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资料

 

第二个阶段是诠释过程中最困难的步骤,因为它包含了对整个资料的表面及引申含义进行思考和推敲。在问了被辅导者许多问题之后,辅导者需要回答一些问题。下列问题有助于这个诠释阶段的进行。

 

圣经中的哪一种人,最能用来形容我所辅导的人?在评估一个人时,我们必须避免贴标签或过度概括的危险;不过,我们也必须明白,圣经确实谈到各种不同的类别,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来形容一个人。

 

评估被辅导者的第一种方式,是看这个人得救还是没得救。[1]所有人都属于这二者中的一种。正如我们在上一章所说,已经归信的人拥有未信者不具备的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审视资料所提供的讯息,看看被辅导者是不是一个真信徒。我们手边的资料透露着被辅导者与基督的关系如何?这关系是否真实且不断加深?他是否借着持续稳定的读经与祷告,花时间与上帝亲近?有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被辅导者与上帝的关系仅限于过去,也就是说,他只是在过去接受了救恩,但并没有在目前的生活中彰显出上帝的样式?这信心是真属于被辅导者本身,还是来自于他的父母、朋友?在你辅导的其他阶段,尤其是提供指引与劝导,将高度依赖你在这一方面的诠释。

 

评估被辅导者的第二种方式,是衡量他的灵性是否成熟。《希伯来书》511-14节提到了这两类人:

 

论到麦基洗德,我们有好些话,并且难以解明,因为你们听不进去。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

 

这一段经文教导我们,灵性的成熟不仅在于一个人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在于他能否身体力行。成熟的基督徒能分辨好歹,因为他持续地实践敬虔,而不成熟的基督徒被形容为那些获得许多真理的教导却没有行出来的人。从这个定义来看,即使是重生得救许多年的人,也可能是不成熟的基督徒。他的脑袋里可能装着许多圣经的知识与信息,能够熟练背诵经文,甚至能够有技巧地讨论神学,然而他却不成熟,因为他没有活出这些真理。

 

评估你的被辅导者成熟与否,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所提供指引的深度——他是能“吃干粮”,还是只能“吃奶”。[2]它也能帮助你了解需要花多少精力提供指引。因为如果你所辅导的人是一位成熟的基督徒,你的辅导则以鼓励和支持为主。一个成熟的基督徒遇到困难时,多半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辅导只是帮助他做出他已经知道的正确抉择。反过来说,不成熟的基督徒在预备好解决问题之前,则往往需要很多引导。

 

评估被辅导者的第三种方式,是看这个人是否不守规矩、灰心、软弱。我们从《帖撒罗尼迦前书》514节使徒保罗的教导中看到,保罗提到了三种类型的人,并分别告诉我们与之对应的方式:“我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

 

保罗提到的第一种类型是“不守规矩”的人。“不守规矩”的希腊原文是 ataktos,意指“步伐不一致”、“违抗”、“叛逆”,形容那些无礼、随心所欲、固执的人。他们很明显地违背上帝的旨意。保罗说要“警戒”这些人(即警告他们)。他在《提多书》310节也提到,对于分门结党的人,我们在警戒过一两次之后,就要弃绝他。如果这种人对于我们所提出的警告没有响应,而只想一味争论,那么继续辅导他只是浪费时间。《箴言》264节说:“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3]我们不希望因着与这类人漫无目的的争辩或无用的对话,而使自己受到对方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只需要警告对方,他所选择的道路,将使他走向上帝的审判,而我们可以在他愿意接受辅导时提供帮助。

 

保罗提到的第二种类型是“灰心”的人。“灰心”的希腊原文是oligopsuchos,字面意思是“很小的灵魂”。它所指的是那些灵魂萎缩的人,他们变得丧志、疲惫、意气消沉。他们的问题并非源于悖逆或倔强,而是挫折感及缺乏抱负。保罗说我们应该鼓励这一类人,而非警告或质疑他。

 

我相信,保罗并未说要“警戒灰心的人”有它的重要意义。“灰心”不一定是罪,人们落入此一类型,很可能只因为困境与失望使他挣扎在挫折当中。盖斯可能属这一类型。根据这种可能性,他的辅导者在充分诠释他的问题之前,不应急着责备他。我担心辅导者有时候太快将灰心丧志当作罪,而要求这些本需要我们怜悯、鼓励的人悔改。

 

保罗提到的第三种类型是“软弱”的人。“软弱”的希腊原文是asthenes,意思是“缺乏力量”,常用来形容生理上受限制的人,也广泛用于形容在某方面有所欠缺的人。[4]这样的欠缺可能是教育、机遇或经济上的匮乏,也可能是生理上的缺陷。这一类人有时会因其“软弱”,而感觉要做正确的事情更加困难。根据保罗的说法,这些人需要的不只是鼓励,而是有人来到身边,帮助他完成必须做的事。

 

“扶助”的希腊原文 antechomai 也可译为“支持”、“忠于”(比较太6:24)。有些人从未遇过对自己忠诚、委身的人。他们常常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遭到批评、忽略或遗弃。他们从未听过别人对自己说:“我承诺无论顺境逆境,都会是你的朋友,我不会对你感到绝望。”他们需要感受到,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缺陷,有人仍然真诚地爱着自己并支持自己。

 

什么样的圣经词汇最能形容这个人所经历的困难?圣经不仅提到了人的类型,它也为不同的行为归类。因此我们必须找出圣经用来描述我们所处理问题的正确语汇。这将帮助我们在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之道上,具有符合圣经的洞察力,也能帮助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以圣经的词汇来进行思考。因此,你要问自己:“什么样的圣经词语、标记或类别可以用来形容这个人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就盖斯的例子而言,他有一个问题是“倚靠肉体”(比较腓3:3)。他相信自己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建立较强的“自我能力”。然而圣经说,信徒靠着那加力量给我们的主基督,凡事都能做(腓4:13)。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29-11节也写道,上帝的能力在我们的软弱中显得完全。圣经教导我们,只有当我们明白自己有多软弱时,才能经历上帝的大能,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放弃对自己的指望,完全依靠上帝。我们的信心绝不该来自于自己的力量,而应本于上帝的能力。因此,当盖斯将信心建立在肉体上时,他的关注点是错误的,他需要学习将信心放在主里。

 

对于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圣经有怎样的洞见?圣经很直接地讨论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当我们在辅导中处理某一个特定问题时,我们需要找出圣经是否对此问题提供了什么线索。在圣经当中,我们可能找到处于类似情况、面对类似问题的人物实例,也可能发现对该行为及其原因的直接表述。以下就是这两种情形的一些例子。

 

冲突

 

《雅各书》41-2节说,引发争端的人是出于自私。他们因为坚持己见却无法畅所欲为,而感到愤怒不满。他们只将别人当作完成己愿的帮助或阻碍,因而苛待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摇摆不定

 

根据《雅各书》18节,人摇摆不定的原因之一是“心怀二意”。这个词形容一个人并未真正顺服于耶稣基督的带领。他尝试着“事奉两个主”,一方面宣称自己跟随耶稣,一方面却让其他事情取代耶稣成为第一优先(比较太6:24)。这种心怀二意造成了生命的摇摆不定。

 

说谎

 

在《创世记》181-15节,亚伯拉罕说谎是因为他被恐惧所控制。许多挣扎于说谎毛病的被辅导者也有着相同的问题根源。他们被各种恐惧所辖制,包括受伤害、遭拒绝、失败、被人瞧不起等。然而,辅导者若仅仅告诉这些人停止撒谎,是肤浅而无效的解决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先处理他们所经历并受之摆布的恐惧,才能解决问题。

 

困惑

 

如果我们所辅导的人显得困惑或混乱,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犯了嫉妒或私欲的罪。《雅各书》316节说,有这些罪的地方,就有“扰乱和各样的坏事”。单单处理被辅导者的困惑或混乱并不够,我们在给他提供帮助之前,必须先处理他内心深处的问题。

 

惧怕

 

《约翰一书》418节说:“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当一个人在过度的惧怕中挣扎,有可能是因为他并不了解上帝的爱,或者(更常见的是)他缺乏对别人的爱。惧怕常源于自私。当我们专注于自己,而非事奉上帝、服侍他人时,就会经历惧怕。当我们开始关心别人的益处多于自己时,惧怕便消失。[5]

 

缺乏安全感

 

当人们表现出缺乏安全感的行为(或甚至出现妄想症)时,我们经常倾向于认为这是因为别人苛待他,或是他缺乏自信。[6]然而《箴言》281节对这种行为给出了有趣的解释。它说:“恶人虽无人追赶也逃跑,义人却胆壮像狮子。”有一些人缺乏安全感,只因为他犯了某种罪而背负着罪疚感。举例来说,说谎的人经常表现出极度的自我防卫,说话也很小心,因为他要小心不让自己所说的话自相矛盾。反过来说,向来诚实坦言的人一般说来较有自信,与他人交谈也比较自在,因为他不需要担心被揭穿真相。

 

古怪的行为

 

圣经里有许多描述古怪行为的例子,让人了解为何人们会有奇怪的表现。例如在《撒母耳记上》2110-15节中,大卫故意装疯来欺骗众人。今天,有些人和大卫一样,他们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知道如果自己表现出奇怪言行,别人对他们的要求将会降低。他们也许发现,当自己表现异常时比较能受到关照和听从。(在我的辅导生涯中,我遇到许多人事后告诉我,他们故意表现出古怪的行为,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有一些人甚至已经养成习惯,让自己怪异的行为成为不加思考、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这甚至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7]

 

圣经中另一个古怪行为的例子是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他成了一个狂暴的疯子,有如野兽般活着(但4:28-33)。这是上帝对他的骄傲所赐下的审判。[8]我们可以发现,解决他古怪行为的方法,是进行合上帝心意的悔改(34节以后)。

 

担心或焦虑

 

当我们所遇到的人,抱怨着自己生命中发生了太多事情而无法应付时,我们会想起《路加福音》1038-42节的马大,因而可以问对方,他的情况是否与马大类似。马大认为自己的问题在于有太多的工作要做,然而耶稣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她的优先次序不对。她应该要敬拜他,而非为属世短暂的事物操心并论断自己的妹妹。

 

论断

 

《约翰三书》9-10节提到一个极爱批评并制造分裂的人丢特腓。在这一段经文中,约翰告诉我们丢特腓这种行为的根源是他“好为首”。要让这样的人停止分裂教会,就必须先处理他的骄傲。

 

你可以从这些例子中看出,圣经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有某种行为的原因。圣经辅导者必须不断寻求上帝的话语,来诠释被辅导者问题的根源。

 

对于各种问题之间的关联,资料提供了什么线索?在同样的个案中遇到许多问题时,我们要问:“哪一个问题先产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假设我们所辅导的人充满焦虑,同时又有睡眠问题,我们要问,是焦虑导致他失眠,还是睡眠问题使他焦虑?我们都知道,睡眠不足会使人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吃力。在疲惫的时候,我们的问题会不断放大。另一方面,未能以符合圣经的方式来处理压力,也可能导致失眠。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因果关系?孰为因,孰为果?这些问题在我们辅导架构及重点的决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外,我们也需要注意某些个案是否有特定的行为模式。在被辅导者的生活当中,缺乏自制、无法合宜地面对权威或其他的特定问题是否一再发生?一个持续发生的行为模式,可能就是要了解个案情况中各个不同层面的关键要素。

 

被辅导者生活中存在哪些阻力,使他无法依循圣经的原则改变?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他(她)对于符合圣经的改变是否有恰当的了解。我发现许多人并未真正明白在圣经观点中改变如何发生。他们期待上帝(通常是在回应祷告上)速战速决,以某种超自然力量将自己的问题带走,或者驱除自己作恶的意念。不幸的是,这些人不明白圣经所说成圣过程中自律的重要性。若想让他们有任何真实的改变,必须先帮助他们明白这一点。[9]

 

本末倒置也可能是使人无法依循圣经而改变的原因。在盖斯的例子中,盖斯无法依照辅导者的引导向父亲请求原谅,很可能是因为他对父亲心怀苦毒。因此,辅导者首先要处理他的内在问题,然后再让他修复关系。

 

以下问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被辅导者生命中还存在着哪些障碍:

 

·资料中是否显示为何他无法自己解决问题?

 

·他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他如何理解自己的问题?

 

·他无法改变,是因为他不愿意,还是不知如何改变?

 

·他所处的环境中有哪些因素使问题更加严重?[10]

 

·哪些错误的观念是问题的成因?

 

·他从自己的行为当中得到什么好处?换句话说,他是否觉得某种行为的结果对自己有好处,或受到他人的鼓舞?

 

资料告诉我们,这个人对整个辅导过程抱着什么样的期待与愿望?我们需要知道被辅导者为何前来寻求辅导。有时候丈夫并非真的想接受辅导,只因妻子下了最后通牒,迫于无奈;或者牧师坚持要他接受辅导,而他则决心不改,来证明牧师的错误。我们还需要知道:被辅导者所期待的是快速解决问题,还是一个多次会谈的漫长过程?他接受辅导是为了改变,还是博取同情?

 

资料是否显示出任何器官或生理上的可能影响因素?[11]清楚被辅导者是否就诊求医是很重要的,如果是,还要了解医生的诊断是什么。有些人确实具有生理上的问题(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肿瘤等),使得其思考模式及行为受到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辅导者必须与医生相互配合来改善生理问题,并辅导当事人以圣经的方式面对疾病与苦难。

 

辅导者也可能遇见被辅导者在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下,认为自己患有生理疾病。这样的人看了一个到数个医生,做了许许多多检查,但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检测结果。虽然器官异常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问题很有可能并不在生理上。即使医生下了医疗上的诊断,我们也不必然能断定诊断完全无误,因为有一些诊断完全依据患者自己对症状的描述,而这症状有可能是错误的想法与行为的结果,并非生理因素所造成。举例来说,我曾辅导过一些人,他们的问题源于个人的罪,但由于罪所带来的罪疚感,他们感到身体多处疼痛不适,甚至产生幻觉。[12]

 

资料表明,这个人希望改变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一个妻子想要改变只是因为希望丈夫能改变,让她的日子可以好过一些,那么她的动机就错了。如果一个人想改变只为了得到他人的称许或接纳,他的动机就错了。除非被辅导者改变的动机是为了荣耀上帝、蒙上帝悦纳,否则将不会有长久的改变(参林后5:9;林前10:31)。

 

我是否曾有过类似的问题与处境?身为辅导者,你必须问自己,你的经历如何能帮助你了解每一个个案的处境。回想自己当时的感受,也许能帮助你对被辅导者产生同理心,而客观思考自己经历的发展过程,也许能帮助你洞察被辅导者问题的成因。你可以问一问自己:“当我处于和他类似的处境时,我面临什么试探?我很容易有什么反应?我很容易有什么想法?我(很容易)有什么感觉?在这类情况下,我想要什么,向往什么,渴求什么?我会想到什么逃避方法?我会转向何事、何人?我依靠什么渡过难关?

 

我是否曾辅导过有类似问题的人?有时候,过去的辅导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诠释当前个案的问题。然而,在援用自己或他人的经验来评估被辅导者问题的本质时,必须格外谨慎小心。两个看上去很类似的个案,实际上可能大不相同。既然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经历(比较箴14:1319),我们就不应断然假定遇到的两个类似问题拥有相同的成因。尽管如此,圣经也告诉我们,“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林前10:13),因此忽略人们的问题中存在可能的共通性也是不明智的。

 

[1]参见本书第十章。

[2]比较林前3:1-2;来5:12-14。

[3] 《箴言》谈及愚昧人的其他经节有:9:7,13:20,14:7,17:10、12,22:10,23:9,26:3-5、12,27:22。

[4]保罗用这个词汇来形容在《哥林多前书》1章27节中那些有所欠缺的人,“神……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5] 《箴言》1章33节也对恐惧(不安定及缺乏安全感)提供了一些启示,认为这些反应常常是未听从上帝话语的结果。

[6] 《彼得后书》2章16节中的希腊原文 paranoia 翻译为“狂妄”或“愚昧”。它结合了两个希腊词汇,一个词的意思是“处于……边缘”,另一个词则是“心神”。因此,从字面上来说,一个人经历 paranoia 的意思是:他“处于心神的边缘”或“失了心神”。这样的人不能实际、理智、准确地看待事物,他脱离了现实。因此,他可能会经历恐慌、妄想并表现出奇怪的行为。

[7]比较箴5:22;耶13:23,22:21;弗4:22。

[8]在《申命记》28章28-29节可以找到另一个由罪及上帝的审判所引起的异常行为实例。

[9] John MacArthur, Jr.“A Balance of Faith and Effort,”in Our sufficiency in Christ(Dallas: Word Publishing, 1991)一文,对于个人纪律在属灵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十分精彩的讨论。

[10]举例来说,《箴言》22章24-25节说:“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恐怕你效法他的行为,自己就陷在网罗里。”你也许会遇到挣扎于脾气问题的被辅导者,发现他的周遭充满了脾气暴躁的人。改变环境以及友伴,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

[11]参见 H. R. Lewis and M. E. Lewis, Psychosomatics(New York: Viking, 1972)。

[12]在这里药物很容易产生误导作用。药物能帮助一个人减轻症状,并不必然表示此人的问题就属生理器官的毛病。药物可能缓解一些症状,却未解决根源问题。因此药物能改善症状,不必然证明问题出于生理器官。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