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你们做主人的,要给予你们的仆人公正和公平,知道你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

 

使徒现在通过对3:22-25中提到的仆人的主人们说话,来圆满地结束他的家庭规范(3:18-4:1)。正如3:1819202122,保罗在这里也将主格形式用作呼格,表示称呼,并使用定冠词表明“主人”是一个独特群体。这一点没错,但从某种意义上看,这里的焦点可能是腓利门本人,因为这封信要在会众面前朗读。由于腓利门的奴隶阿尼西母犯了偷盗罪并且逃跑,后来又作为“忠心和亲爱的弟兄”(4:9)回来,这一戏剧性的发展将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腓利门身上。他在阿尼西母的问题上对保罗之教导的回应,很有可能为歌罗西教会的其他奴隶主定下基调。

 

 

 

侍奉格言:每一个世上的“主人”都应当记住,自己也是别人的“奴隶”。

 

 

 

动词给予παρέχεσθε)是一个复合词,由“旁边”(παρά)和“拿住”(ἔχω)构成。中间语态可能含有给予某人某物的意思[1],可能指的是行动的内在属性,因此暗示主人应当是采取主动的一方[2],或者表明主人应当是给予回报的一方(“你所展现的”)[3]。一般现在命令语气要求这个行为是有规律的、持续的和习惯性的。这应当成为主仆关系的本质。这不单是针对眼前危机给予的指导,而是针对所有主仆关系长期有效的教导。

 

所给予的应当是公正和公平τὸ δίκαιον καὶ τὴν ἰσότητα)。第一个词是形容词,用作抽象名词(τὸ δίκαιον,“公正”),根据其所在上下文的不同有广泛的含义。保罗使用该词的中性形式来概括概念,它“代表基于某些公正要求而来的义务”[4]。一般来说,如此处上下文清楚表明的,特定行为和态度的合理性是由神是谁以及他如何行来定义的(例如:徒4:19;弗6:1)。对此保罗加上了(καὶ,“和”)第二个词,这是一个名词(τὴν ἰσότητα,“公平”)。这个词在新约中除此处之外,只出现在哥林多后书8:1314,被译为“均平”。该词前面再次使用定冠词,可能表明保罗心里想的不是公平的抽象原则,而是个别的、特指的、具体的公平行为。[5]奥尔福德(Alford)相信,前者可能指“公正”要求已经很清楚的情形,后一个词指的是“不适用于严格规则的情形,而是在一些普通的事情上对公正的广泛、大致的诠释”[6]。当然,这些要被给予的是你们的仆人τοῖς δούλοις)。定冠词(τοῖς)被理解为表达所属的含义(“你们的”)。

 

保罗用了一个分词短语来表达主人这种行为的动机:知道你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εἰδότες ὅτι καὶ ὑμεῖς ἔχετε κύριον ἐν οὐρανῷ)。分词(εἰδότες,“知道”)用来表原因(“因为你们知道”,新国际译本)。动词是完成时,但是意思是一般现在时。它在前面刚刚用来(3:24)说基督徒奴隶行为的基础,这里又用在奴隶主的身上。对于所有可能围绕着主仆关系的各种激动的情感,致力于正确地“知道”事情真实的一面应当会对双方都有好处。[7]

 

尽管奴隶和主人的日常生活经历不同,使徒要求教会中的基督徒奴隶主清楚地知道一个事实,即他们与奴隶有一些共同的东西(τι καὶ ὑμεῖς ἔχετε,“你们也有”)。动词的一般现在时强调这不是一个很快过去的事实,而是永久持续的。

 

他们与奴隶所共有的是“一位主在天上”(κύριον ἐν οὐρανῷ)。这不是说奴隶实际上没有自主权,而奴隶主有完全的自主权,而是说他们都侍立在同一位主下面——而且是天上的那一位。在保罗对奴隶和奴隶主的通篇教导中(3:22-4:1),名词κύριος(“主”)起到双重和重要的作用。这里是它第7次出现。保罗一方面用这个词来描述世上奴隶的“主人”(3:22上,4:1上),但另一方面反复用这个词指耶稣基督,即他们共同的“主”(3:22下、23242〕)或“主人”(4:1下)。保罗在这里用这个词,很像是引入他在3:25主要针对奴隶讲的观点——每一位地上的“主人”也要站在他“天上的主”面前,并且“必得到他所行……的后果,而主并不偏待人”。的确,每一位地上的“主人”必须要记住,他最终是一位更高“主人”的“奴隶”。[8]“因为做奴仆蒙召于主的,就是主所释放的人;做自由之人蒙召的,就是基督的奴仆”(林前7:22)。

 

 

 

深入思考:

 

1.如今我们处在21世纪,第1节的话语可以恰如其分地、满有权柄地应用在哪些人身上?为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的?

 

2. “公正和公平”在你工作的地方如何体现?雇主和雇员的观点可能有哪些不同?

 

3. 基督的主权(“一位主”)如何影响你在工作场合和家里行使自己的权柄?

 

 

[1] BAGD, 626.

[2] Harris, 187.

[3] Lightfoot, 228.

[4] BAGD, 196.

[5] Harris, 188.

[6] Alford, 3:241;参O’Brien, 232

[7] O’Brien, 233.

[8] Moo, 316.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资源介绍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