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之诗。)
1耶和华啊,求你记念大卫所受的一切苦难!
2他怎样向耶和华起誓,向雅各的大能者许愿,
3说:我必不进我的帐幕,也不上我的床榻;
4我不容我的眼睛睡觉,也不容我的眼目打盹;
5直等我为耶和华寻得所在,为雅各的大能者寻得居所。
6我们听说约柜在以法他,我们在基列・耶琳就寻见了。
7我们要进他的居所,在他脚凳前下拜。
8耶和华啊,求你兴起,和你有能力的约柜同入安息之所!
9愿你的祭司披上公义!愿你的圣民欢呼!
10求你因你仆人大卫的缘故,不要厌弃你的受膏者!
11耶和华向大卫、凭诚实起了誓,必不反覆,说:我要使你所生的坐在你的宝座上。
12你的众子若守我的约和我所教训他们的法度,他们的子孙必永远坐在你的宝座上。
13因为耶和华拣选了锡安,愿意当作自己的居所,
14说:这是我永远安息之所;我要住在这里,因为是我所愿意的。
15我要使其中的粮食丰满,使其中的穷人饱足。
16我要使祭司披上救恩,圣民大声欢呼!
17我要叫大卫的角在那里发生;我为我的受膏者预备明灯。
18我要使他的仇敌披上羞耻;但他的冠冕要在头上发光。
诗篇132:1-18
这篇诗是会众的祷告。他们求耶和华记念大卫所许的、关乎约柜居所的愿:当会众决心在圣殿敬拜的时候,他们的祷告就得蒙应允。百姓忆起,神曾应许大卫的家系必不断绝,并且锡安必要成为他的居所,弥赛亚也必要出现。
我们很难知道这首诗的背景。它大概是被掳归回之人的祷告。他们惊讶于神对大卫应许的应验,这应许主要是关乎大卫家永远的王权,以及在锡安公义的敬拜。
(一)记念大卫(132:1-5)
132:1 这诗的主题从开始的呼求中就表达出来:耶和华啊,求你记念大卫。大卫的生平和工作对离开巴比伦、回归重建时代的人来说,是十分令人感慨的,因为他是使国家敬拜集中于锡安的王。
132:2-5 这项祷告的具体层面是,大卫曾许愿说他必不休息,直等他为耶和华寻得居所。这大概是指大卫希望为神建造圣殿的事情(撒下7章)。大卫这个愿望证明他因着耶和华与他立约,而作出了巨大的委身。大卫之约对后来由以斯拉和尼希米带领的群体之重要性,就像亚伯拉罕之约对摩西的重要性一样。诗篇第132篇的祷告是恳求神在他们似乎遭受危险的时候实现他的应许。
(二)让我们敬拜神(132:6-10)
这里的语调改变了,因为会众开始确信他们的祷告必蒙应允。
132:6-8 会众想起以色列因听见约柜(8节)在以法他(参创35:16、19,48:7;“以法他”是伯利恒在古代的名字,或是伯利恒周边地区的名字),便前往寻索。大卫未将约柜移往锡安之前(撒下6章),约柜停放在基列耶琳已经有二十年(撒上7:1-2)。
百姓决心在大卫给约柜指定的地方(安息之所〔参诗74:7,76:2,84:1,132:5、13〕和耶和华的脚凳)敬拜。就某种意义而言,它(指约柜)是神的居所,意即它是他在地上的宝座。它被称为神有能力的约柜,因为在战争中,它象征神的力量和胜利。
132:9-10 百姓求神来到他们当中的时候,也求神使祭司披上公义(参16节;亚3:1-7)、使圣民欢呼,并恳求耶和华不要厌弃他的受膏者(王)大卫。当初大卫建立锡安作神国度的中心时,这两节经文曾是百姓祷告的一部分。诗人在这里为被掳归回之人做出这个祷告,是求神也向大卫的子孙实现他的应许。正如早期那个群体跟随约柜到它安放之地,并在那里求神赐福给祭司和大卫,这个群体也为他们当时的祭司(早期侍奉圣约之人的子孙)祷告。
(三)耶和华起誓(132:11-18)
132:11-18 这些经文记载了从耶和华而来的启示,明确了他早期向大卫作出的应许。耶和华重申他向大卫起的誓,就是大卫的子孙必永远坐在大卫的宝座上(11-12节;89:3-4、27-29、35-37)。接着,耶和华又断言,他已经拣选了锡安山(132:13-14),故此必以丰满的恩典赐福给它,包括使穷人饱足(参111:5,136:25,145:15,146:7)、使祭司披上救恩(参132:9)并使圣民欢呼。神也应许,他的受膏者弥赛亚必显现并戴上冠冕(17-18节)。
燃点的灯(明灯)这一比喻来自会幕中的陈列品,在这里含有大卫家王朝延续下去的意思(参撒下21:17;王上11:36)。那“受膏者”最初是大卫,然后是他的子孙,最后是弥赛亚(基督)——他必战胜他的一切仇敌。
动物的角象征力量和活力,有时恰如其分地用于形容一些大能的统治者(参但7:24)。这角必发生(ṣāmaḥ;直译为“长出”)。撒迦利亚在祷告的时候(路1:69),可能就想起了这段经文。与这个动词有关的名词ṣemaḥ(“苗裔”)是弥赛亚的一个称号(耶23:5,33:15;亚3:8,6:12)。既是如此,这个措辞就含有弥赛亚君王是大卫子孙的意思。这“苗裔”就是要来的那一位,他必将祭司和君王的职分兼于一身。
因此,诗篇第132篇是令人鼓舞的。它确保无论遭遇什么境况,神的应许必然成就。
作者 | 艾伦·罗斯(Allen P. Ross)
本文选自《信徒圣经注释——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