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外邦人因信得救

预备真理

“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留在意中……也要这样教训你们的儿女……”——《申命记》1118节至19

请花时间来准备你的心思意念,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通读圣经的背景,并且研究在本次课程中所包含的真理。这里包含重要的背景信息,能够帮助你理解经文。

圣经背景

简介

神差派彼得去跟哥尼流宣讲基督后(徒10),耶路撒冷的教会大大喜欢,因为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徒11:18)。神没有要求像哥尼流这样的外邦人在加入犹太教并遵守他们的律法之后才赦免他们。他是因为他们信他儿子而赦免他们。在最初一段欢乐的时期之后,教会开始为外邦信徒成为教会一分子的事实产生了分争。一些犹太信徒不愿与不遵守律法的外邦人相交。虽然这一切严重危及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相交,但是更严重的危机正在酝酿,这个危机将影响着犹太人和外邦人对救恩的看法。有些犹太人开始教导外邦人说不受割礼便不能得救。对此教会不得不做出回应,外邦人是单单因恩典凭着信心得救还是需要遵守律法才能得救。

在安提阿发生的冲突(徒15:1-5

在罗马帝国各处的外邦人听到福音并得救。外邦人归主的第一个主要中心是罗马帝国的第三大城市安提阿。在司提反被谋杀之后,一些犹太人逃离耶路撒冷去了安提阿,在那里向希腊人传福音(徒11:19-20)。路加写道:“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徒11:21)。

耶路撒冷的长老听说安提阿的外邦人归主之后,就打发巴拿巴来勉励教会(徒11:22-24)。巴拿巴找到扫罗,将他带到安提阿,他们花了一年的时候教训信徒(徒11:25-26)。安提阿教会最终派出扫罗(保罗)和巴拿巴在小亚细亚的城市传福音。虽然保罗和巴拿巴去到一个新的城市时总是先服事犹太人,但是越来越多的外邦人听到福音并归主(徒13-14)。当保罗和巴拿巴回到安提阿时,见证了神“怎样为外邦人开了信道的门”(徒14:27)。

安提阿教会遇到了严峻的考验:有些犹太人来教导救恩不是单靠信心而得。路加记载说:“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徒15:1)。这些“假弟兄”(加2:4)并不是耶路撒冷教会派来的(徒15:24),他们正在传播另一个福音,说人称义是因行律法而非因信耶稣基督(加2:16)。保罗和巴拿巴看出这些人正在教导异端,就“与他们大大地纷争辩论”(徒15:2)。但是,安提阿的弟兄们还是因这些人的言语受到搅扰和迷惑(徒15:24)。教会明智地决定派出保罗、巴拿巴等人(包括未受割礼的外邦信徒提多)到耶路撒冷与“使徒和长老”讨论这个问题(徒15:2;加2:1-2)。

在途中,保罗和巴拿巴再次因神救了外邦人而不断归荣耀与神。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保罗和巴拿巴在腓尼基和撒玛利亚的弟兄中传讲外邦人是归主的事(徒15:3)。到达耶路撒冷时,大伙向会众、使徒和长老报告了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徒15:4)。在保罗和巴拿巴讲述他们在小亚细亚传教旅程中的经历时(徒13-14),大家一定是听得聚精会神。

然而在教会中仍有人对外邦信徒的情况感到不满。信主的法利赛人听说外邦人也信主时,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徒15:5)。他们认为,律法不仅对犹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所有信徒来说也是如此。既然真弟兄与假弟兄都主张外邦人需要受割礼,教会就需要明确地就外邦信徒和律法的关系表态。

耶路撒冷会议(徒15:6-29

当使徒与长老聚会商议这事时,大家就外邦人是否需要受割礼、遵守律法“有很多辩论”(徒15:6)。彼得、巴拿巴、保罗和雅各长老都认为,既然神已经单单通过外邦人的信心接纳了他们,教会就不应再要求他们遵守摩西律法。

彼得的依据始于他以前向哥尼流作见证的经历。他认为,当哥尼流和其他外邦人听到福音并相信时他们就已经得救了(徒15:7)。他们得救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仅仅是因为他们相信。显然神接纳了外邦人,因为他赐给他们圣灵,“藉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徒15:9)。由于神已经清楚地表明外邦人在律法之外得到了救恩,因此那些坚持外邦信徒需要遵守律法的人是在质疑神在拯救外邦人中显出的智慧(徒15:10)。彼得还认为,要求外邦门徒遵守律法无异于将“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放在他们身上(徒15:10)。如果世上没有犹太人能够行全律法并获得救恩,为什么还将神已经接纳的外邦人放在律法之下呢?最后,彼得做出了伟大的宣告:“我们得救乃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这是我们所信的”(徒15:11)。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得救,那就是恩典!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不能靠行为得救。

当巴拿巴和保罗开始分享他们的见证时,众人都默默无声,他们显然是被彼得的见证深深吸引(徒15:12)。表面看来,巴拿巴和保罗之论述的神学性没有彼得的强,他们只是讲述“神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徒15:12)。但他们的见证背后有着深奥的推理。这些见证暗含着一个问题:“如果巴拿巴和保罗不是真的在传福音,为什么神要以神迹为他们作证呢?”不像那些主张靠行为得救的人(他们不能行神迹),神借着传讲单单以信心得救的保罗和巴拿巴行神迹。

雅各长老认为,彼得的见证与旧约的预言相合。他首先提醒众人要留意彼得所说的神“怎样眷顾外邦人,从他们中间选取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徒15:14)。虽然神赐给外邦人的救恩是出人意料的,但是以前的先知并非没有相关预言。雅各引用了阿摩司关于千禧年国度的预言(摩9:11-12),这预言说神宣告外邦人将归在他的名下(徒15:15-17)。由于神在将来并不需要外邦人加入犹太教就可以拯救他们,因此神现在拯救外邦人并不奇怪。在某些时候,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神在地上的国度里,犹太人需要习惯神对外邦人的拯救方式,即不需要割礼和遵行律法也能得救。

彼得、巴拿巴、保罗和雅各成功地说服了众人,神单单以信心拯救外邦人,无须遵守律法的条件。虽然因信称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教会仍然面临着一个遗留问题:如果外邦信徒继续做这么多搅扰犹太信徒良心的事情,他们之间怎么能彼此相交呢?为了保护犹太信徒与外邦信徒之间的相交,雅各建议外邦人禁戒四类事:“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徒15:20)。这些行为中的每一种行为,包括吃偶像祭物,吃被勒死的畜生,吃没有放完血的肉,以及各种形式的淫乱,都是犹太人特别憎恶的。对于得救的外邦人来说,上述行为中只有淫乱是犯罪行为。由于长期以来,各城的犹太人都会听到摩西的书(律法),现在摩西的书也会“每逢安息日在会堂里诵读”,因此他们很难不会因外邦人的这些行为受到冒犯。为了弟兄们能合一,耶路撒冷教会要求外邦人限制他们的自由,以免冒犯他们的犹太弟兄。

耶路撒冷教会让保罗和巴拿巴带回一封信,将他们的决定通告“安提阿、叙利亚、基利家外邦众弟兄”。陪同保罗和巴拿巴的还有犹大和西拉,他们两个是耶路撒冷“在弟兄中作首领的”(徒15:22-23)。这封信声明,那些来到安提阿要求外邦信徒受割礼、遵守律法的人,不是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派来的(徒15:24)。他们派了这四人亲自确认会议的决定(徒15:25-27)。与用言语“搅扰”外邦信徒的人不同(徒15:24),教会不会在已经通过信心得救的外邦人身上增加任何额外的要求。但为了使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之间能和睦相处,经得圣灵的同意,教会不将别的要求加给外邦人,只是要他们禁戒上述四种行为(徒15:28-29)。

安提阿恢复平静(徒15:30-35

当安提阿的信徒聚集听到这封信时,就因“信上安慰的话就欢喜了”(徒15:30-31)。众人松了一口气,因为耶路撒冷教会肯定了使他们能认识基督的福音。正如之前所传讲给他们的一样,救恩单单是因信而得,而不是取决于人的行为,比如割礼。犹大和西拉还勉励了会众,“用许多话劝勉弟兄,坚固他们”(徒15:32)。两人带着耶路撒冷的问候来到安提阿。当他们回到耶路撒冷时,他们带着“众弟兄对使徒的问候”而归(徒15:33)。犹太信徒和外邦信徒以及安提阿和耶路撒冷在团契中合一了。犹大和西拉离开后,保罗和巴拿巴留下来,“一同教训人,传主的道”,将单靠信心得救的福音继续传播下去(徒15:35)。

难点解析

摩西律法:摩西律法是指神通过摩西颁布给以色列人的一切命令。它包括道德律法,如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它还包括有关犹太宗教的特殊律法,即礼仪律法,如不可吃猪肉以及献祭规定。这些律法每天都会涉及到生命的每一方面。由于它的要求很多,所以没有人能完全遵守它。跟学生解释,摩西律法不只是与美国法律(如不超速、要缴税等)不同,它还告诉以色列人能穿什么,不能穿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甚至包括他们不能嫁娶的人。让学生想象一下父母要求的一长串无法遵守的规定,比如永不弄脏衣服,只穿红衬衫,只吃谷物。

会议:会议是指领袖商讨事情的集会。参加耶路撒冷会议的有一些使徒和其他教会领袖,他们在一起讨论如何处理新的外邦基督徒的问题。举家长会的例子来解释会议的意思:父母与老师开会讨论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

割礼:割礼是神命令犹太人在身体上做的标记。它提醒犹太人神曾应许他们将会祝福他们的国家、土地,以及与他的独特关系。神希望犹太人遵守他的一切律法,并且受割礼将他们分别出来归给神。举结婚戒指的例子来解释割礼。结婚戒指虽然不是身体标记,但是它却象征两人对彼此的承诺。这个戒指也会提醒他们的独特关系以及他们期待彼此信守的承诺。

禁戒:“禁戒”是指避免做某事。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西兰花,他就会避免吃西兰花。我们就可以说他禁戒吃西兰花。如果他不喜欢打扫房间,那么他就会不会去打扫,除非一定要打扫。

良心:良心是每个人从出生以来都会有的思考方式。它告诉人们不要做某些事情,以及对与错的区别。虽然有些人的良心比其他人的更敏感,但是良心既不如神的话语那么起作用,也不如神的话语清晰。人们可以忽略自己的良心或昧着良心。让学生想象他们的爸爸写了一个星期六早上需要做的家务的便条。学生可能会按照便条的要求做家务,也可能会把这个便条藏在他们的床底下,也就是说他们不会按便条上所写的去做。

唯独信心:信心是得到救恩的唯一途径。许多人试图为他们的救恩而努力。他们经常去教堂、祷告、给穷人钱、受洗或是试图遵守一套规则。他们试图做所有这些事情的原因是为了能上天堂。虽然这些行为是好的,但是没有人做的能多到足以上天堂。当人们试图相信并且靠着行为获得救恩时,他们就毁坏了信心。得救的信心是完全相信基督所做的一切,不再加上任何的行为。将橡皮筋发给学生,在他们打不中靶心的地方举起靶,让他们将橡皮筋掷向靶心。他们必须击中正中央。在他们全部都失败之后,告诉他们无论他们有多努力都不能上天堂。将橡皮筋收回来。问他们是否相信你能打中靶。将他们手中取回橡皮筋,走到靶旁,把它们放在靶心上。你心里的信心才是击中靶心的唯一方法,无须你尝试掷出橡皮筋。

分争和辩论:分争和辩论意味着斗争和争论。问学生是否曾与他们的兄弟姐妹意见不合或是与他们争论。

指向真理

“我的民哪!你们要留心听我的训诲,侧耳听我口中的话。”——《诗篇》781

本节包括一些问题,可对上周的课程内容进行复习,也帮助学生预习本周的课程内容。除了这些复习问题外,教师可以使用一个合适的活动使学生对于本周所要学习的真理产生期待。教师可以在“实践真理”部分找出一两个活动,更有效地向学生介绍本周的课程内容。

复习问题

彼得怎么了?

希律将他逮捕并关进监牢。

彼得在监牢时,教会为他做了什么?

他们不断地为他祷告。

彼得熟睡时发生了什么事?

一个天使站在彼得身边,监牢里有光照耀。天使让彼得起来,他身上的铁链也掉下来了。然后他们就离开了监牢。

彼得离开监牢后去哪儿了?

彼得去了约翰的母亲马利亚的家。

彼得敲门后发生了什么事?

罗大出来看动静,却没有让彼得进来,因为她听出了他的声音,感到非常激动。

罗大做了什么?

她告诉在屋内祷告的人说彼得在门口,但他们不相信她。

他们开门后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感到惊奇,让彼得进来了。

希律怎么了?

希律没有将荣耀归给神,就死了。

宣讲真理

“……我们要将耶和华的美德和他的能力,并他奇妙的作为,述说给后代听。”——《诗篇》784

本节包含了圣经课程和课上提问。使用课上提问来检查孩子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本节还包括在授课环节时可使用的各种各样的展示方法。在你读本节之前要多读几遍圣经。所有的教导都应该扎根于圣经。

圣经课程

经文大纲

在安提阿发生的冲突(徒15:1-5

耶路撒冷会议(徒15:6-29

安提阿恢复平静(徒15:30-35

读经

阅读《使徒行传》151节至35节。

导言

生活中有些东西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篡改或改变的,福音就是一个例子。保持纯正的福音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对于一个想要得到救恩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要是一个人传圣经启示之外的另一个福音,那么他就犯了严重的罪。在今天的课中,保罗和巴拿巴遇到了犯这种罪的人。他们看见安提阿的一群犹太人试图操纵外邦信徒随从假福音。要了解保罗和巴拿巴抵抗这个假福音的经过,就让我们来看看《使徒行传》151节到35节。

引导问题

引导问题:在今天的课开始时,安提阿的犹太人教导了关于福音的什么内容?

回答:路加记载说,有些人从犹太下来,教导信徒说不受割礼就不能得救。割礼是犹太人从摩西时代以来就遵从的律法之一。然而,这种教导不是真正的福音。从犹太来的人教导的是救恩取决于人们是否遵守律法,而不是取决于相信耶稣基督。

引导问题:保罗和巴拿巴与从犹太来的人因为什么起了争执?

回答:保罗和巴拿巴知道宣讲假福音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罪。由于事关重大,保罗和巴拿巴都竭力与犹太来的假教师理论。他们非常希望纠正这些人的教导,好让别人能彻底明白真正的福音,并得蒙救赎。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达成一致,安提阿教会便派保罗和巴拿巴去耶路撒冷,以便与使徒和长老商讨这个问题。此行将让保罗和巴拿巴知道真正的福音是什么。

引导问题:谁站起来并终结了争论?他说了什么?

回答:经过一番大大争论之后,彼得站起来宣讲了真正的福音。他看到了哥尼流和其他外邦人听到福音并相信后就得救了的经过。他们并不是因为做了什么而得救,他们得救仅仅是因为相信。彼得对外邦人的得救非常有信心,因为他可以为他们受了圣灵作证。

引导问题:彼得说犹太人试图让外邦信徒负的“轭”是什么意思?

回答:按照彼得的讲论,犹太人犯了罪,因为他们试图让外邦人遵从律法以获得救恩。彼得认为,要求外邦信徒遵守律法无异于使他们负“轭”,这“轭”是犹太人的祖先和他们自己也不能担负的。既然没有犹太人能够靠遵行律法得救,那么尝试将同样的要求加给外邦人是没有意义的。使人得救的单单是相信基督,而非行为(遵守律法)。

引导问题:保罗和巴拿巴的见证是怎么证明人单单是因信心得救的?

回答:在彼得精彩的一番话之后,保罗和巴拿巴站起来直接述说“神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神通过保罗和巴拿巴所行的神迹来证明他们确实分享了真正的福音。与那些教导靠行为得救的人不同(他们并没有行出神迹),神藉着传讲单单因信心得救的巴拿巴和保罗行了神迹。

引导问题:彼得讲完见证后,使徒雅各决定补充什么内容?

回答:彼得讲完见证后,雅各想起神曾在旧约预言中预言外邦人将得救。在《阿摩司书》中,神说他将寻找外邦人,使他们成为他名下的国(摩9:11-12),这正是彼得对耶路撒冷的人说的。既然神宣告将来有一天外邦人将归入他的名下,那么神现在要拯救外邦人的作为并不奇怪。某一天,不管是现在还是在神的未来国度里,犹太人都需要适应神在割礼和律法之外拯救外邦人的作为。

引导问题:为什么雅各要外邦信徒禁戒某些事情?

回答:为了保持犹太信徒与外邦信徒之间的相交,雅各建议外邦人禁戒四件事:“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徒15:20)。这些行为无论是吃祭过偶像的食物,吃勒杀牲畜的肉,吃了没有放血的肉还是行各种形式的奸淫,都是犹太人特别憎恶的。为了能使弟兄们合一,耶路撒冷教会要求外邦信徒限制自由,以免冒犯他们的犹太弟兄。

引导问题:安提阿的信徒听到保罗和巴拿巴去耶路撒冷的结果后有什么回应?

回答:众信徒聚集在安提阿时,他们听了那封信之后,“就欢喜了”(徒15:30-31)。他们松了一口气,因为耶路撒冷教会肯定了他们藉以认识基督的福音。正如从前所传给他们的,人得救是单单因为信心而非行为,比如割礼。他们受到鼓舞,同时以信心得救的福音继续得到传播,因为保罗和巴拿巴都留下来“教训人,传主的道”(徒15:35)。

总结

福音不断传播,教会不断增长。外邦人不断得救,福音正如神所吩咐的传到地极。犹太人说外邦人必须遵守律法才能得到救恩。听到这个消息后,彼得、巴拿巴、保罗和雅各在耶路撒冷会议之前捍卫了真正的福音。他们解释了为什么外邦人不必遵守那些没有人能遵守的律法,还说明了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得救的,即单单因信心凭恩典得救。

应用

救恩是通过信心而非行为获得的,这是神至大恩典的证据。所有接受福音并且现在相信基督的人都应为神的救恩而欢喜快乐。他们得救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基督为他们所做的。这才是应该与所有人分享的福音。

实践真理

“好叫他们仰望神,不忘记神的作为;惟要守他的命令。”——《诗篇》787

从本节中选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复习并应用圣经课程中所含的真理。

行为与唯独信心

在《使徒行传》15章中,针对人除非接受割礼并且遵守旧约律法,否则不能得救的错误教导,初期教会做出回应(徒15:124)。帮助孩子们理解:许多人仍然相信他们是靠行为而非信心得救。带上不同宗教场所的照片(天主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犹太教堂、佛教寺庙),并告诉学生去这些地方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得救”。然后展示你们教会的照片,告诉学生你们的教会也有失丧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是通过聚会、奉献、善行、祷告和读经而得救。向学生展示一张他们自己的照片。跟学生分享你的担心,因为他们当中也有些人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行为而不单单是通过信心上天堂。

习俗

讨论某些破坏文化习俗的情况。忽视文化习俗是不礼貌的,例如鞠躬或互相亲吻等礼节。有些犹太基督徒在教会里难以接纳外邦信徒,因为外邦信徒的一些习俗容易引起犹太人的反感。犹太人非常反感吃祭过偶像的肉或是没有放过血的肉。

福音

尽量利用本课来讨论福音。让学生告诉你福音的重要内容,例如认罪,悔改,相信耶稣因罪而死并且已复活,顺服基督并以他为主。在黑板上写下答案。一定要加上学生漏掉的内容。

复习

讨论犹太人在五旬节接受基督的外在证据。提醒学生记住圣灵的降临和方言的记号。问学生,当哥尼流和他的亲友接受基督时,圣灵是否降临在他们身上。《使徒行传》158节至9节指出外邦人像犹太人一样受了圣灵。由于圣灵是真正归主的标志,因此外邦人和犹太人一样真正归主了。

权柄

问学生在今天我们如何来做一个合乎圣经的决定。选一个话题,如作弊。跟他们谈谈从神的话语中寻找他的命令,然后寻找原则。告诉学生新约是由使徒写就的,所以我们实际上是以使徒们的话来指导我们。耶路撒冷会议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就去找使徒。他们那时还没有圣经,但是他们去找了写圣经的人。

不可以这样做

帮助孩子们学习,人是不能通过自己行善进入天国的,只有靠着单纯的信心才可以。将孩子分成两组,给每组的孩子相同数量的积木,建造一个“大楼”。他们要造的建筑物位置的上方是一张写着“天堂”的纸。告诉孩子们谁的“大楼”先到达天堂,谁就赢了。孩子们并不知道的是,如果想达到“天堂”,两个组的积木都是不够多的。游戏这样进行:孩子们每人拿一块积木进行接力赛,一个孩子拿着积木跑到他们建“大楼”的地方,然后将他手里的积木放在上面(注意不要把已建好的部分碰倒)。这个孩子跑回去之后,另一个孩子便可以出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当所有木块都用完或者规定一段时间之后游戏停止。结束后,老师可以比较两栋“大楼”的高矮,孩子们可以为搭建更高“大楼”的那一队鼓掌。随后,老师可以解释用大楼来比喻人们所做的善事,无论人做了多少好事,都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天堂。应该告诉孩子们,进入天国的唯一方式就是要有悔改的信心。

传统

带一个红灯笼和一根黄瓜。问一问孩子们,他们会在中国新年的时候挂红灯笼还是黄瓜。引导孩子们进行关于传统的讨论,以及我们是如何保持传统的。将黄瓜挂起来庆祝节日看起来很傻,没人愿意这样改变传统。

零食

利用零食时间向孩子们说明犹太人文化和外邦人文化的区别。将学生分成两组,给其中一组学生发普通的奥利奥饼干,另一组发有巧克力酱的奥利奥饼干。或者,一组可以正常吃奥利奥饼干,而另一组需要先吃奥利奥饼干中的奶油。然后告诉孩子们一些使犹太人与外邦人不同的特殊食物条例,比如犹太人不吃猪肉。

福音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福音。让孩子们告诉你有关福音的关键点,比如认罪、从罪中悔改、相信耶稣为罪而死并且复活,以及顺服基督的主权。将答案写在黑板上,确保将孩子们没有提到的关键点都写下来。

唯独信心

为了解释唯独信心,可以带一块糖果。问一问孩子们想不想吃,并讨论糖果就本身而言已经很好吃了。打开糖果的包装,拿出一些蔬菜碎和芝麻酱,把糖果放到里面蘸一下,现在问一问还有多少人想吃这块糖果。和孩子们解释,救赎也是一样的,神所给的救赎已经是完全的,我们不需要再添加任何东西使其更好。神并没有要求将律法加到他完全的救赎中。要和孩子们澄清,律法不是不好,但是没有必要加入救赎之中。

短剧:组装自行车

带一辆完全组装好的自行车。让两个助教开始讨论要如何组装这辆自行车。其中一个助教给出一份很详细的计划,首先安装轮胎,再安装车把,然后安装座位。而另一位助教一直在激烈地争论说要先安装座位,再装链条,贴上车标,然后再安装其他部件。在他们争论的时候,第三位演员出场了,他指出这辆自行车已经安装完好。这时两位助教立刻停止争论沉默下来,盯着自行车发呆。神已经将救赎完全地给了我们,我们也不需要去弄清楚他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只需要相信。事实上,神已经做成了救赎,但是人们还是在寻找如何拯救他们自己的方法,他们其实只需要相信神已做的就够了。

一一列出

提问学生有哪些是为了得救而必须做的事情,总结一下写在黑板上。如果他们很清楚无须回答“去教会”、“祷告”等,就让孩子们说一说有些人为了得救在努力做的事情。然后指出有些人为了得救创造了他们自己的律法。犹太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律法;大多数人编造了自己的律法。

鼓励信

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封简短的鼓励信。鼓励他们参加主日学,鼓励他们行善、或者努力学习经文、或者为他们的喜乐,在信的末尾写上本周的关键经文。

接力游戏

将写有“好行为”的纸贴在一套积木上,让孩子们排成一队站好,用积木玩“上越下穿”的游戏。游戏目标就是要将所有积木一个一个地从队列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的桌上。第一个学生将积木从他的头顶越过传给第二位学生,第二位学生需要将积木从他的腿下穿过递给下一位学生,以此类推。在另一端的桌上为每一组放一张画有十字架的纸,慢慢地积木就会将十字架埋在下面。比赛结束以后,指出人们为要得着救恩总是努力去做所有事情,但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会遮盖十字架,十字架才是去天国的唯一道路。

律法的轭

所需材料:牛皮纸、剪刀、铅笔或者蜡笔。

课堂说明:给每位学生一张牛皮纸,纵向剪成两半,并用胶水贴在一起形成一条长条,在底部中间的位置(即轭在脖子上的地方)剪出一个小的半圈。将“律法的轭”几个字以及经文写在纸条顶部,也可以提前打印好的经文贴在纸条上,经文为《使徒行传》1510节和1511节。

“一条路”

所需材料:“一条路”手工页复印件、剪刀、胶水和蜡笔。

课堂说明:给每位学生一张十字架的复印件,以及两张分别写有“外邦人如何得救”和“犹太人如何得救”的方形纸。剪下纸上的十字架并沿虚线将边缘折叠,将方块纸分别贴到十字架两边,让孩子们给十字架上色并进行装饰。

“借着恩典得救的三个理由”

所需材料:“借着恩典得救的三个理由”的手工页复印件、剪刀、蜡笔和胶水。

课堂说明:给每位孩子一张手工页的复印件,并给上面的人物以及文字气球中的图片上色。接下来可以剪下文字气球并将其贴在相应的人物上。让孩子们读一下每个人物下方的经文,以帮助他们确定哪一个文字气球对应哪一个人物。

“数学课”

所需材料:“彼得的一节数学课”手工页的复印件、剪刀、胶水和蜡笔。

课堂说明:给每位学生一份手工页,学生可以上色并将数字和加号剪下来,然后将他们用胶水按顺序贴到另一份手工页上。

背诵经文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    

——《以弗所书》28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