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属灵特权(一):与基督联合、到神面前(2:4-5)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
“特权”(privilege)这个词,按英文词典的定义是“被授予一种权利或豁免权,得以享有独特的福利、好处或偏袒”,特别是在某个“地位或职务”上。这是大部分人不能拥有的福气或自由,只专属某些人。基督徒因着在基督里的地位,享有由神所赋予、独特且永远的属灵好处。在这段经文中,彼得继续检视基督徒各色各样的特权,且将同样的基本真理重新排列出多种画面,让读者看见神儿女所享有的多重荣耀。
许多信徒都从“属灵义务”而非“属灵特权”的观点,来看待基督徒生活,因此很容易感受到那些义务的压力,反而不珍惜神赐给他们的永久特权。他们经常认为,神所赐的特权是存留在天上的福气,若想真正体会,就必须等到进入天国与神和基督同在,居住在那个完全喜乐、平安、和谐、合一、安息、智慧和知识的国度时;他们觉得,天堂里没有疾病、痛苦、死亡,因此都是特权,没有义务。事实上,天堂的特权并不排除责任义务,而是在永远敬拜、尊崇、侍奉、高举主的同时,使义务与特权完全结合。因此,无论在今生或来生,信徒的属灵义务与属灵特权并非不能同时成立。在本段经文中,彼得强调的重点是,信徒在基督里已经拥有的特权是极其丰富的。
(一)属灵特权的源头(2:4-5上)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你们来到主面前……
信徒因着来到主面前,就进入属灵特权的境地。在彼得和其他使徒亲眼见证之下,耶稣曾呼召人放下罪所带来的动荡混乱,凭信心来到他面前,体验真正的心灵安息:“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11:28-29)原本饱受苦楚的心灵,现在得享安息了。约翰福音6:35记载,主告诉众人:“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参37、44、65,7:37-38)使徒保罗也向腓立比信徒强调,唯有在基督里可找到属灵的福气:“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弗1:3;参4-14)
来到的原文(proserchomenoi)是一个复合动词,由pro这个介系词词首,再加上普通动词erchomai,有强调之意,不单指为了得救靠近基督,而是以亲密、持续、亲身相交的方式靠近基督。希伯来书作者多次使用这个词,表示刻意来到神面前、打算在此停驻(4:16,7:25,10:22)。对彼得而言,这个词暗指人的整个内心产生变化,进入与耶稣基督亲密且持续相交的经历中。
彼得接下来使用活石这个比喻来指信徒所归依的对象——耶稣基督,然后又讨论属灵特权。石(lithos)有时是指雕刻成的宝石,但一般是指建筑用的石块。旧约圣经称神是唯一的磐石(申32:3-4、31),是他百姓的根基和力量。在新约圣经里,耶稣基督则是这磐石(2:8;林前10:4),是教会所立的基石。彼得所提出的意象是一个经过完美设计、塑形、雕琢的磐石,成为教会的房角石,这不单是一块石头,而且是活石,这活石就是基督,因他已从死里复活、要永远活着(罗6:9)。他不仅活着,又把生命赐给凡信靠他的人(参1:3、23;约5:21、25,6:51-53;林前15:45;西2:13;约壹4:9、5:11-13)。此处的活石前面并未加上定冠词,是强调耶稣基督的永活特质和神圣品德。
基督虽是所有属灵特权的源头,却曾被人所弃。这主要是指犹太首领,和跟着这些首领要求把耶稣钉十字架的犹太众人,但此处也包含在那之后拒绝基督的人。被人所弃(apodedokimasmenon)意即“经过检视或测试而被拒绝”,当时犹太首领都在寻找弥赛亚,而耶稣自称是基督(太26:63-64;约1:49-51,4:25-26;参太16:13-20;路4:14-21),他们便根据自己盲目的内心和错谬的标准(太12:2、10、38,15:1-2,16:1;可12:13-34;约8:12-27)来检视耶稣的宣告,最后下结论说他并不符合弥赛亚的条件,因此就弃绝他(约19:7、12、15;参7:41-52,12:37-38)。他们的拒绝是基于藐视和嫉恨(太26:57-68,27:20-25、39-43;可12:12;路6:11,13:14;约8:59,10:31、39;参路4:28-30);他们无法想象耶稣怎么可能是神国的房角石(参诗118:22),在他们眼中,耶稣是愚蠢地扬弃他们的宗教体系的人(参太23:1-36;可8:13-21),而且太过软弱卑微,不可能推翻占领巴勒斯坦的罗马人,保障犹太人的民族自由,何况他还声名狼藉地死在十字架上(太17:22-23,20:17-19;可9:30-32;路18:31-34)。他完全达不到犹太人既有观念的期望。
即使不信的人拒绝耶稣基督,他仍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天父按着天上的完美标准来评定他,且宣告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太3:17)神拣选并命定了基督(申18:15-16;赛42:1;耶23:5-6;弥5:2;徒2:23;加4:4;弗1:22;来3:1-2,5:4-5;参创3:15;民24:17;诗45:6-7),正如彼得用拣选这个词(eklekton)所指出的。神也视基督为宝贵的(entimon),即“贵重、稀有、极珍贵”(参1:19;诗45:2),是完全、永活的房角石(赛28:16;林前3:11;弗2:20)。
按使徒行传的记载,彼得讲道内容的第一个主题就是神证明了耶稣的完全。在使徒行传2:22,彼得这样认明耶稣:“神借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他随后又如此宣告:“这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2:32;参4:10,5:30)“他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4:11)彼得身为值得信赖的第一手见证人,他深信基督拥有独特的地位,因此对聚集在哥尼流家里的人说:“神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神与他同在。他在犹太人之地,并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10:38-39)每个人都必须来就近这独特的活石,领受伴随着得救而来的属灵特权(参太11:28;约1:12;林后5:17)。
(二)与基督联合的特权(2:5中)
也就像活石
罪人凭信心来到“活石”基督面前时,就成为活石;人若相信基督,就能分享他的生命(参约17:21、23;林后3:18;弗4:15-16;约壹3:2)。信徒要成为活石,就表示拥有基督永远的生命,与他合一,这正是他们的第一个属灵特权。他们不单敬拜他、顺从他、向他祷告;他们也与他联合,在以他为房角石的灵宫中成为石材。基督徒成为这神圣性情的分享者:“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3:3-4;加2:20)保罗也曾对以弗所的信徒说:
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2:19-22;参林前3:9)
这栋灵宫(“家”)的地基就是使徒传讲的教义(参徒2:42),也就是他们借着圣灵忠心领受和教导的圣经(参约14:26,15:26-27,16:13;提后3:16;彼后1:19-21,3:1-2、16)。
信徒与基督联合,就拥有可满足自己所有需要的属灵资源。因此保罗为以弗所信徒这样祈求说:“神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加2:20;西1:29)基于这个原因,保罗对罗马的信徒说:“除了基督借我做的那些事,我什么都不敢提,只提他借我言语作为,用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使外邦人顺服。”(罗15:18)保罗传福音的果效,是从在他里面动工的基督的大能而来的(参徒13:46-48;林前2:1-5;提前2:7;提后4:17)。基督的大能激励信徒所有的属灵侍奉(参林前1:30;腓4:13;提后2:21),并且住在他们里面,因为他们与他合一了(约15:4-11)。凡信靠基督而得救的人,就要像他们的救主一样成为活石,也要领受特权,获得在他里面的属灵能力。
(三)祭司身份的特权(2:5中)
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
世上有无数尚未得赎的人无法来到神面前,因为神不容许不信之人进入与他相交的关系中(参箴12:2;太7:21-23;西1:21;启22:14-15)。圣经也说,这些人都是远离神的(参徒2:39;弗2:13)。相反的,凡借基督认识神的人,就有资格得到神的允许,可以进到他面前(诗65:4;约10:9;罗5:2;弗2:18,3:12;来4:16,10:19-22)。
彼得是相信神的犹太人,他明白新约对于神与信徒同在的概念,与旧约有所不同(约1:17-18;来8:7-13)。在旧约体系中,神的圣殿就代表他的临在(王上8:10-11;代下5:13,7:2-3),但这是一个暂存的、物质的殿宇(路21:5;约2:20);到了新约时代,信徒都被建造成为灵宫,这灵宫乃超越任何有形的建筑物(弗2:20-22;来3:6)。信徒构成神的灵宫(参徒17:24;林前6:19-20;林后6:16),保罗称之为“神的家……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提前3:15)。希伯来书作者进一步说明灵宫的含义:“基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来3:6)因此,信徒都可成为“活石”、来到神面前,作他的属灵居所,与他联为一体。
信徒也扮演圣洁的祭司的功能。有许多人把“祭司”这个词联想成天主教系统中的模式,事实上,圣经上说信徒是“祭司”,并不是指天主教或旧约的祭司制度(亦即,只有唯一的祭司支派才能在圣殿中侍奉神)。在旧约时代,只有大祭司可以每年一次进入至圣所(利16:2、29-34;来9:1-10、25),凡不符合祭司条件和资格却擅自侵占祭司职务者,必遭受严厉的审判,例如可拉与其附从者怀着错误又有罪的野心,想强占祭司职位,神就灭绝他们(民16:1-40)。扫罗王在吉甲强夺了撒母耳的祭司职责,于是神使王国离开他的管辖(撒上13:8-14)。乌撒不智地用手触摸神的约柜,此举令他失去生命(撒下6:6-7)。乌西亚王强取祭司的角色,引致神向他施行致命的惩罚(代下26:16-21)。
不过,这些限制在新约里就不存在了,因为所有信徒都是圣洁的祭司(参2:9)。旧约圣经有三处经文提供了重要的观念,相当贴近信徒的祭司身份。出埃及记28-29章列出神针对祭司的命令,例如祭司职分的标准与原则,以及这个职务的功能等。利未记8-9章描述进入祭司职务的就职仪式。玛拉基书2章则对比叛教的祭司与神所任命的合法祭司。从这些经文所列的旧约祭司六大基本特点,可看出与新约信徒身为祭司的属灵特权极为相关。
出埃及记28章首先揭示,神基于至高主权拣选了祭司。他吩咐摩西:“你要从以色列人中,使你的哥哥亚伦和他的儿子拿答、亚比户、以利亚撒、以他玛一同就近你,给我供祭司的职分。”(28:1)同样的,新约信徒的祭司身份也是蒙拣选的特权。耶稣对门徒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使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就赐给你们。”(约15:16)基督徒拥有这个身份,纯粹是因为神在创世以先就拣选了他们(徒13:48;罗8:29-33;弗1:3-6;帖前1:3-4;帖后2:13;提后1:9;参约6:44,15:16)。
虽然亚伦出身利未支派,也就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最不受尊重、被咒诅的支派(创49:5-7),神却挑选亚伦和他的众子作旧约的祭司。神从一个以罪恶暴力为人所知的支派中选出祭司,他的选择方式与新约的原则是一样的:
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6-29;参可2:17;路5:32;来7:28;雅2:5)
神所选择的第一批祭司,是出身于特别不完美、受到咒诅的罪人——利未支派;如今,他依然从卑劣、软弱、被人藐视的人——平凡的罪人——当中选出自己的祭司。
旧约祭司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在他们开始执行任务之前,神先洁净了他们。利未记8:6-36记载:
摩西带了亚伦和他儿子来,用水洗了他们。给亚伦穿上内袍,束上腰带,穿上外袍,又加上以弗得,用其上巧工织的带子把以弗得系在他身上,又给他戴上胸牌,把乌陵和土明放在胸牌内,把冠冕戴在他头上,在冠冕的前面钉上金牌,就是圣冠,都是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摩西用膏油抹帐幕和其中所有的,使它成圣;又用膏油在坛上弹了七次,又抹了坛和坛的一切器皿,并洗濯盆和盆座,使它成圣;又把膏油倒在亚伦的头上膏他,使他成圣。摩西带了亚伦的儿子来,给他们穿上内袍,束上腰带,包上裹头巾,都是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他牵了赎罪祭的公牛来,亚伦和他儿子按手在赎罪祭公牛的头上,就宰了公牛。摩西用指头蘸血,抹在坛上四角的周围,使坛洁净,把血倒在坛的脚那里,使坛成圣,坛就洁净了;又取脏上所有的脂油和肝上的网子,并两个腰子与腰子上的脂油,都烧在坛上;唯有公牛,连皮带肉并粪,用火烧在营外,都是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他奉上燔祭的公绵羊;亚伦和他儿子按手在羊的头上,就宰了公羊。摩西把血洒在坛的周围,把羊切成块子,把头和肉块并脂油都烧了。用水洗了脏腑和腿,就把全羊烧在坛上为馨香的燔祭,是献给耶和华的火祭,都是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他又奉上第二只公绵羊,就是承接圣职之礼的羊;亚伦和他儿子按手在羊的头上,就宰了羊。摩西把些血抹在亚伦的右耳垂上和右手的大拇指上,并右脚的大拇指上,又带了亚伦的儿子来,把些血抹在他们的右耳垂上和右手的大拇指上,并右脚的大拇指上,又把血洒在坛的周围。取脂油和肥尾巴,并脏上一切的脂油与肝上的网子,两个腰子和腰子上的脂油,并右腿,再从耶和华面前、盛无酵饼的筐子里取出一个无酵饼,一个油饼,一个薄饼,都放在脂油和右腿上,把这一切放在亚伦的手上和他儿子的手上作摇祭,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摩西从他们的手上拿下来,烧在坛上的燔祭上,都是为承接圣职献给耶和华馨香的火祭。摩西拿羊的胸作为摇祭,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是承接圣职之礼,归摩西的分,都是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摩西取点膏油和坛上的血,弹在亚伦和他的衣服上,并他儿子和他儿子的衣服上,使他和他们的衣服一同成圣。摩西对亚伦和他儿子说:“把肉煮在会幕门口,在那里吃,又吃承接圣职筐子里的饼,按我所吩咐的说:‘这是亚伦和他儿子要吃的。’剩下的肉和饼,你们要用火焚烧。你们七天不可出会幕的门,等到你们承接圣职的日子满了,因为主叫你们七天承接圣职。像今天所行的都是耶和华吩咐行的,为你们赎罪。七天你们要昼夜住在会幕门口,遵守耶和华的吩咐,免得你们死亡,因为所吩咐我的就是这样。”于是亚伦和他儿子行了耶和华借着摩西所吩咐的一切事。
这个洁净礼仪的每个部分——洗净(6节)、赎罪祭(14-17节)、燔祭(18-21节)、承接圣职的摇祭(22-29节)——都指出同一个重点:包括利未支派与亚伦家族在内,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拥有祭司身份,除非神已彻底洗净他的罪。
同样,当耶稣为门徒洗脚时,他告诉彼得和其他人:“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约13:8)保罗后来针对基督的洁净工作提出更多洞见:“他为我们舍了自己,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借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多2:14,3:5)耶稣以自己的宝血(可14:24;徒20:28;罗3:25,5:9;弗1:7,2:13;来9:11-15;约壹1:7;启1:5)和他自己的圣灵(约3:5;弗1:13-14;参太3:11;徒11:16)洗净属他的儿女,让他们能够成为他的祭司。
第三,神为祭司披上侍奉的袍服。出埃及记第28章有一段详细的描述,说明祭司袍服的款式,并在40-43节总结其目的:
你要为亚伦的儿子做内袍、腰带、裹头巾,为荣耀,为华美。要把这些给你的哥哥亚伦和他的儿子穿戴,又要膏他们,将他们分别为圣,好给我供祭司的职分。要给他们做细麻布裤子,遮掩下体;裤子当从腰达到大腿。亚伦和他儿子进入会幕,或就近坛,在圣所供职的时候必穿上,免得担罪而死。这要为亚伦和他的后裔作永远的定例。(参利8:7-9)
这个“麻布裤子”(或内衣)象征性欲的洁净,其他的袍服则象征祭司所领受的独特呼召:公义、美德、敬虔等。神将他们分别出来,希望他们的行为与世人有所分别,让世人都知道他们是唯独属于神的(参诗132:9、16)。
当今的信徒也是祭司,披着神所赐的公义外袍(参诗24:5;赛61:10;罗4:5、11、22)。保罗告诉哥林多的信徒:“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1:30)
第四,神透过摩西,膏立利未支派的祭司来任职。“摩西取点膏油和坛上的血,弹在亚伦和他的衣服上,并他儿子和他儿子的衣服上,使他和他们的衣服一同成圣。”(利8:30;参12节)膏油表明神的能力和临在已经驻留在祭司职分上,象征圣灵所赋予的能力(参出30:23-25、29,40:13-15;撒上16:13)。与此相似的是,新约时代的信徒也是领受神圣膏油的祭司(参约7:38-39,14:26,16:13;徒1:5、8;罗15:13;林前12:13;多3:5-6)。使徒约翰提醒约翰一书的读者:“你们从那圣者受了恩膏,并且知道这一切的事。”(约壹2:20,参27节)神已借由圣灵内住的临在,以能力和权柄膏了他的子民。
以色列的祭司蒙神赐予特别的权柄,他们拥有其他人没有的特权:可以进入其他人不能进入之地,也可以做其他人不能做的事。如今基督徒也享有类似但更大的属灵好处,就是可以随时进入神的神圣同在中,这是不信主的人永远不能享有的特权。
祭司身份的第五个特点就是,神预备了祭司成员来服侍。在利未记8章记载的仪式之后,摩西吩咐亚伦和他的儿子们:“你们七天不可出会幕的门,等到你们承接圣职的日子满了,因为主叫你们七天承接圣职。”(33节)虽然在这段经文的结尾,每件事看来似乎都井然有序,但在亚伦和他的儿子们担任祭司工作之前(参利9:2-4、22-23),神还要求他们用一段时间来预备内心(参拉7:10;诗10:17),以这七天作为代表。
保罗的生平也为新约时代的信徒阐释了祭司预备时期的原则:
然而,那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我的神,既然乐意将他儿子启示在我心里,叫我把他传在外邦人中,我就没有与属血气的人商量,也没有上耶路撒冷去见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唯独往阿拉伯去,后又回到大马士革。(加1:15-17;参来10:22)
保罗归信耶稣后,拥有成为模范属灵祭司的条件,但他先离开一段很久的时间,进行内心的预备。侍奉绝对不可仓促进行或轻率为之(参提前3:6,5:22所记载的原则),这表示在侍奉之前需要先做准备。路加福音9:23-24、罗马书12:1-2都呼吁信徒要献上自己,这就表明预备心的重要。
第六点,神呼召祭司顺服。利未记10:1-3生动具体地说明了不顺服的后果:
亚伦的儿子拿答、亚比户各拿自己的香炉,盛上火,加上香,在耶和华面前献上凡火,是耶和华没有吩咐他们的,就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把他们烧灭,他们就死在耶和华面前。于是摩西对亚伦说:“这就是耶和华所说:‘我在亲近我的人中要显为圣;在众民面前,我要得荣耀。’”亚伦就默默不言。
或许拿答和亚比户所使用的火不蒙接受,是因为这火并非取自神所指定的圣所(利16:12-13);或许他们所使用的香,并不是按照神所指教的方式制成的(出30:34-38);或许他们只是在被任命为祭司的庆典上喝醉了(参利10:9-11)。无论是哪一种情形,神对他们的行为都极为不悦,因此灭绝他们,并向后来的祭司传递了一个严肃的信息:祭司必须完全顺服(参撒上15:22;太7:21;约8:31;徒5:29)。彼得在彼得前书1:14也警戒读者,当记得自己领受了顺服的呼召:“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
顺服的祭司会看重神的话语(诗1:2,119:42、97、161-162;耶15:16;多1:9),真正与神同行(弗5:8-10;西4:5-6;雅1:25),作主的使者,影响世上的罪人(林后5:18-21)。先知玛拉基回顾最初的祭司职分,也强调这些特点:
真实的律法在他口中,他嘴里没有不义的话。他以平安和正直与我同行,使多人回头离开罪孽。祭司的嘴里当存知识,人也当由他口中寻求律法,因为他是万军之耶和华的使者。(玛2:6-7;参申33:10)
玛拉基所提的忠实祭司典范(参玛2:5)可能就是亚伦,他与玛拉基当时的罪恶祭司形成强烈的对比(玛2:1-3),也成为先知斥责身边那些背道者的确实根据(4节;参民25:7-13,亚伦的孙子非尼哈这位热心的祭司如何使神的愤怒离开百姓、领受他的平安之约)。玛拉基所叙述的敬虔祭司,也可作为基督徒的绝佳范本(参徒1:8;西2:6;约壹2:6;犹3节),因基督徒都领受了这个特权,作为新约的祭司、神圣真理的使者。
(四)献上灵祭的特权(2:5下)
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
旧约祭司在会幕及后来的圣殿中服侍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将祭牲献给神(出29:10-19;代下35:11)。但基督开启新约时代之后,就不再需要祭牲了(来8:13,9:11-15,10:1-8)。根据彼得的教导,信徒以祭司身份所奉献的唯一祭物,就是灵祭。伦斯基(R. C. H. Lenski)在所写的注释书中精辟地总结了旧约与新约的不同:
旧约祭司的主要任务是献上有形的祭牲,这些祭牲都预表后来基督的献上。但如今这些都不再需要了,因基督已一次献上自己,属神的神圣祭司只需要献上赞美与感恩的祭,因为神的恩典所赐的一切珍宝,都借着基督浇灌给我们了。因此彼得论到他的读者时这样说:“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anenegkai是不定过去式,衍生自anapherein,意思是带到内心的祭坛上。这个不定过去式有其功用,表示“实际上带来”。“灵祭”也与“灵宫”呼应,两个形容词形成对称的重复,强调一个事实:透过基督,读者与神的关系中的每件事都是全然属灵的。[1]
旧约祭司必须献上符合神规定的祭物,他们所献上的祭牲必须是最好的——没有缺点、瑕疵、残疾(出12:5;利9:2-3,22:19;民6:14;申15:21,17:1)。他们也要献上祭牲、使用符合神规定的香(拿答和亚比户因为没有严格遵守神的规定而丧命)。新约时期的祭司也有相对的责任。基督徒虽然享有自由来到神面前的特权(来10:19-22),但依然有一个严肃的责任,就是献上借着耶稣基督而蒙神所悦纳的灵祭。唯有基督是中保(约14:6;徒4:12;提前2:5-6),唯有他将真正通往天父那里去的道路赐给信徒(来4:14-16,9:11-15)。
耶稣在最后晚餐的马可楼上讲论时,告诉门徒:“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约14:13-14)门徒无论求什么,只要符合他的位格、旨意和国度计划,他就会成就。同样,新约时期的祭司所献给神的一切灵祭,都必须符合基督的位格和工作(1:15-16,2:21-22;约壹2:6),必须按照他的道所启示的安排与方法。所献上的祭,都必须符合献祭的清洁行为,出自纯净的动机,以荣耀神这个纯粹的目标为焦点。新约圣经提出了基督徒可蒙悦纳的七种基本灵祭:基督徒的身体、颂赞、善行、财物、归信耶稣、爱心、祈祷。
使徒保罗曾写下一段众所熟知的训勉: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1-2)
当信徒把自己所有的能力都献给神,包括自己的心思和身体的每个部分,荣耀神的灵祭就产生了。未重生之人让自己的肉体降伏于罪,已蒙救赎之人则将身体当作义的器皿(罗6:13)。保罗在罗马书12:1强调说,神希望信徒的身体成为“活祭”,而非死祭。就如创世记22:1-9记载,亚伯拉罕愿意按神的吩咐处置以撒,同样的,圣徒唯有将生命中所是、所有、所盼的一切献给神,才是真正献上活祭,这正是神向属灵祭司所要求的完全委身。
神所悦纳的第二种灵祭就是颂赞或敬拜。“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来13:15)向神献上赞美,不只是口中说出“赞美主”这几个字,而是包含以感恩的心宣扬神的属性(例如,诗80:18,86:5、10,90:2,92:15,99:9,102:26-27,117:1-2,119:68,139:1-7,145:1-9;赛44:6;罗11:33;提前1:17)和他的大工(例如,出15:1-18、20-21;士5:1-31;撒上2:1-10;撒下22:1-51;代上16:7-36,29:10-15;诗8:1-9,19:1、4,30:1-7,33:1-22,66:1-20,96:1-13、103-107,111:1-10,121:1-8,135-136,145:10,148-150)。
希伯来书13章提出第三种和第四种蒙悦纳的祭:“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16节)“行善”包含做到公义、荣耀神的事(参林后9:8;多3:8;雅3:17)。任何善事——无论是用责备使弟兄回头、向某人付出爱心与帮助、研读神的话、聆听讲道、说出公义的话语——都是奉基督的名、荣耀神的灵祭(2:12;太5:16;西1:10,3:17;来13:21;参帖后3:13)。
“捐输”(或待人慷慨)是希伯来书作者特别提出的善行,指以奉献的心志付出自己的资源来满足别人的需要(可12:42-44;徒2:45,4:36-37;林后8:1-4,9:6-7;参路12:33;腓2:30)。使徒保罗为腓立比的信徒说明了真实捐输的许多方面,也称赞他们以真实奉献的慷慨对待他:
我靠主大大地喜乐,因为你们思念我的心如今又发生;你们向来就思念我,只是没得机会。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然而,你们和我同受患难原是美事。腓立比人哪,你们也知道我初传福音离了马其顿的时候,论到授受的事,除了你们以外,并没有别的教会供给我。就是我在帖撒罗尼迦,你们也一次两次地打发人供给我的需用。我并不求什么馈送,所求的就是你们的果子渐渐增多,归在你们的帐上。但我样样都有,并且有余。我已经充足,因我从以巴弗提受了你们的馈送,当作极美的香气,为神所收纳、所喜悦的祭物。我的神必照他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4:10-19)
第五,使人归信耶稣——令罪人与神和好——就是献给神的另一种祭物。保罗向在罗马的信徒描述这种灵祭:
但我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特因神所给我的恩典,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罗15:15-16)
神使保罗有能力为基督发挥影响力并拯救人。在他眼中,这些人就是神所悦纳的灵祭。
基督舍命受死是出于他对罪人的爱,这就是我们信徒可献的第六种灵祭——信徒以彼此相爱为祭(4:8;太22:37-39;可12:33;约13:34-35;罗12:10,林前10:24,13:4-7;加5:13;帖前4:9;来6:10;彼后1:7;约壹4:7、21,5:1)。保罗鼓励以弗所的信徒:“所以,你们该效法神,好像蒙慈爱的儿女一样。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神。”(弗5:1-2)以无私的谦卑彼此践行爱心,这是神所悦纳的。
最后,新约圣经描绘祷告是合宜的灵祭(4:7;太6:6;可1:35;弗6:18;腓4:6;提前2:1-2、8;雅5:16)。使徒约翰在第七印的异象起头,就认出圣徒的祈祷是献给神的祭:
另有一位天使,拿着金香炉来,站在祭坛旁边。有许多香赐给他,要和众圣徒的祈祷一同献在宝座前的金坛上。那香的烟和众圣徒的祈祷从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神面前。(启8:3-4;参路1:8-10)
这些献祭是由神所赐下的香来执行的,表示神看重信徒所献上的合宜祷告。祷告往往被人忽略或轻看,不被当作灵祭,但古时的教会却相当看重祷告。早期教父屈梭多模(Chrysostom)是5世纪初期的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他针对祈祷的必要性这样宣告:
祷告的大能曾制伏火焰的力量;它曾勒住猛狮的狂暴、使纷乱止息、使战事平息、平定恶劣的天候、驱走恶魔、冲破死亡的锁链、敞开天堂的大门、减轻病痛的威胁、击退谎言欺骗、拯救城市免于毁灭、令太阳停驻不动、令雷电暂停行进。祷告是一种万用盔甲,是不曾失色的宝物,是永不穷尽的矿藏,是不被乌云遮蔽的晴空、不被暴风雨搅扰的天堂。祷告是根本、是泉源、是千万祝福之母。[2]
圣灵一旦引领信徒与耶稣基督在救恩中联合,就会开启属灵的特权,让信徒以祭司的身份来到神面前,献上各式各样的灵祭,这些灵祭即为基督徒生活的基本特质。教会负有开展神国的使命,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信徒达成祭司任务,而这样的实践正是神衡量教会成功的真正标准,远胜过任何外在的表现。
[1]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St. John and St. Jude (reprint; Minneapolis: Augsburg, 1966), 90.
[2] 转引自E. M. Bounds, Purpose in Prayer (Chicago: Moody, n.d.),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