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圣经辅导问答集

 

丹尼斯史旺森(Dennis M. Swanson)汇编

 

 

我们出版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牧者及信徒认识圣经辅导的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教会生活当中。由于所谓“融合说”的概念已经风行数十载,而心理学的辅导模式也获得教会的全盘接受,因此基督徒对于整个圣经辅导的理念,提出了许多问题。亚当斯博士在《什么是劝诫式辅导》(What About Nouthetic Counseling)一书中回答了许多这方面的问题,然而在此之后,又出现更多对圣经辅导的疑问及更加尖锐的问题。此处所列的是一些最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由马斯特学院和恩典社区教会成员以及参与此书编写的人所提供。

 

 

圣经辅导与基督教心理学或基督教辅导有什么不同吗?

 

表面上看来,圣经辅导者与基督徒心理治疗师所做的事似乎十分类似。两者都与人谈话、关心人、了解人,都对人的动机、想法、情绪及行为感兴趣,都在探讨一个人所处情境中的各种压力,也都给予回馈意见,也许两者也都谈到了耶稣或圣经经文。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

 

要了解基督教心理治疗与圣经辅导有何差异,就需仔细比较二者教导与实践的内容。以下列出二者间的一些差异:

 

对于圣经及圣经辅导的贡献所抱持的观点。多数基督教心理学家将圣经视为一个给人启发的源头,然而他们所使用的基本辅导系统,仍是原封不动取自于世俗心理学。大多数人有意识地采用个人偏好的理论与技巧。相反,圣经辅导者采取圣经本身的观点,将圣经视为一本了解人、辅导人完整而详细的参考资源(提后3:15-17;彼后1:4)。

 

有些基督徒心理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几乎不使用圣经经文,还有些治疗师则应用大量经文。然而经文的引用量远不及经文的使用(或误用)方式影响重大,而许多时候,这些经文的引用都有所偏误。治疗师大部分都采用的是私意解经(用人自己的意思来诠释经文),其中极少有以上下文来解经(对于经文严谨的诠释)。圣经辅导委身于让上帝透过他自己的话语来说话,并以正确的方式诠释圣经真理(提后2:15)。

 

对上帝所抱持的观点。基督教心理学家经常性地忽略上帝的许多特性,特别对于他的权能、圣洁、公义、君权及能力几乎只字未提。他们最常提到的是天父的爱,然而若不考虑上帝完整的特性,这种爱就成了天上伟大治疗师无条件的肯定,与自由神学的主张无异。圣经辅导致力于遵行圣经教导,寻求以永生真实上帝的爱来爱人,这种爱会处理罪的问题,并带来顺服(见约1:5-10)。

 

对人性与动机所抱持的观点。几乎每一位基督教心理学家都信奉着某种需求理论,其中以对自尊、爱与被接纳的需求以及对自我重要性的需求最为普遍。据称这些需求如果获得满足,人将变得快乐、良善、有道德,否则人会显得悲惨、心怀憎恶且无道德感。基督教心理学家所持的动机理论直接取自于人本心理学。圣经很直接地反对这些需求理论,它的教导是,人类罪的动机源自于各种私欲(加5:16-24;弗2:3;雅1:14-163:13-4:12)。圣经教导我们上帝能改变我们内心的渴求,而敬虔的动机源自于对上帝及敬虔的渴望。若是人渴望自尊、爱和首位,他将在获得时快乐,失去时受苦。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如果人渴慕上帝(诗42:1节以后,73:25)、他的国度(太6:9-133313:45节以后)、敬虔的智慧(箴3:15;提后2:22)以及复活的荣耀(罗8:18-25),他将成为上帝多结果子的仆人,心满意足、喜乐顺服。

 

对福音所抱持的观点。对多数基督教心理学家而言,耶稣基督是人类心理需求的满足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上帝在十字架上的爱,只是显明了人在上帝眼中何等宝贵,好提升人的自尊心,并满足被爱的需要。然而在圣经里,耶稣是上帝的羊羔,代替罪人受钉十字架。上帝的爱,事实上推翻了人的自尊,以及对自尊的渴望。相反的,它引发了人对神子的感恩与尊重,因他爱我们,为我们舍命,只有上帝的羊羔配得尊敬。上帝的爱并非满足我们以原原本本的样子被爱的渴求,它摧毁了这种虚假的私欲,爱我们这些有罪的人,并教导我们爱上帝、爱邻舍(约壹4:7-5:3)。

 

对辅导所抱持的观点。基督教心理学家倾向于以世俗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辅导,把它视为一种专业活动,不必然与耶稣基督的教会有所关联。有所需求的案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来达成个人调适、情绪改善、生活稳定及自我成就等目标。然而圣经辅导者遵行圣经,将辅导视为教牧工作的一部分。这样的辅导以渐进成圣为目标,并致力于传达圣经真理。圣经辅导与敬拜、门徒训练、讲道、教牧监督、恩赐的使用、教会的管教,以及其他基督肢体的生活方面有着逻辑性的关联。

 

大卫鲍力生(David Powlison

 

 

听说从事圣经辅导的人缺乏同情心、苛刻冷漠,是真的吗?

 

圣经辅导者当然不是如此。事实上,他们正好相反,期望以关怀和爱来支持被辅导者处理问题。他们想帮助人找到圣经的解决之道,鼓励人为着上帝的荣耀、为着自己的益处改变自己。

 

使徒保罗是一个很好的圣经辅导者典范。他告诉以弗所教会的众长老(徒20:20),凡对他们有益处的教导,他没有一样避讳不说。他甚至到各人家中服侍他们。保罗在《使徒行传》2031节所说的话显露了他心里的谦卑:“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的流泪,劝诫(noutheteo)你们各人。”即使保罗必须劝诫这些人,告诉他们真理,他对他们也并未缺乏同情,也不苛刻冷漠。

 

另一处刻画保罗怜悯之心的经文在《帖撒罗尼迦前书》27-9节,保罗告诉他的读者,他对他们存心温柔(7节),不仅愿意将福音给他们,就是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8节)。保罗以直言真理闻名,但他是以爱心说诚实话(弗4:1529)。而这正是圣经辅导者所做的事。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建立互动、参与他的生活,并给予对方解决问题的盼望。许多被辅导者并未经历过这种形式的辅导。他们从未经历过真正的关怀与怜悯,而这种真实的关怀与怜悯是成为一位劝诫式辅导者的先决条件。

 

凯利哈代(Carey Hardy

 

 

世俗研究对于圣经辅导方法学真的一无贡献吗?

 

首先,让我们澄清辅导方法学(counseling methodology)的定义。辅导方法学是一套系统化的理论、原则、目标及适用方法。它由相互关联的元素交织组成,并非由各处挑选或随机采样的观察或技巧汇集而成。辅导方法学是一种有组织的、致力于了解并处理人类问题的方式。

 

世俗研究对于圣经辅导方法学可以提供任何贡献吗?答案是不能。圣经提供了圣经辅导的整套系统。其他学科研究,如历史、人类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商学、政治科学等,可能在较方法学次要的方式上给牧者及圣经辅导者提供一些的帮助,但这些学科绝对无法提供一套了解人、帮助人的系统。

 

世俗研究观察描述人,可能对我们有一些帮助;它们企图解释、引导并改变人的方式也可能会给我们挑战。然而,他们是从世俗的角度出发,我们若照单全收,将受到严重误导。这些研究在未考虑上帝及上帝与人的关系之下解释人类行为、定义人应是什么样子并尝试解决人的问题。世俗学科所委身的系统是一套错误的系统。

 

这并不是说,属世的人都不敏于观察人类行为。许多属世的评论家与理论家相当犀利聪颖。然而他们仍曲解了所观察的事物,他们的言行亦误导他人,因为从上帝的眼光看来,这世间的智慧里隐含着根本的愚昧。他们不承认上帝创造了人,不承认人是与上帝有关系、须向上帝交账的受造物。世俗的人类心智有如一把歪了角度的电锯,虽然强而有力,但锯出来的每一块木头都是歪的。

 

既然世俗的观察、想法及做法隐含着内在的错误,如何能给基督徒提供帮助呢?首先,它不该在我们的辅导模式中扮演任何角色。但在经过透彻的诠释之后,它可以扮演描述的角色,为圣经模式提供实例与细节解说,并提供我们知识。它也可以扮演激励的角色,挑战我们在从未思考、受到误解或忽略的领域,发展出我们的理论模式。亚当斯在《圣灵的劝诫》一书中简洁地指出这一点,并解释心理学如何在以下两方面成为圣经辅导“有用的附属品”:“作为说明之用,并为一般原则提供特定细节描述”;“对于人类错误的解经提出挑战,鞭策人们重新研读圣经”。1

 

世俗研究提供圣经辅导者什么帮助呢?谈到人,上帝是专家。他已经以自己的话语和行动来改变我们,并装备我们,好帮助人改变。世俗主义者的观点受到扭曲与蒙蔽,只有以圣经所启示的辅导方法学加以诠释透彻之后,才能提供帮助。(本书第八章至第十四章提供了一套助人的圣经方法。)

 

大卫鲍力生(David Powlison

 

 

圣经辅导不会过度单纯吗?

 

如果此处所说的过度单纯指的是圣经辅导与心理学、精神医学等学科复杂的词汇及方法比较起来,似乎显得比较单纯,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圣经辅导要来得单纯得多。但请注意,它简单却不简陋。

 

前人说得好:“简单的言语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思考,正如复杂的言语也不代表深奥的思维一样。”在本质上,圣经辅导的单纯,在于它尝试从圣经中找出罪的问题解答,因为除了上帝的话语,没有其他方法能提供人们迫切需要的医治。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批评,让我们在此处澄清一点:不可否认,生命的难题确实巨大,但它们并非无法了解,这些难题也同时提供了人成长的动力。若是单单声明生命与罪的问题很单纯,然后便转移主题,就完全错失了整个议题的重点。上帝的话语蕴含着单纯而深奥的真理,足以使人改变成为基督的样式。委身于圣经与圣经充分性的人,将会以此标准作为自己提供辅导的基础。

 

使徒彼得对此真理的委身,在这段话中显明出来:“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透过圣经)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彼后1:3)如此说来,圣经辅导提供了唯一真确而优越的助人基础,也因为如此,它不可能说是过度简化。若有人说它过于简化,便是批评了上帝本身的性格,好像在说他过于简单一般。事实上,若追根究底,圣经辅导者是深入人类灵魂的人,探讨人类生命的所有方面,而其他助人者则走得不够深入!唯有受上帝(圣经与圣灵)装备的人,才能穿越人心的泥泞之水。《箴言》205节说:“人心怀藏谋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来。”圣经辅导者而非那些假装处理深层问题的人,才是能汲引出生命真正议题的人。

 

单单委身于圣经的辅导者,不需因为有人希望他能在每一个辅导情境中看到错综复杂的议题,而感到有压力。当然会有一些辅导情况比较棘手一些,即便如此,也不能指控圣经辅导过度简单。杰亚当斯巧妙地回应了这种指控:“我将简单明了视为一种美德,而非罪恶。我认为,任何蒙蔽人心的事物都是有损的,任何照亮人心的事物都值得赞赏。……我将清楚明了的表达视为基督教牧师的责任,无论他站在讲坛上传讲信息,还是执笔写作。模糊的言论是异端之父,暧昧的言辞谬误之母,清楚的表达则接近真理。”2

 

蓝斯‧奎恩(S. Lance Quinn

 

 

既然圣经不是一本心理学教科书,难道我们不需要其他学科的补充,来帮助有深层心理需求的人吗?

 

这个问题乍看之下十分合理。科学研究确实带给我们圣经之外的真理。我们都因医学知识获益,而这知识乃是在圣经之外。举例来说,阑尾切除手术在过去一百年间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天花疫苗则可说完全铲除了这个疾病。如果我们将自己限制在圣经所提到的特定医疗之内,便会在疾病的治疗上失去极大的益处。

 

当然,圣经并未宣称自己是一本完整的医学、物理或其他科学教科书。3然而心理学在两方面与上述情形有所不同。第一,心理学并非真正的科学(见本书第一章的讨论)。它所研究的资料,并非客观、可测量、能接受可靠的测试或科学方法的确认。它是一种假科学,其中大部分的和心理论都只是一种臆测,而非可靠的真理。

 

第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心理学不同于医学或物理学,它所处理的问题基本上是灵性上的问题。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的原文意思是“对灵魂的研究”。心理的深层需要若不是福音所关切的属灵议题,它会是什么?而圣经确实宣称了其本身在处理这些需要上的充分性:“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则、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作者部分强调)、“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诗19:7)。圣经应许给予信徒最完整的属灵资源,也就是“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彼后1:3)。

 

问题出在抑郁吗?圣经拥有唯一可靠的医治方法。问题出在罪恶感吗?圣经已经提供了完美的解决之道——“基督……的血……能洗净你们的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事奉那永生神”(来9:14)。在这之外心理学还能添加些什么?一切所谓的心理需求若不是源于生理上的问题,便是属灵的问题,而圣经确实宣称其本身是唯一能处理灵性问题的充分指引。企图在上帝话语无懈可击的见证之外再添上心理学理论,便是在上帝的真理中掺入人的意思。

 

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 Jr.

 

 

圣经辅导真的有必要吗?单靠门徒造就不够吗?

 

基督教门徒造就是一个过程,在其中信徒将所学得的圣经真理传授给另一位信徒(提后2:2)。这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它可能要付上好几年的教导、训练、勉励与劝诫。这个过程的目标是,帮助受训练的信徒在基督里长大成熟、始终遵主话语而行。训练门徒的人装备他的受训者,使对方最终也能在他人生命中建立圣经的原则(提后2:2)。将上帝真理传授他人的人,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造就而更加成熟。

 

从这个角度来看,圣经辅导很明显属于门徒造就的一部分,它并非属于另一个独立的活动。事实上,许多关于门徒造就的事,都关乎圣经辅导。不过在辅导当中,门徒造就的过程变为运用具体的圣经原则解决信徒生活的具体问题。也许在辅导中,被辅导者需要比门徒造就更加系统并且有责任要求的辅导协助。当问题出于被辅导者根深蒂固的习惯时,更是如此。与一般门徒造就相比较,辅导关系能以较短的时间处理特定的问题。辅导不需花上几年时间。许多已得救的人只需几周的辅导,便能了解改变某个特定想法所需的圣经原则,并且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是对所处情境的反应。

 

在门徒造就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形:特定问题浮现出来,在处理问题的过程当中,训练者辅导了被训练者。也有可能在圣经辅导情境中,被辅导者能够自己解决辅导所要处理的问题,但希望借着较成熟的信徒协助,持续门徒造就的关系,以求灵命再成长。因此,有时候门徒造就满足了辅导的需要,有时候辅导则成为一种浓缩式的门徒造就。

 

凯利哈代(Carey Hardy

 

 

在圣经辅导中,上帝的恩典与福音扮演什么角色?

 

圣经以基督耶稣的福音来说明上帝的恩典。当耶稣开启门徒的心来明白经文,他向门徒解释了关于他自己的事。圣经在讲救主耶稣基督,因此圣经辅导也关乎救主耶稣基督。当耶稣打开门徒的心眼来明白经文,他谈到悔改、赦罪、使人作门徒。圣经在讲让罪人成为天父的儿女,因此圣经辅导也在于让罪人成为天父的儿女。当耶稣打开门徒的心眼来明白经文,他教导他们学习他仁慈的样式服侍人,因此圣经辅导传递着恩典的信息。圣经辅导者体现主耶稣仁慈的特质:坦诚慈爱、谦卑、祷告信靠、智慧、温柔、勇敢、恩慈、恒切、勇气、权柄、灵巧、自我奉献与耐心。圣经在讲装备辅导者,提供上帝全备的辅导,因此圣经辅导也在于装备辅导者,提供上帝全备的辅导。

 

那么,上帝的恩典与福音在圣经辅导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水和氧气在人类生理运作上扮演什么角色?”福音是圣经辅导的根本。圣经辅导的每一部分,从了解人及人的问题到解决这些问题,都由福音与恩典所组成。

 

为何人们不确定恩典是否为圣经辅导的核心呢?可能有三种理由。第一种,许多人认为圣经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得救,并告诉他该作什么。从这个观点来看,辅导者可以对人说:“这是接受福音和上帝赦免恩典的方法,这么做就可以上天堂。不过,在回天家之前要好好表现、对罪说‘不’、做个好人。”然而这种解释是反圣经原则的。圣经并没有在恩典之上添加依靠意志力或自我努力的教导。福音与上帝的恩典不仅止于罪得赦免,它还包括上帝渐进改变信徒生命的力量。内住于人心的圣灵在生活细节中帮助人改变。上帝关于自己的启示,成为我们所居处的氛围;上帝的应许,成为我们赖以维生的粮食;上帝的吩咐,成为我们所活出的生命。有人能怀疑名副其实的圣经辅导,不是上帝在福音里的力量所推动的事工、能由里到外改变人吗?

 

第二个理由,人们询问恩典在圣经辅导中所扮演的地位。圣经辅导者以实际的顺服为辅导目标。许多人以为强调顺服上帝的吩咐,就等于忽略或否定福音中白白赏赐的恩典。其实,白白的恩典也是有果效的恩典。人若在犯奸淫得赦免后仍不脱离奸淫,便不是认真看待此事。上帝若在赦免人生气犯罪后,却任凭他受坏脾气辖制,他自己便无法得荣耀。神经兮兮的人在忧虑获得饶恕后,若继续活在不信中,福音便得不到尊崇。如果自我中心的人获得原谅,却学不会在某种程度上考虑他人的利益,上帝的国度便无法扩展。一个怨天尤人的可怜虫在接受饶恕后,如果还是只想到自己、一味要求别人、悲观负面,他将无法快乐起来。如果好战之徒获得原谅,却学不会当和平使者,这个世界以及教会将无法获得益处。上帝的工作是借着福音的恩典使人作他的门徒。圣灵将带来他的渴望与果子,而圣经辅导正是为这种实际而甜美的改变忠实服侍的仆人。

 

第三个使人们质疑恩典在圣经辅导中的地位的理由,是有些即将成为圣经辅导者的人没有照着圣经而行。如果在提供上帝的辅导上服侍,却不自觉于个人在教牧智慧上的缺陷,那怎能算得上圣经辅导者呢?这种两难的解决之道简单明了——圣经辅导者需一天比一天活的更符合圣经。他要请求上帝让他看见自己的缺陷,他需要为自己的愚昧而悔改,他要寻求那多赐智慧而不带责备的上帝,他还要谦卑地向更成熟、更精炼的辅导者学习。圣经辅导是传达上帝恩典给个人的事工,正如圣经讲道是上帝恩典传达予众人的事工。

 

大卫鲍力生(David Powlison

 

 

为何圣经辅导者拒绝采用科学及心理学信息?

 

首先,圣经辅导者主要关注的是罪的问题,以及人如何能改变与成长(成圣)以荣耀上帝。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一般而言并未涉及罪或是上帝,因此圣经辅导者没有理由要使用科学,来帮助人达到成圣以荣耀上帝的目的。在辅导中使用心理学,则是另一个问题。首先要说的是,心理学本身并非科学。即使心理学家希望人们把它当作一门科学,它仍只是人类行为的研究,而非人类行为的科学。人类的行为无法被科学化地研究,仿佛穿着白袍的实验者可以取出一个人的态度样本,放在试管中分析一般。即使所有关乎人心的议题都可以实验性地加以量化及验证,也没有一个心理学家或科学家可以在上帝启示的话语和其对人心的意涵之外,提供适当的诠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必须尽可能清楚地表明,圣经辅导者并非反对心理学或心理学家。有些在心理学一般领域的研究者正进行着重要的研究,例如关于睡眠的研究,以及其结果可能带来的利益。圣经辅导者对心理学家(甚至精神科医师)提出抗议,是因为他们试图以圣经以外(许多时候是不符合圣经)的方式来解决人罪的问题。身为圣经辅导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杰亚当斯说得很有道理:“当心理学家在没有上帝的认可、没有评断行为与态度的对错标准、没有人应是什么样式的概念、没有改变人心所需的力量之下,却试图改变人,这让我不得不感到忧心。”4

 

论到真正的“灵魂工作”,只有受上帝委派的人,才能为上帝用来改变生命。而这个工作必备的器具便是上帝的话语。这话语是经由圣灵启示,透过教会里上帝所呼召的仆人所传讲应用。心理学和精神医学即使宣称自己在教会的庇护之下,若不受圣经的监控,仍无法为圣经辅导者提供帮助,它甚至会(必定会!)对辅导过程造成破坏。

 

我们不能假定心理学家在上帝话语之外,对人类行为所下的评断与指引,是完全客观而科学的。所有罪的问题的解决之道,最终都归于上帝的观点和他的话语。心理学家也好,牧者也罢,任何企图脱离圣经解释、神学,以及这些研究对人心的引申含义而为罪的问题提供解决之道的人,都会导致辅导的错误。

 

蓝斯奎恩(S. Lance Quinn

 

 

圣经辅导不重视研究所生教育,而过于强调门徒训练的说法是真的吗?

 

今天在大部分行业中,研究生教育不是必备条件,就是有利优势。如果要在如心理学或婚姻家庭辅导等助人行业里获得美国执照认可,则必须先接受研究生教育。通常这包括在完成大学教育后再完成至少一年的研究进修,以及颇长时间的实习训练。这是大多数基督教心理学训练的做法。

 

不过圣经辅导并未遵循这种典型的教育模式,也因此有些人认为它缺乏学术的活力与实质的内容。然而我们要问一件事:“在基督教心理学课程中,一个人学到了什么?”浏览一下美国任何基督教学院的课程介绍,我们会发现大学部和研究生部的这类课程主要都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及应用组成。基本上,这类学科的学生需完成一个分量较小的圣经课程,以及他们所主修的辅导或心理学课程,其中教授辅导及心理学课程的教师却仅有十分薄弱的圣经研究学术背景。我们要问,缺乏神学教育的心理学教师,如何能够对心理学与神学进行恰当的融合呢?他又如何能以圣经作为完全无误的参考,用以衡量心理学呢?

 

既然圣经辅导者相信圣经在处理信心与行为各个方面上充分而完全,渴望从事圣经辅导事工的学生继续深造,接受以神学为基础、提供圣经辅导训练的研究生教育,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圣经辅导的精髓就是上帝话语的了解与应用。这必须是大学部与研究生部圣经辅导教育的根本基石。

 

所有委身于圣经辅导运动的人,都必须努力不懈地在辅导训练上追求学术的精湛。这需要有较高等的正式教育,并且在推崇、重视圣经的神学院校中进行。这些院校须在了解及实践神学、圣经真理及应用神学上纯熟练达。在这个基础上,富有圣经及神学技巧并具备实际圣经辅导经验的学院,便可提供圣经辅导实用课程。这种学术栽培的第三部分,是在学校及牧者的监督指导下,在地方教会中进行实习训练。我们必须培养出因为熟知圣经以及圣经对关于人的启示、受过学术训练并且委身于基督和他的话语而获得认可的辅导者。

 

约翰斯特德(John P. Stead

 

 

圣经辅导是不是否认了心理或情绪疾病的存在,也因此不认可这类疾病的治疗?

 

心理疾病的概念,是以医学上的疾病模式作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在此类医学模式中,生理上的病变是造成身体各种不适症状的导因。人的身体受外力影响而产生疾病。例如,一个人受病毒感染罹患感冒。这个人得了感冒不是出于自己的错。因此他不需为自己感冒不能工作负责任,因为这疾病的原因是外力对身体的影响。

 

这种逻辑也被应用于难以解释的行为反应。当一个人表现异常,而检验不出任何生理上的成因时,非基督徒便将之归类为心理疾病。他们所下的结论是,人的身体会生病,心理也同样会生病。一个人如果心理生病,便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一个人表现异常(不负责任)时,便被视为患了心理或情绪疾病,也就是说,人们认为他的心灵或情绪生了病。

 

这个理论的问题在于它无法得到证明。有一些测量人类思考的方法,但它们无法证明一个人的心生了病。即使心灵的活动需透过大脑运作,然而心灵并不等同于大脑。脑瘤、脑伤或是中风都可能伤害大脑的一部分,因而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但这并非心理疾病,它是实验室可以检验证明的生理疾病。这类病变导致脑部生病而非心灵生病。这属于脑伤,而非心理疾病。心灵生病这个概念,是一个没有科学证据的理论。

 

精神医学使用疾病标签来给各种症状表现分类。当人们发现某个症状的生理病变,便会下一个形容此生理问题的名称。例如,一个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人,在经过医学检验后发现他的甲状腺功能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对该病人的诊断便从抑郁症改为甲状腺机能退化。如果心理疾病导因于生理病变,那么心理疾病一词,便会由生理疾病的名称所取代。

 

行为问题具有生理基础的一种说法是,有些行为异常的人可以借着药物改善情况。然而这种逻辑推论并不科学。两件事并存并不代表有因果关系。举例来说,1825年所有曾吃过胡萝卜的人,现在都过世了。按照这种逻辑推演,我们会下结论说胡萝卜是有害的食物这很显然是不合逻辑的结论。同样的,因为一个人服用药物而感觉较好,就下结论认为他的问题属于生理病变,也是不合逻辑说法。

 

有人控诉圣经辅导者否认事实的存在。然而,有谁能肯定这是事实?即便当今社会大多数人认为心理疾病真的存在,这仍不足以使它成为一个事实。这种推论属于哲学而非科学。这与信徒不承认圣诞老人和复活节兔子的存在是同样的道里。许多人相信他们的存在,但是单单这一点,就能让他们成为事实吗?心理疾病是一个理论而非事实,圣经辅导者并不否认实验室的实证资料足以证明的事实,而对于不存在的事物,也没有必要再加以否认。

 

心理疾病所定义的行为与思想完全忽略了圣经的教导。当人没有以符合圣经的方式处理问题时,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困惑与难过。这使得原先的问题雪上加霜。当人循着感觉生活,他的行为必受影响。人们尝试改善自己的感觉,以求改进行为。然而,当这种尝试失败(这乃是正常的事),随之衍生出更多问题,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变得更加困惑不解。随着这种恶性循环的演进,人的思想与行为变得更奇怪异常。问题不在于感觉或情绪,而在思想与行为。当人不以圣经原则处理问题、想法与情绪时,困惑的思想与行为便是必然的结果。这个过程不断恶化,直到异常的思想行为浮现。情绪不需要受医治,因为它并未生病,它只不过是不合乎圣经的思考方式所带来的自然结果。

 

这个问题还暗示着不接受心理疾病的存在是一件残忍的事,因为它也否认了医治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它意味着圣经辅导所采取的立场是残忍的。事实恰好相反,将异常行为称为疾病的人才是残忍,因为他去除了圣经真理所能带来的盼望与胜利。当某个医学理论模式宣称一个人生病了,它能担保医疗痊愈的必然性吗?它如何定义痊愈呢?如果无法获致痊愈,又该如何呢?既然心理疾病事实上并不存在,提供所谓的治疗便成了提供虚幻不实的希望。这除去了人们可以拥有的真实盼望,因此它才是真正的残忍之举。

 

圣经辅导者可以提供比医疗更好的帮助,他可以帮助人在困难的处境中得胜,而不仅是让人感觉较好或企图改变环境。这符合圣经,远优于无法定义与检测的心理医治。圣经辅导充满爱心,因它带来上帝所应许的胜利。

 

医学博士罗伯特史密斯(Robert Smith M. D.

 

 

为何圣经辅导持二元论而非三分论的人类观?

 

二元论认为人由两种不同的成分组成:身体和灵魂。身体代表一切属物质的部分,而灵魂则代表一切属于非物质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灵与魂成为以不同观点来了解人类非物质层面所使用的词汇。也就是说,灵与魂属于同一个领域。

 

二元论的证据可以从圣经中对灵(旧约中的ruah,及新约中的pneuma)及魂(旧约中为nephesh,新约中为psyche)二词的交替使用中看出。举例来说,比较《创世记》3518节与315节,以及《约翰福音》1227节与1321节。另一个二元论的论据是灵魂(soul)的重要性,圣经在多处以它来代表人非物质层面的总和。其中的例子包括《马可福音》1230节、《路加福音》146节、《希伯来书》118-19节,以及《雅各书》121节。最后,圣经以身体和灵魂来代表一个全人,例如《马太福音》1028节及1626节。

 

二元论最强的论据来自于创造论。《创世记》27节说到人成为有灵的活人(活的魂,a living soul),“魂”(soul)一词因而涵盖了一个活的、有气息的人的总体。因此更准确地说,人有灵而且是一个魂(Man has a spirit, but is a soul)。此外,灵与魂二词的可互换性也支持了二元论的说法。另一方面,圣经有些经节(帖前5:23及来4:12)则似乎将灵与魂区分开来,因而成了三分论的论据。

 

三分论认为人由三种不同的元素组成:灵、魂、体。魂所指的是人的活力(principle of animation)与人性的各个层面,这包括心思、情感及意志。另一方面,灵则是与上帝互动的能力。这个部分在一个人得救后重生。

 

这个论点的根据可见于一些经文的描述,这些经文指出灵与魂不同的功能,例如《马太福音》1626节(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魂(英文为soul),而非灵),以及《罗马书》816节(圣灵与我们的心/灵(英文为spirit)同证,而非与我们的魂同证)。此外,这两个词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23节中受到区分。更重要的是,《希伯来书》412节指出上帝的话语能将魂与灵剖开,因此这两者应被视为不同的元素。

 

三分论的说法,最能解释一个人如何肉体活着,灵却是死的。因此,许多福音的解说都以人类三分论作为基础。然而这种好处,却因为缺乏圣经明确有力的支持而打了折扣。关于《帖撒罗尼迦前书》523节,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保罗此处是在做祷告。他不是在讲授一个关于人类组成成分的论述。其次,连接灵与魂的这个“与”,可以作为补语(原文kai)而不是连接词,如此一来这两个词便成为同样在描述人类非物质层面的不同形容方式。再者,这段话中“蒙保守”一动词以及“完全”一形容词皆以单数形式出现。虽然在希腊文法中单数动词可以用来修饰复数的中性名词,“协同原则”(the Rule of Concord)指出:“对于集合性的主词,动词以单数出现。”5最后,“完全”一词的原文为holoteleis而非holomereis,意思是它并未指称不同的部分。如此看来,这段经文的字义、上下文及文法结构都去除了三分论对它的诠释说法。

 

而三分论对于《希伯来书》412节的诠释同样有问题。这段经文并不在将魂与灵区隔开来,因为并没有ekapokata等介词出现。此外,也没有区分二者的动词出现。这个分词的受词,是一连串的所有格用法,就如“剖开魂与灵(dividing of soul and of spirit)”。换句话说,这段经文所强调的,是上帝的话语能够将魂剖开、将灵剖开。这个解释还可以从另一处叙述中获得支持——“骨节与骨髓”。这不是在说骨节(关节)与骨髓分开,因为二者并未相连。它所说的是骨与骨从骨节处分开,而骨髓从骨头的表层分离。因此,《希伯来书》412节并不能在释经学的角度上支持三分论的说法。

 

持二元论的人,较能以符合圣经诠释的说法来说明灵与魂的关系。魂牵动全身,是意识与人格的中心,它包含智慧、情感与意志。灵所指的是同一个非物质的层面,然而灵专指此层面与上帝的关系。一个灵死去的人,他里面的魂无法与上帝建立正确的关系。当一个人重生,圣灵将他的魂导向上帝的方向,使他的魂有了活的灵。

 

萨尔斯(Ken L. Sarles

 

 

为何从事圣经辅导的人,对于持有不同观点的信徒抱着如此苛刻责难的态度?

 

将整个圣经辅导运动形容为苛刻责难其他信徒,实在不公平。在阅读了大量圣经辅导运动文献之后,我对于杰亚当斯、理查德甘斯及韦恩麦克等人面面俱到、思考缜密、正面积极、符合圣经的论述印象深刻。

 

圣经辅导运动所尝试处理的错误观点,是至关重要的论点。它涉及圣经的一致性与权威性。这影响的层面极大。委身于圣经辅导的人了解,以属世愚昧的智慧来稀释圣经的真理(比较林前1:203:19),便在辅导的事工上丧失了上帝所赐予的力量与祝福。

 

指出他人观点的错误,是不仁慈的苛责吗?若有圣经的权威作根据,就不是苛责。相反,面对错误缄默不语、不予指正,是丢弃长老的职分(多1:9)。保罗公开责备彼得伪善,因他在圣经的原则上作了妥协(加2:11-15)。彼得在众人面前表现伪善的行为,他受到公开的责备是合宜的(比较提前5:20)。

 

反对或批评某人公开的言论并不构成人身攻击。如果教会不能忍受不同意见的辩论与对话,特别是当基督教领导者无须为自己的教导是否符合圣经而负责时,谬误将恣意纵行。

 

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 Jr.

 

 

圣经辅导对于前来寻求辅导的非基督徒能提供什么帮助?

 

首先,圣经辅导承认不能以相同的方式辅导信徒与非信徒。我们不能拿圣经来辅导一个不委身于圣经权威的人。事实上,被辅导者属灵的眼若没有被上帝打开,他将无法响应真理。保罗说:“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2:14-15)。因此人若要改变,必须先让自己的意志顺服于上帝的旨意。非信徒所能达成的唯一改变,是表面上的改变,他无法让自己心意更新。而圣经辅导所要作的正是改变人心,使之能响应上帝。

 

这么说来,圣经辅导对于未重生的人能提供什么帮助呢?我们能传达这样的信息:若不接受主耶稣基督作个人的救主,没有人能达到重大的改变,因为这是真实改变的起点。圣经辅导能提供福音——人类最深层需要的解答。这便是对非信徒所做辅导的目标与基础。如果对方不承认接受基督救赎的需要,就真的没有其他方法能帮助他了。

 

蓝斯金恩(S. Lance Quinn

 

 

哪些神学委身是圣经辅导的基础?

 

这个问题可分成两部分来回答:第一,哪些神学委身与圣经辅导有关;第二,哪些神学议题与圣经辅导无关。

 

整体来说,基督教辅导者依循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的传统,秉持信心的基本教义。具体来说,圣经辅导有三个基本的神学委身。第一,是对圣经权威性与充分性的委身。这个真理最能区别圣经辅导与其他辅导方向上的不同。上帝的话语,透过圣灵的运用,足以解决一切上帝儿女的灵性、心理及人际问题(提后3:16-17)。我们不应将其他知识融入圣经里,唯独圣经能带着绝对而终极的权威说话。

 

第二,是对上帝及其旨意的委身。上帝是圣经的作者,同时也是其中的主题。每一个辅导问题,最终都可以追溯至对上帝特质与旨意的错误观念(赛55:8-9)。因此所有令人心痛的事、所有的悲剧、试炼与苦难,都必须放在与上帝荣耀的相对关系上来看。既然唯独他是神,且别无他神,所有的困境就都与他权能的计划有关(罗8:28-30)。

 

第三,与罪的教义有关。它是圣经辅导的一大特色。唯有劝诫式辅导恰当考虑了人类本质上的堕落缺陷。人最基本的问题不在于痛苦、缺乏自尊或是失功能的原生家庭,人的根本问题在于自己的堕落(创3)以及对上帝的悖逆(罗5:10)。他们崇拜受造之物而非造物主(罗1:25)。

 

虽然劝诫式辅导持反融合观,但它并不排除在自身领域中神学观点及教派的多元化。举例来说,圣经辅导并未涉及任何教会学(ecclesiological implication)及末世论(eschatological implication)的特定说法,圣经辅导者可能持时代论(dispensational)或圣约论(covenantal),或二者都不是。在教派上,圣经辅导者可以是圣公会、长老会、浸信会或联合教会的一员;在末世观上,他可能持前千禧年说(premillenial)、后千禧年说(postmillenial)或者无千禧年说(amillenial)。圣经辅导不分教派。它不局限于特定的个人、教会或组织。除了劝诫式辅导最基本的神学原则之外,它并不倾向于任何一个特定的神学阵营。因此,无论教会的结构如何、所持的末世论观点属于哪一种,只要肯定信心的基本教义,就可以进行圣经辅导。

 

萨尔斯(Ken L. Sarles

 

医学已经证实药物与酒精成瘾是疾病的一种,圣经辅导者怎么能单纯地称它为一种罪呢?

 

成瘾是一种病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普遍到对它提出质疑都显得有些愚昧了。然而,医学已经证实成瘾是一种生理器官疾病的说法,实在毫无根据。医学与科学界对此议题仍存有疾病与非疾病模式的对立看法。6加州最高法院在其相当有名的桑德斯案(Sundance Case)采取了疾病模式的说法,合法地移除了醉酒的个人责任,并催生了一连串政府与私人经营的戒酒医疗机构。事实上,威廉裴费尔(William Playfair)博士所称的“复原行业”(Recovery Industry)相当成功地说服人们成瘾是一种疾病,1990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87%的美国人同意此说。

 

另一方面,圣经宣称醉酒(非因医疗处方之故,让化学物质进入自己的身体,以求享乐或逃避生活的挣扎与试炼的做法)是一种罪(加5:17-21;弗5:18;彼前4:3-5)。这里所说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药物与酒精。摄取这些物质完全出于个人选择,在个人的掌控之中。持不同说法的人会说,成瘾的倾向可能与基因体质有关,而随着药物与酒精滥用的习惯养成,人会逐渐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

 

基因说是目前最普遍的说法,甚至在基督教社群中也是如此。根据这种理论模式,一个人可能生来就是个酒鬼或是会有成瘾问题的人,就像有些人生来是蓝眼睛、有些人生来有褐色的眼睛一样。而引发酒精或药物成瘾的导火线,就是那第一杯酒、第一颗药物。这样的人没有其他选择,他只是自己基因的受害者。这种概念除了不符合圣经之外,也未获得医学界的一致同意。7另一种说法,也就是人在酒精与药物滥用的过程当中逐渐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只是疾病模式的修改版,同样未获得医学界一致的同意。

 

一个人一旦受制于某种药物或酒精,要挣脱它的捆绑便不容易。这就是为何保罗如此严正警告信徒不要受圣灵以外任何事物的辖制(林前6:12)。对于药物滥用唯一有效的处理方式,是承认它是一种罪、悔改并且停止再犯。这么做可能并不好受。许多人都知道对于成瘾习性的戒断通常是令人十分不适的经验。在一些较极端的情况下(例如戒毒),需要有医疗上的监督协助。然而圣经处理这类罪的方法十分明确:悔改并停止再犯。无论多数人的意见如何,药物滥用与成瘾的问题并不是一种未定义的疾病,也不是基因、环境或其他外在因素所造成,它是堕落的人出于自己的意志与罪性所做的选择。

 

丹尼斯史旺森(Dennis M. Swanson

 

 

圣经辅导以律法主义为基础的说法是真的吗?

 

律法主义一词经常被不加思索地使用。基本上,律法主义的意思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做与不做的事)来达到属灵的境界。在律法主义中,某个人建立一种外在的属灵标准,然后拿此标准来评断各人。既然这些标准是由某一个人所建立,通常这个人都能达到这些标准。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012节公开批评这种行为,他责备那些“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较自己”的人。

 

圣经辅导被它的批评者讽刺为律法主义,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某些情况中、就某些人而言,这样的指控并不为过。但圣经辅导并非以律法主义为基础。它所接受的权威来源十分狭窄,只有上帝在其话语中启示的真理,并且它不接受将世俗心理学的概念与做法融入辅导当中。然而圣经辅导者并未以自己作为生活与敬虔的标准。他将人导向圣经,好让人更清楚地认识上帝,并认识上帝“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弗1:3)。圣经辅导者就如同保罗一样承认:“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腓3:13)。圣经辅导者也为被辅导者指出保罗所选择的方向,保罗说:“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

 

将圣经辅导称为律法主义是否认真理。圣经辅导追求在一切事上荣耀上帝,在必要的时候以劝诫、辅导与责备来帮助基督里的弟兄姊妹,向非信徒说明他们自己的问题与他们对救赎的需要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并向众人宣告上帝的全知、全能与无所不在,唯有他能拯救人,并给人力量在这世上服侍他。

 

丹尼斯史旺森(Dennis M. Swanson

 

 

你曾经将人转介给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师吗?

 

我从未做过这类转介,除非转介的对象是委身于圣经辅导的人。在这种情形下,职业称谓就变得较为次要了。许多圣经辅导者恰好也有心理学、精神医学、神经学、医学、护士、教育或社工学位。这些人曾研读世俗辅导理论与方法,但决定弃之不用,而选择了圣经辅导的理论与做法。

 

我会为其他理由将被辅导者转介给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学家吗?精神科医师的医学训练可能协助找出一个人的问题是否含有神经或器官上的成因,而心理学家则可以在智力测验上有所帮助。不幸的是,精神科医师及心理学家太常扮演心理治疗师的角色。他们因为以不符合圣经的方式辅导人,而侵犯了属于圣灵及上帝话语和事工的领域。一封来自于富有影响力的基督教机构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心理学家所做的远超过心理治疗。你要带一个六岁的小孩去找谁,来评估他是否在身心上都准备好上一年级了?如果你的妻子精神分裂在街上吼叫奔跑,你要找谁?你的牧师能处理这种情况吗?如果你想在中年转业,而希望作一个客观的评估,找出自己的长处与兴趣,又该找谁协助?如果你有一个极度叛逆又憎恶父亲的青少年孩子,你会去哪里寻求帮助?在这些例子,还有其他更多情况中,你会去找委身于耶稣基督及上帝话语的心理学家。如果说没有这种心理学家,这种说法是多么愚蠢。8

 

 

让我逐句来回应这一段话。

 

心理学家所做的远超过心理治疗。”的确可以这么说。当然,心理治疗是基督教心理学家赚钱的主要产品。然而这种辅导行业是由大量公开的著作与演讲加以支持并使之合理化。事实上,现阶段心理学对基督教会所造成的最大影响,并非出自于心理治疗本身,而是来自于各种心理学畅销书、研讨会、录像带及电台节目。这段话强调了心理学家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然而(至少在这段话中)它并没有提到心理学家最主要的角色——教导关于人性、人的问题与解决方式的教师。在一种不良的教会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取得了三种权威:诠释人性与人类问题的权利;协助在生活中经历问题的人的权利;解决人们问题的权利。

 

问题是,基督教心理学家对人的诠释有系统上的扭曲与错误。他们教的是什么呢?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分歧,一般基督教心理学家却传递一个相同的信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源自于某种缺乏、空虚、未获满足的需求、伤害或创伤(诸如“低自尊”“对于人际关系的深层渴望”“渴求爱”“寻求自己的重要性”)。相反地,圣经教导我们最根本的问题,乃是源自于人心的渴望、念头和意图。我们在根本上带着罪性,还是我们只不过是因为自己的主要照顾者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而产生罪的反应?

 

此处所引述的这段话,诉诸心理学机构在现今世俗与基督教文化中存在的事实,好像在说实质上的存在就足以给予心理学家应有的正当性。它似乎要让心理学的权威不证自明——因为人们要看心理学家,所以我们需要心理学家。然而,人们通过仔细审查其中所列举的例子后,便产生了质疑。

 

你要带一个六岁的小孩去找谁,来评估他是否在身心上都准备好上一年级了?”我们可以他带去看医生,来澄清生理方面的疑问,再带他去见校长、幼儿园及一年级的老师,来澄清其他问题。多年来,他们已经见过数以百计的孩子。其他孩子的父母也可以提供一些资源。经验丰富的人可以提供好的建议,帮助你评估孩子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如果你的妻子精神分裂在街上吼叫奔跑,你要找谁?你的牧师能处理这种情况吗?”如果你妻子的思想及行为变得异常,医生、警察、牧师(或教牧辅导员)之间相互配合,应可以让你以人道的方式作必要的处理。心理学家在所谓的精神分裂治疗上的成就并不显著。

 

“如果你想在中年转业,而希望作一个客观的评估,找出自己的长处与兴趣,又该找谁协助?”一位职业辅导员可以提供兴趣及才智评估,并介绍当时的职场概况。名副其实的教牧辅导员,可以帮助你检视自己转行的动机,并在你做决定过程中提供协助。了解你的人、身处于你目前行业,以及考虑投入该行业的人,也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如果你有一个极度叛逆又憎恶父亲的青少年孩子,你会去哪里寻求帮助?”这属于圣经辅导的领域。将孩子与父母都带来接受辅导。找出孩子叛逆与憎恶父亲的原因,看看这是否出于父亲所惹的气,帮助双方作必要的改变。

 

在这些例子,还有其他更多情况中,你会去找委身于耶稣基督及上帝话语的心理学家。如果说没有这种心理学家,这种说法是多么愚蠢。”我必须承认,除了学校心理学家所施行的智力测验之外,我想不出其他心理学家扮演重要角色的情况。具有圣经智慧、各行各业的人,都可能在这些例子中提供协助。我对于“委身于耶稣基督及上帝话语的心理学家”所持最大的问题,在于我所遇到过的、读过其著作的多数这类心理学家,所持的理论与实践,都与他们所宣称的委身相去甚远。他们一边口头上宣称对上帝话语的委身,一边又委身于敌对上帝话语之人所出的学说。

 

基督徒心理学家若要将自己定义为学有专精的专业人士,几乎都要脱离真道。毕竟,他们所宣占的领域,原不属于他们,而是属于父母、牧者、教师、医生、朋友,以及许许多多不吹嘘自己是心理学家的忠告者。这是属于生命问题的领域,它所需要的智慧存在于圣经扉页之中。虽然需要通过实践真理的经验而得,并不容易,然而一切寻求它的人都可以得着。

 

大卫鲍力生(David Powlison

 


【注释】

 

1.Jay Adams, Competent to Counsel,(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0), xxi.

 

2.Jay Adams, What About Nouthetic Counseling?(Grand Rapids: Baker, 1979), 3-4.

 

3.然而圣经每次谈到这些事,它的启示都是真确、可靠、无误的:“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后3:16)。

 

4.Adams, Nouthetic Counseling, 31.

 

5.Harvey E. Dana and Julius R. Mantey, A Manual Grammar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New York: MacMillan, 1957), 164-165.

 

6.David G. Benner, ed. Baker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Grand Rapids: Baker, 1985), 38.

 

7.William L. Playfair, and George Bryson, The Useful Lie,(Wheaton: Good News/Crossway, 1991), 45-47.

 

8.这段话引自于一封由Focus on the Family于1989年11月9日所寄出的信。该信由詹姆士·杜布森(James Dobson)博士的个人助理大卫·汤肯斯(David Tompkins)签名。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