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犹大出卖耶稣

预备真理

“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留在意中……也要这样教训你们的儿女……”——《申命记》1118节至19

请花时间来准备你的心思意念,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通读圣经的背景,并且研究在本次课程中所包含的真理。这里包含重要的背景信息,能够帮助你理解经文。

圣经背景

马太写下《马太福音》,为要向人们证实耶稣基督是以色列民盼望已久的君王和弥赛亚。全书从确认基督应验弥赛亚的预言开始。在第21章到第23章中,耶稣以弥赛亚身份出场,也因为这一身份遭弃绝。在第26章中,马太着重描写耶稣如何因他弥赛亚的身份遭人弃绝。宗教领袖否认他是弥赛亚,全国都弃绝他作他们的王,甚至连门徒也抛弃了他。

祭司长、文士和长老杀害耶稣的阴谋在《马太福音》261节至5节中暴露无遗。虽然这看上去是一个出于人的可怕阴谋,但是显然神握有至高的主权,甚至连他儿子的死也在他的计划当中。耶稣告诉门徒,他离世的日子近了,在他的门徒当中将出现一个叛徒。第14节至16节经文告诉我们,加略人犹大与宗教领袖相互勾结出卖了基督。这件事是神计划的一部分,为要借着基督的死为世人作挽回祭。虽然犹太领袖的本意是在逾越节后杀害耶稣,但是神却使耶稣在逾越节受难,好成就《出埃及记》第12章里所预表的事件。在耶稣死前,他斥责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和罪,这彻底激怒了那些宗教领袖。

在《马太福音》第26章中,耶稣先提醒门徒还有两天就是逾越节,那时他要被交给人,钉死在十字架上。当时是受难周的周三。耶稣将在周五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在逾越节受难有重大的象征意义。逾越节是犹太人一年一度庆贺他们逃离埃及的节期。《出埃及记》第12章记载了第一次的逾越节期间所发生的事件。神告诉以色列人,当夜他要巡行埃及地,降下审判击杀所有头生的。为叫神“越过”(出12:13)房屋,百姓必须在门框上涂抹“无残疾的”(出12:5)羔羊之血,这血要“涂在吃羔羊的房屋左右的门框上和门楣上”,而将血涂抹在门上的动作正好画出十字架的形状。神正在预备百姓接受为世人罪孽做挽回祭那一位,即“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逾越节是神命定基督受难的日子。基督是“逾越节的羔羊”。马利亚因为深爱她的救主,所以用香膏浇在耶稣的头上,且替他洗脚。她拿着一玉瓶极贵重的香膏。这瓶香膏的价钱可能等于她一年的收入。她很可能付出她一生的积蓄,但是把钱花在耶稣身上多少都值得。马利亚只想单单地敬拜他。

大祭司该亚法是个腐败的领袖,他想杀害耶稣。该亚法和祭司长、文士与民间的长老一同商议要用诡计杀害耶稣。他们决定等过完逾越节之后再动手。在这一切的事上,神已经定好基督受难的日子,这日子在世界被造之前就已立定。法利赛人和文士憎恨耶稣,因为他们不喜欢他传讲的信息。耶稣揭露出宗教领袖领导的动机是为控制百姓,这直接动摇了他们的统治根基。他们试图抓住耶稣说话的把柄,但是却找不着。他们想除掉碍事的耶稣,因为他正在毁坏他们的形象。耶稣在《马太福音》第23章中抨击他们的假冒伪善。他指明那些看似最圣洁的人心里隐藏的罪。他称他们是“粉饰的坟墓”,说他们只是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耶稣指出他们的属灵真相,即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

就在宗教领袖商议如何除掉耶稣时,加略人犹大登场了,他是十二使徒之一。撒但入了犹大的心(路22:3)。为出卖耶稣,他去见祭司长,提议道“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太26:14)。祭司长只愿意出三十块钱。从那时起,犹大就一直找机会出卖耶稣。三十块钱相当于旧约中一个奴隶的身价(出21:32;亚11:12)。犹太领袖只愿出三十块钱交换耶稣的性命,由此可见耶稣在他们眼中与奴隶差不多。耶稣从一开始就知道犹大要背叛他。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告诉门徒,他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卖他,而且他断定那同他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要卖他的人。之后耶稣把饼交给犹大(太26:21-25)。

在被捕前,耶稣与一部分门徒一同在客西马尼园祷告。当他祷告时他吩咐门徒警醒。他三次发现他们睡着了。他们本应警醒祷告,但因为肉体的软弱却昏昏欲睡。

在第2647节经文以后,犹大终于带领一大帮人,包括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到耶稣面前,用一个吻作为暗号出卖了他。这群人当中也有至少六百名罗马军兵。在当时的文化中,犹大的亲吻象征着特别的敬意和喜爱之情。亲吻脸颊代表最亲近的情感和热爱。用这样的方式指出耶稣并背叛他实在太卑鄙。所有这些事以及犹大的死神都预先知道,都在神的计划范围内。《撒迦利亚书》1112后半句节至13节预言了犹大的懊悔和上吊:“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

约翰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这句话说得十分清楚。整段经文都在集中说两点内容。首先,耶稣要为世人的罪献上挽回祭。第二,神在一切事上都有主权。马太很清楚地告诉读者,耶稣是平息神怒气的献祭羔羊。在《出埃及记》第12章中,人们要将无残疾的羔羊血涂抹在门框顶部和两边,就是对此事的美好预表。这也是神越过百姓的罪恶、不向他们发怒的惟一方式。这里也清楚预表了神在逾越节、到先知预言,到犹大卖主,再到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难这一系列处境中的作为,处处都可以看见神的荣耀和怜悯。

虽然众人将耶稣视为王,但是犹太领袖却弃绝他。犹大也弃绝他,决定出卖他。

弃绝:宗教领袖和法利赛人拒绝基督做他们的弥赛亚。今天很多人都听过基督所做的奇事,但是他们仍不愿接受他作他们的救主。

背叛:犹大装作是耶稣的朋友和跟随者。他称耶稣为“拉比”,又像朋友一样亲吻他的脸颊。但其实他是耶稣的敌人,完全不相信耶稣是他的救主。

很多人说他们相信耶稣基督,但却没有在生活活出自己的信仰。他们每周日都去教会,但却没有结出任何果子。你与耶稣的关系如何?你是真正跟随基督的人吗?你有没有接受耶稣做你的救主?还是说你像宗教领袖一样完全弃绝耶稣?或像犹大一样嘴上说耶稣是他的朋友,实际上却出卖了他?

指向真理

“我的民哪!你们要留心听我的训诲,侧耳听我口中的话。”——《诗篇》781

本节包括一些问题,可对上周的课程内容进行复习,也帮助学生预习本周的课程内容。除了这些复习问题外,教师可以使用一个合适的活动使学生对于本周所要学习的真理产生期待。教师可以在“实践真理”部分找出一两个活动,更有效地向学生介绍本周的课程内容。

复习问题

耶稣骑着什么进入耶路撒冷?

驴驹。

当耶稣入城后,人们是怎么做的?

他们把棕榈树叶和衣服铺在路上,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他们这样唱诵是什么意思?

他们在颂赞耶稣是那位应许的弥赛亚和王。

耶稣为什么要赶走在圣殿做买卖和兑换银钱的人?

因为他们出价不诚实,有辱神的名。

耶稣借着比喻教导祭司长和长老哪些事?

他们不顺从神。以色列的百姓和领袖不顺从神,不愿服侍他。神要赶走他们,另外兴起乐于顺服和服侍他的人来。

耶稣如何形容犹太领袖的错误行为?

这些领袖在人面前做得很好,但心里却充满邪恶,不讨神的喜悦。

神同时在意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吗?

是的。

 

宣讲真理

“……我们要将耶和华的美德和他的能力,并他奇妙的作为,述说给后代听。”——《诗篇》784

本节包含了圣经课程和课上提问。使用课上提问来检查孩子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本节还包括在授课环节时可使用的各种各样的展示方法。在你读本节之前要多读几遍圣经。所有的教导都应该扎根于圣经。

圣经课程

读经

《马太福音》261节至19节、36节至56节。

导言

如果有人想断你教会的财路,让人离开你的教会,你会怎么办?如果这人说你的牧师和教会领袖没有在跟随神你会怎么办呢?祭司长没有跟随神,且在密谋抓捕耶稣。如果你是耶稣的跟随者,你知道祭司长想逮住他,你会怎么办?你会紧紧跟着他并帮助他吗?你会与他一同祷告吗?今天,让我们看看不同的人是如何对待耶稣的。

引导问题

引导问题:耶稣如何告诉门徒他的受难?

回答:在《马太福音》261节至2节中,耶稣向门徒解释他将在何时离世以及如何离世。神在创世之前已经预定耶稣必须受难,为要偿付人的罪债。在逾越节前两天,耶稣将此事告诉门徒。这是神为耶稣受难预定的时刻。逾越节是犹太人记念他们脱离埃及地的节期。《出埃及记》126节至7节写道,百姓要宰杀一只无残疾的羔羊,将羔羊血涂抹在门框和门楣上。《出埃及记》1213节补充说:“我一见这血,就越过你们去。”“逾越”这个词表示神拯救以色列民免于他的愤怒。每年,犹太人都会庆贺神在第一个逾越节夜晚所行的事。耶稣告诉门徒他即将在这个时候受难。现在耶稣成了那只无残疾的羔羊,他将免了世人的罪孽,从现在直到永远。

引导问题:宗教领袖计划如何谋害耶稣?

回答:《马太福音》263节至4节说:“那时,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祭司长和文士不喜欢耶稣的所言所行,所以要除掉他。他们一同商议如何杀害他。他们想引诱耶稣说出犯死罪的话。因为担心民间生乱,他们决定在逾越节后再动手(太26:5)。但是这不是神的计划。神预定耶稣在逾越节受难。

 

 

引导问题:耶稣为何欣赏为他涂抹香膏的女人的友善行为?

回答:即使在祭司长预谋陷害耶稣,而耶稣的性命也愈发堪忧时,这名女子仍愿意向耶稣表达爱心。她太敬重耶稣,即使与他走得很近有很大风险也在所不惜。

引导问题:谁将耶稣出卖给犹太领袖?

回答:《马太福音》2614节至16节说:“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从那时候,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把耶稣交到犹太宗教领袖手里的人是加略人犹大。

引导问题:犹大为何要背叛耶稣?

回答:犹大希望把耶稣出卖给宗教领袖后,从中牟利。他问他们愿意为耶稣开价多少。他们说可以给他三十块钱,这相当于旧约中一个奴隶的价钱(出21:32)。

引导问题:犹大如何出卖耶稣?

回答:犹大在将耶稣出卖给宗教领袖的那会儿,给了耶稣一个亲吻。这是用来表示爱意与亲热的礼仪。犹大并不爱耶稣,他一生都在逢场作戏。耶稣早已知道这一切,因为神亲自计划整个过程。

引导问题:耶稣为什么要祷告?

回答:为求神帮助他完成摆在前面的使命。对神子而言,为我们的罪承受刑罚是相当艰难的工作。我们不能轻看钉十字架和担当罪的痛苦。

引导问题:他为什么希望门徒与他一同祷告?

回答:他希望其他人也加入祷告,协助他面对这令人畏惧的使命。

引导问题:门徒按着耶稣的吩咐去做了吗?

回答:没有,他们都疲惫软弱。他们还不够爱耶稣,不愿意想法子为他警醒祷告。他们连续三次都睡着了。最后,犹大出卖了他。那时,他们想与卫兵抗争,阻止耶稣上十字架。他们愿意为他做王而争战,却不愿意帮助他完成受难的使命。当他们发现许多官兵在追捕耶稣时,便仓惶逃走。

总结

神计划耶稣在逾越节的节期受难,由此表明他是那只无残疾的羔羊,前来拯救他的百姓。虽然宗教领袖认为逾越节不宜动手杀人,但是神确保所有环节如他所计划地发生。耶稣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有预定的时间。无论犹大还是宗教领袖都不喜欢耶稣。因此,犹大找到宗教领袖,问他们愿意为耶稣出价多少。他们告诉他可以出三十块钱,犹大同意了。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寻找机会背叛耶稣。

应用

很多人说他们相信耶稣基督,却没有活出他们的信仰。他们每周日都在教会聚会,却不结任何果子。你与耶稣的关系如何?你是基督真正的跟随者吗?你有没有信靠耶稣做你的救主?你的信心是怎样的?你是像马利亚那样献上你最珍爱的宝藏?还是像法利赛人和宗教领袖一样全然弃绝耶稣?或者像更糟糕的犹大,口上说爱他是他的朋友,实际上却背叛他?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向基督表达顺服?试举出两到三个例子。

实践真理

“好叫他们仰望神,不忘记神的作为;惟要守他的命令。”——《诗篇》787

从本节中选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复习并应用圣经课程中所含的真理。

对友谊的考验

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创世记》和《出埃及记》,想想神的朋友和敌人。例如,朋友有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约瑟;敌人有该隐、所多玛人和法老。讨论为什么有些人是神的朋友,而有些人是神的敌人。

邪恶的钱

带一个装有30个硬币(道具或真币)的袋子,让每个孩子都摇一下。问他们人们是如何用钱的。如果他们有30个硬币,他们会买什么?孩子们的答案各有不同。问他们如果有人用钱来害别人该怎么办。人应该花钱请人去害朋友吗?这种花钱方式太可怕了。今天的课上,我们将学到有人花钱去害耶稣。

时间冻结

带领学生创作几场戏,能表现出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某个时刻。让学生决定戏中需要有哪些圣经人物,并确定他们所说的台词。鼓励扮演耶稣的学生表现出谦卑。将戏的内容告诉学生,然后将一个角色分给几个学生。学生可以走到全班面前,在演戏时突然停住。然后老师点到一个学生,他或她就需要分享对所发生的事的想法,好像他或她已回到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真实一幕。然后整个小组都停住,你要接近每个学生,让他分享他的想法。

朋友会怎样做?

问孩子们朋友意味着什么。问他们喜欢和朋友一起做什么事。益友应该做什么?益友会对朋友说谎吗?益友会让朋友陷入麻烦吗?问他们想成为怎样的朋友。今天的课上,我们将学到一个耶稣的朋友却让耶稣陷入极艰难的境地中。

 

 

面具手工:“你真是耶稣的朋友吗?”

所需材料:纸盘、图画用纸、餐巾纸、纱线、胶水、蜡笔、小木棍、“你真是耶稣的朋友吗”手工页复印件。

课堂说明:这个面具手工有趣的地方不在于面具本身,而在于里面的内容。让学生用纸盘或用图画用纸剪出的圆形制作面具。给他们纱钱、蜡笔和图画用纸等,让他们将面具装饰成一张笑脸。待他们完成面具后,将“你真是耶稣的朋友吗”手工页发给他们,让他们粘在面具背面。他们需要根据各自的面具大小来修剪手工纸。给学生读课文并提醒他们,装作耶稣朋友的犹大事实上是耶稣的敌人。

课文:你真是耶稣的朋友吗?表面上犹大跟耶稣在一起,并称他拉比,亲他的脸,很像是耶稣的朋友。但是在他的内心没有爱,只有恶毒。因此,犹大的行为并不像一个朋友,他出卖了耶稣。通过顺服神,你可以在行为举止上像耶稣的朋友一样,并且向他表达你的爱。这包括甘心乐意地敬拜神、顺服父母以及对人友善。

为钉十架做准备

耶稣和犹大都在为钉十架做准备,他们是如何为钉十字架做准备的。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祷告,而犹大却向祭司长出卖耶稣。他们俩死后分别会去哪儿?耶稣复活以后在天上做王掌权,而犹大会永远在地狱中,这样的对比令人惧怕。犹大出卖耶稣为钉十架做预备,他以为他可以得到三十块钱,但是他真正得到的却是地狱中的永刑。那么你是如何为国度做准备的呢?

背诵经文

“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

——《哥林多前书》153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