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3:12

 

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

 

我不知道为什么神这样不厌其烦地对我们一再重复同样的一件事,好像做父母的一再试着匡正一个调皮的孩子:“小强,别玩泥巴!小强,不可爬树,你会跌下来的!小强,不可以对你姐姐那样说话!”神也对我们一再耳提面命;其实这对我们有益,因为我们确实需要被提醒。事实上,很多人根本连一次也没听进去。

 

我个人认为,圣经最频繁地重复和强调的,就是人罪恶的本性,我们可以在罗马书3:10-12,特别是第12节中见到。保罗针对诗人在诗篇14:2和诗篇53:2中所提到的一个问题,而在罗马书3:1011提供了答案。第12节是逐字引自七十士译本。诗篇14:3说:“他们都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污秽;并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诗篇53:3几乎重复了同样的指控:“他们各人都退后,一同变为污秽;并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至于罗马书3:12,这些字句又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

 

你也许以为,我们已经开始领悟这中间所要传达的信息。如果神第一次说到一件事,我们固然应该仔细听。同样的事他若说第二遍,我们就该全神贯注。如果他又重复第三遍,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当然应该立刻放下一切,集中心力,紧紧抓住神说的每一个字,铭记于心,反复思想个中的含义,并且试着将神所启示的真理运用到我们的整个生活中。

 

较容易把握的观点

 

但我们却未这样做,原因是神的启示太紧凑、太尖锐、太严厉了,我们根本无法应付。甚至我们这些基督徒也企图淡化神的警告,用比较温和的词句将其改头换面,以另一副面貌出现。

 

我还记得小时候在主日学所学到关于罪的功课。老师一开始上课时,即在黑板的左方画了一把竖立的尺。尺上标示着“神的量尺”,旁边有一节经文写着:“马太福音5:48: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老师从尺的上方画了一条线,一直横越过黑板的上方到另一边。那是神的标准。然后老师问道:“有没有人曾经达到过这个标准?”

 

在老师给了我们几个线索之后,有一个回答说:“有,主耶稣基督曾经达到过。”

 

老师说:“对了。”于是她画了一条与尺平行的线,从黑板底部一直延伸到代表完全的顶端。她把这条线标上“耶稣基督”。

 

她继续说:“还有其他人曾经达到这个标准吗?”我们都同意,再也没有人了,虽然老师指出有些人或许做得比别人好。为了说明有些人即使比别人好,却仍然无法达到完美的境地,她又画了几条垂直的线,每一条都未达到“完美”的标准。其中有一条标示着“百分之九十八”,那是指一些特别杰出的人,还有“百分之九十”或“百分之八十”,指一般差强人意的人,至于“百分之四十”则指非常坏的人。老师又补充说,罗马书3:23告诉我们,虽然有些人比别人好,但对神而言并没有区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我回忆往日所学的那一课,深信它教了我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最主要的功课是,虽然有的人从我们的标准看,似乎颇不错,但所有人都未能讨神喜悦,都需要一位救主。那一堂课在作为教导这真理的工具上,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了。

 

但那堂课所采用的例证有一个很大的弱点。把那些代表百分之九十八的人、百分之九十的人、百分之八十的人、百分之四十的人之直线,与代表耶稣基督的那条线平行并列,这幅图表无可避免地暗示说,人类的良善和神的良善一样重要,人需要的就是再多添加一点善,靠自己多努力一些,就能达到神要求的“百分之百”了。这种错误的论调必须予以驳斥。

 

难道这是诗篇14:353:3和罗马书3:12的教导吗?当然不是!我们若要用图表来介绍这教训,就必须完全涂抹掉图中代表人类的直线,不然就是改变线条的方向,不是往神的完美方向伸展,而是往下指向对神和他的义之敌对立场。神不仅仅说人未达到他的标准,虽然这是事实,也是表达罪的本质之方法。神也说,我们都“偏离正路”了。我们“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

 

都像羊……

 

稍早我建议,当神针对一件事说了不止一次时,我们就应该聚精会神地聆听,铭记在心,并且思考这些话语。现在我要这样一句一句地来思考罗马书3:12。第一句是,“都是偏离正路。”

 

这句话在希腊文里只有两个字,pantes,正确的翻译是“都是”;另一个字是exeklinan,这是一个过去式的动词,意思是“逸出正轨”、“迷路”、“离开”正路。罗马书第1章明列了什么是“正路”,那就是承认神永远的权能和他神圣的属性,然后称颂、感谢、敬拜、侍奉他(2125节)。但显然我们从这条正路走偏了。我们不但不寻求神,用感谢侍奉来敬拜他,甚至还压抑有关他的真理,任意妄行,制造假神来取代真神的地位,结果却发现我们的智能和道德日渐败坏。

 

这是每一个人的光景。这句话一开始的“都是”,就具有积极的包容性。结尾还有一个消极的词“连一个也没有”。解经家约翰·慕理写道:“谈到行善,没有一人;谈到行恶,无一人幸免。”

 

但保罗的话不仅把我们带到罗马书第1章,那里描述了人离开正路的情景,并且也让我们再度想到以赛亚书那节知名的经文,说到罪人好像迷途的羊:“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赛53:6)。那就是问题所在。我们不但未走在神的道路上,甚至未走在别人标好的道路上。我们各人都偏行己路。结果我们基本上都是与其他人为敌的;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忽略或伤害别人。

 

我很喜欢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在他那本著名的《罗马书注释》中的一段话,他建议说,保罗对人类的谴责,不仅是出于圣经的启示,并且是对历史本身的批判。巴特在开头的部分说:“如果一个人始终忽略这一点,他又怎能被称作是‘具有历史观’的人呢?”

 

他继续说:

 

如果我们问历史上所有出类拔萃、举足轻重之士对这事实的观点,不论他们是先知、诗人、哲学家、教会里的教父、宗教改革者、艺术家,他们中间是否有人会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人能靠自己行善?原罪的教义难道只是许多教义中的一个?根据这教义基本的意义来看,它岂不是所有认真研究历史的人必然得出的结论吗?它岂不是历史整个教训的基础吗?我们可能采取与圣经,或奥古斯丁,或改教家不同的观点吗?那么历史对于人所做和未做的事,又教导了我们那些功课呢?

 

历史是否教导我们,人与神相去不远?不!它的教导是——没有一个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它是否教导说,人对事物的本质有深刻的见解?或人类已经体验到生命的真义?不!没有明白的。

 

它是否提供一个生动的画面,显示人的敬虔,或对寻求神的热切?那些真理的伟大证据是否提供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譬如说,人因此而热心祷告?不!没有寻求神的。

 

它是否将个人和他们的行动描述成自然、健康、真实、本色、合理、理想、充满了个性、感情、吸引力、智能、力量、纯朴、价值不菲的?不!他们都偏离了正路,一同变为无用的,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

 

解经家哈尔登说:“先知在此处教导我们,什么是罪的本质……什么是罪的结果。正如一个迷路的人心中不可能有平安和安全感,罪人也是一样。正如迷失的人若没有别人指点迷津,他无法重返正路,同样的,罪人若没有圣灵的帮助,也不能得到恢复。”

 

败坏与无用

 

罗马书3:12的第二句话,也是由两个希腊字组成,效果很类似。第一个字是hama,意思是“一同”,它相当于第一句话里的“都是”。第二个字是echreothesan,这是一个过去式的动词,意思是“无用”或“败坏”。我把“无用”和“败坏”并列,是因为这个字在保罗所用的希腊文中,或诗篇14篇和53篇所用的希伯来文里,都具有这两种关系密切的含义。把二者合并起来,就和耶稣说他的门徒是“世上的盐”,以及他又补充说“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太5:13)的意思相同。

 

如果某样东西腐坏或无用了,你怎么办?你会把它扔掉,重新开始。我记得看过一部电影,描写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画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生平。其中有一个镜头是,米开朗基罗对他在西斯廷教堂(Sistine)的壁画初稿非常不满意,他坐在一家酒吧里苦苦思索这件事。酒保从一个新的酒桶中舀出一杯酒,然后递给他。但那杯酒却是酸的。

 

“酒保!这酒怎么是酸的啊?”米开朗基罗对酒保大声咆哮。

 

酒保来到桌边,尝了一口酒,立刻吐出来。他坚决地走向酒桶,用一把木锤使劲凿开桶塞,让好几加仑的酒全流到街上。然后他回答说:“酒酸了,就全部倒掉!”

 

米开朗基罗反复思想这句话,并将其运用在他最初不满意的那幅壁画上。他回到西斯廷教堂,彻底摧毁了原先的壁画,然后从头再来过。

 

“无用!”“败坏!”我们并不喜欢将这些字句用在自己身上,但这是从神来的断语,我们必须接受。不论如何,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知道神不仅仅将我们倒掉,让过路的人践踏。神像米开朗基罗一样,重头来过,再着手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作品。神重新开始是为了要我们成为一个全新的受造物,有耶稣基督的样式。

 

没有行善的

 

最后一句话也最直截了当。它是如此清楚明白,我们很难误解其含义。保罗说:“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根本没有人行善,一个也没有!

 

这节经文总是使我想到旧约的创世记,那里有一句类似的话,说到人无法靠自己的努力去取悦神:“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创6:5)。那节经文讲到人不仅无法行善,甚至反其道而行。他们作恶,而且持续不断。我在所著的《创世记注释》(Genesis : An Expositional Commentary)中曾经指出,创世记6:5教导我们,罪是内在的(从我们的思想和内心的意愿生出),是会蔓延的(影响我们的每一个意愿,以致我们的行为是恶的),是持续的(一直在进行)。

 

我相信有人会看出这些论述的真实性,至少它们表达了保罗和创世记作者摩西的意见。但另一方面他们可能认为这些想法太消极,太令人沮丧,不值一顾。保罗以前是一个法利赛人,法利赛人向来就把四周的人看得一文不值,对不对?至于摩西呢?他是一个伟大的立法者,所以他可能有悲观的倾向。耶稣呢?他怎么想?这位温柔、慈爱、充满感情的耶稣难道会有较积极进取的观点吗?

 

我想起哥顿康维尔(Gordon Conwell)神学院教授罗杰·尼科尔(Roger R. Nicole)在费城的改革宗神学会议上的演讲,有一段论到这一点。他的题目是“耶稣教训中有关恩典的教义”,其中一处强调基督对人类罪恶的观点。尼科尔写道,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对人类显露了他所有的关心、怜悯和爱心,他把人类的光景做了生动的描绘。他说到人是世上的盐,但失去了咸味(参太5:13)。他说到坏树只能结坏果子(参太7:17)。他讲到人是恶的:“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路11:13)。有一次他抬头望天,说到“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太12:39),他又说“这邪恶的世代”(45节)。他在一段讨论洁净和不洁的经文中,做了惊人的论述,他提到人心中若有仇恨和淫念,就等于杀人和犯奸淫罪(参可7:21-23)。他谈到摩西因为人心刚硬,而不得不允许人休妻(参太19: 8)。那个富有的官来见耶稣时,称呼他“良善的夫子”,耶稣说:“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可10:18)。

 

耶稣将人类,甚至包括以色列的领袖,比喻作葡萄园里的恶仆(参太21:33-41)。他责备文士和法利赛人,照理说他们是当时社会的精英分子,具有较高的道德和社会地位(参 23:2-39)。

 

主耶稣在约翰福音3:6中,对人的败坏做了一个基本的论述:“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他看出人不愿意回应恩典——“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5:40),“你们心里没有神的爱”(42节),“你们并不接待我”(43节),“你们若不信他的书,怎能信我的话呢?”(47节)。这种说法不断出现在约翰福音,“世人……所作的事是恶的”(约7:7);“没有一个人守律法”(19节)。“你们要死在罪中”(约8:21)。“你们是从下头来的”(23节);“你们的父魔鬼……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他本来是说谎的”(44节);“你们不是出于神”(47节);“你们不是我的羊”(约10:26);“恨我的,也恨我的父”(约15:23-25)。这是主耶稣对犹太人领袖说的话。耶稣让他们明白,他们完全没有能力讨神的喜悦。

 

另一方面,耶稣又指出他们的盲目,他们无法认识神、了解神。此处我们再度看到一整系列的经文,显示除了神所指示的子,没有人能知道父(参 11:27)。他比喻人好像是瞎子领瞎子(参 15:14)。他提到耶路撒冷本身并不知道和明白神的旨意,结果就忽略了有关救恩的事(参 19:42)。约翰福音记载耶稣的话说,不信神儿子的人,罪已经定了(参 3:18)。“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约3:19节)。耶稣说只有得到救恩的人,就不在黑暗中行,必要得着生命的光(参 8:12)。主耶稣强调,人若要脱离他那悲惨的光景,就必须被神的大能拯救(参 3:357-16)。即使在主祷文中,主耶稣也教导我们说“免我们的债”(太6:12)。这是我们必须一再重复的祷告。他说:“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医生)”(太9:12)。我们就是那些病人,需要医生来帮助我们,救我们。他又说我们是劳苦担重担的人(参 11:28)。

 

最容易被主接纳的人,乃是那些感觉自己有需要的人,所以他们不会带着自满自足的态度到他面前。主所接纳的,是那些自己感到不足的心灵破碎之人。

 

这样复习了耶稣的教训之后,罗马书里保罗的这段话相形之下就显得温和多了。

 

恩典大过罪

 

当然,这番话本身并不温和。正如我一开始就指出的,它们相当严厉。为什么?神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对我们说话?答案很明显:是为了叫我们看见自己真正的光景,停止再为自己找借口,不再轻忽神的审判,好叫我们向神的恩典敞开。因为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恩典!

 

恩典,恩典,神的恩典,

 

赦我罪恶,洁我心田;

 

恩典,恩典,神的恩典,

 

远远大过,我众罪愆。

 

我们在耶稣基督里有这恩典。只有他能将我们从败坏中救出来。


返回 文章目录

返回 首页

去往 研经工具

 

本文选自《生命宝训讲道注释系列——罗马书》

作者: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


最后修改于
上一篇