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敬虔的生活(2:11-12)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神。
现今的文化与彼得的时代有一个重要的相似点:不信主的人经常从四面八方攻击和批评基督教。这些敌对福音的人常常大肆批评,其中有许多人成功掌控西方社会主要的经济、社会和教育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基督教护教家威尔伯·史密斯(Wilbur M. Smith)曾正确观察道:自从耶稣时代至今,这个世界始终敌对基督教,当今信徒不应期待情势会有所不同:
这个宗教所尊崇、致力跟随的对象,是有史以来唯一完全又公义的人。他从未伤害任何人;他的话语能救人脱离迷信与恐惧;他的作为将人从痛苦、鬼魔、死亡和饥饿中解救出来;他的生命宛如一束大光,照入罗马社会的幽暗中。他在那肉欲横流又不信神的世代中,因为爱世人而舍命。他总是努力引领人与神交通,要赐人永生和天堂的家园。我们会认为,这样的人,以及他在世上的生命与工作所建立的宗教信仰,应该会在第一时间就广受世人欢迎;又因这个信息和信息所发出的善工,以及所树立的盼望,必定不会遭受任何敌对、攻击与弃绝,除非那些敌对是地狱鬼魔和撒但所引动的,因他从起初就是欺骗者和杀人者。然而,这却不是这个宗教的历史事迹。事实上,新约本身,从我们的主降生的记载,一直到圣者约翰在异象中所见将来的混乱与逼迫时期,都以最令人惊骇的方式见证一个事实:不但基督自己持续受到最邪恶的攻击,他的使徒也遭受同样的敌对。而那些使徒又预言说,基督教将继续这样受苦,直到这个世代的末了。[1]
一些挂名基督徒恶名昭彰的行径,通常会成为批评者和质疑者发出恶意指控的燃料;而真基督徒的敬虔表现,最能够叫基督教的敌对者闭口不语。注释家罗伯·雷顿(Robert Leighton)曾写道:
基督徒的行为若是无可责备,他的仇敌就无处可伸出利齿攻击他,只能被迫啃噬自己恶毒的舌头。正如这种行为使敬虔人得以安稳,阻止愚妄人的谎言之口,它对愚妄人而言也令人痛苦,因为无法任意行恶,犹如兽类被戴上口套,恶意受到惩治。明智的基督徒不会对世人的误解或刻意错怪失去耐心,愤怒恼恨,乃会持定平静的心思、正直的生活轨道、无声的清白。这种表现就像岩石一般,会将狂风大浪化为浮沫,只剩声声呼啸。[2]
19世纪苏格兰传道人亚历山大·麦克拉伦(Alexander MacLaren)曾论道:“世人对于神的概念,大多来自那些自称属神的人。他们悉心研究基督徒,远多过研读圣经。对耶稣基督,他们只有耳闻;但对我们,他们却是亲眼目睹。”[3]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曾对所有想认真跟随他的人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这正是彼得在这段经文中劝勉读者达到的基本精神:要过着敬虔的生活,这是让福音具有吸引力和可信度的最有效根基。
这封书信的受信者需要一些推动力,让他们在紧张又艰苦的试炼逼迫中,能够持续福音的工作。彼得呼吁读者,当以公义生活的两个关键面来强化自己的见证:一是个人内在、私密的敬虔操练,一是外在、众人可见的个人敬虔举止。
(一)敬虔的内在操练(2:11)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
彼得一开始就称读者是亲爱的,这表示读者是神无可测度之爱的对象,因此他们有义务遵从这位爱他们的神。基于这个事实,彼得就有立场可以劝(parakaleō,恳求或鼓励,同罗12:1)他们,为神而活来回报神的爱。
彼得进一步称他的读者是客旅,是寄居的,他以这些称呼来提醒读者:你们并不是现今世界的成员。保罗曾写道:“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并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腓3:20)信徒身为属灵的客旅,必须弃绝今生的事物(约壹2:15-17;参可4:19;约12:25,15:19;罗12:2;西2:8、20;雅1:27;约壹5:4)。客旅(paroikous)的字面意思是“在房舍旁边”,指不住在家乡的异国人士。这个词很适合基督徒,因为基督徒并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体系,而是生活在世人旁边的一群。
彼得也用了寄居的(parepidēmous)这个词,意思与客旅类似,是指在某个国家旅行、或在当地短暂停留的访客。希伯来书作者提醒信徒说:“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13:14;参11:13-16)
既然基督徒不是世界的一员,就必须禁戒肉体的私欲(参罗8:5-9、12-13,13:14;加5:13、16-17)。即使重生使人有崭新的性情和圣洁的渴望,新生命的力量还是被限制在陈旧、尚未蒙赎的人性肉体中,导致灵魂和肉体不断争战。然而,信徒已不再是不义的奴仆,罪也不再是他们的主人了;现今,他们已经脱离罪的辖管和控制的力量。彼得在此吩咐读者要禁戒,就表示圣徒借着新生命和内住的圣灵,有能力克制私欲横流的肉体,即使身在被感官肉欲、淫乱和道德相对主义所宰制的后现代文化中。
肉体的私欲这个词并不单指性关系的不道德,而是包含人类罪性的所有邪恶。保罗曾警告加拉太的信徒:“情欲的事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奸淫、污秽、邪荡、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嫉妒、醉酒、荒宴等类。我从前告诉你们,现在又告诉你们,行这样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国。”(加5:19-21)等信徒见到基督时,尚未蒙赎的人性就会得到救赎(参罗8:23)。
彼得提到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以此强化他针对肉体的私欲的讨论。在希腊文中,这句话有一个关系代名词,指出这些私欲和渴望有一个特点,就是会与神放在每个信徒灵魂中的新心彼此争战。甚至保罗也发现自己处于每个基督徒所经历的激烈争战中:
我们原晓得律法是属乎灵的,但我是属乎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因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若我所做的,是我所不愿意的,我就应承律法是善的。既是这样,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做的。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愿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做的。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便有恶与我同在。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神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罗7:14-23;加5:17-18)
争战的意思很强烈,通常是指长期的军事行动,不只是彼此敌对,而是毫不留情、心怀恶意的攻势。既然是发生在灵魂里,这个争战就是一种内战;再加上肉体的私欲的概念,所呈现的画面就是:一群充满私欲的恐怖分子,进行内部搜寻和摧毁的任务,要征服信徒的灵魂。
所有罪人在回转归主之前,都活在肉体私欲的辖制之下:
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他叫你们活过来。那时,你们在其中行事为人,随从今世的风俗,顺服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弗2:1-3;参4:25-28,5:8-11;西3:5-11)
而当信徒得救之后,神就吩咐他们要禁绝肉体私欲的驱使: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唯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壹2:15-17;参林后6:16-7:1)
要禁戒肉体的私欲、击倒肉体的试探,关键就是要在圣灵的大能中行事(加5:16),并且进行敬虔的操练(林前9:27;林后7:1)。这场战争的胜负就在人的内心,正如雅各所说:
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1:13-15)
这也符合雅各在雅各书1:12的教导:“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
(二)敬虔的外在操行(2:12)
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神。
为了让传福音有果效,基督徒被改变的内在生命必须让外界看到,因此彼得吩咐读者,要让自己的品行(日常表现)维持住高标准。端正的希腊原文(kalēn)带有多种丰富的含义,通常是指“美丽的外在形式”,其他还有至少六个形容词可以表达这个词的意思:可爱的、美好的、迷人的、高尚的、好看的、高贵的。这个词表达出肉眼可见最令人喜爱的美好。外邦人(ethnos)是指“万族”或尚未得救的世人(参路2:32;罗2:14,15:9-12、16;林前5:1,12:2;加3:8;帖前4:5;约叁7节)。彼得的读者若想在外邦人中成为有效的见证,基本工作就是表现出无可指摘的行为。
在1世纪,作恶的(kakopoiōn)这个称呼使人想到异教人士针对基督徒所提出的许多指控:反叛罗马政府、吃人肉、乱伦、从事颠覆活动而威胁帝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反对奴隶制度、信仰不敬拜凯撒或罗马诸神的无神论(参徒16:18-21,19:19,24-27)。
在异教人士毁谤基督徒的事上,信徒应有相反的表现,证明那些不信之人是错的,且展现出福音的合法性(太5:16;多3:8)。在这种可信度的基础上,个人的见证就有影响力,而外人观察信徒与众不同的生活表现时,有些人就会相信神、得到救恩,而能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神。
鉴察的日子是旧约的观念(参士13:2-23;得1:6;撒上3:2-21;诗65:9,106:4;亚10:3),指神降临人世当中施行审判或赐福的时候。先知以赛亚在书中提到,神要临到世间施行审判:“到降罚的日子,有灾祸从远方临到,那时,你们怎样行呢?你们向谁逃奔求救呢?你们的荣耀存留何处呢?”(赛10:3;参23:17)另一方面,出埃及记3:2-10记载神降临世间,宣告以色列至终要得拯救出埃及,这要成为神百姓的福气。同样,耶利米预言神要降临,拯救犹太百姓离开巴比伦:“耶和华如此说:为巴比伦所定的七十年满了以后,我要眷顾你们,向你们成就我的恩言,使你们仍回此地。”(耶29:10;参27:22)旧约圣经中还有其他的例子,记载神降临世间施行审判或赐福。
在新约圣经中,鉴察多指赐福与救赎。施洗约翰刚出生时,他的父亲撒迦利亚就预言:“主——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因他眷顾他的百姓,为他们施行救赎。”(路1:68;参78节,7:16)此外,论到耶路撒冷城将在公元70年被毁灭,耶稣这样说:“并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路19:44)犹太人拒绝基督施行拯救的鉴察,所以拯救就转而成为审判的鉴察了(参太11:20-24,21:37-43;罗11:17、20;帖前2:14-16)。
神的救赎就包含在彼得所说的鉴察的日子中。彼得用这个词来说明,世人观察到信徒生活中的美德与好行为,有些人会因而领受救恩,当神将救恩带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可以归荣耀给神。
20世纪有一个激励人心的实例,说明敬虔生活如何促使原本未信主的人得到救恩。这个实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点在菲律宾的日本战俘营。来自美国的宣教士柯聆真夫妇(Herb and Ruth Clingen)与他们的幼子被日本人囚禁了三年,柯聆真在日记中写下这些日本军如何折磨、残杀、饿死战俘营中的囚犯。众囚犯特别讨厌又害怕战俘营指挥官小西(Konishi),柯聆真提到在战争将近结束时,小西指挥官强迫他们和其他囚犯执行一个特别残忍可怕的计划:
小西指挥官找到一种更有创意的方式来虐待我们,他增加食物的分量,但给我们的是谷子——尚未去壳的稻谷。稻谷带着尖如刀锋的外壳,吃进腹中会造成胃肠出血,几个小时就会致人于死。我们没有工具可去除稻壳,若用双手做这项工作——拿沉重的棍棒用力捣碎或搅拌,所耗费的热量,则超过稻米可以提供的热量。对所有囚犯而言,这就是死刑。[4]
不过,在1945年2月,联军解放了这个战俘营,神的眷顾拯救了柯聆真一家和其他战俘,小西指挥官因而无法射杀所有囚犯。多年之后,柯聆真一家获悉,“小西被人发现在马尼拉的一个高尔夫球场担任场地管理员,他因战争期间的罪行而受审并判处绞刑,在处决之前,他表明自己已归信基督教。他说,过去曾经逼迫基督教宣教士,他们的见证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Song of Deliverance,” 13)有果效的福音工作,就来自正直生活的力量。
[1] Therefore, Stand (Grand Rapids: Baker, 1945), 1.
[2] Commentary on First Peter (reprint; Grand Rapids: Kregel, 1972), 1195.
[3] First and Second Peter and First John (New York: Eaton and Maines, 1910), 105.
[4] Herb and Ruth Clingen, “Song of Deliverance,” Masterpiece magazine (Spring 1989), 12;强调字体为作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