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帮助被辅导者重获盼望

 

韦恩麦克(Wayne A. Mack

 

 

没有盼望,便没有符合圣经的改变,我们辅导者面对棘手问题时更是如此。曾经历过离婚、丧亲、失业的人需要盼望;长久陷于同样困境的人需要盼望;曾真正尝试解决问题,却一无所获的人需要盼望;因为不符合圣经的处理方式,而使自己的问题越演越烈的人需要盼望;处境与困难受到误解的人需要盼望;不断经历失望的人需要盼望。如果我们想帮助这些人,就必须先确保在辅导过程中鼓励他们,帮助他们重获盼望。

 

圣经对于盼望的强调

 

盼望在成圣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让我们看看圣经如何描述它对于成圣的影响:

 

 

盼望带来喜乐,这喜乐即使在最大的试炼中仍不改变。(箴10:28;罗5:2-312:12;帖前4:13

 

盼望带来忍耐。(罗8:24-25

 

盼望带来信心。(林后3:12;腓1:20

 

盼望带来有效的服侍。(林后4:8-18

 

盼望带来更大的信心与爱。(西1:4-5

 

盼望使人持之以恒。(帖前1:3

 

盼望提高热情与精力。(提前4:10

 

盼望带来稳定。(来6:19

 

盼望带来与上帝更亲近的关系。(来7:19

 

盼望使人纯净。(约壹3:3

 

 

既然圣经如此强调盼望在属灵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也应该为我们的辅导所强调与重视。

 

真假盼望的对比

 

多数辅导者,不管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都能认识到面临问题的人需要盼望。然而不幸的是,许多辅导者却提供了虚假的盼望,这些盼望终究要破灭(箴10:2811:7)。因此,我们明白这些虚假盼望与圣经所谈真实盼望之间的差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虚假盼望的特点

 

虚假盼望的基础在于人自己对欢愉及可喜之物的定义。许多人以为,只要他们得到心里所渴望的事物,问题便会消失,有时候辅导者也因着承诺或肯定被辅导者的渴望将会获得满足,而助长了这种错误的观念。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上帝从未应许给予我们一切心里所渴求的事物,他甚至从未告诉我们,获得心里渴求的事物将带来快乐。我们渴望得到的事物常常并非对我们最有益处,而追求渴望获得满足的态度,只会使我们的问题变得更复杂。当某位女士因为严重的财务危机前来寻求辅导时,她的辅导者发现她问题的根源在于这种态度。她曾经到车厂,绕着一部豪华林肯轿车走了七圈,按手在车上,然后向主要求获得这部车。当然,上帝并没有提供购买这部车子所需要的金钱,而这位女士则陷入了财务危机。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然而许多人都追求着类似的虚假盼望。他们或想“只要我结婚,我的问题就可以解决”,或认为“如果我有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跟我相处起来就会愉快些”。不幸的是,他们所渴望的是属肉体而非属灵的目标,是短暂而非天国永恒的事。上帝未曾应许他们免于这世界的苦难(约16:33;比较雅1:2-4),因此当他们无法获得心里祈求的东西时,便感到希望幻灭。

 

虚假的盼望建立在否定事实的基础上。我曾辅导过一位年轻人,他梦想成为音乐家。他的一些朋友因为不想伤害他,鼓励他追求这个目标。事实上,他并不具备任何音乐才能。因此,我作为他的辅导者,必须帮助他找出另一个方向,而不是让他继续陷在虚假的盼望中。

 

我还记得一位年轻的女士遭丈夫遗弃,她的朋友们好意安慰她,说相信她的丈夫一定会回头。当她在辅导过程中询问我的意见时,我一再地说:“我不知道。我能确定的是,上帝能用你生命中的这件事,让你成为他更美好的女儿,如果真能这样,那么你就已经从这个经历中得到益处了。我真希望能告诉你,你的丈夫将回到你身边,但我不能这样说。”

 

有一次她告诉我:“我所有的朋友都说我的丈夫会回来,但每一次我来到这里,你都不这样鼓励我,反而让我灰心丧气。”于是我问她为何继续回来接受辅导,她说是因为知道我会告诉她实话。在内心深处她知道,她的朋友为了安慰她而歪曲事实,这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慰。

 

虚假的盼望建立在神秘或神奇思考方式的基础上。有时候基督徒会将盼望放在没有圣经根据的、虚构的想象之上。比方说,有些人对于每日灵修的态度是“一日一经节,魔鬼影儿不见”。这些人将每日早晨的读经视为辟除麻烦的神奇仪式。如果他们不小心错失了一次灵修,便整天恐惧战兢。

 

当然我们应该以清晨的灵修开始与上帝同行的每一天,但我们必须明白这个活动本身并不具备神奇的力量。事实上,读经(及记诵经节)只有在我们能够了解并将它们应用在生活中时,才会产生益处。只有那“详细查看”真道,并且“实在行出来”的人,才能在他所行的事上得到祝福(雅1:25)。

 

虚假的盼望建立在不符合圣经的祷告态度的基础上。在我们辅导所使用的个人资料表1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曾如何处理你的问题?”有一些被辅导者仅仅回答“为这件事祷告”。当我们更深入与他们协谈时,便发现他们以为上帝只要他们祷告就好。有一位男士,一再陷入奸淫罪中,他对上帝感到愤愤不平,因为上帝并没有回应他的祷告,将他的罪带走。

 

我们可以称这种属灵生活的态度为“四分卫传球法”——我们(借着祷告)将球传给上帝,然后等着他冲锋陷阵并且得分。这种态度带来虚假的盼望,因为上帝从未应许不花功夫而达到圣洁的目标(提前4:7下)。我们需要倚靠他所赐的力量来达到目标(约15:5),而这正是祷告的功效。那种只有祷告没有行动的方式,很少能解决问题。

 

在《马太福音》611节,耶稣说我们应当祷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但在《帖撒罗尼迦后书》310节,保罗却说:“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这两个吩咐并不冲突,虽然我们祷告上帝供应我们生活所需,却不能期望它从天而降。我们需要靠着上帝所赐的力量来工作赚取生活所需。所以,如果我们期待单靠祷告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那么即使是祷告中的盼望,也变成了虚假的盼望。

 

虚假的盼望建立在对圣经的不当诠释的基础上。许多基督徒尝过“私意解经(eisogesis)”的苦头,他们用自己的意思解释经文,而非从经文中找出作者真正的本意(exegesis)。这种解经的另一种形式是“幸运袋抽奖”,或说通过随机的方式选择经文,断章取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经文之上。2这种方式导致对圣经教导的误解,在误导的盼望没有实现时,会感到希望破灭。

 

一位发生婚外情的女士前来接受我的辅导,导致她犯罪的原因之一来自于对圣经的误解。数年前她的父亲威胁要离开她的母亲,当时她在《马太福音》1819节找到了一线希望——“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于是这位女士找了一个支持她想法的朋友一起祷告,并期待上帝不让她的父母分开。然而她的希望终究破灭,父亲仍然离母亲而去。她认为上帝没有信守诺言,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内心滋生了对上帝的怀疑与苦毒,最后终于因外遇而背叛了婚约。

 

不幸的是,她的盼望建立在对圣经的误解上。《马太福音》1819节属于一段有关教会纪律的论述(15-20节),而并非直接意指祷告的应用。3上帝未曾因她与朋友同心合意祷告,便应许让她的父母在一起。因此,让她明白那是个虚假的盼望,而上帝并没有失约,是带她回到圣洁生活重要的一步。

 

我们作为辅导者,在察觉到人们所抱持的可能是虚假的盼望时,就应该提出质疑。然而我们必须有心理准备,这么做所得的回应可能会相当令人不悦。真实的盼望就算受到质疑,仍是真金不怕火炼,然而抱持虚假盼望的人,往往在自己的盼望受到质疑时感到愤怒。《历代志下》18章所记载先知米该雅的故事,便是这样一个例子。虽然以色列王亚哈坚决地认为以色列人将征服亚兰人(有四百个自称为先知的人支持这个盼望),但先知米该雅的预言却并非如此,而亚哈王因此将他打入监牢(16-19节、26节)。米该雅之所以受苦,是因他真正关心并有勇气对王的虚假盼望提出质疑。

 

然而,米该雅才是对的。后来以色列军溃败,而亚哈王战死沙场。我们必须小心,不要为了提供一时的安慰,而给予被辅导者虚假的盼望;同时也应审查被辅导者盼望的根基。我们不应让对方将盼望建立在不合圣经的基础上,否则风暴来袭时,他们会完全崩溃(比较路6:47-49)。

 

真实盼望的特点

 

在讨论了虚假盼望的特点之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圣经如何形容真实的盼望。

 

真实的盼望是以符合圣经的原则期待好事发生换句话说,它是符合圣经原则的盼望,是一种以上帝的应许为根据的期待。《罗马书》418节谈到亚伯拉罕“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国的父,正如先前所说:‘你的后裔将要如此。’”他的盼望是奠基于上帝赐给他的应许(比较彼后1:4)。

 

我们还须注意,亚伯拉罕的希望是一种信心的希望,而不仅仅是一种揣测。现在我们经常用希望来指称有可能但不一定会发生的事。我们说:“我希望我的朋友明天会来。”然而希望在圣经中的意思不同,它的意思比较接近“我知道我的朋友明天会来,我真是等不及要见到他”。这就是我之所以说真实盼望是一种期待的原因。它以全能上帝的应许为根基,它的确定性不容置疑。请参考以下《新约神学国际新辞典》(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对圣经盼望的定义:

 

 

信心的盼望……是一种个人具体的期待。虽然救恩有“尚未”实现的部分,人仍然在忐忑中,带着信心往前看。然而,人在信心中等待的耶和华和我们不一样,他能预知、应许、并实现他子民将来的事。因此,盼望在上帝的启示中,有了无上的确定性。就算眼前所有事情都与那应许相违,有盼望的人仍相信,凭着上帝的信实,由他话语所生的盼望不会落空(赛8:17,弥7:7,诗42:5)。4

 

 

真实的盼望由真实的救恩而生在圣经里,真实的盼望总离不开圣灵所带来的重生,以及个人对基督的信心。让我们看看以下经文: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彼前1:3

 

因听见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并向众圣徒的爱心,是为那给你们存在天上的盼望;这盼望就是你们从前在福音真理的道上所听见的。(西1:4-5

 

我照神为你们所赐我的职分作了教会的执事,要把神的道理传得全备。这道理就是历世历代所隐藏的奥秘,但如今向他的圣徒显明了……就是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西1:25-27)。

 

奉我们救主神和我们的盼望基督耶稣之命,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提前1:1)。

 

 

以上最后两处经文明白指出,基督本身就是我们的盼望。耶稣基督就是盼望的总结和主旨。因此,如果一个人不爱、不信耶稣,他如何能拥有真实的盼望呢?我们身为辅导者必须记住,对于尚未从上帝的灵重生的人,我们不能肯定他们所抱持的盼望。

 

真实的盼望是全面性的这里的全面性,是指真实的盼望不仅仅专注于部分(个人的生活),也注重整体(上帝对于宇宙的计划)。真实的盼望使人不仅在短暂与可触及的事上得到鼓励,也在永恒与无形的事上获得鼓舞。它让人不单单关心自己的生命的事,也关心他人的遭遇,关心上帝是否能在一切事上得到荣耀。

 

使徒保罗是一位拥有整全盼望的人。仔细阅读以下这些经节,思想它们如何表露了保罗的心:

 

 

弟兄们,我愿意你们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以致我受的捆锁,在御营全军和其余的人中,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并且那在主里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锁,就笃信不疑,越发放胆传神的道,无所惧怕。(腓1:12-14

 

因为我知道,这事借着你们的祈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终必叫我得救。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腓1:19-20

 

我以你们的信心为供献的祭物,我若被浇奠在其上,也是喜乐,并且与你们众人一同喜乐。(腓2:17

 

你要记念耶稣基督乃是大卫的后裔,他从死里复活,正合乎我所传的福音。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所以我为选民凡事忍耐,叫他们也可以得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和永远的荣耀。(提后2:8-10

 

 

保罗的盼望并不只关乎他个人的遭遇。他将自己视为上帝伟大而荣耀作为的一部分,借此人们被领到基督面前,而教会得到建造。他将盼望放在上帝对这个世界的神国计划之中。因此,为了推行上帝的计划,他自己受苦也在所不惜。在面对监禁、毁谤、甚至死亡时,他的盼望仍不动摇,因为他关心上帝的荣耀,更甚于个人的安适。与整个大计划相较,他个人的遭遇显得微不足道。5

 

约瑟与约伯的故事,是旧约中两个说明真实盼望整体性的例子。约瑟在被卖为奴、为人诬陷而受牢狱之灾时,仍抱着坚定的盼望。在《创世记》5020节中,约瑟告诉出卖他的弟兄:“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许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约伯在失去了一切,并无从得知上帝使他遭遇苦难的更高一层用意时,仍说“他必杀我,我虽无指望,然而我在他面前还要辩明我所行的”(伯13:15)、“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伯19:25)。

 

基督徒在这世上的杯从未空了一半,而是满了一半。基督徒从未处于不赢的局面,而是处于不输的局面,因为就算我们无法明白上帝在我们一切遭遇上所定的旨意,我们仍能确知他正在推动一个伟大的计划,最终要使他自己得荣耀,使我们得益处。6“义人的脚步被耶和华立定”(诗37:23),“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8:28),他“原是那位随己意行做万事的”(弗1:11)。真正的盼望专注于上帝荣耀的计划,他说:“我的筹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悦的,我必成就”(赛46:10)。因此,这样的盼望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之下仍不动摇。

 

真实的盼望切合实际《罗马书》828节说,万事互相效力使人得益处,但并未说万事都是好事。虽然真实的盼望使人期待在试炼之后获得美好的结果,但它并未否认罪、苦难,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7真实的盼望并未排除伤痛与泪水,也不会使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在《罗马书》419节中,亚伯拉罕“想到自己的身体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经断绝”,20-21节接着说他“仰望神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做成”。亚伯拉罕的盼望并非源自于对自己(或撒拉)的能力所怀不切实际的期待,相反地,是因相信上帝能做人所不能的事。同样地,我们真实的盼望不是来自于拒绝或扭曲事实,而是来自于对现实状况准确的评估,并且相信上帝的能力。

 

真实的盼望一天新似一天上帝并未一下子给人许多年用不完的盼望。我们的盼望,和上帝在我们生命中逐渐成圣的工作相应,因此除非我们每天让上帝在自己生命中动工,否则我们的盼望并不能持久。保罗在《哥林多后书》416节说,他并不失望,因为“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保罗拥有真实的盼望,因为他看见自己的生命每日在更新。我们也应该与上帝维持一个稳固持久的关系,好让盼望长存于心。

 

真实的盼望与精确勤读上帝话语密不可分《诗篇》11949节说“求你记念向你仆人所应许的话,叫我有盼望”,而《诗篇》1305节说“我等候耶和华,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话”。圣经是上帝传达盼望的媒介。还记得《路加福音》24章两位门徒在往以马忤斯路上的经历吗?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耶稣的受害,以及他们的希望如何因此而破灭,两人意志消沉,但在复活的耶稣(他们当时还认不出来)来到身边向他们“讲解圣经”之后,他们说“他和我们说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岂不是火热的吗?”。

 

在进一步了解上帝的话语之后,两位门徒原本沮丧的心为之一振,重新获得盼望。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今天恒切读经的基督徒身上。没有如此勤奋读经,就没有真实的盼望。

 

真实的盼望是一种意志的决定。有盼望是一种选择,就如同没有希望也是一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要抱持希望,还是要放弃希望。《彼得前书》113节说:“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这是上帝的命令,因此(借着圣灵的帮助)我们必定有这个能力遵行。上帝并不会赐下超乎我们能力所及的命令,这与下列这篇刚出版的文章所提出的观点正好相反。这篇文章宣称,“无助”这一概念是心理学对教会的重大贡献,文中说道:

 

 

(心理学家)亨利克劳说:“(批评我们的人)所做的论述,都带着一种观念,就是人能够选择对的事情。这完全否认了我们为奴之身的事实。”心理治疗者经常控诉福音教会没有了解人们的无助感。他们认为福音主义者,特别是拥有基要主义背景的人,扭曲了意志力,就好像在说,一个溺水的人可以拉着自己的鞋带把自己拽上岸。8

 

 

这是对圣经辅导者信念的一种讥讽,因为靠着圣灵的力量选择对的事情,与拉鞋带自救的比喻相去甚远(比较约15:5)。并且,如此强调无助只会使人更加受到无望的控制。如果我们没有能力选择对的事情,还能有什么盼望呢?9与这种说法相反,圣经确实说,我们有能力选择对的事情(林前10:13;腓2:124:13),也因此有责任抱持盼望。

 

有时候我们需要选择借着支取上帝的资源,专注于他的应许并在他和他的话语里面心怀盼望。我们需要以一种充满希望,而非无望的眼光,来看自待自己的境遇。

 

真实的盼望以知识为根据《罗马书》52-3节中说:“我们……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雅各书》12-3节说:“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保罗与雅各都说,真实的盼望奠基于我们的所知,而非我们的感觉。如果以感觉作为依据,那么我们永远无法在痛苦的试炼中拥有盼望!无论环境有多糟,我们只要越明白上帝话语的真理,就拥有越大的盼望,然而若是以感觉作为盼望的根基,这盼望必定要破灭。

 

如何激发盼望

 

在讨论了真假盼望的区别之后,让我们来思考如何帮助人们建立真实的盼望。

 

帮助人在与基督的关系上成长

 

因为耶稣基督自己就是我们的盼望(提前1:1),和基督亲密的关系就成了真实盼望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我们须尽一切努力,确保被辅导者拥有这样的一种关系。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传福音。我们需要告诉自称为非基督徒的被辅导者,除非他借着上帝的灵重生,他将无法拥有真实的盼望(约3:336)。10 有时候,即使声称是基督徒的人,也需在接受关于真实救恩的教导之后,才能拥有真实的盼望。

 

如果我们不确定被辅导者是否拥有与基督真实的关系,那么就必须在这方面挑战他。这一类被辅导者中,有一种人似乎与上帝维持着一种历史性而非个人的关系。当你问他是否是基督徒时,他通常回答“是,我四岁的时候就接受耶稣基督为我个人的救主”,或说“是,我相信耶稣为我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他并未提到任何有关自己与上帝目前活泼的关系,也并未说到自己如何每天顺服上帝,或是与上帝亲近到什么程度。11

 

另外一种可能让自称为基督徒的人接受信仰检视的情况,是当试炼艰难开始摧毁信心的时候。没有与基督建立真实关系的人,在压力困境出现之前可能都表现得不错,然而当试炼临到,他信心的软弱以及信仰告白的空乏便显露无遗(路6:46-49)。12

 

我们不仅需要帮助人们建立与基督的关系,同时也须借着强化这个关系,来为真正的基督徒提供盼望。许多基督徒之所以缺乏盼望,是因他们在与基督的关系中尚未成熟。

 

前些日子一位前来接受我辅导的女士,便是这样例子。她被一种强烈、伤害性、非理性的恐惧所苦。她听见声音、看见影像,让她以为撒旦和恶魔在纠缠她。因为这种恐惧,她不想离开家,不想去教会或从事任何正常的活动。晚上,她只有在穿上特别的皮衣和戴上橡胶帽后才能安然入睡。陪伴她前来辅导的丈夫表示,自己从未经历过妻子所描述的情景。

 

她的问题让我想到《但以理书》1132节:“唯独认识神的子民必刚强行事。”这节经文在说,个人与上帝深厚的关系,将赐给我们力量,驱除恐惧(比较约壹4:18)。这使我对于她与上帝的关系产生了一个疑问。因此我请这一对夫妻每日读一段《马可福音》中的经文,并写下他们个人在读经中对耶稣的认识。我告诉他们:“我不是要你们记载历史事件,而是希望你们去体验这些经文,让耶稣在你的读经当中显露他自己。”

 

以下是丈夫针对《马可福音》第2章所写下的感想:

 

 

令我感触最深的经节是17节,“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以赛亚书》536节说,“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我再次确定自己已经被原谅。我是一个罪人。我们都是。基督为了所有人来到世间,不是因着我们的义,而是因着我们的罪。如果我真是义人,那么我并不需要基督,然而我不是,我就是有罪。我需要他。上帝伟大的慈爱在此显现。这就好像他在说:“我知道你有罪,但因为我如此深爱你,因此我的独生子,将住在你们中间;他将为你们而死,我将以我的能力使他从死里复活;相信我,并且相信他,你将获得永生。”如果上帝如此爱我,尽管我有罪,那么我怎能疑惑?我怎能不享受他所赐下的生命果实?怎能不享受他所赐的内在平静、春天绽放的花朵、青翠的草地、阳光和雨水?有基督的生命真是美好。亲爱的主,求你帮助我与人分享这恩典。

 

 

这段话暗示着这个人拥有与基督真实的个人关系。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妻子针对同一段经文所写下的感想:

 

 

在迦百农,耶稣原谅了一个瘫子。在赦罪之后,耶稣告诉这个人拿起他的褥子走回家,文士们看见了都感到惊奇。耶稣在与众人谈论之后,来到了利未的家。在那里,耶稣和门徒与税吏们一同吃喝。文士们看了不明白耶稣为何这么做。他说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医生,他来是为了叫罪人悔改。我相信耶稣可以感觉到,那些在利未家的人需要他。利未的另一个名字是马太,而他成为耶稣的门徒之一。施洗约翰和法利赛人想要知道门徒为何不像他们一样禁食。耶稣告诉他们犹太人的禁食是一种仪式,而门徒不禁食,是因他们觉得这将使他们失去信心的喜乐。然而耶稣说,时候到了,门徒也要禁食。

 

 

我很快从这一段话看出她与基督的关系需要增强,因为对她而言,耶稣只是一个历史人物,而非她自己的朋友。因此我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专注于帮助她更加认识耶稣。就在她对基督有了更深刻完整的认识之后,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显著的改变。她的恐惧渐渐地消退,而她的信心随着与主日益密切的关系而增长。曾经的恐惧,已被盼望取代,因为她认识了那位赐盼望的主。

 

教导人以圣经的方式思考

 

虚假的盼望和没有盼望,都来自于对上帝真理的忽略或误解。如果我们完全了解圣经,并且我们的心思意念全然与之相符,那么我们将永不受这两者之苦。因此如果要让被辅导者拥有盼望,我们就必须帮助他以符合圣经的方式来看待生活各个层面。

 

以符合圣经的方式看待特定的情境我曾辅导过一位因失眠而感到绝望的人。在辅导过程当中,我们一起看圣经中多处与睡眠有关的经文。13和许多人一样,他并不知道圣经也谈到这个问题。就在共同研读一些论及睡眠的经节之后,我发现他的盼望在增长。我们需要做的是让人明白,上帝的话语也谈到他特定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引用广泛而抽象的经文应付了事。知道上帝针对我们个人的处境给予特定的引导,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盼望。

 

以符合圣经的方式思想上帝的性格我们可以借着修正或扩大被辅导者对上帝的认识,帮助人重新获得盼望。许多时候,人缺乏盼望是因对上帝的认识不当——他可能将上帝视为残忍严苛的纪律维持者,并以为只要他仍在与罪挣扎,便无法讨上帝喜悦,因而缺乏盼望;也有人将上帝当作不会生气的“好好先生”,为此让罪在自己生命中蔓延,因而失去盼望。无论被辅导者对上帝的认识出了何种差错,他只要学习以圣经的方式看待上帝,就会获得益处及盼望。

 

以符合圣经的方式思考问题好的方面有时候人缺乏盼望的原因,是因为只看到环境中负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在每一种情况中都有好的可能。他只见问题和痛苦,而没有看到上帝要透过这种情境来完成的事工。我们必须帮助这样的人了解,当上帝将我们赶出舒适安逸的环境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成长。《雅各书》12节说:“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为何雅各说在试炼中要喜乐呢?因为他喜欢受苦吗?当然不是。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我们能知道“(我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3节)。正如毕哲思(Jerry Bridges)所言:

 

 

保罗和雅各都说我们应在试炼中喜乐,因它会使我们得益处。我们并不是因困难本身喜乐,我们喜乐,是因为我们期待最终的结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品格得到建造。上帝并没有要我们因失业、至亲得癌症或孩子患有先天性缺陷而喜乐,然而他要我们喜乐,是因我们相信这些情况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并且他要借此使我们最终得益处。14

 

 

当人们开始明白,即使是最黯淡的乌云也透着金边时,他们便能拥有极大的盼望,这盼望足以在任何困境中支持他们。

 

以符合圣经的方式看待属天的资源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明白并善用上帝所赐属天的资源,借此获得盼望。人们失去盼望,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处理所面对的问题,但圣经上说“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8:37),并且“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地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林后9:8)。当基督徒了解我们能借着加力量给我们的基督行各样善事时,便能在任何挣扎当中保有信心。15

 

以符合圣经的方式分析问题的本质与原因在长年从事辅导的过程当中,我见过许多人因为相信一些不符合圣经的、依据心理学所下的诊断,而失去盼望,其中有的诊断来自于他人,其余的则是由于自己阅读某些书籍、看了某个电视节目、听见某个广播节目或是上了某种心理学课程,因而判断自己有某种心理问题。这些人并没有了解到,诊断只不过是一种人选择用来描述可观察的行为或经验的标签。虽然这些标签听起来很专业,但并未真正说出问题的本质与原因。

 

如果我们比较一般疾病与心理问题的诊断方式时,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在医学领域中,当病人出现某种症状时,医生会推测疾病的种类。然而在下诊断之前,他还须进行许多科学检查(验血、X光检查等),才能肯定或否决先前的猜测。只有在科学证据的支持下,医生才能宣布病人是否患有某种疾病。这种诊断不仅根据症状,也根据与问题的本质及原因相关的证据。

 

然而,世俗心理学的诊断并非如此。在心理学领域中,当一个人拥有某些感觉、行为、想法或显示某种症状长达一定的时间时,便表示他患有某种心理疾病,即使是在病因尚未获得证实之前。通常,这些病因多半不能以科学的方法证实。在缺乏可观察的事实证据来说明问题的本质与原因之下,心理问题的诊断直接由症状推断出来。这种未获证实(且通常无法证实)的决定接着就被拿来作为一个人无可反驳、不受质疑的诊断结果。

 

不幸的是,一旦人相信他所拥有的是心理上而非灵性上的问题时,便可能产生以下几种结果:(1)为了解决问题,他忽略了基督和圣经,而去寻求(有时完全依赖)药物或世俗心理学所提供的想法与概念;(2)他开始将基督看作一位宇宙的心理学家,而他来到世间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人建立自信心、拯救人脱离相互的依赖或是满足人自我的需求;(3)他失去希望,陷入绝望,因为许多这类心理学诊断像是给人贴上了标签(好像在说“我就是如此,不可能再改变了”);(4)他感到沮丧,因为这些不符合圣经的标签,或在无形中,或直截了当地让人以为,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本质上是人本主义的,他必须自己去解决(他可以并且必须改变自己),或是有人(最好是专家)可以来为他解决。

 

因此,许多人尝试靠着自己的力量或他人的帮助来改变自己,却终究失败。他们于是明白,无论是自己或是他人,都没有力量能使自己突破罪的思想、感觉与行为的捆绑,也无法使自己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感觉与生活。当问题的本质被心理学化的时候,我们便看见希望破灭的人开始怀疑改变的可能性。

 

相反地,如果人了解到自己的问题原是属灵的问题,或多或少与罪有关时,就会萌生盼望。的确,承认个人与人际的问题与罪有关16其实是真正的好消息,因为如此一来我们便有了许多希望。为什么呢?因为基督来到世间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救我们脱离罪的刑罚与权势(并且最终完全与罪隔绝)。圣经很清楚的信息就是:(1)耶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2)“‘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前1:15);(3)“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4)他“为我们舍了自己,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多2:14)。

 

圣经的好消息,并不是耶稣来到世间成为宇宙的心理学家,来医治心理疾病。他来,是为了拯救人脱离罪的刑罚与权势(罗6:1-23)。真正的好消息是:人有希望完全脱离罪的刑罚,并且在实质上脱离罪的权势与影响。

 

对挣扎于不符合圣经的思想、感觉及生活中的人而言,圣经对人问题的观点将带来许多盼望。这种观点使人受鼓舞、获释放、得自由,它符合圣经,真实无误!它告诉人,即使他的个人与人际关系问题十分严重,也有改变的盼望,因为耶稣基督来到世间乃是救人脱离控诉与腐败、脱离罪恶与污秽、脱离罪的刑罚与权势。它告诉人,在基督耶稣里他拥有一切必要的资源,让他得以逃离世间的败坏,活出圣洁有果效的生活,一种有德行、有知识、有节制、有忍耐、爱弟兄、爱基督的生活(彼后1:3-8)。

 

以符合圣经的方式思想口中的言语。语言是上帝选择用来与我们沟通的工具。他看言语极为重要。如果我们所做的是圣经辅导,就应该帮助被辅导者以符合圣经的方式来思考及谈论他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用圣经的词汇,而非心理学的词汇,来描述人的问题。心理学词汇倾向于让人的思想脱离基督和他的话语,而圣经的词汇,如罪、害怕、生气、忧虑、撒谎、私欲、苦毒、贪婪、嫉妒等,则将人的思路导向圣经。

 

辅导者同时还须辨认被辅导者用来形容问题的非圣经语言。此处有三个被辅导者可能使用的负面语言:

 

 

1.“我办不到。”这四个字通常意味着以下三种可能:“我不想”、“我不明白在基督里我拥有什么资源”或是“我不知道如何遵行圣经的吩咐”。当一个人一再地说“我办不到”时,辅导者必须找出他真正的意思,再以适当的圣经话语来帮助他。例如,如果“我办不到”意味着对上帝公然的违抗,辅导者必须去了解并辨认出这样的违抗。接着辅导者须以适当的激励方式,鼓励被辅导者选择顺服基督。如果被辅导者是一位基督徒,而“我办不到”意味着他认为自己无法遵行圣经的教导,那么被辅导者就必须提醒他在基督里所拥有的资源,并向他解释如何运用这些资源。最后,如果“我办不到”意味着信徒缺乏实践圣经教导的知识与技能,那么辅导者就必须帮助他培养出遵行上帝为父的技能。

 

2.“我太太把我气疯了。”这是一个错误而缺乏盼望的说辞。它错误,因为妻子并不是造成生气犯罪的原因,而是丈夫自己选择以生气来回应妻子的言行。这种说辞将丈夫描述成妻子某些言行的受害者,因此他无法控制自己。但根据圣经的说法,这是错误的。丈夫需要明白并相信:身为基督徒,即使面对妻子的无礼,他也能在上帝的帮助之下学习以正确的方式来回应。

 

3.“我全都试过了,就是没有办法。”当人认为自己已经尝试过所有方法却毫无所获时,必然会感到绝望。因此在面对这样的人时,我们必须询问他是否真正做了所有尝试,并帮他提出一些其他方法。这些说自己全都试过的人,很可能只试了对自己比较方便的方法。他也有可能对于顺服上帝所带来的结果,抱着不合圣经的看法与期待。或者,他对所需要的时间有不切实际、不合圣经的期望——也许他期待问题可以立刻解决,努力可以马上见效。另一种可能是,他做的事情没错,但动机错了,不是因为所做的是对的事情,或上帝要他这么做,而是因他想借此脱离困境与磨难。

 

 

当我们听见被辅导者说这类话的时候,必须帮助他辨认这些不合圣经的言语背后真正的原因,并借着纠正他的错误观念,让他重新获得盼望。

 

为被辅导者指出圣洁的榜样

 

另一个激励被辅导者的方式,是在我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中活出盼望。

 

成为盼望的榜样许多前来寻求辅导的人,需要先看到盼望的榜样,而后自己才能经历盼望,而有谁比辅导者更适合成为这个榜样呢?辅导者建立在圣经之上的盼望,将激起被辅导者的盼望。我们一开始便须让他明白,即使他的处境极度困难,我们相信上帝能“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并且“在这人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弗3:20;太19:26)。我们必须肯定对方愿意前来寻求辅导,真诚直接地赞赏他,并用保罗的话鼓励他:“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1:6)。

 

其他盼望的榜样我们可以让被辅导者看看其他有过类似遭遇的人如何成功克服问题,借此来帮助他们重获盼望。被辅导者需要知道他并不孤单,他不是第一个碰到这种试炼的人(林前10:13)。让被辅导者研读圣经中一些遭受类似磨难(甚至苦难更深重)的人物见证,或者与有过类似经验的人谈一谈,都会带来益处。上帝会使用被辅导者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盼望,来激发他自己的盼望。《罗马书》154节解释了上帝如何让人心中产生盼望的,“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

 

保罗书信的对象显然正经历着困难。保罗要求他们重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扎根在几个世纪以来的教导与传统上。这是一种代价很高的舍己。保罗发现这些人当中有人灰心丧志,他知道没有盼望,他们将不会渴望、也无法作必要的改变。于是他写了这节经文来建立他们的盼望。

 

关于盼望是如何产生的,这节经文说了以下三点。首先,它提醒我们圣经永远是获得盼望的核心。“从前所写的圣经”表明,盼望是借着圣经话语的鼓励而产生。其次,这节经文借着圣经中曾经历过类似困难而成功克服的人,激发我们的忍耐之心,并鼓励我们永不失去盼望。例如,第3节经文谈到基督。当我们开始明白就连上帝的爱子基督都经历过困难,都须舍己,并以上帝所吩咐的方式面对苦难时,我们便能重获盼望。最后,这段经文说,圣经让我们不必为所发生的事情大惊小怪,并借此建立盼望。也就是说,事情也许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但它绝对是在上帝的全能掌握之下。所发生的事,上帝都知道。当我们借着圣经对此有正确的认识时,就会产生盼望,因为它让我们明白上帝掌控全局,事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有它的意义及目的,更让我们明白,在困境中,上帝始终保守并支持着我们。

 

是的,盼望是改变的强力催化剂。当人抱持盼望,便能获得激励,朝正面的方向努力;失去盼望的人则会受困、失败。请注意以下这句话:当人无法在我们所提供的辅导中改变时,可能是因他没有盼望,没有一个以圣经为本的稳固盼望。我们绝不能低估盼望在辅导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既要承认,上帝是给予盼望的终极源头(他透过圣子、圣灵及圣经给我们盼望),也要认识到,上帝同样会使用他的子民,来鼓励并帮助绝望的人在他里面找到盼望。

 


【注释】

 

1. 参见本书附录一之“个人资料表”样本。

 

2. 这种人有两个经典例子可以加以描绘:那些翻开圣经,阅读他第一眼所见经文的人,以及那些闭起眼睛用手指出上帝当天要他读的经文的人。这样的人常常要尝试好几次,因为他第一次碰到的经文往往不一定适合,例如《出埃及记》16章36节,“俄梅珥乃伊法十分之一”。

 

3. 欲查阅此经文在其前后文中的意义,参见John MacArthur, Jr. Matthew 16-23(Chicago: Moddy, 1988);及William Hendriksen, The Gospel of Matthew(Grand Rapids: Baker, 1973)等书。

 

4. Colin Brown, 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6), 240.

 

5. 保罗这种态度,若从他在教会奠基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来看,尤具意义。他大可以上帝呼召自己成为使徒,来完成他神圣的计划为由,尽可能避免牢狱之灾及生命危险。然而,即使是使徒保罗,都可能会牺牲,他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同样,我们也不应将自己看得太过重要,而自认为不需承受坚持真理所带来的苦难。

 

6. 这还包括人类最邪恶的意图和举动。参见《使徒行传》2章22-23节,其中彼得说基督受钉十字架是上帝所预定、是历史上最卑鄙邪恶的一件事,然而它所带来的益处却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来得大。

 

7. 基督教科学会(Christian Science)及信心运动(Word/Faith movement)在根本上否定了困境(例如疾病)的存在。欲了解基督教科学会,参见Walter Martin, The Kingdom of the Cults(Minneapolis: Bethany, 1985)一书。欲了解信心运动的谬误,参见D. R. McConnell, A Different Gospel(Peabody, Mass.: Hendrickson, 1988),及John F. MacArthur, Jr., Charismatic Chaos(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2)等书。

 

8. Tim Stafford, “The Therapeutic Revolution, ” Christianity Today 37, no. 6(1993): 24-32.

 

9. 这段话的真正含义十分可怕。它意味着一个遇到问题的人,必须要有(除了上帝以外的)他人协助,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唯一能够提供帮助的人,是那些拥有圣经以外知识的人。说服人们相信这种无助感的辅导者,只会让人对他所提供的辅导产生依赖。

 

10.欲对此议题有更多的了解,参见Jay Adams, “What To Do When You Counsel An Unbeliever,” A Theology of Christian Counseling(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9), 309-326。

 

11.对于真实信心的本质与谎称信仰的危险,以下二书中有精彩的讨论:John F. MacArthu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esus(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8);Faith Work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Apostles(Dallas: Word, 1993)。

 

12.这并不是说,当一个人的信心在试炼中动摇胆怯,我们就可以立刻断定他(她)不是一个真基督徒。《箴言》24章10节说:“你在患难之日若胆怯,你的力量就微小。”使一个人力量微小的原因很多:可能当事人拥有真实的信仰,但信心已变得微弱(在福音书中门徒有几次是如此)。耶稣有时会谈到门徒的“小信”。有时候,信心的软弱,源于当事人仍属年轻的信徒,也可能是他疏忽了能坚固信心的属灵纪律(罗10:17;彼后1:5-9;弗3:16-19;来3:12、13,10:24、25)。当人的焦点离开上帝、使自己在灵性上变得迟顿时,信心也会软弱(但11:32;来12:2;启2:1-7)。而有一些人软弱的原因,则是因他不具备真实的信心,因此缺乏力量来面对逆境。由于信心的软弱可以是不同问题的表征,圣经辅导者必须尝试发现并处理确切的导因及需要。

 

13.诗3:1-6,4:1-8,127:2;箴3:13-16,19:23;传5:12。

 

14.Jerry Bridges, Trusting God: Even When Life Hurts(Colorado Springs: NavPress, 1988), 175.

 

15.John F. MacArthur, Jr. Our Sufficiency in Christ(Dallas: Word, 1991)一书对于我们属灵资源的充足性有精彩的讨论。

 

16.这不仅止于主动的罪,也包含被动的罪,即对于这个世界上罪的后果及表征抱持不符合圣经的反应;它不一定、也不主要是罪的行为,还包括不合圣经的态度、渴望、思想、观念与念头(箴4:23;雅1:13-16);它不一定是骄傲自大或故意犯下的罪,也包括疏忽的罪及隐而未显的罪(诗19:12-14;路12:46、47;提前1:13);它不仅止于行为上的罪,还包括动机上的及拜偶像的罪,也就是当生活的重心在于取悦、满足自己或他人时,当生活主要的关注点、信心及渴望在于上帝以外的人事物时,或如《罗马书》1章25节所说“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来4:12;罗1:18-32;林前10:1-13;耶17:5-10;结14:1-9)。罪可以定义为任何与圣经所启示上帝的道德旨意相违的想法、行动、反应、响应、态度、左右人的渴望、动机、选择、感觉或习惯,无论当事人自觉或不自觉,无论它是有意识的选择或是习惯性的反应。(亦参见罗7:21-25,14:23;诗51:5,58:3;弗2:1-3,4:17-22;可7:21-23;加5:19-21;雅4:17;来4:12、13;出20:1-17;太5:17-7:28)。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