们永续不断的福音见证,显明了上帝谋略中的智慧。这见证延续两千年,几乎传遍世界各个角落,难怪这些使徒至今仍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这十二个使徒,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他们蒙召的第三个阶段,即受拣选做使徒。请注意路加提供给我们的详尽描述。
时机
首先,耶稣拣选这十二个门徒的时机非常重要。在《路加福音》6章12节,路加以“那时”这个开场白来强调这一点,《新美国标准版圣经》(the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把这个词解释“就在这时候”。路加并不是指时钟上的时间,或某个月的某一天;“就在这时候”和“那时”是指一段时间,一个时期,是耶稣服事中一个很特别的阶段,也是他的势力最高涨的时期。
“那时”是在回溯刚发生过的事件,《路加福音》的这段记载了耶稣即将要承受来自文士和法利赛人非常激烈的反对。《路加福音》5章17节第一次提到法利赛人,在21节首次用“文士”这个词(在17节,文士和法利赛人同时被提到,在该节经文里,文士被称为“教法师”)。
因此,在《路加福音》5章17节,我们第一次看到耶稣最主要的反对者,而从这一节开始到第5章结束,甚至到第6章,路加记载的都是他们对耶稣的反对,以及犹太宗教领袖和耶稣之间日益激烈的冲突。看到耶稣医治瘫子,赦免他的罪,他们就起来攻击他(5:17-26),看到他和税吏及罪人一同吃喝,他们就攻击他(5:27-39);看到他允许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用手搓了吃,他们就攻击他(6:1-5);看到他在安息日医治右手枯干的人,他们就攻击他(6:6-11)。路加把这些事件一一记录下来,刻意凸显宗教领袖反对耶稣的力量正与日俱增。
这股反对势力到《路加福音》6章11节达到最高点,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满心大怒,彼此商议怎样处治耶稣”。马可和马太的描写更为直白,他们说宗教领袖想要除灭耶稣(太12:14;可3:6),马可说这些宗教领袖甚至让希律一党的人参与谋算。希律党是一个拥护希律王朝的政治团体,平常与法利赛人不相为谋,如今却与他们联手对付耶稣,共谋要除灭他。
路加就是在对这样时刻的记述中,突然插入一段描述十二门徒蒙召的记载。“那时”,宗教领袖对耶稣的敌意已强烈到一心想置他于死地,他们对耶稣的怨恨已达到顶点。耶稣一定已感受到他的死期已日益逼近,再过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要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他已经知道自己要在十字架上受苦,要从死里复活,并要在四十天后,升天到父那里去。因此,他也知道他在地上的工作必须托付给其他的人。
现在,该是他选出正式代表并给予装备的时候了。他知道宗教领袖对他的仇恨,也完全了解他们对他的敌意,并看见自己无法逃避死亡的刑罚。于是,他拣选这十二个主要人物来继续传福音的工作,要借着他们救赎以色列百姓、建立教会。时间非常紧迫,他所剩下的日子不多(据多数人估计,只有十八个月),所以是选出使徒的时候了。最密集的训练随即会展开,并要在几个月内完成。
于是,从那时开始,耶稣基督事工的焦点就从群众转移到这少数一些人身上,他将在仇敌手中丧命的这一悲惨事实,显然将成为这个转折点的信号。
这当中,还有一个令人极为讶异的事实。这便是耶稣拣选十二门徒作为他的正式代表传讲福音,他们要传讲他的信息,也带有他的权柄,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挑选任何一位拉比、文士、法利赛人,也没有挑选撒都该人和祭司。换句话说,他拣选的这十二个人,没有一个来自宗教组织。耶稣的这种做法,是在惩戒已制式化的犹太教,并鄙弃那些败坏的人和腐化的组织。这就是为什么耶稣不拣选任何一个有身份地位的宗教领袖,而要拣选这些未受过神学训练的人——渔夫、税吏以及其他一些凡夫俗子。
长久以来,那些以宗教贵族自居的以色列人一直和耶稣作对。他们鄙视他,弃绝他和他传讲的信息,他们也痛恨他。《约翰福音》》这样写道:“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1:11)这些犹太教的宗教领袖也就成为排斥耶稣的一股主要力量。
大约在此一年半前的某次正式场合中,耶稣在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向他们发出挑战。我们都知道,每年逾越节期间,整个耶路撒冷城挤满了前来献祭的朝圣者。耶稣来到圣殿,拿绳子做成鞭子,赶出正在经营银钱兑换的人,倒出他们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又把牛羊都赶出圣殿(约2:13-16)。耶稣这么做,其实予以制式化的犹太教致命的一击,也揭开了那些宗教领袖的真面目,显明他们是窃贼和假冒为善者。他斥责他们灵命尽失,显露他们的背教,当众指责他们所犯的罪,指控他们无比的腐败,并拆穿他们的诡计。简言之,耶稣彻底攻击了制式化的犹太宗教,他的事工就这样展开。
几个月之后,耶稣在加利利的服事达到巅峰。显然这里离耶路撒冷很远,可是,那第一次事件在犹太宗教领袖中所引发的不满已炙热万分,他们杀气腾腾,开始设计置耶稣于死地。
宗教领袖敌视耶稣到极点,他们排斥他所传讲的福音,看轻他所代表恩典的教义,傲慢地拒绝他所要求的悔改,鄙弃他所给予的赦免,驳斥他所展现的信仰。尽管他行了许多神迹来证明他是弥赛亚,尽管他们亲眼看见他赶鬼、医治各样的病症、使死人复活,他们就是不肯接受他是道成肉身之神的事实。相反,他们恨恶他传讲的信息,一心要治死他,因他已威胁到他们的权势。
所以当耶稣拣选十二使徒的时机成熟时,他自然不会从那些蓄意要毁灭他的团体中挑选,而是从谦卑跟随他的人中,选出了十二个单纯、平凡、以劳力维生的人。
十二使徒
如果你曾经参观过欧洲的大教堂,可能会认为彩绘玻璃上那十二个门徒是超凡人圣的伟人,他们头上发亮的光环,代表着备受人们赞赏的深厚灵命。其实,他们都是极其平凡之人。
可是,他们却常常成为大理石柱上宏伟雕像的题材,或在图画里被描绘成罗马诸神的模样,这种做法剥夺了他们身为人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十二个平凡无奇的人,不管从哪个层面来看,他们都具有真实的人性。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本质。
我最近读了丁道尔(William Tyndale)的传记,丁道尔是把圣经翻译成英文的先驱。在这之前,一般人只能听到用拉丁文读圣经,但自己不能用母语来研读,丁道尔认为这种现象是错误的。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的教会领袖不想把圣经翻译成一般百姓所用的语言,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在教会里的权势,他们就像耶稣那个时代的法利赛人一样。然而,丁道尔不顾他们的阻挠,把新约圣经译成英文并出版。不幸的是,他这样的努力换来的却是流亡、穷困和迫害,最后于1536年被处以火刑。
促使丁道尔将圣经译成一般语言的一个主要原因,源自一份针对英国神职人员的调查。这份调查显示,在神职人员中,大部分人不知道耶稣的十二使徒是谁,只有少数几个人能说出四五个使徒的名字,其实现今的教会领袖和基督徒也好不到哪儿去。制式化的教会把十二使徒封为圣徒的做法已经夺去了他们身为人的本质,使他们变得好像遥不可及、超脱尘俗。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因为当初耶稣拣选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凡的能力,或是在灵性上高人一等,相反,耶稣好像是刻意拣选平凡的人。
是什么条件让这些人成为使徒呢?显然不是他们天赋异禀或杰出的才干。他们是加利利人,当时加利利人被视为低下阶层、未开化的乡下人,是凡夫俗子、无名小卒。但不要忘了,他们被拣选,并非因为他们比当时其他的以色列人更出色或更有才华。
当然,任何人要在教会中当领袖,都必须达到一定的道德和灵性要求,事实上,教会属灵领袖的标准非常高,我们可以看看《提摩太前书》3章2-7节对教会长老和牧师列出的标准:
(他)必须无可指责,只作[1]一个妇人的丈夫,有节制,自守、端正,乐意接待远人,善于教导,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温和,不争竞、不贪财,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初入教的不可作监督,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罚里。监督也必须在教外有好名声,恐怕被人毁谤,落在魔鬼的网罗里。
《提多书》1章6-9节列举出了类似的条件,《希伯来书》13章7节也主张教会领导人必须在道德和灵性上做众人的榜样,因为他们的信仰要能让众人效法,他们也必须要能在神面前显明自己的行为,这些都是极高的标准。
在此顺便一提的是,教会信徒应该持有的标准绝对不是比较低,教会领袖是信徒的榜样,所以不能用较低的标准来规范平信徒。事实上,耶稣在《马太福音》5章48节对所有信他的人说:“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坦白地说,没有人能达到这个标准,从人的观点来看,这标准是要求全然完美,所以没有人“够资格”,没有人配在神的国度里,也没有人天生就配服事神。所有的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请记住,那位成熟的使徒保罗曾做出这样的告白:“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罗7:18)他在《提摩太前书》1章15节,甚至称自己是“罪魁”。
因此,没有人天生就够资格,神自己必须拯救罪人,使他们成圣、变成他可以使用的器皿。
十二个使徒和你我一样,是从不配、不够资格的人当中拣选出来的,就像以利亚一样。他们“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雅 5:17),并非因为与众不同而被提升为卓越不凡的人,而完全是在陶匠的陶塑下才变为荣耀的器皿。
许多基督徒在受到罪和失败的影响时,会感到灰心丧气,很容易就认为自己是毫无价值的无名小卒。当然,如果靠自己的话,这倒是事实!但是,毫无价值的无名小卒正是神要使用的人,因为他所要陶造的正是这样的人。
撒但或许想说服我们,叫我们相信,缺点会让我们在神面前、在教会里成为无用的人。但是,基督拣选使徒时证明了一件事,就是神能使用不配的、不够资格的人,他能使用无名小卒。这十二门徒能把世界翻转过来(徒17:6),不是因为他们有非凡的才能、超人的智力、强大的政治影响力或是特别的社会地位,而是因为神在他们里面做工。
神拣选谦逊、卑微、温柔和软弱的人。这样,当他们的生命改变了世界的时候,人们就会知道,他们的力量不是来自人,而是来自神的真理和他在人里面的能力(我们需要提醒现今的传道人,能力不是来自他们的聪明或人格魅力,而是神的话语;能力是在我们所传讲的真理里面,而不是在我们里面)。耶稣基督是超凡的人,是神道成肉身。神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在世间工作的历史,其实就是使用不配的人、将他们塑造成合用器皿的历史,十二使徒的蒙召也是一样。神塑造人,就像陶匠小心翼翼地塑造陶土。
在救赎历史中,这些使徒理所当然占有崇高的地位,他们显然值得被视为信仰的英雄。根据《启示录》的描写,他们的名字将被刻在天城(新耶路撒冷)的十二扇门上,因此,天国本身就是代表对他们永远的尊敬。但这并不能抹杀一个事实,即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人。我们对他们的印象不应该是彩绘玻璃上的图像,而应该像圣经中显示的那样真实;我们不应该把他们看得那样超凡脱俗、难以理解,而应该了解到他们是真实的人;每当想到他们,应记得他们是真实的人,而非供奉在殿堂里备受推崇的图像。
然而,我们也不要因此低估了他们的职分,他们一被耶稣拣选,立刻就成为以色列百姓的属灵领袖,那些变节的以色列宗教精英分子就被象征性地冷落在一旁。使徒们成为新约的第一批传道人,最先承受传讲基督教福音的使命,代表属神的真以色列人,代表诚心悔改、相信基督的以色列人。在基督成为房角石时(弗2:20),他们成为教会的基石。这些使徒虽如此平凡,但他们所传讲的真理并未因此受到亏损,反而愈发显得重要。
这完全符合主一贯的做法,《哥林多前书》1章20-21节这样写着:“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我们由此可知为什么蒙基督拣选的十二人中,没有哲学家、杰出的作家、著名的辩论家、优秀的教师或任何以发表伟大演说而闻名的人。十二使徒是在圣灵的带领下成为伟大的属灵领袖和传道者的,而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超的演讲技巧、领导能力或是学术方面的成就。让他们这么有影响力的因素唯有一个,就是他们所传讲的信息本身带有大能。
从人的角度来看,福音是愚拙的信息,使徒是粗俗的讲道者。使徒们的教导谈不上出类拔萃,因为他们只不过是渔夫、无名小卒、佃农、低下阶层之人——这是当时的人给他们的评价(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教会历史和现今的福音工场中。世人所认定的优秀知识分子、伟大的作家、卓越的演说家在哪里?他们多半不会出现在教会)。“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林前1:26)
“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7-29节)神特别喜爱的器皿是无名小卒,这样,人在他面前就不能自夸。换句话说,他拣选软弱的器皿,免得人把能力、荣耀归于自己,而非归于使用这些器皿的神。这种策略对那些毕生追求个人荣耀的人是难以接受的。
除了加略人犹大这个特例之外,其他十一个使徒都没有以个人荣耀为目标。当然,他们一定和每个堕落的世人一样,也会因为骄傲和无知而挣扎,但神的荣耀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最爱,而他们之所以能为世界留下如此不可磨灭的影响,也是因为他们深深爱慕神的荣耀,愿意顺服圣灵的带领,而不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或才华。
老师(夫子)
请记得,耶稣拣选十二门徒的时候,死亡正逐渐向他逼近。宗教领袖对他的敌意日渐加深,他知道自己在地上的工作即将随着他的死、复活和升天达到极点。因此,从那时开始,他整个事工的性质就有了改变,当务之急便是训练一些人,因为他离开世间之后,他们将成为最重要的福音代言人。
如何拣选这些人呢?他先寻求天父的心意,“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路6:12)。
在《路加福音》前5章,作者清楚地让我们看见祷告是耶稣生活的一部分。《路加福音》5章16节说:“耶稣却退到旷野去祷告。”独自退到旷野去和天父谈话是耶稣的习惯,他在加利利各地承受了许多来自群众的压力,而旷野和山上比较僻静,他可以在那里祷告。
我们不知道耶稣去的是哪一座山,如果这是很重要的事,圣经一定会告诉我们。在加利利北部地区有许多丘陵和山脉,耶稣所去的那座山可能离迦百农不远,走路不久就可以到达。迦百农可算是耶稣服事的基地,他到附近的山上,并在那里彻夜祷告。
我们看到,每当耶稣知道自己即将面对非常重大的事件时就会祷告(请记住,这也是他被出卖的那晚所做的事——在客西马尼园祷告。在那里,他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避开耶路撒冷的紧张和忙碌。犹大知道他可以在那里找到耶稣,因为根据《路加福音》22章39节的记载,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是耶稣的习惯)。
我们在此看见耶稣真正的人性,他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宗教领袖对他日渐高涨的敌意已威胁到他的生命,他只剩下些许时间训练门徒,让他们能在他离开之后,把福音传遍全世界。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事实催逼着他到山顶上去,独自安静地向神祷告。他曾谦卑自己,取了奴仆的样式,降世为人。如今,他要自甘卑微至死,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这个时刻愈来愈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来到神面前,就像一般人所做的那样。他在祷告中寻求神的面,并和他谈论他将拣选出来承担重要职分的那些人。
请注意,耶稣在那里彻夜祷告。如果他天黑之前到山上,可能是晚上七八点,若他黎明前回去,应该是早上六点左右,这样算来,他至少连续祷告十个钟头。
若用英文表达他整晚祷告,需要好几个字,若用希腊文,则只要用一个字dianuktereuo,即这个字颇具深意,是指彻夜不停地努力做一件事,所以不能用以表示整夜睡觉,也不能用以表示整夜漆黑。既然这个字有整夜都辛勤劳苦之意,那就表明耶稣彻夜都保持着清醒,从头到尾都在为加诸于他身上的重担而不断努力地祷告。
在希腊文里我们还发现一件有趣的事,这在英文里是看不出来的。我们的英文版圣经说,他“整夜祷告神”。事实上,根据希腊文的用语,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他整夜都在神的祷告中(in the prayer of God)。当耶稣祷告的时候,他的祷告确实是神的祷告,他进入三位一体之间的交通(inter-Trinitarian communion),因此他所作的祷告正是神的祷告,是三位一体的三位在彼此交通。耶稣的祷告完全合乎神的心意,因为他自己就是神。在这当中,我们看到了耶稣的人性和神性融合在一起,这是多么奇妙的奥秘。就人性的层面而言,耶稣需要彻夜祷告,而就神性的层面来看,他所作的祷告正是神的祷告。
有一点请不要忽略,就是基督即将做出的选择非常重要,所以他需要花十至十二个小时祷告来预备。那他是为了什么祷告呢?为了能清楚地知道要拣选谁吗?我想不是,耶稣是无所不知的神道成肉身,他不会不明白神的旨意。所以毫无疑问,他是在为自己即将选派的门徒祷告,是和神谈论这项拣选任务中所蕴含的完全智慧,他也以门徒的中保身份在行事。
清晨,耶稣祷告完之后,回到门徒那里,开始教导他们。到了天亮,他叫门徒来(路6:13)耶稣教导的人不只是那十二个,“门徒”这个词在当时的情形下,泛指所有跟随他的人,其本身的意思是“学生、学习者”。耶稣当时必定有相当多的门徒,而他要从中选出十二个人来担任使徒的职分。
耶稣的时代,不论是在希腊文化还是在犹太文化里,杰出的拉比或哲学家常常会吸引学生,他们教学的场所不一定是教室或演讲厅,大多数的拉比或哲学家都四处讲学,学生则跟着他们,和他们一起生活。耶稣也使用这种模式教导跟随他的人,他是四处游走的教师,遍行各地。他教导的时候,就吸引人跟着他走,聆听他的教导。回到《路加福音》6章1节,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有一个安息日,耶稣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门徒与他同行,跟着他到各处去教导人,而他们在行进中,掐了麦穗当食物吃。
我们不知道耶稣有几个门徒。有一次,他差遣七十个人,让他们两两一组往他自己预备前往的各城、各地方去传福音(路10:1)。毋庸置疑,跟随他的人一定远超过七十个人,因为圣经告诉我们有许多群众跟随他。这又有什么不可能呢?他的教导清晰易懂,又带着彰显神大能的权柄,这和他们以前所听过的教导不一样。另外,他又有医病、赶鬼和使人复活的能力,满有恩典和真理。所以,他能吸引这么多门徒实在不足为奇,如果有人拒绝他,那才真叫人费解。不过,众人却真的拒绝了他,因为他传讲的信息叫他们觉得扎心。
在《约翰福音》6章,我们看见耶稣教导所带来的动力,这章一开始就记载了他喂饱五千个来见他的人(《约翰福音》6章10节说,男丁就有五千人,如果再加上妇女和孩童,人数很可能会多一倍,甚至更多)。那是奇特的一天,众人当中,已经有很多是跟随耶稣成为他门徒的人,许多人无疑也预备要跟随他,约翰写道:“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约6:14)这个人到底是谁?竟然可以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变出食物来。众人大半生都在耕作、收割、畜养牲畜、准备三餐,而耶稣竟然可以创造食物!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他们一定怀着这样的愿望,希望能享乐,能享用免费的,而且是已经准备好的食物。耶稣就是他们所盼望的弥赛亚,“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约6:15)。后来,他借着一连串超自然的方法避开这些群众,到最后,他甚至在海面上行走。
第二天,众人到对岸的迦百农找到了耶稣,他们成群地来找他,显然是希望他再给他们一些食物。他看见他们跟随他的动机不对,就斥责他们说:“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约6:26)当他们继续要求更多的食物时,耶稣告诉他们:“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约6:51)他们很难理解这番话,所以一直要耶稣做出解释,于是他继续说道: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约6:53-59)
这些话令人们大为不快,甚至有许多门徒开始重新考虑是否要跟随他,约翰写道:“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约6:66)
所以,耶稣的门徒来了又离开,众人先被耶稣吸引,随即又感到失望,在《约翰福音》6章所描述的某次特别情形下,耶稣甚至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约6:67)。彼得代表众人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约6:68-69)
那些留下来的人,是神用权能把他们引向他自己的儿子(约6:44),耶稣自己也特别吸引他们来亲近他,他告诉他们:“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约15:16)耶稣按自己的权能拣选了他们(除了他早已知道会出卖他的加略人犹大之外),又按自己的权能在他们里面动工,并借着他们做工,以保证他们会和他一同受苦并结果子,所结的果子会长存。在此,我们看到神基于恩典的拣选原则。
在耶稣拣选十二个门徒的事上,我们看到他用奇特的方式显出他拣选的主权。在一群或许有数百人的门徒中,他特别挑选出了十二个,并将使徒的职分分派给他们。这不是有人申请或自愿要找的工作,而是基督依自己的权能,在一大群人面前拣选并指派他们,并且是从一大群人中选出的他们。
对十二个门徒来说,蒙拣选是非常特殊的一刻。在这之前,彼得、雅各、约翰、安得烈、拿但业、马太和其他的使徒,都只是那一大群人当中的少数几个而已,他们和这群体中的任何人一样,都是学习者,都在跟随、聆听、观察、接受耶稣的教导。他们还没有得到任何正式的领袖职分,还没有被指派任何特别的角色,以至于能让他们在群体中被分别出来。基督拣选他们做使徒之前,他们和群体中其他的人没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是十二个人呢?为什么不是八个人?不是二十四个人?十二这个数字有象征意义,因为以色列有十二个支派,但以色列是叛教者,耶稣时代的犹太教代表旧约信仰的败坏,以色列人舍弃神的恩典,选择靠着行为得救的宗教。这种宗教强调遵守律法,充满假冒为善、自我称义、人订的规则和毫无意义的礼仪,所以它是异端,是依据亚伯拉罕的血统,而非亚伯拉罕的信仰。基督拣选十二个使徒,实际上是为新立的约指派新领袖,十二使徒则代表神的真以色列新领导人,这十二个人相信福音,而且延续了亚伯拉罕的信仰(参罗4:16),换句话说,这十二个使徒象征着对旧约时代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审判。
耶稣自己对这个作了很清楚的连结,在《路加福音》22章29-30节,他告诉使徒说:“我将国赐给你们,正如我父赐给我一样,叫你们在我国里,坐在我的席上吃喝,并且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
几乎每个以色列人都可以立即明白“十二”这个数字的重要性,凡听见耶稣传讲的人都很清楚他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他不断地谈论即将要来的国度。同时,整个以色列民族越来越期待弥赛亚很快出现,来建立他的国度。有人认为施洗约翰就是弥赛亚,但是约翰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耶稣身上(参约1:19-27)。他们其实非常清楚基督拥有弥赛亚身份的全部证明(约10:41-42),但因为他不是他们所期待的那种政治领袖,所以他们迟迟不肯相信(约10:24-25)。不过,他们必定了解耶稣的宣告,也对他充满着期盼。
耶稣公开任命这十二门徒为使徒,“十二”这个数字,其意义非常引人注目,且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使徒代表一个全新的以色列,是在新立的约之下的。他们受差派,避开了官方犹太教的宗教体系,表明了一个信息,即全以色列要受审判。显然,这十二个平凡的人注定要扮演不平凡的角色,他们代表十二支派的头,他们是活生生的证明,显明耶稣所要建立的国度,与大部分以色列人的预期大相径庭。
《路加福音》6章13节说“他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单单“使徒”这个名称就有重要内涵。希腊文的动词aposiello是“差遣出去”的意思,它的名词apostolos意思是“受差遣的人”。英文apostle是希腊文的音译而非意译,所以,apostles就是指“受差遣的人”。但他们不只是使者,“使者”的希腊文是angelos,由这个词,我们得到天使angel,即“受差遣的人”,含意是“大使、会议代表或官方代表”,比信差或报信者的意义更重要。
在亚兰文里有一个意思相当的词,就是shaliah(不要忘了,耶稣那个时代的通用语不是希伯来文,而是亚兰文,这也是耶稣自己使用的语言)。在一世纪的犹太文化里,shaliah是犹太议会(犹太人的最高议会)的正式代表,他行使犹太议会所有的权利,做它的发言人。当他发言的时候,他带着议会的权柄,所以,以色列人尊重并服从他,就像尊重并服从议会一样。但他从不传递自己的信息,他的任务是传递他所代表的那个群体的信息。大家都知道正式代表的职分,他受差派出去解决法律或宗教上的争执,当他行使职权时,他握有整个议会全部的权柄。有些重要的拉比也有他们自己的正式代表,“这些受差派的人”出去教导拉比的信息,代表他们拥有全部的权柄,甚至连犹太人的米示拿(犹太人用以批注律法的口述传统)也承认正式代表的角色,认为“被这个人差派出去的人就等于这个人”。所以,使徒职分的本质在犹太人中可谓众人皆知。
因此,当耶稣设立使徒,他表明的正是那个文化中的人十分熟悉的。这十二个使徒就是他的代表,是他所信任的正式代表,他们要带着他的权柄说话,要传讲他的信息,并行使他的权柄。
任务
在犹太文化里,人们对正式代表所扮演的角色十分熟悉,也就以此来定义使徒的任务。基督显然会将他的权柄交付给这十二个使徒,并差遣他们出去传讲他的信息,他们要做他的正式代表。理所当然地,当地的人一定立刻就明白了这个职分的本质。这十二人被任命为耶稣的使徒,他们在传讲或行动的时候,一定也带着任命者的权柄。因此,“使徒”这个头衔能赢得一般人的尊敬,同时也附带拥有所被赋予的权柄。
《马可福音》3章14节记载同一个事件:“他就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请注意,这个过程有两个步骤,在他们受差遣去传福音之前,必须先和耶稣住在一起一段时间。事实上,直到《路加福音》9章1节才记载耶稣把这十二个人聚集在一起,并赐给他们赶鬼的权柄和医病的能力。在那一刻,他才正式赋予他们行神迹的大能。所以,在《路加福音》6章,他认定并指派他们,给予他们直接的、个人的指导(“叫他们可以和他在一起”)。几个月之后,《路加福音》9章记载,他赐给他们行神迹、赶鬼的能力,一直到那时,他才“差遣他们去传神国的道”。
在这之前,耶稣多半都在对广大的群众传讲。但在《路加福音》第6章,他拣选十二个使徒之后,他的教导事工就显得比较个人化,基本上是以这十二个使徒为主。虽然他仍然聚集群众教导他们,但他更着重在对门徒的教导和训练上。
请注意一下使徒训练课程的自然进展。首先,他们只单单跟随他,从他对众人的讲道中搜集信息,也和一大群门徒一起领受教导。他们显然并不是专职在做这些事,而是日常生活中有机会时才做。其次,如《马太福音》4章所记载,耶稣呼召他们舍弃一切,单单跟随他。根据《路加福音》6章和《马太福音》10章的记载,他在一群全职的门徒中拣选了十二个人,使他们成为使徒,开始用大部分的精力对他们作个人的教导。接着,他赐给他们权柄和行神迹的能力。最后,他差遣他们出去。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先做短期的宣教工作,而且常常会回到耶稣那里。但是当耶稣离开世间,回到天父那里以后,他们就长久在外面做工。从他们受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清楚的进展,一直到他们最后进入全职事奉。
于是,他们不再只是门徒,而是成为使徒,就是正式的代表,具有重要的职分。路加在他的福音书中用了六次“使徒”这个词,在《使徒行传》则用了大约三十次。在福音书里,使徒的基本职责是到以色列各地传讲神国的福音,而在《使徒行传》中,他们的任务是设立教会。
虽然十二个门徒只是平凡人,他们所受的呼召却一点也不平凡。换句话说,他们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他们蒙召要去做的事,丝毫不是出于他们自身。试想他们扮演的角色是多么独特!
他们不仅要设立教会,要在教会增长并扩展时担任重要的领导人,还要做传扬新约福音的媒介。他们通过圣灵的启示领受上帝的真理,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3章5节所说的,基督的奥秘在以前的世代没有叫人知道,“如今藉着圣灵启示他的圣使徒和先知”。他们不是在传讲人的信息,而是在传讲通过直接的启示赐给他们的真理。
因此,他们成为教会所有正确教义的来源。《使徒行传》2章42节是这样描述初代教会的:他们“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在新约圣经完成之前,使徒的教导是有关基督和教会真理的唯一来源,他们的教导和圣经具有一样的权威性。事实上,新约圣经就是使徒在圣灵感动之下,将他们各自的教导集结成册。
简单地说,设立使徒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教会。《以弗所书》4章11-12节说,基督设立使徒“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他们成为最早的基督徒教师和讲道者,他们的教导就如新约圣经所写的,直到今日都是检验正确教义的唯一准则。
使徒也是信德的模范,《以弗所书》3章5节称他们为“圣使徒”,他们为圣洁和真实的灵性立下了标准,他们是初代教会信徒最早的榜样,具有正直的品格,他们也为所有要接替他们成为教会领袖的人设定了标准。
《希伯来书》2章3-4节说,这福音“起先是主自己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同他们作见证”。换句话说,神透过使徒行神迹来证实他自己的话语。新约圣经指出,只有使徒和那些跟他们有密切来往的人才有行神迹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哥林多后书》12章12节会把这些神迹说成是“使徒的凭据”。
如此一来,门徒们大大受祝福,也受到神的子民极高的尊崇,他们忠心忍耐到底,终于达成耶稣对他们的期望,而耶稣给他们的应许也在教会的成长和扩展当中实现了。你可以回想一下,在《路加福音》18章28节,彼得对耶稣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自己所有的跟从你了。”门徒显然非常关心他们蒙召后的发展和所要经历的事情,彼得的这一番话其实是个请求,就好像代表其他门徒说:“我们的境遇会如何呢?”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神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使徒所舍弃的,耶稣必会补偿他们,而神的确在今生就祝福他们(尽管我们审视他们每个人的一生,发现他们大部分人成为殉道者)。神是借着教会的设立和成长来祝福他们,他们不仅仅在神的子民中有影响力,受到敬重和尊荣,在家庭和家人方面,他们也随着教会的成长和信徒人数的倍增,得到许许多多属灵的儿女和弟兄。在未来的年日里,他们更将得到无比的荣耀。
训练
耶稣召聚门徒、任命十二使徒的那天早晨,一切似乎都还那么遥远、不确定。他们还需要教导,他们的潜力似乎被所有的缺点和失败掩盖。更何况,所剩时间不多了。他们已经离开自己所精通的事业,放下渔网,舍弃田园,并将收税的桌子拋诸身后,放弃从前所知道的一切,以便接受训练去做单靠天赋能力所做不到的事情。
然而,他们放下工作之后,绝对不是游手好闲,而是做全职的学生、学习者,也就是门徒。在接下来的十八个月的生活当中,他们会接受更密集的训练,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神学院教育。他们有基督在他们前面做榜样,可以聆听他的教导,向他提出问题,观察他如何与人来往,并在各种境况中享受与他之间的亲密团契。他给他们服事的机会,并给予他们指导,然后差遣他们出去完成特别的任务;他亲切地鼓励他们,慈爱地纠正他们,耐心地指导他们。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是最好的,因为它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借着言传身教所带来的生命传承。
这不是个简单的训练过程,十二个门徒可能相当笨拙,他们不是学术界的精英,耶稣自己也常常说出类似这样的话:“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你们还不明白吗?”(太15:16-17,16:9)或是“无知的人哪……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路24:25)。圣经从不掩饰使徒的过犯,这一点非常重要。圣经不是要把这十二个门徒刻画成超圣洁的名人,或是过度神化他们使之缺乏真实的人性。相反,圣经从未掩饰他们的缺点,甚至刻意凸显他们的软弱。这是很明智的方法,可以常常提醒我们:“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2:5)
为什么使徒的学习过程如此困难?第一,他们欠缺属灵的理解。他们听得慢,领会得也慢,好多时候他们都显得那么笨拙、迟钝、愚昧、盲目,新约圣经常用这些或是意思相近的词语来描述他们。既是这样,耶稣如何补救他们这方面的缺欠呢?他只是不断地给予他们教导,甚至他复活之后,他仍停留在世上四十天。《使徒行传》1章3节说在那些日子里,他“讲说神国的事”,直到他要升天的那一刻,他都在努力不懈地教导他们。
第二,他们没有谦卑的心。他们只顾自己,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大,用很多时间争论到到底他们中间谁为大(太20:20-28,可9:33-37;路9:46)。耶稣如何让他们心存谦卑?他亲身示范,为他们洗脚,显示出仆人的样式;他谦卑自己,甚至死在十字架上。
第三,这些使徒不仅欠缺属灵的理解力和谦卑的心,也没有信心。单单在《马太福音》的记载中,耶稣就四次对他们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哪。”(太6:30,8:26,14:31,16:8)在《马可福音》4章40节,耶稣问他们说:“你们还没有信心吗?”在《马可福音》结尾的地方,也就是他们接受了耶稣几个月的密集训练之后,甚至在他复活以后,马可写道:他“责备他们不信,心里刚硬”(可16:14)。对于使徒的不信,耶稣如何补救呢?他不断地行神迹奇事,这些神迹基本上不是为了未信的人,相反,绝大多数都刻意行在“门徒面前”,好增强他们的信心(约20:30)。
第四,他们委身不够。当众人欢呼、神迹不断的时候,他们也兴奋异常,但是,当兵丁进入客西马尼园捉拿耶稣的那一刹那,他们就弃他而逃(可14:50),他们的领袖彼得最后竟不认他,还发誓说自己根本就不认识他。对于他们这么轻易就变节,耶稣如何补救?他为他们代祷,《约翰福音》第17章记载他为门徒祷告,叫他们长存信心,永不改变,他也求天父将来有一天带他们到神国里(11-26节)。
第五,他们没有能力,是软弱无助的,特别在敌人当前的时候。他们有几次试着要赶鬼,可是办不到,他们的不信使他们无法使用所具有的能力。对此,耶稣如何补救呢?五旬节那天,他差派圣灵住在他们里面,又赐能力给他们,他应许他们:“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这个应许已经大有能力地实现了。
我们很容易只看到十二门徒的软弱之处,并且觉得奇怪,耶稣为什么不干脆找另一群人,为什么他要挑选没有属灵理解力、没有谦卑的心、没有信心、没有全然委身、没有能力的人?理由很简单:他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9)。我们再次看到他拣选软弱的人而使有能力的羞愧。仔细审视这群人之后,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倚靠自己的天赋才能,没有人可以解释说明这些使徒的影响力,因为这一切的荣耀都要单单归于神。
论到耶路撒冷的人如何看待这十二个使徒,《使徒行传》4章13节这样说:“他们见彼得、约翰的胆量,又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稀奇,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希腊文的圣经说,人们认明他们是aggramatoi…idiotai,字面意思是“不识字的无知者”。若从世人的眼光来看,这么说并没有错。但是,他们显然跟从过耶稣,这可应用在每一个真实的门徒身上,《路加福音》6章40节说:“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使徒接受耶稣训练的时间相当短,却结出永恒的果子。开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将成为泡影。耶稣被出卖的那个夜晚,他们四处逃逸,就像牧人被击打,羊就分散了(太26:31),甚至到他复活之后,他们仍然看似胆怯,对自己的失败充满了悔恨。他们过于在意自己的软弱,以致无法带着信心去服事。
耶稣升天以后,圣灵降临并使他们充满能力,让他们得以去做基督训练他们做的事。《使徒行传》记载教会如何开始兴起,其余的历史就是十二门徒借着新约圣经的遗产和他们所留下的见证,直到今日仍在改变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