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安然面对世人的敌对(3:13-17

 

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

 

当今整个西方文化,对以圣经为本的基督教抱持愈来愈大的敌意。事实上,这股敌意已有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了。弗朗西斯·薛华(Francis Schaeffer)在1970年代就曾这样分析:

 

 

 

在古时的以色列,当整个民族背离神和他在圣经中赐下的真理与命令时,先知耶利米大声呼喊说城里有了死亡,他所说的不仅是指耶路撒冷有真正的死亡,也指一种广义的死。因为当时的犹大社会背离了神在圣经上所赐的教导,导致整个国家、文化、社会都面临死亡。

 

从社会学来看,这个世代已经摧毁原本可以使人享有自由却不致混乱的根基。人文主义者定意要灭绝人对神的认识,甚至要杜绝“神并非沉默不语、早已借着圣经及基督说话”的认知。即使消灭这样的认知会带来价值观的瓦解,他们还是定意如此做。

 

当人失去意义和价值后,我们看到两种结果。第一个是堕落退化。想想纽约时代广场的四十二街和百老汇。如果来到阿姆斯特丹的卡尔弗尔街(Kalverstraat),就会发现这个原本美丽的地方也变得同样骯脏!这种情形同样出现在哥本哈根美好的旧街上。庞贝城已经再现!古罗马的标志——堕落、腐坏、罪恶、专爱暴力,伤害了我们的心灵。整个情势很明显,只要观看,就会看到;一旦看到,就会忧心。

 

但我们务必注意:现代人失落意义和价值,还有第二个结果更为不祥,可惜许多人并没有看见。这个结果就是:精英将会存在。社会无法忍受混乱,因此有些团体或个人会填补这个空洞,精英分子会给我们独断的绝对真理,有谁能拦阻其道呢?[1]

 

 

 

彼得当时的信徒就生活在薛华所提到的罗马帝国中,同样面对着攻击现今教会的各种堕落与败坏。只是与当今信徒相较起来,他们所面对的敌对与逼迫更频繁且更白热化。不过,在今日某些地方,还是有信徒遭受直接的逼迫;此外,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将来都有可能面对愈演愈烈的敌对,无论是从政府当局或是不信主的人而来。针对所有愿意在敌对且不敬畏神的文化中过敬虔生活的基督徒,本段经文提出信徒必须谨守的五大原则,以此装备自己、守护自己,抵挡这个不信神的敌对世界所发出的威胁。这五大原则就是热心行善、愿意为行恶与行善受苦、委身于基督、预备好护卫信仰、清洁的良心。

 

(一)热心行善(3:13

 

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

 

彼得用反问句来说明,大部分人很少会伤害热心行善的基督徒,即使他们敌视基督教。另一方面,那些牺牲别人来图利自己的江湖郎中或骗子,世人则会毫不犹豫地攻击他们。善通常是指待人慷慨、无私、仁慈、体贴(参诗37:3125:4;箴3:2711:23;林后9:8;加6:9-10;弗2:10;西1:10;帖前5:15;提前6:18;多1:82:7143:14;来13:16;雅3:1317;约参11)。即使是最猛烈敌对福音的人,这样的生活型态也会遏阻他们出手(参2:12;太5:16;罗12:20)。

 

是(genēsthe)意思是“变成”,指信徒的基本品格素质应该是的、是无可指摘的(参罗13:3;腓2:14-16;提后2:20-22)。热心zēlōtēs)意思是“激烈”或“热切”,描述某个人对特定目的怀着极大的热情。在新约时代,犹太爱国主义者组成一个激进的政治团体,名为奋锐党(Zealots,译自zēlōtēs),誓言要不择手段(包括说谎、偷窃、暗杀等)解放犹太人脱离外族统治,即使牺牲生命亦在所不辞。彼得对这个团体必定很熟悉——十二使徒当中有一个奋锐党的西门,很可能就是这个团体的一员(太10:4;可3:18;路6:15;徒1:13)。彼得希望读者对于良善崇高的事情也怀有热情(参林前14:12;林后7:11;多2:14;启3:19)。

 

当然,热心行善就会带来敬虔的生活(这是所有信徒的喜悦与目标),继而产生清洁的生活、对世间不敬虔的引诱失去胃口。

 

(二)愿意受苦(3:1417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

 

热心行善不保证绝对不会受苦,可能只会降低受苦的可能性和次数。耶稣基督“周流四方行善事”(徒10:38;参约10:32),但整个敌对他的世界最后却杀害了他(太27:22-23;路23:23-25;徒2:23;参赛53:9)。耶稣自己曾清楚说过: 他自己没有逃避受苦,信徒也不当自认为可以避开所有苦难(参太10:24-25;路6:22;约15:20;徒14:22;腓1:29-30;提后3:12;来12:3-4)。

 

就是表达出“有可能”或“与期望相反”的意思,衔接后面的受苦paschoite,动词的祈愿语态)。它用的是第四级条件句(fourth-class condition),意思是不肯定苦难会发生,不过仍有可能。

 

早期教会有许多基督徒,的确因着他们正直、敬虔的表现为义受苦(徒5:40-417:57-608:3-412:1-413:5016:20-2417:5-926:9-11),包括彼得的读者在内(1:6-72:204:12-16)。同样,现今忠心的基督徒如果遇到苦难,也不该感到惊奇,因为苦难会成为使基督徒有福的途径。为敬虔受苦,如何带来福气呢?彼得在这封书信的后面会描述其中一些情形:“那赐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他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5:10

 

新约圣经的作者当中,并非只有彼得提到苦难中的祝福。雅各在他的信中也写道:“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1:2-4)保罗也观察到苦难中的祝福:

 

 

 

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6-18

 

 

 

使徒约翰在启示录2:10领受了一个关于苦难的应许:“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里,叫你们被试炼,你们必受患难十日。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

 

有福的makarioi)在此处并非强调结果——幸福或喜乐,而是强调这些“特权”或“尊荣”的缘由。施洗约翰的母亲伊丽莎白也是耶稣母亲马利亚的亲戚,她曾指着马利亚说:“你在妇女中是有福的!”(路1:42)马利亚的心将被许多忧伤刺透(2:35),因此伊丽莎白所说的并不单指寻常的快乐,而是指马利亚蒙了神所赐的厚恩和殊荣,将要生下基督(路1:26-35)。所有信徒都可以借由分担他的苦难,而享有同样的殊荣与特权: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太5:10-12;参启14:13)。

 

 

 

彼得警戒读者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这是引用以赛亚书8:12-13:他们所怕的,你们不要怕,也不要畏惧。但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以他为你们所当怕的,所当畏惧的。”这段经文的历史背景意义重大,当时亚述兴兵入侵,犹大王亚哈斯面对危机,以色列王和亚兰王寻求与亚哈斯王结盟对抗亚述,但亚哈斯王拒绝了,因此以色列和亚兰威胁入侵犹大国,亚哈斯王便使犹大国与亚述结盟。先知以赛亚警告他不可缔结这种不敬畏神的盟约,且告诉他不要惧怕:亚哈斯与犹大百姓不应像亚兰和以色列那样害怕亚述,而应该信靠主、敬畏主。

 

同样,彼得叫基督徒不要怕人的威吓,意思就是“不要怕他们所怕的”,也就是不要被可能迫害他们的非信徒胁迫(参诗118:6;箴29:25;太10:28;路12:4-5;徒4:23-30)。此外,他们也不要惊慌,字面意思就是“不要被摇撼或搅乱”(参4:1619)。

 

信徒愿意受苦,就必须以勇气面对环境(参书1:7910:25;撒下10:12;代上28:1020;拉10:4;诗31:24;可6:50;林前16:13)。信徒必须视苦难为领受属灵福气的机会,而非在世人敌对之下让信仰妥协的借口。17世纪英国传道人兼作家约翰·班扬(John Bunyan)因为“无照”讲道而被囚于贝德福德监狱(Bedford Jail);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敌人面前坚守立场、拒绝放弃本于圣经的信仰;可见,当今的基督徒也必须在面对苦难时站立得稳。信徒若将自己的心思与情感定睛于天上的事(西3:2-3),在经历苦难时就可以喜乐,因为看见了自己将得到的福分。

 

苦难的发生有两种可能。第一,信徒可能因行善受苦,在这种情况下,痛苦乃是神至高无上、睿智计划的一部分,要祝福他们的生命。第二,他们可能因行恶受苦,因为不遵行主的道而从主领受可以预期的管教(参2:204:15-19)。神有时候会让信徒为义受苦,目的是让他们领受从这些苦难而来的福气;此外,在信徒犯罪时,神也愿意使他们忍受惩戒,这是对他们有益的(来12:5-11)。针对这两种可能性,彼得说明第一种受苦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唯有神的旨意如此时才会临到。这个应许很能带给人安慰,而保罗肯定学到了这个功课:

 

 

 

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启示甚大,就过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免得我过于自高。为这事,我三次求过主,叫这刺离开我。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12:7-10

 

 

 

基督徒为义受苦,是在神愿意他们遭遇这些事的时候。神绝对不希望我们犯罪,因此就某个意义来看,这种受苦并不是他对我们的希望,但有时候为了使我们成为圣洁,他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来12:11)。

 

(三)委身基督(3:15上)

 

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

 

彼得再次引用以赛亚书8:13:“但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信徒若心里尊主基督为圣,就会知道自己乃是顺服他的掌权、教导和指引,如此一来也就宣扬并顺服神至高无上的君尊威严(参申4:3532:4;王上8:27;诗90:292:1599:9145:35;赛43:10;罗8:2811:33),唯有他是值得敬畏的(书24:22-24;诗22:2327:134:9111:10119:4663;箴14:26;太4:10)。

 

尊……为圣hagiasate)意思是“分别”或“奉为神圣”,但此处也含有一个意思,就是将至高地位的崇拜、高举、敬拜归于基督。信徒若尊主基督为圣,就会将基督与万事万物分别出来,以他为唯一爱慕、崇敬、效忠、顺服的对象(参罗13:14;腓2:5-113:14;西3:4;彼后1:10-11)。信徒认识基督的完美(来7:26-28),颂扬他的荣耀(徒7:55-56;参启1:12-18),赞美他的优越(西1:18),因而顺服于他的旨意(可3:35;罗12:2;弗6:6;来10:36;约壹2:17),而且他们知道,有时这个顺服也包含受苦。

 

尊基督为主,并不在于外在的表现,而是真正的敬拜者从心里发出的——即使在面对不公不义的苦难时。这位主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信徒若顺服、信靠他完美的旨意,就会产生勇气、胆量、毅力,可以胜过最不利的处境。

 

(四)护卫信仰(3:15下)

 

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信徒不单需要忍受苦难的祝福,也要在逼迫中护卫真理。基督徒必须预备好以回答来护卫信仰。回答的希腊文(apologia)就是英文apology(辩护)和apologetics(护教学)的词源,通常是指在法庭上进行正式的辩护(参徒25:16;提后4:16)。但保罗也以此词的非正式用法,来指回答质问者的能力(腓1:16)。表示信徒需要持续预备,以致无论在正式的法庭或非正式场合,只要有人问他们为何如此生活、为何如此相信,他们都可以回应。缘由就是logos,意思是“话语”或“信息”,在此即呼吁圣徒,有人(意为“要求”,此处用现在式)他们时,他们必须能够讲出正确的话语,回应别人针对福音所提出的问题。

 

福音在此称为信徒心中盼望的缘由盼望与基督徒的信心是同义词,因为信徒以耶稣基督为主和救主,就是期望脱离地狱、进入永恒的荣耀(参徒26:6;弗1:184:4;西1:23;来10:23)。因此,信徒论到自己的得救时,应该能提出理性说明,而且一切的说明都是以盼望为其焦点(关于“盼望”更深层的意义,参本书有关1:3的讨论)。

 

不信主的人提出问题时,信徒对于盼望的辩护必须坚定不移且毫无妥协,同时又要以温柔敬畏的心来传达。温柔是指温和或谦逊,并不是软弱的意思,而是不强势主导或盛气凌人(参弗4:15,“用爱心说诚实话”)。主自己就具有这个美德,保罗也是这样:“我——保罗……如今亲自借着基督的温柔、和平劝你们。”(林10:1下)

 

敬畏的心是指委身于神,深深敬重他的真理,甚至尊重聆听真理的人(西4:6;提后2:24-26)。

 

基督徒若无法为自己的信仰提出以圣经为据的清楚说明(参帖前5:19-22;约壹2:14),当未信者发出强烈的挑战时,他们就站立不稳了(参弗4:14-15)。在某些情形中,那种站立不稳的状况有可能破坏他们得救的确据。世界的攻击很可能压倒那些没有“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的人(帖前5:8;参弗6:10-17)。

 

(五)清洁良心(3:16

 

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

 

信徒要在世界的敌对中平静安稳,最后一项要点就是有清洁的良心。良心是神放在人心里的机制,担任定罪或肯定的工具,会指控我们或是原谅我们。笔者在另一本书中曾写道:

 

 

 

良心是灵魂对自身的思索;这个词的希腊文suneidēsis和英文conscience都带有认识自己的意思。根据罗马书2:14的教导,即使尚未得到神律法的人,也拥有与生俱来的是非概念:“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良心会肯定正确的举动,也会谴责有罪的行为。

 

不过,良心并非不会犯错。良心不是神的声音,也不是神的道德律,正如柯林·克鲁泽(Colin G. Kruse)所观察的:

 

良心并不等于神的声音或道德律,而是人类的一种能力,可以根据他所领受的标准,对人的行为作出裁决。

 

由于人性都受到罪的影响,导致人判断行为的标准和良心的功能(人性的组成元素)都被罪影响。因此,良心绝对不能作为个人行为的终极法官。良心原谅某人的某件事时,神未必会原谅;但也有可能当良心为某件事谴责某人时,神却允许他这么做。因此,最后的审判只属于神(参林前4:2-5)。人若拒绝良心的声音,就会招致灵命的灾祸(参提前1:19)。因此我们不能拒绝良心的声音,若无其事,乃要更多认识真理,以此修正良心所持的最高标准。[2]

 

 

 

因为良心能使人持守自己所领受的最高标准,因此信徒需要顺服神所有的话语,将这个标准设定在最高层次。信徒持续不断地将心思专注于圣经真理时,就是阐明了神完全的律法,良心也会呼吁他们按那律法而行。

 

良心的功能有如天窗而非台灯。良心不会产生自己的光,只是让道德光线照射进来。因此圣经教导我们,维持清晰或无亏的良心是很重要的事。保罗写信给提摩太说:“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提前1:5)在几节经文之后,保罗则强调“常存信心和无亏的良心”相当重要;“有人丢弃良心,就在真道上如同船破坏了一般。”(19节)作执事的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存清洁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奥秘”(提前3:9)。彼得吩咐信徒要“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彼前3:16)。保罗(徒23:1;提后1:3)和希伯来书作者(来13:18)都证明他们存着无亏的良心。

 

神在施行救恩时洗净了信徒的良心,除去一生累积的罪孽、羞耻和自我轻视。希伯来书作者写道:“基督借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神,他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原文是良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侍奉那永生神。”(来9:14)因此,信徒“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来10:22),这洗净的良心不再因为过去的罪而发出指控,因为这些罪都借着基督的血(弗1:7;约壹1:7;启1:5)得到赦免了(诗32:5103:12;箴28:13;弥7:18-19;西1:142:13-14;约壹1:9)。

 

信徒务必让已被洗净的良心维持清洁,在心中打胜追求圣洁的仗,因内心就是良心发挥功用之处。保罗即在此赢得胜利,因此他对公会的人宣告:“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直到今日。”(徒23:1)也对罗马巡抚腓力斯说:“我因此自己勉励,对神对人,常存无亏的良心。”(24:16)。在给提摩太的信上,他说:“我感谢神,就是我接续祖先用清洁的良心所侍奉的神。”(提后1:3)他提醒这位年轻门徒说:“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提前1:5)保罗又勉励提摩太要“常存信心和无亏的良心。有人丢弃良心,就在真道上如同船破坏了一般”(提前1:19)。上面提过,保罗教导作执事的“要存清洁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奥秘”(提前3:9)。基督徒也必须谨慎,不可让其他信徒违背自己的良心(林前8:7-1310:24-29)。[3]

 

 

 

无亏的良心是每个基督徒必须拥有或更进一步加以维持的。

 

清洁的良心使信徒在面对世界的敌对与批评时,可以免除罪孽的重担(参伯27:6;罗14:22;提前3:9)。不纯净的良心无法安心自在(参创42:21;撒下24:10;徒2:37),也无法抵挡艰难的考验与逼迫产生的压力。关于在某些事上被毁谤,信徒应该能够同意保罗所说的:“我因此自己勉励,对神对人,常存无亏的良心。”(徒24:16;参林后1:12[4]

 

被毁谤的信徒若在基督里有好品行,良心就可以安稳而不被罪恶感搅扰,他们敬虔的生活将证明未信者的批评都是不真实的。被毁谤katalaleisthe)是一个拟声词,描绘出“说坏话”或“辱骂”的声音。诬赖的意思是“威胁”、“侮辱”或“虐待”。清洁的良心可以抵挡世人发出的暴虐或侮辱的言语,或使之转向(参林前4:12)。若有人罪恶地虐待顺服的基督徒(诗42:1074:10;太27:29314144;可15:32;路23:36;徒2:13),以羞辱或打击基督徒为目的,这些人都将自觉羞愧(参创42:8-21)。

 

逆境是一个事实,苦难则是信徒的属灵特权。如果信徒可以体认到“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8:28),就能够接受苦难是神对他们的计划的一部分,因而能以神的保守来装备自己,抵挡这个敌对的世界。清教徒汤姆·华森(Thomas Watson)写道:

 

 

 

苦难会带来好事,带人走进荣耀……并非苦难可赢得荣耀,而是苦难预备荣耀的临到。就如耕地预备土地出产谷物,苦难也使我们做好得荣耀的预备。画家将金色画在黑色上,神也先铺设苦难的黑暗,然后安放荣耀的金黄色。器皿先经过烘干,然后酒才倒进去;慈悲的器皿首先以苦难来烘干,然后荣耀的酒就会倒入。因此,对圣徒而言,苦难不是有损,乃是助益。[5]

 

 

 

[1] 《前车可鉴》(How Should We Then Live? [Westchester, Ill.: Crossway, 1976], 226-27.

[2] The Second Epistle of Paul to the Corinthians, Th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5), 70-71.

[3] John MacArthur, 2 Corinthians, 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Chicago: Moody, 2003), 30-32.

[4] 若要深入探讨“良心”这主题,请见John MacArthur, The Vanishing Conscience (Dallas: Word, 1994),第2310章,及附录二、三。

[5] All Things for Good (reprint;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86), 32.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