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15:9-12
如经上所记:
“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赞你,
歌颂你的名。”
又说:
“你们外邦人,当与主的百姓一同欢乐。”
又说:
“外邦啊,你们当赞美主;
万民哪,你们都当颂赞他。”
又有以赛亚说:
“将来有耶西的根,
就是那兴起来要治理外邦的,
外邦人要仰望他。”
我们已经从几个例子中,看到保罗作品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特色——他先铺陈一个论证,然后引用旧约经文来支持它。保罗在罗马书3:10-18就是如此,他引用至少六处旧约经文来支持有关人类的败坏之教义。然后他又在第10-11章、第12章、第14章分别重复了这种做法。我们也在第15章看到同样的情形,这是他解释为什么基督徒当彼此接纳的这一大段最末了一部分。他引用了四处旧约:诗篇18:49,申命记32:43,诗篇117:1,以及以赛亚书11:10。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引文的重点并不是本段的主要论点——我们当接纳其他基督徒。它们反而是支持罗马书15:8-9一个较不明显的论点——耶稣成了犹太人的仆人,他应验了神给他们先祖的应许:“叫外邦人因他的怜悯荣耀神。”这一点除了此处,并未在第12章至16章其他地方出现,反而是曾出现在第9章至11章。
这告诉我们:“外邦人的盼望”在保罗的思想中极其重要。我们知道这对保罗个人意义深远,因为他常常提醒人,神拣选了他做外邦人的使徒。事实上,他在接下去三、四节的地方就这样做了:“但我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特因神所给我的恩典,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罗15:15-16)。
保罗看重这一点,也是因为它表达了圣经的完整启示,教导我们救恩最终将临到外邦人和犹太人。这占了他第9章至第11章的主要部分。我们感觉到保罗对这个真理的重视,是因为他在第15章几乎引用了旧约的每一部分:律法书(申32:43)、先知书(赛11:10)、历史与诗歌(诗18:49,117:1)。
我们若是外邦人(就像今天大多数的教会一样),这个真理同样对我们攸关重要。
没有指望,没有神
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一点是,外邦人如果没有耶稣基督,就毫无指望。保罗在罗马书较早的地方问道,做犹太人有何好处。他自己回答说:“凡事大有好处:第一是神的圣言交托他们”(罗3:2)。他的意思是,犹太人拥有圣经,而外邦人却没有。保罗在那里一一列出做犹太人的好处,但他后来在第9章又重拾这个话题,他补充说:“他们是以色列人,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他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神。阿们”(4-5节)。这些福气外邦人都没分。所以保罗告诉以弗所教会(他们都是外邦人),在他们听闻基督、相信他以前,他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弗2:12)。
这种描述听起来很冷酷。但耶稣告诉撒玛利亚妇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意思是神从亚伯拉罕时代一直到耶稣的时代,都只在犹太人当中做工,所以保罗那样说并不为过。他是指在神单独对以色列人做工的那些年代里,由于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不是犹太人,他们确实是没有指望的。
预言的声音
幸亏这种绝望的情况并非外邦人最终的结局,因为旧约也曾应许外邦人得救恩。保罗已经在罗马书第9章教导了这一点,现在他又在罗马书第15章引用旧约(何2:23,1:10;赛10:22-23,1:9),来支持这事实。他并且在罗马书10:20和罗马书第11章说,犹太人的枝子将从他们自己的橄榄树上被折下来,好让外邦人的枝子接上去,他下结论说:“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25节)。我们若留意保罗引用的多处经文,就会发现他将这真理教导给犹太人和外邦人教会的时候,是多么谨慎而持续地辩证这真理。
他在罗马书第15章引用的四处经文,本身是循序渐进的。第一处引文(诗18:49),那个犹太诗人说,他要在外邦人中称谢神。第二处引文(申32:43)则呼吁外邦人与以色列人一同欢呼。第三处引文(诗117:1)邀请外邦人自己赞美神。最后第四处(赛11:10),显示这一切能够实现,是因为他既是犹太人的王,也是外邦人的王。
我们必须将这几处经文一一仔细讨论,这是非常重要的。
1. 诗18:49。第一处经文引自诗篇第18篇,那是一首感恩的诗歌,大卫回顾一生蒙拯救的经历,不禁发出对神的赞美。显然那是他逃脱众仇敌——以色列王扫罗,环绕以色列四周的强敌,以及背叛他的那个儿子押沙龙——的追杀之后写成的。
初看之下,这首诗篇似乎并无起眼之处,不过是一个犹太人君王为感谢神使他胜过周围外邦列国而写的感恩诗歌。但快近尾声的时候,大卫突然宣告他不仅要颂扬神,而且是“在外邦中”称谢、赞美神。这暗示外邦人也将参与这种颂扬的行动,他们一定听到了颂扬的歌声,或许他们也和大卫一起歌颂神。这是保罗在此处引用第49节的用意。他说大卫预先看见,有一日外邦人将认识这位真神,并与犹太人(包括保罗)一同赞美他。
2. 申32:43。第二处引文出自申命记第32章,那里记录摩西去世前不久为以色列百姓所作的诗歌。颂歌和赞美诗都是称颂神的工具,也经常带有教育功能,此处即是一例。这首诗歌一大半在提醒百姓神恩待他们的方式(7-14节),其余的部分则警告他们不可停止敬拜神,免得灾难临头。
有人认为,这一段经文和诗篇第18篇一样,都是指以色列人说的。其实这两篇也把别的国家纳入在内。第8节首先透露了它的宇宙性,因为它称神是“至高者”,他把产业赐给列邦。第21节也一样,保罗曾在罗马书10:19引用过:“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动你们的愤恨;我要用那无知的民,触动你们的怒气。”最后是第43节,也出现在罗马书第15章,说到当神报应他的敌人、救赎他的百姓时,外邦人也当与犹太人一同欢呼。
保罗当然认为这是指基督的死,从那以后,福音就具体地传向了外邦人。保罗自己身逢其时,他的事工就印证了先知所预言的历史。
3.诗117:1。保罗用第三处引文进一步铺陈他的论证。第一处(诗18:49),大卫在外邦人当中称谢神。第二处(申32:43),外邦人与犹太人一同赞美神。此处(诗117)外邦人则是自己赞美神。
诗篇117篇是所有诗篇中最短的一篇。虽然它只有两节,但它所具有的恢宏观点却是其他篇章难望其项背的。它直接指向万国和万民,呼吁他们颂赞耶和华,因他的“慈爱”、“诚实”存到永远。“他向我们大施慈爱”一句可能被解释作单指以色列,但这样就与整篇诗的精神不符。因此大多数解经家都认为,这里或许是指“神对人类大家庭”的爱,司布真即持这种看法,或许是指神借他对以色列人显示的爱,来表达他对每一个人的爱,因为他应验了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差遣耶稣基督来做世人的救主。根据保罗在罗马书第9章处理这个题目的方式,我们可以假定他引用诗篇第117篇时,想到的是神这方面的爱。
4. 赛11:10。最后一处引文来自以赛亚书第11章,那里说到大卫的后裔将做王掌权,给全世界带来祝福。我们经常在圣诞节朗读这一章开头的部分,作为基督降临的预言。
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
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实。
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
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
谋略和能力的灵、
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
他必以敬畏耶和华为乐,
行审判不凭眼见,断是非也不凭耳闻;
却要以公义审判贫穷人,
以正直判断世上的谦卑人。
赛11:1-4
接下去就描绘弥赛亚带来的荣耀福分:“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少壮狮子与牛犊并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牵引他们”(6节)。它说到有一天“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9节)。然后就是保罗在罗马书引用的这一段:“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万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寻求他,他安息之所大有荣耀”(10节)。
耶西是大卫的父亲。因此这段经文是向前瞻望大卫的后裔,就是应许中的弥赛亚。保罗说,基督的来临开启了这蒙福的世代,外邦人的指望就在基督身上。当然,这是罗马书15:9-12的主要重点。保罗并不是说,外邦人应该抱着盼望,不要轻易放弃盼望;他也不是说外邦人的宗教可以给他们一些盼望。他的意思是,他们有盼望是因为基督耶稣的缘故;外邦人能够有指望,实在是因为耶稣是世界的救主,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的救主。
美国在属灵方面的没落
当然,保罗引用以赛亚的话说“外邦人要仰望他”时,他想到的是个人的救恩。但我观察这段经文,就不能不想到它也可以运用在文化上,特别是美国的文化,论到我们或任何一个民族要避免属灵的破产或混乱,唯一的盼望就是基督。罗马书15:12(引自赛11:10)确实说到“外邦”,而毕竟我们也列在外邦的行列中。
不久之前,有人给我一分威廉·贝内特(William J. Bennett)在传统基金会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讲稿。传统基金会是一个以华盛顿特区为基地的保守派智库。贝内特曾在罗纳德·里根总统任内担任教育部长,后来又在老乔治·布什总统任内作药物管理局长。他的演讲题目是“习惯于没落”,主要是讲美国属灵上的衰微。
贝内特说,他与一位住在亚洲的朋友谈到现今外国人对美国人的观点。根据他朋友的观察,整个世界仍然视美国为引导全球经济和军事的强国。但他说:“这个世界对我们的道德评价已今非昔比。世界注视美国的时候……他们看见的不再是‘山冈上闪耀的城市’,而是一个正在没落的社会:犯罪率节节上升,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今外国人到美国来,不再满怀盼望,反而充满恐惧。这是情有可原的——其中有不少人确实丧生在罪犯手中。
早在1993年,贝内特就透过传统基金会发行了一本书,书名是《主导文化之指标索引》,追踪过去三十年(1960-1990)来美国人行为上的改变。有少数几个征兆是好的,例如从1960年起,美国人口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一;国民平均生产力增加了三倍;各级政府的社会预算总数由1427亿美元增加到7870亿美元——几乎是五倍的增长。
但在这三十年间,暴力犯罪增加了百分之五百六十;私生子增加百分之四百;离婚率以四倍速度增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增加了三倍;青少年自杀率提高百分之二百;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入学测验分数降低了七十五分。今天诞生的婴儿中有百分之三十是由未婚女子所生。贝内特说:“根据最可靠的估计,到20世纪末了,非婚生婴儿将占百分之四十,在少数民族中更可高达百分之八十。”
1940年,有一群教师受邀回答问卷,列出当时美国学校最主要面临的问题。他们的答案是:未经允许就说话、嚼口香糖、吵闹、在走廊奔跑、插队、服装不合规定和乱丢纸屑。但三十年后,对于同样的问题,答案却是:吸毒、酗酒、怀孕、自杀、强暴、抢劫和暴力。
贝内特说,他曾目睹美国如何被视为世界道德良知的典范。今天美国却在工业化的世界中高居谋杀、强暴和暴力犯罪的榜首。我们的堕胎率、离婚率、未婚生子率也高居不下。但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却总是敬陪末座。
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根据贝内特的看法,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对此现象早已习以为常,我们接受了现状。没有羞耻,没有抗议,没有震惊,没有愤怒。
不久前一个走私犯在作案时几乎害死了一个七十二岁的老人,他企图逃离犯罪现场的那一刻,被警察开枪击中。陪审团竟然判决赔偿他四百三十万美金,以补偿他的损失,对此判决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抗议。在加州,一对兄弟被控谋杀他们富裕的年迈双亲,结果却流审了。陪审员接受了精神医生的辩词,认为这两兄弟一定曾在精神上受过虐待。
贝内特将我们的问题追溯到古人所谓的acedia上,这个字的意思是“嫌恶或拒绝属灵的事”。知名的俄国作家和流亡者索尔仁尼琴称此为“属灵枯竭”。美国已故的小说家沃克·珀西(Walker Percy)描述这种现象为美国的“疲乏,厌倦,犬儒主义,贪婪,最后在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问题时,却束手无策”。
贝内特自己称此为“心灵的腐化”。他将美国物质上的丰盛与属灵方面的贫乏做对比,指出:“如果我们有完美的就业率,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光鲜富丽,但我们的儿女却未学会走在敬虔、公义、怜悯的道路上,那么美国人的实验不论多么精彩,终将归于失败。”
万国的救主
作为基督徒,我们不需要贝内特告诉我们若离开了耶稣基督,所有人都会“心灵腐化”。但我们还是得感谢他这样生动地描述一个文化一旦背弃神,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保罗描述以弗所人在没有到基督那里之前:“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弗2:12)。我们的文化追求的就是“没有神”,但我们却发现,没有神也就没有指望,而耶稣基督仍然是马丁·路德所称为der Heiden Heiland的那一位,意指他是“外邦人的救主(因此也是他们的盼望)”。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