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耶稣基督与人的失落[1]
有一首古老的流行歌曲是这样唱的:
不要压抑心中的欲火,
但求活出心中的渴望,
直到向你讨账的那一天到来 ;
将今天当作假日,明天也要如此。
杰克,你什么也无法带走,
你走了,就再也不能回来。
你只是一个过客,带不走一片云彩!
这是很久之前的一首老歌。实际上,这是公元前1300年以前古埃及的流行歌曲。我对这个版本做了一些修改。在詹姆斯·普里查德(James Pritchard)的《与旧约有关的古代近东文本》(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中,有一个更加直译的版本,叫《竖琴演奏家之歌》(A Song of the Harper)。[2]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沉迷于一种观念,认为既然人只能活一次,就要抓住一切机会“及时行乐”。但这种虚张声势的背后潜伏着恐惧,他们惧怕死亡。“宿醉”已经够糟的了,但如何面对下一个夜晚呢?生命一直无法逃脱死亡的阴影。
在《竖琴演奏家之歌》那个时代,另外一位竖琴演奏家也写了一首歌。这首歌庄严雄浑,没有泛起任何空洞的沫子:这就是神人摩西的歌,也就是旧约《诗篇》90篇。我们在这首歌中也听到了生命的短暂:“他们如睡一觉。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诗90:5-6)
摩西将人短暂的一生跟神的永恒做了令人震惊的对比:“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2、4节)
跟神的永恒相比,我们的生命只能算是一种缓慢的死亡,甚至连这都算不上。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我们,它用明天的黑暗驱散了今天的阳光。生命只是一口气,也就是一声叹息。诺贝尔奖获得者、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在他最简短、最新奇、最震撼的那个剧本中,呈现了摩西所讲的这个主题。《呼吸》(Breath)是一部没有英雄、没有演员、没有台词的戏剧。舞台上只有一堆垃圾。随着灯光渐亮,我们听到了一个初生婴儿的啼哭声,之后是长长的吸气声,然后是令人窒息的呼气声,最后是死前的哀鸣。贝克特表达了苦涩的希望只能是:在舞台陷入一片黑暗中时,另一个初生婴儿的哭声响起。“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9节)我们的生命气息随着那声叹息而结束。
人试图跟死亡和解。苏格拉底(Socrates)坚信灵魂不灭,便带着哲学家的平静喝下了毒堇的汁液。现代恐怖分子尝过了那更苦涩的复仇之杯,他们四处播散死亡,为了最终收获死亡。弗洛伊德派(Freudian)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警告说,对死亡的恐惧乃是各种压抑结出的病态的果子。他说,我们要将身体从各种压抑下解放出来,在享受过所有的生活后,生命将会准备好面对死亡。[3]还有一种与此相反的观点也同样古老(或者说同样现代):将身体当作灵魂的牢狱实行禁欲,并尽快融入到宇宙意识当中。但尽管我们为死亡做了很多面具,死亡的头颅依然高高地昂起。即便是精通死亡学的医生也难逃一死。
但如果死亡是人类最后的大敌,我们就不会对它感到陌生。虽然我们不知道死亡的恐怖,但我们确实在生活的苦痛中尝到了一点这样的滋味:
我如水被倒出来,
我的骨头都脱了节,
我心在我里面如蜡熔化。
我的精力枯干,如同瓦片 ;
我的舌头贴在我牙床上。
你将我安置在死地的尘土中。(诗 22:14-15)
在这首诗篇中,这位受苦之人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加剧了他沮丧的叹息,最后成为苦痛的嘶吼。人的悲惨境遇即便往好了说也依然非常绝望。而如果往坏了说,那就相当于是从深渊中发出哀鸣。
反叛的人类
然而,它们所预示的那种生死苦痛,根本无法填满人类悲惨命运的杯。人生命之杯中的毒药就是我们的罪债。摩西哀叹说,“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诗90:8)
站在空空如也的天空下,人可以摆出悲剧的姿态,自视为死亡的受害者。他甚至可以假装是一个荒谬的英雄,用自己的意志强行为毫无意义的生活赋予意义。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将在塔耳塔罗斯遭受劫难的西西弗斯(Sisyphus)刻画成了人类的英雄,正是因为他的劳碌是没有意义的。他要一直不停地将石头推到山上去,虽然他知道这石头最后一定还会滚下来。加缪说,“没有命运是讥诮征服不了的。”然而,当人发出讥诮,对着空空如也的天空挥舞拳头的时候,也表明了天空并非空无一物。人内心的悲剧感出卖了他。人不是受害者,而是反叛者。他站在神面前,就会显出他的本相——一个罪人。神的圣洁显出了我们对弟兄所犯的罪是何等严重。在反叛中,人不仅打着民族或国家自豪感的旗号,放任心中的仇恨,甚至还神圣化这样的仇恨。他可以粗暴地对待妻子,抛弃他的婴孩。希拉里翁(Hilarion)是公元前1年的旅行商人,外出时他给身在埃及的妻子写了一封信:“如果你碰巧怀了孕,是男孩就留着,是女孩就丢掉。”[4]
在永生神的面前,通奸是邪恶的,杀婴也是谋杀罪。让“人之为人”的那种尊贵就是神在人身上所彰显的样式,因为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因着这形像,神就拥有了每个人。人如果成了奴隶或人质,就是在藐视造他的主。
当有人问耶稣是否要向凯撒纳税时,他就让他们拿出一个银钱的罗马硬币。提问者中有一个人的钱包很鼓,他随手拿出了一个银币。耶稣问:“这像和这号是谁的?”他们说是“凯撒的”。耶稣的反驳就像一把双刃剑:“这样,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太22:15-22)
我们要认真思考这位弥赛亚的国度性教导,他在这里授权罗马征税。但我们更需要认真思考基督这句话的另一面剑刃,它宣告了神的国度。谁有神的形像?我们。我们应当把什么归给神?我们自己。神将他的形像印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以此否定我们对任何人的剥削。
但这句话的意思远不止如此。它还禁止我们窃取神的东西,就是留下自己不给他。使徒保罗在描述人的不义时,一开始就先讲他们的不敬虔。他们没有任何借口,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1:21)。
神甚至可以用奇怪的方式,透过人的愤怒来表达对他的赞美(诗76:10)。就像人的悲剧感证明了神的创造,人的愤怒也证明了神的公义。如果有人满腔怒火,不认同这种说法,我们就可以用他宣称相信的那种逻辑来奚落他。我们可以告诉他:“好吧,我们假设没有神,人只是宇宙中随机出现的化学产物。那或多或少的数千种生命算什么?如果一颗炸弹突然炸死了一个小女孩,导致那些以小女孩的形式存在的分子重新组合,那又怎样?没有任何能量上的损失啊。”
如果无神论者说你愚蠢或者邪恶,那么寻求公义的愤怒就见证了他所否认的神。我们用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对错。我们是眼瞎的,看不到我们认定的“正确”指向的标准,比我们的想法或任何地方所有人想法的标准都要更高。只有在永生神的面前,道德才有意义。一切的罪最终都是对神的冒犯。背叛神是最可憎的罪,这也是其他一切罪的根源。因为肉体的意念与神为敌(罗8:7),所以我们看不清罪的本相。保罗说我们的心地昏昧,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弗4:18)。残暴、放荡、贪婪、嫉妒、谋杀,这一切毒害人类社会的邪恶之事,都从我们伪装和否认的深切仇恨里涌出。我们恨恶神,因为他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神。
我们心里刚硬,以为恨恶神是最不起眼的罪,甚至将之视为一种美德:我们有普罗米修斯(Promethean)的勇气来对抗一位全能的暴君。神在旧约中劝他悖逆的百姓时,他极力刻画背弃信仰的各种意象,来表明这最大之罪有多邪恶。以色列是只会结酸葡萄的葡萄树,而神这位葡萄园主不辞辛劳地栽种了他们(赛5)。神的百姓是悖逆之子,背弃了那将他们抱在怀中又教他们走路的父亲(何11)。以色列也是一个行淫的妻子,她用无耻的淫行来回报丈夫忠诚的爱(何4)。
报纸上那些因一己之私而诉诸于暴力的冷酷罪行,可能会让我们义愤填膺,但我们却不明白以暴力背叛永生神有多邪恶。然而,对我们的审判跟我们的罪行是相称的。摩西在描写人类悲惨境遇的那首诗篇中,触及了最终极的一个层面。生命的悲剧不仅在于我们所度之日的虚空和内心的罪恶,更在于这罪恶在神的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你将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将我们的隐恶摆在你面光之中。”(诗90:8)因此,“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因你的忿怒而惊惶。”(7节)“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9节)“谁晓得你怒气的权势?谁按着你该受的敬畏晓得你的忿怒呢?。”(11节)
摩西这首诗篇的场景是旷野,背叛神的那一代人注定要在旷野漂流,直至灭亡。他们拒绝相信神会将应许之地赐给他们,所以他们就听到了神审判的话语,让他们重新回到旷野。神对他们的审判呼应了《诗篇》90篇:“你使人归于尘土,说:‘你们世人要归回’。”(3节)
人不仅是罪人,还是“可怒之子”,要受神公义的审判。死亡要成为他们的咒诅:“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9:27)
使徒保罗花了很多功夫,在《罗马书》5章追溯了世上罪的起源。死亡来到,罪就受了审判。死亡的钟声在圣经第一卷书《创世记》的家谱中已缓缓敲响:“就死了……就死了…… 就死了。”死了的人都是被判为有罪的人。在神将律法赐给摩西之前,在律法定规罪必受惩罚之前,人就已经犯了罪,需要面对死亡。
罪是什么时候进入世界,死又是何时藉着罪而来呢?显然就是第一个人亚当犯第一宗罪的时候。因着一次的过犯,死就掌管了众人(罗5:12)。当然,保罗也接着提到了与此相对的救恩。因着一次的罪行,人都犯了罪,要受罪的指控,因为众人在亚当里都犯了罪(12、18节)。所以,因着一次的义行,基督里新造的人也都要被称义,得生命。
我们可能需要反过来看一下这位使徒的推理。身为基督徒,我们知道基督是我们的代表,他是所有新造之人的元首。但我们也必须基于末后的亚当来看待首先的亚当的角色。亚当的过犯带来了罪债和审判,因着神创造时的指定而连于他们元首亚当的每一个人,也都要承受他的罪债和审判。众人都在亚当里死了,因为他们都在亚当里犯了罪。人类的罪恶不在于丛林生存法则,而在于人的堕落所带来的影响。人被命定的灭亡可以追溯到他最初的背叛,后来又随着人的罪愆增多而越发增长。
在神的圣洁面前,我们只会彻底灭亡。我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弗2:1)。我们本性上都是可怒之子(3节)。“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17:9)人还没有将他的败坏全都显露出来,因为神约束了人败坏所发的地狱之怒火。人的每个部分都被罪所荼毒了。“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罗8:7-8)
更糟的是:身为罪人的人类不仅被恶捆绑,也是那恶者的奴隶。人被那魔鬼的网罗掳去(提后2:26),行事为人都随从空中掌权的魔君,就是那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弗2:2)。原本受造作神儿子的人却成了那魔鬼的儿女,行他们父所行的,因此注定要跟他一同受审判(弗2:2;太25:41、46; 约8:44)。
人被恶捆绑,就像在人类历史中悄然流过的地下河一样。人故意不认识神,就为自己编织幻象,在拜偶像的私欲中毁坏了自己和这个世界(弗4:18;罗1:28,6:21、23)。无人能忽视人类的邪恶,他只会将神显为可咒诅的事当作是可宽恕的,从而加添这邪恶。
神的愤怒
但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圣经中对神的愤怒的教导,跟东方宗教中机械的命运轮回大相径庭。神不会只是冷眼旁观,任凭因果律掌管属灵世界,让行为产生它们必然的结果。神也不只是历史进程的代名词。永生的神乃是位格性的神:他向百姓启示他自己,也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和真理(出34:6)。神的愤怒不会轻易发作。神不会像我们通常以为的那样“有报复心”。然而,神的愤怒是为着自己的圣洁大发热心,要刑罚一切的罪。《希伯来书》的作者警告我们,“我们的神乃是烈火。”(来12:29)审判罪人的不是命运,也不是轮回转世,而是永生神那洞彻一切的全知。
而神确实会用我们行为的果子来审判我们。实际上,他经常使我们的罪成为我们自己的审判。保罗在《罗马书》1章描述异教国家极深的败坏时,就表示人既然放纵自己犯罪,神就任凭他们受审判,以此显明神的公义。保罗写那处经文时所用的希腊文原文要比我们的译文更生动。人用偶像取代了不可朽坏之神的荣耀(罗1:23)。神就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24节)。人用谎言取代了神的真理(25节),神就任凭他们放纵邪恶的情欲(26节)。人故意不认识神(28 节),神就任凭他们心里堕落(28节)。就连人放弃天然的性关系,也是神任凭他们,让他们自行承受行乖僻之事的后果(26-27节)。人如果为了放纵欲望而拒绝神,那他就是失丧之人。他这样失丧也是命定的,因为神任凭他放纵那些欲望。C·S·路易斯曾经说过,天堂就是人对神说“愿你的旨意成就” 的地方;而地狱则是神对人说“愿你的旨意成就”的地方。[5]虽然这并非全部的真相,但却抓住了这个含义:神的任凭就是他的审判。
最后,每个罪人都必须承认神的审判是公义的。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戏剧《无处可逃》(No Exit)中有一句广为引用的名言:“他人即地狱”。[6]他描绘了一个地狱里的会客室里,有三个陌生人,一男两女,被带了进来。他们都没有眼睑。那里的一切都无法改变,也都无法遗忘。他们已经是死人,所以杀人或自杀都不可能了。基于这个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人即地狱”这句话的意思了!但剧本的最关键是在前面的一句台词中。在痛苦的交谈剥去他们的伪装后,我们发现“英雄”加尔辛(Garcin)原来是曾抛弃战友的胆小鬼。伊内兹(Inez)残忍地拆穿了加尔辛的谎言,说,“这才是最真实的你,而非别的。” “这才是最真实的你,而非别的。”你会喊着说,不对。
我已经不是之前的我了,我是将来的我,是我想成为的我。在审判大日,你要赤身裸体站在一位目光如炬的全能真神面前,而不是一个没有眼睑的罪人面前。不存在任何的不公义,只有真理。你会显出你真正的样子,而非其他模样。“是的,主神,全能者啊,你的判断义哉,诚哉!”(启16:7)
到了审判的日子,万膝都要向神跪拜,一切背叛也要终结。没有罪人能反驳神的判决。圣经说那些永远失丧的人要咬牙切齿,不过并非因着仇恨和蔑视,乃是因为痛苦和懊悔。[7]我们这些还活在今世的人尚有许多可能,所以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盼望的存在是何种光景:过去背叛神的罪疚会让我们永远感受神的愤怒。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曾经尝试在西斯廷教堂的墙壁上描绘失丧之人的恐怖景象,那些被咒诅的人将要沉到祭坛背后。然而,无论是壁画上的审判官基督的形象,还是从许多世纪的蜡烛熏黑中向外窥看的失丧之人的形象,都不够令人信服。耶罗尼米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笔下那些怪诞的恐怖人物更无法让人相信神的审判。[8]审判的含义必须从内部而不是外部来看。一个拒绝圣经所教导之末后审判的人,应该站在神的面前,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要求神向他负责。他要在神面前问:“我的罪该得怎样的审判?”地狱最让人痛苦的地方就在于:永远与神隔绝正是罪人自己想要和配得的结果。
保罗在《罗马书》中郑重地对此作了论述,他最后说所有人都在神的愤怒之下,因为这是每个人当得的份。外邦的万国无可推诿,因为他们已离弃了他们认识的神。在世界上和他们的内心中,神一直都有自己的见证。他们却故意不认识神,自己发明虚假的敬拜。他们一直以堕落的恶行为乐。但当懂律法的自义之人定外邦人的罪时,保罗说他们的罪更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才被称为义。如果一个人知道律法,却不遵守律法,那他就比从未知晓律法的人更恶劣。保罗的结论也是诗篇作者的定论:“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罗3:10-11、19b)
没错,今天还有很多人的嘴里一直喋喋不休,也有很多人为自己辩解,怪罪于神,或者为别人辩解,冀图推翻神的判决。对于这样的人,唯一的补救之道就是让他站在神的面前。如果他看到主的面,他就会跟约伯一同喊着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5-6)
福音
在描述圣经中关于人的失丧的一些教导时,我一直没有谈我们学习这些的背景。要思想人的失丧、死亡还有最终必然的灭亡,就要将经文分成两部分来看。“罪的工价乃是死”,没错,想必我们已经从我们这个时代暴发的罪恶当中看到了这一点,但我们如何才能不再“死”呢?“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6:23)
圣经透过传讲福音来揭示神的愤怒。保罗为何要在《罗马书》如此坚持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3:23)?因为他希望我们知道,“神将众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特意要怜恤众人。”(11:32)请留意福音中所揭示的神的义(1:17)与神的愤怒(18节)之间的关联。圣经显明神的愤怒不只是一个永恒的公义原则,对罪施行报应。在传讲神的旨意与作为时,我们也要传讲神的审判。我们从《使徒行传》保罗的讲道中听到了这一点。审判的信息是为了呼召万国离弃他们自己的恶道(徒14:16),因为神如今“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17:30-31)
甚至神指定一个审判的日子这件事,也能表明神的怜悯,因为这意味着万国眼下还有悔改的机会。审判意味着盼望,因为审判的那一天被压迫的要得拯救。只有透过审判,才能建立新的秩序与新的公义世界。但当自义之人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在主的日子有着光明的前景时,他们被如此警告:他们也必将面对那位审判全地的审判官,而他一切的审判都是公义的(摩5:18-20)。
那么,传讲审判的信息如何才能给罪人带来盼望呢?我们为什么要向他们传讲一个脱离了叹息的新创造呢,毕竟他们已经放弃了在这个新创造中的一切产业?福音给出的答案让人不可思议:神绝对的公义会借着倾倒他的愤怒来施行拯救。神的好消息就是耶稣基督,他要两次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要来作全地的审判官,倾倒他的愤怒。神的国要以全然的大能来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耶稣同他有能力的天使从天上在火焰中显现要报应那不认识神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他们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离开主的面和他权能的荣光。”(帖后1:7-9)
但如果耶稣只来这一次的话,就没有一个罪人能逃脱。“他来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他显现的时候,谁能立得住呢?因为他如炼金之人的火。”(玛3:2)
即便是耶稣的开路先锋施洗约翰,在这方面也想不通。他传讲弥赛亚要来审判,要用火给人施洗,也要砍掉每一棵邪恶之树。当耶稣施行医治的神迹,而非表达他愤怒的神迹时,当他开瞎子的眼睛而没有带来沉沉的黑暗时,当他让死人复活而没有杀掉邪恶之人时,约翰就从监里(弥赛亚并没有将约翰从监里释放出来)派人问他:“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路7:19)耶稣让约翰的两个门徒跟他待在一起,看他施行更多给人带来盼望的神迹。他说,“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22节)
耶稣的回答正好呼应了《以赛亚书》35章5至10节的预言:在神救恩的国度中,神应许将有更新的祝福。但如果没有审判,怎能算是祝福呢?如果剥削、压迫穷人的人不受到审判,对穷人来说又怎能算得上是福音呢?
耶稣对约翰说,“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路7:23)约翰凭信心等候的答案已经在福音里给了我们。耶稣第一次降临不是要举起审判的斧头,而是要承受死亡的打击。这位必须踹神愤怒酒榨的审判者基督,却亲身承受了神的愤怒,喝下了父手中的那杯。因着他流出的宝血,我们得以因信基督而脱离神的愤怒(罗5:9)。基督为我们成了罪身,担当了我们的咒诅,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只有这样,神才能既公义,又能称那信基督的人为义(3:26)。
保罗传讲神已经启示的公义,包括神向罪发怒所显出的公义,神因着恩典赐给我们的公义,基督第一次降临和再来所彰显出的公义。神因着他的愤怒在加略山击打了他的儿子,所以那些跟耶稣基督联合的人就永远不用再受这样的击打了。福音呼召我们来到十字架前,在这里神的愤怒已经被他的爱所吞灭,恩典和公义在这里相遇了。
神的愤怒是否太过严厉?
神的愤怒是否太过严厉,神的圣洁是否太过强烈,神的审判是否太过沉重?神的爱超越了他的愤怒。不要告诉父他的愤怒太严厉,毕竟他的愤怒都要加在他的独生爱子身上!
父有多爱他的子?未有世界以先,子就在父怀里……子是头生的。关于子神曾说,“我要作他的父,他要做我的儿子。”子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也说,“父啊,求你荣耀你的名!”对于这位子来说,父得有多爱他,才使他竟然愿意在加略山喝下那杯,存心顺服,以至于死?(来1:5)
耶稣的门徒大部分都逃走了。然而,耶稣哭喊不是因为他们的离弃。耶稣当时大声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就是他必须喝下的那杯,也就是神愤怒的大杯。神的审判从来没有这么严厉。这是被咒诅的杯,是对悖逆之人、亵渎之人、背信弃义之人,还有杀人犯的惩罚,里面满了血,这是人对神的憎恨。耶稣被人诬告定罪,从而承受了神的审判。无罪的耶稣代替本该接受刑罚的人承受了审判。在十字架上,神全然猛烈的愤怒,那定罪的愤怒,借着黑暗吞噬了受苦的神子。父离弃了他的独生子。他放弃了他。难怪日头变黑,地大震动。站在十字架边上的百夫长也说,“这真是神的儿子了!”
难道神对世上罪人的爱超过了他对自己独生子的爱?加略山的奥秘在于,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我们只能用人的语言说,父让子上十字架的时候,也是父最爱子的时候。父将子赐下彰显于伯利恒,完全于各各他。如果神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如果神把儿子都给了我们,他还会留下什么不给我们呢?实际上,在未有世界以先,神就已经定意将子赐予我们。《约翰福音》3章16节并没有说神爱他的独生子,甚至将世界赐给他。虽然这是事实,但更让人震惊的真相是:神爱世人,甚至将独生子赐给他们。神的爱是如此宽广,他竟然将独生子赐给与他为敌的失丧的罪人,藉着赐下他儿子,他也将自己给了他们。
没错,你会有疑惑,也会惧怕。有时候你会感到困惑。但请认真思考一下你的疑惑,刨根问底,并将它们全都抖落出来。然后带着这些尚未解决的难题、这些从你内心痛苦中发出的为什么、这些从你遇到的重大悲剧中蹦出的为什么、这些你不明白的为什么,就带着你的“为什么”,你的问题,来到神的面前。
但来到神的面前之后,请不要急着离开。到神的面前来仰望耶稣基督。到那里听一听这位神人在人性中喊出的“为什么?”然后你就不会再说父神对罪所发的愤怒太严厉了。
“谁晓得你怒气的权势?”摩西在《诗篇》90篇中问道(11节)。答案我们都知道。耶稣基督透过父的权能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他承受了这个答案。我们必须告诉别人神的愤怒是真实的,因为神是公义的,而我们是邪恶的罪人。但我们也要透过福音的信息传讲神的审判。我们要赞美神。我们奉耶稣的名传讲神的审判。
千万不要小看加略山。保罗劝我们说,
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就在神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照着我的福音所言。(罗 2:4-5、16)
我们不该这样,反倒要让神在加略山所发出的圣洁严肃的愤怒开我们的眼睛,看到他奇妙的爱:
若有谁不晓得你的爱,请他亲自来察验,
请他品尝你的公义,在十字架上被枪刺透。
待他被刺透,我们可以让他再来评判,
他可曾尝过这样的滋味。
爱就是神那最神圣的甜酒,
我的神从中喝下的是血,而到了我里面却都成了美酒。[9]
[1] “Jesus Christ and the Lostness of Man” by Edmund P. Clowney. 改编自 Jesus Christ: Lord of the Universe,Hope of the World,edited by David M. Howard. © 1974 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USA。经 InterVarsity Press,P.O. 获准使用,Box 1400,Downers Grove,IL 60515。www.ivpress. com。这篇信息是 1973 年在校园团契的尔班拿大会上发布的。
[2] “A Song of the Harper,” trans. John A. Wilson,in James B. Pritchard,e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0),467.
[3] Norman O. Brown,Life Against Death (New York: Vintage,1959),308.
[4] Quoted in C. K. Barrett,ed.,New Testament Background: Selected Documents (New York: Macmillan,1957),38.
[5] C. S. Lewis,The Great Divorce (New York: Macmillan,1946),72.(中译本参考 :《梦幻巴士》,路易斯著,好读出版有限公司,2015 年版。)
[6] Jean-Paul Sartre,No Exit and Three Other Plays (New York: Vintage,1949),47.
[7] 同上,第 45 页。
[8] Henri Blocher,“La doctrine du châtiment eternel,” Ichthus 32 (April 1973): 8.
[9] George Herbert,“The Agonie,” in The Works of George Herbert ,ed. F. E. Hutchinson (Oxford: Clarendon,1941),37.
是什么才使得一篇讲道真正拥有基督教的特色呢?是基督。想要预备一篇从任何一处经文中传讲真正属于基督教的讲道,就必须考虑整个救赎历史的发展,及其在基督里的实现。
埃德蒙·克罗尼在《传讲整本圣经中的基督》这本书中解释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并为其他持同样观点的传道人提供了实际的指导。他先阐明了在整本圣经中传讲基督的理论基础,接着给出了预备这类讲章的实际建议。全书余下的部分就是克罗尼的个人讲道集,为我们示范了该如何在整本圣经中传讲基督。对于那些经验丰富、希望操练以基督为中心来讲道的讲道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实操指南。对于有抱负的讲道人而言,克罗尼的例子则是忠信的基督教讲道之范例。
推荐语
埃德蒙·克罗尼带领这一代人开创了救赎历史讲道法。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旷野发声呼喊,鼓励福音派讲道人以基督为一切讲道的中心,因为基督就是整本圣经所指向的那一位。今天很多人已经加入了克罗尼的福音大合唱,但在演奏这首横跨整本圣经的恩典交响曲时,没有一个人对和声的把握能超过克罗尼。当克罗尼跟我们分享他从研究、讲道和心底挖掘出来的珍宝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才能让那重价的珠宝在整本圣经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布莱恩·柴培尔(Bryan Chapell)
圣约神学院院长兼实践神学教授
埃德蒙·克罗尼为整个教会特别是讲道者奉上了一份不可思议的礼物。《传讲整本圣经中的基督》不只是在谈讲道。它其实是在讲基督,也是在讲所有信徒所领受的呼召:在神整全的话语中看到基督和他的荣耀。书中的教导实用而深刻,对讲道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克罗尼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让人心生敬畏的现实:耶稣是主,所以平信徒读后也会收获喜乐。
——斯蒂芬·布朗(Stephen Brown)
改革宗神学院讲道学教授
这位伟大的圣经教师在书中一步一步地指导我们,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讲出高举神、以基督为中心、满有圣灵大能的讲道。我在威斯敏斯特神学院上过埃德蒙·克罗尼的课,他的课改变了我,让我看到整本圣经原来是如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希望所有读者也都能通过这本书体会到这一点。
——古德恩(Wayne Grudem)
凤凰城神学院圣经与神学研究教授
埃德·克罗尼教会了我如何向后现代人讲道。如果各位也想学会这样的讲道方法,那么克罗尼在这本书中的讲章就是无价的学习资料。
——提姆·凯勒(Tim Keller)
纽约救赎主长老会主任牧师
基督徒必须再次学习将整本圣经当作耶稣基督的见证来读。埃德蒙·克罗尼博士在这本《传讲整本圣经中的基督》中,让我们看到了真正忠于基督的解经方法。当今的教会迫切需要这本书,因为太多讲道人似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来处理旧约。克罗尼博士让我们看到,旧约中那些伟大的主题和详实的细节都是对基督的启示。埃德蒙·克罗尼是这个时代非常伟大的基督教领袖兼教牧神学家。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阿尔伯特·莫勒(R. Albert Mohler)
美南浸信会神学院院长
作者介绍
埃德蒙·克罗尼 ( Edmund P. Clowney)是费城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实践神学荣誉退休教授。他在该神学院任职三十多年,担任院长长达十六年。他还著有《 揭开奥秘:发现旧约中的基督 》( The Unfolding Mystery : Discovering Christ in the Old Testament)。克罗尼1942年开始担任牧师和神学教师,目前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三一长老会教会担任特聘神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