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劝勉在苦难和管教中要忍耐(12:1-29

 

1. 一些受苦的例子(12:1-3
 

12:1 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正如旧约圣徒需要在所面临苦难中保持坚定的信心,我们(即我们基督徒)在奔跑前路的时候也必须忍耐。为了激励读者,作者首先指出旧约中跑完全程的人,然后又说到基督本人。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指的是第11章所列出的信心伟人(“云彩”用来比喻一个大的群体)。从这里的上下文来看,人们很容易给marturōn加上“观众”意思,虽然这不是该词的基本含义。[1]martus指的是一个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作证的人。11:39所用的同源分词一定会影响我们对12:1的理解。这里的重点是,这些旧约信心伟人的信心得到神的认可,他们的经历向我们见证什么是神喜悦的事。如果我们坚持将他们理解为运动场的观众(根据赛跑的比喻),也应当将他们看作是啦啦队,而不只是普通观众。如果将这个意思再引申出那些已故的圣徒正观看世上信徒的所作所为,就得不到其他经文的支持,也迫使12:1的比喻之意超出了必要的范围。这句话的重点是,这些旧约圣徒向我们见证了持守信心的重要性。

 

在体育比赛(agōna)的比喻中,每一位信徒都像是赛跑运动员。放下各样的重担指的是运动员为了快跑而去除一切负重。在古典希腊文中,ogkos的意思是“重量”,也可以指“重担”[2]。这节经文的意思到底是限于过多的身体重量(肥胖),还是应当被理解为普遍意义上任何可能妨碍他前进的东西(例如松垮的衣服),尚不确定。在具体应用上,作者可能想的是那些本身不是罪(以区别第二个短语)但又会妨碍人进步的拦阻。对于本书读者来说,也许过于强调先祖留下的传统可能就是他们的“重担”之一。

 

缠累我们的罪难解,这是因为euperistaton在新约中没有在别处出现过。这个形容词的词根是periistēmi,指“站在周围”或“围绕”。这里可能不是特指某种罪,而是所有罪的特性:它们持续地缠绕人,轻易捕获人。与罪连用的冠词应当被理解为泛指。信徒奔跑属灵生命的路程时必须敏感地认识到,罪一直会是他们全力以赴地奔跑的干扰,不论其形式是寻求感官上的满足,还是背离信仰的诱惑。每一个信徒在奔跑的时候都应当存心忍耐,要记得这是从神那里得了美好证据的旧约见证人的共同特征(11:39)。

 

12:2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第二个用来鼓励信徒在患难中要忍耐的动力是,让他们回想耶稣的经历。作为信心创始者archēgon)和成终者teleiōtēn),基督开辟了我们的道路,并且他已经跑完了全程。因此,他现在在父的面前,不仅作为大祭司代表我们,还作为我们的先锋,为我们开辟了跟随的道路(6:20)。词语archēgos在新约中出现了四次(徒3:155:31;来2:1012:2),其含义可能包括“创始者”“领导者”或“先锋”。有时这些意思看起来是相关联的。排除其中任何一个都很难,因为“创始者”和“成终者”刚好可以搭配起来,用来描述基督工作的完整意义,而“领导者”和“先锋”也与上下文很契合。从整体来看,最好将这个概念理解得宽泛一些,而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信徒在基督徒生命的赛程中所要仰望的先锋或开路者。

 

基督还是信心的“成终者”。如2:10表明,他作为我们的救主“得以完全”,在成就了我们永远的救赎后,已经进入天上。他不仅是完美的信心榜样(借着他对父完全的信靠),还借着他的死、复活和升天在客观上成就了基督教信仰的事实(我们主观的信心正是安息于其上)。

 

基督借着自己的表现激励我们在患难中忍耐到底。他忍受了十字架这种最残酷和最羞辱的死亡,就轻看羞辱,也就是说他不允许这种羞辱拦阻他或者动摇他。他这样做是为了那摆在前面的喜乐。介词anti(“为了”)在这里用的是引申含义“为此”“因为”[3]。作者所指的不是我们的主在道成肉身之前所享受的福乐,而是他完成救赎之工后最终的得胜。这一切现在已经成就,他现在已经坐在神宝座的右边这一事实就可以证明。

 

12:3 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读者应当思想基督,从各个角度仔细思考他在遭受罪人顶撞时为我们所做的榜样。词语antilogian不应当局限于说反对的话(从词源上看可能如此),而是应该被理解为代表各种敌对的话语和行为。这个词还用作“背叛”的意思,描述可拉所做的事情(犹11节)。

 

关于eis heauton,有几种读法将其读作复数,要么是“顶撞他们自己”(eis heautous),要么是“顶撞他们”(eis autous)。这些复数形式得到很有影响力的抄本权威的支持,包括西奈抄本(Sinaiticus伯撒抄本(Beza13号和蒲草纸文献46号抄本(Papyrus 13Papyrus 46)。尽管如此,其单数形式还是被欧文·奈瑟勒(Erwin Nestle)和库尔特·阿兰德(Kurt Aland编辑的希腊文新约圣经(196325版)以及联合圣经公会文本所采用,也被英文圣经中的英王钦定本、美国标准版(复数形式在圣经页边的注释中出现)、修订标准版和新美国标准圣经采用。单数读法的意思更好,而且避免了解经上的麻烦。但若采用复数,其意思可能就是民数记16:38中针对可拉一党所说的“那些犯罪自害己命之人”。

 

思想耶稣的目的是让读者从中汲取力量和鼓励,好让他们不要疲倦kamēte,可能是完成简单过去式,指的是灰心的后果)。这个动词用来描述疲倦和劳累,甚至到了生病的地步(见雅5:15)。灰心ekluomenoi)用的是一般现在式分词,描述可能最终造成这种疲倦状态的过程。他们所需要的是不断地委身基督、增强信心,在试炼和苦难面前不至于跌倒。

 

2. 对苦难的解释(12:4-11
 

12:4 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

 

虽然有些人认为这里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可能是体育竞技比喻的一部分,因此解释为顽强拼搏或竭尽全力[4],但这里更有可能指殉道。虽然这些读者已经经历了很多苦难(10:32),但还没有人付上生命的代价。这似乎排除了本书信读者住在耶路撒冷的可能性,因为耶路撒冷信徒失去了司提反(徒7:60)、雅各(徒12:2),可能还有其他人(徒26:10)。因为耶稣挑战他的跟随者,要背起他们的十字架跟随他(路14:27),而且这些读者还没有像耶稣那样忍受身体上的痛苦,所以这里仍是挑战。

 

12:56 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

 

这个劝勉来自箴言3:11-12。我们的作者从神管教他的儿子们这一大背景下解释落在基督徒身上的苦难。当然,他不是说神要为恶人加给信徒的祸害负责,而是说神利用这些境遇来成就他的旨意。因此,轻看或藐视临到信徒生命中的这些境遇,就是对神管理他儿女的方式无知。

 

主的管教指的是神所实施的命令性和纠正性的训练。paideia用在希腊文环境下代表养育和训练小孩,其中包括引导、教育和惩戒。[5]七十士译本使用这个希腊词,最贴切地表达出箴言3:11中神是人的教导者之概念。在面对那些反对他们信仰的人所带来的苦难时,神的子民应当认识到,迫害也在神的掌管中,并且被用来训练信徒。他们在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当认识到神最终掌管一切,甚至也将逆境作为万事互相效力的一部分,为了使他的儿女得益处(罗8:28),信徒就得到鼓励,在面对逼迫的时候不灰心、不妥协和不背道。

 

主所爱的他必管教,这是一个在逆境中极为需要的提醒。逆境不但不应当让信徒灰心,反而应当被看作表明神对他的爱,作为神将他看为儿子的明证。人们常常总结说,苦难是神为惩罚罪而降下的。必须要记住的是,神的独生爱子基督借着苦难所领受的(2:10),并且在这件事上,信徒也当以他的心为心。

 

鞭打mastigoi)一词的字面意思是用鞭子抽打的行为,在这里用来比喻神惩戒他的儿女。这个从句虽然是引文中希伯来诗歌平行体的例子,似乎在训练儿女的普遍意义上又增加了纠正性的管教的含义。这里的重点是,恰当的训练必须包括纠正错误的行为。这不但不应该让人灰心,反而让人认识到神关心他儿女灵里的健康发展。

 

12:78 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

 

虽然英王钦定本采用另一种读法ei(“如果”),更好的文本却支持将eis(“因为”)作为这节经文的第一个词。这就得出一个简单的目的从句,而不是条件从句,意思是:神让你们经历苦难,是为了管教的目的。管教paideian)在这里的意思和第5节稍有不同。那里指管教的过程,而这里指的是管教的结果或目标。当信徒面对艰难困苦时,他们必须明白:这不是出于神愤怒的惩罚,而是天父教育儿子的训练项目的一部分。即使这管教包括纠正人的偏离,也不是为了发泄神的怒气,而是为了培养人灵里的成熟,防止进一步的犯罪。用人类的做法来解释这一点再合适不过: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因为人们普遍接受这个原则是正确的,所以神的儿女可以反省其在属灵的领域的类比。同样的思想还在申命记8:5和撒母耳记下7:14中表达出来。通过将苦难看作神训练他儿女的方式,人就更容易接受它,也可避免以妥协和背道逃离苦难的诱惑。

 

人们通常会羡慕那些逃过苦难(或至少看起来如此)的人。这又涉及那个为什么义人遭难而恶人发旺的老问题。作者提醒我们,不受管教揭示了有关一个人的父亲的一些重要事情。私子指的是在婚姻外生的孩子,他们没有合法的父亲,没有人承担起以正确的方式教养他们的责任。对于不成熟的人,这可能是幸福的安排。哪个正常的孩子,没有偷偷羡慕过从来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向一位有时严厉的父亲交账的孩子呢?然而总有一天,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经过管教的生命所发出的智慧,也会悲哀地看到一个未经惩戒的男孩的愚妄。神所有的真儿女都会有时被呼召受苦,否则就显明这些人不是神所承认的名正言顺的孩子。

 

12:910 再者,我们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他得生吗?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

 

我们生身的父是孩童时期负责管教我们的人类父亲(见箴言13:24。母亲也可以管教,但是父亲是家中的头,他们最终要向神交账)。我们尚且敬重他,即使经历管教,可能涉及不愉快的责打,然而孩子们继续尊敬父母仍然是正常的。很少有孩子因为被管教而离弃他的家。

 

这里是用何况法论证。“我们岂不更有理由顺服万灵之父的权柄和管教”,虽然这句话被用来支持神创论,反对灵魂遗传论,[6]但并不是这里讨论的本意。这个表达与“我们生身的父”对比,想要对比的是我们生身的父亲和属灵的父亲。万灵的父提醒我们,只有借着灵我们才能与神建立有灵性的关系,才能理解并受益于他对我们管教。得生,需要从前面的上下文来理解,那里说得很清楚,一个人要么是天父的孩子并有份于他的生命和本性,要么是属灵的私生子,神不是他的父。作者还主张,神所有的真儿子都受他的管教。只有那些由神从圣灵生的(约3:56),并且因此顺服神的(罗15:18),才是灵里的活人。如果我们真是神的儿子,那么我们已经承认他是我们的父,他就有权要求我们顺服。

 

神和我们生身的父对我们的管教在范围和性质上也都不同。他们(我们生身的父)对我们的管教是短暂的。这里说的是人的孩童时期很短,当孩子没离开家时,就应当在父母的监管之下。父亲都是暂随己意管教。父亲确保孩子行为正确的方式不一定都是有智慧的。但不论智慧与否,我们都要明白这是他们的权利并且尊重他们。即便有时父母的管教没有智慧地实施,父母的权柄这一原则仍需要被儿女接受。

 

然而,对于神就无需考虑这些了。他的管教总是要我们得益处,他的方法永远智慧。神的目标是要我们得以与他的圣洁有份。圣洁是神本性的基本特征,因为他借着重生让我们有份于他的本性,在生命中越来越多地反映出他的圣洁便是每个信徒义不容辞的责任(彼前1:1516)。这里特指的圣洁的一个方面,是“神预备他的子民要达到的目标——他们与基督一同显现在荣耀中,达到完全的成圣”。[7]

 

12:11 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不论是来自生身的父,还是来自天父,凡管教的事当时都不会令人快乐。圣经从没要求信徒享受他们试炼的经历——只是享受它的结果。管教的价值,只有事后才能看清楚。试炼的结果被称为平安的果子,可能与惩戒时的强烈经历形成对比。这也有可能是说,信徒知道自己与神和好后所经历的灵里的平安。是“果子”的同位语,指的是神的管教所激发的公义生命。另一处提到“义果”的地方在雅各书3:18,那里指使人和平的人(不同于惹起纷争的人)所种下的最后结出公义的果子。耶稣说到天父修剪枝子,让枝子结出更多的果子(约15:2)。神管教的目的是洁净。当然,只有受苦的人有正确的回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经练过的人,指的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管教,并且敏感于神的心意,而不是以苦毒和埋怨回应。经练gegumnasmenois)再度回应了作者在本章开始时所用的体育方面的比喻。

 

3. 基督徒对苦难的回应(12:12-17
 

12:1213 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脚,反得痊愈。

 

基督徒需要预备自己,这样当管教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能从中受益。要想得到适合的“经练”(11节),他一定不能在属灵上“失调”。这用语取自以赛亚书35:3,描述灵里快要崩溃之人软弱的手、无力的膝。这里劝勉人们,要加强自己内在的决心,好勇敢地面对他们的挑战。

 

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这里暗指箴言4:26,说的是一个人的行为过程。如果一个人脚瘸了,就需要特别留心所走的路上有没有危险的障碍物。从属灵上说,信心软弱的人一定不要冒险进入自己属灵力量不足以应对的领域。否则,软弱的信徒就会在他应当走的路上歪脚(用医学上的比喻解释,就会导致瘸腿的信徒筋骨错位[8])。相反,他的目标应当是得痊愈。若正确地看待神的管教,就能使人痊愈。(有些人认为,第13节是在描述冒犯软弱弟兄的危险,他们可能会因那些下垂发酸之人的影响而偏离正道,[9]但之前的解释符合语言上的要求,无需将他们视为两个群体。)

 

12:1415 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来扰乱你们,因此叫众人沾染污秽。

 

在被神对付的时候,信徒的回应当是不断地努力追求与众人和睦。“众人”可以被理解为我们追求和睦的对象,包括信徒和实施迫害的人。但这个劝勉的主旨更可能倾向于信徒,因为作者在第13节和第16节所说的范围是地方教会。注意,一定不能以牺牲圣洁为代价来追求和睦。所以,追求和睦必须与追求圣洁结伴同行,圣洁是如此重要,以至于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

 

定冠词(ton)和成圣(hagiasmon)可能是让人想到第10节中神的“圣洁”(hagiotētos),它也是信徒要有份的。圣经关于成圣的教义教导说,所有的信徒已经依法判定获得了神的圣洁(即过去的成圣)。但圣经也清楚地表明,成圣还包括现在需要展现出来的成圣和将来有待完满的成圣。显然这里强调的是现在的成圣,因为它是需要努力追求的。信徒现在的生命应当不断地变得更像基督,应当越来越符合在基督里已经拥有的完美身份。

 

没有这种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当然,作者说的不是任何因人的工作而产生的义。成圣本身只有借着神的话语在信徒生命中的作用,在顺服圣灵掌管的信徒身上才可能成就。圣经清楚地说,这个过程只有在我们面见基督并且最终成为他的完美样式时才算完成。但它必须从现在起就在每位信徒的生命中进行,因为每位基督徒都是“新造的人”(林后5:17)。如果这些不能体现在他的生命中,我们就有严肃的理由怀疑他所宣称的。

 

作者在第15节开始向其实在12:18开始的警告段落过渡。基督徒读者有责任关顾整个会众的属灵益处。又要谨慎[10],不要失了神的恩。这里指的是那些可能已经在基督教团体起步的人,但可能因为害怕受到迫害或者在受苦的时候软弱而被诱惑叛教,因此失去了真正的救恩。他们会被关在神救恩的祝福之外,并向所有人证明他们实际上从来没有被变为在基督里新造的人。为了说明他们的状况,作者从申命记29:18描述在旷野里背道的以色列人的经文中借用了一些词:“惟恐你们中间,或男或女,或族长或支派长,今日心里偏离耶和华我们的神,去侍奉那些国的神。又怕你们中间有恶根生出苦菜和茵陈来。”一个没有真正重生的人,毒根先是在他们里面生长,然后成为传染其他人的根源,其结果就是:因着一个或几个人的不信,让众人灵里被污染。教义或行为上的叛道通常会传染。一个带头的人总能找到一些跟随者。

 

12:1617 恐怕有淫乱的,有贪恋世俗如以扫的,他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你们知道,後来以扫想要承受祝福,却被拒绝了;他虽然带着眼泪寻求,还是没有反悔的余地。

 

作者是要把以扫描述为淫乱贪恋世俗的,还是说他只贪恋世俗?关于“淫乱的”(pornos)一词的含义也产生了争议。它在新约的用法一致,都用作字面含义,包括本书信13:4。有些人指出,这里是用来比喻拜偶像,正如士师记2:17[11],或者说“贪恋世俗”(bebēlos)是对这种属灵淫乱的解释。[12]我更倾向于采用“淫乱的”一词的字面意思,并将以扫理解为贪恋世俗的。出生权事件肯定只表明以扫贪恋世俗,没有旧约证据可以证明以扫是淫乱的,除非将“淫乱”一词的外延扩大,将以扫不幸地娶了外邦女子也归于其内(创26:3435)。

 

以扫用他长子的名分换了一顿饭,足以证明他是不敬之人(创25:29-34)。“贪恋世俗”的意思是只关注暂时的和物质方面的事情,不考虑属灵价值。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对神毫无反应的人。以扫如此急于满足他肚腹暂时的需要,以至于忽视了作为长子的价值,以及他作为继承人得到亚伯拉罕之约祝福的责任。他更喜爱即时的物质财富,超过了有着更深刻含义的神圣权利。

 

以扫后来为他的交易后悔,但已经于事无补(创27:30-40)。虽然雅各欺骗了他的父亲,得到了以撒为他哥哥存留的祝福(创27:6-29),但以扫找不到反悔的路。以扫有后反悔,他显然一改放弃出生权的初衷,想要得到它所带来的祝福,但他即使哀哭切求也找不到改变局面的机会或门路(topon)。有些决定一旦做出就无法更改。有人建议说,这里的反悔指的是他父亲以撒改变心意,但这种说法不如上面的解释那么明显,因为这里没有提到以撒。这句话也不能理解为以扫虽然反悔,但被神拒绝了,因为这里重点说的不是救恩。

 

第五个警告(12:18-29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警告的信息,敦促读者(鉴于他们与早期信徒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更美的地位)认真思考关于听从神话语的重要性。他们现在的属灵特权,加上西奈山上令人生畏的情景,应当共同强调完全听从神说出的每一个字的重要性。

 

1)西奈山的情景(12:18-21
 

12:1819 你们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云、黑暗、暴风、角声与说话的声音。那些听见这声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

 

虽然我们最古老、最可靠的文本中都没有出现“山”[13],显然这里所说的,是记录在出埃及记19:10-2520:18-21及申命记4:10-24中的发生在西奈山的事件。那是犹太历史上无可比拟的一天,神显现出他大而可畏的能力并且赐下律法。层峦叠嶂的西奈山电闪雷鸣,有火焰和烟雾伴随着地震,神降临在山上。浓烟无疑形成了密云(出20:21)和黑暗,巨大的火焰产生强烈的气流,带来令人恐惧的暴风。

 

角声可能是由天使吹出的,声音越来越大(出19:19),当摩西说话的时候,神用说话的声音回答他(申4:12)。这些话让以色列人极为惊惧,他们摩西做他们的代言人,不要再让神直接对他们说话(出20:19)。

 

12:2021 因为他们当不起所命他们的话,说:‘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所见的极其可怕,甚至摩西说:‘我甚是恐惧战兢。’

 

所命他们的话指对百姓在山下的行为规定(出19:9-13),而不是十诫(申4:1213)。这句经文余下的内容说得很清楚,其中还引用了一个关于百姓在西奈预备自己的命令。这些预备工作包括:禁止百姓在神降临的前一天发生性关系(19:15)、禁止过于靠近山体(出19:1213)。百姓必须要洗衣裳、洁净自己(出19:10)。针对走兽的警告强化了将要发生之事的可怕。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这条命令也生动地刻画出威严、圣洁的神和罪人间的鸿沟。人不能用手捉拿越界的走兽,而要用石头打死。这可能是防止任何人越过界限牵回自己的牲口。出埃及记的记录强调将动物用石头打死或用箭射死,其中任何一种方式都不需要杀的人在身体上接触到走兽(出19:13)。

 

尽管摩西为神所信任,也没有对所见的可怕情形无动于衷。作者引用他的话说:我甚是恐惧战兢。旧约关于西奈事件的记录中,并没有与这里完全一样的句子。关于这一点有几个解决方法:(1)这句话可能来自传统记载(出处尚且不明),这记载至少在这一点上是值得信赖的。新约在提到这个事件时,有很多与之平行的经文。(2)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可能是根据摩西的几次经历叠加在一起的。部分内容与摩西看到百姓拜金牛犊的反映相似(申9:19)。司提反说摩西看到燃烧的荆棘时“战兢”(徒7:32),虽然旧约记录中并没有用到“战兢”一词(出3:6)。(3)出埃及记19:16说,当西奈山上出现惊人的景象时,“营中的百姓尽都发颤”。这些人中也应该包括摩西。

 

本书基督徒读者的境况并不像在西奈山赐下律法时那样令人畏惧、可怕。他们没有去到那“能摸的山”,这山代表摩西献祭体系中属肉体和物质的特征。接下来会解释他们更美的地位,及其所涉及的对神更大的责任。

 

2)基督徒的地位(12:22-24
 

12:22 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

 

正如西奈山象征着神在摩西之约下与人打交道,特别是其令人惧怕的、属世的和暂时的方面,锡安山则象征着救恩里最终的恩典和祝福,与预表和影儿相比,这是已成就的事实。从地理位置上看,耶路撒冷建造在包括锡安山的几座山上,大卫和他的士兵为了使耶路撒冷成为他的首都而夺下锡安山上的城堡(撒下5:6-9)。但在希伯来书,它象征着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在希腊文本中,这一段〔22-24节〕除了人名“亚伯”,没有用冠词,强调这些词丰富的内涵。)这种象征性的用法与保罗在加拉太书4:24-26的用法相似,那里“在上的耶路撒冷”被描述为所有不在西奈之约捆绑下的现今信徒之“母”。用作象征的两座山的差异,也十分有助于强调新旧体系不同的特征,因为在陡峭的西奈山上不可能有城市存在,而锡安山却是耶路撒冷所在地,其“华美”在旧约中经常被颂赞(诗48:2)。

 

“永生神的城邑”是亚伯拉罕和先祖们仰望、等候的(11:1016)。文中说基督徒已经来到那里,但正如13:14所显示的,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要到将来才能完全享受那城。启示录21:2称其为“新耶路撒冷”。这城是永生神的居所(启21:2223),正如希伯来书下文所显明的,是古往今来所有圣徒最终的家园。华富尔得写道:

 

 

 

这一章(启21章)接下来关于新耶路撒冷的描述明确地说明,古今所有信徒都包括在内,我们所拥有的不是教堂本身,而是一座城或住所,如同装饰整齐等候丈夫迎娶的清新、美貌的新娘。[14]

 

 

 

彭特科斯特说:“这城是神、教会、被救赎的以色列、古往今来所有的赎民以及未堕落的天使的居所。”[15]

 

作者从千万天使开始罗列天上的耶路撒冷的居民。关于panēgurei是应该连接“天使”,还是连接“总会(教会)”,人们意见不一。到目前也没有得出结论性的标准,但是从整体句子来看,连接“天使”似乎更好一些。那么,这里的意思就是千万天使聚集在一起庆祝。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出现在西奈山上的天使有些类似(见2:2的注释),但这里强调的是节庆盛会,而不是令人生畏的威严。

 

12:23 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

 

总会(教会)似乎指的是仍在世的新约信徒。他们被看作仍活在世上,但是名字已经记录在天上了(参路10:20),因此他们将会住在天上的耶路撒冷。这与13:14的说法一致,那里说现在的基督徒正在等候“将来”之城的某些方面。他们是诸长子,得享长子的权利,因为他们与首生的(西1:15)基督联合。这些犹太基督徒读者是这总会的一部分。

 

借着在基督里的信心,他们来到审判众人的神面前。除他以外再无别神,因此所有人都要向他交账。读者应当冷静地思考一下离弃新约转向旧约的后果。一个人不可能离弃这位审判者,却逃离他的审判。

 

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指的是与我们同享救恩的旧约圣徒。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灵魂,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在复活中与自己的身体复合。然而,他们的灵魂得以成全,是因为基督为罪所献的祭已经除去他们的罪(见11:40的注释)。

 

12:24 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

 

读者通过成为基督徒,进入到与新约的中保耶稣的关系中。这是新约中唯一一次用neos,而不是用kainos来描述“约”字。这两个词通常的区别是:neos代表时间上的新近,而kainos描述的是质量或本质上的新。[16]这里选择使用neos,强调的是在耶稣基督里的启示是全新和新近的。基督的宝血为所有因着信心而有资格被洁净的人开启了新约,正在诉说远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的信息。殉道者亚伯的血证明了他的信心(11:4),但是这里看来无疑指的是为报仇所发出的无声的呼喊,“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创41:10)。亚伯的血哀告复仇,而基督的血应许赦免和洁净。

 

3)基督徒因此而有的责任(12:25-29
 

12:25 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

 

那向你们说话的当然是神(不是摩西,也不是基督)。这一点从它与第19节的对比似乎更加确定,那里以色列人所拒绝的是神说的话,而不是中保摩西(出20:19)。弃绝paraitēsēsthe)与第19节用在以色列人身上的词相同(parēitēsanto,“推辞”)。第24节的“说话”无疑也是个双关语,称基督的血仍在对人说话。

 

那些……尚且不能逃罪指的是以色列人因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所以要经历各种世上的审判。这可能不应当仅局限于西奈山的经历(11:18-21),而应当理解为包括在旷野及后来发生的各种后续事件(金牛犊、奇怪的火等)。“在地上”这一短语在不同抄本中的位置不太确定。在很多古代文本中,它紧接在“不能逃罪”的后面,所表达的意思是“在地上不能逃罪”,但最古老的希伯来文本(蒲草纸文献46号抄本)和公认经文(Textus Receptus将它和“从天上警戒”连用。后一种组合与下一个从句中从天上看似明显的平行格式更加协调一致。

 

如果这两种情况下都是神在说话,我们又如何解释旧约事件中在地上的情况?答案似乎是,作者认为神降在西奈山(见出19:111820),他是从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颁布了律法。然而基督徒回应了在基督里对人说话的神(1:2),而基督已经升到天上(4:146:207:269:24)。福音信息靠着从天上差来的圣灵的能力传出(彼前1:12)。这里的论述与2:23的相似,在那里承认服从摩西律法的重要性被用来论证听从神在基督里的启示这一更大的责任。

 

12:2627 当时他的声音震动了地,但如今他应许说:‘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这再一次的话,是指明被震动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

 

作者仍从西奈山的事件,特别从所发生的有形现象,来展开论述。当时他的声音震动了地,指的是让遍山摇动的真正的地震(出19:18),有其他旧约经文证实了这一点(士5:45;诗68:8977:18114:7)。如今指的是这里引用的哈该书2:6。引文所说的是在审判中更为彻底的震动,所影响的不只是一座山,也包括整个(大气层、星际)。虽然有些人[17]用比喻的方式解释这预言,认为它指的是基督第一次降临在犹太教的敬拜和政治体系引起的剧变,但这句话与前一句“震动”的平行结构使这个观点难以成立。第一次震动指的是西奈山上有形的和地理上的震动,没有理由不以字面意思解释对天地的第二次震动。因此这里指的是基督的再来,其中包括旧约和新约先知所预言的真实的大审判。“如今”(nun)一词与“那时”(tote)形成对比,可能指作者认为末世已经临到。[18]

 

作者重提哈该书2:6引文中的“再一次”,用它来强调先知所说的新的震动将会是最后的一次。在这将要到来的审判中,所有在这属天的震动中没有存留下来的都要被挪去。这里的语言让人想到满是枯叶和枯枝的树被大风撼动或动物将水或脱落的毛从身上抖落的样子。

 

就是受造之物从某种程度上是插入语,但几乎可以肯定是连接前面的(挪去),而不是连接后面的目的状语从句。按照上面的解释,通过从末世解释这句话,这里特指神的审判临到自然界和其中的一切。论到受造物的暂时性,与作者在1:10-12的观点一致,“天地都要灭没,你却要长存”;与他在9:11它与天是“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属乎这世界的”的观点并无不同。按照先知的描述,这受造的自然界将会是神最终要摇动的焦点。

 

12:2829 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神。因为我们的神乃是烈火。

 

什么将在震动中存留下来?答案是信徒所得的(paralambanontes不能震动的国。分词的现在时表明,基督徒甚至现在正在得到,但也表明所得的还不完全。他们现在就是那国的后嗣和公民,但还有待最后得到所有产业。

 

echōmen charin译为就当感恩是合理的,英王钦定本译为“让我们得着恩惠”。这个短语除此之外在新约中还出现过六次,其中四个的意思明显是“感恩”(路17:9;提前1:12;提后1:3;约叁4节),另外两个的意思是“得到恩惠、喜爱或益处”(徒2:47;林后1:15)。这两种含义都符合希伯来书的语境。在4:16,读者被催促来到神的施恩宝座前,从而得以按照神所愿意的方式侍奉他。另一方面,13:15说以颂赞服侍神。虽然与神相交是我们快乐而蒙福的特权,但必须总是以虔诚敬畏的心,永远不能忘记他是神。正如他在西奈山上显明的,我们神是烈火。他还是同一位神,仍然极为严肃地看待他儿女的回应。这句话引自申命记4:24,与前面所讨论的西奈山令人惧怕的事件出自同一段经文。神烈火般的圣洁在西奈山向以色列人显明出来,在新约又被重申(路3:1617),基督徒必须要铭记在心。信徒无需因神将要到来的审判心中充满恐惧,但这应当在他们心中灌输对他全然圣洁应有的尊崇。任何想拒绝神在基督里最终启示的试探,都应当在这个警告的光照下冷静地掂量掂量。

 

 

[1] 如果说这个词从未用来指“观众”的话,可能过分了,因为提摩太后书2:2似乎涉及这个意思。

[2] Heinrich Seesemann, “Ogkos,”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V, 41.

[3] Büchsel, “Anti,”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T, I, 372.

[4] Henry Alford, The New Testament for English Readers, p. 1570.

[5] Georg Bertram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T, V, 596–625对该词更全面的解释。

[6] 神创论认为,神直接创造了每个人的灵魂,只有身体是父母生的;而灵魂遗传论则认为,全人(灵与肉)都是亚当的后裔,因此全人都是父母生的。

[7] F. F. Bruc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p. 359.

[8] 通常在医学上用指肢体错位。见 Arndt and Gingrich, Greek-English Lexicon, p. 245

[9] Pink, Exposition of Hebrews, p. 990.

[10] 这个分词来自episkopeō,它在其他地方的意思是以主教的身份“监督”“照顾”或“服侍”。

[11] F. F. Bruc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p. 366, fn. 109 Bruce自己并没有采用这一观点)。

[12] Lenski, Interpretation of Hebrews, pp. 446–447.

[13] 虽然蒲草纸46号文献、西奈抄本、亚历山大抄本和 以法莲抄本中都没有orei(“山”),但是它出现在拜占庭(Byzantine)和西方系列文本(Western families)中。

[14] J. F. Walvoord, The Revelation of Jesus Christ, p. 313.

[15] J. Dwight Pentecost, Things to Come, p. 576.

[16] Johannes Behm, “Kainos,” in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T, III, 447.

[17] Owen, Exposition of Hebrews, VII, 364–366

[18]彼得(徒2:17)、约翰(约壹2:18)和保罗(提前4:1;提后3:1-5)都持有这种对“末日”的态度。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资源介绍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