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与我一同坐监的亚里达古问你们安。巴拿巴的表弟马可也问你们安。(说到这马可,你们已经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们那里,你们就接待他。)

 

使徒现发出来自6个人的问候——其中有一半是犹太人(亚里达古、马可、又称为犹士都的耶数,10-11节),另一半是外邦人(以巴弗、路加和底马,12-14节)。除了罗马书第16章,这个名单比保罗其他书信的问候名单都要长。这可能是因为保罗从未亲自拜访过歌罗西,他是在努力与会众建立连接。

 

亚里达古Ἀρίσταρχος)来自马其顿的帖撒罗尼迦(徒20:4),他是陪伴保罗带着外邦信徒的奉献回到耶路撒冷的团队成员之一。当以弗所那场臭名昭著的暴乱爆发的时候,他与保罗在一起,实际上当时也在混乱中被捕(19:29)。后来当犹太人在希腊设计谋害保罗,他们必须逃跑的时候,他也是陪同保罗的成员之一(徒20:4)。当保罗作为囚犯经多难的海路被押往罗马时,他也是保罗的伙伴之一(徒27:2),所以遭遇了那场几乎使全船人丧命的风暴。莱特富特推测说,亚里达古在迈拉离开了保罗,后来又在罗马与保罗汇合。[1]在写给腓利门的信中,使徒也加上了来自亚里达古的问候(门24节)。

 

这显然是一个不畏险阻、与保罗同甘共苦的人,保罗甚至在此说他是与我一同坐监的 συναιχμάλωτός μου)。在腓利门书第23节,同样的表达用在以巴弗身上。这个词不加前缀(αἰχμάλωτος)的字面意思是“战俘”,加了前缀的意思就宽泛了。[2]但确切是什么含义并不清楚。它可以简单指他们陪伴被囚禁的保罗来到罗马,并在当地住下来,常常看望他,照顾他的日常所需。或者也可以指他们甘愿与他一同坐监,一刻都不离开他。或者也可以用作比喻性的含义,指他甘心乐意成为基督的囚徒。不论哪种情况,亚里达古显然都是一个全然委身并忠心的人。

 

保罗说亚里达古问你们安Ἀσπάζεται ὑμᾶς)。正如他在这里所做的,保罗经常用该动词的陈述语气来表达他自己的问候或那些与他在一起的人的问候(例如:罗16:21-23;林前16:19-20;林后13:12;腓4:21-22;西4:101214;多3:15)。保罗也经常在书信结尾用到这个词的命令语气,要求收信人“问候”其他基督的肢体(例如:西4:15)。

 

保罗加上(καὶ)来自巴拿巴的表弟马可Μᾶρκος ἀνεψιὸς Βαρναβᾶ)的问候。马可曾被选派参加保罗和巴拿巴的第一次宣教之旅(徒13:5),但不久之后他就离开保罗和巴拿巴,回到耶路撒冷(13:13)。在第二次宣教之旅开始时,巴拿巴因执意带马可同去,导致他和保罗分道扬镳(15:37-39)。巴拿巴这样做到底是因为他作为劝慰子的心肠,还是因为马可是他的“表弟”( ἀνεψιὸς),我们不得而知。这里是现存记录中使徒保罗在他们不欢而散12年后第一次提到马可。[3]正如我们在此看到的,保罗第一次被囚的时候,马可就和他在一起。10年之后,当保罗在第二次被囚时,迫切地希望得到他的服侍(提后4:11)。显然,保罗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给予他正面的评价(也参门24节)。马可似乎在罗马参与事工,因为彼得在那里写信的时候也提到了他(彼前5:13)。很有可能马可就是在罗马写了那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福音书。

 

为什么马可被称作“巴拿巴的表弟”(ἀνεψιός的意思是“表弟”,而不是英王钦定本所说的外甥,即“姐姐的儿子”[4])?可能是,虽然歌罗西的基督徒并不认识马可,但是他们都认识巴拿巴——或至少听过他的名字。还有可能是,马可这个名字太常见,保罗只是额外增加一个称呼,来表达清楚他到底指的是哪一个马可。

 

使徒在这些问候的后面加了一个插入语:说到这马可,你们已经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们那里,你们就接待他περὶ οὗ ἐλάβετε ἐντολάς, ἐὰν ἔλθῃ πρὸς ὑμᾶς, δέξασθε αὐτόν)。究竟歌罗西信徒是什么时候、如何或从谁那里“受了吩咐”接待马可,我们不得而知。但清楚的是,保罗不想让他第一次对马可的判断(徒15:37-39)成为最后的定论。可能使徒要求大家热情接待马可的吩咐,不仅是给歌罗西信徒的,还是给整个小亚细亚信徒的。名词“吩咐”(ἐντολάς)指“做某事要遵循的指定规则”[5]。条件从句(“他若到了你们那里”,ἐὰν ἔλθῃ πρὸς ὑμᾶς)是一个三级条件句,指所阐明条件的不确定性。保罗不知道马可是否会到他们那里(虽然看上去很有可能)[6],但如果他真的去了,他希望他们有正确的回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应当“接待他”(δέξασθε αὐτόν)。该动词是一个异形词(形式是中间语态,含义是主动语态),用来描述在家里高兴和热情地接待某人。[7]

 

保罗在此提到马可,是为了委婉地告诉他们应当如何接待阿尼西母吗?这两个人在个人记录上都有污点,但如今都被摆在会众面前,配得上他们的接待、爱和恩典。

 

 

侍奉格言:在两个似乎完全不同的例子中,要求得到的恩典可能会成为给出去的恩典。

 

 

[1] Lightfoot, 234.

[2] Rienecker, 584.

[3] Lightfoot, 234.

[4] Moo, 338.

[5] Thayer, 218.

[6] Harris, 207.

[7] BAGD, 177.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资源介绍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