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夫子)
请记得,耶稣拣选十二门徒的时候,死亡正逐渐向他逼近。宗教领袖对他的敌意日渐加深,他知道自己在地上的工作即将随着他的死、复活和升天达到极点。因此,从那时开始,他整个事工的性质就有了改变,当务之急便是训练一些人,因为他离开世间之后,他们将成为最重要的福音代言人。
如何拣选这些人呢?他先寻求天父的心意,“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路6:12)。
在《路加福音》前5章,作者清楚地让我们看见祷告是耶稣生活的一部分。《路加福音》5章16节说:“耶稣却退到旷野去祷告。”独自退到旷野去和天父谈话是耶稣的习惯,他在加利利各地承受了许多来自群众的压力,而旷野和山上比较僻静,他可以在那里祷告。
我们不知道耶稣去的是哪一座山,如果这是很重要的事,圣经一定会告诉我们。在加利利北部地区有许多丘陵和山脉,耶稣所去的那座山可能离迦百农不远,走路不久就可以到达。迦百农可算是耶稣服事的基地,他到附近的山上,并在那里彻夜祷告。
我们看到,每当耶稣知道自己即将面对非常重大的事件时就会祷告(请记住,这也是他被出卖的那晚所做的事——在客西马尼园祷告。在那里,他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避开耶路撒冷的紧张和忙碌。犹大知道他可以在那里找到耶稣,因为根据《路加福音》22章39节的记载,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是耶稣的习惯)。
我们在此看见耶稣真正的人性,他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宗教领袖对他日渐高涨的敌意已威胁到他的生命,他只剩下些许时间训练门徒,让他们能在他离开之后,把福音传遍全世界。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事实催逼着他到山顶上去,独自安静地向神祷告。他曾谦卑自己,取了奴仆的样式,降世为人。如今,他要自甘卑微至死,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这个时刻愈来愈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来到神面前,就像一般人所做的那样。他在祷告中寻求神的面,并和他谈论他将拣选出来承担重要职分的那些人。
请注意,耶稣在那里彻夜祷告。如果他天黑之前到山上,可能是晚上七八点,若他黎明前回去,应该是早上六点左右,这样算来,他至少连续祷告十个钟头。
若用英文表达他整晚祷告,需要好几个字,若用希腊文,则只要用一个字dianuktereuo,即这个字颇具深意,是指彻夜不停地努力做一件事,所以不能用以表示整夜睡觉,也不能用以表示整夜漆黑。既然这个字有整夜都辛勤劳苦之意,那就表明耶稣彻夜都保持着清醒,从头到尾都在为加诸于他身上的重担而不断努力地祷告。
在希腊文里我们还发现一件有趣的事,这在英文里是看不出来的。我们的英文版圣经说,他“整夜祷告神”。事实上,根据希腊文的用语,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他整夜都在神的祷告中(in the prayer of God)。当耶稣祷告的时候,他的祷告确实是神的祷告,他进入三位一体之间的交通(inter-Trinitarian communion),因此他所作的祷告正是神的祷告,是三位一体的三位在彼此交通。耶稣的祷告完全合乎神的心意,因为他自己就是神。在这当中,我们看到了耶稣的人性和神性融合在一起,这是多么奇妙的奥秘。就人性的层面而言,耶稣需要彻夜祷告,而就神性的层面来看,他所作的祷告正是神的祷告。
有一点请不要忽略,就是基督即将做出的选择非常重要,所以他需要花十至十二个小时祷告来预备。那他是为了什么祷告呢?为了能清楚地知道要拣选谁吗?我想不是,耶稣是无所不知的神道成肉身,他不会不明白神的旨意。所以毫无疑问,他是在为自己即将选派的门徒祷告,是和神谈论这项拣选任务中所蕴含的完全智慧,他也以门徒的中保身份在行事。
清晨,耶稣祷告完之后,回到门徒那里,开始教导他们。到了天亮,他叫门徒来(路6:13)耶稣教导的人不只是那十二个,“门徒”这个词在当时的情形下,泛指所有跟随他的人,其本身的意思是“学生、学习者”。耶稣当时必定有相当多的门徒,而他要从中选出十二个人来担任使徒的职分。
耶稣的时代,不论是在希腊文化还是在犹太文化里,杰出的拉比或哲学家常常会吸引学生,他们教学的场所不一定是教室或演讲厅,大多数的拉比或哲学家都四处讲学,学生则跟着他们,和他们一起生活。耶稣也使用这种模式教导跟随他的人,他是四处游走的教师,遍行各地。他教导的时候,就吸引人跟着他走,聆听他的教导。回到《路加福音》6章1节,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有一个安息日,耶稣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门徒与他同行,跟着他到各处去教导人,而他们在行进中,掐了麦穗当食物吃。
我们不知道耶稣有几个门徒。有一次,他差遣七十个人,让他们两两一组往他自己预备前往的各城、各地方去传福音(路10:1)。毋庸置疑,跟随他的人一定远超过七十个人,因为圣经告诉我们有许多群众跟随他。这又有什么不可能呢?他的教导清晰易懂,又带着彰显神大能的权柄,这和他们以前所听过的教导不一样。另外,他又有医病、赶鬼和使人复活的能力,满有恩典和真理。所以,他能吸引这么多门徒实在不足为奇,如果有人拒绝他,那才真叫人费解。不过,众人却真的拒绝了他,因为他传讲的信息叫他们觉得扎心。
在《约翰福音》6章,我们看见耶稣教导所带来的动力,这章一开始就记载了他喂饱五千个来见他的人(《约翰福音》6章10节说,男丁就有五千人,如果再加上妇女和孩童,人数很可能会多一倍,甚至更多)。那是奇特的一天,众人当中,已经有很多是跟随耶稣成为他门徒的人,许多人无疑也预备要跟随他,约翰写道:“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约6:14)这个人到底是谁?竟然可以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变出食物来。众人大半生都在耕作、收割、畜养牲畜、准备三餐,而耶稣竟然可以创造食物!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他们一定怀着这样的愿望,希望能享乐,能享用免费的,而且是已经准备好的食物。耶稣就是他们所盼望的弥赛亚,“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约6:15)。后来,他借着一连串超自然的方法避开这些群众,到最后,他甚至在海面上行走。
第二天,众人到对岸的迦百农找到了耶稣,他们成群地来找他,显然是希望他再给他们一些食物。他看见他们跟随他的动机不对,就斥责他们说:“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约6:26)当他们继续要求更多的食物时,耶稣告诉他们:“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约6:51)他们很难理解这番话,所以一直要耶稣做出解释,于是他继续说道: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约6:53-59)
这些话令人们大为不快,甚至有许多门徒开始重新考虑是否要跟随他,约翰写道:“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约6:66)
所以,耶稣的门徒来了又离开,众人先被耶稣吸引,随即又感到失望,在《约翰福音》6章所描述的某次特别情形下,耶稣甚至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约6:67)。彼得代表众人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约6:68-69)
那些留下来的人,是神用权能把他们引向他自己的儿子(约6:44),耶稣自己也特别吸引他们来亲近他,他告诉他们:“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约15:16)耶稣按自己的权能拣选了他们(除了他早已知道会出卖他的加略人犹大之外),又按自己的权能在他们里面动工,并借着他们做工,以保证他们会和他一同受苦并结果子,所结的果子会长存。在此,我们看到神基于恩典的拣选原则。
在耶稣拣选十二个门徒的事上,我们看到他用奇特的方式显出他拣选的主权。在一群或许有数百人的门徒中,他特别挑选出了十二个,并将使徒的职分分派给他们。这不是有人申请或自愿要找的工作,而是基督依自己的权能,在一大群人面前拣选并指派他们,并且是从一大群人中选出的他们。
对十二个门徒来说,蒙拣选是非常特殊的一刻。在这之前,彼得、雅各、约翰、安得烈、拿但业、马太和其他的使徒,都只是那一大群人当中的少数几个而已,他们和这群体中的任何人一样,都是学习者,都在跟随、聆听、观察、接受耶稣的教导。他们还没有得到任何正式的领袖职分,还没有被指派任何特别的角色,以至于能让他们在群体中被分别出来。基督拣选他们做使徒之前,他们和群体中其他的人没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是十二个人呢?为什么不是八个人?不是二十四个人?十二这个数字有象征意义,因为以色列有十二个支派,但以色列是叛教者,耶稣时代的犹太教代表旧约信仰的败坏,以色列人舍弃神的恩典,选择靠着行为得救的宗教。这种宗教强调遵守律法,充满假冒为善、自我称义、人订的规则和毫无意义的礼仪,所以它是异端,是依据亚伯拉罕的血统,而非亚伯拉罕的信仰。基督拣选十二个使徒,实际上是为新立的约指派新领袖,十二使徒则代表神的真以色列新领导人,这十二个人相信福音,而且延续了亚伯拉罕的信仰(参罗4:16),换句话说,这十二个使徒象征着对旧约时代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审判。
耶稣自己对这个作了很清楚的连结,在《路加福音》22章29-30节,他告诉使徒说:“我将国赐给你们,正如我父赐给我一样,叫你们在我国里,坐在我的席上吃喝,并且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
几乎每个以色列人都可以立即明白“十二”这个数字的重要性,凡听见耶稣传讲的人都很清楚他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他不断地谈论即将要来的国度。同时,整个以色列民族越来越期待弥赛亚很快出现,来建立他的国度。有人认为施洗约翰就是弥赛亚,但是约翰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耶稣身上(参约1:19-27)。他们其实非常清楚基督拥有弥赛亚身份的全部证明(约10:41-42),但因为他不是他们所期待的那种政治领袖,所以他们迟迟不肯相信(约10:24-25)。不过,他们必定了解耶稣的宣告,也对他充满着期盼。
耶稣公开任命这十二门徒为使徒,“十二”这个数字,其意义非常引人注目,且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使徒代表一个全新的以色列,是在新立的约之下的。他们受差派,避开了官方犹太教的宗教体系,表明了一个信息,即全以色列要受审判。显然,这十二个平凡的人注定要扮演不平凡的角色,他们代表十二支派的头,他们是活生生的证明,显明耶稣所要建立的国度,与大部分以色列人的预期大相径庭。
《路加福音》6章13节说“他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单单“使徒”这个名称就有重要内涵。希腊文的动词aposiello是“差遣出去”的意思,它的名词apostolos意思是“受差遣的人”。英文apostle是希腊文的音译而非意译,所以,apostles就是指“受差遣的人”。但他们不只是使者,“使者”的希腊文是angelos,由这个词,我们得到天使angel,即“受差遣的人”,含意是“大使、会议代表或官方代表”,比信差或报信者的意义更重要。
在亚兰文里有一个意思相当的词,就是shaliah(不要忘了,耶稣那个时代的通用语不是希伯来文,而是亚兰文,这也是耶稣自己使用的语言)。在一世纪的犹太文化里,shaliah是犹太议会(犹太人的最高议会)的正式代表,他行使犹太议会所有的权利,做它的发言人。当他发言的时候,他带着议会的权柄,所以,以色列人尊重并服从他,就像尊重并服从议会一样。但他从不传递自己的信息,他的任务是传递他所代表的那个群体的信息。大家都知道正式代表的职分,他受差派出去解决法律或宗教上的争执,当他行使职权时,他握有整个议会全部的权柄。有些重要的拉比也有他们自己的正式代表,“这些受差派的人”出去教导拉比的信息,代表他们拥有全部的权柄,甚至连犹太人的米示拿(犹太人用以批注律法的口述传统)也承认正式代表的角色,认为“被这个人差派出去的人就等于这个人”。所以,使徒职分的本质在犹太人中可谓众人皆知。
因此,当耶稣设立使徒,他表明的正是那个文化中的人十分熟悉的。这十二个使徒就是他的代表,是他所信任的正式代表,他们要带着他的权柄说话,要传讲他的信息,并行使他的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