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复活
第28章所记载的事情,把基督教与这个世界的假宗教区分开来。耶稣基督的复活宣告神已接受了第二亚当所付的赎价,现在有了克服罪之工价的供应。这也应许了死亡本身不能拘禁信徒,生命在基督里是永恒的。马太福音这最后一章包含通常被称作“大使命”的段落,给跟随耶稣的人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耶稣的门徒要使人成为门徒,这是一个永久性的事工,一直到耶稣再来时把教会从堕落的世界中领出来。
复活的宣告(28:1-10;参可16:1-8;路24:1-10;约20:1-10)
28:1 第二天早晨,也就是星期日的清晨,妇女们回到坟墓那里,为要整理好尸体,以便妥善埋葬,因为安息日的临近,匆匆打断了这事宜(路23:54-56)。马太对于此处时间的表述是“安息日过后,黎明到来之时”(NASB)。但是有的学者因为这句话而绊跌,他们似乎过于关注时间框架的复杂性,想要找到一种方式把事件的先后顺序展现出来,而不是使用正常方式的表达。[1]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所表达的语言结构完全可被人接受。四卷福音书所记载的见证都一致显明安息日已经结束(星期六下午6点以后)。第二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妇女们去了坟墓。四卷福音书都表明,她们到那里的时间很早,即在破晓之时。“七日的头一日”是星期天,这在一定程度上后来成为早期教会最重要的一天(徒20:7;林前16:2)。
马太福音提到有两个马利亚来到坟墓;马可福音记载说,此外撒罗米也到了那里(可16:1);而路加提到约亚拿(路24:10),可能是约翰福音19:25中提到的耶稣母亲的姊妹;而约翰只聚焦在抹大拉的马利亚身上(约20章)。这群妇女也许一同前往,也许从不同的家里出来,在日出时分聚集在坟墓那里。请注意,这些妇女并没有想到要去见证耶稣的复活,而是要在耶稣的身体上按照埋葬的习俗完成。
28:2-4 然而,她们被所看到的情景吓坏了——坟墓的门开了,有一位天使坐在封住坟墓的石头上。这次地震是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又一个戏剧性的见证。地震很可能是局部性的,而且伴随着天使的出现。然而,并不是地震打开了坟墓。马太表明,是天使滚开了石头。
第2-4节所记载的似乎是妇女们到来之前发生的事件。坐在外面石头上的天使被描述为“相貌如同闪电”。人们只能猜测这里所描述的是什么意思。闪电是闪亮的光,因此,他的“相貌”(不是他的衣服)像闪亮的明光(发光的皮肤?)。不仅如此,而且他的衣服“洁白如雪”。他的整个样子表明这不是一个穿着普通衣服的人,而肯定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他的出现使得兵丁非常害怕,显然都“晕倒或休克了”(4节)。
四卷福音书的记载存在一些差异,我们需要对此加以解释。马太说,妇女们看到天使坐在外面的石头上,而马可记载妇女进入坟墓,看到天使坐在里面(可16:5)。[2]路加也记载,妇女们进入坟墓,有两个天使站在她们旁边(路24:3-4)。梳理所有的记载,事件是这样的:妇女们到达坟墓那里,看到石头滚到一边,有一个天使坐在石头上,告诉她们耶稣已经复活的消息。她们感到吃惊,难以置信,有的妇女(也许不是全部)被石头上的天使邀请走进坟墓里(太28:6)。可能有的妇女立刻离开了。特别是,很可能抹大拉的马利亚根本没有进入坟墓,而是跑去把自己所看到的告诉彼得(约20:1-2)。妇女们在坟墓里看到另一位天使,他坐在耶稣的身体原来所在的地方,再次宣告得胜的信息(可16:5-7)。坟墓里还站着其他的天使,问她们为什么要在死人里寻找活人(路24:3-7)。我们必须把这里的叙述理解为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一个作者只记载这件事的一部分,不等于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情况发生。把这些记载放到一起,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事件既有戏剧性,又活灵活现:空坟墓;天使宣告耶稣复活的消息;一群震惊的妇女,有的立刻跑掉了,有的进入坟墓。
28:5-6 妇女们遇到的第一位天使告诉她们复活的消息。他劝勉她们“不要害怕”,是告诉她们他无意伤害她们。马太使用强调性的句子结构(包括代词humeis,“你们”)表明,不要像被吓晕的兵丁那样害怕。这个天使表示他知道她们来要做什么(照料耶稣的身体),她们想要寻找钉十字架的耶稣。
毫无疑问,这位天使对这些人宣告“他不在这里,因为(gar)已经复活了”的时候(编者注:这里的“因为”一词,和合本未译出),一定是兴高采烈的。这些天使更加真切地知道耶稣是谁,所以他们一定很吃惊,这些人对耶稣如此地熟识,却忽视了耶稣复活这样的事实。因此,也许作为温和的责备,这里加上一句“照他所说的”。亨德里克森说得对:“我们也许期待天使所说的话与此不同,比如对她们进行严厉的责备,因为这些妇女的行为表明,她们对耶稣“他三天后从死里复活”的预言没有当真。但是,一个温柔的责备、一个充满爱心的提醒,就出现在天使所宣告消息的最后。”[3]接着,天使鼓励妇女们进入坟墓里,来看主安放的地方。马可和路加接下来都详细描述了她们进入坟墓的细节。
28:7-8 天使告诉他们的消息,不仅是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了,而且他去了加利利,要在那里见他们。这些妇女要告诉门徒们返回加利利(他们显然还在耶路撒冷),并且准备去见复活的主。“看哪,我已经告诉你们了”,这是天使宣告他已经完成了任务,现在这些妇女们有责任把这个信息带给其他人。
马太记载说,这些妇女离开坟墓,她们“又害怕,又大大地欢喜”(8节),这与其说是两种不同的情感,不如说是对所目睹的现实的焦虑——既有许多未解之谜,又有因宣告而产生的内心兴奋。根据马可的记载,似乎她们在返回的途中十分惧怕——“又发抖,又惊奇”(可16:8)。妇女们可能决定放弃要做的事情,各自回家。如果这样,就可以说明为什么耶稣要向她们显现(太28:9)。尽管天使已经派给她们一项明确的使命,耶稣却让她们停下来,再一次重申这使命。如果她们不像马可福音所记载的那样越来越怀疑、越来越惧怕,耶稣没有必要这样做。
28:9-10 马可福音16:8可以解释这里第8节和第9节之间的巨大反差。耶稣让这些妇女在回家的路上停下来。他的问候是亲切的,可能也是熟悉的:chairete“愿你们平安”。她们的反应是俯伏在他面前,抱住他的脚敬拜他——这很可能是因见到他而感到震惊,也有可能是这时认识到天使的消息无比真实而喜不自胜。
耶稣重复了天使的消息(10节)。首先,他告诉妇女们不要再害怕(mē phobeisthe)。否定小品词mē用在现在式命令语气中,意思是停止一个已经开始的行动,或者使它不再继续。[4]她们完全被惧怕压垮,耶稣吩咐她们不要被那惧怕所掌控。其次,他重复指示了要转告门徒,他要在加利利与他们相会。耶稣称他们为“我的弟兄”,这个称呼可指任何相信耶稣的人(太12:50),但是这里的意思最可能是指他的门徒(见7节)。巴恩斯的评论恰如其分:“这里所用的称呼非常温柔——我的弟兄。虽然他从死里复活,就要升到天上,他并不轻视他们,而是称他的门徒为弟兄。”这样做是为了进一步使那些妇女从恐惧中恢复平静,激发她们的信心。[5]耶稣和门徒约好在加利利相见,但是这并非否认此前有可能在耶路撒冷与他们相见。他的确在前往以马忤斯的路上与两个门徒相见(路24章);与十个聚集在一起的门徒相见,其中没有多马(约20:19-24),而且不久又与他们相见,这次还加上多马(约20:26-30)。当然,必须承认,并没有特别提到这些聚集是在耶路撒冷,但这是最好的假设。路加提到,这些妇女的确传递了消息(路24:9)。
报告祭司长(28:11-15)
28:11-15 妇女们跑去向门徒传递消息,与此同时,有些兵丁前去把这件超自然的事情报告给祭司长。有吸引力的是,祭司长似乎并不怀疑这件事情,他们的反应很有特点——举行一个会议来筹划如何掩盖真相(12节)。这次聚会的结果是,用钱买通兵丁,让他们不要把真实发生的事情说出去,并且为他们编造一个没有忠于职守的谎言。他们给了兵丁“许多银钱”,因为如果传出去的话,领袖们就会声名狼藉。如果守卫坟墓的是罗马兵丁,他们可能会因为没有完成交给他们的任务而被处死。
他们所编造的谎言(13节)是基于曾经向彼拉多表达的惧怕(太27:62-66)。门徒能够在不惊动士兵的情况下拆掉封印和挪开巨石,这样的想法是荒谬的,但这是唯一能解释空坟墓的说辞。第14节更为有吸引力,宗教领袖承诺,倘若彼拉多发现在坟墓真实发生的事情以及兵丁疏于职守,他们会对此进行遮盖。兵丁同意撒谎,接受了银钱(15节)。“直到今日”表明,这件事情发生了三十年之后,即马太写作他的福音书的时候,他们编造的谎言仍在流传。的确,当殉道者查士丁(Justin Martyr,又译“游斯丁”,公元100-165年)写作《与特来弗对话录》(Dialogue with Trypho)时,兵丁的报告似乎仍然在四处流传。
在加利利相见(28:16-20)
28:16-17 马太省略了耶稣和其他门徒的相见(路24:36-51;约20:19-29);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约20:11-18);以及在前往以马忤斯的路上与两个门徒相见(路24:13-35)。马太的目的在于强调十一个门徒开始担负起耶稣托付的工作,所以他直奔主题。在第16节里,马太提到“十一个门徒”前往加利利,他聚焦在他们身上,而不是在耶稣所有的跟随者。可能有一大群人跟随着他们,有许多学者相信,这就是保罗提到的那五百名见证人所指的场合(林前15:6)。
福音书里没有详细地记载这个事先安排的聚会。这些人到了“约定的”(etaxsato,它源自tassō,意思是“约定的,选定的,指定的”)山上。没有具体说明到底是哪一座山。如果是和耶稣登山变相的同一座山的话,人们肯定会领悟其重要意义。耶稣选择加利利作为这次见面的地方,很可能是因为那里一直是耶稣在地上事工的中心,而且他的门徒最初都是来自这个地区。耶稣在死前告诉门徒,他复活以后会回到加利利(太26:32)。
尽管门徒们在其他几个场合已经见到过耶稣,这次相见时他们立刻就拜(proskuneō,“跪倒在面前”)他(17节)。那些把耶稣视为他们“老友”的人请注意这一点,看到复活的主,所带来的是本能的谦卑和敬拜,而不是轻率地握一握手,或者拍着肩膀庆贺。
把“他们”理解为“十一位门徒”最符合语法,就是前面刚刚提到的。然而,难以理解的是,十一位门徒当中怎么还有人会疑惑(edistasan,它是disazō的不定过去式第三人称复数),特别是考虑到当约翰福音20:19-30中所记载的事情。巴恩斯相信这里指的是十一个门徒:“比如,约翰福音20:25记载的多马。门徒没有料到他会复活,因此他们慢慢地才相信他复活了。”[6] 麦克阿瑟指出,“这里并没有详细地说他们所疑惑的是什么”。[7]这些人很可能并不怀疑复活本身,而是怀疑现在站在他们面前的到底是耶稣,还是冒名顶替者。也许他们盼望登山变相那样的事情发生。从第18节的说明来看,耶稣刚开始离他们并不是非常近。隔着一段距离看到他,有些门徒立刻扑倒在地拜他;其他人则犹豫,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他。记录下这些疑惑比起描述每个人都超级属灵,更能证明圣经的纯全。也有可能疑惑的并不是十一个门徒当中的某些人。他们也许是哥林多前书15:6所提到的跟随者,还没有看到耶稣复活,来这里是因为听说耶稣在与他的十一个门徒见面。
28:18 耶稣走近(proserchomai,“接近,走向”)十一个门徒,对他们说话。同样,这里的“他们”指的是十一个门徒,虽然这个词有可能指的是更多的人。然而,即使有几百人,这次相见是他特别为十一个门徒安排的,因此他的话更可能是向他们讲话。
耶稣首先提到他的权柄(字面意思是“都赐给我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这里强调的是权柄已经赐给了他。这权柄,不是他自己取得的,而是给了他的。这权柄,显然是天父赐给他的,作为他顺服的赏赐(腓2:8-11)。所赐给他的是权柄(exsousia),有别于力量(dunamis),Dunamis是“力量”的意思。耶稣什么时候都有力量。权柄不仅仅是力量,还包括使用力量的权力。作为人子,耶稣没有使用他自己的力量,而是完全降服于天父,并且倚靠圣灵。然而,当他作为顺服的人子完成了他的工作之后,他被授权在天上和地上行使他的大能。这里用的是“地下”(tēs gēs),而不是世界(kosmos),可能也是意味深长的,这一名称指向的是物质领域,而不是这个领域内运行的系统。他当然具有掌管kosmos的力量和权柄,但是“地下”(gēs)是与“天上”相对应的空间和物质名称。
28:19 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大使命就是充满感情的呼召——“去”。实际上,大使命不是“去”,而是“使……做门徒”。翻译为“去”的这个词poreuthentes(源自poreuomai的不定式被动语态分词),最好被翻译为“去了”。它假设这事已经发生,而且肯定是大使命的一部分(徒1:8)。马太把重点放在某人已经去了他该做的。他使用mathēteusate(源自mathēteuō的不定过去时未完成式祈使语气,“使人做门徒”)作为主要的动词,这是大使命的核心。
“使人做门徒”靠的是基督的权柄。“所以”(oun)的意思是,基于所有的权柄都赐予了基督,他的跟随者应当去使别人做他的门徒。这些门徒将不仅是犹太人,而是“万民”。基督的权柄统管地上,现在他的事工不是局限在以色列,而是扩展到万民之中。这与使徒行传1:8的吩咐是一致的。基督有一个计划,他要让门徒遍布全世界,这十一个人不过是“向世界传福音并使万民做门徒”这个伟大工作的种子。
这个“到普天下去使人做门徒”事工的第一步是洗礼。“施洗”(baptizontes)这个词是现在式分词,表明“使人做门徒”这一持续不断的过程。洗礼不会使任何人得救,而是公开认同某人或某事业,是一个人得救的见证。约翰给犹太人施洗,使他们与即将来临的弥赛亚及其国度认同。这里,施洗是与圣父、圣子和圣灵认同。这里的“名”(to onoma)意味着一个人的品格、本性、权柄、头衔和目的。奉某个人的名来做某事,就是作为他的代表并且在他的权柄之下或者遵照他的目的做某事。这与当代“代理人的权力”非常相似。因此,奉耶稣的名祷告,就是作为他的代表并且为了他的目的而求问,这不仅仅是在一串请求的末尾加上耶稣的名字。洗礼是公开将新归正的人与三一神的救恩工作认同。“名”是单数并且有定冠词,有三个所有格修饰语“父、子、圣灵”来描述它。因此,(“奉……的名”是单数,并且有三个不同的位格来修饰它)这里意味着一种权柄、角色和目的,也就是说,施行救赎的是一位神。圣经中没有具体地描述以何种方式施洗,但是“施洗”(baptizō)这个词汇本身具有“跳入、浸没”的意思。只有门徒才当被施洗。门徒是耶稣的跟随者,把耶稣当作老师来顺服。那些“接受他话语的人”才当被施洗,而不是婴儿或者仅仅想要信仰宗教的人(徒2:41)。
28:20 门徒训练过程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导。第二现在式分词(didaskontes,“教导”)连接主要的动词“使人做门徒”。“教导”(didaskō)是把真理告诉某人,并且让他担负起相应的责任。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圣经教导的实践性,所教导的不仅是事实,而且是顺服。门徒训练要教导归信者“遵守”(tērein,字面意思是“持守、护卫、遵守、注意”)耶稣给门徒的所有命令。因此,“使人做门徒”不仅是带领某人相信耶稣(虽然这当然是第一步),而且还需要教导他按照耶稣给最初的门徒的所有命令去生活。
我们不能忽视重要的修饰语“所有的”(和合本译作“凡”)。要实现大使命,并非仅仅是把某人带到基督面前,或者教导他敬虔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而是要教导他把耶稣所有的诫命都行出来。“凡我所吩咐你们的”对于作基督徒来讲非常重要,因此早期信徒“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徒2:42)。耶稣对十二门徒的教导要通过教会传递下去,这样,无论耶稣的名在哪里传讲,基督的价值系统、基督的计划、基督的真理,都当被传播和保存下来。这才是大使命。卡森指出,耶稣非常清楚,他的每一个教导永远不会是多余的、过时的、应当废弃的或者不真实的——他所吩咐的每一件事情都要传播,直到“世界的末了”。[8]这里最大的危险是,有些人不理解基督的教导在他们的文化处境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有些人不理解主及其事工主要是作为以色列的弥赛亚,因而错误地使用了他的教导。把他的教导拿来应用在不同的处境中,并不是教导“遵守”这些教导。他的真理是永恒的,正确理解这些真理,需要对所有教义一致的解经和扎实理解。
耶稣用一个伟大的应许结束了这次会面:“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这涉及救赎计划的完成。这里的“你们”必须扩展到十一个门徒之外的人,因为他们不会活到“世界的末了”。耶稣应许说要与他的门徒同在,直到末了。耶稣的仆人在教会历史的任何阶段都有主的同在。亨德里克森指出这一强调结构“我亲自与你们同在”。[9]差遣“另一位安慰者”(圣灵)来赐予教会力量并且带领教会的伟大应许(约14-16章),并没有否认耶稣仍将亲自与他的仆人保持活泼关系的事实(约14:16-20)。因此,他被称为“教会的头”(弗1:20-23)。当耶稣的门徒分散到世界各地,去使其他人做门徒的时候,耶稣就在当中。他的仆人从来不孤单,从来不缺乏神圣的引领、安慰和力量,而孤立无援。正如天父每一步与他的儿子同行,主也每一步与他的仆人同行。
讲道建议
当我们宣讲复活信息的时候,不应当过于聚焦荣耀的结局,而忽略了在这一事件中的挣扎和紧张气氛。妇女们不是去观看耶稣复活,而是带着期待来寻找一具死去的身体,这身体满是伤痕因受钉死在十字架的痛苦而扭曲变形。即使面对天使,她们仍有怀疑和惧怕。所有四卷福音书都描绘了门徒们既缺乏信心,又充满恐惧。我们不要因为想要庆贺耶稣复活这件伟大的事情,就遮盖这一事实。耶稣被残忍地处死,这事实所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门徒们在这样的时候没有能力抓住真理。这让我们认识到,即使在今天,基督徒在面对生活中的残酷事实时,也会在恐惧和疑惑中挣扎。神的话语被过分地进行灵性化处理,而这些门徒是真实的人,他们伤痛、困惑和害怕。
耶稣向妇女们显现的事实同样意义重大。有些神学家扭曲这个真理以满足他们的“权利之战”,但是事实上,门徒们都藏匿起来,因为他们的生命遇到危险。在古代社会,如果一个反叛的人被抓,他的主要同伙也会被追捕和处死。当耶稣在圣殿中与宗教领袖辩论的时候,这些人与耶稣站在一起,他们当然是危险的。然而,我们不能轻视这些妇女的伟大特权,就是她们最先听到复活消息的特权,以及她们最先看到复活主的特权。她们忠心而谦卑的服侍得到了奖赏。抹大拉的马利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事实上,因为她最先见到主(可16:9),受到主既温柔又充满爱意的关怀。宣讲这段复活的部分需要把四卷福音书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单一的见证。不同的记载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使其他的记载完整。如果我们以殷勤的研读和开放的思想来对待福音书,接纳历史的发展和故事的演变,那么就不会错失这个最伟大事件的精彩情节。
比起以往的世代,我们要以更加负责的方式呈现大使命,以往充满激情地宣扬大使命,却忽视了对这个使命的完全顺服。使人做门徒是一个严肃的责任,必须把它视为使新归信的人转变成成熟的门徒的过程。如果没有对归信者进行教导,使他们得到成长,我们就不能宣称完成了大使命。同样,仅仅教导基本的圣经课程,然后就装作已经教导这个门徒遵守基督的所有命令,这是不够的。希伯来书的作者责备他的读者,因为他们在理解属灵真理方面还是婴孩(来5:12-6:3)。牧师/教师的责任是装备圣徒,使他们成熟,以便他们不再是“小孩子”,被错误的教义和骗子摇动,“飘来飘去”(弗4:11-14)。有太多的宣教士和牧师以为,宣讲福音,让人们走上前来,举手,做个决志祷告或者在一张卡片上签名,这就是完成了大使命。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三百多个基督教宗派,有几千个异端存在的原因之一。大使命事工的教导层面被严重忽视了。
我们还需要关注马太福音的最后一句话。基督徒在这个世界并非孤立无援地完成主的工作。耶稣总是与他的门徒同在,与他们同工。这对那些进入敌意的环境宣扬福音、为基督的名受苦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安慰啊!耶稣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1] Gundry, Matthew, 585.
[2] 马可说一位穿着白袍的少年人对她们说话;天使常被描述为以人的样子出现(徒10:3、30).
[3] Hendriksen, Matthew, 990.
[4] Perschbacher, New Testament Greek Syntax, 104.
[5] Barnes, “Matthew and Mark.” in Notes on the New Testament, 1:320.
[6] 同上。1:322。
[7] MacArthur, Matthew 24-28, 337.
[8] Carson, Matthew, 8:599.
[9] Hendriksen, Matthew,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