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经工具( https://yanjingtool.com/b/web/)旨在为牧者和研经者提供免费的中文研经资源,包括多种圣经版本、词典、汇编、地图以及注释系列等。


 

《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以弗所书》选自“华人基督徒培训供应中心”(Chinese Christian Training Resources Center,简称“华训”)出版的《麦克阿瑟新约注释——以弗所书》(The 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Ephesians)。

在此特别感谢张西平牧师提供繁体中文译文。


经研经工具团队修订后,这套注释制作成了简体中文版,并已在研经工具上线。

供用户免费使用。请您注册研经工具的账号,选择以弗所书,并标签选择“讲道”,即可阅读该注释的大纲、导论和注释。

研经工具( https://yanjingtool.com/b/web/)

 

  

十、谦卑行事为人4:1-6

 

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组织之后,他有义务按照该组织的标准来生活和行动,他接受该组织的目标、任务和标准为自己的目标、任务和标准。一个公民有义务遵守国家的法律;一名雇员有义务按照公司的规定、标准和目标来工作;一个社区服务俱乐部的成员有义务推动该社团的目标,并遵守它的规定。当一个人加入一支运动队时,他有义务按照教练的指点,并遵守该体育项目的规则。没有这些责任和义务的约束,人类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

 

我们天生就希望被人接纳,希望有所归属。许多人几至于不惜任何代价去争取够格加入某个兄弟会、社交团体、运动队或其他组织,许多人也会努力使自己不被某个群体抛弃。那生来就瞎眼的人的父母不敢告诉犹太领袖是耶稣治愈了他们的儿子,因为他们害怕被赶出会堂(约9:22)。虽然他们眼见自己的儿子因着神迹天生的瞎眼得以医治,但他们不愿将这一神迹的荣耀归给耶稣,因为他们害怕被孤立。出于同样的原因,“官长中却有好些信他的,只因法利赛人的缘故,就不承认,恐怕被赶出会堂。这是因他们爱人的荣耀过于爱神的荣耀”(约12:42-43)。

 

然而,有时在教会中,人们对标准的持守和对被孤立的担心却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太多基督徒乐意拥有福音所带来的属灵保障、福气和应许,却太缺乏责任感去遵从福音的标准,服从福音的命令。

 

在以弗所书前三章中,保罗阐明了信徒的地位,以及信徒作为神儿女所拥有的一切福气、荣耀和特权。在接下来的三章中,保罗给出随神儿女身份而来的义务和要求,使信徒能够按照天父的旨意、为着天父的荣耀活出救恩来。前三章论述了关于信徒在基督里的身份的真理,后三章则呼召信徒做出实际的回应。

 

当我们接受基督为救主的时候,我们成为他国度的国民,并成为他家中的一员。在领受这些福气和特权的同时,我们也领受了相应的义务。神期待我们的行为能有我们在耶稣基督里所成为的新人的样式。神期待他的标准成为我们的标准,他的目标成为我们的目标,他的意愿成为我们意愿,他的性情成为我们的性情。基督徒的生命只不过是使自己名符其实的过程。

 

神期待教会,即基督的身体内部的效法。不是有关外在规条的强制性,律法性的效法,而是内心甘心乐意地效法我们天父的圣洁、慈爱和旨意。神期待他的儿女敬重他为父。保罗劝勉腓立比信徒说:“只要你们行事为人与基督的福音相称,叫我或来见你们,或不在你们那里,可以听见你们的景况,知道你们同有一个心志,站立得稳,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腓1:27

 

以弗所书4:1中的既然一词标志着从有关地位的真理转折到实践性的真理,从教义转折到责任,从原则转折到实际运用。在罗马书中,保罗也有类似的转折。在以第11章的教义打下基础后,保罗用书信余下的章节劝勉基督徒活出与教义相称的生命——将他们的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在加拉太书中,保罗先用前面四章解释基督徒的自由,然后用最后两章劝勉基督徒照着生活。这种分述方法见诸于保罗的许多书信中(又见腓2:1-2;西3:5;帖前4:1)。正确的运用必须总是基于正确的原则。我们若不明白基督所赐生命的真意,就不可能有基督徒的生活方式。

 

正确的教义是正确的生活所必需的。我们若不明白圣经教义,就不可能活出忠心的基督徒生命。教义的意思就是教导。若不认识神,不明白神要自己怎样生活,即使是最真诚的信徒也不可能活得蒙神喜悦。将圣经神学抛之脑后就是放弃健全的基督徒生命。

 

新的事工项目、建筑、组织、教育方法或其他任何外在因素不能带来教会的复兴。教会的复兴首先是借着心意的更新变化而来。在这封信后面,保罗祈求以弗所信徒“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4:23-24)。只有当神的子民在灵里明白了神真理的公义和圣洁时,他们才会复兴。在这封信一开始,保罗祷告“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他”(弗1:17)。彼得告诉我们,在恩典中成长是与“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后3:18)联系在一起的。保罗不但传扬基督,他也“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1:28)。在保罗对提摩太所说的那段著名的话中,保罗宣告道:“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6-17)人若不明白神的话语,就不可能行善事。

 

在以弗所书4:1-6,保罗呼吁信徒行事为人与他们在耶稣基督里的崇高地位相称。保罗从它的呼召、特征和成因三方面描述信徒的行事为人。

 

(一)行事为人与主恩相称的呼召4:1

 

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在发出呼吁之前,保罗再一次把自己称作为主被囚的(见弗3:1)。他借此温柔地提醒他的读者,他知道基督徒行事为人要与主恩相称是会付上代价的,而他自己已经因为顺服主付上了很大的代价。保罗不会让信徒走一条他自己未曾走过的路,他也不会让信徒付上他自己不愿付上的代价。在人看来,保罗现在所处的外在环境是非常糟糕的,但保罗希望他的读者明白,这并没有改变他对的委身,也没有改变他对的信心。

 

使徒保罗不是在寻求同情,也不是在借着他在罗马被囚使以弗所信徒因内疚而依从他的请求。保罗是在又一次提醒他们自己对基督的全然顺服——不管他是否在监牢里,他都是为主被囚的。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被主所囚,从那时起,他从未寻求脱离这神圣的囚禁。

 

保罗看事情总是能够洞察这件事对基督有什么影响。他看凡事的角度首先是纵向的,然后才是横向的。他的目的是基督的目的,他的标准是基督的标准,他的目标是基督的目标,他的异象是基督的异象,他的全方位都是基督的。保罗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的一切无不与他的主有关。保罗是名符其实的主耶稣基督的囚犯。

 

我们中大多数人会承认,我们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以致在许多事情上,我们会首先——有时仅仅——从与自己有关的角度去思考。但是,一个有基督话语丰丰富富藏在心里,一个内心充满神的真理和智慧的人,会问:“神会怎么看这件事?这件事会如何影响人们对神的看法?神想要我如何面对这一问题或祝福?我如何能在这件事上最大限度地蒙他喜悦并荣耀他?”他会力图通过神的眼光看待一切事情。这一态度正是属灵成熟的基础和标志。像大卫一样,成熟的基督徒能够说:“我将耶和华常摆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边,我便不至摇动。”(诗16:8

 

保罗理直气壮地呼吁别人去做他知道是正确的事情。他说,我……劝你们Parakaleō)的意思是唤人到自己身边,意在施助或得助。这一词语包含强烈的情感和强烈的渴望。在此处的上下文中,它不只是一个请求,而是一个恳求、呼求或乞求。保罗给以弗所信徒的并不是建议,而是神的标准。若离了这些标准,信徒就不能活出与神儿女身份相称的生命。保罗从不本着“要不要随你”的心态去劝勉。在那些托付给他牧养的人在行事为人上与蒙召的恩相称之前,保罗不会安歇。

 

保罗恳求亚基帕王听自己的见证(徒26:3),他强烈地劝哥林多信徒向一位已经悔改的弟兄重表他们的爱心(林后2:8),他恳求加拉太信徒像自己一样在福音的自由上站立得住(加4:12)。保罗是出于对他人炽烈的爱心而恳求,无论他们是否已经得救。提到尚未得救的犹太同胞,保罗写道:“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罗9:1-3

 

若有牧师像保罗服侍众人那样在信心上规劝信徒,他们不应为此而恼恨他。对待服侍心不在焉、漠不关心的牧师不配得他的职分。充满爱心地关怀他人的属灵状况是要付上代价的,而若没有神的力量,它也会令人灰心沮丧。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针对牧师进行的调查显示出牧师普遍存在挫败感甚至抑郁感——一位作家形容它为作战疲劳。被采访者中相当高比例的人说,他们事工中最令人沮丧的就是感到事情永远做不完,总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又眼见自己的“成功”多流于肤浅而短暂。他们说,自己似乎总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预备本该精心准备的讲章、去拜访和辅导每一个需要自己的人、参加所有会议,或者完成会众及自己期望能够完成的许多其他事情。事情永远做不完,而且心思投入得越多,要做的事情就越多。保罗自己就是做牧师工作的,还是一位使徒和传道者,他对加拉太信徒说:“我小子啊,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加4:19)保罗热切期望自己所服侍的人能够在属灵上成长、成熟,为此他不断忍受生产之苦。

 

不仅仅是牧师,每位信徒都应充满爱心地关怀他人,请求、恳求、哀求、乞求他们以顺服回应福音。他们应该像保罗一样,热心地自己的信众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完全成为神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式。

 

行事为人在新约中频繁使用,指的是日常行为或每日生活,它也是以弗所书最后三章的主题。在第4章前16节,保罗强调了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合一性,而在余下的章节,保罗强调了它的独特性。在第5章和第6章,保罗强调了基督徒行事为人的道德纯洁、智慧、圣灵之工、家庭共性及属灵争战。

 

Axios相称)一词的基本意思是使天平平衡——天平一侧的东西应该与另一侧等重。其引申含义可用指任何当与其他东西相称之物。一个人得到相称的工资是指他一天所做的工与他一天得到的报酬相符。一个信徒的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是指他的每日生活与他身为神儿女的崇高地位和与耶稣基督同为后嗣的身份相符,他的实际生活与他的属灵地位相符。

 

信徒所领受的呼召是神主权的、拯救的呼召(参见帖前2:12)。耶稣说:“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约6:44;参见约6:45)在另一个场合,耶稣说:“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12:32)保罗告诉我们,那些神“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罗8:30)。正如使徒保罗在这封信的开头提到的,“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弗1:4)。若不接受耶稣基督为自己的救主,没有人能够得救。但是,若不是已经被父和子拣选,没有人会选择基督。耶稣对门徒解释道:“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约15:16

 

保罗多次谈到信徒的呼召klēsis)。此处,呼召指的是神主权的、有效的救赎之召。(罗11:29;林前1:26;弗1:184:14;腓3:14;帖后1:11;提后1:9;参见来3:1;彼后1:10

 

若神没有呼召我们,没有拣选我们,我们选择神就无效。事实上,如果神没有呼召人归向他,没有人会想要到他面前,因为人生来——每一个人生来——都是与神为敌的(罗8:7)。福音奇妙无比的真理就是神不仅差他的儿子来赐下救赎之路(罗5:8),而且差他的儿子来寻找失落的人以拯救他们(路19:10)。神不满足于仅仅提供救恩,他还呼召得救的选民归向他。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呼召是至高的呼召,是“天召”(来3:1),是“圣召”(提后1:9)。这就是为什么忠心的、回应神的基督徒会笃定心意“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14)。

 

(二)行事为人与主恩相称的特征4:2-3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此处,保罗给出了敬虔的基督徒生活的五要素,也是基督徒行事为人与主恩相称所表现出来的五种态度。

 

1. 谦虚
 

谦虚是这些特征的基础。这些特征循序渐进,真正操练其中一项品格,会引向后一项品格的操练。

 

Tapeinophrosunē谦虚)是一个复合词,字面意思是谦卑地思想或作判断,因而心意谦卑。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察觉“罗马语和希腊语中都没有一个表示谦虚的词”。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说,这一概念如此陌生、如此格格不入,以致他们根本没有一个描述这一概念的词。显然,这个希腊词语是基督徒创造的,且很有可能就是保罗自己所造,用以描述一个没有现成词相应的品格。对骄傲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来说,他们用来形容不光彩、胆怯及其他类似品格的词语已经足以描述那些不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得的“不正常的”人。在基督教早期的几个世纪,当异教作家借用Tapeinophrosunē一词时,他们总是用以表达贬义,且常用以描述基督徒——因为对他们来说,谦虚是一种可怜的弱点。

 

谦虚是基督徒最基本的美德。若不谦虚,我们甚至根本无法得神喜悦,正如我们的主若不是心甘情愿地“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7-8),就不可能得父的喜悦一样。

 

然而,谦虚却极其难以琢磨,因为人若过分关注谦虚,它反而会适得其反,变成骄傲。谦虚是一项需努力追求却从不自称拥有的美德,因为人一旦称自己是谦虚的,就不再是谦虚的了。只有耶稣基督,完全顺服的圣子,才有资格称自己是谦卑的。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太11:29)。耶稣以神儿子的身份来到世上,却生在马厩,长在农家,除了身上的衣服外一无所有,死后葬在借来的坟墓中。耶稣本可以随时行使自己作为神的权利、特权和荣耀,但他心存顺服和谦卑,拒绝这样做,因为那会违背天父的旨意。如果荣耀的主在地上尚且行事为人心存谦卑,那么,他那不完全的跟随者岂不更应如此行吗?“人若说他住在主里面,就该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约壹2:6)。

 

虽然谦虚是基督徒品格的核心,它却是与属世之道最格格不入的美德。世界高举的是骄傲,而不是谦虚。纵观历史,堕落的人性因为被这世界的王撒但所统治,一向贬抑谦虚而推崇骄傲。在很大程度上,谦虚被看成是弱点和无能,是理应被轻视的不光彩之事。人们毫无愧色地自称为自己的工作、儿女、成就等等感到骄傲。社会热衷于认可、称赞那些成就显赫的人。卖弄、自夸、炫耀和自高是这个世界的营生。

 

不幸的是,教会常常反映出这种属世的观点和模式,以奖品、奖杯和抛头露面等肤浅的诱惑设立许多事工项目和组织。我们似乎已经能够心安理得地鼓励那些挂福音之名“可接受的”夸口。但这种作法与我们所要宣扬的福音完全背道而驰,因为福音最显著的特点是谦虚,不是骄傲或自大。神的工作不能用属世的手段来完成。神的呼召是谦虚,他的工作只能借着谦虚完成。

 

起初的第一个罪就是骄傲。从某种程度上说,随后所有的罪都或多或少是骄傲的延伸。骄傲令天使路西弗将自己高抬于他的创造者和主之上。由于那明亮的“早晨之星”不住地说“我要,我要,我要”,悖逆神的旨意,所以他被赶出了天堂(赛14:12-23)。由于他说“我是神”,神就“从神的山驱逐”他(结28:11-19)。亚当和夏娃的原罪正是骄傲,他们倚靠自己的聪明胜过信靠神(创3:6-7)。箴言的作者警告说:“骄傲来,羞耻也来”(箴11:2);“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恶人发达,眼高心傲,这乃是罪”(箴21:4)。

 

以赛亚警告说:“眼目高傲的必降为卑,性情狂傲的都必屈膝,惟独耶和华被尊崇。”(赛2:11;参见3:16-26)。神向巴比伦宣告说:“你这狂傲的啊,我与你反对,因为我追讨你的日子已经来到。狂傲的必绊跌仆倒,无人扶起。”(耶50:31-32)旧约的最后一章开始道:“那日临近,势如烧着的火炉,凡狂傲的和行恶的必如碎秸,在那日必被烧尽,根本枝条一无存留”(玛4:1)。登山宝训以“虚心的人有福了”开始(太5:3)。雅各明确地对我们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4:6;参见诗138:6)。

 

骄傲是来自撒但的最大试探,因为骄傲正是撒但邪恶本性的核心。因此,撒但永远不会完全让基督徒脱离骄傲的试探。我们会一直与骄傲争战,直到主接我们与他同在。我们对付骄傲的唯一的保护,我们唯一的谦虚之源,就是对神正确的认识。骄傲是与神竞争之罪,谦虚则是顺服于神至高荣耀的美德。

 

骄傲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我们可能会受试探,为我们的能力、财产、所受的教育、社会地位、外貌、权力甚至我们的圣经知识和属灵造就骄傲。但在圣经中,神不断呼召他的百姓要谦虚:“尊荣以前,必有谦卑”(箴15:33),“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就得富有、尊荣、生命为赏赐”(箴22:4),“要别人夸奖你,不可用口自夸;等外人称赞你,不可用嘴自称”(箴27:2)。

 

谦虚是所有属灵福气的组成部分。就像一切罪都可归根于骄傲一样,一切美德都可归根于谦虚。谦虚使我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因为谦虚是在神的所是面前显明我们的光景。正如在一切人际关系冲突和我们与神交通的障碍背后一定有骄傲作祟,同样,谦虚也隐藏在一切和谐的人际关系、属灵的成功以及与神喜乐交通的每一刻背后。

 

在西印度群岛的蓄奴时代,一群莫拉维亚基督徒发现向奴隶做见证难如登天,因为他们几乎与统治阶级完全隔绝——统治阶级中许多人甚至认为和奴隶说句话都是屈尊的事情。然而,两位年轻的宣教士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向这些受压迫的人传福音。为了成就神的呼召,他们加入了奴隶的行列。他们与奴隶一起工作,生活,与他们一同担当过重的劳动,鞭打和虐待,彻底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毫不奇怪地,这两位宣教士很快就赢得了这些奴隶的心,他们中的许多人接受了神,因为这位神居然能感动人如此无私地爱他们。

 

若不谦虚,若不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罪人、只配得神公义的审判,人甚至不可能成为基督徒。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太18:3-4)施洗约翰在他作为先知声名鼎盛之时,这样论到耶稣:“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太3:11),“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马大想当然地为耶稣忙碌许多事情,而在三处不同场合中,我们却看到马利亚只是谦卑地坐在耶稣的脚边。在四部福音书中,四位作者都隐藏自己,而将注意力集中到耶稣身上。他们本可轻而易举地将对自己有利的记载巧妙地收入书中,然而马太自认是一个受人鄙视的税吏,而其他福音书的作者并没有提及他的身份。另一方面,马太却并没有提及他为了让自己的税吏朋友见到耶稣而安排的筵席。由于马太的谦卑,这一事件由路加记录下来。

 

马可很可能是在彼得的指导下写作的。也许正是因为受到使徒彼得的影响,马可没有记载耶稣事工中发生在彼得身上的两件最奇妙的事情——彼得在水面行走及他认耶稣为基督——永生神的儿子。约翰从未提到自己的名字,而只是称自己为“耶稣所爱的门徒”。

 

托马斯·格思里(Thomas Guthrie)曾写过一段非常美的文字,收录在一部古老的语录中:

 

 

 

最雄伟的建筑、最高大的城堡、最巍峨的尖塔都矗立在深深的地基之上。杰出的才干、卓越的恩赐与深沉的谦卑珠联璧合才安全,否则将成为危险之物。一个伟人必须是一个良善的人。看看大船吧,一艘驶入大海的庞然大物,桅杆高耸,风帆涨满。大船如何能在波浪中保持平稳,在翻腾的水面上直立前行,就像它里面有着内在自我调节的生命……她为何不会倒向一侧,被卷进深渊?因为在看不见的水面以下,一个巨大负重的舱体使她保持平衡,把握水势,让她在充满张力的帆布下,在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怀抱中平稳航行。为了保守圣徒的正直,使他们站立安稳,不至跌倒,对那些被赐予超凡天赋的人,神会赐平衡与负重之物,与其天赋相称——那就是忠心守望的谦卑。

 

 

 

谦虚始于自知之明,即克莱尔沃的伯纳德(Bernard of Clairvaux)所说的:“让人借此认识自己不配的美德。”谦卑始于对自我诚实的、朴素的、不加修饰的认识。诚实的人在自己身上首先看到的就是罪,因此,真正谦虚的人最确定无疑的标志之一,就是每日认罪。“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1:8-9)。保罗说:“因为我们不敢将自己和那自荐的人同列相比。他们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较自己,乃是不通达的”(林后10:12)。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我们自己,不仅是不属灵的,而且是不明智的。我们都会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优点而尽量贬抑他人的优点。谦虚摘下我们的有色眼镜,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真实光景。保罗说:“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什么事,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神。”(林后3:5

 

其次,谦虚涉及对基督的认识。基督是判别公义和是否得神喜悦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目标正是要“照主所行的去行”(约壹2:6),而耶稣基督的行事为人是完全的。神只对耶稣说过:“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太3:17

 

第三,谦虚涉及对神的认识。在福音书中研读耶稣的生平,我们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子耶稣是完全的——他完全的谦卑、他对天父完全的顺服,他完全的爱、怜悯和智慧。然而,在耶稣完全的人性之上,我们也看到耶稣完全的神性——他无限的能力、他知道每个人的心思意念,他拥有医病、赶鬼甚至是赦罪的权柄。我们看耶稣如同以赛亚看见耶和华神“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一样;我们想与撒拉弗一起高喊:“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与先知以赛亚一同说:“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又因我眼见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赛6:135

 

当保罗透过自知之明查看自己时,他看到了罪人中的罪魁(提1:15)。当彼得透过基督查看自己时,他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5:8当约伯透过神查看自己时,他说:“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懊悔。”(伯42:6

 

我们事业上的成功、名气、教育、财富、个性、善行,以及我们的一切其他所是和所有,在神面前都不名一文。我们越是仰赖这些东西,以它们为荣耀,它们就越成为我们与神交通的障碍。每个人来到神面前都毫无可夸口之处,唯有罪债累累。但当他像那痛悔的税吏那样来到神面前,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时,神会乐意地、满有慈爱地接纳他。“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18:13-14

 

2. 温柔
 

谦虚一定会带来温柔或温和。温和是真谦虚最确定无疑的标志之一。若没有谦虚,或有骄傲,你就不可能拥有温和的品质。因为骄傲与谦虚势不两立,所以骄傲与温和或温柔也不能并存。

 

许多字典以“羞怯”或“缺乏勇气和精神”之类的词来定义温和,但这与它在圣经中的含义相去甚远。Praotēs(此处翻译为温柔)指的是心底柔和与自制,与斤斤计较,报复之心相反。耶稣在八福的第三福中使用了这个词的形容词形式(“温柔的人有福了”,太5:5),也用它描述自己的品格(“我心里柔和”,太11:29)。温柔是圣灵的果子之一(加5:23),也应该是神每个儿女的特征(西3:12;参见腓4:5)。

 

Praotēs的意思与软弱、羞怯、冷漠或怯懦无关。它被用以形容被驯服的野生动物,特别指已被制服,经过训练的马。这样的动物仍拥有自己的力量和精神,但它的意志是在自己主人的控制之下。被驯服的狮子仍然强大,但它的能力是在驯兽师的控制之下。驯服的马能跑得同样快,但它只有在主人告诉它何时跑、往何处跑时才跑。

 

温和是有节制的能力。圣经中的温和或温柔是指在神掌管之下的能力。一个温和的人通常是安静的、柔和的、举止温文的,他永远不会怀报复之心、不会自高自大或斤斤计较,自我保护。当兵丁们来到客西马尼园逮捕耶稣的时候,彼得拔出自己的刀来保护他的主,耶稣说:“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太26:53)即使在肉身之中,耶稣仍能得到神无限的能力,随时用来保护自己。但耶稣一次都没有选择那样做。除了顺服父神的旨意,耶稣拒绝为任何事情动用神的资源,这正是温和的极致写照——有节制的能力。

 

大卫也显示岀这样的温和:在隐基底附近的山洞里,尽管从人的角度看,大卫有易如反掌的好时机和相当正当的理由,但他却不愿杀害扫罗王(撒上24:1-7)。在大卫作王后,他再次显示岀他温和的节制:他拒绝报复以恶毒嘲讽、咒骂和石头对付自己的示每(撒下16:5-14)。

 

摩西被描述为“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民12:3)。但是,他毫不惧怕地奉神的名对抗法老(参见出5-12章),义愤填膺地斥责以色列人的悖逆和拜偶像(出32:19-29),甚至大胆地要求神赦免以色列众人的罪(出32:11-1330-32)。但是,摩西的信心不在于自己,而在于神的属性和应许。神初次呼召摩西的时候,他答道:“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从你对仆人说话以后,也是这样,我本是拙口笨舌的。”(出4:10)在摩西一生服侍神的过程中,他有神的杖提醒自己,神呼召他去完成的大事,只有靠着神自己的能力才能成就。自己无足轻重,神却举足轻重,这就是摩西温和的标志。正如钟马田(Martyn Lloyd–Jones)的体会:“温和的意思就是你已经完全放下了自己。”

 

然而,当神的话语或名被谤渎的时候,一个温和的人也会有义怒和行动,就如耶稣看到天父的家竟被当作贼窝时大发义怒、强行赶出那些冒犯之人一样(太21:13)。如保罗稍后在这封信中所肯定的:人生气不一定都是犯罪(弗4:26)。就像主自己一样,温和的人可以骂不还口(彼前2:23)。温和的人生气,是因为谤渎神或对他人有害之事,而不是因为自己被冒犯。且他的愤怒是有节制,有分寸的,不是那种殃及池鱼的鲁莽而野蛮的情绪发泄。

 

真正温柔的标志之一就是自制。一遇到麻烦或不便就动怒的人对温和或温柔一无所知。“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箴16:32)。前面已经提过,温和的另外两个标志就是当神的名或工作被谤渎时发出义怒,而当自己受到伤害或被批评时却能够不生气。

 

温和的人心甘情愿地回应神的话语,无论那话语的要求或后果是什么,他都谦卑地领受“那所栽种的道”(雅1:21)。他也是使人和睦的人,乐于原谅并帮助挽回一位犯罪的弟兄(加6:1)。最后,按照神的标准真正称得上温和或温柔的人对未得救之人有正确的态度。他不会带着一种优越感轻视他们,却会渴望他们能够得救,因为他知道自己也曾经失丧——倘若不是因为神的恩典,自己现在仍是失丧的。“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不但是基督徒妇女,所有信徒都应该“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彼前3:4)。

 

3. 忍耐
 

基督徒行事为人与主恩相称的第三种态度是忍耐,这是谦虚与温柔的产物。Makrothurmia忍耐)的字面意思是耐心,有时被翻译作坚忍。忍耐的人忍受恶劣的环境,从不向它屈服。

 

亚伯拉罕领受了神的应许,却不得不等待了许多年才看到那应许的成就。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这样,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来6:15)神应许亚伯拉罕的后裔要成为一个大国(创12:2),然而,直到将近一百岁的时候,亚伯拉罕仍没有得到应许之子以撒。亚伯拉罕却“仰望神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罗4:20

 

神叫挪亚在旷野中建一艘船,那里远离任何水域,并且之前地上从未下过雨。在长达一百二十年的时间里,挪亚一边造船,一边向自己的邻舍宣讲那将要来临的神的审判。

 

在希伯来书旧约信心伟人谱中,摩西的忍耐被提到两次。摩西“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来11:25-27)。

 

雅各说:“弟兄们,你们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当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雅5:10)神呼召先知耶利米的时候,告诉耶利米,没有人会相信他的信息,他还会被人恨恶、诽谤、逼迫(耶1:5-19)。然而,耶利米却忠心而忍耐地服侍神,直到生命的结束。同样,神呼召以赛亚的时候,他告诉以赛亚,以色列国不会听从他,也不会从他们的罪中回转(赛6:9-12)。但是,就像耶利米一样,以赛亚也存着忍耐忠心地传道服侍。

 

为了忍耐地服侍自己的主,保罗甘愿忍受任何困难、痛苦、嘲笑或逼迫。当先知亚迦布预言使徒保罗会被捕并被监禁时,保罗问恺撒利亚的基督徒:“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徒21:13

 

H·M·斯坦利(H. M. Stanley)于1871年前往非洲寻找、采访大卫·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他与这位宣教士同处了几个月,仔细观察利文斯通和他的工作。利文斯通从没有向斯坦利谈起属灵的事情,但他对非洲人民的充满怜悯和忍耐的爱让斯坦利无法理解。斯坦利不明白这位宣教士怎么能对这些落后的异教信徒怀有如此爱心和忍耐,在他们中间服侍如此之久。利文斯通可以说是耗尽自己,不知疲倦地服侍这些人,而若非因基督的缘故,他没有任何理由去爱他们。斯坦利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当我看到他那永不疲倦的忍耐和那永不削弱的热心,看到那些蒙圣灵光照的非洲之子时,我成了一名和他站在一起的基督徒,尽管他从未劝过我一个字。”

 

亚里士多德说,希腊人最伟大的美德就是绝不容忍任何污辱,并时刻准备还击。但这不是神对他子民的要求。一个忍耐的圣徒接受他人对自己做的任何事情。他“向众人忍耐”(帖前5:14),甚至是那些挑战他忍耐底限的人。他忍耐那些毁谤他、质疑他服侍神的动机的人。

 

忍耐的圣徒接受神对每件事情的安排,不质疑,不埋怨。当他的呼召似乎不如别人的那么显要,或主差遣他到一个危险而困难的地方时,他不发怨言。他记得,圣子离开他那充满爱、圣洁和荣耀的天家来到世上,被人憎恨、拒绝、唾弃,被钉十字架,却从未以恶报恶,或埋怨自己的天父。

 

4. 宽容的爱心
 

基督徒行事为人与主恩相称的第四项特征是用爱心互相宽容。彼得告诉我们,这样的“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这就像将一条毯子盖在他人的罪上面,不是为了开脱他们,或者为他们找借口,而是使他们的罪不至于被不必要的人知道。“恨,能挑启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10:12)。宽容的爱心虽受到他人的伤害,却依然继续爱他们。

 

宽容的爱心只能是agapē爱,因为只有agapē爱才会无条件地不断给予。Erōs爱实质上是自爱,因为它关爱他人只是因为能够从他们那里有所得。它是那种只取不给的爱。Philia爱主要是互惠之爱,是有所得时才会付出的爱。但agapē爱是无条件、无私的爱,是无论有无回报都甘愿给予的爱。它是不可战胜的仁爱之心和良善之心——是那种爱仇敌、为逼迫自己的人祷告的爱(太5:43-44)。这就是为什么保罗此处所说的宽容只能以agapē表达。

 

5. 合一
 

谦虚、温柔、忍耐和宽容的最终结果是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Spoudazō竭力)的基本意思是抓紧,由此引申出热心和勤奋的意思。一位释经学家称它作“必需为之完全奉献的圣洁热心”。保罗教导提摩太时使用了这个词语:“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参见多3:12-13)。

 

用和平彼此联络,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应该是每一位信徒不断竭力关注的事情。保罗不是指诸如许多宗派和教会大同运动所推崇的组织上的合一,而是指圣灵所赐的内在的、普世的合一,是每一位真正的信徒都与其他真信徒相联结的合一。正如保罗指明的,这是合一的灵在每位信徒的生命中运行。它并非来自外面,而是来自内心,借着谦虚、温柔、忍耐和宽容的爱心等内在品格显明出来。

 

属灵的合一不是、也不可能是由教会创造出来的。它已经由圣灵创造出来。“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腊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12:1320;参见罗8:9)。就在被出卖和被捕之前,耶稣在客房里正是为这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恒切地祷告。“圣父啊,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一样……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来。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来,也知道你爱他们如同爱我一样。”(约17:1121-23

 

教会的责任,是借着每个信徒的生命,通过忠心地行事为人与神呼召的恩相称(弗4:1),从而保守合而为一的心,透过基督里的合一向世界显明基督(参见罗15:1-6;林前1:10-133:1-3;腓1:27)。世界总是在寻求合一,却从未达成过合一。所有的法律、会议、条约、协定和协议都未能带来合一或和平。有人总结说,纵观有记载的历史,所有协议都被打破过。恶人没有、也不可能有和平(赛48:22)。只要自我仍位居中心,只要我们的感觉、声望和权利仍是我们的首要关注,就永不会有合一。

 

保守合一需要以和平彼此联络,这是属灵的纽带,环绕神的圣民并将他们联结在一起。在腓立比书中,保罗形容这联络为“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腓2:2)。在这联络和平的纽带背后的乃是爱心,即歌罗西书3:14称为“联络全德的”。

 

谦虚生温柔,温柔生忍耐,忍耐生宽容的爱心,所有这四项品格用和平彼此联络,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这些美德以及它们所显明出来的属灵的合一很可能是教会所能具有的最有力的见证,因为它们与这世界的态度和纷争有天壤之别。若信徒们能真正谦虚、温和、忍耐、在爱心中宽容,并在圣灵中显示出和睦的合一,他们就能为人打开福音之门。这是不管再如何精心安排、实施的事工项目或方法都无法比拟的。

 

(三)行事为人与主恩相称的原因4:4-6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与救恩、教会及神的国度有关的一切都是基于合一的理念,这从保罗在这三节经文中使用的七个就可以看出。外在合一的原因和基础是内在合一。实际的合一是基于属灵上的合一。为了强调属灵的合一,保罗陈述了合一的特点,这些特点与我们的教义和生命密切相关。

 

保罗并没有详述合一的具体领域,而只是将它们列举出来:身体、圣灵、主、指望、信、洗、父神。保罗强调的是这些领域以及神本性、计划和工作的其他所有方面的合一,这合一乃是我们立志于合一生活的基础。很明显,第4节的中心是圣灵,第5节的中心是子,第6节的中心是父。

 

1. 在灵里合一4:4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

 

信徒只有一个身体,就是由所有已经相信或将会相信基督为救主和生命之主的信徒所组成的教会。教会没有按宗派、地理位置、种族或民族区分的身体,也没有按外邦人、犹太人、男人、女人、奴隶、自由人区分的身体;只有基督的身体,而这身体的合一乃是以弗所书的核心。

 

显然,圣灵只有一个,就是神的圣灵,是每一位信徒所拥有的,因此,也是使身体合一的内在动力。每位信徒都是圣灵的殿(林前3:16-17),“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2:21-22)。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之民被赎,使他的荣耀得着称赞”(弗1:14)。圣灵如同神圣的订婚戒指(凭据),保证每一位信徒都能赴羔羊的婚筵(启19:9)。

 

如果所有基督徒行事为人都顺服圣灵并依靠圣灵的能力,那么,先是我们的教义,而后是我们的关系,都会得到洁净与合一;那已经存在的属灵的合一将会在神子民彼此完全的和睦之中真实地显明出来。

 

信徒也在他们蒙召同一个指望中合一。我们蒙召得救,归根结底是要得基督样式的永远的完全和荣耀。在基督里我们有不同的恩赐、不同的事工和不同的服侍工场,但呼只有一个,就是“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弗1:4)及“效法他儿子的模样”(罗8:29)。当我们看到荣耀的基督(约壹3:2)时,这些都会成为现实。圣灵将我们放在同一个身体里,并保证我们拥有将来的荣耀。

 

2. 在子里合一4:5
 

一主,一信,一洗。

 

同样显然的是,只有一位主,就是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保罗告诉加拉太信徒,“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加1:8)。“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罗10:12)。

 

所以只能有一信。保罗此处所指的并非一个人借以得救的信心的行为,也不是那带来健全生活的不断的信靠,而是新约所启示的教义主体。真正的基督教只有一信,就是“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犹3节),为这一真道,我们要竭力争辩。我们的一信乃是神所启示的话语的内容。对神话语缺乏忠心而仔细的查考,未经考察的传统、属世的影响、肉体的私欲以及其他许多东西就会使教义四分五裂,彼此不同甚至相矛盾。神的话语包含许多真理,但这许多真理不过是他独一真理——就是我们的一信——彼此和谐的各个方面而已。

 

信徒只有一洗。在第4节中暗示了灵洗,即所有信徒借着圣灵的洗礼归入身体。而第5节中的一洗最好理解为指的是水洗,就是新约中信徒公开称信耶稣为救主和生命的主的普遍方式。之所以倾向于这种解释,是因为保罗按照顺序论及三位一体中的每一位。这一节非主耶稣基督莫属。

 

水洗在初期教会非常重要,并非因为它是得救或蒙受特别祝福的途径,而是因为它是认同耶稣基督并与之合而为一的见证。信徒不是奉某个当地教会、某位著名布道者、某位长老甚或某位使徒的名受洗,而是奉基督的名受洗(见林前1:13-17)。那些借着一主而有一信的人见证了一洗中这一共同点。

 

3. 在父中的合一4:6
 

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一向是:“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申6:4,又见4:3532:39;赛45:1446:9)。神的独一性也是基督教的根基(见林前8:4-6;弗4:3-6;雅2:19)。然而,新约还启示了更全备的真理,就是独一神有三个位格——父、子和圣灵(太28:19;约6:2720:28;徒5:3-4

 

“父神”是圣经中常用的对神最全面、最概括的称呼。然而,新约中许多经文清楚显明,父神在本性和能力上从未与圣子或圣灵分离。保罗之意并不是要将神的三位格分离开来,而旨在点岀他们独特的角色,但强调他们彼此之间及与教会之间的合一。这合一通过在这三节经文中提到的几个不同的方面显明出来。

 

我们独一的父神,连同圣子和圣灵,都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这一全面的陈述指向神通过圣灵借着圣子赐给信徒的荣耀的、神圣的、永恒的合一。我们是神所造、神所爱、神所拯救、神所为父、神所掌管、神所保守、神所充满及神所祝福的。我们是一位至高(超乎众人之上)、全能(贯乎众人之中)、全在(住在众人之内)的神治下合一的子民。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