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分享父亲的欢迎

 

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15:11-32)

 

美国人喜欢悬挂黄丝带、红丝带、白丝带,还有蓝丝带。这样的习俗发源于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刚开始执政的时期。当时有一些人质从伊朗获释回国。于是从华盛顿特区到美国其他地方的各大街道,都有人在树上和电线杆上挂上随风飘扬的黄丝带,欢迎这些人回家。这个意象出自一首非常流行的民谣。这首民谣说的是一位妻子为了欢迎从狱中归来的丈夫,就将黄丝带系在“一棵古老的橡树”上。所幸这首歌已经不再那么流行了,但挂黄丝带的意象却依然很受欢迎。黄丝带已经成了一个标志,表示我们满怀喜悦欢迎家人的归来。

 

耶稣也讲过一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系在天堂大门上的黄丝带。耶稣描述了天上欢迎悔改的罪人回天家时的喜乐。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是我们常说的浪子的比喻。有人认为将这称为大儿子的比喻可能更好,因为故事的最后讲的是大儿子对回家的弟弟的反应。但这个故事中的核心人物是父亲。他欢迎两个儿子都来赴宴。耶稣讲这个故事,是叫我们明白天父欢迎我们,我们与被欢迎的喜乐有份。

 

在故事的第一部分,耶稣向我们呈现了父的欢迎之。在第二部分,他告诉我们父欢迎我们所提的要求

 

父的欢迎之恩

 

故事从两兄弟中的弟弟开始。弟弟当时还在家里,但他在家里已经待够了。家里的一切都让他厌烦:家务、农活,还有父亲的生活方式。父亲身上只有一点是他比较喜欢的,就是他老人家的钱。但拿到这笔钱却又似乎遥遥无期。根本没有任何征兆表明父亲将不久于人世。最后,这个年轻人的耐心耗尽了,就对父亲说,“父亲啊,请将属于我的那一份产业给我吧。”

 

不论是在哪种社会,这样的要求都是相当无礼的。如果从旧约中有关产业继承的律法来看,这种行径更是丑陋至极。犹太人的智慧也认为父亲不应当在去世之前为孩子们分家产:“让孩子们求你总好过去仰仗他们。”(《便西拉智训》3322节)但这位父亲却答应了小儿子的请求。他将小儿子应得的份分给了他。这个年轻人至少分到了父亲三分之一或一半的家产。他将这些产业聚在一起,全都换成了钱,装在袋子里并用绳子扎上封口。他现在得到了朝思暮想的一切,终于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过随心所欲的生活了。

 

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他马上就离开了家。在他看来,每一步都更加迈向自由。所以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在他和父亲那无可留恋的家之间,是一个世界的距离。

 

我小时候上主日学,老师会将散发着光泽的橡木椅子围成圈,主日学的墙壁也刷了漆,上面都是画。这些画都是主日学要用的教具。但在主日学地下室的一个走廊门后边,却有一幅根本不像主日学教材的画,画的是浪子在某个宴席跟人一起欢宴的场景。虽然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无疑账单是浪子拿起来付的。

 

耶稣没有在这个故事中细讲浪子的钱是怎么花的。他是过了几个月还是过了好几年才开始缩衣节食的?他的钱财是短时间内挥霍一空的,还是按预算去寻找罪中之乐的?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到最后,他的问题都已经不再是喝最廉价的酒,找最便宜的女人的事了,而是他能不能得到一点面包屑的问题。正当浪子身无分文的时候,饥荒正好席卷全国。食物的价格一路飞涨。他的产业已经挥霍一空,但也没能为他换回一个朋友。他不想挨饿,所以只能去找活干。而他唯一能找到的活就是猪倌,替人养猪。这里的要点不是说养猪是一种很脏的活。这里的关键在于,从旧约严格的律法的意义来看,猪是不洁净的动物。到此为止,浪子和父家一切的纽带就都切断了。浪子成了外邦人,背井离乡,孤身一人,两手空空,不洁净。

 

在这个比喻中,浪子的悔改没有丝毫浪漫的色彩。他的悔改并非始于内心深处,而是始于他的饥肠辘辘。他看到他喂的猪吃的是干豆荚。而他微薄的收入不足以让他一日三餐吃饱肚子,尤其当时还饥荒肆虐,物价飞涨。也许他可以对付着吃豆荚。毕竟豆荚确实可以吃。他该有多饿啊!而他过去吃得又是那么奢侈!他开始怀念过去,不是怀念他花掉所有产业吃的那一次次大餐,而是怀念在父家时吃的每一顿饭。他开始怀念父亲的家!“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路15:17

 

没错,他大声说出了这句话。这是真的。他之前很愚蠢,又恶又蠢。“谨守律法的是智慧之子,与贪食人作伴的,却羞辱其父。”(箴28:7)现在他不得不回家。他不得不再次面对他的父亲。他可以说些什么呢?“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路15:18-19

 

这样父亲就会收留他,给他活干,给他东西吃。他很确定这一点。他无权要求跟父亲恢复之前的关系,但起码他可以再次见到父亲的面。

 

浪子承认自己完全不配,这使我们对这位父亲的怜悯和欢迎他的恩典感到惊叹。

 

如果我们将耶稣所讲的这个故事,跟大乘佛教中一个类似的故事比较一下,就会更加惊讶。这则故事出自著名的《妙法莲华经》(Lotus Sutra[1]有一个年轻人离开了父家,多年杳无音信。“可能是二三十年,也可能是四五十年”。父亲为了找他,就搬到了另一个国家。后来父亲在那里发达了,变得腰缠万贯。而这个儿子还在四处流浪乞讨,被人轻视。有一天,儿子碰巧来到了父亲居住的城镇。他没有认出父亲,但他一直好奇地打量着这位浑身流露着王族气概的老人家。这位父亲坐在宝座上,旁有佣人扇着扇子,上有珠宝棚子遮荫,脚蹬镶金挂银。这位父亲正在跟附近的不少商人和银行家做着金块、玉米和谷物的买卖。这个乞丐彻底醒悟过来。“我这样的人根本不属于这里,”他心想,“我要赶快离开,免得被人抓起来当奴工。”

 

但父亲第一眼就认出了儿子,于是他让手下去追儿子。他们将这个儿子带了回来。儿子非常恐惧,拳打脚踢,乱喊乱叫。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吓得晕死过去。父亲将凉水洒在他身上,又叫手下放走儿子。他没有向儿子表明身份,也没有告诉手下那就是他的儿子。他反而让手下前往这座城中的贫民窟,再次把儿子找回来,雇他在这里干活。这些手下伪装成流浪汉,将污泥抹在身上,又穿上破破烂烂的衣服,希望取得这位乞丐儿子的信任。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这个可怜的年轻人也开始在父亲家里做起了最卑微的工作(父亲的庄园里没有化粪池)。父亲透过窗户,看到儿子不是在铲粪,就是在用筐子运粪。于是父亲也将污泥抹到身上,穿上破破烂烂的衣服,去跟儿子说话,鼓励他好好工作。儿子干得非常卖力,只是他仍住在附近一座简陋的小棚屋里。许多年过去了,父亲对卖力工作的儿子极为赏识。他宣布要认这个年轻人为儿子,让他继承自己的产业。而这个年轻人却对这一切无动于衷,他还是住在那座简陋的小棚屋里,继续到父亲家里干活。

 

二十来年的光阴转瞬即逝。“作为家主的父亲意识到儿子已经很老练、成熟,思想上也大有进步。而且他虽然知道自己现在很尊贵,但每每想到之前贫穷的时候,心里还是会不安、羞耻,甚至厌恶。”这位家主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就唤来亲人、官员、邻舍,向他们宣告,“这个人就是我亲生的儿子,是我一切的产业的继承人。”

 

这个故事最后给出的道德劝化就是,“我们在世间解(佛陀十号之一,又作知世间。因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情状,故号为世间解。——编者注)的统治下,多年如一日地修行道德戒律,最后终成正果。”

 

这两则故事有什么不同之处?一言以蔽之:恩典!奇异的恩典!看一看耶稣所讲的那个比喻中的父亲。他远远地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于是就撩起袍子的下摆塞在腰带里,跑去迎接他的儿子。他抱住那个猪倌,将他紧紧搂在怀里,连连亲吻他那脏兮兮的脸颊。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父亲不愿再听下去。他搂着儿子来到家里,招呼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路15:22-24

 

这位父亲彻底地饶恕了他的儿子,没有让他付出任何的代价,毫不犹豫地将象征着儿子地位的东西给了他。上好的袍子象征着尊荣,而用来签名的戒指上面刻着父亲的印。就连鞋子也有特殊的寓意,因为只有仆人才是光着脚的。之后父亲还摆设了宴席!这位父亲的欢迎真是太热情了!

 

父亲的谨慎在哪?这个小儿子不是羞辱了他的名吗?小儿子一直以来都在干什么?关于他的那些传言都是真的吗?他现在又想干什么,是想要更多的钱吗?

 

这位父亲没有过问这些,他没有一上来就质问儿子、责备他。他反倒满心欢喜迎接这个儿子。这个儿子之前死了,现在又活了,曾经失丧了,现在又被寻回。这位父亲的喜乐源自他对儿子炽热的爱。

 

圣经中经常提到父亲的爱,比如带着爱子以撒上摩利亚山的亚伯拉罕。亚伯拉罕难道必须在那里献上以撒吗?

 

年迈的以色列看到最喜爱的儿子约瑟外衣上染满了血迹,就以为约瑟死了,被野兽吃掉了。后来他才知道,约瑟之前是被兄弟们卖为了奴隶,不过后来约瑟成了埃及的贵族。于是他就下到埃及,在半路上就遇见了约瑟。他曾经为了约瑟而那么悲伤,以为他死了,现在他却活生生地在自己的怀中。

 

大卫王是个可怜的父亲,他有时对孩子过于严厉,有时又过于骄纵,不过他深爱那个背叛他的儿子押沙龙。当大卫的大军和押沙龙的大军交战时,大卫王似乎更在乎儿子押沙龙的安全,而不是最终的战况。当信使前来报告胜利,并确认押沙龙的死讯时,大卫哀哭,说:“我儿押沙龙啊!我儿,我儿押沙龙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龙啊!我儿,我儿!”(撒下18:33

 

而旧约最伟大的父爱之哀哭,不是来自大卫而是神。主耶和华将身在埃及的以色列百姓视为他的儿子。他对法老提出的要求是,“容我的儿子去,好侍奉我。”(出4:23)耶和华引导他头生的儿子走过旷野,就像父亲教导年幼的儿子学走路一样(何11:1-4)。当以色列成为悖逆的儿子时,神就宣告他对他们背道的审判。然而,出于神的挚爱之心,他就哀哭说,

 

“以法莲哪,我怎能舍弃你?

以色列啊,我怎能弃绝你?

 

……

 

我回心转意,

 

我的怜爱大大发动。”(何 11:8

 

父欢迎我们时的要求

 

镜头一转,我们来到了田野里。犁沟里已经没有了阳光,大儿子即将收工回家。快到家门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些声音,就举目望去。没错,是音乐,是乐队演奏的音乐声。家里灯火通明。大家都在载歌载舞,整座山顶都在震动。他问一个手下:“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感觉他应该很清楚发生了什么。自从弟弟离开家之后,就再也没有举办过像这样的宴席了!仆人告诉他,“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路15:27

 

哥哥扔掉手中的杖,将两只胳膊交叉抱在胸前,怒火中烧。竟然真的是在庆祝!他对浪子的出现并没有感到太吃惊。可是浪子到底做了什么,配得上这些?父亲不应该款待他,而应该鞭打他!哥哥对父亲的行为感到厌恶。他心想,无论如何,不要指望我跟他们一起庆祝。毕竟我们已经分过家产了,剩下的全都是我的。包括那上好的袍子,用来签名的戒指,特别是那只留着在重大节日宰杀的肥牛犊。

 

他瞧不上父亲的喜悦,也因父亲的恩典而愤怒,也反感父亲对这个浪子的爱。

 

仆人就将情况报告给了父亲。大儿子在田里不愿意回来,怒气冲冲,不愿意参加宴席。父亲马上离开宴席,又沿着那条路去喊他的大儿子回家。显然,故事中的大儿子影射了法利赛人,就是那些抵挡耶稣的自义之人。《路加福音》的上一章,有另一个比喻对他们提出了严厉的警告。他们就像不愿意受邀赴宴的客人。被冒犯的主人派仆人去城里的大街小巷,还有乡村的大路小路上邀请其他人。这样主人的宴席上就坐满了贫穷的、瘸腿的、瞎眼的、跛足的。再也没有空位为那些受邀的客人存留。

 

法利赛人瞧不上穷人,又蔑视基督那天国宴席的呼召。耶稣警告他们,其他人要坐在天国的宴席上,而他们却要永远被赶出去。但在这个比喻中,耶稣仍然为法利赛人敞开了大门。他们因为耶稣跟税吏和罪人一起庆祝,就怒气冲冲,站在外面不愿意进来。但耶稣说天父仍然会沿着路前来呼唤他们。他们应当思想一下,拒绝天父的呼召,拒绝赴天父荣耀的宴席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位父亲请求大儿子进去,一起赴宴。他得到的是苦毒的回答:“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路15:29-30

 

这个心怀苦毒、站在田野里的大儿子,要比在猪圈里的浪子离家更远。因为他不爱他的父亲。遵守父亲的命令是一件苦差事,为他干活就像被奴役。他真正的快乐不是跟父亲在一起,而是像故事开头的浪子那样,他更愿意跟朋友们一起快活。他不明白父亲对弟弟和对他的爱。他也不爱他的弟弟。他甚至不愿意管弟弟叫“我的兄弟”,而只是称其为“你这个儿子”。

 

父亲的责备是温柔的:“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15:31-32

 

这里父亲是温柔的。对大儿子而言,他与父亲曾共度的那些时光毫无意义吗?他跟父亲真的只是主仆的关系吗?这个继承了所有产业的大儿子,为一只肥牛而心怀嫉妒吗?难道他真的不在乎弟弟并没有死,而是活着吗?

 

没错,父亲的责备非常温柔,但要求也是明确的。如果他真是父亲的儿子,就必须进来赴宴。他不能一直待在外面的黑暗中,被怒火和嫉妒所充满。

 

假如大儿子之前真的明白父亲的心意,他会怎么做呢?他当然应该一听到弟弟回来了,就马上就跑回家中。还有什么他能做的?如果他真的跟父亲感同身受,他会一直寻找他的弟弟。也许,他已经在田野里干活,会先看到回来的弟弟,然后跑过去迎接他。还有没有他能做的?

 

越南战争期间,陆军中尉丹尼尔·道森(Daniel Dawson)的侦察机在越共占领的丛林中失事了。他的兄弟唐纳德(Donald)得到消息后,变卖了全部家产,给妻子留了20美元,然后买票去了越南。他穿上了士兵的装备,去那个被越共游击队控制的丛林里寻找他的兄弟。他印了一些传单,在上面画上那架飞机,并用越南语写着给提供失事飞行员线报之人的赏金。他被称为“Anh toi phi-cong”,意思就是飞行员的兄弟。《生活》(Life)杂志的一位记者描述了他危险重重的寻找之旅。[2]

 

没错,哥哥本可以做得更多。如果他真的关心弟弟,他完全可以像唐纳德·道森那样去寻找他的弟弟。他本可以去到那个遥远的国度寻找他的弟弟。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不靠谱的建议,因为这正是比喻的核心。这是耶稣在《路加福音》15章中讲的三个比喻中的一个。它们都是为了回应法利赛人和文士对耶稣的苦毒批评。耶稣身边挤满了想听他讲道的税吏和罪人。法利赛人却私下里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路15:2

 

耶稣用迷失的羊的比喻,失钱的比喻和浪子的比喻来回应他们。每个故事的最后他们都欢喜快乐地举办宴席,庆祝失而复得。牧羊人叫朋友们一起来庆祝,因为他寻得迷羊。妇人请朋友们一起来庆祝,因为她找到了丢失的小钱。父亲为儿子失而复得而庆祝,还叫大儿子一起来分享这份喜悦。耶稣教导说,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为他大大欢喜。但他也将他的事工跟那些指责他之人的态度进行了对比。那些人抱怨他跟罪人交往。他回应说,他来是要寻找罪人,因为这正是天父所做的。那位牧羊人就是耶稣的写照,他在寻找失丧的羊。那位妇人也是耶稣的写照,她在打扫房子寻找丢失的小钱。然而,在浪子的比喻中,耶稣并没有出现。相反,他走出了这个故事,并让法利赛人在其中占据了他的位置。故事中的哥哥所做的正是法利赛人的行径:他们拒绝跟罪人打交道。耶稣则相反,他明白天父怜悯的心肠。他不仅愿意跟罪人一同赴天上的宴席,更甚的是,他还降下来到罪人的地方寻找他们。他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他寻找税吏,停在桑树下叫撒该下来,还主动提出要去他家。他在撒玛利亚的井旁找到了一个堕落的妇人,还开口赦免了跟他一同钉十字架的杀人犯。

 

我们如果忘记了是谁在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就无法明白这个比喻。耶稣基督是我们的长兄,是天父头生的儿子。他就是那个走出去寻找迷羊的牧人;他也是能够将生命赐给死人的复活与生命之主;他还是天父家里的继承人。天父真的可以对他说,“儿子,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本来是儿子的那一位竟然成了仆人,好叫我们能一同成为神的儿女。如果我们忘了我们的哥哥不是法利赛人而是耶稣,那么这比喻就不完整。他跟故事中的哥哥不一样。他不仅欢迎我们回家,还来到猪圈里找寻我们,伸出双手拥抱我们,对我们说,“回家吧!”

 

实际上,我们若忘了耶稣,就无法充分领会天父的爱。天父不会放过任何罪。他是圣洁的神,所以罪的赎价必须付上。奇异恩典真正的荣耀就在于,耶稣已经替罪人死了,所以他可以欢迎他们回家。耶稣不仅来参加宴席,跟得救的税吏和罪人一同吃喝;他摆设了宴席,因为他呼召我们来到他那破碎身体和涌流宝血的餐桌前。

 

《希伯来书》的作者提醒我们,耶稣在弟兄中间赞美神(来2:12)。[3]如果我们与赞美的救主相交,那我们就已经可以期盼天国盛宴的喜乐了。耶稣知道父的心肠,他跟父一同欢喜快乐。借着圣灵耶稣心中充满了喜乐,他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路10:21

 

回家来享受父亲的爱吧,享受耶稣喜乐的宴席吧。你是远离天堂大门的浪子吗?耶稣现在要来扶持你。你是自以为是的法利赛人,正在父家外面炫耀你那又肮脏又破烂的自义衣衫吗?请听耶稣所说的话:天父呼召你悔改,成为小孩子的样式,好进入父的家中。又或者你同时既是被人瞧不起的浪子,又是瞧不上别人、骄傲自大的大儿子?不管是哪种情况,你都要撇下一切,紧紧抓住耶稣。

 

或者说你是信徒吗?你是否像一只迷失的羊,主耶稣找到了你,将你扛在肩上带回了家?如果是,请思想一下这个比喻对你提出的要求。你已经尝到了天恩的滋味。你知道被慈爱满满的天父拥抱是什么滋味。你知道他为你欢呼歌唱。天上为失丧的罪人发出的欢呼声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你说,“这意味着我也必须欢迎别的罪人,准备好跟他们一起吃喝,就像神将我带到他的桌旁一样。”就这些吗?那位明白天父心肠的真儿子可不是只跟罪人分享了他的袍子、戒指、鞋子而已。他乃是主动地去寻找他们,将他们带回家中。

 

今天你要注目于哪里呢?

 

“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约壹4:8

 

 

 

[1] Saddharma-Pundarika ,第四章 ,ed. F. Max Mueller,in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vol. 21 (Oxford: Clarendon,1909),98-117。

[2] “A Haunted Man' s Perilous Search,” Life ,March 12,1965.

[3] 耶稣不仅应验了《诗篇》22 篇开头因被离弃而发出的唉哼声,也应验了该诗篇 22 节得胜的赞美。《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处经文中将这一切都归给了耶稣。

 

下一章 > 


 

是什么才使得一篇讲道真正拥有基督教的特色呢?是基督。想要预备一篇从任何一处经文中传讲真正属于基督教的讲道,就必须考虑整个救赎历史的发展,及其在基督里的实现。

 

埃德蒙·克罗尼在《传讲整本圣经中的基督》这本书中解释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并为其他持同样观点的传道人提供了实际的指导。他先阐明了在整本圣经中传讲基督的理论基础,接着给出了预备这类讲章的实际建议。全书余下的部分就是克罗尼的个人讲道集,为我们示范了该如何在整本圣经中传讲基督。对于那些经验丰富、希望操练以基督为中心来讲道的讲道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实操指南。对于有抱负的讲道人而言,克罗尼的例子则是忠信的基督教讲道之范例。

 

前  言

第一章:整本圣经中的基督

第二章:预备一篇呈现基督的讲章

第三章:分享父亲的欢迎

第四章:认清代价

第五章:当神降临

第六章:冠军取得不可思议的胜利

第七章:神会在我们中间吗?

第八章:遇见元帅

第九章:让人吃惊的献身

第十章:马槽里的主

第十一章:耶稣宣讲自由

第十二章:被神离弃的救主发出的哭喊

第十三章:我们的国际歌

第十四章:耶稣基督与人的失落

第十五章:耳听为实:话语的主

推荐语

 

埃德蒙·克罗尼带领这一代人开创了救赎历史讲道法。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旷野发声呼喊,鼓励福音派讲道人以基督为一切讲道的中心,因为基督就是整本圣经所指向的那一位。今天很多人已经加入了克罗尼的福音大合唱,但在演奏这首横跨整本圣经的恩典交响曲时,没有一个人对和声的把握能超过克罗尼。当克罗尼跟我们分享他从研究、讲道和心底挖掘出来的珍宝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才能让那重价的珠宝在整本圣经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布莱恩·柴培尔(Bryan Chapell)

圣约神学院院长兼实践神学教授

 

埃德蒙·克罗尼为整个教会特别是讲道者奉上了一份不可思议的礼物。《传讲整本圣经中的基督》不只是在谈讲道。它其实是在讲基督,也是在讲所有信徒所领受的呼召:在神整全的话语中看到基督和他的荣耀。书中的教导实用而深刻,对讲道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克罗尼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让人心生敬畏的现实:耶稣是主,所以平信徒读后也会收获喜乐。

 

——斯蒂芬·布朗(Stephen Brown)

改革宗神学院讲道学教授

 

这位伟大的圣经教师在书中一步一步地指导我们,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讲出高举神、以基督为中心、满有圣灵大能的讲道。我在威斯敏斯特神学院上过埃德蒙·克罗尼的课,他的课改变了我,让我看到整本圣经原来是如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希望所有读者也都能通过这本书体会到这一点。

 

——古德恩(Wayne Grudem)

凤凰城神学院圣经与神学研究教授

 

埃德·克罗尼教会了我如何向后现代人讲道。如果各位也想学会这样的讲道方法,那么克罗尼在这本书中的讲章就是无价的学习资料。

 

——提姆·凯勒(Tim Keller)

纽约救赎主长老会主任牧师

 

基督徒必须再次学习将整本圣经当作耶稣基督的见证来读。埃德蒙·克罗尼博士在这本《传讲整本圣经中的基督》中,让我们看到了真正忠于基督的解经方法。当今的教会迫切需要这本书,因为太多讲道人似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来处理旧约。克罗尼博士让我们看到,旧约中那些伟大的主题和详实的细节都是对基督的启示。埃德蒙·克罗尼是这个时代非常伟大的基督教领袖兼教牧神学家。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阿尔伯特·莫勒(R. Albert Mohler)

美南浸信会神学院院长

 

 

作者介绍

埃德蒙·克罗尼 ( Edmund P. Clowney)是费城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实践神学荣誉退休教授。他在该神学院任职三十多年,担任院长长达十六年。他还著有《 揭开奥秘:发现旧约中的基督 》( The Unfolding Mystery : Discovering Christ in the Old Testament)。克罗尼1942年开始担任牧师和神学教师,目前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三一长老会教会担任特聘神学家。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研经工具 https://yanjingtool.com/b/web/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