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后书注释
一、宝贵的信心(上):信心的源头、本质和充足(1:1-4)
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门彼得写信给那因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愿恩惠、平安因你们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多多地加给你们。他的神圣能力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1],皆是藉着我们真正认识[2]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可以成为与神的性情有份之人[3]。
20世纪最伟大的归正神学家之一约翰·慕理(John Murray),这样深刻而隽永地描写赎罪的意义:
天父对正直公义的要求,使他没有吝惜自己的儿子。圣子说“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22:42),正隐含着他的完全顺从。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了透过不朽的爱,使救赎的计划和目的,借着所付上的代价和神的大能,得以全然实现。各各他的精神是永恒的爱,各各他的根本是永恒的公义。爱以超越人想象的方式彰显——客西马尼的痛苦和各各他的十架咒诅,成为属神子民的永远保障!“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8:32)“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刀剑吗?”(罗8:35)“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罗8:38、39)。这因完全的代赎而得的保障,也因代赎的完全而得以保全。[4]
毫无疑问,神给所有信徒最宝贵的礼物,就是他儿子耶稣基督的救赎,使罪人得到永远的生命。彼得正是看到了救恩的真确,所以在后书的一开始,就向收信人提出救恩的三大真理:源头、本质和充足。
(一)救恩的源头(1:1)
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门彼得写信给那因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1:1)
彼得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标准的问候语作为书信的起头。希腊文西门(Simon)的希伯来文拼法是Simeon(西缅),这是常见的犹太名字(参太13:55,26:6,27:32;徒1:13,8:9,9:43),源于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先祖之一。而“彼得”则是希腊文“磐石”的写法(对应的亚兰文名字是“矶法”,参约1:42;林前1:12,3:22,9:5,15:5;加1:18,2:9、11、14)。他同时使用这两个名字,确保收信人知道是谁写的这封信。
彼得称自己为仆人(或译“奴仆”)。他谦卑、感恩地把自己放在顺服、本分、遵从的位置。救恩历史中的伟大领袖都称自己为仆人(如摩西——申34:5;诗105:26;玛4:4。约书亚——约24:29。大卫——撒下3:18;诗78:70。先知——耶44:4;摩3:7。保罗——罗1:1;腓1:1;多1:1。雅各——雅1:1。犹大——犹1节)。这词最终用在每位信徒身上(参林前7:22;弗6:6;西4:12;提后2:24)。在彼得所处的时代,奴仆的地位如同动物一般。因此,心甘情愿地称自己为奴仆(doulos,“奴隶”),等于是极大地自降身份。从社会地位来看,是自甘卑微;但从属灵角度来看,这却是荣耀。因为这等同于宣告,要不计代价地遵从主。威廉·巴克莱(William Barclay)为我们解释了这样做对基督徒的意义是什么:
1. 称基督徒为神的奴仆,是表明他绝对地属神所有。古时候主人拥有奴隶像拥有工具一样。仆人可以随意更换主人,但奴隶却不可以。基督徒也同样绝对属于神。
2. 称基督徒为神的奴仆,是表明他绝对地听从神的使唤。古时候主人可以任意地对待奴隶。他们可以像支配自己的物品一样支配奴隶,甚至对奴隶操生杀之权。基督徒也是这样任神按自己的旨意差遣、对待。因为已把一切全然奉献给神,基督徒再没有属于自己的权利。
3. 称基督徒为神的奴仆,是表明他应该绝对地顺服神。对古时候的奴隶来说,主人的命令是他唯一的律法——即使违反社会规定也不得有异议。对基督徒来说,他们在任何的景况下也只应说:“主啊!你要我怎样行呢?”神的命令是基督徒唯一要遵守的律法。
4. 称基督徒为奴仆,是表示他应不断地服侍神。古时候的奴隶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假期、没有合约规定的工作时间、没有休息时间。他所有的时间都属于主人。基督徒也应每时每刻侍奉神,绝不能有意无意地将生命分为属神的和属自己的。[5]
虽然彼得谦卑地看自己为奴仆,但他同时也尊贵地看待自己有耶稣基督使徒的身份:被基督亲自差遣、为复活主作见证、以权柄宣告真理(太10:1;可3:13,16:20;路6:13;徒1:2-9、22;林前9:1;约壹1:1;参太28:19-20;约14:26,16:13)。彼得以这些字眼来形容自己,为所有属灵领袖立下榜样——既是顺从、愿意牺牲的无名奴隶,也带着使徒的尊严、价值与权威。
这封书信的收信人应该看过彼得前书。他们是散居在外邦“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彼前1:1)等地的神的子民。虽然这些信徒大多是外邦人,但当中肯定也有犹太信徒。彼得很可能在写完前书之后的一年(即公元67或68年),写了这封后书详细内容请参本书“导论”)。
彼得以简短却蕴含丰富神学意义、指向救恩源头的字句来描述收信人。得暗指信徒的救恩是礼物。动词(lagchanō)指“由神旨意而得”或“从神分发而得”(例如圣经中用抽签来验证神旨意;参利16:8-10;约7:14;撒上14:38-43;代上25:8-31;箴16:33,18:18;拿1:7;徒1:16-26)。这里说“礼物”,显然是指出于神主权的旨意,而不是借个人的努力或价值而得到。读者能得到这信心,是因神的美意赐给他们的(参徒11:15-17;加3:14;弗1:13;腓1:29)。
“信”(Faith)可以是客观的,如基督教教义中的“信仰”。但“信”也可以是主观的,信心的这个词在原文句子中并没有使用定冠词(对比犹3节),因此最好把它理解为主观的“信”,也就是基督徒“信靠”使人得救的福音的能力。神要所有人都信靠福音,人必须为自己听从或不听从负责。从这个意义来说,“信”是救恩中人的那一方面。尽管这样,神却必须以超自然的方式赋予罪人信靠救恩的能力(弗2:8-9;参弗6:23;罗12:3;林前2:5)。彼得前书一开始就谈到神救恩中的选召和拣选。而后书一开始,却提到人信心的回应。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构成救恩的基本要素。只有当圣灵唤醒人已死的灵魂,使其可以回应所听见、所看见的福音,人才生发出得救的信心,得到救赎(参徒11:21,16:14)。
有证据进一步显示,这里所指的是主观的“信”。因为彼得说收信人得的,与我们同得一样。这里的一样(isotimon),有“同等价值”或者“同样权益”的意思,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在排名、职位、荣誉、地位、价格或价值上的相同。如果这里是指福音真理,那是说不通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与福音真理一样。但每个信徒却各自从神领受一样的信心——具有相同本质,都是神的宝贵礼物,也让所有接受的人拥有同等的属灵权益(参约17:20;徒11:15-17,13:39)。神看所有信徒都一样,没有分别;正如保罗所写:“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3:28,参3:26;罗10:12-13)。
所有选民都领受了得救的信心这礼物。以弗所书2:8-9写道:“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这两节经文具深刻意义,在应用上也相当广泛。
我们要以信去回应救恩,但这信也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信不是凭我们自己的能力或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去做任何事,因为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或资源;就算有,神也不期望我们依靠这些得救。不然,我们在救赎之工上就有份,成了自夸的源头。保罗刻意强调的是,信乃是神的恩赐,不是出于自己。
有些人对这种解释提出异议,认为这里所用的“信心”(pistis)在原文是阴性词,不是中性的(touto)。不过这不是问题,因为严格来说这里的“信”不是名词的“信心”,而是表示行动的“信靠”。事实上,这解释和上下文的意思更加契合。因为如果这里指的是“信心”,那么“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心)”本身就是完整的句子,根本不必在后面加上“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因为顾名思义,“恩典”本身就说明是神赐与人,不是人赚取的。既然救恩是本乎恩,就必定是神所赐、而人不配得的礼物。彼得后书1:1,腓立比书1:29和使徒行传3:16,都说明了“信心”是来自神的礼物。
当我们领受基督为我们所成就之工,就是在行使神借恩典赐给我们的信心。这是人类信心的最高体现,虽然是我们的,却是来自神的,是他施恩赐给我们的礼物。当一个人窒息或者溺水,以致停止呼吸的时候,他什么都不能做。如果他能够重新呼吸,那一定是有人帮助他。一个灵性上死了的人,除非神先将属灵的生命气息吹入他体内,不然他绝不可能作出信仰上的决定。简单来说,信不过是吸入神借恩典所提供的气息而已。但吊诡的是,我们必须行使这信,若不这样就必须承担责任(参约5:40)。[6]
彼得在提到我们的时候,他很可能想到教会内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冲突。使徒行传记录了彼得曾多次涉入这问题。彼得向那些主张两者分隔的犹太裔弟兄们,说出他在外邦人哥尼流家中的遭遇:
彼得就开口把这事挨次给他们讲解,说:“我在约帕城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看见异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系着四角,从天缒下,直来到我跟前。我定睛观看,见内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兽、昆虫,并天上的飞鸟。我且听见有声音向我说:‘彼得,起来,宰了吃。’我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而不洁净的物从来没有入过我的口。’第二次,有声音从天上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这样一连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正当那时,有三个人站在我们所住的房门前,是从凯撒利亚差来见我的。圣灵吩咐我和他们同去,不要疑惑(或作“不要分别等类”)。同着我去的,还有这六位弟兄,我们都进了那人的家。那人就告诉我们,他如何看见一位天使站在他屋里,说:‘你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他有话告诉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我就想起主的话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呢?”(徒11:4-17;参10:1-48)
在耶路撒冷会议中,彼得重申了犹太人和外邦人享有同样的属灵权益、神在救恩上不偏待人的真理:
惟有几个信徒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使徒和长老聚会商议这事。辩论已经多了,彼得就起来,说:“诸位弟兄,你们知道神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叫外邦人从我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知道人心的神也为他们作了见证,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又藉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现在为什么试探神,要把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放在门徒的颈项上呢?我们得救乃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这是我们所信的。”(徒15:5-11)
故此,彼得会在这里提到同样的真理毫不为奇。神在他的选民中,不因族群而偏待人——他给所有的基督徒同样的得救信心,以及由此而拥有的权益(参弗2:11-18,4:5)。
信徒之所以有得救的信心,是因为耶稣基督之义。罪人得到永生,是因为救主用他完全的义代替他们(林后5:21;腓3:8-9;彼前2:24),遮盖他们的罪,使他们被神悦纳。罗马书4:4-8写道:“作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义。正如大卫称那在行为以外蒙神算为义的人是有福的。他说:‘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主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参徒13:38-39)
“蒙神算为义”这极其重要的教义,是基督教福音信仰的核心。救赎从各层面来看都是神的恩赐。不论是使人相信的信心,还是满足神圣洁的公义,都来自神。在十字架上,基督背负了神对所有信他之人罪恶的忿怒(林后5:18-19)。那些人的罪都被算在基督身上,使神可以将基督所有的义都算在信徒身上。他的义完全覆盖被赎之人,正如先知以赛亚所形容的:“我因耶和华大大欢喜;我的心靠神快乐。因他以拯救为衣给我穿上,以公义为袍给我披上,好像新郎戴上华冠,又像新妇佩戴妆饰”(赛61:10)。
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在这里并没有提到我们的父神,而是提到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义是从父神而来的,却是借着圣子耶稣基督临到每个信徒身上(加3:8-11;腓3:8-9)。在希腊文的词组文法架构中,神与救主的前面只有一个定冠词,意思是这两个名词指同一个人。因此,彼得说的乃是耶稣不只是救主,也是神(参1:11,2:20,3:2、18;赛43:3、11,45:15、21,60:16;罗9:5;西2:9;多2:13;来1:8),是救赎的创造者与促成者。使徒彼得在五旬节的宣讲中,清楚地指出这关系,他把旧约中有关神的真理都应用在耶稣身上(徒2:21-36;参太1:21;徒4:12,5:31)。
(二)救恩的本质(1:2)
愿恩惠、平安因你们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多多地加给你们。
彼得以他熟悉的、特有的称呼提醒收信人,真正的圣徒生活是在恩惠与平安之中。就好像使徒保罗教导罗马信徒一样:“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我们又藉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罗5:1-2)神愿意把救赎的本质加添到属神儿女的生命之中,使恩惠与平安丰丰富富、永无止境地涌流进来。新约书信中充满类似的句子(如林前1:3;林后1:2;加1:3;弗1:2)。恩惠(charis)是神赐与不配罪人的无偿眷顾;是借着主耶稣基督,对那些信靠福音之人永远和完全的赦免(罗3:24;弗1:7;多3:7)。与神和好、享有他的平安(eirēnē),这是我们在任何际遇中都拥有的神恩典的果效(弗2:14-15;西1:20),是源于神赐给所有蒙拣选之人的赦罪之恩(参诗85:8;赛26:12;帖后3:16)。“恩上加恩”(约1:16)表达了从神那里涌流而出、无穷无尽的眷顾。随着这丰盛的眷顾而来的,是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约14:27;腓4:7)。信徒的每宗罪,都有神超越的恩惠(诗84:11;徒4:33;林后9:8,12:9;来4:16);所遭遇的每个试炼,都有神丰富的平安(约14:27,16:33)。
这一切恩惠、平安都蕴藏在(也借着)我们对神和主耶稣的认识之中。那些不认识、不全心全意地接受福音的人,无法领受这些恩惠与平安。认识(epignōsis;参彼后1:8,2:20)是希腊词“知识”(gnōsis;参1:5、6,3:18)的加强形式,意思是有完整、丰富、透彻的认知,对某一特定主题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参罗3:20,10:2;弗1:17)。救恩在本质上是借着神的话语,对他有理性而客观的认识(参约8:32,14:6,17:17;约贰2节)。这种认识的主要概念,首先源于旧约思想(参出5:2;士2:10;撒上2:12;箴2:5;何2:20,5:4)。保罗常使用同样的字眼提及神的真理(弗1:17,4:13;腓1:9;西1:9、10,2:2,3:10;提前2:4;提后2:25,3:7;多1:1)。我们无法凭感觉、直觉、感情或个人经验来认识救恩;只有透过神所启示的真理,按照圣经所传讲的福音来认识:“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参10:14)。
蒙恩得救需要对耶稣基督的位格及工作有真正的认识(加2:20;腓3:10)。不仅要认识有关基督的真理,更要借他话语的真理而真正地认识基督(参约20:30-31,21:24;提后3:15-17;约壹5:11-13)。彼得在这封书信的结尾劝勉读信的信徒们,因他们已经拥有得救的认识,就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3:18)。在救恩中认识主不过是起点,信徒当毕生追求更多认识神的荣耀和恩惠。保罗指出他积极追求的是:“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3:10)。他还明确地表示,被主的荣光所充满,是圣灵将他改变成基督样式的途径(林后3:18)。
(三)救恩的充足(1:3-4)
他的神圣能力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是藉着我们真正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可以成为与神的性情有份之人。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9:8论到神无与伦比的救恩时,为它的丰厚与充足发出惊叹:“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地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充足”(autarkeia)指的是自给自足、毫无欠缺。此外,它还意味着独立于外在环境,不需要外面的供应。神借着丰厚的恩惠,为信徒提供了充足的属灵资源,满足生命的需要(腓4:19;参代下31:10)。
然而,尽管神启示了他慷慨的恩惠(参代上29:10-14),信徒却往往认为他在分赐恩典时似乎有些吝啬——神可能给了他们足够的恩典称义(罗3:24),却没不足以使他们成圣。也有些信徒领受的教导是,他们有足够的恩典称义与成圣,却不足以得荣耀,所以他们担心可能会失去救恩。还有许多基督徒相信,他们有足够的恩典领受末后的荣耀,却觉得不足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试炼。可是,信徒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神的恩典不够,也不需要到其他地方寻找属灵的供应(参出34:6;诗42:8,84:11,103:11,107:8,121:1-8;哀3:22-23;约1:16,10:10;罗5:15、20-21;8:16-17、32;林前2:9,3:21-23;弗1:3-8,2:4-7,3:17-19;彼前5:7)。保罗告诫歌罗西的信徒们:
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因为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你们在他里面也得了丰盛。他是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西2:8-10)
耶稣用婚宴来形容救恩:“天国好比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说:‘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太22:2、4;参路15:17-24;启19:6-9)他使用这个比喻,是因为在1世纪的犹太文化里,一切华丽的庆祝活动都集中反映在婚宴上。同样,当神赎回自己的子民时,他也是借着内住的圣灵,慷慨大方地分赐给信徒一切所需的恩惠与属灵资源(罗12:5-8;林前12:8-10;弗3:20-21)。彼得提醒收信人,救恩里有四个要素保证了其充足性:神的能力、神的供应、神的护佑、神的应许。
1. 神的能力(1:3上)
他的神圣能力已将……赐给我们,
无论信徒的灵性如何充足,都不是因为自己有任何能力(参太19:26;罗9:20-21;弗1:19;腓3:7-11;提前1:12-16;多3:5),而是有来自神的能力。保罗这样说:“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在信徒心中动工的能力,与让基督复活的能力,都有着同样的本质——从神而来(参罗1:4;林前6:14,15:16-17;林后13:4;西2:12)。同样的能力,让圣徒可以做讨神喜悦并荣耀神的工作(参林前3:6-8;弗3:7),甚至能成就他们从未想到的属灵事工(参弗3:20)。
他的指的是前一节中的主耶稣。如果要用代名词来指父神,彼得大概不会用他的来形容,因为父神的名本身就带有神性的意思。他使用神圣指出,神子耶稣也是真正的神(参约10:30,12:45;腓2:6;西1:16,2:9;来1:3)。这反驳了一些人对这事实可能存有的疑问(参约壹5:20)。彼得自己就曾亲眼目睹基督的神性权能(彼后1:16;参可5:30;路4:14,5:17)。
神供应的属灵能力永不失效。信徒可能会因为罪而远离神圣能力之源,或者无法支配使用已有的能力。但他们从信靠耶稣基督那一刻开始,神已将他的能力赐给他们。已将(dedōremenēs)是完成被动过去分词,表示过去动作的果效一直持续到现在。换句话说,神已将他的能力永久性地赐给信徒了。
2. 神的供应(1:3中)
……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
很多基督徒不断犯罪跌倒,因此很容易以为自己在得救后的成圣过程中缺少了什么。这种错误的想法促使他们寻找所谓“第二次祝福”、“灵洗”、说方言、神秘经验、特别心理感应、个人启示、“自钉十架”、“更深生命”、情感升华、捆绑鬼魔,以及这些经历的各种组合等,期望得到他们自以为缺少的属灵供应。与这些无用追求相伴相随的,是对圣经的无知与曲解。他们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理解彼得这里所说的——基督徒已经领受了一切必需的、足以使他们成圣的神圣能力。他们没有任何缺乏!所有信徒都应该遵从圣经的命令,他们没有犯罪或失败的借口,说那是由于神的供应有限。事实上,他们已经有力量去胜过一切诱惑和魔鬼撒但的攻击(林前10:13,12:13;彼前5:10)。在强调神已赐给每个信徒能力的这件事上,彼得出人意表地说:圣徒们已经从神领受到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按原文的语法,一切是放在句首的强调位置上。因为圣灵借彼得向信徒们强调,他们已经拥有的能力是足够的。
赋予基督徒属灵生命的伟大能力,同样能维持这生命的丰盛。信徒不需要额外的能力,因为他们已有充足的属灵供应来持守圣洁生活。生命和虔敬是成圣生活的领域,也就是说,从起初的得救到最终的得荣耀,基督徒在地上乃是为荣耀神而活。随同在基督里的新生命(约3:15-16,5:24,6:47;多3:7;约壹2:25)而来的,是能维持这新生命的一切,直到进入荣耀之中。这就是为什么信徒有永远的把握(约6:35-40,10:28-29;林后5:1;约壹5:13;犹24-25节)和确据,深信神必能使他们持守到底(太24:13;约8:31;来3:6、14;启2:10),胜过所有的诱惑、罪恶、失败、无奈、挣扎,以及生活的试炼。
译为虔敬(eusebeia)的这个词,既含有崇拜中对神的真实渴慕,也包括随之而有的主动顺服。圣徒不应怀疑神的恩典是否够用,因为神拯救他们的大能,也同样能维持和保守他们行义(罗8:29-30;腓1:6)。
3. 神的促成(1:3下)
皆是藉着我们真正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
知道了神的能力和他给基督徒的供应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圣徒当如何充足地经历这一切?”使徒彼得指出,这需要对他有真正的认识。认识(epignōsis)是深刻而真诚的了解,这词有时会与更基本的“知识”(gnōsis)一词交换使用。然而,彼得这里所指的,是远超过对耶稣生、死及复活的表面认知。基督自己警告我们,不要对他缺乏认识,特别是那些奉他名传道的人: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7:21-23;参路6:46)
个人对主有蒙恩得救的认识,是信徒生命的起点。信徒生命的根源,是那呼召他们的神(约3:27;罗2:4;林前4:7;参拿2:9)。从神学角度来说,神的呼召包括两方面:一般呼召和有效呼召。神学家查尔斯·霍恩(Charles M. Horne)对这两方面作了简洁的定义:
一般呼召是福音的宣讲;这种呼召在促请罪人领受救恩。“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稣站着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约7:37;参太11:28;赛45:22等)。
福音(kerygma)是不容置辩、满有权威地向人宣告的信息,它含有三个基本要素:⑴它是建立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之上的历史宣告:基督受死、被埋葬并复活(林前15:3-4);⑵它是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权威性解释,或者说神学性评价: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⑶它是对所有人得救赎的邀请,是“来悔改!来相信!”的道德性呼唤。
一般呼召是无偿的、普世性的呼召。“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8-19)
有效呼召则是有功效的,也就是说,它一定能使人得救。这是随着外在福音宣讲而带有创造力的呼召。它具有使人按神旨意被拯救的能力。“在新约圣经里,当‘呼召’一词用于解释救恩时,它几乎总是指那引人进入救恩的呼召,而不是普世性的福音呼召。因此,这呼召是有效的。”[7]
有效呼召的经典经文可参罗马书8:30,“(他)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其他的相关经文包括罗马书1:6-7;哥林多前书1:9、26;彼得后书1:10。
有效呼召是不可更改的,这确保我们一定可以把信仰持守到底。“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罗11:29)。(Salvation [Chicago: Moody, 1971], p. 47-48;也参其他引用的新约:约1:12-13,3:3-8,6:37、44-45、64-65;徒16:14;弗2:1、5、10;西2:13;帖前1:4-5;提后1:9;多3:5)
像所有提到这种呼召的其他书信一样,彼得在这里所用的召这个字,显然是指有效、不可抗拒、使人得救的呼召。
神透过启示他儿子的威严,来成就他救人的呼召。因为罪人乃是受到耶稣基督的荣耀和美德所吸引而归向他的。在圣经中,荣耀永远单属于上帝(参出15:11;申28:58;诗8:1,19:1,57:5,93:1,104:1,138:5,145:5;赛6:3,42:8、12,48:11,59:19;来1:3;启21:11、23)。因此,当罪人看到基督的荣耀,就是目睹他的神性(参路9:27-36;约1:3-5、14)。只有借着福音的宣讲(罗10:14-17),人们才认识基督是谁(乃是神荣耀的神子与救主,参约20:30-31;彼得1:16-18),并了解到自己需要悔改。罪人若不凭着信心来到基督面前,恳求救恩,就绝对不能逃离地狱、进入天堂。
当神自己吸引罪人来到他面前时,他们不仅看到基督作为神的荣耀,也看到他作为人的美德——毫无瑕疵的道德品格,以及完美的人性(参太20:28;路2:52,22:27;林后8:9;腓2:7;来2:17,4:15,7:26;彼前2:21-23;约壹3:3)。所有救赎之福、能力、供应,都单单临到那些看见并且相信那位无罪的神人所言所行的人身上(参约14:7-10;徒2:22;林前15:47;约壹1:1-2,5:20)。
4. 神的应许(1:4)
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可以成为与神的性情有份之人。
基督不但拥有神的荣耀,也拥有完美之人的美德,因而吸引众人与他建立救恩的关系。借着这些荣耀与美德,他成就了信徒得救的一切必需条件。他也将自己极大且宝贵的应许赐给他们。第4节和第3节的已……赐给都出自动词(dōreomai)的完成式,用来描述过去发生、但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作为。
彼得形容所有在基督里的救恩应许都是宝贵的(timios)、极大的(megistos),借此形容神在旧约及新约中赐给他儿女的所有应许(参林前7:1)。例如在圣灵里的生命(罗8:9-13)、复活的生命(约11:25;林前15:21-23)、圣灵(徒2:33;弗1:13)、丰盛恩典(约10:10;罗5:15、20;弗1:7)、喜乐(诗132:16;加5:22)、力量(诗18:32;赛40:31)、引导(约16:13)、帮助(赛41:10,13-14)、指引(诗32:8;约14:26)、智慧(箴2:6-8;弗1:17-18;雅1:5,3:17)、天堂(约14:1-3;彼后3:13),以及永远的奖赏(提前4:8;雅1:12)。
神赐下这许多恩惠,是要让信徒可以成为与神的性情有份之人。首先,可以成为不是指未来的可能性,而是指已经确定的事实。这个动词总括了彼得写的所有内容,包括圣徒在救恩中得到神的有效呼召,借着对基督的荣耀和美德有真正的认识而领受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以及无价的属灵应许。正因这样,信徒在当下就可以成为拥有神自己的永生之人(参约1:12;罗8:9;加2:20;西1:27)。koinōnos(有份之人)常被译为“相交”,意思是“分享者”或“合伙人”。所有信徒在今生中,都要一同在神的生命里相交(西3:3;约壹5:11;参约6:48-51)。
谈到与圣徒有份的生命之后,彼得接着指出与信徒无份的败坏,也就是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那些拥有神与基督永恒生命的人,已经完全脱离罪的影响(腓3:20-21;约壹3:2-3;参多1:2;雅1:12;约壹2:25;启2:10下-11)。败坏(phthora)是指一个有机体的分解或腐烂,以及随之而有的恶臭。世界上道德的败坏是出于罪恶的情欲(epithumia),以及“邪恶的欲望”(约壹2:16;参弗2:3,4:22)。脱离是形容成功逃离这种险境,就是人性堕落所导致的恶果、腐朽的世界和最终世界的毁灭(参腓3:20-21;帖前5:4、9-10;启20:6)。信徒在得荣耀时,将得到完全的救赎,拥有完全圣洁的永恒生命,活在一个没有罪恶或败坏的新天新地中(参启21:1-4,22:1-5)。
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借用了神秘的泛神宗教术语;这种宗教呼吁追随者认识自己内在的神性,并沉浸在神明的本质之中。古代的(诺斯底主义者),以及近期的假教师(东方神秘主义和各种新纪元大师),经常强调亲身获取超越性知识的重要性。而使徒彼得却向他的读者强调,只有灵性上的重生(约3:3;雅1:18;彼前1:23),才能使人领受真正从神而来的认知,从而以神儿女的身份活出公义(罗8:11-15;加2:20),并与神的性情有份(参林后5:17)。彼得时期的假先知认为,超越性的知识可提升人到一种不需要道德的境界。但彼得反驳道,真正对神的认知是神透过基督赐下的,能满足信徒过敬虔生活的一切所需(参提后3:16-17)。
[1] “他的神圣能力”是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直译。——译注
[2] “是藉着我们真正认识”是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直译。——译注
[3] “可以成为与神的性情有份之人”是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直译。——译注
[4] 《再思救赎奇恩》(Redemption─Accomplished and Appli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5], 78)。
[5] The Letters of James and Peter, rev.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76), 345-346.
[6] 本“研经工具”中“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之“以弗所书注释”(John MacArthur, Ephesians, 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Chicago: Moody, 1986], 60-61)。
[7] 《再思救赎奇恩》(John Murray, Redemption-Accomplished and Applied,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5, p.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