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普通圣徒

 

哥林多教会一片混乱,异端横生,道德败坏。他们狂妄自大,四分五裂;纵容最下流的德行,彼此对簿公堂,炫耀在基督里的自由,破坏主的圣餐制度,误解属灵恩赐的目的,不清楚信徒将来复活的事。然而,保罗在写给他们的信中,称他们为“圣徒”(林后1:1)或“蒙召作圣徒”的人(林前1:2)。

 

词语的流行意思,通常会根据词语的一般用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承认乱七八糟的哥林多人是圣徒。我们会说他们世俗、淫乱、不成熟,但绝不会称他们圣徒。据罗马天主教传统,只有品格卓越、成就超凡的基督徒,死后才可以授予圣徒称号。我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备受尊崇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逝世才几个月,把他封圣的情绪已经高涨开来了。

 

显然,在过往的教会历史上,大多数最早期的使徒(包括保罗)都成了圣徒。我祖父是圣保罗卫理公会的一员。我们市里有圣约翰浸信会。一位长老会的朋友是圣安德鲁礼拜堂的牧师。我曾在圣托马斯公会教堂讲过道。甚至代替犹大成为使徒的马提亚,也有人纪念他,于是就有了澳大利亚悉尼的圣马提亚大教堂。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梵帝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现在,除了罗马天主教和正教传统,“圣徒”一词几乎不再使用。即使用到这个词,也常是形容某人(一般是长者)格外虔诚的品格。要是听到有人说:“世界上如果有圣徒,我奶奶就是。”我们的脑海里马上浮现一位善良、仁慈的女人,她有规律地读经、祷告,并且以善行出名。

 

那么,保罗怎么会把混乱的哥林多信徒叫做圣徒呢?其实这称呼似乎是保罗的偏好。在几封书信里,他都这么使用圣徒一词,也往往把信徒叫做圣徒(比如罗716:15;林前1:2;林后1:1;弗1:1;腓1:14:21-22;西1:2)。那么,为什么连问题多多的哥林多“普通信徒”保罗也呼为圣徒呢?

 

答案在于这个词在圣经里的意思。圣徒的希腊语是hagios,它指的是存在的状态,而不是人的品格。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分别出来归给神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个信徒,甚至是最普通、最不成熟的信徒,都是圣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的实际用词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做圣徒”(1:2)。我们也许会惊奇:保罗于此又使用了“成圣”一词,这个词与圣洁的生活相关。“成圣”和“圣徒”两词都源于同样的希腊语词族,圣徒就是成圣的人。虽然听起来有点奇怪,保罗的话按字面意思改写一下,就成了“在耶稣基督里分别出来,蒙召作被分别的人”。

 

为何分别?更好的问法是“为谁分别”?答案是“为神”。每个真正的信徒都是为了神而被神分别。保罗曾经这样描述主耶稣基督:祂是为我们舍了自己的那一位,救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多2:14)。而且,在哥林多前书6:19-20,保罗告诉我们:“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这两节经文连在一起,有助于理解圣徒的意思。圣徒就是耶稣基督用十架上的宝血买来的人,已经分别出来归给神,是属神的产业。

 

分别出来或分别开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家附近的美国空军学院是很好的类比。学院学员第一年的待遇和公立或私立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完全不同。从下车踏入学院的那一刻起,直到学年的末了,他们接受极为严格的训练。设计这些训练的目的,是要把他们从闲逸的美国青少年改造成训练成有素、自律的学员,预备担当军事长官。虽然这种训练会随着学年的过去而放松,但永远不会撤销。即使是学院高年级的学生,仍然必须达到一定的学术和行为标准。

 

为什么空军学院和普通大学如此不同?因为这些年轻人是被美国政府真正地“分别出来”,培训成为空军长官。训练一个学员,四年要花费政府超过三十万美元。学院的目的不是培养年轻人成为学校教师或华尔街银行家。学院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培养美国空军长官。学员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被“分别”出来。

 

每个新信徒都被神分开,分别出来归给神,要成为祂儿子耶稣基督的样式,这就和青年人进入美国空军学院的情况相似。从这意义上说,每个信徒都是圣徒——脱离了原来的罪恶生活,被神分别,随着生命的转变而越来越荣耀神。

 

从这个术语的圣经意义上讲,圣徒地位并不是成就和品格带来的身份,而是存在的状态——一种由神的灵产生的全新生命形态。保罗的描述是“从黑暗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徒26:18),同时“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西1:13)。

 

成为圣徒靠的不是行为,惟靠圣灵超自然的迅捷作为,在心灵深处作工,改变我们,我们才真正成为在基督里新造的人(林后5:17)。以西结书36:26也预言般地描述过这种状态的转变:“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死的,没有回应的心),赐给你们肉心(活的,有回应的心)。”

 

前面两段似乎暗示了圣徒不再犯罪。如果故事到此为止,就再好不过了。天哪,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这样。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就会承认:几乎在每个清醒的时刻,我们都会在思想上、言语上、行为上犯罪。即使最好的行为,也被不纯的(掺杂的)动机、不完美的表现玷污。我们有谁可以说“我爱人如己”?当然,混乱的哥林多教会已经展示了圣徒的态度和行为完全可能罪大恶极。

 

为什么这样?为什么神的应许和我们的日常经历之间竟有鸿沟相隔?答案就在如加拉太书5:17的经文中:“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为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

 

加拉太书5:17里描述的灵与肉的游击战时刻发生在每个信徒心里。正因为如此,彼得敦促我们“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彼前2:11)。所以哥林多后书5:17和以西结书36:26谈到的虽然是每个新信徒心里一定会发生的决定性变化,但这不是立刻外显和彻底的改变。然而,对这种内在挣扎的认识,不应当成为犯罪的借口。我们要铭记:我们是受呼召被分别给神,过属神生活的圣徒。

 

所以保罗在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一封信的开头,就称他们为“在基督耶稣里(被神)分别成圣、蒙召做圣徒”的人。之后又在余下的信里热切地劝诫他们,行事为人要像圣徒。从某方面讲,保罗的书信可以总结为:“你们是圣徒,行为就要像圣徒!”有的时候这个观念可以表达得更简洁:“做你自己。”也就是活出本真的状态。所以,圣徒一词虽然基本描述了分别给神的全新存在状态,其中依然包含这样的观念:我们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圣徒的样式。

 

五十多年前我在美国海军当军官,那时候有这样的说法:“行为与长官身份不相称。”这样的说法涵盖了各种各样的行为,从招致训斥的微小过犯,到要上军事法庭的大罪。但这种说法实则超越了对越轨行为的描述;它宣告该行为与对军事长官的期待不一致。有此行为的长官没有尽责,没有做长官应当做的事。

 

也许可以采用一个类似的说法形容信徒:“行为与圣徒身份不相称。”这种说法会使我们骤然停顿,不是吗?我们说三道四、急躁不安、怒从心起时,这说法可以提醒我们:我们的行为与圣徒身份不相称。我们此时的行为很像哥林多人,即使不是同样严重,在原则上讲则是一样的。我们此刻的生命和我们的呼召相去甚远。

 

圣经形容行为与圣徒身份不相称的用词是“罪”。就像“行为与长官身份不相称”涵盖各样不端行为,“罪”这名词也包括各样不当行为,从闲话到奸淫,从急躁到谋杀。显然罪的严重程度不同,但最终罪就是罪,它是在行为上与圣徒身份不相称。

 

但问题是我们不把自己当成圣徒,也不承担新的身份所负有的责任——活出圣徒的样式;我们也不觉得闲言、急躁之类的行为是罪。罪属于我们基督徒群体之外的人。我们能从社会无耻无德的行为里毫不费力地鉴察罪,却看不到我称作“圣徒可接纳的罪”。事实上,我们像社会一样,一直否认生活中的罪。那么,就让我们继续谈论罪以及对罪的频繁否认吧。

 

下一篇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