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章 国度的奖赏和荣耀

 

我们对英文圣经章节的划分应当始终理解为,划分之处不是出于神的默示,而是出于学者的观点。本作者通常会同意这样的章节划分,但是不同意这里的情形。第一部分的讨论显然是主在马太福音19:28-30中之回答的延续;更确切地说,马太福音20:1-16的比喻是对19:30所说的“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进行解释和说明。此外,第20章记述了继续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与此一同叙述的还有,主受死和复活的又一次预言,一个有关在天国中将被赋予的荣耀的教训,以及两个瞎子的治愈。

 

用比喻解释在后的将要在前20:1-16

 

“因为”(gar)延续上一个句子(太19:30)的思路。耶稣是在解释关于“在后和在前”的令人困惑的说法。上下文所说的是服侍的人得奖赏(19:27),在这几节中的比喻与为了跟随耶稣所做的牺牲会得到奖赏有关。

 

20:1-2 耶稣围绕他常用的天国的主题来构建他的比喻。这里耶稣把天国比作一个家主雇人在他的田里做工。这个比喻带给我们一个巨大的功课是,这个家主极为慷慨,远远超过人们一般的期待。这个家主不是别人,只能是神,他亲自雇用工人,打发他们到他的葡萄园里做工。这可能让门徒想起当他差遣七十个门徒出去的时候所给的教导:“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路10:2)。

 

开始时的场景是“清早”,强调了家主让工人开始工作的迫切心情,以及他们受雇是做一整天工作的事实。家主和工人达成协议,工作一天的工价是一钱银子。这样的工钱似乎被认为是合理的,因为没有人抱怨或讨价还价。

 

20:3-7 接下来的几节解释了家主在一天中怎样不断地派工人到田里。根据犹太人计算时间的方法,巳初(3节,tritēn hōran)是上午9点。[1]我们可以因此假设头一批工人进到田里3个小时之后,这些人加入劳动队伍。在第4节中没有提到具体的报酬。工人们只是听到家主说会把“所当给的”给他们,就前去工作。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午正(中午12点)、申初(下午3点)、酉初(下午5点,离天黑只有1个小时)。同样,也没有提到具体的报酬。第一批工人已经在田里工作了12个小时,最后一批工作了一个小时。在对比喻的解释中,试图让每一个细节都代表一些高深的真理,是不合适的。第5-7节所给出的细节只是表达了工作时间的长短不一,对其分析不应附加其他意思。

 

20:8-9 到了傍晚(大约下午6点),工人聚集领工钱。虽然是家主雇用几批工人并打发他们去做工,但是分发工钱的是管事的。亨德里克森主张,“晚上”(opsios, a, on,字面意思是“天色渐晚”)这个词“无可辩驳地指向世界和教会历史的夜晚,最后的审判和神的国度在荣耀中显现的那重大日子”。[2]

 

然而,这里的含义并非如此清晰。在这世代的末了,是天使被差派到田里收割庄稼,而不是人类的工人(13:39)。而且,上下文中没有任何地方表明有一个世代终了的信息。卡森说得好:“有人认为‘到了晚上’(8节)暗指审判,这种说法令人怀疑。按照当时的惯例,工人是在一天结束时被支付工钱,这对于这个故事是很重要的(参利19:13)。”[3]因此,“晚上”只不过是指支付工钱的恰当时间。

 

这里的指示是把工人叫来,“给他们工钱”,而不是像新美国标准圣经和新国际译本所翻译的把“他们的工钱”给他们。“工钱”(ton misthon)是单数,指的只是一种工钱。这里的要点是,要支付的工钱是一个数目,不是按照工作了多少个小时来决定支付的数额。管事的还被吩咐要从后来的人开始。这也许是保证那些先做工的人能够见证后来的人收到同样的工钱。第9节说,各人得了一钱银子,这与承诺要给第一批人的工钱(2节)相同。如果第一批人先收到工钱,他们会快乐地离开,这个比喻便失去了意义。

 

20:10-12 当第一批工人看到后来的工人收到的工钱,他们自以为自己会收到比所承诺的更多的工钱,从人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假设。这样才似乎是公平的。然而,他们收到同样的工钱,而那些人工作的时间只是他们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他们收到的的确正是承诺要给他们的数额(2节)。

 

不出所料,这些工人开始发牢骚(gogguzō),他们的抱怨既简单又合理:那些人在傍晚凉快的时候才来,只做了一个小时,所得到的工钱与那些在酷热中工作了十二个小时的人一样。按照人的说法,他们完全有权抱怨。毫无疑问,今日之人读到这个比喻的没有一个会容忍如此的对待。诉讼、联合罢工以及各种行动会展开,以求得到公平的对待。

 

20:13-15 家主对于这些抱怨既不道歉,也不表示同情。他称一个抱怨的人“朋友”(hetairos,“伙伴、朋友”),就像麦克阿瑟所指出的,这“并不是称呼一个亲密的朋友,而是一个一般的伙伴”。[4]也许这个用法为了强调家主的善意,表示他并非瞧不起或贬低这人的价值。

 

然后家主表明最重要的一点:“我不亏负你”。家主信守了诺言,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工人们并没有被欺骗,而是得到了承诺要付给他们的工钱。他提醒他们,他们同意工作一天得一钱银子,这是当时普遍的工资。他的用词清楚地表明,他们曾经跟他讲定(sumphōneō);家主并没有欺骗他们。然后他以这样的话让他们离开:“拿你的走吧”(hupage14节)。他所“愿意的”(thelō)是,使最后一批工人得到和第一批工人一样的工钱——不是他欠他们的,而是他愿意给他们。

 

15节进一步地申辩说他所作的是合法的。他信守对第一批工人的承诺,所以并没有违反律法;因此,他们无权抗议他。家主谴责他们抱怨的态度,并且进一步地指出他们内里的邪恶。新美国标准圣经和新国际译本的翻译相似,“你的眼睛就嫉妒吗”或“你就嫉妒吗”。翻译为“嫉妒”的词是ponēros,它的意思是“邪恶”。按照字面意思,应当译作“你的眼睛就邪恶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家主“慷慨”,字面意思是“良善”(agathos)。这里是良善与邪恶的对比。他付给最后一批工人的工钱是“良善的”。第一批工人工作一天得到一钱银子是合宜的,但是当他们看到其他人所得到的工钱后便产生贪心,这是“邪恶的”。与此相反,他们应当称赞家主对待其他工人的良善。工作一个小时便给予一整天的工钱,这是出于恩典和慷慨。当一个人施予恩典的时候,他不应当受到批评,否则便是邪恶的。

 

20:16 这里给出的结论是“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这正如19:30已经陈述过的,不过语序是相反的。那些虽然不配得却接受了恩典和奖赏的人,会首先进入天国。那些为了所设定的工价而劳力的人,得到的只是设定的工价。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神的恩典,神所赐的超乎人所赚取的。因此,门徒不应当忧虑他们将得到什么(19:27)。赏赐之日将临,他们会得到报酬,不是按照他们应得的,而是按照仁慈的神所愿意施予的。

 

提醒门徒他将受死复活20:17-1910:32-34;路18:31-34

 

20:17-19 新国际译本(NIV)的翻译是“耶稣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的表述是“耶稣将要上去的时候”。“上去”(anapainōn)可能可以按照NASB的翻译,但这基于太多的假定,而NIV更准确地翻译了这个动词。耶稣把门徒“带到一边”,说明这个信息只是要讲给他们的。这样作不仅是为了保密,而且因为这是耶稣和门徒单独在一起的时间。他所赐的信息并不是冷酷无情的预言,而是他所要担负的重担。很可能他想要得到安慰,找个时间和他的一小群人亲密地祷告。这不是他第一次提到这个可怕的命运(16:21)。

 

18节详细描述了这个即将来临的可怕事件。“人子”(耶稣特别喜欢用来称呼自己的名称,具有很强的弥赛亚含义)即将被交给(paradidōmi,“交给、背叛”)宗教领袖的势力(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的罪并且要宣判处死他(见26:57-27:1)。犹太公会定了他的罪之后,他要被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并且杀死(19节,见27:11-31)。在耶稣宣告的末尾是喜乐的应许,即三天后他将“复活”(见 28:1-10)。

 

在天国中的荣耀——天父的特权20:20-28;参10:35-45

 

20:20-21 接下来的这件伤心的事更令人感到悲惨,因为它似乎紧跟在主的受苦和受死即将来临的消息之后。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叙述了同一事件,但是马太福音加上一个细节,即雅各和约翰的母亲与她的儿子们一同来,并且先提到有关问题。圣经提到过妇女和耶稣以及他的门徒一同旅行,而且有时随行的人似乎相当多。因此,他们的母亲在场并非不同寻常的事情。而且,马可福音没有提到这位母亲,并不会使马太福音的故事令人质疑,因为同观福音书通常包括不同的细节,每个作者的描述都是独特的。也许她提起这件事,然后她的儿子们提出要坐在权柄的宝座上。

 

她向耶稣提出要求,当他建立起他的王国,她的一个儿子要坐在他宝座的左边,另一个儿子坐在右边(21节)。新美国标准圣经把eipelegō的不定过去时)过于强硬地翻译为“命令”,她是在请求耶稣向其他门徒宣告他们的地位。亨德里克森肯定这位母亲有着很大的信心。他解释道:

 

 

 

她这样说很可能是基于马太福音19:28中耶稣所说的,即他应许说,有一天他要坐在荣耀的宝座上,十二门徒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她相信这的确会发生。她确信这件事情,尽管当时几乎没有迹象显示事情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5]

 

 

 

亨德里克森的观察是正确的,当耶稣刚刚宣布自己即将受死和复活之后,她的信心就显得更强。因此她或者是不理会他的预言,或者是相信他会战胜死亡。马可福音记载这两个儿子提出这个要求,请求耶稣让他们分享他的荣耀(太10:37),这也与马太福音19:28所表达的请求联系在一起。

 

“坐在紧挨宝座的一侧”表明特别的权力和益处。与国王如此地接近,意味着可以分享他的特权和影响。没有理由把他们的请求解释为其他含义,这只能表明他们的自私。这里并没有讲为什么雅各和约翰认为他们有权比别的门徒(特别是彼得)获得更高的地位,但是这是典型的人类政治。对于耶稣即将在耶路撒冷受难的可怕消息,他的跟随者是何等的冷酷无情。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荣耀。

 

20:22 耶稣颇有耐心,他的回答并无责备之意。首先,他指出他们所求的事情重大,“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表明事情还比他仅仅宣告的座位安排更加复杂。卡森如此分辨他们的问题:“寻求拥有领导者的位置、权力和荣耀通常是愚昧的,这两个儿子不明白他们所求的是什么。要求与基督一同做王,就是要求与耶稣一同受难。[6]因此耶稣问他们:‘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

 

“杯”象征着你的命运。对耶稣来说,杯是在他敌人的手中羞辱而最终痛苦地受难,并且最终死亡。雅各和约翰认为他们能够与耶稣一同分享这样的经历吗?他们轻率地回答说“能”。这里所显示的不是他们的勇气,而是他们根本不能了解即将到来的恐怖。

 

20:23 主的回答中主要包含两点:第一,他们的确要喝他的杯;第二,指定在天国中座位的等次不是他的特权。荣耀的座位并不是基督所赐的,这似乎令人感到奇怪,但是当人们想起耶稣的到来是为了成就天父的旨意,并且他的弥赛亚事工是为了服侍天父的时候,自然就会认为天父会赏赐那些服侍他的仆人(弥赛亚)的人。这些荣耀的位子已经预备好了(etoimazō的完成时被动语态),表明它们是事先为父所拣选的人准备好的。

 

20:24 其余门徒的反应自然是嫉妒和愤怒。“那十个门徒”(hoi deka)的称呼强调在门徒之间所产生的分裂——两个(雅各和约翰)和十个。嫉妒表明他们在态度上和那兄弟俩没有多大的区别。显然没有人把“要在天国里成为最大的,就要谦卑和信靠”这个教训放在心里(太18:1-4)。

 

20:25-28 认识到门徒对先前的教训既没有理解也没有内化,耶稣就用一个不同于罗马文化的隐喻来重申这一点。在罗马文化中,统治者通过要求人们顺服来夸耀自己的地位。耶稣把十二门徒叫到一起,再次教导这个功课。

 

“外邦人的君王”显然指的是罗马人以及他们的等级统治。他们的权力系统运作复杂,其最高职位以出身和财富来决定。[7]这种属世领导力的特征是“为主治理”(也许是“为主敌对他们”或“为主压制他们”)和“操权管束”他们的下属。罗马人强取豪夺、发号施令而且虐待他们。他们的君王有着令人羡慕的地位,因为他得到了最多的,也得到了最好的。其他的所有人都被迫尊敬他和顺服他。

 

耶稣清楚地陈明,这种领导力的方式不是他仆人的榜样(26节)。相反,在弥赛亚的仆人中,最大的是那个奉献和服侍他人的人。alla这个语气强烈的反义连词标志了这个对比,强调两个国度之间相反的特性。世俗领导力和属灵领导力之间的不同在于服事的态度。这些人在罗马社会的浮华环境之下长大,在这个社会中,有权力的人受人尊敬、被人吹捧、被伺候,所以耶稣的话对他们是何等的震撼。第27节用一句话总结这个教训,使人想起19:3020:16谁愿为首prōtos),就必作你们的仆人doulos)。这是以下的另一种说法: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或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须让自己作末后的。作仆人会在天国中得到优先的奖赏。

 

耶稣亲自示范作仆人的标准。“正如”(just ashōsper28节)证实了一个人成为别人的仆人的程度。人子,弥赛亚自己,来不是要受人服侍的;也就是说,不是来受人伺候的。他不是要坐在会堂的高位上,也不拒绝交税或为他的事工收费;相反,他慷慨地给予、医治和教导。最终,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里译作“命”(life)的词不是指基本的生物或物质生命(life)的bios,而是指psuchēSoul,灵魂)。这里使用“灵魂”(soul)这个词并不是要表达他在痛苦中放弃了他的灵魂(soul),而是放弃了他的生命本质(life essence)。彼得用这个词(psuchē)指的是“生命”,指的是挪亚和他的家人,“八个人(psuchai,灵魂)借着水得救了”(彼前3:20)——这些人的生命得救了。这里的联系是,psuchē可以简单地指生命的气息、生命的活力,而不一定是指人的灵。圣经说动物也有生命(创1:2030,七十士译本)。

 

他不是来受人服侍,而是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人们在古代抄本中发现“赎价”(lutros)这个词,它用来指通过买卖使奴隶得自由。戴斯曼指出,人们发现这个词多次用于“为赎买奴隶支付赎金”的文件中。[8]基督付上生命作为“多人”(pollōn的赎价(“买来……自由”)。因此,耶稣树立了一个标准,谁想要在天国中成为最大的,应当与此对比一下自己的服侍。耶稣甚至为他人而死。

 

医治瞎子20:29-34;参10:46-52;路18:3543

 

对这一事件的三个记载在三个主要的方面有所不同:第一,马太福音记载有两个瞎子,而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记载有一个瞎子;第二,在马太福音中瞎子对耶稣的称呼是“主”(kurios),在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则称作“耶稣”;第三,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这件事情发生在耶稣“出耶利哥的时候”(ekporeuomenōn autōn apo Ierichō),在路加福音中则发生在耶稣“将近耶利哥”(tō eggizein eis Ierichō)的时候。

 

要记得的是,同观福音经常呈现有所不同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内容,而不是彼此矛盾的内容。因此,这个事情中有一个瞎子还是两个,并不重要,因为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没有强调只有一个瞎子——它们的记载只是集中在一个瞎子身上。卡森提出,马太是目击证人,他记得除了众所周知的巴底买,还有另外一个乞丐。[9]耶稣被称作“主”或“耶稣”并不重要,因为二者都正确,而且二者都可以被用来称呼耶稣。然而,我们有理由质疑kurios这个词在文本中的合理性。

 

20:29 将近耶利哥还是出耶利哥,这个细节很重要。有可能发生了两个医治事件,一个是耶稣进城时遇到的那个瞎子(路18:35),另一个是当耶稣出城的时候(太20:29-30;可10:46)遇到的巴底买(只有马可福音使用了这个乞丐的名字)。然而,接受有着如此相似的细节的两个事件比较困难,而认为这三处记载说的是同一件事情是最好的。巴比里提出有两个叫做耶利哥的城市,一个是古代的,另一个是耶稣时代的,而且提出:“如果神迹发生在这两个地方之间,那么两种记载都是合理的。”[10] 加尔文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我推测,当耶稣临近这个城市瞎子喊了起来,但是因为路上嘈杂没有听见,他就在他们从城里出来时等在路上,耶稣终叫他。所以,路加从真实的开始记载,但没有把这件事完整地记下来,而是略去耶稣留在城里的部分;其他福音书的作者所记载的时间,更接近于这个神迹发生的时间[11]

 

 

 

这个说法也许有些勉强,但是可以合理地说,基督生平和事工中所发生的事情,经常被浓缩地记录为圣灵想要人得着的教训。马可福音说:“他们到了耶利哥。耶稣同门徒并许多人出耶利哥的时候……”这也许想要表述他到访的两个阶段。因此,也许加尔文是对的。路加的叙述是他考察的记录(路1:1-4),因此,读到马可的陈述“他们到了耶利哥”(kai erchontai eis Ierichō),他也许记录下这件事情的细节,然而并不关心是在耶稣进耶利哥城、还是出耶利哥城时发生的。他只不过记录下神迹真实的情形。

 

20:30-31 两个瞎子,其中一个是巴底买(或许大家都知道这个常在路旁的乞丐),听到耶稣正经过。显然,跟随耶稣的一大群人很喧嚷,这引起他们的注意(路18:36-37)。“大卫的子孙”这个称呼很重要,佩特解释道:“‘大卫的子孙’在犹太教中似乎与弥赛亚相关(《以斯拉四书》12:32;《经文论集》1:11;《所罗门诗篇》17:23)。因此我们很难不得出结论说,这个瞎子使用这个称呼,表明他相信耶稣(大卫的子孙)是弥赛亚。”[12]向弥赛亚呼求,是寻求怜悯。

 

众人的回答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于残疾人的轻视,虽然以色列人有责任与那些不幸的人分享他们所得到的祝福。显然,人们认为拿撒勒人耶稣正在前往耶路撒冷去过伟大的逾越节,如此重要以至于不可以被瞎眼的乞丐打扰。虽然人们试图让他们闭嘴,但是乞丐仍然坚持大喊着恳求怜悯。

 

20:32 尽管人们努力保护他,想要使他免于这些卑微的乞丐所带来的不便,然而耶稣听到他们的叫喊就停了下来。跟随者和支持者们,以及那些好奇的看热闹的人,都停下脚步。有意思的是,耶稣没有走到乞丐跟前,而是叫他们过来。也许这是让他们来到众人当中。他的问题反映出,他并非没有注意到他们显而易见的需求,而是允许他们表达出对他的能力的信心,相信他能够照料他们身体上的问题。

 

20:33-34 他们既不害羞,也不自私,而是直截了当地回答:他们想要能看见。耶稣并没有因为他们阻碍他的旅行生气,而是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迫切的需求。当想到耶稣知道在耶路撒冷等待他的将是什么的时候,他那强烈的反应(“动了慈心”)便更加令人感动。耶稣没有过度被自己的悲伤所占据,而是关心他们的悲伤。这生动地证明了耶稣刚刚向门徒所说的话:“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28节)。耶稣以直接而惊人的能力应允他们的请求,立刻医治了他们。圣经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们是永远地跟随了耶稣,还是只在前往耶路撒冷的旅途中跟随他(参可10:52,“在路上”)。有可能巴底买成了一个门徒,所以马可福音记载了他的名字。

 

讲道建议

 

这一章主要的教导与天国的赏赐和荣耀有关。葡萄园工人的比喻说明神给那些服侍他之人的报酬是慷慨。那些为神的国度劳苦的人,不用担心自己的努力将会得到什么,因为所受到的奖赏不是按照一个人应得的,而是按照神的恩慈,那会是更大的。

 

耶稣对即将临到他的受苦和受死的预言在这里是一个警告;人的心是何等的冷漠。刚刚听到主所要面临的是什么,耶稣的这些主要门徒似乎忽视他的需要,所看到的只是自己所盼望、所关心的。就此请想象一下:你告诉朋友自己病入膏肓,即将痛苦地死去,然后听到他要求你把他的简历递交给你的雇主,让你向你的老板推荐他继任你的职位,当你去世后他可以接替你的工作。这就是主的感受,虽然他的回答是温柔的。这里最为有意思的是,在他们所寻求的事情上,耶稣并不是做决定的那一位。那些忠实地服侍主的人,他们所得的赏赐来自于父,而不是子。

 

耶稣已经应许十二个门徒要坐在宝座上(太19:28),但是雅各和约翰想要得到高于其他门徒的特别奖励。那十个门徒又嫉妒又恼怒。门徒们这人性的一面很重要,因为我们看到人性在所有时代都是相同的。他们的态度给耶稣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教导基督徒最重要的一个功课:担任领袖是为了服侍别人,而不像这世界所认为的是为了在别人之上,对别人颐指气使。仆人式的领导是在基督的身体中属灵现实的一个独特部分。一个人必须经常检查自己想要成为基督教事工领袖的动机,特别是对照马可福音10:42-45进行考察。

 

 
 
 

[1] 犹太人将时间分为四部分:傍晚6点到午夜;午夜到早上6点;早上6点到中午;中午到傍晚6点。破晓一般被认为是早上6点左右。

[2] Hendriksen, Matthew, 738.

[3] Carson, Matthew, 8:428.

[4] MacArthur, Matthew 16-23, 212.

[5] Hendriksen, Matthew, 745.

[6] Carson, Matthew, 8:431.

[7] Jones, Augustus, 134-43为这个结构化的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8] Deissmann, Light from the Ancient East, 328, n. 1.

[9] Carson, Matthew, 8:435.

[10] Barbieri, Mark, 240.

[11] Calvin, “Harmony of Matthew, Mark, and Luke,” 16:429.

[12] Pate, Luke, 348.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