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诚建立互动
只有在被辅导者感受到我们的真挚与诚实时,我们所期望培养的辅导关系才得以建立。保罗曾形容他的事工为“不行诡诈……只将真理表明出来,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荐与各人的良心”(林后4:2)。圣经注释学者菲利浦·休斯(Philip E. Hughes)针对这一节经文写道:“保罗的事工是表明、彰显并大胆宣告真理(比较林后3:12以下),而没有一点借口、私心或欺谎,以至于没有人能否认他动机的纯正与真诚。”[1]
我们必须效法保罗,不隐藏自己的动机与意图,并且在面对前来寻求帮助的人时,坦诚开放地展现我们自己(甚至是我们的想法)。[2]唯有如此,对方才能在辅导过程中信任我们。
我们如何在辅导过程中表达真挚诚实的态度呢?圣经给予我们以下的教导:
坦承公开你的资格履历。辅导者为了获得被辅导者的尊敬,很容易在其资格履历上误导被辅导者,虽然其动机是好的,方法却不恰当。即使是伟大的辅导者保罗,虽然大可搬出其使徒的响亮头衔,却更常以“基督的仆人”来形容自己(罗1:1;腓1:1;多1:1等)。我们应当学习他谦卑的样式,以类似的方式在被辅导者面前呈现自己。我们绝不可夸大或谎称自己的资格。一旦被辅导者发现我们说谎,要建立信任的关系便难上加难了!
诚实表达你自己的软弱。诚实谈论个人的问题与挣扎,是辅导者对被辅导者真诚相待的有效方式。保罗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林前2:1-3)。他并没有表现得好像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样子,而是坦然表明自己的软弱及害怕。当保罗再度写信给哥林多教会时,他告诉他们,在一段艰苦的日子里,他和提摩太“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林后1:8)。
那位在《哥林多前书》10章13节说上帝不会叫我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正是这个保罗。即便如此,他仍然承认自己有一段时间因被压太重而无法继续承受。这是保罗之所以成为伟大辅导者的原因——他一方面能够坚定地宣扬真理,另一方面却不让人觉得他已臻致完美,或是无法体会他们的失败(比较罗7:14-25)。
当然,我们在谈论自己时,应当注意内容及时间是否适当(我们不会想让被辅导者感觉我们比他更需要辅导!),而在被辅导者前来寻求帮助时,我们也不该花大量时间谈自己的问题。然而,适当的坦承与开放传达了真诚,有助于建立互动参与。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不应该伪装自己。
诚实表达你的目标与关切点。一般而言,一开始就让被辅导者明白我们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方法,是恰当可行的。我们必须诚实地表露自己的辅导方法及标准。我们必须清楚地指出,上帝以及他的话语是我们所遵循的权威,也必须让被辅导者知道,我们之所以选择这种辅导方式,是因为我们深信,上帝在描述问题、找到原因及解决问题方面是最理想和完善的。
偶尔有人来找我,希望我能以心理学的方式归类、诠释并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此类情形,我经常这样说:“我希望能服侍并帮助你,而我深信最好的方式就是遵循上帝的方式。我坚定地委身于圣经的权威,因为我相信上帝比任何人都清楚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解决。身为基督徒,我深信上帝了解及处理问题的方式远优于其他方式,而且我想提供给你最好的帮助,因此我将运用以圣经为本的辅导方法。如果你想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辅导,那么可能要找别的辅导者。为着主的缘故,也为着你的缘故,我不能以其他方式进行辅导。”数年来,我总是以这种方式回应,而大多数人都感激我的诚恳,并且留下来接受我的帮助。被辅导者从一开始便知道我会诚实以对,而这强化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我们绝不能仿效一些非基督徒心理治疗师,为了达到改变被辅导者的目的,运用心机,掩饰真正的意图。杰·哈里就是这样一位治疗师:
(哈里采用的辅导方式的)第三种策略,是鼓励被辅导者的习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当被辅导者反抗辅导者的建议时,必会产生改变。举例来说,鼓励一位操纵欲很强的女性来做一家之主,将会导致她与别人互动的问题凸显出来,而使她开始希望退到幕后。哈里所采方式的关键在于掌控权。当治疗师告诉这位控制欲望强烈的女性担当起领导的角色时,她实际上不是在领导,而是遵从辅导者的指示……正如禅宗大师一般,治疗师借着矛盾引发被辅导者的改变。[3]
任何此类反向心理学都不为圣经辅导者所接受,它只会带来隔阂,阻碍与被辅导者建立互动。
诚实表达你作为一个辅导者的有限。当我们犯错,或在某个案中遇到困难时,必须坦然承认。保罗告诉加拉太教会信徒,他为他们“心里作难”(加4:20;林后4:8),而他在《哥林多后书》12章21节中写道:“且怕我来的时候,我的神叫我在你们面前惭愧。”这就是诚实!保罗知道并承认,作为上帝的工人,他会犯错,这种坦白透露出他的真诚,使人们得以信任他。
与被辅导者建立良性的辅导关系,在辅导过程中占有何种地位呢?圣经以劝导和例子来强调它的重要性,而实际的辅导经验也反映出圣经所教导的这个真理。以下的例子,是一位被辅导者在思考她辅导经验中最有帮助的因素时所做的评估:
对我而言,辅导的内容在许多方面都是次要的。通常,辅导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才真正决定了我能否信任、接纳并实施在辅导的过程所谈论的内容。
要接受一位男性的引导,对我而言是一大挑战。我的人际关系在过去一直很差,我不信任人,特别是男人。一位辅导者必须值得信赖。就我的情况而言,一些生命中最根深蒂固的问题,要在我深入认识我的辅导者之后,才会浮出台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需要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能够信任他。我曾遇到过许多人,在听我述说自己的一些经历后,对我产生怀疑,于是我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更害怕所有人都会这样。因此,我并不轻易信任别人,我需要一段时间来了解,并且确定辅导者相信我。我需要确定他信任我。这并不是说,他毫无权利质疑我处境的真实性(他有这个权利),但我必须知道自己能够获得信赖、接受与相信。
有一次我离开我的辅导者,再度陷入自己的问题当中,然而,他耐心地等候我。他与我一同受苦;即使在我失败跌倒的时候,我仍能感受到他对我的尊重,这份尊重帮助我开始再次往上爬。我的辅导者以长久的时间建立我对他的信赖,即使当我不再爱并试着逃跑时,他的爱仍坚定不变。
我遇过的另一位辅导者,则似乎永远有一箩筐的答案。有时候他的回应太快,让人觉得他好像有一个设定好的回应模式。离开时,我感受到他并没有真正了解问题的困难度,以及重建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而现在的辅导者对于我的伤痛则显得敏锐许多。虽然他总是在必要的时候以真理挑战我,然而他的方式却让我深知他对我的关爱,以及他对于我在基督里成长的关切。
还有一件我需要并寻求的事,便是获得接纳。也许情况会不断恶化,辅导者是否还能继续接纳我?这并不是说他宽容我做的所有事情,也不是说他从不责备我、训诫我或是劝我悔改,而是他以慈爱、亲切的方式待我,让我感受到他是朋友,而非敌人。这也意味着我的辅导者会在任何可能的时候肯定我,除了挑战我之外,他也能赞赏我。
正如这一封信所言,许多前来寻求辅导的人,会先观察他的辅导者是不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人。只有在辅导者能取得信赖的条件下,良性的辅导关系才得以建立,进而让整个辅导过程使双方获益。
虽然上帝有时会借着不寻常的方式与人来完成他的工作,然而圣经强调(而以上的例子也显示),上帝通常在一种关心与信赖的协助关系中改变生命。我们身为圣经辅导者,必须尽一切努力,以怜悯、尊重与真诚来呈现我们所提供的辅导。
[1] Philip E. Hughes, 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ed. G. D. Fee(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2), 124.
[2]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自己所有的事都告诉被辅导者,也不是要随时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然而,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与经验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显示我们对被辅导者、对自己及对上帝敬虔的态度。反之,不愿意敞开自己,即使在适当而有益的时机也不愿分享,可能意味着辅导者带着骄傲和畏惧人的心态。
[3] Vincent D. Foley, An Introduction to Family Therapy(New York: Grune and Stratton, 1974), 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