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舍己侍奉的动机(2:8-13)
你要记念耶稣基督乃是大卫的后裔。他从死里复活,正合乎我所传的福音。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所以我为选民凡事忍耐,叫他们也可以得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和永远的荣耀。有可信的话说:“我们若与基督同死,也必与他同活;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我们若不认他,他也必不认我们。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
耶利米在他的时代是最敬虔的人,但从现今“成功神学”的角度来看,却是个失败的例子。在世俗的人中,敬虔带给他的只是更多的嘲笑和逼迫,根据传统的说法,他最后无情地被石头打死。耶利米出生于祭司世家,蒙召成为先知,是旧约中受到最多逼迫的先知。他坚持神的真理,拒绝妥协,因为这份忠心而遭受所谓“一生之久的殉道”。耶利米不断渴望神的百姓得到救恩,不住祷告:“但愿我的头为水,我的眼为泪的泉源,我好为我百姓中被杀的人昼夜哭泣”(耶9:1)。
在经年遭受逼迫和虐待之后,耶利米在神面前悲伤哭泣:“耶和华啊,我与你争辩的时候,你显为义。但有一件,我还要与你理论:恶人的道路为何亨通呢?大行诡诈的为何得安逸呢?”(耶12:1)。他对不敬虔百姓的耐心已经消磨殆尽,如今他转向神祈求,“求你将他们拉出来,好像将宰的羊,叫他们等候杀戮的日子”(耶12:3节)。他也对神失去耐心:“这地悲哀,通国的青草枯干,要到几时呢?因其上居民的恶行,牲畜和飞鸟都灭绝了。他们曾说:‘他(神)看不见我们的结局’”(4节)。
神的回答不是耶利米或我们所想得到的。神问先知:“你若与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觉累,怎能与马赛跑呢?”(5节)神其实是对耶利米说:你为我所受的苦才刚开始,你只是刚开始学习忍耐而已。神并没有施予同情,而是呼召他要有勇气和力量。
这正是保罗给提摩太的劝勉。提摩太此刻正面对教会内外愈来愈多的反对和逼迫,但保罗鼓励提摩太不可以退后或自怜自艾,反而“要在基督耶稣的恩典上刚强起来……和我同受苦难,好像基督耶稣的精兵”(提后2:1、3)。
凡是认真读过新约圣经的人都知道,真诚认耶稣为主和救主,就包括愿意无条件地顺服耶稣,全然委身作神国的工人,不计代价,甚至愿意牺牲生命。
耶稣最后在登山宝训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参 路6:46)不久之后,耶稣又对十二位门徒说:“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太10:38-39)。耶稣在地上服侍的年日将尽,他“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此后再次重复上述真理:“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16:21、24-25)。在离别赠言中,耶稣也说:“你们要记念我从前对你们所说的话:‘仆人不能大于主人。’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约15:20)。
忠心服侍主一定要付代价。希伯来书作者谈到旧约圣徒时,这样说:“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来11:35-38)。这些虔敬人必定会认同保罗的话:“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
综观教会历史,门徒们不断付出沉重的代价。成千上万信徒为了基督的缘故承受极大的苦楚,包括殉道。很多信徒遭到不信配偶的中伤和抛弃,对那些还要抚养孩子的妇女来说,这样的遗弃尤其痛苦。反对福音的家人、朋友或事业伙伴,通常会拒绝和排斥基督徒。即使在教会中,“凡希图外貌体面的人”也会讨厌真实的敬虔,以人可达到的标准来取代神的属灵标准,如同犹太人勉强外邦人受割礼,“无非是怕自己为基督的十字架受逼迫”(加6:12)。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的信徒,会觉得神的标准过于严苛,难以活出如此的高标准,只有那些寻求圣灵能力的人,才可以活出神的生命。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十一位宣教士在菲律宾的班乃(Panay)殉道,其中,弗朗西斯·罗斯(Francis Rose)博士曾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名为《殉道者之歌》(The Martyr's Hymn):
在人类跟随主的道路上
鲜血沾满了时光的阶梯
基督教的每一次胜利
都是有人殉道的代价。
他的鲜血为我们流满杯
吩咐我们拿起、喝下。
他倾倒自己、使我们得自由
哦,主,帮助我们与你同饮杯。
千万圣者一同归家
从狮子坑和墓穴。
对抗火焰、利剑、野兽
为了基督他们的王,他们欣然舍身死。
我们以信心的眼睛看见今天
十字架疾风引导前行
重新踏上加略山
哦,主,我们兴起,来跟从你!
这是一个拒绝基督的世界,直到基督再来,福音的宣扬一定会不断引起属灵盲目之人的敌视和反对。耶稣在离别赠言中告诉门徒:“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稍后保罗也提醒提摩太:“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3:12。撒但一定会让逼迫伴随着忠心跟随基督的人。
然而,保罗在本段经文中向这位年轻传道人保证,对他和所有的基督徒来说,今生为基督受苦、为基督牺牲一切,是绝对值得的。无论遭遇的是嘲笑、疏远、拒绝、遗弃、被囚,甚至死亡,这一切代价都不算太高。因为忠心侍奉的生命其重要性和奖赏,远超过我们为信仰和服侍所作的任何牺牲,何况这也是我们所信靠并服侍的主所赐给我们的尊贵和荣耀。
在十年以前,保罗写信给罗马的教会: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8:35-39)
因为这样的信心,所以使徒也能说:“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12:10)。
保罗写下最后这封书信时,已知自己离世的日子近了。他说:“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后4:6-7)。提摩太深知自己如果像保罗一样勇敢忠心地服侍,可能也会和保罗一样受苦。因此,使徒保罗恳求提摩太像他一样持守对基督坚定不移的信心,乐意为基督的缘故受苦。保罗因有这样的信心,得以他走过痛苦的岁月,结出丰盛的果子,让他在面对最危险的敌人时,仍旧可以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或许保罗认为提摩太在看到2:1-6的劝诫之后,心中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一定要作一个忠心教导其他教师的老师呢?为什么我要像军人一样受苦?像运动家一样努力得胜,像农夫一样辛勤工作呢?
不管提摩太心中在想什么,使徒提出四个强而有力的动力,让他忠心到底。他要提摩太记得:基督的卓越(2:8)、神话语的能力(2:9)、神工作的目的(2:10)和得奖赏的应许(2:11-13)。
(一)基督的卓越(2:8)
你要记念耶稣基督乃是大卫的后裔。他从死里复活,正合乎我所传的福音。
保罗说:“提摩太啊,如果你记得基督的卓越,认识他真实的身份——他是那位道成肉身的神——你的服侍就会更积极,更有勇气、胆量,也会更多为主忍受苦待和磨难。
就像之前所用的动词“刚强”(2:1)、“交托”(2:2)和“思想”(2:7),这里的希腊文动词记念是命令句。下面几个动词也同样是用命令句:“回想”(2:14)、“竭力”(2:15)、“远避”(2:16)、“离开”(2:19)、“逃避”和“追求”(2:22)、“弃绝”(2:23)。这些命令虽然温柔,但总归是命令。要过一个忠心而富有成效的属灵生活,就必须如此行,此外别无选择。因为这正是耶稣基督在他无罪的一生中所活出的样式,而他是我们至高的榜样。如同约翰的提醒:“人若说他住在主里面,就该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约壹2:6)。彼得问道:“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 是可喜爱的。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彼前2:20-22)我们要“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来12:2)。
因为希腊文记念这个动词是主动形式,因此带有“持续记念”或“不断记念”的意思。我们主耶稣基督的伟大卓越应该永远在我们心中占据第一位。他是最伟大、最超越的教师,老师的老师;他是最伟大的军人、运动家和农夫;他打过最美好的仗,得到最伟大的胜利;他跑过最伟大的赛程,赢得最大的奖赏;他栽种完美的种子,收割完美的庄稼。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耶稣得到荣耀的路径是先痛苦后欢乐,先忧伤后喜乐,先受羞辱后得荣耀,先被逼迫后被高举,先经历死亡然后复活,先在地上被厌弃、后在天上得尊荣。记得这些关于主在地上生活的真理,可以保护我们不至陷入成功神学的愚拙和不敬虔中——这种错谬会使我们拒绝遵行他的命令,不去效法他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耶稣完美无罪顺服天父的行为,并没有为他带来地上的荣华富贵,那么我们又怎能因着我们不完美的服侍,而希冀得到荣华富贵呢?如果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虽然为神的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来5:8),我们岂不更当如此吗?
我们要记念耶稣基督。第一是因为他从死里复活,讲得更明白一点,他“已经从死人中复活”。这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3-4所强调的伟大真理:“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这真理是第一重要的,因为“基督若没有复活,我们的信便是徒然,我们仍在罪里……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林前15:17、19节)。
主自己也应许我们会有苦难,他说:“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有人在这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我实在告诉你们,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太10:22-24)。
保罗不是要我们记念复活——虽然这很重要——而是要我们记念耶稣基督,他已经从死里复活,如今依然活着。我们所侍奉的不是一个历史人物。耶稣的确以人的样式来到世上,以人的样式死了;但我们敬拜和侍奉耶稣,是因为他如今活着。我们记念、敬拜和服侍的是那位永活的耶稣基督。
基督因借着复活而成了“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不仅如此,为了我们的缘故,基督也“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罗8:29),好使我们可以与他同复活,直活到永远,如同“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来12:23)。
当我们记念基督是我们复活的主,我们是将重点放在“他是神”和“他是救赎主”上。基督借着他的死和复活,打断了罪的锁链和撒但最厉害的武器,即罪的工价——死。若我们信靠基督,他就成为我们的救主和主,打破罪、死亡和撒但在我们生命中的权势。能服侍那位已经胜过死亡、并且为我们战胜死亡的主,这不是激励我们侍奉最大的动机吗(参 约14:19)?
我们也应该记念耶稣基督的人性,“按肉体说”(罗1:3),他是大卫的后裔。大卫后裔的身份说明耶稣的人性,他是那位同情、怜悯我们的大祭司,了解我们所有的苦难,感受我们所有的痛苦(参 来2:14、18);也说明他的尊贵和威严。在马利亚受孕之前,天使向她宣告:“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神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也没有穷尽”(路1:32-33)。在拔摩海岛上,耶稣对使徒约翰提到自己是“大卫的根,又是他的后裔……明亮的晨星”(启22:16)。
因此,耶稣基督是我们神圣的救赎主和掌主权的主宰。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担心今生发生什么事情呢?耶稣基督是我们完美的大祭司,能够“体恤我们的软弱,因为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5-16)。
耶稣基督是我们的主宰,他掌管我们全人和一切关乎我们的事。我们必须抵挡试探,但毋须害怕,因为我们的主“必不叫我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我们开一条出路,叫我们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我们毋须担心问题有多严重,痛苦有多深。以赛亚安慰一切属乎弥赛亚的百姓,“他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赛40:11)。先知又写道:“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赛53:4)
我们毋须害怕失去救恩,因为我们的主保证我们在他里面是绝对安稳的。他说:“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10:27-28)“凡靠着他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为他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来7:25)。我们毋须害怕死亡,耶稣说:“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约14:19)。因此每一位信徒都可以和保罗一起说:“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1:21)
正合乎我所传的福音意思不是指保罗个人对福音的看法,而是指耶稣基督交托给他“神启示的信息”,是他“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提后1:1)所宣扬的福音。保罗要提摩太定睛在耶稣基督的卓越上,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也是人的儿子;是救赎主,也是万王之王。保罗所指的这一位才是福音的中心。
(二)神话语的能力(2:9)
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像犯人一样;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
忠心侍奉的第二个动机,是神话语的能力。
保罗将自己的被捆绑和神的道的自由作对照,神的道是不被捆绑的。尽管保罗在耶稣基督的权柄之下,他仍被不敬虔的人捆绑,如同耶稣在道成肉身时遭到不敬虔者的恶待一样。保罗虽然不像他的主一样是无罪之人,却和他的主一样因为不实的指控而被捆绑。根据罗马法律,保罗既非强盗、凶手,也非叛徒,本不该像犯人一样被捆绑,可是却被监禁在恶名昭彰的罗马的马梅尔定(Mamertine)地牢中,等待行刑。
但保罗未因被诬告入狱而悲伤,他之前曾劝勉提摩太,“不要以给我们的主作见证为耻,也不要以我这为主被囚的为耻。总要按神的能力,与我为福音同受苦难”(提后1:8)。无论保罗是否熟悉彼得前书的内容(完成于提摩太后书之前),他必百分之百认同使徒彼得的态度:“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彼前2:20-21)。保罗“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12:10)。
因此,保罗这节经文的重点,不在于抱怨现在自己可怜的光景;相反地,他是指向神的主权和永不改变的道。使徒必定同意希伯来书作者的宣告:“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来4:12)。如同保罗亲笔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信,“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弗6:17),不管是人还是邪灵,甚至撒但,都不能将这神圣的“宝剑”从圣灵手中夺过来。
教会中总有许多人相信,因社会或政治的压迫,福音的能力会受到限制。今天这种想法更甚以往。他们主张不要公然冒险,避免大胆地宣扬罪、悔改和福音,免得因此遭到逮捕和被囚。他们劝告信徒要小心,甚至要妥协,宣扬大家比较能够接受的信息,以为这样传福音会比较有果效。
许多基督徒持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神的道之所以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产生影响力,主要原因在于它受到了宗教自由的立法保护,因此,为这种自由而战,就是为维护福音的大能而战。事实上,有些基督徒从未大胆地以福音来挑战社会,或在某些社会及政治议题上采取较强烈的立场,甚至不惜为此入狱。宗教自由当然是可喜的一件事,享有宗教自由的基督徒应该心存感恩,好好利用这样的机会来敬拜、作见证和服侍。但神话语的能力毋须倚靠人的保护,也不会被人的限制所捆绑。这就是保罗所说的重点:神的道不会、也不能被捆绑。
罗马城底下有长达一千公里的地下墓穴,里面埋葬的是三百年间上下十代的基督徒。教会历史初期,这些地下墓穴是基督徒相见和埋葬的地方,墓穴的墙壁上镌刻着一句话:“神的道不被捆绑”。马丁·路德在其著名诗歌《坚固保障歌》(A Might Fortress Is Our God)中宣告“人或残杀我身,主道依然兴旺”。
约翰·班扬(John Bunyan)因传福音被监禁在英国的贝德福德(Bedford)时,写下脍炙人口的《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一书。过去数百年来,该书的销售量高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圣经。约翰·班扬囚室的窗口面对监狱的高墙,根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他却经常大声地传讲福音,声音穿过高墙,以致墙外数百位热切等候的听众,包括信和不信的人,都能听到他宣讲神的道。神的道也不被高墙或铁幕所捆绑。
苏格兰的安德鲁·梅尔维尔(Andrew Melville)继承约翰·诺克斯(John Knox)宗教改革之志。有一天,政府官员逮捕梅尔维尔,对他说,“除非把你这种人吊死几次或驱逐出境,否则我们国家永无宁日。”梅尔维尔神情镇定、毫不畏惧地回答:“不管是死在空中还是死在地上,对我都一样。这地是属乎主的,哪里行公义,那里就是我的祖国。我早已预备献上生命,我的神可以随己意而行。我在你们这里住了十年,在别的地方也住过十年。但神要得着荣耀,你没有能力断绝或驱逐神的真理!”
(三)神工作的目的(2:10)
所以我为选民凡事忍耐,叫他们也可以得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和永远的荣耀。
忠心的第三个动机是在主再来之前,主的工在地上所要成就的神圣旨意。
所以一词是指保罗在前一节经文所说的话,要记念基督的卓越和神话语的能力。这些神圣的动机,促使使徒愿意为选民凡事忍耐。“选民”在这里不是指已经成为信徒的人,而是指那些还未得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的神选民。
hina(叫)和假设语气tunchanō(得着)一起使用,表示这是一个目的子句。比较准确的用法应该是“为了叫”(in order that)他传福音的对象(那些未信的人),可以得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保罗不仅是为了对基督的忠心而受苦,同时也和我们的主一样,“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保罗的心反映出主的心,因为就像彼得一样,他确知“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神的话清清楚楚的启示:“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的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弗1:4-5)“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罗8:29)有些误解预定论的人未将其他经文考虑在内,引用类似以上的经文主张传福音不但不必要,而且是唐突的,他们认为神已经预定哪些人会得救,不管他们有没有听过或相不相信福音。但神的话语除了教导得救是出于神的主权,是神白白的恩典之外,同样清楚地教导我们要有得救的信心。耶稣说:“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约6:65)但耶稣也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3:16、18;参36节)保罗提到同样的真理:“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2:8)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文,神宝贵的话语。
圣经清楚说道,尽管主呼召人是出于他的主权,但主仍呼召属神的人将主的呼召传给那未曾听过福音的人。耶稣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太28:19)我们蒙召“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为基督作见证”(参 徒1:8)。
在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保罗宣告“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之后,旋即反问:“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罗10:13-14)
我们有限的心思,实难完全明白或接受这些真理,但毫不影响真理的正确性。神按着他的主权,以恩典呼召每一位相信的人;神按着主权要求他们,以信心来成就他恩典的呼召;又以主权呼召那些得救的人,向未得救的人见证他的福音。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或骑马或行走,旅行40万公里,传讲四万多篇信息,写作、翻译、编辑超过两百本书籍。但他捐出大部分的所得,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不断遭到讥笑,被不信的暴徒用石头打,英国国教会的牧者也拒绝和他来往。当被中伤时,他的回应是:“我把名声和灵魂都留在神的手中。”不论是对得救的人,还是对未得救的人,他从未失去服侍的喜乐,以及对主的爱和对人的爱心。有一位传记作家这样写道:“卫斯理所承担的任务,连天使长都要忌妒。”
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出来侍奉时,是约翰·卫斯理和查尔斯·卫斯理(Chales Wesley)兄弟的密友和同工,后在英国和美国传道前后达三十四年之久。他曾十三次跨洋航海旅行,在当时这是相当危险的行程。他在这两大洲至少传讲了18,000篇信息。圣诗《愿更亲密与主同行》(Oh! For a Closer Walk with God)和《宝血活泉》(There is a Fountain Filled with Blood)的作者,也是著名的诗人、圣诗作家威廉·柯珀(William Cowper)写下这首诗词送给怀特菲尔德:
他爱这世界,世界却恨他
真诚的泪水沾湿他的圣经
虽遭诋毁和言语无情攻击
他唯一的回答是无可指摘的人生
这位坚定的神人遵从了彼得的劝勉:“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彼前3:16-17)
保罗接着说和永远的荣耀,亦即得着那在基督耶稣里的救恩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永远的荣耀。在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中,保罗更完整地阐明了这个真理:“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8:16-17)。
(四)永恒祝福的应许(2:11-13)
有可信的话说:“我们若与基督同死,也必与他同活;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我们若不认他,他也必不认我们。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
对基督忠心侍奉的第四个动机是永恒祝福的应许。
保罗在教牧书信(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中五次使用有可信的话说,它在新约其他书卷却未曾出现过。保罗说这话时似乎是要带出一个重要的真理,是初代教会大家都知道并且相信的真理。这段可信的话,说的可能是初代教会的信条之一。经文使用平行句和节韵,可能是因为这段经文(和提前3:16一样)是当时广被吟咏的诗歌,因此有些希腊文版本和许多现代译本以诗句的方式排列。
我们若与基督同死可能是指保罗在罗马书所说的,在属灵上与主同死。保罗解释:“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罗6:4-5、7-8)
提摩太后书2:11似乎暗示我们,保罗这里是指自己的殉道。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一个为基督牺牲生命的人,也就是与基督同死的人;殉道的心志证明他在基督里有属灵生命,也必与基督同活,直到永远。殉道者所盼望的是死后的永生。
同样地,我们若能忍耐逼迫、敌意,甚至被杀,就证明我们真是属乎基督,因此也必和基督一同作王。这也是身处艰难中的信徒所盼望的——永恒的国度。basileuō的字面意思是作王统治(basileus),这里的动词是复合动词,意思是一同作王(sumbasileuō)。这个真理的另一面,也就是那些没有忍耐的人证明他们不是属乎基督,不会和基督一同作王。
“你们从前与神隔绝,因着恶行,心里与他为敌”,保罗对歌罗西信徒解释说,“但如今他藉着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们与自己和好,都成了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把你们引到自己面前。只要你们在所信的道上恒心,根基稳固,坚定不移,不至被引动失去福音的盼望,这福音就是你们所听过的,也是传与普天下万人听的。我保罗也作了这福音的执事”(西1:21-23)。唯有基督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作主,基督才能将那人“圣洁,没有瑕疵,无可责备”地引到天父面前。唯有能忍耐的生命乃是顺服的生命,不服侍基督的生命永远不会和基督一同作王。
耶稣应许十二使徒:“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太19:28;参 路22:29-30)。信徒在千禧国度中也拥有权柄的地位,如哥林多前书6:2-3所说,“岂不知圣徒要审判世界吗?若世界为你们所审,难道你们不配审判这最小的事吗?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吗?何况今生的事呢?”在谈到所有基督徒最后的荣耀时,保罗宣告:“若因一人的过犯,死就因这一人作了王;何况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赐之义的,岂不更要因耶稣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吗?”(罗5:17)
和基督一同忍耐或坚持到底,并不会保证救恩,因为当一个人相信基督为救主、为主,他的救恩就已经得到永恒的保证。我们初次得着救恩,救恩就已得到保证,我们事后任何的努力都不能为救恩的确据增添什么。
就文字格式而言,接下来的两个条件和应许(不认——不认、失信——可信)是消极的,与先前积极的条件和应许(同死——同活、忍耐——一同作王)平行。
1. 第一个负面条件和应许
首先,保罗说我们若不认他,亦即不认耶稣基督,他也必不认我们。不认这个动词的希腊文以未来式的形式出现,因此这整句话更清楚的说法是“若我们在任何时候不认他”或“我们将来若不认他”。有时承认基督的代价很高,也会试验出一个人真实的信心。一个无法忍耐、坚持信仰的人会不认基督,因为他根本未属乎基督。“凡越过基督的教训不常守着的,就没有神;常守这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约贰9节)。那些忠于所信真理的人,就证明他们是属乎神。
我们可能会问:那彼得不认基督,怎么说呢?一个真信徒也可能不认主吗?(参 太26:69-75;可14:66-72;路22:54-62;约18:16、25-27)很显然,像彼得这样的信徒,也可能落入暂时的软弱中,不能为主挺身而出。当我们不愿意在某个特定场合公开宣告对基督的爱,我们就会落入这样的软弱中。
彼得当时经受的正是保罗在这里所说的试验,即做门徒的代价。那么他是否被证明缺乏得救的信心呢?彼得发现自己不认主之后,他的反应是出去痛哭、懊悔不已(参 太26:75),但主后来在加利利海边恢复了彼得的心志(参 约21:15-17)。因此,我们可以说当时彼得虽已称义,明显还未完全成圣。而且直到五旬节,他都没有被圣灵充满。后来,当圣灵按照新约的丰盛来住在他里面时,他的勇气、胆量和愿意面对一切抵挡者的心志就无人可比了(参 徒1:5、8,2:4、14-36,3:1-6、12-26,4:1-4、8-13、19、21、31)。并且如同耶稣先前预告的,彼得最后忠心为主受死(参 约21:18-19)。传统的说法是,彼得刑前自己要求倒钉十字架,因为他觉得自己不配和他的主有一样的死法。
所以,关于彼得不认主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是因他暂时的软弱,但他马上就悔改了。彼得不认主时尚未被圣灵充满,但自五旬节之后,他一生大胆宣扬基督,甚至为此付上生命的代价。
耶稣亲自提出这个严肃的警告:“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太10:33)。有些人完全不认主,也不悔改,由此可证明他根本没有重生。彼得在美门口医治了瘸腿的人之后,接着指出不认基督的严重性:“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们列祖的神,已经荣耀了他的仆人耶稣,你们却把他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释放他,你们竟在彼拉多面前弃绝了不认他。你们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给你们。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了。我们都是为这事作见证”(徒3:13-15)。
不认基督的人当中,最危险的是那些“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彼后2:1),这些人无异是敌基督的。对于那些宣称自己经属乎天父,却不承认属乎神子基督的人,约翰直截了当地说:“谁是说谎话的呢?不是那不认耶稣为基督的吗?不认父与子的,这就是敌基督的。凡不认子的,就没有父;认子的,连父也有了”(约壹2:22-23)。
此段经文保罗警告的对象应包括那些曾认基督、但后来看到作门徒的代价太高就不认基督的人。这些就是“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约6:66)的人。希伯来书作者所说的就是这种假基督徒:“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份,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重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来6:4-6)。
保罗稍后形容这样的假基督徒是“专爱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讟,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提后3:2-5)。在提多书中,他说这样的人“说是认识神,行事却和他相背;本是可憎恶的,是悖逆的,在各样善事上是可废弃的”(多1:16)。不断不顺服的最后结果一定是不认主,不忠于主。
2. 第二个负面条件和应许
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在这段经文中,失信(apisteō)的意思是缺乏得救的信心,不只是信心软弱或不坚定而已。未得救的人最后一定不认基督,因为他们从未相信基督可以救他们。但是,如这里所说,他仍是可信的,不仅对那些相信基督的人是可信的,对那些不相信基督的人也是可信的。神保证要救“一切信他(基督)的人”(约3:16),紧接着,神也断言:“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约3:18)。基督应许要救一切相信他的人,他永不失信。基督应许要定不信之人的罪,对此他也同样不会失信。如果基督不这样做的话,就是背乎自己;但基督公义和公平的性情使他不能背乎自己。
站在基督绝对信实的基础上,保罗已经宣告:“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提后1:12)。在同样的基础上,希伯来书作者也劝勉我们“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接着称颂说:“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来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