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在敌对的世界尽属灵责任(4:7-11)
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若有讲道的,要按着神的圣言讲;若有服侍人的,要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服侍,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原来荣耀、权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从60年代晚期一直到70年代,北美的福音派教会经历了一波更新和扩展,这是借由所谓“耶稣运动”(Jesus movement)而成就的。这个运动的特点是再次看重查考圣经,以及由此而生的福音工作和门徒训练,特别是在各大学校园中。当时陆续出现许多新的圣经译本和意译本(例如当代圣经〔The Living Bible〕、佳音圣经〔Good News Bible〕、新国际译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等),其他的现代译本也愈来愈为人接受(例如修订标准译本〔Revised Standard Version〕、新美国标准圣经〔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新英文圣经〔New English Bible〕等)。同时,福音广播、出版、音乐事工等,也有快速的扩展。在整个北美洲出现许多新的独立教会,再加上一些原有的福音派教会,教会整体上都有快速的数字成长。有些教会更兴建了大型礼堂和其他设施,可说是当今一些超大型教会的先驱。
不过,当今福音派教会的潮流,却严重背离那段由圣经所推动的复兴与更新时期。此时,教会增长学说正主导着整个教会界,所看重的是如何留意慕道者需求,且带着包容主义(inclusivism)的精神,不强调教义的清晰明确或爱慕真理,反而吸收了世俗的市场行销策略,发展出一种流行的福音。这个趋势持续在沟通管道中去除令人不悦的元素,因而无法掌握圣经信息的真正内容,而教会也愈来愈表现出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以世俗的心理学与实用主义为根基,力促不信主的“专家”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教会顾问。[1]
追求社会和文化的接纳,对教会的灵命健康造成更微妙的隐忧,威胁更甚于神学上的自由主义,因为后者可以清楚界定且较易辨认和抵挡。世俗的福音主义(wordly evangelicalism)名义上是持守真理,实际上却暗中侵蚀真理,提供流行风格的音乐经验、鼓动情绪的情感、以自我需求为中心,再加上实用的解决问题技巧(经常衍生自市场调查),而不是采用圣经上关于律法、罪、赦免、公义的答案。
当代教会急需灵命更新,此一更新的必要条件是:信徒要先超越个人欲望,渴慕按照圣经提出的要点来思考、言谈、生活。若能如此,教会就不单是一群人,而会在敌对的世人面前拥有属灵的大能。为达此目的,彼得在这段经文中论及基督徒本分的三大基本方面:属灵责任的动机、属灵责任的教导、属灵责任的目的。
(一)属灵责任的动机(4:7上)
万物的结局近了。
结局这个词的原文(telos)未必是指结束、终点或时间的结尾,此处的意思是“完成”、“实现”、“达到目的”或“达成目标”。根据上下文,这是指基督再临。这个结局并不是指彼得的读者所受的逼迫已经结束,也不是指政府有所改变、使信徒受到较善意的对待。彼得提到万物的目的将要完成,可见他指的是主的再临(参徒3:21;西3:4;帖后1:10;提后4:1、8;来9:28;启20:11-13)。
近了这个动词原文(ēggiken)是指“正在趋近”,此处用完成时态,表示已实现的过程且逐渐接近——这个事件(基督再临)即将发生;随时可能来到(参太24:37-39;罗13:12;帖前5:2;启16:15,22:20)。因此,信徒的生活要不断抱持期盼的态度,作为忠心的记号。彼得的生活带着急迫感,这一点已展现在这封书信前面的经文中。在信中他鼓励读者,他们有神的权能保守,“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1:5)——即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1:7;参1:13,2:12)。新约还有多处经文,也强调信徒要期盼主的再来(可13:35-37;路12:40,21:36;林前1:7;提前6:14;多2:13;雅5:7-9)。
基督在世上工作期间,犹太人亲眼目睹了旧约的终结与新约的开始。整个旧约体系的典礼、仪式、献祭、祭司、供物都终止了,因为圣殿的幔子裂开、至圣所向所有人开启(太27:51;约19:30;来10:14-22)。在公元70年,神透过提多将军所率领的罗马军队毁灭耶路撒冷和圣殿,施行审判并突显旧约到新约的转变。这就应验了耶稣对使徒所说的预言:“耶稣出了圣殿,正走的时候,门徒进前来,把殿宇指给他看。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吗?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太24:1-2)
使徒保罗写信给哥林多的信徒,论到教会被提是一瞬间的事,这是基督再临、统治全世界之前一连串事件的起头:
我如今把一件奥秘的事告诉你们:我们不是都要睡觉,乃是都要改变,就在一霎时,眨眼之间,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因号筒要响,死人要复活成为不朽坏的,我们也要改变。这必朽坏的总要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总要变成不死的。(林前15:51-53)
那时,神要让每个基督徒穿上不朽的外衣(参5:4;腓3:21;提后4:8),而且这一切都发生在极短的一瞬间。这事件不仅会忽然发生,而且是一个奥秘,意即神尚未揭示所有细节,包括何时会发生。
关于被提的情形,保罗告诉帖撒罗尼迦的信徒:
我们现在照主的话告诉你们一件事: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断不能在那已经睡了的人之先。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前4:15-17)
保罗说“我们”,表示他相信基督再临可能发生在他有生之年。今日的教会自当存着更大的期盼(参雅5:7-8)。
希伯来书作者劝诫读者要继续聚会、彼此激励,因为基督再来的日子“临近”了(来10:25)。经过两千年,主再来的日子显然更近了。因此,此事对当今的信徒更为迫切,信徒更加应该聚集起来,以神的真理互相劝勉安慰(参徒2:42;罗15:5-7;来3:13,10:24-25,12:26-28)。
使徒约翰走近人生终点时,根据神向他启示的异象,以及那时伴随的各种事件和现象,坚信基督的再临可能速速发生。他在圣灵感动下见证这个真理,也见证基督徒在每日生活中期盼这事,将得到神所赐的福气(参启1:3,22:20)。
耶稣在升天前告诉使徒:“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建立父在地上的王国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徒1:7;参太24:36)神虽然希望信徒将焦点专注在基督再来的盼望上,他却选择不透露这事的确切日期时间。假如信徒知道主再来的日子还很遥远,就会失去动力、变得自满自足;如果他们知道这日子已经迫近,又会随着日期的临近而投入疯狂、恐慌的活动。“迫近”一词去除了上述两种极端,因此教会历史上从古至今的基督徒都可以生活在合乎圣经的平衡期盼中。
主再来的第一个预兆——教会被提——已经近了,信徒若能以这个信念来生活,就可充满力量来过圣洁生活。约翰写道:
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世人所以不认识我们,是因未曾认识他。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约壹3:1-2;参林后5:10)
圣徒若明白主再来时要审判所有不敬畏神的人(4:5;参帖后1:6-9),也会被激发投入福音工作,正如保罗指出的:“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人。但我们在神面前是显明的,盼望在你们的良心里也是显明的。”(林后5:11)
初期教会已处于末世(约壹2:18),因为末世开始于基督第一次降世时(来1:1-2)。保罗向提摩太详细说明当时的属灵氛围,让提摩太知道,他在教会中劳苦侍奉时,该有怎样的预期:
你该知道,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讟,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提后3:1-5;参4:3-4;提前4:1-3)
希伯来书作者针对基督和末世的整个重要意义,提出更进一步的解说:
如果这样,他从创世以来,就必多次受苦了。但如今在这末世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像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来9:26-28)
主第一次来到世间时,借着在各各他山舍命牺牲,将救恩带给世人。借着基督的赎罪工作,神救赎信徒脱离黑暗国度,赦免他们的罪,将他们安置在他爱子的国度里(西1:13-14;参诗103:12;太26:28;徒26:18;林前1:30;林后5:19;弗1:7,2:13;西2:13;来9:14;约壹1:7)。基督降世以彰显他的权柄、宣告他的国度,而且胜过罪和死(参诗45:6;赛9:7;耶23:5;太12:28,18:3;可1:15;路10:9、11,11:20,17:21;约18:36;罗14:17;来1:8,12:28)。教会此时正处于这个属灵及内心国度的最后时日,而基督的再临和审判将以建立千年王国为最高潮(参赛65:17-25;结37:24;何3:5;亚14:16-21;启20:1-6),然后就会有永久的新天新地,义人将永居其中(参太25:34;约14:2;来12:22-24、28;彼后1:11,3:13;启3:21,7:16-17,21:1-4,22:3-4)。
新约圣经还有其他经文也支持彼得的劝勉,提醒信徒应过着圣洁的生活,盼望耶稣基督即将再临(参林前1:7,16:22;彼后3:11-13;约壹2:28)。不过,圣经并未呼吁信徒要生活在过度狂热的末世论极端主义中(例如定出年月日时、过度专注或沉迷于未获启示的细节、不智地臆测当代事件与末世的关系,或是抽离社会生活或逃避责任,被动地等候主再来)。耶稣教导说:
你们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自己好像仆人等候主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他来到,叩门,就立刻给他开门。主人来了,看见仆人警醒,那仆人就有福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必叫他们坐席,自己束上带,进前伺候他们。(路12:35-37)
基督再来时,他要服侍凡耐心盼望那日的人。但他也提醒信徒要警醒预备这事(太24:42-44),因为他们不会知道他将在何日何时再临(参彼后3:10)。
保罗强调,每个真基督徒的特点就是渴慕讨主喜悦:“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林后5:9-10)在审判时,基督徒将站在基督面前,为自己的一生向他交账。他将不会审判他们的罪,因为他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早已将那些罪洗净。在审判时,主要凭着信徒所行的善事给予奖赏,评鉴他们对他的服侍是否有果效、是否真心奉献委身、是否为有用的仆人(参林前3:10-15,4:1-5)。信徒对于将来的事实有所了解,内心就能生出渴望,追求持续不断的纯正与洁净(彼后3:14、18),如同使徒保罗(腓3:14;提后4:7-8)和约翰(约壹3:2-3)一般。
(二)属灵责任的教导(4:7下-11上)
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若有讲道的,要按着神的圣言讲;若有服侍人的,要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服侍。
这些要求甚高的吩咐清楚说明一事:凡真心接受耶稣基督者,必须先计算这样做的高昂代价。要跟随基督,就需要完全舍己、顺服他的掌管,即使顺服意味舍命。“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9:23)[2] 信徒向人传福音时,也要鼓励人思量必要的代价(太19:21;路9:59-62,14:26-33;参太13:44-46)。不过,福音信息虽然呼召人要臣服于主,这信息却是一种恩典的邀约。耶稣说过:“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29、30)成为门徒必须付上极大的代价,却会带来永远的喜乐;而拒绝此邀约的人,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而且要面对永不止息的恐惧(参诗9:17;箴13:15;赛33:14;太8:12,13:42,25:41;路16:23)。生命若没有基督,迟早会产生击垮人心的罪疚、完全绝望的沮丧、无法解决的困难,在这一切之后则是永远的咒诅。因此,门徒身份是一大吊诡:跟随主的代价高昂却轻省(参太11:28-30;约壹5:3),要求严苛却有极高的报酬(参罗2:7,8:17-18;来4:9,10:35;雅1:12;启2:10,3:21,21:7)。
神不仅呼吁门徒遵守他的命令,又以圣灵的能力、仁慈地借由圣经来动工,使门徒能够达成这些吩咐(弗5:15-21;腓4:13;西3:16-17;参提后1:7-8)。后现代世界相当复杂,当代的基督教往往误以为信徒的问题和困难也要有复杂的解答。事实上,基督徒生活的基本原则都很单纯直接,因为神是拣选谦卑平凡的人来认识他的计划和旨意(林前1:27-28)。信徒因为已经重生,就会渴望顺服神、更像基督的样式(腓3:7-14)。罪的确限制了信徒行善的能力(罗7:19),但所有真基督徒都恨恶罪、爱慕义(22-25节)。对付试探和引诱,关键就在于培养每日的属灵操练(参路6:40,16:10-12;林前4:2;提后2:2),借此增长信心和勇气(参诗31:24;林前16:13;弗6:16;西1:23;来11:1-2;约壹5:4-5)。
圣徒要建立敬畏神的生活、站立得稳,能对世人作有效的见证,就需要这段经文所列的三个基本元素:个人的圣洁——针对个人与神的关系;彼此的相爱——针对信徒彼此的关系;属灵的侍奉——针对个人对教会的责任。
1. 有关个人圣洁(4:7下)
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
敬畏神的思考方式就是与神联合的关键,这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因为我们对某个人的心意认识愈深,彼此间的关系就愈深厚(罗12:1-2;弗4:23-24;腓4:8)。谨慎自守源自sōphroneō这个词,它的字面意思是“头脑清楚”——处于控制之下,不被自己的错误看法(罗12:3;参箴23:7)、不当的情绪、失控的激情所影响。马可用这个词来描述蒙耶稣拯救、脱离群鬼附身的精神失常者(可5:15)。这个动词也指护卫心思(参箴4:23)、保持头脑清明。基督徒的心思,必须专注在属灵的优先事项和公义的生活上(书1:8;太6:33;西3:2、16;多2:11-12)。而这个充满自我耽溺与欺骗、深受撒但影响的世界,就以这样的心思为攻击的目标,不断试图分散信徒的注意力,转移焦点并加以摧毁(参约壹2:15-6)。信徒的心思若臣服于基督(林后10:5)和他的话语(诗1:2,19:7、10,119:97、103、105;参提后3:15-17),就可从永恒的角度来看待世事。
圣洁生活也需要属灵的警醒。警醒(nēphō)的意思与谨慎自守密切相关,都表示具有属灵洞察力。耶稣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提醒使徒们“要警醒”(太24:42)、“总要警醒”(26:41)。
敬畏神的想法和属灵的警醒,对祷告都非常重要。祷告是通往一切属灵资源的道路,但信徒如果因为世俗的追求、对神圣真理无知、不关心神圣的目的,心思就会烦扰不定(参林前14:15;来10:22;约壹5:14-15)。若认真研读圣经、从中发现关于神的深邃真理,就能拥有与神深入相交的经历(诗42:1;约14:23;林后13:14;约壹1:3),也能了解保罗所谓“基督的心”的深厚含义(林后2:16;参赛40:13;提后1:7)。这是信徒与神关系中的基本要素,可由圣灵与天父的关系来阐明。保罗写道:“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罗8:27)圣灵与天父完全知悉彼此的心意,所以圣灵的代求可以完全与神相合。
信徒每日研读并思想神的话语,知晓神的心思、按神的旨意与他相交,便可过着圣洁生活。犹大称这个情形为“在圣灵里祷告”(20节)。
2. 有关彼此相爱(4:8-9)
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
彼此相爱主要是关于信徒彼此间的关系。最要紧的意思是说,这是基督徒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参林前13:13;腓2:2;西3:14)。英文圣经在彼此切实相爱之前有一个分词,将前面提到的谨慎自守,警醒祷告包含在彼此切实相爱这最要紧的重点之下。切实(ektenēs)的意思是伸展或拉紧,呈现出一个人奔跑时肌肉紧绷、运用所有力量的画面,古希腊文献用这个词来指马匹伸展身躯急速奔跑。彼得在本卷经文前面(1:22)也使用这个词的相关动词,来描写基督徒的爱应具备的强度与努力。这种爱是牺牲的,不是感情用事的,且需要信徒伸展每一寸属灵肌肉去爱,即使别人以侮辱、伤害、误解来对待(箴10:12;太5:44;可12:33;罗12:14、20;约壹4:11;参罗12:15;加6:10;弗5:2;雅1:27)。
显然,真实的爱心本身就会令人原谅得罪他的人(参箴10:12),但多位解经家对于爱能遮掩许多的罪这句话却提出不同的诠释。有人说这是指神的爱遮掩人的罪,有人说这是指信徒本着爱心而不看彼此的过犯。因为经文没有提供说明,最好把这句话视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无论是神的爱或人的爱,都可以遮掩罪。
爱这个词的希腊原文是众所熟知的agapē(参1:8、22,2:17,3:10),此词强烈带有意志力的意思。救恩源于主选择去爱凡相信他的人:“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参约3:16;约壹4:19)。基督徒必须跟随他的榜样,甚至选择去爱那些不可爱的人,因为“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太22:40)就系于此(37-39节),他们的见证亦然(约13:34-35)。互相款待(字面意思是“爱陌生人”)的命令,将前面所讲的爱扩展到基督徒的亲友之外,包含自己所不认识的信徒在内(参来13:2)。
根据摩西律法,犹太人当款待寄居者(出22:21;申14:29;参创18:1-2)。耶稣嘉许信徒将食物、衣服、住处提供给他人(太25:35-40;参路14:12-14)。不过,款待的精神不仅止于提供餐食与住处等有形举动;在实际的动作之外,还包括无私的态度,因此所行的事无论要付出多大的牺牲,都可以不发怨言。圣经所教导的款待,完全不同于《穷理查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中所谓“访客和鱼,三天后都会发臭”的观念。
因为信徒依然会犯罪(罗7:18-19;约壹1:8;参提前1:15),唯一能使教会维持合一的力量就是爱,因为爱带来饶恕且将恩慈扩及陌生人。在传福音给尚未得救之人的工作上,爱也扮演基础的角色。耶稣曾对众使徒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
3. 有关属灵侍奉(4:10-11上)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若有讲道的,要按着神的圣言讲;若有服侍人的,要按着神所赐的力量服侍。
每个基督徒都有所得的恩赐(属灵恩赐),这是神为了基督身体的事工而赐下的能力。保罗写道:“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林前12:7、11)人体的每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基督身体上的每个肢体也是这样。
保罗曾写下两段经文,说明主给每个信徒的恩赐可分为哪几类: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罗12:3-8)
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别,神却是一位,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这人蒙圣灵赐他智慧的言语,那人也蒙这位圣灵赐他知识的言语,又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信心,还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医病的恩赐,又叫一人能行异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别诸灵,又叫一人能说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林前12:4-11)[3]
就像雪花或指纹,每个信徒的属灵恩赐也是独一无二的。神仿佛是用画笔沾满属灵调色盘上的不同色彩或各种恩赐,画出每个基督徒的独特配色。神不仅赐予属灵恩赐、将之安排为各种不同的模样(弗4:7),也把必要的信心赐给信徒来操练恩赐,如同他对保罗的安排(参罗12:3)。保罗总结恩赐的运用所产生的力量如下:“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别,神却是一位,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林前12:4-6)
圣灵以至高主权监管属灵恩赐的分配(林前12:11),所以信徒无法自行赚取、求取或以任何方法自行产生(参徒8:20)。以弗所书4:7的“恩赐”,原文(dōrea)是强调他的恩典与恩赐是白白赐予的;而蒙恩(charisma)则是强调神所施行的恩慈,在新约圣经中,这个词用来指属灵恩赐与救恩(例如罗1:11,6:23;林前1:7;提前4:14;提后1:6)。
信徒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他们的侍奉就会互相搭配、使教会得益处(参林前12:7)。相反地,恩赐若不运用,或是受到错误的贬低(或许也贬低拥有这些恩赐的人),就会对基督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设若脚说:“我不是手,所以不属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设若耳说:“我不是眼,所以不属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呢?若全身是耳,从哪里闻味呢?但如今,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若都是一个肢体,身子在哪里呢?但如今肢体是多的,身子却是一个。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不但如此,身上肢体人以为软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体,我们看为不体面的,越发给它加上体面;不俊美的,越发得着俊美。我们俊美的肢体,自然用不着装饰;但神配搭这身子,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林前12:15-25)
经常曝光、站在台前的恩赐(例如讲道、教导、传福音等),未必在所有情形中都是最有价值的。在神眼中,所有信徒的恩赐都是为了造就人,恩赐的运用则是基督身体的益处所必需的。好管家就是明智管理属灵恩赐、按神旨意运用恩赐的人(参林前4:2;多1:7)。彼得的读者对管家的角色——处理主人的土地、资金、食物供应及其他资源——相当熟悉。彼得提出的类比很清楚:若不善用自己的恩赐就会减弱教会的力量,因为每个人的恩赐各有不同,若有人不服侍,没有人能取而代之。
属灵恩赐的多样性由百般这个词表达出来,其字面意思是“多种色彩”或“多种方面”。就如,两个信徒可能都有教导的恩赐,但两人会以各自独特的恩典与信心将之展现出来,如此便使教会得到造就并提供有用的属灵多样性。某一个带领者的讲道可能强调怜悯和温柔,另一个人则可能强调辨明真理,有人则强调智慧的应用。
属灵恩赐来自神的恩赐,所以教会不可设计人为方案,将恩赐传递给其他人。因为恩赐具有独特性,许多基督徒或许无法清楚地为自己的恩赐分类,但他们可以倚靠圣灵(参约14:26;罗14:17,15:13;林前2:10、12-13;提后1:14),观察圣灵如何在事工上激发并运用这些恩赐。
属灵恩赐可分为两大类,就是“讲道的恩赐”与“服侍的恩赐”。讲道的人是透过讲道、教导、智慧、知识、分辨这些类别来侍奉;服侍人的人则是在治理、祷告、怜悯、帮助等方面来侍奉。讲道的人必须不传人的意见,而是传讲神的圣言,要按照圣经的启示(参徒7:38;罗3:2)。同样,任何服侍的恩赐都需要运用,不是借着人的力量,而是按着神所赐的力量(参腓4:13),也就是倚靠圣灵。
(三)属灵责任的目的(4:11下)
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原来荣耀、权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信徒在满怀敌意的世界上善尽基督徒的本分,其目的与所做的每件事一样,都是要叫神……得荣耀。这段经文最后几句话组成一段荣耀颂——向神表达颂赞和荣耀(参罗11:36,16:27;弗3:20-21;提前1:17;犹25节),而基督徒只能借由耶稣基督才能正确将之言明。在凡事上是指基督徒所当做的每件事。
历代以来,圣经注释者不断探讨都是他的是指神或是指耶稣基督。最佳的看法就是将这里的名称视为一种圣灵赐福与感动下的双重解释——荣耀、权能既属于基督里面的神,也属于神里面的基督,直到永永远远(参诗104:31,113:4,138:5;哈2:14;太17:2;约1:14,10:30;林后4:6;西1:15;来1:3;彼后1:16-18)。
信徒应该希望能在自己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事上荣耀神。使徒保罗曾说:“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林前10:31)信徒如果因为主必定再来、即将再来而受到激励,就会更愿意遵从保罗的劝勉,追求个人的圣洁、彼此相爱、在教会中热心侍奉。
彼得在这段经文最后写下众所熟悉的阿们。这是一个肯定的用词,意思是“愿如此成就”。
信徒在这个敌视基督教的世界度日时,J. C.莱尔(J. C. Ryle)对圣洁生活的观察依然相当中肯:
圣洁的人会依循属灵的心思,会努力使情感完全专注于天上的事,对地上的事则轻松看待。他不会怠慢今生现世的工作,但他的心思和想法首先会放在来生。他会追求过着财宝在天的生活,走过今生就像寄居的朝圣客,向家乡前行。[4]
[1] 关于这些现象,另参作者所著:《耶稣所传的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esus, revised and expanded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8, 1994])、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Apostles (Nashville: Word, 1993, 2000)、Why One Way? (Nashville: W Publishing Group, 2002)、Hard to Believe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2003)。
[2] 关于作主门徒的代价,更多的讨论参作者所著Hard to Believe (Nashville: Nelson, 2003)。
[3] 针对这两段关于属灵恩赐的经文,可参Romans 9-16, 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Chicago: Moody, 1994), 153-78,以及1 Corinthians, 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Chicago: Moody, 1984), 289-307。
[4] 《圣洁》(Holiness [reprint; Hertfordshire: Evangelical Press, 1987],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