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研经工具首页电子图书馆的《麦克阿瑟研经指南》由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的部分讲道稿整理而成。
补充:《麦克阿瑟新约注释》(又名:生命宝训讲道注释 [以弗所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二三书、犹大书])已在研经工具上线,《麦克阿瑟注释圣经》预计今年底上线。请访问研经工具,使用更多资源。
向罪死,向上帝活(二)
经文:罗马书6:6–10
引 言
1.圣徒的转变
1)约翰·牛顿的转变
18世纪的英国人约翰·牛顿(John Newton)早年离家到海上漂泊,最后在非洲安顿下来。后来任由一位黑人妇女摆布,似乎跟当时的正常角色颠倒过来。他山穷水尽,沉沦到极其卑贱的地步,靠那个女人饭桌上掉下来的零碎生存。年少的约翰夜间到地里挖山药,靠着它充饥。他的衣裳仅剩下孤零零一件衬衫,隔三差五到大海里洗衣服,后来逃离了受奴役的生活,投奔其他的非洲土著居民,跟他们在一起过放荡的生活。
然而,上帝藉着一位非洲宣教士搭救了他。牛顿先当上一名海运船长,后来成为耶稣基督的仆人。随后他写下许多首伟大的圣诗,最广为传唱的一首是《奇异恩典》。他成为英格兰一间教会的牧师,直至今日,教会的墓地还保留着牛顿亲自题写的碑文。根据他的自传[1],碑文上写道:
主仆约翰·牛顿:
从前不信道,放荡无度,
在非洲服侍奴隶。
因着我们的主和救主耶稣基督丰盛的怜悯,
得蒙保守、挽回和赦免,
受命传扬曾经被他长期竭力消灭的真道。
究竟是什么事极大改变了约翰·牛顿的生命呢?
2)使徒保罗的转变
使徒保罗在归信之前,以强暴手段逼迫初代教会。他论到自己说:“我从前是亵渎上帝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还蒙了怜悯……”(提前1:13)保罗还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上帝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保罗的意思是说,那个旧的我已经死了,现在活着的是一个新的我,他与基督合而为一。但问题依然是:究竟是什么事,如此震撼地、显著地改变了他呢?
3)哥林多信徒的转变
保罗向哥林多人宣告说:“不要自欺,无论是淫乱的、拜偶像的、奸淫的、作娈童的、亲男色的、偷窃的、贪婪的、醉酒的、辱骂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上帝的国。你们中间也有人从前是这样;但如今你们……已经洗净、成圣……了。”(林前6:9-11)究竟是什么事极大改变了所有这些人的生活呢?
我们可以在罗马书第6章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使徒保罗宣告说,惟有耶稣基督可以从里向外完全改变一个人。一个人信主耶稣基督的那个时刻,借着一个超然的神迹与他一同钉十字架,一同埋葬,随后又与他一同复活,有了新生命。信徒的生命实实在在得到改变。
保罗在罗马书6-8章阐述的伟大主题是信徒的必然成圣。在罗马书第5章,保罗宣称信徒称义的头一个结果是救恩的稳固。第6章讲论第二个结果——圣洁。主救我们,为要使我们圣洁。保罗对犯罪的哥林多人说:“写信给在哥林多上帝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林前1:2)就连哥林多的信徒,虽有各样的失败和罪恶,也必定走向圣洁。
复 习
一、持反对意见的人(1节)
1.困境(1节上)
2. 问题(1节下)
二、回答(2节)
1. 坚定的回复(2节上)
2. 令人吃惊的事实(2节下)
三、论证(3-14节)
1. 信徒受洗归入基督(3节上)
2. 信徒与基督一同死与复活(3节下-5节)
本课内容
三、论证(3-14节)
3. 信徒脱离了罪
“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6-7节)
当使徒保罗在第6节说“知道”的时候,他在提醒读者一个常识。说来可悲,今天他却无法再向教会提醒这件事。许多基督徒根本不明白他们在基督里的身份。为这个缘故,他们有太多的时候向罪乖乖投降。
我认识一位牧师,他建议两个人结婚以前一同洗澡,先彼此认识对方。他竟然告诉他们说,不用担心罪的问题,他说当我们犯罪的时候,不过是把我们旧的本性显露出来。他认为,旧的本性无论如何都会犯罪,所以信徒对此无能为力。但按照使徒保罗的话,信徒旧的本性已死,并已埋葬。铭记着这一点,我们怎么可能还会作罪的奴仆呢?你若秉持那种看法,认为信徒身上有双重性情,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为各种各样的罪寻找借口,把它们推脱到旧的本性上。
1)信徒旧的本性已被钉在十字架上
“……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6节上)
使徒保罗使用希腊文palaios来表达“旧”,不单单是指陈旧,还指用得破烂不堪的东西。[2]保罗的意思是说,我们旧的本性已用得破烂不堪,因而毫无用处,只适合丢在垃圾堆里。我们旧的本性是我们得救之前的状态——败坏、邪恶。保罗说:“罪是从一人(亚当)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5:12)在亚当里就是在罪里,但在基督里则是在恩典里。哥林多前书15:22说:“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既然如此,旧的本性也就是亚当的性情。
使徒保罗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希腊文ego——不再是我旧的本性),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上帝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若以为信徒既有一个旧的本性,也有一个新的性情,这是一种严重误解。信徒并没有双重人格。既然在信徒身上并不存在旧的本性这种东西,“旧人”的说法又是什么意思呢?
(1)以弗所书4:21-22
使徒保罗说:“如果你们听过他的道,领了他的教,学了他的真理,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使徒保罗在这里把旧人描述为信徒从前未蒙重生的自我。他在24节与之对比说:“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
有人猜想保罗是在发布一条命令,吩咐人脱去旧的本性,就仿佛它依然在信徒里面一样,但保罗不过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旧的本性已经死了。他在希腊文本当中使用了一个不定式,来描写信徒脱去旧的本性。释经家约翰·慕理(John Murray)把弗4:22译作:“好叫你们已经脱去从前行为上的旧人”。[3]这并不是一条命令,而是对事实的陈述。汉德利·莫尔(Handly Moule)主教这样来翻译这节经文:“我们的旧人,我们旧日的光景,在基督以外,以亚当为元首,因而在定罪之下,又在道德捆绑之中。它已与基督同钉十字架。”[4]释经家钟马田把它译作:“不可一如既往地生活下去,就仿佛你依然是那个旧人,因为旧人已死。不可如此生活,就仿佛它依然还在一般。”[5]就算有人坚持主张22节是一条命令,也只是用来确认一个事实,既然旧的本性已死,信徒就当践行这条地位性的真理。
(2)哥林多后书5:17
保罗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有一种流行的神学观念认为,旧人与新人彼此相争,但按着圣经来看却不准确。根据使徒保罗说的话,旧人已被脱去,由新人代替。
(3)歌罗西书3:9-10
保罗说:“不要彼此说谎,因你们已经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这段经文为以弗所书4:22提供了最好不过的解释,因为歌罗西书与以弗所书极其相似。保罗只不过在定义基督徒是什么样的人——已经脱去旧本性的人。
保罗在罗马书第6章坚持说,称义的教义使人完全脱离旧的本性。这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事实。若像有些人猜想的那样,信徒旧的本性钉死在十字架上,但又从坟墓中复活过来,这与保罗论证的整个要点相矛盾。信徒旧的罪性已被钉在十字架上,而不是处在被钉的过程当中。有人常常说:“我一定要把旧的本性钉在十字架上。”你若是这种想法,就在浪费时间,因为根据罗马书6:6,信徒的旧本性已被钉在十字架上。
信徒是新造的人,虽说尚未得着成全,依然是新造的人。旧人没有重生,新人却蒙了重生。信徒是新人,旧人已不复存在。救恩促使信徒的性情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若有人自称信基督,却跟以前一样,仍然与罪保持相同的关系,无论他们嘴上怎么说,都尚未得着救赎。
2)已使信徒的罪性丧失功能
“……使罪身灭绝……”(6节中)
(1)名词
对“罪身”的最好理解,是把它解读为罪对不信之人生命的绝对管辖。人的身体在得救之前完全受制于自己的罪性。“身”不但指物质身体,而且也指心思意念。然而,因为信徒已与基督联合,所以不再在罪的控制之下。
在使徒保罗看来,罪与人的身体关联在一起。他在罗马书第8章说:“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10节)随后又说:“然而,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籍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11节)保罗提出,信徒的物质身体与罪之间有一种关联。他在罗马书8:13说:“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后来又在23节说,我们“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只要信徒有一个身体,就一定会常常与罪争战,身体就是罪的桥头堡。
有些注释圣经的人解释说,“罪身”这个词指的是罪的整体范围。但我认为保罗不过是指在信徒生命当中旧的本性已被钉在十字架上,罪已不再作王。然而,这并不是说物质身体一味地行恶,只知行恶。我们的身体显然有行善的潜在能——不然又怎能把它们当作活祭献上呢(参罗12:1-2)?信徒在得救之前,罪全然辖管和控制他的生命。然而,一个人得救之后,罪不再独断专行,信徒不再作它的奴仆。正因如此,信徒犯罪是愚蠢的做法,因为他用不着犯罪,罪的辖制已被打破。
(2)译法
和合本把希腊文katargeo这个词译作“灭绝”,这是不正确的译法,给人留下一种信徒的罪性已被根除的印象。因此好些人教导说,信徒的罪性在得救的时刻已被根除。这种教导称为完美主义教义。然而,katargeo的字面意思是“使之失去机能或功效”。这个特定的希腊文在新约圣经出现了27次,在罗马书使用了6次:
①罗马书3:3
保罗说:“难道他们(以色列人)的不信,就废掉(katargeo)上帝的信吗?”“废掉”这个词的意思不可能是“灭绝”,因为没有一样东西能够灭绝上帝的信实。新译本的译法更为准确:“难道他们的不信会使上帝的信实无效吗?”
②罗马书3:31
保罗说:“这样,我们因信废了(katargeo)律法吗?断乎不是!更是坚固律法。”这节经文不可能指的是除灭律法,因为律法是永恒的。
③罗马书4:14
保罗说:“若是属乎律法的人才得为后嗣,信就归于虚空,应许也就废弃(katargeo)了。”这里使用的是同一个希腊文,和合本2010版的译法更为准确:“……应许也就失效了。”上帝的应许决不可能除灭。照样,信徒的罪性失去控制力,丧失了机体功能。
④罗马书7:2
保罗说:“就如女人有了丈夫,丈夫还活着,就被律法约束;丈夫若死了,就脱离了(katargeo)丈夫的律法。”这节经文的意思显然不是说,如同罗马书6:6对同一个希腊文的译法,把女人灭绝,它的意思不过是说,她的婚姻现在已经失效。大家不再认为她依然与已死的丈夫保持婚姻关系。
希腊文学者约瑟夫·亨利·泰尔(Joseph Henry Thayer)说,katargeo的意思是“使之闲置、失业、不再活动、失去机能、夺去体力、夺去力量、影响或能力,使之落空,使之没有功效。”[6]信徒罪身的控制力已被剥夺。菲利普斯(J.B. Phillips)的新约译本把罗马书6:6正确地译作:“我们切不可忘记,我们的老我已与他一同死在十字架上,为要打破罪对我们的辖制。”汉语的新译本也很正确:“我们知道,我们的旧人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使罪身丧失机能,使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
(3)功用
①哥林多前书6:19-20
保罗说:“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上帝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上帝。”保罗的意思是说,既然你们的身子是圣灵的殿,不在罪的辖制之下,就不应当参与淫乱的罪。
②罗马书12:1-2
保罗说:“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③罗马书7:18、23
保罗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在这两节经文当中,保罗指的都是他的人性——那种与生俱来追求犯罪作恶的喜好。犯罪的本能、爱好和意愿变成撒但攻击信徒,引诱他们犯罪的桥头堡。在保罗的词汇当中,身子是罪在信徒身上显出来的工具。身子是信徒未得救赎的那一部分,撒但正是在这里引诱信徒犯罪。
没有重生的人没能力为上帝行善。不信的人可能有些举动,在人来看或许有几分良善,但就上帝而论并不是善行,因为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林前10:31)。不信的人有可能做一些造福他人的事,但对上帝来说毫无价值。只有当一个人成为基督徒以后,才能打破罪的辖制。只有到那个时候,他才能得到一个新的掌管媒介——圣灵——靠着圣灵合宜地荣耀上帝。
④罗马书6:16-18
保罗说:“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感谢上帝!因为你们从前虽然作罪的奴仆,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就作了义的奴仆。”上帝是信徒的新主人,罪不再是辖管他的主人!
⑤加拉太书5:24
保罗说:“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信徒的肉体虽已失去辖制人的功能,但它未必不复存在。正因如此,信徒务要控制他的肉体,千万不可任凭它控制自己。
3)信徒的主人不再是罪(6节下-7节)
“……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
两块田地
[7]钟马田讲过一个很好的比喻,来形容信徒和他的人性或罪性。设想有两块田,有一条马路把它们隔开。信基督之前,钟马田的整个人生全都活在撒但作王的那块田里。每次都是撒但吩咐他做什么事,他的人性直接在罪中回应。马路另一侧的田地由基督掌管。靠着上帝的恩典,他信了基督,穿过马路进入新的田地。这块田在基督的治理之下,按着他的公义和圣洁来管理。在钟马田的生命当中,基督是新的统治者,新的君王。钟马田说,在他的经验当中仅有一个问题,有时候还能听见撒但从马路对面向他咆哮着发号施令。虽说他已不再在撒但的辖制之下,但撒但却有一种诡诈的手段,能勾起他的兴趣,去做他所命令的事。许多人明明已得着释放脱离了撒但,却又受撒但牵引诱惑。[8]
(1)不变的事实
使徒保罗的意思并不是说信徒不会犯罪,而是说,罪不再是基督徒生命当中的主导力量。非基督徒做不了别的事,只会犯罪(参赛64:6),基督徒却已得着能力,可以行义。我们藉着参与基督的死与复活(罗6:3-5),旧的本性已死,罪身已丧失机能,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保罗说:“你们从前虽然作罪的奴仆,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就作了义的奴仆。”(罗6:17-18)
(2)控制力量
信徒生命当中的控制力量是恩典、敬虔、仁义和圣洁。保罗在第7节再次确认了这一点:“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信徒旧的本性已死,已变得毫无权势。正因如此,基督徒犯罪极其愚蠢,他用不着犯罪!但使徒保罗的意思并不是说,信徒已经脱离了罪的存在。只要信徒还活着,就会仍然与犯罪的习惯和意愿争战。保罗的要点是说,既然已与基督同死,罪便不再辖制信徒。然而,倘若基督徒陷入罪中,照样免除不了罪的后果。因果原则的铁律(加6:7-9)依然适用。
①彼得前书4:1-2
彼得说:“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你们存这样的心,从今以后就可以不从人的情欲,只从上帝的旨意,在世度余下的光阴。”彼得在重申保罗说过的话,因为信徒已与基督同死,所以罪的辖制已被打破。
②罗马书7:20
保罗说:“我若去作所不愿意做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信徒犯罪的时候又是怎么回事呢?不应当怪罪在他里面的新性情,住在他身子里的罪才是真凶,这是信徒唯一尚未得着救赎的部分。
③彼得后书1:3-4
彼得说:“上帝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敬虔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上帝的性情有份。”
信徒的新性情是上帝栽种在他里面的神圣性情,乃是上帝的生命放置在人的灵魂当中。信徒犯罪的时候,乃是世上的罪环绕在他四周,试探他犯罪。但随着信徒天天顺服上帝,就会拒绝顺从这种试探。称义的人已得释放,脱离了罪的权势。
4. 信徒向罪死了
“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上帝活着。”(8-10节)
1)确定性
“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8节)
使徒保罗重申了他在第3和第5节讲述的观念,信徒已与基督同死,他们也与基督一同复活,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保罗使用将来时态(汉语以“必”来表达),并不是指到了天上以后,而是指信徒从得救的时刻起,必定走向圣洁。所有的真信徒都有份于我们的主那种圣洁的生活。
2)得胜者
“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9节)
信徒确定在基督里有新生命,根源在于一个事实,基督再也不用死。因为当基督从坟墓出来的时候,他已证明自己打破了罪与死的辖制。当基督胜过死亡的时候,他也胜过了罪,因为罪与死密不可分。基督的复活决定性地、彻彻底底地最终胜过了死亡(参林前15:54-57)。
3)高潮
“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上帝活着。”(10节)
(1)基督为罪而死只有一次
基督一次为罪而死,这是新约圣经一个重要的神学观念,在希伯来书尤为显著。希伯来书10:10-14说:“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凡祭司天天站着侍奉上帝,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这祭物永不能除罪。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上帝的右边坐下了,从此等候他仇敌成了他的脚凳。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作者多次阐明这一点(希7:27;9:12、26、28)。基督从死里复活的时候,证明自己打破了死的权势。信的人既然与基督一同死与复活(罗6:3-5),也永远打破了罪的权势。
(2)基督为赎罪而死
许多神学家绞尽脑汁来理解保罗“(基督)向罪死了”这句话。有人试图教导人说,它的意思是说信的人不再轻易对罪动心。但我们从经验得知,事实并非如此。这句话是明确指着基督说的,而不是指信徒。基督从未对罪动过心,因为他不能犯罪(希4:15)。他从未受害于罪的辖制,因为他是无罪的。
也有人教导说,这句话是劝勉信徒向罪而死。但这种教导与整个罗马书第6章相矛盾,因为这一章说信的人已经向罪死了。肯定不能说,基督也当向罪而死。
还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基督向罪死了以后,变成完全人。但这种说法不可能正确,因为基督一向都是完全的。基督向罪死了有双重含义:
①罪的刑罚
罗马书6:23说:“罪的工价就是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满足了罪的要求。既然信徒已与基督同死,他们的债已经还清。无论是谁,最终都要作一个选择:要么永远在地狱里偿还自己的罪债,要么让基督替你担当刑罚,这是由你来选择的事。
②罪的权势
基督的死不但免除了罪的刑罚,而且打破了死的权势。保罗宣告说:“上帝使那无罪的(基督),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林后5:21)设想把世上一切的罪全都担在基督的肩头上,简直难以置信;但他借着死在十字架上,又从死里复活,担当了极重无比的罪,也打破了罪的权势。然后基督让信的人进入一种新的状态,不再在罪的辖制之下。
毫无疑问,奥古斯塔斯·托普雷迪(Augustus Toplady)心里想着基督受死的双重性质,他在圣诗《万古磐石》里写道:“洗我一生诸罪孽,使我免于主怒责,使我污浊成清洁。”信的人与基督同死的时候,不但蒙拯救脱离了上帝的忿怒,而且使他成为清洁,因为藉着基督,他已向罪的权势死了。
4)总结
大卫·尼达姆(David C. Needham)写过一本使人受益匪浅的书,名为《长子的名分:基督徒啊,你知道你是谁吗?》[9]他在书中指出,基督徒不只是一个得着赦免、上得去天堂、领受圣灵、有了新性情的人,基督徒已变成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人。按着最本质的性情来说,基督徒是圣徒,是上帝的儿女,是天上的杰作和国民。不但在上帝心里有这种地位,而且在这地上也真正是这种样子。我们在引言部分提到,约翰·牛顿的人生在归向基督以前是凄惨的。他在归信以后写道:“我并未达到应当有的样子,也未达到巴不得有的样子,甚至没达到盼望达到的样子。但靠着基督的十字架,我不再是以前的样子。”[10]
专心解答下列问题
1.是什么事彻底改变了约翰·牛顿、使徒保罗和哥林多信徒的生命?
2.请判断对错:许多不同的组织和宗教都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
3.保罗在罗马书6-8章阐述的伟大主题是信徒的必然 。
4.当代基督教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什么?
5.信徒旧的本性怎样了?
6.在亚当里和在基督里的区别是什么?
7.请判断对错:若以为信徒既有一个旧的本性,又有一个新的性情,这是严重的误解。
8.圣经上“旧人”这个词的正确含义是什么呢?请引用圣经佐证你的答案。
9. 若有人自称信基督,却跟以前一样,仍然与罪保持相同的关系,他们尚未得着 。
10.请判断对错:一个人归向基督以后,不可能再犯罪。
11.信徒生命当中的控制力量是什么?
12.信徒的生命植根于什么确据?
13.什么事证明基督借着死打破了罪的权势?
14.保罗说基督向罪死了,这句话的双重含义是什么?
认真思考以下原则
1.按照罗马书第6章所说,旧的本性代表得救以前的人,他仅仅存在于习以为常的犯罪光景之中。然而,新的性情却是描写重生的人,他过一种公义圣洁的生活,使上帝得着荣耀。圣经在这里并不是说信徒已变成完全人,但他确实在走向完全。你生命的显著特征是旧的本性还是新的性情呢?你是活在习以为常的犯罪光景当中呢?还是有常常行义的标志呢?请你研读以下几处约翰一书的经文,帮助你解答这个问题:1:6-10,2:15-19和3:9-11。你生命的显著特征若是不义,就当悔改你的罪,承认耶稣基督是你的主和救主。
2.每个信徒都已与基督同死,因此得着释放,脱离了罪的刑罚、权势,并且最终脱离罪的存在。你是否脱离了罪的刑罚呢?你是否还受它的奴役呢?你是否想打破罪的权势呢?请你按照给出的顺序读以下几处经文,祈求上帝让你有一天得着特别的恩典,与罪的存在隔绝:罗马书3:23,6:23和10:9。
[1] 《逃出深渊:我的自传》,Out of the Depths: An Autobiography [Chicago: Moody, n.d.], p. 151
[2] 阿博特·史密斯《新约圣经手动希腊文辞典》,G. Abbott-Smith, A Manual Greek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Edinburg: T & T Clark, 1981], p. 334
[3] 《行为准则》,Principles of Conduc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7] 参见pp. 211-19
[4] 《罗马书》,London: Pickering & Inglis, n.d.], pp. 164
[5] 《罗马书:第六章的讲解》,Romans: An Exposition of Chapter 6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2], p. 64
[6] 《新约圣经希英文词典》,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2], p.336
[7] 《罗马书》卷二,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vol. 2 [Grand Rapids: Eerdmans Pub. Co. 1965] p. 128
[8] 慕迪《我们证实不了此事》,MOODY: WE CANNOT DOCUMENT THIS。译者注:由于没读过这本书,不了解书中内容,姑且如此翻译书名,可能不准确。
[9] Birthright: Christian, Do you Know Who you Are? [Portland:Multnomah, 1979]
[10] 慕迪《我们证实不了此事》,MOODY: WE CANNOT DOCUMENT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