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13:12-14

 

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圣经中有一些章节很容易使我们想到某一位伟大的基督徒领袖,或一位信心的伟人,因为经文的内容与那人的生活或见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罗马书1:17可说是最著名的例子,改教运动之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就是因这一节经文而悔改的:“义人必因信得生。”至于马太福音28:20:“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则改变了那位伟大的非洲宣教士先锋大卫·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的一生。牛顿的经节是“要记念你在埃及地作过奴仆,耶和华你的神将你救赎”(申15:15),他本来是奴隶贩子,而这番话贴切地描述了他早期放荡的生活,和后来神拯救他脱离罪恶的情形。

 

这一类经文不胜枚举,都与一些伟大基督徒领袖的悔改或一生的服侍息息相关。20世纪初叶有一位名叫弗兰克•博勒姆(Frank W. Boreham)的澳洲牧师,他撰写了一系列论及这类经文的书,颇受大众欢迎,其中大多数都采用同一个副标题:“改变历史的章节”。

 

任何略知教会历史的人,在读到罗马书第13章末了的三节经文时,都会立刻想起圣奥古斯丁来,因为神曾使用这几节经文使他悔改:“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13:12-14)。那个故事相当奇妙动人。

 

奥古斯丁的早年生活

 

圣奥古斯丁的名字是奥勒留(Aurelius),奥古斯丁是他的姓。虽然他自己从不使用这个名字——我们也只是从为他写传记的人而得知。他出生于公元3541113日,他的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不信。他出生在北非的一个小省分塔迦斯特(Tagaste)。

 

奥古斯丁的父母对他期望甚高,虽然两人所期盼的可说是南辕北辙。他的母亲莫妮卡(Monnica)一生最大的渴望,就是这个儿子能成为基督徒。他的父亲却要他接受卓越的文理科教育,好成为有钱有势之辈。因此奥古斯丁先在家乡受教育,然后到非洲北岸西西里对面的迦太基就学。迦太基是一个远近驰名的城市,其败坏腐化也是众所周知的。奥古斯丁受训练成了一个雄辩家,他的职业是在法庭代人辩论,或公开演讲。他颇有天分,在这一行开始崭露头角。后来他从迦太基搬到罗马,又于公元384年从罗马搬到米兰,在那里他被任命为政府的雄辩教授。这个职位给他带来崇高的社会地位,他常有机会与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人来往,甚至包括罗马教廷的成员。

 

公元400年,就是奥古斯丁悔改相信神(公元386年)之后的十四年,他出版了《忏悔录》一书。这本书包含了十三个短篇,他在书中叙述早年生活所经历神的恩典,以及神如何引领他相信耶稣基督。

 

他在第一页写道:“你为自己而创造了我们,除非我们安息在你里面,我们的心永远不得安宁。”当然他是指每一个人,但对奥古斯丁尤其真切,这也是他一生最主要的见证。他尝试过世界所提供的一切,但他发现这一切都是虚空的。他本来一直焦虑不安,直到有一天他在基督里得了安息。

 

1. 年轻时代的宴乐。对许多人而言,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他对早年生活的描述。由于他的自述,一般人都认为他早年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是一个淫荡的花花公子。但这种想法有两个错误。第一,他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萎靡不振。他十六岁时确实到处留情,随意与女人上床。但他十七岁那年遇到一个女子,两人的关系持续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可是因奥古斯丁的父母坚持反对,认为过早结婚会伤害到他的事业,两人终究未能结为连理。奥古斯丁和那个女子都很忠于对方,一直到最后,为了给一段“门当户对”的婚姻铺路,他们被强制拆开为止。而那个所谓门当户对的婚姻是十四年之后才实现的。奥古斯丁写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始终对那女子忠实不渝,《忏悔录》包含了一些悲伤的篇章,叙述这对有情人被活生生拆散时,他个人所经历的痛苦和心碎。

 

第二个误解是,奥古斯丁的叙述多少使我们认为他远不如我们。他确实不比我们好,但比起他那时代的人也差不到那里去。他的生活方式在今天也太稀松平常了。我们也是活在一个肉欲横流的时代,奥古斯丁早年那种放纵情欲的方式,在今天比比皆是,即使在基督徒当中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并不比他好。只是他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而我们鲜有人这样做。其实他所认的那些罪,也正是我们许多人犯过的。

 

我的重点是,这位伟大圣徒毫无保留的自省和分析,解释了一个事实:即使在他恣意作乐的时刻,他的心仍然烦扰不安。有一段时期,他确实活在肉体的情欲中,但他发现即使生活充满了各种肉体的欢娱宴乐,他的心还是“永远不得安宁”。

 

2. 寻求哲学的真理。奥古斯丁不仅有强烈的情欲,而且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在《忏悔录》里提到,他如何在当时流行的哲学系统中游走,企图发现真理的踪迹。他的追寻是从阅读一本西塞罗(Cicero)的书《荷腾西斯》(Hortensius开始的,那本书如今已失传。西塞罗是一个伟大的拉丁作家,他写那本书是为了鼓励人热爱哲学,这对奥古斯丁产生了即时的影响。从那时起,奥古斯丁决定以真理作为他唯一追求的目标。

 

他的坚强意志将他引向摩尼教(Manichaeans)的哲学,那是当代的理性主义。他们对耶稣基督表达极高的敬意,但他们的宗教纯粹是自然论,或反超自然论。他们批判圣经,并且发展出一套魔鬼的观点,从那种观点出发,人就不必对个人的罪和失败负责。你可以想象得到,这多么吸引年轻的奥古斯丁!它肯定了奥古斯丁在智能上的骄傲,使他可以称赞自己母亲的宗教,并为自己道德上的败坏找借口,容许他自由地选择所喜好的生活方式。

 

大约在奥古斯丁离开北非前往罗马的时候,他就开始脱离摩尼教。有一阵子他觉醒过来,开始怀疑起每一件事物。后来他被介绍给柏拉图学派,他们是在生活的现象后头寻找非物质的实际、美和真。这对奥古斯丁有深远的影响,因为在那之前,他很难想象有任何非物质的东西是真的。

 

但这一派哲学仍然无法满足他。奥古斯丁那时已经开始寻找真正的信心和神,但他并未找到。他在一段精彩的文字中,把柏拉图的作品与他后来在圣经中找到的做一对比:

 

我在柏拉图的作品中读到不一样的字句,但效果相同,两者都受到许多不同的理由所支持:“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但我并未读到:“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同样的,我在他的作品中读到神的道非由肉身或血气所生,也非由人意而生,乃是从神生的。但我却未读到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我也读到,在亘古之时,神的独生子就与神同在。但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和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却在柏拉图的作品中付之阙如。

 

换句话说,奥古斯丁从柏拉图学到神那非物质、不改变的心灵。柏拉图学派对有关神的事做了不少正确的归纳。但奥古斯丁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和救赎,他也未找到福音,因此他未看到自己的罪蒙赦免。他的心依然烦扰不安,因为它未安息在神里面。

 

3. 声望日隆。奥古斯丁以政府的雄辩教授身份抵达米兰大学时,他立刻跻身意大利最高层、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圈。他把母亲从北非接来。旧识新知围绕着他。各种腰缠万贯和权高位重的朋友争相与他交往。他的声名如日中天。但就像一般人在宿愿得偿之后的反应,他发现人生目标的达成,并未带给他任何满足。事实上,那段日子成了他一生中最闷闷不乐的时期。他甚至因胸腔或肺发炎而病倒,他不知道是否能继续雄辩家的职业。

 

4. 接触宗教。奥古斯丁一向对宗教感兴趣,他的宗教始终与他母亲的正统信仰——基督教——相距不远。奥古斯丁虽然有很多怀疑,但他总是相信有神,他早年可能说过,他多多少少一直在努力要认识神。

 

奥古斯丁抵达米兰之后,受到当地一位主教安波罗修(Ambrose)的影响。安波罗修是一个才智过人、学识渊博、虔诚正直的人。此外,他也是一个杰出的讲道者。奥古斯丁慕名前去听他演讲,因为他一向喜爱听精彩的演讲。起初奥古斯丁只是被他说教式的风格所吸引,但安波罗修实在是一个出色的解经家和教导基督教教义的专家,奥古斯丁听得入了神,几乎达到忘我的境地。他对靠耶稣基督得救的福音有了较深入的领悟,虽然他还未到向耶稣委身、做他门徒的地步。他开始自己研读起圣经来。

 

奥古斯丁也被介绍给几位非常重要的基督徒,其中一位是维克托利努斯(Victorinus),他和奥古斯丁一样,是一位雄辩家。他在当时的罗马已颇富盛名,但他大胆地公开宣告他的信仰,为此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此外奥古斯丁也受到安东尼(Antony)和埃及僧侣的故事之影响。安东尼为了基督的缘故而撇弃世界,这使一直爱着世界的奥古斯丁深受感动,但他并不相信福音。他对基督教并不陌生,但他的心始终烦扰不安,因为他尚未安息在基督里。

 

“拯救我,但不是现在!”

 

奥古斯丁如此描述那段日子:“你处处向我显示你的话语是真实的,我被真理说服了,我已经无话可说,但我一直听到有声音说,‘现在,就是现在!’然而我不断地回答你说,‘再给我一点时间。’”他回顾往日,做了这样的观察:“我这个烦恼的年轻人(甚至在我的青春才刚萌芽时就已困扰不安了),向你恳求贞节,我说,‘求你赐我贞节和自制,但不是现在。’因为我害怕你太快应允我的祈求,太早拯救我。”

 

有一次他对他的挚友阿利比乌斯(Alypius)发出呼喊:“我们到底怎么了?……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已经迎头赶上,‘占领’天堂了,但看看我们这些求知若渴的知识分子!我们却还在踽踽而行!别人都超越了我们,难道我们只是羞于尾随他们,却不以未能即时赶上而羞愧?”

 

花园中的一幕

 

最后,那著名的一幕终于来了,奥古斯丁在他朋友位于米兰的一个花园里得救了。他当时正和阿利比乌斯一起读圣经,奥古斯丁因自己缺乏属灵的亮光而深感挫折,他走到花园另一个较偏僻的角落,去发泄他的情感,以免让阿利比乌斯看见他的眼泪。

 

这是奥古斯丁的自述:

 

我急忙闪到一棵无花果树下,一任泪水绝堤而出……我向你发出这样的呼求:“主啊,还要多久?”“主啊,究竟要多久?难道你永远怀怒吗?你永远记念我以前的恶行吗?我觉得它们正紧紧捆绑着我……“为何不是现在呢?为什么不现在就洁净我的污秽呢?

 

我一边道出这番话,一边泪如雨下,心如刀割。这时我忽然听到一个陌生的小男孩或小女孩的声音,或许来自隔壁人家,反复唱着:“拿起来读,拿起来读!我的心情立刻为之一振,我急切地想要知道,一般小孩子在玩耍时真会唱这一类歌吗?我从未听过这种歌词。于是我擦去眼泪,站起身来,我相信这是从天上来的指示,要我打开圣经,读所翻到的第一章。因为我听阿利比乌斯说过,他偶然从所听到的福音书,得到了你的启示,那似乎是特别写给他的:“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就是因这个命令而归向你的。

 

于是我匆匆回到阿利比乌斯所坐的地方,因为我把圣经留在那里。我急忙打开使徒书信,安静地让眼睛寻索最先触及的文字:“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我无法继续读下去,也没有必要了,因为我刚读完最后一句,就似乎有一线亮光注入我心,顿时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阿利比乌斯那时已是一个信徒,他们两人一块去告诉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妮卡所发生的事。多年来她一直在为奥古斯丁祷告,如今她终于可以因儿子的悔改而雀跃,并且赞美神了。不久之后,莫妮卡就在与奥古斯丁返回北非的途中去世。奥古斯丁后来在北非成了长老,并做了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在那里服侍主长达四十多年,直到他于公元430828日离世为止。他一共旅世七十六载。

 

奥古斯丁的晚年

 

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神学和教会的贡献是难以估计的。希波是一个二流的主教辖区,本身毫无突出显眼之处。此外,在奥古斯丁临终的时候,它受到汪达尔人(Vandals)入侵,奥古斯丁所建立或训练的主教区、学校和神职人员,不是遭到破坏,就是流散各地。然而奥古斯丁的影响力仍然透过他的作品,继续蔓延着,甚至超过任何圣经以外的人物。他为中古世纪的教会生活提供了最佳典范,从某方面说,也奠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真正根基。

 

阿道夫·哈纳克(Adolf Harnack)并不是一个保守派的神学家,但他称奥古斯丁是“从使徒保罗到改教家路德之间,基督教会所拥有的最伟大之人物”。

 

奥古斯丁悔改之后,他以圣经的解释和神学研究为基础,写了许多驳斥摩尼教、多纳图派和伯拉纠派的书。他最广为人知的四部作品是,(1)《忏悔录》,大约是公元400年写成;(2)《论基督教教义》,写于公元397426年;(3)《圣三一神》,写于395420年;(4)《上帝之城》,写于413426年。最后这本是第一次有基督徒作家尝试制作的一套历史哲学,它已成了赫赫有名的经典之作。奥古斯丁在书中描述两个对立的城市或社会:“……是由两种爱所形成的,一种是对自己的爱,甚至到了轻视神的地步;另一种是从天上来的神之爱,甚至到了轻视自己的地步。”这种对历史的精辟分析实在鲜有人能出其右。

 

不要推迟

 

罗马书13:13-14不仅是神用来使奥古斯丁悔改的工具,并且也是他一生的写照。第13节描写他从前的光景,第14节描写他后来变成的样子。圣经同样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当从第一种境地进到第二种。

 

这两节经文由于影响了奥古斯丁的悔改而远近驰名。但我们若仔细思考,显然它最初不是写给非信徒以鼓励他们相信基督的。罗马书这一段落,从罗马书12:1开始,其实是写给基督徒的,向他们解释当过怎样的生活。它真正的目的是勉励我们这些自称基督徒的人过敬虔的生活。

 

但神往往用出人意外的方式来使用他自己的话语,我们几乎找不出圣经有哪一节是神无法用来引人归向他的。在你一生中,神是否也同样用过一些经文感动你?此刻他就在这么做!让我清楚声明,现今就是你委身给他的时刻。不要说:“再等一会,再等一会。”或“过一阵子再说吧!”现今就是时候了。这是唯一最完美的时刻:“披戴主耶稣基督”,成为基督徒。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