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洁净的人,凡物都洁净;但是在污秽不信的人,什么都不洁净,而是连他们的心思和良心也都污秽了。
提多书1:15 NASU
要理解保罗现在提出的原则或格言,必须把它放在上下文中。它是在谈论克里特的假教师之后提出的,特别是在指出他们错误教导的犹太教本质之后(10、14节)。第一点是:在洁净的人,凡物都洁净(πάντα καθαρὰ τοῖς καθαροῖς)。保罗所说的“洁净的人”(τοῖς καθαροῖς)是指那些真正相信基督、不再靠行律法在神面前称义而得自由的人。他们在神面前是洁净的,因他们的罪已被饶恕,并且他们食用之前律法禁止的食物时,良心是洁净的。在以弗所,问题部分在于假教师“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就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谢着领受的”(提前4:3)。然而“洁净的人”知道“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为圣洁了”(4:4-5)。在基督里,神已经废除关于洁净和不洁净食物的礼仪律法(可7:19;徒10:11-15)。因此,保罗教导歌罗西人说,“不拘在饮食上,或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西2:16)
对于那些因信心而非律法获得义的人(腓3:9),“凡物都洁净”(πάντα καθαρὰ)。这些人可以吃过去禁止、现在却被宣布为“洁净”的食物,而不会在神面前玷污自己的良心。他们已经发现,他们并不是基于吃什么或不吃什么而从神面前得到义,因此可以自由地吃或不吃,而这不会影响他们在神面前的感受。“凡物固然洁净,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 ,就是他的罪了。”(罗14:20下)
与此相反的(但是,δὲ)是污秽不信的人(τοῖς δὲ μεμιαμμένοις καὶ ἀπίστοις)。分词加定冠词用作名词性实词(“污秽……的人”)。完成时指在过去某个时间他们成为污秽的人并且到现在一直如此。被动语态表明,他们是被外在的一些东西污秽的。保罗仅在此处和这句结尾处用到该动词。它具有一种礼仪上污秽的意味(约18:28;参来12:15;犹8节)。从上下文来看,该词在这里似乎确实有礼仪上不洁净的含义。这样一来,它就表示那些人曾给自己立下一个外在的行为准则,他们必须借此讨神的喜悦,后来却未能按照该准则生活。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在神面前是污秽和不洁的,因为他们未能按照准则生活。他们在与神的关系上设立这样一个仪文基础,自然而然就成为“不信的”(ἀπίστοις)。该词只是在表示信心(πιστὸς)的常用词基础之上加上否定前缀来表示否定。这样的人,虽然严守宗教规条,甚至使用“基督徒”的称号,他却是“不信的”,因为他不相信“因信而得的义”(罗9:30下)。
侍奉格言:借遵守律法而获得义,这只能使人最终走向绝望,而不会达到任何其他结果。
对这样的人,什么都不洁净(οὐδὲν καθαρόν)。原文没有动词,然而译者正确地给出了动词。这是这节经文中第三次用到“洁净”这个单词。表示否定的“什么都不”(οὐδὲν)表示直截了当、完全绝对且毫无保留。这样的人总是把可接受之物的范围越缩越小。他们的良心总是被一些新的事情冒犯。作为下一分句的铺垫,保罗可能是在暗示,由于他们内在本质已被污秽,一切他们手碰到的东西都变得污秽了(该2:13-14)。
他们想寻找洁净的事物,与此完全相反的(ἀλλὰ,而是)却是:他们的心思和良心也都污秽了(μεμίανται αὐτῶν καὶ ὁ νοῦς καὶ ἡ συνείδησις)。这里的动词是重复该句前面用到的动词。这里仍然是完成时被动语态,指过去的经历,即人外在的东西使他们污秽导致他们处于不洁的状态。保罗明确地指出被污秽的为何物。首先是他们的“心思”(ὁ νοῦς)。保罗是指他们的理性堕落了。福音应许因信称义,但他们拒绝福音,导致在神面前对洁净和不洁净不再有清晰与正确的思考。其次是他们的“良心”(ἡ συνείδησις)被污秽了。该词指规范人做出决定的道德意识。人的良心可以是“无亏的”(提前1:5、19)和“清洁的”(提前3:9;提后1:3)。拥有这样的良心总是与靠信心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提前1:5、19,3:9)。人的良心也能像“被热铁烙惯了一般”(提前4:2)。当人“离弃真道”(提前4:1)时就会出现这样的伤害。换句话说,他们放弃因信而来的义,而选择通过善工获得的仪文上的义。如此就永远无法蒙无限圣洁的神喜悦——每一个称义的努力都无法满足神的要求。因而,他们必须不断完善仪文,使其益加严格。这只会使人更加无法遵守仪文,因而心生愧疚,这愧疚——照他们的理解——只会使他们离神更远。他们心思和良心都污秽了,生活中找不到任何事物能让他们感受到“洁净”。
虽然代词是复数(“他们的”,αὐτῶν),“心思”(ὁ νοῦς)和“良心”(ἡ συνείδησις)却是单数。这个群体的特征是他们有一样的思维和道德评价方式。
深入思考:
1. 除了“洁净”和“不洁净”的食物,这些相同的原则在当代还可以应用在什么问题上?
2. 律法主义如何使人陷在越来越多的失败和绝望里?
3. 关于自由地活在因信而来的恩典之下,这节经文教导我们什么?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解经注释系列2——提多书》
作者:约翰·基钦(John Kit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