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登山变相和回到迦百农
马太福音16:21的“从此”,标志着耶稣开始冷静地专注于他即将到来的背叛、受苦、受死和复活。这一章继续叙述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就是耶稣开始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他在迦百农这个活动基地停下来,继续预备他的门徒,使他们在他离开他们以后继续他的工作。登山变相的记述很可能成就了第16章最后的评论:“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的确,三位核心使徒真的看见了耶稣在他的荣耀里,旁边还有摩西和以利亚。以利亚是神所指派的先知,来预备百姓迎接主的日子(玛4:5,4节也提到摩西)。第17章延续了第16章引入的主题——主在地上的事工正接近尾声。
登山变相(17:1-9;参可9:2-9;路9:28-36)
17:1 有些人发现,登山变相有意与出埃及记第24章中摩西的经历之间相平行。[1]虽然存在一些有意思的相似之处,也许能够在耶稣和摩西之间建立起关联,但是我们要小心,不要依赖这样有创意的解经来寻求事件的含义和意义。拉比解经的错误之一,就是在发现经文含义的过程中以想象(近乎幻想)为中心,而不是按照字面意思、历史、文法解经。马太福音第17章的语境不应当受与之前事件的被夸大的联系所影响。
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记录之间存在一个表面上的矛盾。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都说“过了六天”(太17:1;可9:2),但是路加福音的记载是“以后约有八天”(路9:28)。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既可以凭常识判断,又可以仔细观察这里所说的是什么。“过了六天”(即“六天以后”)的表达没有确定“以后”是从哪个日子算起。这里只是假定事情发生在主关于看见人子要来的陈述(16:28)之后。这是合乎逻辑的,不会产生什么问题。路加的记载“说了这话以后约有八天”没有说明说了什么话。这里所使用的复数(tous logous toutous)可能指从与法利赛人的冲突直到登山变相这整个的叙述过程。这涉及多少天并没有说明,但是圣经经常在一个简单的陈述中包含几天中发生的事情。路加的用词清楚地表明,他并无意给出具体的时间,ōsei(“大概、约莫”)hēmerai oktō(八天)。迈耶恰当地总结道:“这个ōsei使我们不需要找到一个权宜之计,从而在数字上保持一致。”[2]因此,我们不能假定这是一个错误,反而必须承认,这里所说的时间框架并不存在冲突,只是有意地笼统表达。
耶稣在山上只带了三个门徒。巴比里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他们三个人受到偏爱,他推测“这三个人对于已经启示给他们的事情在属灵上格外有回应”。[3]当然必须同意,这里并不存在纯粹是人才会表达的偏爱问题。然而,彼得刚刚被称作撒但,还将断然否认耶稣,怎么会被认为在属灵上有更多的回应?马可福音5:37和马太福音26:36-37也显示出这三个门徒受到特别的对待和重用。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主在他的计划里把这三个人挑选出来,特别对待。因为彼得和约翰在耶稣升天以后的事工中担任主要的角色,所以选择他们很容易让人理解。然而,雅各在事工的早期就被杀害(徒12:2),在教会建造中没有充当关键性的角色。考虑到这里临近凯撒利亚腓立比(16:13),耶稣带这三个人所上的山很可能是黑门山。
17:2 “变了形像”(metemorphomai)的意思是“在外形上改变”。英文词metamorphosis(蜕变)就是源自这个希腊文,指的是动物改变外形和结构,比如毛虫变成蝴蝶、或蝌蚪变成青蛙。因此人们应当明白,这指的是主在外貌上出现了极大的、超自然的改变。一些人想要弱化主在外貌上的巨大改变,既缺乏说服力,也是不必要的。[4]马太福音对耶稣改变形象的记载是“脸面明亮如日头”,甚至“衣裳洁白如光”。马可福音还对耶稣的以上的洁白有所描述,说“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可9:3),路加福音记载说,他的衣服洁白放光(路9:29)。路加福音还说,他的脸“就改变了”(heteros,“另一个”),也就是在面貌上不同了。伦斯基的评论很精彩:
耶稣的身体和本性得到了荣耀……当门徒看着耶稣的面容时,他们看到他的是一种如太阳般灿烂的光辉。耶稣的全身都是这样,就连他的衣裳也都洁白放光。这使我们想到的不是摩西(出34:29;林后3:13),而更有理由想到启示录1:13-15中约翰关于耶稣的异象。[5]
17:3 不仅是主在他们眼前改变了形像,好让他们能够看到他的荣耀本质,而且门徒还看到旧约中两个重要的英雄人物与耶稣谈话。摩西和以利亚在天国的预备上担任重要的角色:摩西为天国赐下律法,以利亚是在主的日子来临前要来的那个先知。彭纳(James A. Penner)是几位学者的代表,他认为摩西和以利亚代表律法和先知,因而“表明整个旧约”。[6]马太福音只记载了这两位先知“同耶稣说话”,而路加福音详细地说到,他们的谈话是关于将要在耶路撒冷发生的他的“离去”,这显然是指他的死(路9:31)。因此,登山变相的一个目的可能是激励和安慰耶稣面对将要来临的试炼,这试练的必要性是门徒不明白的。
17:4 彼得典型的作风,就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定给出建议。他提出的搭建三座帐篷(skēnē,“帐篷、临时避难所”)的建议是基于旧约住棚节(利23:33-44)。彼得似乎被这件超自然的事情震慑住了,他想要用帐篷来象征借着这三位荣耀人物的临在而来的神的祝福。马可福音告诉我们,彼得说话是出于恐惧和不知所措(可9:6)。路加福音还说,彼得说话是在摩西和以利亚要离开的时候,而且他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路9:33)。
17:5-6 彼得正说着(eti autou lalountos),天上有个声音打断了他的话。“云彩”使人联想到神显现时的荣耀(出13:21-22,16:10,19:16,40:34-38),表明神的临在。所说的话是责备,而不是在他们惧怕的时候给予鼓励。彭纳注意到,搭建三座棚的建议“把三个人的身份看作是相等的”,[7]这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几乎是亵渎的。因此,天父对这些人说话,改正他们对耶稣愚钝的看法。“这是我的爱子”,而不是另一个先知,像摩西或以利亚一样。卡森说:“这责备……完全是因为彼得脱口而出的话削弱了耶稣的独一性。”[8]
从三个门徒的反应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天上来的声音是责备,而不是安慰:“俯伏在地,极其害怕”(6节)。然而,不应假定门徒的害怕是错误的反应。敬畏是敬拜的一个关键要素。当人面对耶稣的真正身份以及神威严的位格,敬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人与神的健康关系中,恐惧(不合理的害怕)没有一席之地,约翰一书4:18的意义正在于此。然而恰当的敬畏(phobos)是基督徒应有的态度(林后7:1;弗5:21;腓2:12-13;彼前1:17)。
17:7-9 耶稣满有怜悯地对待他的门徒。马太福音记载了耶稣的三个行动:他走向他们,摸他们,然后对他们说话。“近前来”表明耶稣与两个先知和门徒们之间有一段距离。耶稣没有隔着一段距离大声地对他们说话,而是走近他们。
接着他摸他们(haptō的分词,“抓住、触摸”),这与那给门徒带来害怕的威严声音形成强烈的对比。耶稣的触摸带来确信,使人激动地看到他温柔的怜悯。在其他时候,耶稣的言语既尖锐又严厉,但是在这里既给门徒带来安慰,又有怜悯。“起来,不要害怕。”当耶稣和他们在一起,当他“进前来”,他们没有必要害怕。
当他们举目(8节)的时候,先知们和耶稣改变形像的荣耀都看不到了。他们只看见耶稣。他们被带到这里来的目的已经实现了(参16:28-17:2),现在他们被告知要保守这个绝妙的经历,直到他复活(9节)。很可能这个秘密要一直被保守着,直到他宣告胜过死亡,那时这个异象才让人知道,来证明复活的主的弥赛亚荣耀。卡森指出,这是耶稣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命令门徒不要声张他是谁。卡森提出:首先,要防止肤浅的政治性的弥赛亚主义;其次,这样的消息“不仅会培养错误的盼望,还(他后来被钉十字架)会使那些持有这种盼望的人很快地幻灭”。[9]
关于以利亚的奥秘的私下教训(17:10-13;参可9:11-13)
17:10 门徒关于以利亚的问题显然是基于玛拉基书4:5所带来的期盼:“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有意思的是,为什么门徒把以利亚要来和登山变相的经历联系起来。
就如所有旧约在新约中的引用一样,关键在于要考虑到旧约上下文的整体意思,以保证在新约中的正确应用。玛拉基书第4章是最终审判和建立真正的义的应许。门徒们听他们的主宣讲过这个信息(特别以山上讲论开始,5-7章),而且施洗约翰的早期事工也为此作了预备。玛拉基书第4章也在提到以利亚之前提到摩西,“当记念我仆人摩西的律法”。因此,当门徒们见证了登山变相,反复听到真正的义的信息,并且见到摩西和以利亚,把这与玛拉基书中的应许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情。通过把这件事情与玛拉基书中的应许联系起来,门徒们经历了一次很好的神学思考过程。他们的困惑来自于提到耶稣的死。以利亚来“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6节),[10]并且这是审判邪恶的世界和建立公义的时刻(2-3节)。那么他怎么能死?
17:11-13 耶稣的回答证实了拉比们教导了几个世纪的信息,即在弥赛亚的工作完成之前以利亚要来。耶稣使用现在时态的动词“来”(erchetai,11节),最好理解为未来现在时,为了“生动地描述一个未来的事情”,[11]以及将来时“要复兴”(apokatastēsei),暗示还没来的事情。然而在第12节,耶稣用不定过去时的陈述语气表明一个过去的事情:“以利亚已经来了”。通过这个特意使用的语法结构,耶稣从两个视角呈现以利亚的事情:以利亚要来和以利亚已经来了。启示录11:3-11很可能描述了将来要发生的以利亚事件,即提斯比人以利亚是两个见证人之一。毫无疑问,事件的上下文与主大而可畏的日子一致。
在第12节中,耶稣把以利亚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件,“以利亚已经来了”。门徒明白,这指的是施洗约翰(13节),因为耶稣已经清楚地表明施洗约翰就是以利亚。“从施洗约翰的时候……这人就是……以利亚”(11:11-15)。但是犹太人拒绝了施洗约翰的先知信息(“人却不认识他”,12节),百姓的心也没有回转。因此弥赛亚也将被拒绝和杀害。这也解答了门徒可能会有的问题:如果以利亚没有先来带给人们悔改,耶稣怎么会是弥赛亚?
然而,弥赛亚的复活和他的再来,不是以一个谦卑的仆人而是以荣耀的人子的身份再来,毫无疑问与他的第一次来临同样真实,而且再来之前也要有一位“以利亚”先知性的宣告。没有理由说他不能是原来的先知,提斯比人以利亚,而且也没有理由说,将来的以利亚不能是具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的一位先知,就像施洗约翰。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是约翰否认自己是那一位以利亚的原因(约1:21)。他不是那位旧约先知,而是从神而来的另一位使者,他只担当以利亚的角色,以警告人们悔改。这也许会使人假定,下一个以利亚事件将是提斯比人以利亚本人。
门徒没有能力赶出鬼(17:14-21;参可9:14-29,路9:37-43)
17:14-16 根据平行经文,耶稣和他的核心门徒第二天从山上下来(路9:37)。他们发现有一群人聚拢在其他九个门徒周围,有文士与他们辩论(可9:14)。看到耶稣近前来,一些人跑上去迎他。耶稣问他们与他的门徒辩论的是什么(可9:15-16)。在一个既紧张又混乱的情形中,众人焦急地等着看耶稣做什么。
马太福音的记载聚焦在那个请求耶稣医治他儿子的人。那个人跪倒在地,或者按照字面意义“跪下”(gonupeteo)。卡森说,“这个词……没有敬拜的含义”,[12]在新约中其他地方的用法(太27:29;可1:40,10:17)表明,这个词表示的是尊敬(或者太27章中假装的尊敬)。
第15节记载了这个人的请求:“主啊,怜悯我的儿子。”呼求怜悯(eleaō)表明,他认为只要耶稣愿意,他就有能力帮助他的儿子(但是就他的信心而论,他还有些怀疑;见可9:22)。然后他加上原因(hoti),他的儿子是“精神错乱的人”(selēniazomai,字面意思是“被月亮影响而疯癫”;selēnē=月亮)。这个词在新约中只用了2次,这里和4:24(译作“癫痫”)。新国际译本(NIV)的翻译是“癫痫发作”,与马可福音9:18所描述的现象进行对比是可以接受的:摔倒在地、口吐白沫、咬牙切齿、身体僵硬。这样的描述也可能是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在4:24中译作“癫痫”的理由。然而,这不是癫痫造成的身体上的错乱,而是魔鬼的压制,就像在马可福音9:18、26和路加福音9:42清楚显示的那样。有人说圣经在这里把癫痫造成的身体错乱与被鬼附联系在一起,这样说是不对的。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字面意思是“被月亮影响而疯癫”,任何健康状况上的相似情形不是医学诊断,而是对于功能障碍的描述。这里的功能障碍是出于属灵上的原因,而非身体上的。癫痫可以通过药物得到控制,但是被鬼附却不能。
第16节表明耶稣当时不在,九个门徒被认为是有能力赶鬼的,10:1-8记载了他们的事工,而这些事情很可能被人听到了。新美国标准圣经译作“不能治愈他”,字面意思是“他们没有能力医治他”。他们似乎缺乏能力,耶稣说他们缺乏信心(20节)。
17:17-18 耶稣的第一个回答是对众人发怒。他的回答(17节)表明他感到既生气又失望:“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他的这番话是对“又不信(apistos)、又悖谬(diastrephō)的世代”说的,包括所有站在这里的人(也许包括他自己的门徒,见20节)。亨德里克森解释说,它包括失败的门徒、那位似乎对耶稣的能力提出质疑的父亲、文士,以及耶稣时代的所有人(可9:22)。[13]当我们想起他登山变相的荣耀而现在陡然面对这凄凉的场景时,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的愤怒(“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他命令把孩子带到他那里。
马太福音只记载了(18节)耶稣“斥责他”(那鬼),鬼就从男孩出来。马可福音提供了更多的细节,解释说这个男孩从小就受魔鬼折磨,也就是说有些年头了(9:21)。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记载,魔鬼一见耶稣,就把男孩摔到地上,使他抽搐。
马可福音9:22表明这位父亲的信心处于摇摆状态。也许门徒的失败已经使他对耶稣的能力产生怀疑。针对这位父亲的话“你若能作什么”,耶稣反驳说“你若能”!这里新国际译本翻译成一个疑问句,也许更加正确:“你是否能?”重点放在“是否”上。从语法上讲,这里既可以译成陈述句,也可以译成疑问句。上下文更倾向于支持后者。耶稣再次表达了对不信的失望,他引述这位父亲刚刚说的话,但是在措辞上强调的是他对怀疑自己能力的不悦。耶稣反驳这位父亲的话,说他需要寻求的是信心。问题不在于他的能力,而在于:他是否会医治这个男孩,似乎取决于这位父亲是否会信他。这与耶稣对另外两个人的回应相似:一个是迦南妇人,另一个是百夫长,虽然他们都是外邦人,却因着信心得到他们所求的。身处于这个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这位父亲有对耶稣的信心吗?马可福音9:24表明他有,并且耶稣医治了他的儿子。这个男孩立刻痊愈(17:18),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谈话或询问。
17:19-20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都记载了门徒的问题(可9:28),但是只有马太福音记载了耶稣责备他们缺乏信心。在马可福音中,耶稣的回答是关于“类”(kenos,“类别、族类、种类”),在马太福音中的问题则是他们的信心“小”(20节),不过关于“类”的解释在第21节,如果接受其文本支持的话。门徒“暗暗地”来到耶稣跟前,马可福音还说这时他们进到屋子里(可9:28)。想一想门徒公开的失败和耶稣因为众人的缘故发怒,就能够理解这里的情形。
马太福音中的责备,在马可福音中没有记载,但因此而质疑其真实性是没有理由的。马可福音所关注的是需要倚赖神圣的力量(祷告和禁食),马太福音关注的是门徒信心的软弱。这两个问题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紧密相连。信心的特征是祷告(寻求神的力量)和禁食(谦卑等待主),对于应付这类牢牢盘踞在人里面的鬼是必需的。门徒也许忘记了,赶鬼的能力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唯独来自于神。难道他们努力靠着出于自己权柄的话语和命令赶鬼,而不是倚赖神,靠祷告和禁食吗??马太福音强调信心,表明他们并没有信靠神。犹太人有专业的“赶鬼者”(exsorkistēs,徒19:13),他们依靠的是咒语和巫术[14](就像许多当代的赶鬼者那样),这也许影响了门徒。但是主使用从天上而来的有权柄的话语赶鬼,既不需要争论,也不需要步骤或程序。耶稣感到生气是因为他的门徒缺乏信心和属灵的老练,不能命令鬼从那个男孩身上出来,以至于他必须为他们这样作。
芥菜种是当时和当时文化中所知最小的种子,芥菜种的夸张例子说明,他们的信心甚至比芥菜种还小。如果拥有芥菜种那样的信心,他们就能够移山,赶鬼根本不在话下。有人认为,提到芥菜种是鼓励他们在信心上长进,因为芥菜种开始的时候很小,但是后来长成大树。[15]然而,没有任何用语或上下文支持这种理解。这里没有任何栽种和成长的含义,而只是对他们信心小的一个量的说明。相反,这位父亲的信心是充足的,得以寻求基督的恩惠,为他的儿子赶鬼。加尔文恰当地评论说:“我们中的任何人都经历过在自己里面的这两种(信和不信)。由于我们的信心从来不是完全的,所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不信者;但是神赦免我们,他如此地忍耐我们,因着我们小小的信心而把我们算作信徒。”[16]
17:21 虽然一些重要的手稿中没有这一节,但是有足够的支持证明有理由保留它。因为它与马可福音中的谈论(可9:29)相似,所以有人推测它是后来抄写者添加进马太福音的记述中的。这种推测可以理解,并且在其他章节中确实发生过。第20节的讨论解释了祷告和禁食的意义,它们是信心的表达。
第二次清楚地预言他的受难和复活(17:22-23;参可9:31;路9:44-45)
17:22-23 耶稣刚刚施行了神迹,就第二次预言他的受难和复活。三卷同观福音书的文字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众人对神迹印象深刻,直接把荣耀归给神,甚至没有归给耶稣(路9:43)。它们记载了耶稣随后让他的门徒离开这个地区,花时间向他们解释即将来临的他的试炼和死亡(可9:30-31)。门徒未能明白,因为这件事的整体影响对他们是故意隐藏的(路9:45)。
福音书也记载了门徒们不敢问耶稣具体是什么意思(可9:32;路9:45)。有些基督徒对主真正的属性有错误的理解,他们也许不喜欢耶稣这种让人害怕的方面,但是这与耶稣基督整体的启示是一致的。门徒常常因为不明白而受责备(太15:15-16,16:11、21-23)。马太福音仅仅记载他们“大大地忧愁”,这显然是合乎情理的。
纳丁税的教训(17:24-27)
17:24 只有马太福音记载了这件事,也许对于其他作者的写作目的来讲并不重要,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训,让我们看到主的态度。半块钱税(大约两天的工资)是这个时期圣殿金库的最大收入来源,每个十九岁以上的男人必须交。这个税很可能是根据出埃及记30:12-14收的。亚达月被定为“奉献”的日子,如果有人到了月底还没有交这个税,就会对他采取法律行动。[17]因为关系到耶稣的声望,所以第24节的问题很重要。如果耶稣不纳税或不愿意纳税,就意味着他不支持圣殿,因此不可能是神的儿子。注意,收丁税的人(圣殿的,而不是罗马的)没有接近耶稣,而是走到彼得那里。耶稣曾经以智慧击败宗教领袖而且使他们难堪,也许这使得收税的人害怕接近他。
17:25-26 彼得没有问主,就回答说:“纳税。”他这样说,也许是以前看见过耶稣纳税,或者彼得只是无法想象一个真正的犹太人怎能不支持圣殿。
耶稣“先”(prophthanō,“在……之前”)向他说,意思是在彼得有机会告诉耶稣发生了什么之前,耶稣已经知道(这里没有说他是无意间听到的,还是以超自然的方式知道的)并且以此作为一个教训的机会。耶稣用了一个反问——这是他喜欢使用的一个教导方式——来提出一个不纳税的“权利”的问题。注意,耶稣叫他“西门”(在马太福音中使用了5次),而不是“彼得”(在马太福音中使用了23次)。使用这个名字的原因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也许这个教训不仅仅是说给彼得的,这个正式的称呼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也来听一听。
提到民税的问题,并非想要转移正在讨论的宗教税的话题。这个类比教导说,统治者的家庭成员不纳税,例如从来不要求凯撒的儿子向罗马交税。彼得的回答(26节)是正确的,耶稣借此说出他的观点:“儿子就可以免税了”。因为耶稣是神的儿子,税收所支持的圣殿是他的,所以他可以免交圣殿税。因此耶稣没有义务缴税。
17:27 明白第26节的要点,对于理解第27节中耶稣的对照点是关键,“但恐怕触犯他们”,他会交税。我们用不着花费许多时间,就可以在许多地方找到耶稣故意而且愿意冒犯犹太人(比如太15:3-12,16:1-4,23:13-33),所以问题是:为什么耶稣在这里有所担心?主要的考虑是,耶稣认为圣殿是神圣的(太21:12-13),因此,对它的支持是尊贵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个税与耶稣反对的许多传统不同,它基于出埃及记第30章,因而是符合圣经的。耶稣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应当反对的问题。拒绝交税显然会引起更多的是非,虽然耶稣不怕是非,但这不是一个需要引起争议的问题。他张弛有度。
所以,为了不引起“冒犯”(使其他人落入罪里),耶稣愿意放弃他不用交圣殿税的“权利”。然后,为了表明神多么容易看顾这样的需要,耶稣派给彼得一个看起来似乎是愚蠢的差事,为了可以为耶稣提供交税的钱,而且还有彼得的。卡森对这个教训的总结很有水平:“这也许让我们再一次想起耶稣的谦卑:他是如此地掌管自然和自然的力量的那一位,以至于平息过风浪,使食物倍增,他现在通过这个神迹让彼得想起那样的能力,然而同时他却如此地谦卑,不肯引起没有必要的冒犯。”[18]
讲道建议
登山变相的记载多少有些神秘,应用于现在的情境中要当心。然而,有一些重要的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完整地勾画耶稣进行门徒训练的方法。这三个门徒被挑选出来,不仅在这里,而且在其他地方陪伴耶稣,表明门徒训练的一个原则。在门徒中也是有等级的。耶稣给彼得特别的关注和责任。在现代基督教中,当牧者看到关键的人能够培养成事工中的特殊器皿时,通常都会被指责为偏袒。就像保罗在提摩太和提多身上所显明的,门徒训练经常涉及的事情是,对于那些在事工上有帮助甚至会成为继任者的人给予特别的关注。核心门徒是我们主的门徒训练方法的好例子。耶稣不让这三个门徒把登山变相的经历说出去,甚至对其他的门徒也不能说,直到他复活以后。耶稣把以利亚和施洗约翰事工的细节也告诉他们。
那九个门徒学到的信心的功课也极为重要。第14-21节的要点不是如何赶鬼,而是做主的工作一定要有信心,而且过去的成功不能保证将来也会取得成就。当困难来临,祷告和禁食应当成为第一反应。计划或方法的改进也许需要,但是在祷告和禁食显明这一点之前,我们不能只依靠人的智慧采取行动。耶稣责备门徒信心小,而不是缺乏努力或创造力。
这一章中最后一个功课是,我们应当乐于放弃“权利”,从而避免使他人绊跌。要注意,耶稣并不是说为了和平相处要在所有的事情上妥协,而是说不要让有些事情成为导致冲突的原因。为了保护人们免受宗教异端的侵害和捍卫真理,耶稣愿意面对冲突。但是他不愿意因为个人“权利”的事情使别人绊跌。我们要按照这个原则仔细思考罗马书12:17-18,13:1-7,14:13-15:2的经文。
[1] 见Pate, Luke, 210-11。
[2] Meyer, “Matthew,” 1:308.
[3] Barbieri, Mark, 194, quoting R.A. Cole.
[4] Hendriksen, Matthew, 665-66.
[5] Lenski, St. Matthew’s Gospel, 652.
[6] James A. Penner, “Revelation arid Discipleship in Matthew’s Transfiguration Account,” BibSac (April-June 1995), 204.
[7] 同上,207。
[8] Carson, Matthew, 8:386.
[9] 同上,388。
[10] 托马斯·穆尔(Thomas Moore)对这个隐晦的短语解释得很好:“敬虔先祖的心在他们悔改的后代的顺服中活过来;偏离正道的子孙要被恢复他们先祖的敬虔。(Thomas V. Moore, “Malachi,” A Commentary on Haggi, Zechariah and Malachi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79], 423.)将它与天使长在路加福音1:16-17的预言作比较。
[11] Ernest DeWitt Burton, Syntax of the Moods and Tenses in New Testament Greek (Grand Rapids: Kregel, 1976). 亦见Turner, “Syntax,” 3:63。
[12] Carson, Matthew, 8:390.
[13] Hendriksen, Matthew, 674.
[14] 对此有启发的记载,见约瑟夫的《犹太古史》Jewish Antiquities, 8:2; 5。在论及所罗门在发现各种医治方法和科学事实上的智慧时,他写道:“神还给他能力学习赶鬼的技能……他流传下赶鬼的方式,人们借此赶鬼。”他接着给出一个例子,一个叫以利亚撒的人用一个特殊的根和指环赶鬼,一边念叨着(所罗门)编写的咒语。
[15] Hendriksen, Matthew, 675.
[16] Calvin, “Harmony of the Hvangelists,” 16:325-26. Parenthetical clarifiaition is the author’s.
[17] Alfred Edersheim, The Temple: Its Ministry and Services (Peabody, Mass.: Hendrickson, 1944), 45.
[18] Carson, Matthew, 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