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研经工具首页电子图书馆的《麦克阿瑟研经指南》由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的部分讲道稿整理而成。
补充:《麦克阿瑟新约注释》(又名:生命宝训讲道注释 [以弗所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二三书、犹大书])已在研经工具上线,《麦克阿瑟注释圣经》预计今年底上线。请访问研经工具,使用更多资源。
向罪死,向上帝活(一)
经文:罗马书6:1–5
引 言
1. 背景
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书信阐述了几个重大的教义主题。保罗在罗马书1:1-17先对救赎作了简要的介绍和总结,而后对三大教义主题展开论述:(1)人的过犯(罗1:18-3:20);(2)人的称义(3:21-5:21);(3)人的成圣(6:1-8:39)。
保罗结束这封书信之前,探讨以色列如何有份与上帝未来的计划(9:1-11:36),举出切实的例子来讲解怎样成圣(12:1-15:13),并向罗马教会交代一些个人的事情(15:14-16:27)。
1)人的过犯
罗马书1:18-3:20让我们看到人何等罪恶满盈。可以说,这部分经文对于人离开上帝何等罪大恶极、何等没有指望、何等罪责难逃作出了最明确的解释。
2)人的称义
保罗探讨了人得救是靠着恩典、也是藉着惟独信耶稣基督的教义。为了回应人的迫切需要,上帝俯身来帮助不配的人,邀请他接受耶稣基督已完成的工,从而得着充分的赦免。保罗探讨完基督的工作时说:“律法本是外添的,叫过犯显多;只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借着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罗5:20-21)基督的工作极其全备,上帝的恩典远远超过罪的最大后果。
3)人的成圣
从第6章起,保罗阐述了第三条思想脉络:信徒的圣洁。人弃绝自己的罪,归向上帝,必然结果就是成圣。
2. 障碍
保罗知道,他探讨人类罪恶的方法势必让人抗拒福音信息。他善于事先料到对手的论点。他已有丰富的传福音经验,晓得可能引发何种回应。他知道应当填补哪些漏洞,才可有效地继续自己的论证。正因如此,他才在发起第三项论证的时候说:“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罗6:1)
1)律法主义者所受的捆绑
许多心存敌意的犹太领袖势必难以接受保罗对靠着恩典得救的论证,因为他们断定,这种论点必然导致反律法主义——对上帝律法的藐视。他们实际在说:“你的教义赋予人太多的自由。既然罪越多带来恩典越多,人就会继续不断地犯罪,好叫上帝显出更多的恩典。”他们断定,人得救若是惟独靠着恩典藉着信心,必定导致无所顾忌的自由,有可能使人觉得:“既然我越多犯罪才会得到越多的恩典,那我只管肆无忌惮地犯罪,好叫上帝赐给我恩典,从而得着更多的荣耀。”
律法主义者难以接受保罗的论证,因为他们认为人必须借着善行换取上帝的恩宠。法利赛人甘愿遵守律法的一切繁文缛节,甚至比写下律法的上帝还要严格。他们受律法的捆绑,看不到上帝的救赎恩典可以释放他们脱离律法。我们之所以晓得这些秉持律法主义观点的批评人士指责保罗反对律法,因为他在罗马书3:8说:“我们可以作恶以成善呢?这是毁谤我们的说我们有这话。”
现今也有人持同样的批评意见。许多人怀疑信徒的救恩永远稳固这一教义,因为他们觉得这赋予人太多的自由,他们声称:“你若相信救恩永远稳固,意思其实就是说,人在成为基督徒之后,可以随心所欲地犯罪,上帝反正都会赦免他。只管放心地纵情欢乐吧!”然而,这种说法背离了上帝的救赎恩典约束人,免得人误用恩典的清洁功用。
2)放荡不羁的反律法主义者
不但有批评人士以反面立场抨击保罗,而且还有人欣然接受他的论点,当作自身邪恶生活的正当理由。律法主义者反对保罗的论点,因为他们声称这种论点使人陷入反律法主义。这样一来,反律法主义人士(放荡不羁的人)欣然接受保罗的论点!这些人把保罗的论点发挥到极致,在恩典的掩护之下背弃对上帝的一切顺服。
(1)拉斯普金(Rasputin)的例子
拉斯普金是一位影响过罗曼诺夫(Romanov)家族的邪恶修道士,他曾教导和示范反律法主义的救恩观,一次又一次犯罪,事后假惺惺地悔改。他相信,你越多犯罪,上帝赐给你越多的恩典!所以你越多放荡无度地犯罪,也就越多带给上帝荣耀自己的机会。拉斯普金宣告说,你若只是一名平平淡淡的罪人,便没有带给上帝彰显荣耀的机会,因此你需要作个轰轰烈烈的罪人!
(2)哥林多人的例子
若说曾有一群人奉耶稣基督的名生活,完全不受正常的圣洁约束,这群人就是哥林多教会。他们特别明显地结党纷争(林前1:10-11)、体贴肉体(3:1-9)、乱伦(5:1-8)、结交世俗(5:9-13)、告状(6:1-8)、奸淫(6:12-20)、乱用自由(8:1-13,10:23-33)、鬼魔崇拜(10:19-22)、妇女不服管束(11:2-16)、混乱主的晚餐和爱筵(11:17-34)、乱用属灵恩赐(12:1,14:40)。这些胡作非为的事是放荡不羁者的标志,他们把恩典的教义推向极端。
3)平衡看待自由
然而,保罗绝不接受律法主义和放荡不羁这两个极端。他不愿放弃正确的恩典观去迁就律法主义者或者限制放荡不羁者。真正的救恩与成圣紧密相连。信徒不在律法的约束之下,但他不可随意藐视律法背后的精意:对上帝的顺服。正因如此,使徒保罗才以自己的风格写下罗马书。罗马书3-5章阐述你怎样得救(称义),罗马书6-8章阐述你得救之后怎样活着(成圣)。
在蒙救赎的人身上,不需要施加外部的约束,因为他们在圣灵的持续约束之下。信徒在心里办事,他们是以内心行事;而不是没有内在激励,只是表面上遵守一套规则。
在上帝的救赎行动当中,圣洁与救恩的份量相当,同为上帝赐给信徒的恩赐。当人蒙救赎的时候,不单单是一次超然的交易,还是一个转变的神迹。救赎不单单是一个司法事实,还是一个真实转变期。上帝不但说你已真的得救,而且开始使它名副其实!上帝宣告我们为义,并且开始让我们里面真有基督的义。
今天的教会搞明白称义和成圣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你若不过圣洁的生活,并未真正得救。我深信在很大程度上,美国教会是一个未蒙救赎的教会,因为教会里面实在太缺乏切实的圣洁。在自称认识基督的人身上,务要把上帝的生命表明出来。
本课内容
一、持反对意见的人(1节)
“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
1. 困境(1节上)
“这样,怎么说呢?”
保罗在这里指的是假想的反对者,但毫无疑问,有好些人反对他对上帝恩典福音的教导,他对付的是这类的人。他们曾多次指责保罗在传一种反对律法的福音。
1)使徒行传21:26-28
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第二天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进了殿,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只等祭司为他们各人献祭。那七日将完,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就耸动了众人下手拿他,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腊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
保罗从外邦教会募集奉献款项,救济耶路撒冷教会的穷人,随后带着几位外邦信徒代表,返回耶路撒冷交付捐资。他不但想从物质方面,而且想从属灵方面表达爱心,于是带着几个外邦人进殿许愿。他想让人看见,自己并未割断与犹太教的亲情。由于保罗带着这几个人进殿,爆发了骚乱。他们指控保罗糟践律法、圣殿、上帝,以及他们视为神圣的其他一切事物。何以至此呢?因为恩典的教义在他们听来似乎在教导人放纵。保罗原本想要表达的是,单单进殿既不能造就、也不能破坏人的灵性。造就或破坏人的灵性,在于他是否接受了基督。
2)加拉太书2:16、19
保罗说:“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我因律法,就向律法死了,叫我可以向上帝活着。”
犹太主义者——相信割礼是得救必要条件的犹太人——去到加拉太地区,发现有人在教导说,单单靠着上帝的恩典,就可以进入上帝的国。他们反驳说,必须先受割礼,然后殷勤顺服摩西的律法,惟有到那个时候,你才能进入上帝的国,这与今天没什么区别。大部分人认为,你必须遵守各种各样的规条才算属灵。他们认为,只有落实某些特定的规条,才能使人符合某种属灵模式。
3)犹大书4节
犹大说:“因为有些人偷着进来,就是自古被定受刑罚的,是不虔诚的,将我们上帝的恩变作放纵情欲的机会,并且不认独一的主宰、我们主耶稣基督。”
我认识一个传道人,他在整个公开侍奉期间,一直活在习以为常的罪中。他的教导一直在重点强调一件事,上帝的恩典带给人的自由。他常常传讲上帝的恩典,因为只有这样做,每天早上才能照镜子面对自己,完全符合保罗在罗马书6:1-2描写的情形。放纵主义的问题与保罗在罗马书本章阐述的事项,同样都在当代盛行。
但另一方面,曾有律法主义者指责我传讲上帝恩典的时候,别的规矩一概都不遵守。好些牧师曾对我说:“成为你教会的会友需要遵守哪些规定呢?”“你的会友是否必须先签名遵守一套规则,然后才能入会呢?”我回答说:“既然主让他们单单凭着信心进他的国,我们也应当按着同样的准则让他们进我们的教会。”许多人听完大吃一惊。我们既是上帝教会的代表,就不应当设定比他更高的标准。基督教从来都不是把一套规条强加在人身上,强迫他们变得属灵,上帝的计划更美好。
2. 问题(1节下)
“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
批评保罗的人争论说,恩典的教义在助长犯罪。他们说,既然上帝让不敬虔的人称义(参罗4:5),既然上帝无论如何都接纳我们,敬虔还有什么意义呢?
1)细节
第1节译作“仍”的希腊文是epimeno,它的意思是“居住”、“留在”或“停留”。希腊文的介词epi作前缀用来强化动词,圣经使用同一个希腊文描写住在一座房子里,或者以那里为居所(参徒15:34)。在罗马书6:1,保罗实际上是说:“我们可以仍然处在犯罪的光景之中,好叫我们看见恩典施行出来吗?我们这些已靠着恩典得救的人,还可以像得救前那样,与罪保持相同的关系吗?我们可以仍然住在罪的居所之中吗?”
2)重要意义
保罗也是在追问一个神学性的问题:称义和成圣之间是否有什么关联呢?有没有可能一个人真正得救,却依然处在同一种犯罪作恶的恶习之中呢?是否可能有一种超然的交易,对信徒的生活毫无影响呢?今天有许多基督徒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竟然说有可能。他们相信,只要你曾恳求基督进到你生命当中,从此以后无论你怎样生活,都可以放心,你一定上得了天堂。但这等于是说,称义之后未必有成圣。有人说,你有可能得救以后,绝对结不出一点果子来——没有切实的义。他们说,这种光景不值得羡慕、不是上帝的旨意、也不是最佳表现,但有这种可能性。我们来看上帝的道怎样评判这种观点。
二、回答(2节)
“断乎不可!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
1. 坚定的回复(2节上)
“断乎不可!”
和合本的译者把第2节的me genoito译作“断乎不可”,这四个字基本上表达出它的语气强调程度。这个短句是希腊文的一个习惯用语,用来表达最强烈不过的否定回应,相当于那种义愤填膺的忿怒。借用我祖母的话来说:“简直是死有余辜的想法!”当代的俗语可能是“没门儿!”和合本2010版也比较准确,将它译作“绝对不可!”(译者注:这段内容结合中文译本的情况作了调整,并未按字面意思翻译,下同。)竟有人提出信徒仍然可以习以为常地犯罪,这种想法让保罗深恶痛绝。他回答这个假想问题,并未先作某种精彩的论证,而是直截了当地说:“不可,不可,不可!绝不可以!绝对不可!”人若自称是基督徒,却依然留在习以为常的罪中,非但不可准许,也是不可能出现的事!这种想法极其令人愤慨。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Donald Grey Barnhouse)博士注释这节经文的时候写道:“称义的终点也就是圣洁的起点;倘若圣洁从未启动,我们有权怀疑称义从未启动。”[1]
2. 令人吃惊的事实(2节下)
“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
1)救恩的原则
“在罪上死了”这个短句是本章整个论证最根本的前提。
和合本译作“在罪上死了”,这是比较准确的译法。使徒保罗并不是指信徒天天向罪死的现在状态,而是已经向罪死了的过去行为(希腊文apothnesko,第二不定过去主动式)。保罗的论点是,当一个人接受基督作救主和主的时候,他已经向罪死了,所以基督徒不可能依然处在常常犯罪作恶的状态。
保罗的意思是说,死亡与生命是不可共存的,不可能同时间既是死的,又是活的。所以基督徒既然已经向罪死了,也就不可能还活在罪中。凡是归向基督的人都已与罪断绝关系,这个确定的行为就发生在过去那个得救的时刻。若有人依然活在犯罪的光景之中,他就是不信的人。使徒约翰说:“凡从上帝生的,就不犯罪……”(约壹3:9)依然常常处在犯罪光景当中的人就以证据表明,他从未离开未蒙重生的光景。
(2)救恩的永久性
你若把罪视为一个范围或领域,就会看到信徒不再活在罪的范围里面。然而这并不是说,基督徒从不犯罪。保罗的论证不过是说:信徒向罪已经死了,不再活在罪的范围里面。救恩不只是一次庭审交易,还启动了一个过程,把信徒改变成基督的样式。基督不但为信徒犯过的罪而死,而且还为信徒的身份而死。
(1)歌罗西书1:13
保罗说:基督“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
(2)哥林多后书5:14-17
保罗说:“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保罗的意思是说,既然基督死了,既然基督徒按着定义来说是在基督里的,因此所有的信徒也全都死了。既然基督从死里复活了,我们也从死里复活了——成为新造的人,向罪的领域,我们从前受奴役的范围,已经死了。
(3)歌罗西书3:1-3
保罗说:“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边。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上帝里面。”
好些人抗拒罗马书6:1-14的真理,因为他们担心一旦接受的话,意味着保罗指的是信徒的罪性已被根除。曾有人问我:“你是否相信,当你变成基督徒的时候,立刻成为完人呢?”我的回答一贯都是:“当然不信!没有一个基督徒在这地上可以绝对完全。”保罗想要表达的是,因为信徒向罪已经死了,所以根本不可能与归信以前那样,依然犯罪或者住在罪中。
三、论证(3-14节)
在罗马书6:3-14,使徒保罗解释向罪死了的意思,仿佛他是法庭上的一位律师。保罗好像上帝的辩护律师,出示一系列的逻辑真理,来解释信徒的全新状态。
1.信徒受洗归入基督(3节上)
“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
若有人以为基督徒可以随意犯罪,表明他根本不明白基督徒是什么意思。基督徒并不是单单被宣告为义,随后就可为所欲为的人。从定义来说,基督徒指的是接受了耶稣基督,并且渴望全然顺服他的人。救恩不单单是指上帝查阅天上的档案,在“下地狱的罪人”的词条上划一条线,用笔填上“得救”两个字。罗马书6:3宣告说,一个人得救的时候,他的生命与耶稣基督交融在一起。按保罗的话来说,信的人受洗(希腊文baptizo,“受浸”)归入基督。
1)哥林多前书10:1-2
保罗说:“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我们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
保罗在讲述以色列人在旷野的事。“受洗归了摩西”的意思是以色列人伏在摩西的权柄之下。受洗归了摩西,就是参与上帝在摩西生命当中所做的一切。摩西是上帝晓谕以色列人的管道,是他们通向上帝的锚。信徒则是在更深层、更深刻的意义上受洗归入基督。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0:1-2是以比喻的手法运用baptizo这个词,因为他指的并不是字面意义的水洗。他运用这个词的手法,类似于用圣灵给信徒施洗(林前12:13),指的是圣灵把各个信徒安置到基督身体上的工作。在罗马书第6章,信徒受洗归入基督,指的是与他亲密的、个别性的相交。
2)约翰一书1:3
约翰说:“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与基督联合)的。”
3)马太福音28:20
耶稣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耶稣是指他与所有信徒的密切联合。
4)哥林多前书6:17
保罗说:“与主联合的,便是与主成为一灵。”当一个人成为基督徒以后,开始与耶稣基督亲密联合。baptizo这个希腊文有一个很好的定义,指的是将某个人、地点或事物放进一个新的环境,从而永远改变了它与先前环境的关系。基督与信徒之间的联合是一个深刻的概念,在我们得荣耀之前永远都不可能全然明白(参林前13:12)。
5)加拉太书3:27
保罗说:“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保罗在这里把披戴基督(参罗13:14)等同于受洗归入基督。它们不过是两种说法,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6)歌罗西书2:11-12
保罗说:“你们在他(基督)里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礼,乃是基督使你们脱去肉体情欲的割礼。你们既受洗与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与他一同复活,都因信那叫他死里复活上帝的功用。”信徒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份与基督的受死、埋葬与复活。
7)哥林多前书6:15-17
保罗说:“岂不知你们的身子是基督的肢体吗?我可以将基督的肢体作为娼妓的肢体吗?断乎不可!岂不知与娼妓联合的,便是与她成为一体吗?因为主说:‘二人要成为一体。’但与主联合的,便是与主成为一灵。”保罗争辩说,信徒若是行淫与娼妓联合,也是让基督与这娼妓联合,因为他已与基督联合。
8)以弗所书2:5-6
保罗说:“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所有的真信徒都已与基督一同受死、与基督一同复活、与基督一同升天,此时此刻与基督一同作王。
9)启示录3:21
耶稣说:“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一般。
10)彼得后书1:3-4
彼得说:“上帝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敬虔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上帝的性情有份。”上帝已带领信徒脱离败坏,使他有份与他的神圣性情。
单单根据这些经文,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因为我们已与基督联合,所以不可能还像得救以前一样,与罪继续保持相同的关系。因为基督是永远圣洁的,所以我们也要变得圣洁。
罗马书第6章是否说的是受洗仪式?
许多人解释保罗在罗马书6:3-10的论证,认为他指的是水洗。然而,保罗只不过运用水洗的类比,来教导信徒与基督联合的属灵实在性。曾有人说:“假如保罗在这段经文当中不是在讲字面意义的水洗,他可以直接说:‘信基督的人全都信他的死与复活,因而与他联合,干嘛还要使用受洗这个词呢?’”保罗之所以运用水洗这幅象征画面,是因为它是对一种内在实质——信耶稣的受死、埋葬与复活——的外在确认。保罗并不是在倡导靠着水洗得救,那样一来,势必违背他刚刚在罗马书3-5章对得救乃是靠着恩典、而非行为的一切讲论。
洗礼是信上帝的一种公开象征。你在圣经上读到“洗礼”这个词,很多时候可以用“信”这个字来替换。使徒彼得说,洗礼是得救的记号,因为它是内心信基督的外在证据(彼前3:21)。提多在提多书3:4-5说的也是同一件事:“到了上帝我们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爱显明的时候,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借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保罗在使徒行传22:16说的也是这件事:“现在你为什么耽延呢?起来,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这些经文的意思并不是说人是靠着水洗得救,而是说水洗是真正救赎信心的象征。
罗马信徒非常了解洗礼的象征符号。当保罗在第3节说“岂不知”的时候,等于是说:“你们岂不知自己受洗的意义吗?你们难道忘记了洗礼象征着什么吗?”他们不晓得水洗象征着受浸归入耶稣基督的属灵实质。洗礼唯一有效的形式是浸水礼,因为独有这种仪式充分表达了信徒与耶稣基督的联合。可悲的是,许多人误以为水洗的象征仪式是得救的手段,而不是得救的展示。把一种象征符号转变为实质,等于抹杀了实质。就这件事来说,实质是惟独靠着恩典,藉着信基督才能得救。
2. 信徒与基督同死与活(3节下-5节)
1)信徒的旧生命(3节下-4节上)
“岂不知我们……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
信徒不但与基督一同受洗,而且与他同死。第4节的前半句是对第3节后半句的复述。
(1)我们在基督里的地位
我们得救的时候,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自己的葬礼!当一个人归信基督的时候,借着超然的神迹,象征性地把他带回基督自己的死,他也死在那里。信徒内心经历到一种死亡,从那坟墓出来的东西,与进坟墓的东西截然不同。我们向罪死,为要向上帝活着(10节)。向罪死,这是信徒在基督里新生命的起点。
(2)我们在基督里的实践
因为信徒在基督里是新造的人,所以他的生活方式与先前大不相同。正因如此,信徒不可能习惯性地犯罪,他现在活在一个不同的范围里面。有些人只不过把基督外添到他们的罪恶生活当中,这些人根本没有得救。当一个人归向基督的时候,他与基督同死,变成一个不同的人。信的人死在基督里,为要活在基督里。我们被称义,为要叫我们成圣,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事物。神学家查尔斯·贺智(Charles Hodge)说得好:“若不参与基督的死,也就谈不上参与基督的生。我们若不有份与他生命的大能,就不可能享受他的死带来的好处。我们必须与上帝和好才会圣洁,但随后若不变得圣洁,我们便不可能与他和好。”[2]
2)信徒的新生(4节下-5节)
(1)它的确定性
“……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4节下)
使徒保罗的意思是说,基督怎样死了,又怎样从死里复活,他的百姓也照样向罪死了,向上帝活着。保罗在第4节提到的荣耀,是上帝使基督从死里复活的事上,一切威严和大能的总和。上帝的荣耀怎样在基督的复活上彰显出来,信徒照样也应当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把上帝的荣耀彰显出来。
保罗所说的这种“应当”并不是要人尽义务的“应当”,而是上帝理当成就的“应当”。保罗在希腊文本当中运用了一个hina目的从句,这说明和合本译作“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非常准确。保罗在陈明一件事,信徒必定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正如基督复活的生命是他受死的必然结果,信徒的圣洁生活也照样是他复活和向罪死的必然结果。
保罗用“新生”的“新”(希腊文kainos)这个字,指的是一种新的品质或生命种类,而不是时间意义上新旧的“新”(希腊文neos)。现在义变成信徒与过去截然相反的行为模式,过去的显著特征是习以为常地犯罪。虽说罪时不时还会在信徒的生命当中显露出来,但决不会成为新生命的显著特征。
圣经充满了对信徒这种新生命的描写:我们领受了一颗新心(结36:26)、一个新灵(结18:31)、一个新名(启2:17)、一首新歌(诗40:3);他把我们看作新造的人(林后5:17;加6:15)、新人(弗4:24)。
第四节“一举一动”这个词指的是日常的属灵举止,这种含义贯穿于全本新约圣经的始末。当一个人成为基督徒的时候,他的人生方向发生转变,他开始行正直的路。他信基督以前的生命品质是邪恶的,但他在基督里新生命的品质却是公义的。
(2)它的成果(5节)
“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
保罗运用另一个类比来概括他的想法,从而确认了信徒新生命的真理。译作“联合”的希腊文是sumphutos,意思是“一同生长”。信徒一同长成耶稣基督的形状,这一真理使人想起约翰福音15:1-8节的葡萄树和枝子。
保罗的意思是说,既然信徒是在基督里一同长进,既然是他的大能使我们里面结出果子来,我们一定会渐渐地越来越效法他的模样。韩德利·慕勒(Handly Moule)主教曾说:“我们已经‘领受了那种和好’,好叫我们行事为人并不像从监牢获释一般远离上帝;而是与上帝同行,在他的圣子里面作他的儿女。因为我们已称义,所以应当成为圣洁,与罪隔绝,分别为圣归向上帝;不单单为了表明我们的信心真实无伪,从而有律法意义的保障;而且还因为这正是我们称义的目的,叫我们成为圣洁……葡萄树上的葡萄不单单是活生生地表明这棵树是葡萄树,是活的树,它们是葡萄树存在目的的产物。千万不要以为,罪人可以接受称义——而后为自己而活,那是一种深刻至极的道德矛盾。人若接受这种观念,只能说明他的整体属灵信仰起先就有错误。”[3]慕尔的意思是说,信徒身上若没有成圣,就不可能有称义。
称义与成圣之间的关系
保罗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8-10)人得救不是因为他的善行;但他得救却是为了行善。
查尔斯·卫斯理(Charles Wesley)在伟大的圣诗《怎能如此》[4]中写道:
我灵受困,多年在牢狱中,被罪包围,黑暗重重。
主眼发出复活荣光,我灵苏醒,满室光明。
枷锁脱落,心得获释,我就起来跟随主行。
卫斯理晓得,称义促使人成圣。倘若你已真正归信基督,上帝同时也已把你分别为圣。信徒是一个不同的人,倘若你并未有所不同,最好省察一下自己是否真有信心(参林后13:5)。基督徒是在基督里的全新创造,他已变成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救恩不是一种外添之物,而是一种转变。变成基督徒不只是领受了一种新的东西;而是变成一种新的东西。信徒向罪已死,因为罪在他的生命当中不再有永久的权势。救恩不只是上帝口头宣讲的东西;还是他在信徒生命当中真正做成的事!我们解释人与罪之间的关系,务要从这里说起。
专心解答下列问题
1.保罗在罗马书阐述了哪些主要的教义主题?
2.保罗在这封书信当中还论述了其他哪些方面的事?
3.请判断对错:罗马书1:18,3:20对人的罪恶本性作了很确切的解释。
4.人离弃自己的罪并归向上帝的必然结果是 。
5.请你列举并描述一下哪些人可能会反对保罗在罗马书第6章所作的论证。
6.请你解释哥林多教会为何是反律法主义的一个很好例证。
7.请判断对错:得救与成圣未必关联在一起。你可能有其中一样,却没有另一样。
8.救恩不单单是一种超然的 ,还是一个 的神迹。
9.今天的教会明白哪件事很重要?
10.请举出圣经上的例子,说一说别人怎样控告使徒保罗传讲反对律法的福音。
11.保罗问道:“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背后的神学课题又是什么?
12. 这个短句是保罗在罗马书第6章整个论证最根本的前提。
13.信徒是否依然活在罪的范围里面?请引用圣经来佐证你的答案。
14.信徒在得救的那一刻,有没有把他的罪性消灭掉?若是没有,保罗在罗马书6:1-14究竟在讲解什么事?
15.保罗在罗马书第6章用哪一条伟大的神学真理开始他的论证?请解释他的观点。
16.罗马书6:3-10是否真的是指水洗?为什么?
17.信徒向罪死的目的是什么?
18.信徒在基督里的生命有哪些不可分割的事物?
19.保罗说信徒一举一动当有新生的样式,他指的是什么事?
20.请判断对错:信徒在得救之后,罪还会在他生命当中显露出来,继续主导他的生活。
21.保罗运用哪个类比来描写信徒有基督复活的形状?
22.变成基督徒不只是 一种新的东西;而是 一种新的东西。
认真思考以下原则
1.在因信称义的教义上,保罗遭到律法主义者和放纵主义者的双重反对。整个历史上,两种类型的人一直都存在。律法主义者争辩说,因信称义和救恩永远稳固的教义赋予人太多的自由,因而促使人自以为可以习以为常地犯罪,也不会失去救恩。然而,放荡不羁的人却欢迎这种教义,为自己的邪恶辩解。你怎么看呢?一个人真的有可能得救之后,却仍然过不敬虔的生活吗?你是否过着不圣洁的生活,却自称得救呢?请你研读下面这几段讲论不圣洁生活的经文,确定它们是否在描述你的生活。祈求上帝在你自己的救恩上给你清楚的回答:哥林多前书6:9-11;加拉太书5:19-24;启示录21:8。
2.使徒保罗说,因为信徒已与基督一同向罪而死,一同复活,所以信徒应当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你是否行事为人有新生的样式呢?你周围的人是否清楚看见,你行事为人是顺从圣灵,而不是顺从这个世界呢?请你研读下面这几处讲论基督徒行事为人的经文,祈求上帝让你也这样行事为人:加拉太书5:16;以弗所书5:2;腓立比书3:17-18;歌罗西书1:10和约翰一书1:7。
[1] 《罗马书》第三卷,Romans, vol. 3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1], II:12
[2] 《罗马书注释》,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n.d.], p. 195
[3] 《罗马书》,[London: Pickering & Inglis, n.d.], pp. 160-61
[4] And Can it Be That I Should 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