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抑郁是什么样的?
定义并描述此问题
一个人因担心有严重抑郁的妻子而预约了精神病医生。当他们走进办公室时,医生先问了一些问题。在交谈时,医生起身并坐在女人身旁。女人似乎感到惊讶,却很高兴。当他们继续交谈时,医生用胳膊环绕着女人,并对她微笑。她也用微笑回应他。过了一会儿,他捏了下她的肩膀,并倾身亲吻了她的脸颊。到那时,女人已是眉开眼笑。
然后,精神病医生起身回到他的座椅,并对女人的丈夫说:“当我坐在你太太身旁、对她微笑、拥抱她并亲吻她的脸颊时,你注意到她情绪上的变化了吗?”“是的,”男人回答到。“嗯,”精神病医生继续说,“这就是她需要的治疗,并且她一周需要至少三次。”“好的,”丈夫同意到,“如果那是你认为她所需要的,我会每周二和周四带她过来,但周六我不能带她来,因为那天我打高尔夫球。”
尽管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这个女人经历的问题却非虚构。抑郁是个常见且严峻的问题。她的问题确实无法仅靠某人一周三次给她一些注意力而得以解决,尽管这不会带来伤害。不仅如此,也许这个故事有些诙谐,抑郁问题却绝不是幽默的。它破坏并阻碍人们的生活,破坏婚姻和其他人际关系,并且——在信徒的情况中——破坏信仰。这是不能轻视的。
抑郁的常见性
我曾听某些“心理健康专家”说,抑郁是心理疾病中的普通感冒。换句话说,抑郁是人类如此常见的体验,几乎每个人——不论背景如何——都会在一生中从某种程度上经历它。他们通过调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些调查表明百分之七至十五的普通人口在任意时刻正经历着抑郁。而另一些研究表明,抑郁的发生率甚至更高。
不论高到什么数字,更低的数字——如果准确的话——确实体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我发现抑郁确实待人平等,它影响所有种族、经济地位、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的人。我辅导过抑郁的年幼儿童,其中一个孩子在六岁时就试图过自杀。我辅导过抑郁的青少年,他们中间有的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碰壁,而有的却在学校成绩优异,有领导的地位,被认为有吸引力和才华,并且似乎有巨大的潜力。
尽管我几乎不赞同这些“专家”对抑郁的看法,我确实赞同他们对抑郁常见性的评估。在著作此书时,我确信自己在讨论一个几乎所有读者已经或将会在某时挣扎的问题。我难以相信一个人在一生中不受到抑郁的试探。对于我们中间那些目前不受抑郁困扰的人来说,我想我们大多数人认识某个抑郁的人。
在1968年,我自己经历了一段极度抑郁的时期。靠着神的恩典,我得以通过圣经辅导战胜抑郁。因此,我将在此书中分享的真理既是为了牧养,也是为了个人的原因。我相信圣经教导了这些真理。我见过这些真理在抑郁者的生活中做工,并且在我自己的生活中,神使用这些真理来帮助我战胜抑郁。
既然抑郁如此常见,对所有的信徒来说,知道如何按照神的旨意应对它是很重要的。不论为了我们自己或所帮助的他人的益处,理解神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将首先从神的角度——根据圣经对我们的启示——认识抑郁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发展。在过后的章节中,我们将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本身的圣经策略。
必要的阐明
在继续讨论之前,我想阐明,我们将在此书讨论的抑郁不是由某种功能障碍或身体疾病而直接导致的抑郁。在少数的案例中,抑郁感受可能是因身体疾病或失调而附带产生的结果。《基督徒辅导员医学案头参考》(The Christian Counselor’s Medical Desk Reference)[1]列出了可能导致抑郁的很多身体问题: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和某些癌症等等。罗伯特·史密斯医生和其他基督徒内科医生认为,把这些案例中的状况称为抑郁是不恰当的,我们应当根据此人患有的身体疾病描述其状况。如果我们怀疑某种身体疾病可能导致了情绪的低落,那么我们应当让医生进行全面恰当的体检。
如果体检表明某种身体疾病的存在,合理的医疗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抑郁的感受。即便如此,跟我交谈过的专家赞同,这种情况应用于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情绪低沉的人。[2](由罗伯特·史密斯医生所著、永恒文本社出版的《基督徒辅导员医学案头参考》提供了有关由身体因素造成情绪低落的更多信息。我们过后也将在此书中简单建议一些提问,这些提问也许能帮助你鉴别抑郁情绪是否由身体因素导致。)
另外,我们将不会讨论大脑因受到某些——合法或非法——药物的影响而产生的抑郁。在某些情况下,抑郁的感受可能源自某些药物引起的身体变化。我们在讨论抑郁时不会直接处理由身体或生物引发的任何抑郁,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尽管所呈现的真理确实能在这些情况下有所应用,它们不是主要针对这些类型的抑郁。
抑郁:一个包罗万象的词
“抑郁”一词实在是个广义词,它被用来描述各种情感体验。它所涉及的感受包括悲伤、悔恨、沉重、失望、沮丧、羞辱、失意、悲观、幻灭、消沉、泄气、绝望甚或只是“忧郁”。在以下的图表中,抑郁一词被用来描述了很多体验:
为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把被称为“抑郁”的体验分为三类: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严重抑郁。
第1类 轻度抑郁:一种不可避免的回应
每个人都时不时经历“忧郁”。有的人会说,当他们因某事而感到有些沮丧、失望或悲伤时,他们感到“抑郁”。换句话说,他们没有平时那么满足或开心,并且他们意识到有哪里不对劲。
每个人都会在某时感到失望和沮丧。一位牧师朋友曾告诉我,他每周都有如此的体验。他解释到,对他来说,周日是一周的最高点,是一周工作的顶峰。在那天,他会见神的百姓,带领他们敬拜,并拥有崇高圣洁的特权传讲神的道。他每周在那一天耗尽了很多身体、情感和属灵的能量。
既然周日是如此重要的一天,人们也许认为周日顶峰过后的周一自然会有所松弛。他却告诉我,因为他在周一总会感到有些低落,他不再在那天休息。他会在那天工作,而不是忧郁地休息,并且他会在一周中的另一天休息,那时他的短暂忧郁已消散。他意识到可能使自己情绪低落的状况,并采取措施避免了这种状况。
我的朋友在每周一的经历是“忧郁”或轻度抑郁。“沮丧”或“失望”可能是对这种抑郁更恰当称呼。这是伴随日常生活起伏的常见体验。事实上,圣经说甚至完美的耶稣也“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以赛亚书53:3)。
根据福音的记载,耶稣是完美的人,祂却跟我们一样经历了悲伤、疲乏、沮丧和失望。圣经表明,祂跟我们一样凡事受到试探(希伯来书2:17、18,4:15)。然而,尽管祂因罪在他人生活和世上的影响而悲痛,祂从不让自己受到这些感受的支配。不论处境如何,基督总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我常作他所喜悦的事”(约翰福音8:29)。
祂在施洗约翰死后的行为是个好例子。在马太福音第14章,希律让人斩了约翰。门徒埋葬了约翰后,就去告诉耶稣。“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众人听见,就从各城里步行跟随他”(14:13)。在听到噩耗时,耶稣本想独处一段时间,但由于众人跟随祂,祂无法独处。“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人”(14:14,强调为附加)。祂的事工责任立即胜过了独处的愿望。
在约翰福音第6章,我们找到基督在经历失望时的另一个好例子。这部分经文包含了耶稣的一段有力信息,有人将之描述为“这话甚难”,难以接受(约翰福音6:60)。祂在这段话的核心教导是,祂是天上的“粮”。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6:35)。
尽管这句话表面上看似简单,祂的听众显然意识到,基督在这些话中对自己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声明。祂使用粮来打比方,因为人人都对之熟悉。如果我们像祂的听众一样了解粮,我们就能明白基督在此处教导的影响。博爱思(James M. Boice)指出这段话中关于基督的四大重要声明:[3]
首先,粮是生活必需的。在基督的时代,粮甚至比当今更加重要,因为它常常是饮食中的唯一主食。若没了粮,人就会死。其次,粮适合所有人。换句话说,粮是几乎世上所有人都能吃并在吃的东西。第三,粮必须每天吃。只在周日吃一顿饭不足以支撑接下来的一周。第四,粮带来成长。若没有充足的营养,身体是不能正常发育的。
考虑到基督的所有听众都能知道并明白关于粮的这些真理,基督声称自己是“生命的粮”,这确实令人震惊。换句话说,基督声明自己是生命的源头,并进一步暗示,若没有祂,人就会死。不仅如此,祂还声明自己适合所有人,并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不论贫富老少,是犹太人或外邦人。
基督还声明自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这要求有持续的关系——并且是成长所需充分营养的必要来源。祂教导说,若每天没有足够份量的祂,也就是道(约翰福音1:1),人们就会在属灵上变得软弱,并在事工上缺乏成效。(选自博爱思的《圣经研究》,约翰福音6:28-37,12-15页)。[4]
在基督做出的这一“简单”声明中,祂的很多听众意识到祂的声明是绝对独有的。基督是在说,祂不只是某种粮;祂是生命的粮。这句话确实刺耳并且难以接受,并且听祂教导的一些人决定他们已经听够了。“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约翰福音6:66)。
然后耶稣转向剩下的(十二)门徒,问他们:“你们也要去吗?”(6:67)。这个问题既挑战剩下的门徒,也表达出祂对离开者回应的担忧。尽管这并不影响祂的事工,耶稣在当时必定因看到很多跟随者离开而感到失望。
约翰福音第11章记载了主耶稣基督失望悲伤的另一场景。耶稣在另一处事工,祂被告知住在伯大尼的朋友拉撒路病重。耶稣和祂的陪同在几天后前往伯大尼看望拉撒路,那时拉撒路已经死了。他们到达时,马大对耶稣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约翰福音11:21)。耶稣回答说,她的兄弟必复活,因为复活在祂,生命也在于祂(23-25节)。
马大离开后,耶稣遇见马利亚,她也对耶稣说了马大所说的话。然而,马利亚在说话时俯伏在耶稣脚前哭泣(32-33节)。祂这次的回应有所不同。“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33节)。为什么耶稣这次哭了,之前却没有哭?这不是因为拉撒路死了;耶稣已经知道他死了,并且祂要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在前往伯大尼之前,祂就将此告诉了门徒(6-15节)。
不,耶稣的哭是因马利亚和他人的悲痛而“心里悲叹”。祂体恤他们的悲伤。尽管耶稣从未犯罪,祂却因生活的艰难和痛苦表达真实的悲伤。远不够完美的我们也在这个远不够完美的世上类似地体验到沮丧和失望。基督总能充分地知道主的喜乐,然而祂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随着外在的处境而波动,正如我们的情感一样。
某日在天国,我们也将像基督那样知道满足的喜乐,“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诗篇16:11下)。有时,靠着神的恩典,我们甚至在地上也能尝到那种滋味。“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翰福音15:11)。然而,我们在地上的喜乐总会夹杂着悲伤,正如保罗的经历所证明的。在描述了眼前事工的巨大艰难时,他写到:“反倒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哥林多后书6:4,10)。
我认识一些基督徒,他们认为信徒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感到失望或悲伤。“基督徒,”他们说,“应当总是微笑。”他们认为这是保罗在腓立比书4章4节所教导的,他命令我们“要靠主常常喜乐”。在我看来,这不是保罗的意思,正如圣经有多处教导,喜乐和悲伤可以在我们心里合理地并存。
比如,传道书3章4节说,“哭有时,笑有时。”使徒彼得在描述我们作为信徒拥有的一些福分时说:“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彼得前书1:6)。他的教导清楚表明,我们在试炼中忧愁是必要的,哪怕我们因在基督里的福分而大有喜乐。使徒保罗也写到:“论到睡了的人,我们不愿意弟兄们不知道,恐怕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帖撒罗尼迦前书4:13,强调为附加)。
圣经表明,只要不失去指望,我们因生活中的悲伤和艰难而情绪低落,这并没有错。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第1章并没有教导,当艰难的事发生时(比如所爱的人去世),我们不应当悲痛。他是在教导,我们不应当在悲痛时没有指望。换句话说,我们应当永不忘记指望,这样的指望在于基督耶稣的再来和所应许的死人复活。这就是我们在悲伤中的喜乐。
第2类 中度抑郁:错误的回应
所有信徒都会在不同的时期体验轻度抑郁——悲伤、沉重、沮丧或失望。然而,我们对这种体验的回应方式决定了其结果,并应当使我们与身边不信的人分别开来。对轻度抑郁有两种基本回应:
① 错误的回应:承认并顺从感受
① 正确的回应:承认却不顺从感受
在感到轻度抑郁时,有的人会承认现实的感受,但拒绝让自己被感受所支配。他们遵循神的道,选择“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歌罗西书3:2)并“思念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有德行的和可称赞的”(腓立比书4:8)。当如此做时,他们发现神的道像光一样驱散了心中的阴云。
有的人却过于注重自己的感受,选择专注于自己而不是神。专注于神能缓解痛苦情感的强烈程度,而专注于情感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抑郁的感受会因受到的专注而增强,并开始控制思想和行为。如此做的人被情绪所支配,忽视圣经赋予的职责,失去盼望,并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满足于属灵的东西。
当他们持续专注于自己的处境和因其产生的感受时,这些人常常发现自己开始容易哭泣,容易心烦,体验更长时间的悲伤,并且难以进行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他们思念的是生活的消极方面——地上的事——而不是神的应许、旨意和能力——上面的事。起初的轻度抑郁变成了中度抑郁。
中度抑郁在圣经里的例子
在我们考虑圣经里的一些例子之前,我有必要先讲明我对圣经例子的使用。我将用圣经里的事件和人物来举例说明中度抑郁。我的意思是,我在使用圣经中的这些记载来领悟这一话题,尽管我绝非表明,圣经记载了这些段落主要是为了教导抑郁这一话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神包含这些段落的主要原因完全是为了其他不同的目的
亚萨
第一个例子是亚萨,诗篇第73篇的作者。亚萨在这首诗篇中如此描述他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事:
至于我,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我见恶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2-3节)
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因为我终日遭灾难,每早晨受惩治。(13-14节)
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眼看实系为难。(16节)因而我心里发酸,肺腑被刺。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21-22节)
亚萨用这些话表明,他几乎放弃了信仰。他承认自己嫉妒他人并感到沮丧、愤恨,为难、困惑、自怜和普遍的痛苦。他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是错误的,并且他的言语表明,他已处于这种状态一段时间了。亚萨显然不是经历简单的忧郁,或轻度抑郁;他的体验比轻度抑郁更加深刻并似乎更加持久。
然而,他的抑郁并不是最严重的那类,因为这首诗篇的剩余部分显然表明他从未完全放弃。他写到自己“几乎失闪”并“险些滑跌”。他感到为难、困惑并几乎失去自制,但他从未完全垮掉、完全失望并完全地专注自我。第15节清楚表明,他对自己仍然有所控制,并且这有助于他记得关于神的一些重要事情(我们将稍后讨论这一点),而这最终驱散了他的抑郁。
耶利米
伟大先知耶利米也在事工期间至少一次经历中度抑郁。他在耶利米哀歌中用比喻描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写到自己在黑暗中、被破碎、有苦楚和艰难、被捆绑、被围困、充满苦楚、远离平安、力量衰败、哭泣并被排斥(耶利米哀歌3:1-20)。
同样地,这显然不是轻度抑郁。耶利米在经历着巨大的情感痛苦和黑暗,然而他的抑郁从未到达严重的程度,因为他仍然有指望。他仍然能够使自己重新回想神及其应许的伟大。事实上,他在本章的思绪来回波动于令人沮丧和鼓舞的事之间。尽管他——在身体和情感上——被击倒一时,并且可能无法喜乐地侍奉神,他却没有完全放弃(耶利米哀歌3:21-66)。
一位诗篇作者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诗篇42篇和43篇)这两首诗篇的作者三次提出此问。他在提问后表明了自己的抑郁状况:
我昼夜以眼泪当饮食,人不住地对我说:“你的神在哪里呢?”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里面忧闷……“我为何因仇敌的欺压时常哀痛呢?”(诗篇42:3、6、9下)
此人似乎因感觉不到神在生活中的同在而悲伤。“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几时得朝见神呢?”(诗篇42:2)。他似乎因仇敌的辱骂欺压(42:9-10)和自己无法像以前那样带领神的百姓敬拜(42:4)而忧心如焚。他的试炼持久而严峻,几乎胜过他所能承受的。“你的瀑布发声,深渊就与深渊响应,你的波浪洪涛漫过我身”(42:7)。
然而我们再次看到,尽管此人在当前经历苦难,他却没有完全忧闷。他极有可能在中度抑郁中挣扎,却没有完全放弃。他仍然信靠并仰望神,正如他写到:“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42:11)。他仍然在神的道中寻得安慰,并相信神将最终拯救他:“求你发出你的亮光和真实,好引导我,带我到你的圣山”(43:3)。
总结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了轻度抑郁和中度抑郁的特征,并思考了圣经中的一些相应例子。在下一章,我们将仔细讨论严重抑郁的本质和圣经中经历这种抑郁的一些人物。这都是处理抑郁问题——或任何其他问题——的第一步,也就是识别。我们试图准确地定义这一问题,因为准确的诊断是成功医治的第一步。为使本章尽可能地实用,现在我鼓励你花时间回答以下的讨论和应用问题:
讨论和应用问题
1. 抑郁问题在社会上有多么常见?
2. 抑郁确实平等待人,这一表述的含意是什么?
3. 抑郁有哪三种类型?
4. “抑郁”一词为何被描述为“包罗万象的词”?
5. 有哪些圣经例子是针对第一种抑郁?
6. 这种抑郁有哪些症状?
7. 有哪些理由被用来支持这一观点,即基督徒体验悲伤并没有错?
8. 有哪些圣经例子是针对第二种抑郁?
9. 这种抑郁有哪些症状?
[1] The Christian Counselor’s Medical Desk Reference, Timeless Texts.
[2] 同上
[3] 选自博爱思的《圣经研究》,约翰福音6:28-37,12-15页
[4]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