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研经工具首页电子图书馆的《麦克阿瑟研经指南》由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的部分讲道稿整理而成。

补充:《麦克阿瑟新约注释》(又名:生命宝训讲道注释 [以弗所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二三书犹大书])已在研经工具上线,《麦克阿瑟注释圣经》预计今年底上线。请访问研经工具,使用更多资源。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

经文:马太福音5:7

 

 

 

马太福音把耶稣基督描述为君王,登山宝训则是他的国度宣言。基督在这里宣告了两方面的信息:如何进入他的国,以及在他的国中当怎样生活。唯有那些心灵破碎、哀恸、温柔、对义渴慕的人才能进去(3-6节);一旦进去以后,他们就要继续持定这些态度。

 

马太福音5:7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就像其他几种福分一样,它包含着有两个组成部分的模式:为要进入上帝的国,你务要寻求怜恤;当你置身于他的国里面时,就必向别人表达怜恤。

 

1. 责备

 

耶稣在那个时代遭遇的宗教行动是肤浅的,又是外在的。犹太教格外讲究礼仪——犹太宗教领袖以为上帝的国可以借着善行得着。他们心骄气傲、无动于衷、自私自利。他们以为,有了形式化的宗教,就可以使他们有资格在弥赛亚的统治之下担当领袖地位。

 

他们或许表面上是义人,但在他们身上并没有真正的义。主对他们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太23:27)施洗约翰对一伙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太3:7-8)他们显然并没有彰显出真正悔改的果效。约翰接着又说:“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告诉你们:上帝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他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他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9-12节)

 

约翰说,有一场如火的审判必将临到那些仅有外表虔诚的人身上。登山宝训将真正重要的事呈现在这等人面前:心灵破碎、哀恸、温柔、对义的渴慕、怜恤人、内心清洁、使人和睦。这些全都是内在品质。犹太宗教领袖归到自己身上的那些功劳,耶稣一概视为毫无价值,不予理会。

 

2. 要求

 

基督强调说,一个人心里面的东西才是最要紧的。但这并不表示他不关心我们的行为。耶稣是在强调说,正是我们里面的那些东西,生出了我们的行为:正是里面的义生出了正直的行为。一个人可以尝试脱离内心的正直,去行正确的事,但那仅仅是律法主义。

 

基督所要的,是发自正确态度的正确行为。耶稣在教导完八福之后,确实在登山宝训当中讲论了行为方面的事。但这些教训建立的前提则是那种正确的内心态度。钟马田(Martyn Lloyd-Jones)说:“基督徒在尚未行出任何事情以先,就已有一定的基础了。”[1]他又说:“我们并不是有意掌控我们的基督教;反倒存心叫我们的基督教掌控我们。”当我们掌控我们的基督教时,就已陷入律法主义。当我们听凭里面的意思掌控我们的时候,便是拥有了真正的灵性。基督教并不是一种表象,与基督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我们存有的核心并从那里自我彰显在我们的行为上。

 

上帝从未对表面文章产生过兴趣。旧约的献祭当中,单单是公牛和公山羊的血,他并不喜爱(来10:4-6)。我们的内心若不正直,无论我们有怎样的属灵活动,他都不会喜欢。在阿摩司书5:21-24,上帝对以色列人说,他们可以停止敬拜、献祭和音乐,因为他们的内心并不正直。上帝所关注的,是生出正直行为的动机。

 

耶稣以一些尖刻的话语责备同时代的宗教外在主义者。马太福音5:3的冲击就在于,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心灵破产。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在属灵方面是穷困潦倒的乞丐,向上帝献不出一样东西。我们唯一的盼望就是伸出手去,乞求上帝做成我们自己办不到的事。第4节警告说,不要满足于自以为义,我们反倒应当为我们的罪而哀恸。5-6节指出,鉴于上帝的圣洁,我们需要温柔——没有一个遵行律法的人可以使自己与上帝相比。人类饥饿难当,因为缺少公义。信的人要认识到自己的光景,并饥渴慕义。

 

3. 结果

 

第四项福分说的是内里的态度——在上帝面前一个人当怎样看待自己。从第五项福分开始,基督所要教训的,是前四项祝福的表现。我们若是心灵破碎、哀恸、温柔、对义渴慕,就必以怜恤待人。有一段话说得很对,那些心灵贫穷的人既然承认自己需要得着怜悯,就会开始向别人发怜悯;那些为罪哀恸的人,在哀恸的同时,就会开始以痛悔的眼泪洗净他们的内心;温柔的人自然而然就会使人和睦;那些饥渴慕义的人则甘心为义的缘故遭受逼迫。前面四福当中的每一项都对应于后面四福当中的每一项。

 

本课内容

 

一、怜悯的重要意义

 

耶稣说:“怜恤人的人是有福(快乐)的”,当时他的犹太听众很可能感到惊讶。无论是犹太人还是罗马人,都是无怜悯之心的人。他们自高自大、自以为义、喜爱定罪。

 

1.常常受人误解

 

许多人想以人文主义的办法给马太福音5:7下定义。他们把怜悯说成人的一种美德,他们说,你若善待每一个人,他们就必善待你。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2]里面,鲍西亚说: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

 

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

 

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予的人;

 

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

 

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意思是说,怜悯是一位君王所能穿戴的最合身的衣服。《耶路撒冷塔木德》[3]引用拉比迦玛列的话,把怜悯说成是人的一种美德:“每当你有怜悯的时候,上帝的怜悯就必临到你身上;你若没有怜悯,上帝的怜悯也必不临到你身上。”[4]有人还以为,你若善待上帝,上帝就必善待你。这是真的,但你别打算陷上帝于难堪的境地,以为“我若为上帝做这件事,他就必为我做那件事。”

 

有人把马太福音5:7加以转述说,人们若见我们关怀,他们也必关怀。可惜的是,事情并非这样简单。我们若是荣耀上帝,上帝就必眷顾我们,虽然这一点是事实,但世人却未必是这样行事。罗马人吹捧公正、勇敢、节制和权力——却不吹捧怜悯。他们认为怜悯是软弱的标志。小孩出生的时候,父亲享有家父权(patria potestas)。若是他愿意让小孩活下去,就把大拇指竖起来;若是想让它死,他就把大拇指往下指一指。他若不想叫孩子活下去,孩子就会被冻死或杀害。罗马公民不再想要哪一个奴隶,就可以杀死;不存在求助的途径。丈夫若是愿意,就可以杀掉妻子。无论是基督在地上侍奉的时候那个现存的社会,还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如说,你若以怜悯待人,他们就必骑在你脖子上,反倒有可能更为准确!

 

2. 怜悯的典范就是基督。

 

1)他伸出手去救助别人

 

耶稣基督是历来最有怜悯之心的人,他从未做过一件伤害任何人的事。他伸出手去,救助患病的人,医治好他们。他使得瘫子能起来行走,瞎眼的得以看见,耳聋的可以听见,哑巴开口讲话。他以慈爱对待税吏、妓女、放荡的人,以及醉酒的人。他救赎他们,使他们站立起来做人。我们的主与那些忧愁的人一同哀哭,又使孤独的人感受到关爱。他把小孩子招聚到自己怀中,并且爱他们。

 

路加福音7:11-15记载说,耶稣进了一座城,正好有送葬的队伍经过。他见一个母亲嚎啕大哭,因为她的独生儿子死了。她又是一名寡妇,所以既没有丈夫,又没有儿子照顾她。耶稣叫送葬的人停下来,把手放在棺材上,使她的儿子从死里复活过来,把他交还给母亲。在约翰福音8:3-11,有一些文士和法利赛人把行淫的时候被抓住的一个女人带到基督那里。等到控告她的人受到挑战,全都离去以后,耶稣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10-11节)文士和法利赛人见基督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吃饭,他们便对他的门徒说:“他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吗?”(可2:15)他不断寻索那些有需要的人。

 

2)他受人藐视

 

行怜悯的人未必会得到怜悯的回报。我们的主是历来最有怜悯之心的人,然而人却大声喊叫着要他流血。若是怜悯自身携带有奖赏,主耶稣基督便不会被钉到十字架上,遭人唾弃和咒诅了。基督施予怜悯的那些人,并未从他们身上得到任何怜悯。无怜悯的罗马和犹太体系联合起来杀害他。怜悯并不是一种可以自动带来赏赐的人间美德。

 

我们的主强调的是,一个人若以怜悯对待别人,上帝就必以怜悯待他。上帝才是马太福音5:7第二句话的主体。

 

3. 怜悯有一种具体的含义

 

1)从怜悯生出的行为来看

 

马太福音5:7译作“怜恤”的希腊名词(eleemon)在新约圣经仅仅用了两次:这里和希伯来书2:17,那里说:“所以(耶稣)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基督是怜恤的伟大例证,因为他替我们在父的面前祈求。怜恤也正是从他而来。

 

“怜恤”的动词形式在圣经当中使用了许多次。它的意思是“在……身上施行怜悯”,“救助受痛苦的人”,“对可怜的人给予帮助”,“援救苦不堪言的人”。这是一条非常宽广的定义:凡是你所行的,能使有需要的人从中受益的事,就都是怜恤的行为。

 

我们常常认为怜恤就是指上帝在救恩方面的赦免,但它应用的范围却要宽广得多。它说的是在行动上体现出来的恻隐之心。怜恤超越了单单是感受上的怜悯或同情。它是指凡有需要的人,就向他们行一些善事。马太福音5:7说的并不是自私的人可能感受得到,却并不采取行动的那种哀怜。它说的也不是一个人以象征性的施舍安慰他的良心,然而却放纵自己的情欲。真正的怜恤就是那种动机清洁和无私的真实怜悯,伸手去救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耶稣的意思是说,在他国度当中的百姓并不是定别人的罪;乃是大发怜悯。他们并不把自己安放在任何人之上;他们俯下身去帮助别人。

 

①以无怜悯的人为例加以说明

 

主以他所说的话控诉犹太宗教领袖。他们把自己高举在别人之上——并不把自己奉献给任何一个人。我们的主在马太福音15章说到那些不肯拿钱供养父母的人,因为据说他们已把钱供献给了上帝(3-9节)。他对文士和法利赛人说:“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上帝的诫命呢?”(3节)他们甚至对待自己的父母都没有怜悯。

 

②以有怜悯的人为例加以说明

 

你若是上帝国的公民,就必满有怜悯。那些在患难中的人,你必想他们所想,体会他们的感受,并作出实实在在的回应。一个真有怜悯之心的人,就会递给饥饿的人食物,并与孤单的人作伴。他必把关爱带给请求得着关爱的人。怜恤人就是满足一种需要——不只是去感受它。

 

2)从与其他品质的比较当中来看

 

1)怜悯和饶恕

 

①怜悯与饶恕并行

 

提多书3:5——“他便救了我们……乃是照他的怜悯”。

 

以弗所书2:4-5——“然而上帝既有丰富的怜悯……便叫我们……活过来。”当上帝拯救我们的时候,就有怜悯在场。正因他的怜悯,他才救赎了我们。

 

但以理书9:9——“主,我们的上帝,是怜悯饶恕人的……”

 

诗篇130:1-7——“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主啊,求你听我的声音,愿你侧耳听我恳求的声音。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我等候耶和华,我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话。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因他有慈爱,有丰盛的救恩。”这个人晓得赦免来自怜悯的泉源。

 

②怜悯超越了饶恕

 

饶恕并不是怜悯的唯一表达方法。上帝的怜悯不可限定范围;它无限大于单纯的饶恕。

 

诗篇119:64——“耶和华啊,你的慈爱遍满大地。”

 

创世记32:10——雅各对上帝说:“你向仆人所施的一切慈爱……我一点也不配得。”

 

撒母耳记下24:14——大卫说:“(上帝)有丰盛的怜悯。”

 

尼希米记9:19——尼希米承认上帝对百姓的怜悯:“你还是大施怜悯……不丢弃他们。”

 

诗篇69:13——大卫说:“上帝啊,求你按你丰盛的慈爱……应允我。”

 

耶利米哀歌3:22-23——“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

 

2)怜悯和爱

 

饶恕由怜悯流淌而出,怜悯则由爱流淌而出。上帝的怜悯以爱为基础。使徒保罗说,上帝有丰盛的怜悯,是因为“他爱我们的大爱”(弗2:4)。所以,爱大于怜悯。

 

爱所能行的事大于发怜悯。怜悯需要先有难题才会行动;爱在没有难题的时候也可以行动。父爱子,子爱父,但双方谁都不需要对方的怜悯。父爱那些蒙拣选的天使,他们也爱父,但他们也都不需要怜悯。

 

爱涵盖了怜悯;怜悯是医生,爱则是朋友。怜悯是对需要的回应;爱则是出于深情的行动。怜悯是专门留给遭难的时候;爱则是恒常的。然而,若没有爱,便谈不上怜悯。上帝的大爱是借着他的怜悯浇灌下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行义的时候,并不需要怜悯,上帝却依然爱我们。在永恒当中,我们不再需要怜悯,他必永远爱我们。但是现时上帝向我们表明他的爱,有一种办法就是借着他的怜悯。

 

3)怜悯和恩典

 

怜悯和它的衍生事物所对付的,全都是痛苦和危难,而这些则是罪导致的后果。然而,恩典对付的则是罪本身。怜悯是对付疾病的症状,恩典则是对付疾病本身。怜悯提供刑罚的减免;恩典则是提供对罪行的赦免。恩典除去一个人的罪,怜悯则是消除犯罪理当承受的刑罚。在提摩太前书1:2、提摩太后书1:2和提多书1:4,保罗把恩典和怜悯提出来,是作为两种不同的事物。

 

耶稣在路加福音10:30-35讲述了一个犹太人,他遭人抢劫和暴打,被人丢在路旁,躺在那里。有一个祭司路过,却不愿意救助,于是继续往前赶路。有一个利未人从旁边经过,也是同样的做法。后来有个撒玛利亚人看见这个遍体鳞伤的人,停下来照顾他。他为那个人包扎伤口,并把油倒在上面——这是怜悯。他在一家客栈为他租用了一个房间,叫他有个住的地方——这是恩典。撒玛利亚人因着怜悯处置那个挨打之人的伤口,又因着恩典为他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上帝的怜悯是对付罪的消极方面,他的恩典则是为我们行积极的事。他的怜悯说:“不要下地狱!”他的恩典则说:“你要上天堂。”他的怜悯是动慈心,他的恩典则是宽恕人。怜悯和恩典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全都借着基督在救恩里面赐给我们。

 

4)怜悯和公义

 

上帝的怜悯全然公义,上帝对罪人说:“我晓得你行过很恶劣的事,但我爱你,就因我的怜悯赦免了你。”他可以这样行事,却又全然公义,只因为他取了人的形状,进到世界当中;他的公义要求我们为罪付上的代价,他已死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担当。耶稣死的时候,上帝的公义得着满足。上帝说过,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利17:11)。一定要有一个完美的祭物才能担当世人的罪,耶稣就是那个祭物。

 

上帝的怜悯并不是感情用事,为罪开脱的愚拙行为。今天有太多的人持有这种思想——甚至在教会里面。只有一次上帝曾向人伸出怜悯之手,那就是借着基督。他为我们的罪付上了代价。

 

有人以为怜悯颠覆了公义的要求,意味着人不需要为过错承担后果。国王扫罗饶了国王亚甲的性命,他所发的就是这种怜悯(撒上15:9)。大卫的儿子押沙龙杀了兄长暗嫩之后,大卫轻易就叫押沙龙逍遥法外,这是一种错误的、感情用事的怜悯。大卫也因此就在押沙龙的心里埋下了悖逆的种子(撒下13-14章)。上帝在怜恤的事上,从未违背他的公义和圣洁。他伸出怜悯的手,唯有因为他的公义已得了满足。

 

教会里面有些人犯罪得罪上帝,又不认他们的罪,却指望上帝怜悯他们。然而,雅各书2:10-11却说:“因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原来那说不可奸淫的,也说不可杀人。你就是不奸淫,却杀人,仍是成了犯律法的。”雅各的意思是说,你若仅仅违背了上帝的一条律法,就已违背了全部的律法。12-13节接着又说:“你们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就该照着律法说话行事。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那些不接受基督献祭的人,必有一场无怜悯的审判等候着他们。那些从未承认上帝儿子的人,上帝决不会感情用事地怜悯他们。我们若是愿意上帝怜悯我们,就务要承认我们的罪,并转离它们。

 

4.得着称赞的人和被定罪的人

 

1)怜恤人的人会得着称赞

 

怜恤人的人并不是宽容罪——他们认识到罪必受刑罚,但他们确实以充满怜悯的心忍受邪僻男女的辱骂。那些怜恤人的人同情别人、饶恕别人、以恩慈和爱心待人。诗篇37:21说:“恶人借贷而不偿还;义人却恩待人,并且施舍。”

 

我们要以怜悯、恩慈、爱心和饶恕对待那些诚实的人。若是我的儿女当中有一个到我这里来说:“爸爸,我作了一件错事,对不起。”我便怜悯他(或她)。但我对我的儿女说:“我若察明你们对我说的不是实话,或者不承认你做错了事,就必惩罚你们。”

 

亚伯拉罕受过侄子罗得的气(创13:5-11),但此后他仍以怜悯的心帮忙拯救他(创14:8-16)。约瑟的哥哥们恶意对待过约瑟(创37:20-28),但即或如此,后来他还是怜恤他们,满足他们的需要(创42:2544:1)。摩西的姐姐米利暗悖逆摩西的时候(民12:1),上帝就以大麻风使她大受痛苦(10节)。摩西因着怜悯,“哀求耶和华说:‘上帝啊!求你医治她。’”(13节)大卫两次饶了扫罗的性命(撒上2426章)。一个怜恤人的人会伸出手去,饶恕、照顾、帮助别人。他不会骑在别人的脖子上,也不会自以为高人一等。

 

2)无怜悯的人会被定罪

 

诗篇109:14-16说:“愿(无怜悯之人)祖宗的罪孽被耶和华记念,愿他母亲的罪过不被涂抹。愿这些罪常在耶和华面前,使他的名号断绝于世;因为他不想施恩,却逼迫困苦穷乏的和伤心的人,要把他们治死。”

 

上帝一贯都与贫穷和缺乏的人认同。当审判临到的时候,他必对无怜悯的人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太25:41-43)他们必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44节)耶稣必回答说,他们既然不把食物、水和衣服施予那些代表他的人,就也是在拒绝他(45节)。

 

上帝认同的是那些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而不是那些紧紧抓住和捞取的人。我们这个败坏的社会告诉我们说,我们所能捞取到的,就要竭力去捞取,我们需要弃绝这种观念。上帝却吩咐我们,我们所能施舍的,就要全部施舍出去——甚至施予那些冒犯我们的人。若有人做错了事,或者未能还债,或者不把借你的东西还给你,你当怜悯他。这是天国公民的品格。

 

箴言书11:17——“仁慈的人善待自己;残忍的人扰害己身。”你若愿意受痛苦的折磨,只管残忍待人。你若怜恤人,就必快乐。

 

箴言书12:10——“义人顾惜他牲畜的命,恶人的怜悯也是残忍。”义人甚至对待动物,都有怜悯的心。

 

罗马书1:29-31——不敬虔之人的特征包括:“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上帝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整个污秽清单的高潮就是,不敬虔的人是无怜悯的人。

 

我们既然蒙了怜恤,就要怜恤人。我们在上帝国中的尊贵地位,并不是我们配得的。既然我们这样倚靠上帝的怜悯,就不能残忍地对待别人。

 

二、怜悯的源头

 

1.怜悯是从上帝而来的恩赐

 

上帝唯独将它赐给那些心灵贫穷、为罪哀恸、温柔、饥渴慕义的人(太5:3-6)。当他们得到上帝怜恤的时候,就可以怜恤别人。怜悯并不是人的特性——人不可能凭着自己主动怜恤人。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说:“你怜悯别人,别人就必怜悯你。”这句话合乎事实的时候少之又少。要作一个怜恤人的人,唯有一种办法,就是在你里面有上帝的怜恤。

 

许多人想得到上帝的祝福,却不愿照着他的吩咐行事。假先知巴兰说:“我愿如义人之死而死,我愿如义人之终而终。”(民23:10)向来有句话说得很好,巴兰愿意像义人那样死,却不愿像义人那样活。人们常常想得着怜悯,却不愿遵照上帝的条件。唯有一群人蒙了怜恤,就是那些把前四项福分的品德以身作则表明出来的人。那些寻求义的人,上帝将义赐给他们,同时也将怜悯的能力赐给他们。上帝满有怜悯,基督徒有上帝内住在里面。以弗所书3:19说,我们要“叫上帝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我们)。”当我们这样被充满的时候,他的怜悯就会借着我们表明出来。

 

上帝的属性有两种:有些是绝对的属性,有些是相对的属性。他的绝对属性就包括爱、真理和圣洁。若是除了上帝以外,无一人存在,他仍然拥有那些属性。但当上帝造人的时候,他的绝对属性附带了相对的特色——他的真理就以信实向我们彰显出来,他的圣洁则以公义彰显出来,他的爱就以恩典和怜悯彰显出来。

 

上帝有丰盛的怜悯,他又是怜悯的施予者。诗人说:“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怜悯)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地大。”(诗103:11)当一个人敬畏上帝的时候,他来到基督这里,上帝就把怜悯赐给他。正因如此,我们的主才可以说:“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路6:36

 

2.怜悯显明于基督的十字架

 

上帝最大的怜悯行动,就是他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因为基督在那里所作的,他就成为我们慈悲的大祭司(来2:17)。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Donald Grey Barnhouse)说:“当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上帝拯救人的一切工作便跨越出预言的范围,变成历史事实。上帝的怜悯现在已经临到我们。凡有人祷告说:“上帝啊,求你怜悯我!”就等于是恳求他重复一次基督的献祭。上帝将要临到人的一切怜悯,当基督死的时候,都已经临到了人。这是怜悯的总和。不可能还有更多……(上帝现在能)以恩典向我们行事,是因为他已将一切的怜悯都已施予我们身上。现在这泉源已经打开,它正在流淌,并将继续自由流淌。”[5]

 

塞缪尔•麦德利(Samuel Medley)在圣诗《他的慈爱》以这样几句歌词描述上帝的怜悯:

 

 

 

他虽见我因堕落而败坏,

 

却一如既往地全然爱我;

 

他救我脱离失丧地土

 

他的慈爱,哦,何等伟大!

 

 

 

威廉•纽厄尔(William R. Newell)在圣诗《在加略山上》当中写道:

 

极大的怜悯,白白的恩典;

 

众多的赦免为我预备;

 

我背负重担的灵魂,

 

在加略山上得了自由。

 

 

 

弥迦书7:18说,上帝“喜爱施恩(怜悯)”。他在十字架上向我们施行怜悯,当我们接受基督的时候,他便将怜悯赐给我们。

 

三、怜悯的本质

 

有许多经文呼吁信徒怜悯人:罗马书15:125-27;哥林多后书1:3-4;加拉太书6:10;以弗所书4:32;歌罗西书3:12-14。怜悯可以在诸多方面表明出来。

 

1.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

 

你表达怜悯,可以向贫穷人施舍钱财,向饥饿的人施舍食物,向赤身露体的人施舍衣服,或者向无家可归的人施舍一张床。尝试把怨恨变作饶恕。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可以去满足。

 

上帝在申命记15:8-9吩咐以色列人向穷人发怜悯:“总要向他松开手,照他所缺乏的借给他,补他的不足。你要谨慎,不可心里起恶念,说:‘第七年的豁免年快到了,’你便恶眼看你穷乏的弟兄,什么都不给他,以致他因你求告耶和华,罪便归于你了。”在以色列,每隔七年,所有的债务都当免除。上帝说,即或一个人晓得,他不得不免除欠下他的一切债务,他仍然应当施舍给有需要的人。在12-14节,上帝说,当以色列人释放奴仆的时候,他应当供应从前作他奴仆之人的需用。这也是怜悯。

 

当一个有需要的人到我这里来的时候,我就尽量满足这方面的需要。我也尽量不打听任何人的任何事情,因为怜悯就是施舍。我们不可怀怨、报复,对别人的失败和罪恶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圣奥古斯丁在他的餐厅摆设了一张又大又美的饭桌,他邀请有缺乏的人前来吃饭。饭桌顶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凡喜爱破口大骂另一个名字的人,这张饭桌并非为他摆设;他应当禁食。”[6]

 

你若是基督徒,就必怜恤人。一位罗马自然史作家说,他听说印度有一种称为格里风怪兽的动物。他描写说,它的四只脚像巨大的野兽;它的翅膀像老鹰。他说,对它进行归类很困难,弄不清它是飞禽还是走兽,唯有诸神晓得它是什么。[7]当我读到这件事的时候,就暗自思想,这就令我想起假冒的基督徒。他们自称展翅飞到天上,但他们的脚却坚实地踏在地上。他们自称是国度之子,但他们从未出离尘土。假冒的基督徒就像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当中那个利未人和祭司,那个受伤的人躺在路上,他们从他身旁路过,却不怜悯他(路10:30-35)。

 

2.满足属灵方面的需要

 

1)怜惜失丧的人

 

圣奥古斯丁说:“我若为灵魂离开的身体哀哭,岂不应当为上帝离弃的灵魂哀哭吗?”[8]我们为着已死的身体流许多的眼泪,但对于灵魂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我若是基督徒,既然见过和经历过上帝的怜恤,却不把怜恤施予别人,那么我就是不相称的。当司提反被石头打的时候,他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徒7:60)那些正在杀害他的人,他却可怜他们的灵魂。当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他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你务要以怜悯的心看待失丧的人——若是离开基督,你并不比他们强。

 

2)责备罪恶

 

提摩太后书2:24-25说:“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地待众人……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上帝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我们当叫人正视他们的罪,好叫他们悔改,得着上帝的赦免。世人需要听见福音。提多书1:13说:“所以,你要严严地责备他们,使他们在真道上纯全无疵。”责备罪人并非没有爱心——事实上,只字不提一个人的罪,则才更为残忍。犹大书23节说,有些人我们一定要“从火中抢出来搭救他们;有些人(我们)要存惧怕的心怜悯他们;连那被情欲沾染的衣服也当厌恶。”将人从火中抢出来是爱心之举。怜悯刺激人。你常常不得不当面指出一个人的罪,然后他才能意识到自己有罪。

 

3)为别人祷告

 

为不信的人,或者活在罪中的信徒祷告,这是怜悯之举。你何等忠心地为别人祷告,就能显示出你的怜悯程度。你是否为那些失丧的人祷告呢?你是否为那些悖逆的基督徒祷告呢?祷告是一种怜悯行为。

 

4)传福音

 

你为一个人所能做的事,最有怜悯意义的,就是将福音传给他。

 

四、怜悯的结果

 

基督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太5:7)怜恤的结果就是,上帝一旦施予我们怜恤,我们就会去怜恤人,因而上帝就必施予我们更多的怜恤。马太福音5:7的希腊文本包含着一个加强语气的代词,是在强调说,唯有怜恤人的人才会蒙怜恤。

 

1.得到圣经的确认

 

撒母耳记下22:26——“慈爱(怜悯)的人,你以慈爱待他。”

 

雅各书2:13——“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上帝)无怜悯的审判。”

 

马太福音6:12——“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马太福音6:14——“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

 

诗篇18:25——“慈爱的人,你以慈爱待他。”

 

箴言书14:21——“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

 

那些有怜悯之心的人,才会得着怜悯。

 

有些人以为,一个人以怜悯之心行事,就必得救。许多修道院的产生,就是由于误以为人能赚得救恩。但怜悯并不是凭着功德而得到——否则的话,怜悯就不是怜悯了。功德圆满的事当受的是奖赏,而不是怜悯。

 

上帝情愿施行怜悯。在马太福音18章,基督讲述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仆人欠了国王一大笔钱。仆人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26节)国王便动了慈心,免了他的债——他饶恕了仆人。后来这同一位仆人“遇见他的同伴欠他十两银子(相比之下,数额很小的一笔钱),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28节)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有人祈求上帝的怜悯,却不向别人施行怜悯,这就说明这是一个从未归信的人——怜悯和诚实从未彼此相亲过。上帝将怜悯施予人,是因为人需要它。就算那些有怜悯之心的人,也需要上帝的怜悯。那些施行怜悯的人就以证据表明,他们已得着上帝的怜悯;结果就是,他们继续施行怜悯,而且继续得着怜悯。

 

结论

 

若你是一个有怜悯之心的人,上帝就必继续不断地把他的怜悯浇灌在你身上。他必赦免你的罪,满足你的需要。若你没有怜悯的心,你就有相当的可能并不是一个基督徒。那些施行怜悯的人有怜悯的心,是因为他们已经领受了这种从上帝而来的品性。

 

基督应许说,怜恤人的人“必蒙怜恤”(太5:7),这指的既是现在,也是将来。大卫在诗篇86:3说:“主啊,求你怜悯我,因我终日求告你。”他在诗篇23篇说:“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6节)大卫在诗篇86的祈求和他在诗篇23篇的宣告表明,他把上帝的怜悯视为现在就可以寻求和享有的实体。既为我们慈悲的大祭司,基督继续不断向父祈求,叫这份怜悯现在可以临到我们。

 

保罗代表阿尼色弗所作的祈求,表明了怜悯的将来层面:“愿主使他在那日得主的怜悯。”(提后1:18)对于每个信的人来说,上帝的怜悯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个极其真实的状况。难怪诗人说:“(我)要高唱你的慈爱(怜悯)!”(诗59:16

 

专心解答下列问题

 

1. 施洗约翰在马太福音3:7-12说了什么?

 

2. 基督在登山宝训里面强调的是什么?这是否表明他并不在意我们的行为呢?请作解释。

 

3. 上帝在阿摩司书5:21-24为什么吩咐以色列人停止对他的敬拜?

 

4. 从前面四福到第五福发生了哪种重大的转折呢?

 

5. 对马太福音5:7有哪种人本主义的解释呢?

 

6. 罗马人怎样看待怜悯呢?

 

7. 举一些例子说明,耶稣怎样作了怜悯的楷模。

 

8. 我们怎么知道施予怜悯未必得到怜悯的回报呢?

 

9. 我们的主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太5:7)他所强调的是什么?

 

10.“怜恤”的动词形式在圣经里面是什么意思?

 

11. 人们常常把怜悯看成什么呢?它更为广义的应用是什么?

 

12. 怜悯和饶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3. 我们怎么知道爱比怜悯更大呢?爱和怜悯之间有哪些区别呢?

 

14. 描述一下怜悯和恩典之间的区别。

 

15. 当上帝向我们表达他的怜悯时,是不是将他公义的要求搁置一旁了呢?请作解释。

 

16. 从旧约圣经举出一些怜悯的例子。

 

17. 诗人在诗篇109:14-16怎样评价无怜悯的人呢?

 

18. 上帝认同的是那些                   ,而不是那些                   

 

19. 圣经怎样描写无怜悯之人的特征呢?

 

20. 唯有哪一种办法才可成为有怜悯的人呢?请作解释。

 

21. 上帝的绝对属性有哪一些呢?上帝造人之后,这些属性是如何彰显出来的呢?

 

22. 上帝最大的怜悯之举是什么呢?

 

23. 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怎样评论怜悯的行为呢?

 

24. 你可以用哪些方法在物质方面向人表达怜悯呢?

 

25. 列出我们可以在属灵方面向人表达怜悯的四种方法。

 

26. 叫人正视他们的罪是没有爱心吗?为什么是或不是?

 

27. 你何等忠心地为别人          ,就能显示出你的          程度。

 

28. 以怜悯对待别人的结果是什么?请以经文佐证你的答案。

 

29. 若有人祈求上帝的怜悯,却不对别人施行怜悯,这说明了什么呢?

 

30. 怜恤人的人何时必蒙怜恤呢?

 

仔细思想下述原则

 

1. 汤·姆华森警戒人说,不可滥用上帝的怜悯:“不要以为,因为上帝怜恤人,你便可以继续活在罪中;这就使得怜悯成为你的仇敌……善用的时候,再没有比怜悯更甜美的;滥用的时候,却再没有比它更凶猛的。这就像从铅矿中采掘出来的铅,没有一样东西比它更加冰冷;但铅若加热,却没有一样东西比它更加滚烫。没有一样东西比铁更钝;然而磨过之后,却没有一样东西比它更为锋利。”[9]你的生命特征,是以犯罪来藐视上帝的怜悯呢?还是以感恩的顺服显明一颗改变的心呢?

 

2. 上帝的怜悯并不是免费的,为了使他临到人类,上帝付出了独生子的代价(约3:16)。清教徒牧师威廉•布里奇(William Bridge)写道:“看看基督拯救我们脱离了什么,他便为我们忍受了什么;因他拯救我们脱离了苦难,他拯救我们脱离了死亡,他便为我们忍受了苦难和死亡;他拯救我们脱离了撒但和他的试探;所以他就为我们忍受了这些东西。他拯救我们脱离了律法,所以便使他置身于律法之下;他把我们从罪中拯救出来,于是他担当了我们的罪;他拯救我们脱离了上帝的忿怒,所以他便为此而挣扎;并使我们脱离了地狱的痛苦,所以他确实承受了这些痛苦。”[10]上帝的怜悯是白白的恩赐,但已作了全额支付。你若不认识基督,就当接受上帝借着基督白白施予的怜悯。你若确实认识基督,上帝怜悯的彩虹借着他的儿子架设在你上方,你当因此而得安慰。

 

 

[1] 《登山宝训释义(卷1)》,Studies i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vol. 1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4], p. 96

[2] The Merchant of Venice4.1.180-85

[3] 亦称“巴勒斯坦塔木德”,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塔木德》的两种版本之一。——编者注

[4]引自约翰•布劳德斯《马太福音注释》,quoted in John Broadus's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Matthew [Valley Forge: Judson, 1886], p. 91.

[5] 《上帝的管教:罗马书12:114:12》,God's Discipline: Romans 12:1, 14:12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4], p. 4

[6]引自汤姆·华森的《八福》,quoted in Thomas Watson's The Beatitudes,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75], p. 149

[7]艾利安,Aelian, Hist. Anim. B.iv.c.27

[8]汤姆·华森《八福》,144页,Watson, The Beatitudes, p. 144

[9] 《神圣的身体》,A Body of Divinity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58], p. 97

[10] 《威廉•布里奇牧师文集(卷三)》,The Works of the Rev. William Bridge, vol. 3 [Beaver Falls, Pa.: Soli Deo Gloria, 1989], p.211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