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基本单元:句子
我们学习句子的目的是为了分析作者的思路,以便更深地领会经文的意思。语法分析比其他圣经研究方法更依赖原文知识。作者的思路并不取决于英语结构,而是取决于原文中的结构。一般来说,原文的句子结构清晰明了,能够完整地译成英文,但有些时候,作者的思路在原文中也不清晰。还有一些时候,虽然作者的思路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中很清晰,但由于英文的结构与这两种语言不同,因此很难清楚地翻译出来。
出于这些原因,那些不太通晓原文的释经者在分析句子结构中的思路时,要依赖圣经翻译家或释经家。语法研究比其他任何用来确定经文含义的指导方法更为如此。虽然必要的圣经原文知识对于其他研究圣经的指导方法也有帮助,对于词语研究也比较重要,但对于语法分析来说则是必不可少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的思路在原文中都是比较清晰的,但有时还是会出现问题。在译本中,这样的问题通常不容易被马上发现,因为一位出色的翻译者的任务就是让读者明白文中的思路。那么,我们在阅读英文圣经时应该怎样发现类似问题呢?基本上有两种方法:(1)通过对照不同译本;(2)通过查阅评论性圣经注释。如果几种译本在某一思路上意见不一,那你基本上就可以肯定圣经原文有模棱两可之处,需要加以研究。
这时,对于因不懂原文而感到力不从心的英语研经者来说有一个好消息。第一,因为他分析语法结构的能力有限,他很可能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确定经文意思的其他指导方法上。当然,那些直接研究原文的研经者也能使用这些指导方法。但是,有一定原文语言功底的人往往过于关注语法分析,可能会不够重视其他指导方法和技巧,而这些方法和技巧可能在确定某段经文的含义时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在试图理解经文的过程中,使用英语的研经者也许更容易具备平衡的、多层面的释经工具。
第二,英语研究者可以自由地使用其他所有主要的指导方法,因此,他仅在语法分析领域完全依赖他人。但是,英语研经者在根据语法结构做出任何最终结论或重要解释之前都必须咨询他人,强调这一点很重要。虽然不具备原文知识的研经者无法对语法结构做出权威性的分析,但他能够有把握地借助一个好的英文译本分析圣经中绝大多数段落的思路。
那么,什么是“好”译本?我们知道,所有的圣经翻译者在翻译时都必须先理解或体会作者的原意,才能将这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但当原文意思模糊时,他们又会如何处理呢?一些译者强调结构,力图使译文的结构尽可能贴近原文。对于原文中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的地方,他们也会力图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对于严谨的圣经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好”译本,因为它提醒研经者留意翻译中的问题,让他有机会用他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来确定经文的含义。《美国标准版圣经》(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新美国标准版圣经》(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修订标准版》(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和《新钦定本》(New King James Version)都是这一类英译本。较新的《英文标准译本》(English Standard Version)也继承了这种翻译传统。
有些翻译者则更强调文意,胜过结构上的对应。对于他们来说,翻译者的任务是确定原文的意思并且将这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他们在最大程度上为英文读者做了解释经文的工作。对于不仔细研读圣经的人来说,这是个“好”译本,因为它将那些难解或模棱两可的经文意译了出来。这种方法被称为意译。《现代英文译本》(Today’s English Version)、《新英文圣经》(New English Bible)以及《新普及译本》(New Living Bible)都是这种译本。
还有些译者采用了一种更新的翻译风格,他们甚至不求大意复述,而是用当代语言随意地解释圣经,《信息版圣经》(The Message)就是一例。这种圣经对于趣味读经或用在讲道中表达某个用意来说还是不错的,然而对于严谨的圣经翻译来说却是祸害。
其他的译本介于两者之间。《新国际版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和《新当代译本》(New Living Translation)就是这样的例子,它们是比较折中的版本,在与原文对应方面比意译的译本要准确,但对于严谨的研经者来说并非最佳选择。
在查考作者思路时,根据以下问题对每一个思维单元进行分析会有帮助:
1.什么或谁是句子的主语?主语是名词、代词或可以充当名词的短语。
2.主语做了什么?动词指明主语的行动、状态或所处条件,被称为谓语。
3.什么或谁是行动的宾语?它既可以是直接宾语,也可是间接宾语。
4.句子中的各个部分都有哪些修饰语?修饰语包括形容词和副词。
5.句子中的各个部分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介词和连词指明这些关系。
6.句子的中心思想如何与前后句子的中心思想相联系?
下面让我们来举几个例子,看看句子结构和作者思路是如何影响经文意思的。我无意解决每段经文中的问题,而仅仅是想说明分析语法结构对于确定经文意思的必要性。
主语和指明主语行动或处境的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每一个句子都有主语和动词。在分析句子结构时,它们是首先要被确定的。
主语
有时主语虽未被直接表明出来,却能被意会,正如在祈使句中。例如:“(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去收他的庄稼”(路10:2)。“你们”到底指谁呢?解经家们的意见并不一致。主语可以是复数的,表明有不只一个人或一种东西在做出动词所描述的行动。
假如主语是代词,解经家们可能还有必要做些额外的工作。例如,当主语是他、她、它、这个、那个、你们、我们以及其他代词时,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词到底指谁或什么,是单数还是复数,是阳性、阴性还是中性。在英文译本中,类似问题并非总是明确的。例如,约翰告诉我们,耶稣“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1:11)。英文的各种译本对这句话都有不同的翻译:
他来到自己的,自己的不接待他。(英王钦定本)
他到自己的,但是他自己的没有接待他。(新国际版本)
他来到自己的家,他自己的人并不接待他。(修订标准本)
他进入到自己的领地,他自己的却不愿接待他。(新英语圣经)
即便在他自己的土地上,在他自己的民犹太人当中,他都不被接待。(当代圣经)
这五种不同的翻译表明,句子的主语并不明确。“他自己的”到底指谁或什么?如果查阅一下圣经注释,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在这个句子中具有不同的词性。第一个“自己的”是中性词,可以被翻译成“自己的东西”,但是第二个“自己的”是阳性词,指人。在某些译本中这一点并不明确,但翻译的关键在于这样一个认识:他自己的人,即那些本该接待他的犹太人,恰恰是拒绝他的。
动词
动词的诸多特点,很可能使谓语的分析成为研究句子结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翻译者需要回答以下问题:这行动是发生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时)?该动词表现的是一个事实、命令,还是一种猜想(语气)?主语是实施这行动的,还是接受这行动的(语态)?这行动已完成,还是未完成(态)?
例如,在著名的《罗马书》12章1-2节这一段经文中,希腊文动词的时态变化是应当注意的要点: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第1节说“我劝你们完全献上”,这里的动词是一个可以完成的动作,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2节中的动词则都是持续状态,其中“效法”有“停止受这个世界的影响,持续不断地抵制效法世界的压力”的意思。同样,“变化”也不是在教会呼召台前,或在一个迅速的决志中一次成就的事情,该动词是持续性的,要“因心意更新而持续不断地变化”。另外,第2节中的这两个动词都是命令,必须要遵守。
由于英语中的动词没有与希腊文相似的动词形式,所以一个动词所描述的行动到底属于何种类型在英文翻译中并不总是很明确。因此,用英语来研读圣经的人必须提高对任何一个动词的微妙意思的敏感度。如果某句话的意思会因为原文中可能存在的侧重点的不同而被大大改变,那研经者就一定要就此查考圣经注释书。
宾语
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语向宾语直接或间接地发出行动。耶稣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太16:19),“钥匙”在这里是直接宾语,指的是“被给予的东西”,而you(你或你们)则是间接宾语,承受行动的结果。但you是谁呢?是单数还是复数?基督是否就像罗马天主教认为的那样,指着彼得和他的继任者说这句话的?他是对教会的领袖,还是对所有的基督徒说的?
参考圣经注释或者希腊文原文,就会揭示you在原文中是单数形式。那么问题是,这到底指彼得一人呢,还是指所有与彼得一样的人?要找到答案,查看两章之后的一段重复相同应许的对应经文会有所帮助。“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8:18)。此处的you(你们)是复数形式。耶稣接着似乎在下一节中做出了解释:如果有两个人在地上就某事达成一致,天上的父就会为他们成就。紧接着,耶稣应许说:“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20)。难道这个应许不是给那些奉基督之名祷告,又有主与他们同在的所有基督徒的吗?彼得和那些与他一样的人,都可以通过祷告明白神的旨意。我们一旦从语法结构上确定了可能的选择和限制,接下来就可以应用另一些原则和指导方法来确定宾语了。
人们对于“他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诗37:4)这个应许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诗人是指神会按祷告之人心里所求的应允他,还是指神会把人应当有的愿望和向往赐给他?一个简单的词语研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译作“心里所求的”希伯来词其实是指“请求、恳求”。
另一个确定意思的方法是查阅平行经文。例如,《诗篇》78篇29-31节写道:“他们吃了,而且饱足。这样,就随了他们所欲的。他们贪而无厌,食物还在他们口中的时候,神的怒气就向他们上腾,杀了他们内中的肥壮人,打倒以色列的少年人。”
很明显,在这段经文中,他们没有得着正确的愿望,而只是得着了他们想要的。诗人应许,凡以耶和华为乐的人,才是祷告蒙应允的人。
修饰语
修饰语包括形容词和副词等,用来修饰或解释其他词语的意思。形容词告诉我们哪一个、多少个、哪一种;副词告诉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么样和到什么程度。即便是最简单的修饰语也可以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约翰福音》3章16节说,耶稣是神的“独生”爱子,由此可见,我们做儿子的名分与耶稣作为神子的名分是有区别的。这个修饰词关乎真理和异端的区别。整个从句也可以充当形容词。
副词通常是修饰动词的词,在英语中它们一般以ly结尾。犹大告诉读者们要“竭力为真道争辩”(犹3),耶稣应许他“必快来”(启22:20),这些副词意义重大。副词也可以是完整的一个从句,例如,我们知道完全具有基督的形象是将来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因为约翰说,“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约壹3:2)。我们要特别留意形容词和副词所施的限定。
显示关系的词语
我们还要特别重视显示与它之前或之后其他词语关系的词。
介词:介词又名前置词,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前,用来显示名词或代词与某个行动、状态或句子中的其他词之间的关系。例如,“使人有盼望的神”可以理解为“神是一位充满盼望的神”,“盼望”是他的属性之一,也可以理解为“神是我们盼望的源泉,是我们充满盼望的原因”。从语法上讲,这两种解释都说得通。因此,翻译者必须考查上下文,选择一种译法。
连词:因为连词连接思想,所以它们通常是理解一段经文的关键。这些思想可能由词语、短句或较长的句子表达。连词常常指明这些思想之间的关系。用来定义这些关系的连词如下:
1.时间:之后、正……时、之前、现在、那时、直到、当、同时
2.地点:在某处、随处、在……
3.原因:因为、由于、既然、鉴于、尽管
4.结果:因此、然后、所以、因而
5.解释:因为、由于
6.目的:为要、是为了、以致
7.对比:但、但是、然而、而、否则、尽管
8.比较:也、正如、跟……一样、同样、也一样、不但如此、比
9.继续:和、或者、不是……就是、既不……也不
10.转折:虽然……但是、尽管
11.条件:如果
12.强调:的确、只有
《哥林多前书》中有一个介词用法的例句。保罗说:“(以至于)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林前12:25,括号内的文字为作者添加)。“以至于”是仅指第24节,还是指之前的整个思想呢?神是要给那些有缺欠的肢体更大荣耀,好使身体之中没有分裂吗?如果是这样,“以至于”一定仅指前面的24节。这样,翻译者势必要思考,为什么给有缺欠的肢体更多荣耀会保证身体不被分裂呢?从语法上讲,“以至于”也可以指保罗在25节之前的整个思想,如此句子的意思就是:每个肢体的设计都是为了让整个身体共同运作,从而防止身体的分裂。因此,培养对连词的敏感、考查所有可能的解释是很重要的。
上下文
在研究语法结构时,一定要谨记直接的上下文。我们必须确定作者的中心思想如何与上下文中的其他思想相联系。
有些句子往往又长又复杂。《歌罗西书》1章9-20节就是一个希腊文长句。翻译成一个英文长句子后,即便用冒号、分号和逗号断开,也很难被理解。新美国标准译本(NASB)用了七个句子来翻译这段经文,英王钦定本(KJV)只用了三个句子。(和合本《圣经》用了八个句子,而中文标准译本只用了三个句子。——译者注)对比不同的译本往往能够帮助研经者理清作者的思路。
《彼得后书》1章是另一个含有一组冗长、复杂而又互相联系的思想的句子。翻译者必须追踪每一节之间的关系,确定从第1节到第11节的思路,例如第4节说:“因此……就得与神的性情有份。”到底什么可以使我们得与神的性情有份?还有什么比认识这一点更重要的吗?它是指认识神和耶稣基督我们的主吗(第2节)?是指神的神能吗(第3节)?是指一切由他的神能赐给我们的(第3节),还是指神自己的荣耀和美德(第3节)?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从头到尾追踪作者的思路,留意连接词。
让我们查考保罗在《以弗所书》3章14-19节那段优美的祷告文中的思路:
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从他得名),求他按着他丰盛的荣耀,藉着他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
注意这句话中的连词“使”、“叫”、“便叫”,并且留心看它们是如何将保罗祷告中的目的引向高潮——每一个请求都引入下一个潜在的更高、更伟大的目标。从语法上讲,这几个连词可以引出三个独立的祷告。但经文中的思想似乎显示出一种递进的联系,每一个祷告都建立在它之前的思路之上。从应用的角度来讲,每一个祷告都导致一个更宏大的结果,这个层层递进的祷告便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付诸实践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