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研经工具首页电子图书馆的《麦克阿瑟研经指南》由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的部分讲道稿整理而成。

补充:《麦克阿瑟新约注释》(又名:生命宝训讲道注释 [以弗所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二三书犹大书])已在研经工具上线,《麦克阿瑟注释圣经》预计今年底上线。请访问研经工具,使用更多资源。


脱去旧人,穿上新人 ()

经文:以弗所书4:17-20

 

1.性情的改变

当你接受耶稣基督、得着重生、进入上帝国度的时候,你成为一个全然不同的个体。你得救时的改变比你去世时的改变更为戏剧性。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有了一个新性情,已经是上帝国度的子民。死亡能做的,就是把你带入上帝的同在。

哥林多后书517:“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我们不是接受新的事物,我们自己是焕然一新!

加拉太书220节,保罗说: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上帝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

2.新样式的特征

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告诉我们:我们得了一个新的意志、心意、力量、知识、智慧、看法、认识、生命、基业、关系、公义、爱心、渴慕和身份。他称这为新生的样式”(罗6:4)。有人教导说,当一个人成为基督徒的时候,上帝在他以往罪恶的性情以外给予他新的东西。但是根据上帝的话语,我们是全新的。我们的新生命不是加添一些东西的问题,而是一个全新的改造!

3.罪的起因

不过,这引申到另一个问题:倘若我是这么一个崭新的创造,那我为什么仍然犯罪?”基督徒之所以继续犯罪,因为他们的新性情被包裹在一个恶臭的旧外套里,就是我们的肉身。在罗马书717-18节,保罗说:“既是这样,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也就是我的肉身)”(参20节)。当我犯罪时,不是我那崭新的性情犯罪,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罪内住在我的人性里,这人性就是我新性情得忍受的恶臭外套,直到我的新性情回到主那里为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除去那外套。在彼得前书21节中,“除去”的希腊字义是脱掉衣服”。我们要脱掉肉身的脏衣服,并把它丢去。

4.改造的概念

当我们成为基督徒,我们不是被打造,也不是被加添什么,而是被改造了。我不相信一个基督徒有两个不同的性情。他只有一个新性情,就是在基督里的新性情。老我死了,新我活了;他们不能同时并存。新性情是正直、圣洁和分别为圣的,因为基督在我们里面活着(西1:27),而他是正直、圣洁和分别为圣的。我们里面有一个属天的法则,就是彼得所谓不能坏的种子”(彼前1:23)。

以弗所书424节告诉我们要穿上新人”,就是一个与我们新性情相称的新行为。但为要做到这事,我们必须斩断旧生命的模式和习惯。在歌罗西书3章,使徒保罗说:“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就如淫乱、污秽、邪情、恶欲和贪婪15节)。

5.保罗教导的背景

以弗所书的前三章论述新人的新性情。从以弗所书417节直到书信的结尾,保罗指示我们如何除去我们的旧生活方式来容纳新的。罗马书613节说: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倒要像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上帝,并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上帝。”倘若我们真与基督同复活并且被改造了,我们就应该这么行事。我们的行事为人应该与我们的身份相称。

当我们查考以弗所书417-24节时,让我们来看新性情是如何在新人里面操作的。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建立第四章的背景。

1)原 

1节中,保罗说:“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我们如何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呢?17节说:“所以我说,且在主里确实的说,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相称的行事与世界的不一样。

1)一般而言

17的“所以”,指的是保罗在1-16节关于合一、灵性成熟和教会成长的论述。在那,他概括性地论到教会应该如何运作,但在17节,保罗就具体地讨论上帝要各个信徒所做的事。我们要行事相称,因为我们蒙了恩召(1节);因为上帝要我们谦卑、温柔和忍耐(2节);因为我们在基督里是一体(3-6节);因为他赐给予我们独特的恩赐,作为他身体的肢体(7-11节);因为他已经给予教会成熟、成长、建立和爱的原则(12-16节)。这犹如保罗在说:“既然上帝已经在世上创立了一个新形体称为教会,而她拥有了独特的谦卑性质,透过属灵的恩赐而得着的独特能力,身为基督身子独特的合一,以及她在爱中被建立的需要,所以这就是每个身为这教会肢体的信徒应当过的生活。”

2)具体而言

论述教会被设计的缘由后,保罗接着具体地说明个别信徒在行为上应如何表现。第一个原则就是我们不能像世界一样行事。既然我们是耶稣基督教会的肢体,我们是独特的。世界是骄傲的,我们谦卑;世界是支离破碎的;我们合一;世界是无能的,我们有恩赐;世界是充满憎恨的,我们充满了爱;世界不晓得真理,我们知道。倘若我们行事与世界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就不会达成基督的目标。倘若我们像世界一样生活,这就如模仿死人(弗2:1-5),这是不合乎逻辑的。

基督徒像是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中被加添的新民族。我们有一个全新属灵的、不朽坏的种子,我们必须过一个相称的生活。我们是为了永恒的生存而打造的新创造。我们的新性情,基督把他的义和圣洁归给了我们,可以除去我们的旧生活。然而,可悲的是,教会甚少努力去使世界符合基督的原则;我们反倒让世界把我们磨成他们的样式。

2)人

外邦人”的希腊原文(ethne)是一个民族性的词汇,在新约里指的是非犹太人的种族。不过,它也有一个宗教性的含义,如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5节,保罗在给ethne下定义为“不认识上帝的”。所以,它可以指非犹太人的种族,或指那些不认识上帝的。保罗的重点是,我们不能像那些不认识上帝的人一样地生活。

3)问题的所在

在保罗时代的基督徒觉得与他们周边的非信徒过不一样的生活是很困难的。他们持续地被异教徒罪恶的行为和习惯冲击。我们在自己的时代也面对同样问题。今日,美国的教会在影响他人方面遇到困难,因为我们的国家很富裕,而且到处充斥着媒体对邪恶的渲染。我们的问题不是叫世界像基督徒一样地生活,而是叫基督徒不要像世界一样生活。

4)相似之处

彼得前书43:“因为往日随从外邦人的心意行邪淫、恶欲、醉酒、荒宴、群饮,并可恶拜偶像的事,时候已经够了。”我们有些人或许过去确实是做了这些事,但如今我们是基督徒,就应该放下那种生活方式。基于我们在基督里的身份,并上帝对我们一切的盼望,我们要与世界不一样。

约翰一书21517:“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世界在消逝当中,所以我们不应该与它有任何的牵挂。我们的社会是敌对敬虔的,因为它被肉体的欲望、骄傲、自私、贪婪、情欲、以及贪恋邪恶所控制。它的观念是错误的,它的目标是自私的,它的乐趣是罪恶的,它的影响是毁坏性的,它的政治是腐败的,它的荣誉是空虚的,它的容颜是虚假的,它的爱是易变的。

保罗不仅仅是在给予他自己的意见,因为他说:所以我说,且在主里确实的说”(4:17)。他是在传达从主而来的信息。这是属天的生活;保罗在推动的,不是自己的标准,而是上帝的标准。

 

                                                                                      

以弗所的各种邪恶

让我们查验保罗当代在以弗所的异教文化,好让我们可以在这年代中看出相似之处。以弗所是小亚细亚其中最放荡和邪恶的城市之一。它是当时的一个宗教中心,有无数个殿庙和偶像。以弗所崇拜的主要焦点是戴安娜女神(希腊名:亚底米),时常以一个多乳房的怪兽作为标志。

戴安娜殿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而且不止是一个宗教中心而已。它是一个艺术馆,是世界其中最大的艺术宝藏珍藏处之一。周围环绕的400米处是罪犯的避难所。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一个被视为神圣的殿是银行的最佳地点,因为百信害怕遭到神明的惩罚。那里也是一个生意场所,数千个朝圣者一齐到那里崇拜。当一个宗教以‘性’为它的重点,它会倍受欢迎。银匠售卖数以万计的小偶像而致富。百姓把这些偶像放置在家中,穿戴在颈项、手腕或脚腕上,甚至将它们绑在马车前。使徒行传1923-41节记载银匠们起来反抗的事件,因为他们害怕保罗所传的道会砸毁他们的生意。

戴安娜被视为一个‘性’女神来崇拜。许多太监、女祭司、殿妓、歌手和舞者带领百姓们敬拜,实际上不过只是一个大狂欢。一名作者说到,这种崇拜类似于一种歇斯底里,就是人们在狂叫和音乐之中,将自己浸泡在狂妄无耻的性行为当中,包括用刀割划自身。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一个公元前5世纪的以弗所希腊哲学家,经常批判他城市和殿里的道德标准[1]

以弗所中的教会似乎像是在粪坑里的一个孤岛。早期基督徒可是需要活在那么一个恶劣、充满罪孽的世界当中!那就是为什么保罗督促他们要与众不同。活出新生命也许是困难的,是必要的。

                                                                                      

 

本课内容

介绍了17节之后,让我们来查考在17-24节中旧行事和新行事的对比,也就是我们旧的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对比。保罗先叙述旧行事的四个特征,接着是新行事的四个对比特征。

一、旧的为人行事(17-19节)

我相信17-24节的关键问题是在于思想,就是人如何思考。在17节中,保罗说未重生之人存虚妄的心行事”。他也论述到心地昏昧和无知(18节),学习和教导(20-21节),以及心志和真理(23-24节)。箴言237节说:“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所以,当基督徒的思想不同,他们的行为也会不同。

首先,救恩是心志的改变。在20节中,保罗对信徒说:“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基督教首先是认知,然后才是经历。我们需要思考福音,相信福音历史性的事实和属灵的真理,然后接受基督为救赎者和主。悔改的第一步,就是“对我们的罪、对上帝、对基督、对我们的生命”与以往持有不同的看法。“悔改”的希腊原意是“改变个人的思想”,而在新约当中,悔改一直是指向一个目标的改变,尤其是离弃罪。

既然一个非信徒的思想与一个信徒的不一样,让我们来看一个非信徒思想特征的四个元素。

1.自私自利(17节下)

 

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

 

对非信徒而言,他们的心、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欲望、以及他们一时的兴致都是很重要的。他们想什么,要什么,掌控了他们的行为。以弗所书23节说,当我们还是非信徒的时候,“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

保罗把非信徒的自私自利表述为“虚妄的心”(希腊为mataios,就是空虚、枉然、无用或虚妄)。我相信无用是对此最好的定义。异教徒的思想是无用的,因为它一无所成。

所罗门是世界上最有智慧及最有财富的人。他比任何人有更多女人、更多声望。然而,他却以这个方式给生命作个总结:“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1:22:26

人会尝试各样的方式耗尽金钱、体力和脑力,为要找出生命的意义,但却始终没找着;这是极为可悲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思想是空虚且无用的,一无所成。耶稣说:“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15:5

2.无知(18节)

 

他们心地昏昧,与上帝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

 

我们很难面对不认识基督的人,告诉他们说他们是无知的。在一个受过教育的社会,人们会把它视为一种侮辱。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社会比我们的有更多教育,但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的,人虽“常常学习,终久不能明白真道”(提后3:7)。因为在人类堕落之后,我们生出来就有一个天然的无能,不能了解上帝的事。罗马书121-22节进一步阐释:“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1)心地昏昧

希腊原文的昏昧”意思是“使得眼瞎”。在18节下里,这动词是以完成分词形式出现,指的是过去所发生的事,在今仍有持续的后果。心地昏昧是非信徒不间断的问题。

2)与上帝隔绝

人从何时就心地昏昧了呢?18说:“与上帝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当一个人蓄意地将自己与上帝隔绝,蓄意地无知,蓄意地刚硬自己的心时,他的心地就因掌权之上帝的审判而昏昧了。上帝对每一个人原本所作的决定,都给予肯定。

1)上帝给予证实

在读到以色列出埃及的时候,我们发现法老几度刚硬了自己的心;我们也读到上帝刚硬了法老的心。如果一个人选择某个生活方式,并且确立了那生活方式,上帝将以审判和主权运作,将那生活方式变为永久性的。

既然耶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约14:6),一个与上帝隔绝的人就不能知道真理。如同一个死尸在停尸间不能听到任何对话,一个灵里死了的人也不能听见上帝。与上帝生命隔绝的人的心中,没有属灵生命。

正如我们在罗马书1章留意到,人拒绝归荣耀给上帝,因此承担其后果(242628节)。他们选择自己要走的路,而上帝也证实他们的选择,任凭他们犯罪行恶。

2)人的拒绝

刚硬”porosis)希腊原文的根字是poros,指的是比大理石还要硬的石头。在医学术语中,它指的是一个骨折周围的骨痂,并在关节里能使动作瘫痪的钙质组成。

一个非信徒的生活就是如此,对上帝刚硬,没有情感。每一次他再跨越一步蓄意拒绝,他就倒入更多水泥刚硬他的心。这过程是显著的:当一个人犯罪而感到愧疚和懊悔的时候,有时甚至是非常深切的,但却试着给予否认;而当他越是尝试以理论、自我辩解、归咎别人或否认所犯的罪,并且摒弃道德观来抵消他的罪恶感时,他越是把这感觉排除,直到他感受不到了。在这个时候,他的良心如同被热铁烙惯了一般,他的心已经是石化了,麻木不仁了,而他的心地也就永久昏昧了。

约翰福音1237节说:“他(耶稣)虽然在他们面前行了许多神迹,他们还是不信他。”百姓们虽有足够的见闻以相信耶稣,但他们仍蓄意地选择与上帝的生命隔绝,选择无知,选择以持续的抗拒来刚硬他们的心。38节继续说:“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主的膀臂向谁显露呢?’他们所以不能信,因为以赛亚又说:‘主叫他们瞎了眼、硬了心,免得他们眼睛看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38-40节)。

3)撒但的欺骗

撒但知道基督教和上帝的真理是心的问题。哥林多后书44节说:“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上帝的像。但是弄瞎心眼的。当人持续蓄意地默许撒但的作为,上帝终究会弄瞎他的心眼。之后,这将成为他永久不变的状态。

3.无耻(19节上)

 

良心既然丧尽。

 

当非信徒持续在罪中,与上帝的生命背道而驰,他们就会变得无耻,就是丧尽良知。他们会毫无感觉,麻木不仁,并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毫不在乎。根据一个老故事,一个斯巴达青年偷了一只狐狸,但却撞见那只狐狸的主人。为了不要暴露他偷狐狸的事实,也不让主人知道狐狸隐藏在他的上衣里面,虽然狐狸一直撕毁他的胸腹部,但他却不肯动移。当罪正在撕裂我们的社会时,它却无动于衷;人们已经习惯戴面具了,他们根本没有感觉。这就导致了无耻的行为,因为一切道德标准被忽视了。

4.败坏(19节下)

 

(他们)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

 

私欲”aselgeia)的希腊原意是无耻的放荡和肆无忌惮的淫秽,主要指的是色情淫秽。巴西流(Basil),一个第4世纪的神父,为此下定义:灵的一种气质,无法承受管教的痛楚。[2]有些坏人会尝试隐藏他们的败坏,但一个放纵私欲的人却不在乎谁被他惊吓了,或是他有多下流,只要他能满足自己变态的心就是了。

一个存邪僻之心的人不能讲道理,没有理性,也不能领受真理。他持续地放纵自己的私欲,也不在乎会不会惊吓他人。他也许会沉溺于同性恋、滥交、撒谎、欺骗和偷窃之中。

贪行(希腊文ergasia,‘生意’)种种的污秽”意味着那些人以邪恶和情欲作生意。这在我们社会当中确实是真实的。从前污秽的生意是隐藏的,现在却是大拍卖。色情影片、卖淫、暗示性的电视节目及其他不干不净的东西是我们社会中的一大行业。

保罗说,这些人以贪行”追随着他们的罪恶。“贪行”的希腊原意是“对属于别人的东西含有合法的欲望存邪僻之心的人想要你的纯洁、理智、道德和品性。他们全都想要!

 

保罗观察邪恶的异教徒世界并得出结论说,它那无用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导致心地昏昧及一颗刚硬的心,转而导致对罪麻木不仁和无耻的行为,又再导致肆无忌惮的淫秽。他们从中做大生意,并且把他人一同拖下他们的水平。

但是在以弗所书420节里,保罗说:“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我们不应该与旧生活的任何部分有分。反之,我们应当“脱去从前行为上的旧人”(22节),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24节)。

信徒不应该涉及非信徒任何的邪恶性情。我们应当是山上的光,与周边的邪恶分别出来。我们应当与众不同,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我们一定要以盐和光持守我们的地位。倘若我们被世界的体系败坏,我们就成为无用的了。我们所称颂的主耶稣基督,以他自己的性命赎回了我们。他给予我们的新性情,是永远圣洁、无玷污的。基督只不过是叫我们活出他所给予我们的东西,借此摒弃旧生活方式,承担并活出新的生活方式。

专心解答下列问题

1.当一个人得救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改变?

2.基督徒既然是新造的人,我们为什么还继续犯罪?

3.基督徒是否有两种性情?请作解释。

4.保罗在以弗所书4:1-16节对教会有何论述?

5.基督徒和非信徒有什么不同?

6.教会所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什么?

7.请描述以弗所信徒必须活在一个怎样的文化之中。

8.以弗所书4:17-21节的关键课题是什么?

9.对非信徒而言,什么是重要的?

10.保罗如何描述非信徒自私自利的特征(弗4:17)?

11.非信徒的一个持续不断的问题是什么?

12.非信徒的生命与骨折周围的骨痂有什么相似之处?

13.撒但如何使非信徒们保持不信的状态(林后4:4)?

14.私欲的定义是什么?它如何是非信徒的表征?

思考下列原则

1.复习以弗所书41-16节。既然保罗在4:17-24节所给予的指示是他之前论述的结果,请回答有关1-16节的下述问题:根据1-3节,什么是相称的行事?保罗如何在4-6节中叙述教会的合一?谁是基督给予教会的有恩赐之人(11节)?他们的职责是什么?根据13-15节,当我们遵循上帝对教会的模式时,会有什么结果?做这些事的能力从何而来(16节)?基于这简短的学习,你对教会应该有怎样的委身?

2.身为信徒,我们不应该参与身边世界任何邪僻之事。虽然在这方面我们有所认识,而且我们的生命也可能没有展示邪僻之心、无耻、及对真理无知的特征,但是请留意首要的特征即是自我中心。在你的生命里,有那一方面是你不愿交托给上帝的?一个基督徒应当完成上帝的意愿,而不是自己的。向上帝承认在你的生活中,有那方面是你渴望达成的事,不论上帝的旨意是什么。寻求能荣耀上帝的意愿,以取代那些东西。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上帝会给你一个你从不晓得的、更大层面的满足。


[1]Diogenes Laertius: Lives of Emminent Philosophers, 2 vols., R.D. Hicks, ed. [N.Y.: Putnam, 1925], 2:409-10

[2]引自Richard C. Trench,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3 reprint], p. 56


返回 本书目录

返回 电子图书馆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